一、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虹位[1](2019)在《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制备大黄甘草发用洗剂,观察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进一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外用制剂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入组,采取随机、开放、平行的试验方案,使用随机数字法,将72例患者分为36例治疗组和36例对照组。治疗组予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用,将酮康唑洗剂(采乐)作为对照药物,进行4周治疗及8周随访,在第0、2、4、8、12周进行观察记录,在访视节点用皮肤镜对靶皮损拍摄照片,通过观察记录2组患者斑丘疹、脂溢、瘙痒程度的治疗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和复发情况。研究结果:治疗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64.7%,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斑丘疹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没有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脂溢情况比较,在第0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在第4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瘙痒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斑丘疹、瘙痒疗效评价,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溢疗效评价,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复发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治能有效改善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的斑丘疹、脂溢、瘙痒情况,治疗4周后,与酮康唑洗剂疗效相当;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在改善头部脂溢情况方面优于酮康唑洗剂。
吴斌[2](2004)在《麻叶千里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又名宽叶返魂草,为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 L.)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等地及朝鲜、日本、前苏联远东地区,生长于山沟林缘及湿草甸上。本品味苦、性凉,具有散瘀、止血、止痛的功效,在民间被广泛用于病毒性感冒、各类炎症的治疗。以该植物为原料的中药制剂现有肺宁颗粒、返魂草注射剂等。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此类生物碱对人、家畜的肝脏具有很大的毒性,并且存在潜在的致癌危险。2004年美国、欧洲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国出口的同属植物千里光(S. scandens Buch.-Ham.ex D.Don)的各种制剂进行了封杀。为了解决本品显著疗效与较大毒性之间的矛盾,配合长春华康制药有限公司对该品种的二次开发,我们对麻叶千里光抗菌有效成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麻叶千里光水提取物具有较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显著的解热、镇痛、抗炎、祛痰、止咳、平喘及增强免疫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其药效作用与临床作用一致。 本论文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受试菌,采用体外抑菌圈法追踪抗菌活性部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麻叶千里光全草的水提醇沉物中,分离得到了5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有10个,分别为麻叶千里光碱A(Cannabiloid A, E-10)、麻叶千里光碱B(Cannabiloid B, B-6)、麻叶千里光碱C(Cannabiloid C, B-9)、麻叶千里光碱D(Cannabiloid D, B-10)、麻叶千里光苷A(Cannabiside A, E-15)、麻叶千里光苷B(Cannabiside B, B-2)、麻叶千里光苷C(Cannabiside C, B-5)、麻叶千里光苷D(Cannabiside D, B-13)、麻叶千里光苷E(Cannabiside E, B-20)、麻叶千里光内酯A(Cannabilactone A, C-4);一个新天然产物:4-(吡咯烷-2-酮基)-苯基乙酸(4-(pyrrolidin-2-one)-phenyl acetic acid, C-1)。首次从千里光属植物(Senecio L.)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对-羟基苯乙酸甲酯(methyl ρ-hydroxy ben-zeneacetate, E-3)、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 benzoic acid, E-4)、2,5-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二经基苯乙酸(2,5一ihyd『OXyl benzeneaCetic aeid,E一5)、2,5一二轻基苯乙酸甲酷(mathyl一2,5劝hydroxy benzeneacetate,E一8)、3一轻基礴一甲氧基苯甲酸(3一hydroXy礴-mathoXy benzoie aeid,E一11)、5一轻基毗陡一2一甲酸甲醋(methyl一5一hydrOXy.2一Pyridine-ca由oXylate,E一13)、(6R,7as)6一HydroXy一7,7a一dihydro一2(6H)一benzofuranone(E一14)、2一(1,4一二轻基环己烷基)一乙酸(2一(1,4一dihydroxycyclohexanyl)一acetie aeid,E一16)、3一轻基环己酸(3一hydroxyeyelohexanecarboXylie aeid,E一17)、4一轻基苯甲醛(4一hydroxybenzaldehyde,B一14)、节基一O一奋L一口比喃阿拉伯糖基(1一6)井D一毗喃葡萄糖昔(benZyl6一O一全L一arabinoPyranosyl一声D一glucoPyranoside,B一16)、(6S,95)6一轻基一3一酮一a-紫罗兰醇一g一。声。一葡萄糖昔((65,95)9.0.声D习Iucopyranosy.oxy-6一hydroX梦3一OxO一企ionol,B一18)、(65,gR)6一轻基一3一酮一a-紫罗兰醇一9一O咨D一葡萄糖普((65,gR)9.0咨D一lu-eoPyranosyloXy一hydroxy-3一oxo一份ionol,B一19)、消旋丁香脂素((士)liriodendrin,C一2)。还有3个其他已知化合物:对一经基苯乙酸(P-hydroxy benzeneaCetic acid,E一1)、对-二苯酚(1,4一benzenediol,E一2)、邻轻基苯甲酸(o一hyd『OXy benzoic acid,E一9)、对经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e aeid,E一12)、p一谷街醇(p一s如St6rol,C毛)。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除水层外,各萃取部分均显抑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醋部分活性最强,能够显著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作用较弱。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酚酸类物质是本品主要抗菌活性物质,利用比浊法测定化合物E一1E一12的最小抑菌浓度(Mlc),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一般药理学研究显示,在高、中、低剂量下麻叶千里光提取物对试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试验表明麻叶千里光提取物基本无毒。 本文采用均匀设计安排实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麻叶千里光提取物中绿原酸、咖啡酸、寡糖的含量,以此作为指标,考察了粉碎程度、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醇沉密度、醇沉浓度等6个因素对三者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用UROS软件系统和人工神经智能网络技术(art币eia!neura!ne七O水,ANN)进行处理,优选出三者合理的提取工艺,为生产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了对该产品的生产进行质量监控,建立一个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我们采用非水电位滴定法对本品的水提醇沉物?
熊勇[3](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认为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陆长青[4](2014)在《千里光超微粉的制备及对仔猪促生长抗腹泻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比较了千里光超微粉与普通粉在粉体性质、化学成分与总成分浸出率等方面的差异,对猪场混合感染导致腹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添加于饲料中对预防仔猪腹泻效果和生产性能不同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粒度分析表明千里光超微粉的粉体粒度分布中心D50为10.19μm,90.43%的粉体集中在1.9130.20μm之间,符合超微粉碎规格。千里光普通粉粒度分布中心D50为99.69μm,70.13%的粉体集中在39.81724.44μm之间。对两种粉体堆密度及休止角的研究发现,千里光超微粉与普通粉堆密度与休止角分别为0.2464±0.0020g/cm3、48.80±0.50°,0.2844±0.0033g/cm3,53.10±1.50°,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超微粉碎后的千里光粉体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变。(2)对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化学预试及其总成分溶出度的研究表明:千里光超微粉与普通粉均含有黄酮、生物碱、鞣质、氨基酸等,不含有蒽醌、多糖等,在不同的提取条件下,千里光超微粉总浸出量均高于普通粉。表明千里光经超微粉碎后植物化学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溶出率却明显提升。(3)对某猪场断奶仔猪致病性细菌的调查检验表明:导致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是由埃希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等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致病性最强。(4)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试验表明:不同量的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的日增重有提高作用,使仔猪料重比降低,其中以添加0.9%千里光超微粉效果最明显;另外千里光超微粉能显著提高血清AKP、GH、IGF-I水平,但对血清GOT、GPT无显著影响。(5)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混合感染性腹泻防治试验表明:添加不同量的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腹泻频率、腹泻指数均有防治效果,其中以添加1.2%千里光超微粉效果最明显;千里光超微粉能显著提高血清IgG、IgA、IgM水平;一定量的千里光超微粉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优于千里光普通粉。(6)千里光超微粉防治仔猪混合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机理是提高了仔猪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增强了仔猪体液免疫功能;千里光超微粉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效果与增强机体代谢水平,提升机体促生长激素活力有关。
田小雁[5](2006)在《四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对中华民族的健康乃至繁衍和生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草药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其中的活性成分。为了从中草药中寻找活性化合物,开发新药和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我们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对四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对川续断科川续断属植物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的干燥根的95%乙醇提取物,用噻唑蓝显色法(3-[4,5-dimethyl 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确定其抗肿瘤活性部位为正丁醇部分,通过活性追踪的方法对正丁醇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寻找到了抗肿瘤活性成分—酚酸类化合物,分离和鉴定了两个酚酸类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细胞毒活性;在活性追踪的过程中分离得到了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5个,鉴定了2个;分离得到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14个,鉴定了13个。从续断中共分得21个化合物,鉴定了17个化合物,包括8个新化合物,其中两个为首次分离和测定的环烯醚萜苷四聚体化合物。 对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干燥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用MTT法确定了其抗肿瘤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寻找到了千里光中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jacaranone ethyl ester和一些微量活性成分。在活性追踪的过程中从千里光的抗肿瘤有效部位分离测定了12个jacaranone类活性化合物,包括8个新化合物;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1个木脂素;2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单糖。测定了jacaranone类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和iacaranone ethyl ester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对jacaranone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利用DPPH法对千里光的甲醇部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寻找到了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酚酸类化合物,分离并鉴定了8个酚酸类化合物和一个腺苷类化合物。从千里光中共分到37个化合物,测定了32个化合物,包括8个新化合物。 对天南星科千年健属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 Schott.)干燥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显示了一定的β-分泌酶抑制活性,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对这两个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寻找到了4个活性成分-酚酸酯类化合物。同时在活性追踪的过程中,分离和鉴定了倍半萜类化合物9个,包
卢李倩[6](2019)在《基于PLGA-PEG-PLGA原位凝胶的千里光滴眼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文中认为本文研制了一种具有反向热敏性能的中药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拟定了处方及生产工艺,并在对传统千里光滴眼剂质量标准进行升级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建立了同时测定千里光药材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的HPLC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线性关系以及加样回收实验均符合方法学要求。所建立的色谱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准确、灵敏度较高。该方法既可以用于千里光药材中指标成分的测定,也为千里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以绿原酸和金丝桃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目前千里光制剂常用千里光药材的主要产地贵州、浙江、广西、广东、湖北所产千里光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千里光药材有效成分(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含量差别较大,含量大小顺序为浙江产千里光>广东产千里光>贵州产千里光>广西产千里光>湖北产千里光。采用水提醇沉法对中药千里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进行工艺优化。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以及物料比为影响因素,用正交法进行水提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5h、物料比为1:15,有效成分最佳提取率为0.256%。以乙醇浓度、药液密度以及静置时间为因素,用Design-Expert中的响应面设计进行醇沉工艺研究,最佳醇沉工艺为乙醇浓度为90%、药液密度为1.08、静置时间为6h,有效成分最佳总保留率为0.272%。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对合成的PLGA-PEG-PLGA进行性质表征,包括相转变温度的测定、FT-IR测定、GPC测定以及1H-NMR等。以千里光提取液为原料,确定制剂处方组成,制备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对滴眼剂进行胶凝温度测定、有效成分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此外,对滴眼剂的pH值、渗透压及澄明度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滴眼剂对家兔无眼部刺激性,达到眼部用药要求。本文研制的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在室温下,为可自由流动的液体,可以用滴眼方式给药,给药后在眼部给药部位会受热胶凝,形成半固体凝胶。该制剂可以克服传统千里光滴眼剂给药后随泪液流失而导致的生物利用度低、给药量难以控制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中药眼膏剂造成的糊视现象,对其它中药滴眼剂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制剂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千里光质量标准研究,对中药千里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冯群,李晓宇,孙蓉[7](2014)在《千里光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开展基于"功效-毒性"相关的千里光功效与毒性物质基础的"量-效关系"和"量-毒关系"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在梳理文献、古籍中对千里光药理毒理的记载基础上,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千里光的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发现千里光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等,毒性作用主要有肝毒性、骨骼发育异常、致突变作用等。结论在千里光功效表达过程中,进行毒性特点的研究,才能提出切合千里光临床使用过程中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以确保其临床用药安全。
张雪君[8](2010)在《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为菊目(Asterales)菊科(Compositae or Asteraceae)千里光属(Senecio)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该植物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杀虫止痒,散瘀消肿等功效。据文献报道该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和呋喃雅槛蓝型倍半萜,此外还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本论文以四川产千里光为研究对象,对其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千里光全草中的挥发油,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分离鉴定了23种化合物,主要为脂肪族化合物(87.48%)和芳香族化合物(10.16%)。采用常规的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制备型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实验手段对千里光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36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1H-NMR,13C-NMR,DEPT)对纯化的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与标准品对照或与文献数据比较的基础上鉴定了其中1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G-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G-4/G-34[2-((1R,6S)-1-羟基-6-甲氧基-4-环己羰基-2-己烯)乙酸酯];G-5[2-(1-羟基-4-环己羰基-2-己烯)乙酸酯];G-6[顺-((3S,8S,10R,13R)-17-((2R,5R)-5-乙基-6-甲基庚烷-2-基)-8,10,13-三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氢-环戊烯[α]菲-3-基)11-((2S,3S)-2,3-二甲基-3-pentyloxiran-2-基)-9-oxoundec--10-己烯酸];G-7[2-((1S,6S)-1,6-二羟基-4-环己羰基-2-己烯)乙酸酯];G-9[3,4-二羟基苯甲醛];G-10[β-谷甾醇];G-17[2-((2S,6S)-1-羟基-2,6-二甲基-4-环己酮)乙酸酯];G-23[4,4,7a-三甲基-4,5,7,7a-四氢苯并呋喃-2,6-二酮];G-27[2-((3aR,7aS)-2,2-二甲基-6-羰基-3a,6,7,7a-四氢[d][1,3]间二氧杂环戊烯-3a-基)乙酸酯;G-28[顺-12,13-二羟基-10-二十四碳烯酸];G-36[(3S,5R,8S,10R,13R)-17-((2R,E)-5-乙基-6-甲基-3-庚烯-2-基)-10,13-二甲基十六烷氢-1氢-环戊烯-[α]菲-3,5,8-三醇]。此外还采用牛津杯法对千里光的水浸膏、甲醇相、水萃液、正丁醇相、三氯甲烷相、正己烷相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浸膏除水萃液外均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浸膏除正己烷相外均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皆呈一定量效关系。本论文还对千里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本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顺利进行提供了借鉴。
浙江省千里光协作组[9](1971)在《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为了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发掘和推广祖国医药学,寻找抗菌草药代替抗菌素使用,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杭州中药厂、杭州医药二
谢欣[10](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千里光差异抗菌特性》文中认为目的:抗菌性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千里光的重要药理作用,与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2份抗菌性显著差异千里光材料中主要活性成分组成、含量与抗菌性的比较,并结合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结果分析千里光抗菌性状形成机制。方法:(1)通过平皿打孔法验证千里光的60%乙醇提取液对8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测量统计两个千里光株系抑菌圈大小进行抗菌性差异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千里光醇提总成分的分析,建立黄酮与总酚标准品的标准曲线,测量计算受试材料中黄酮与总酚的含量;(2)通过Illumina HiSeqTMM 2500平台进行2个差异抗菌性千里光主要入药部分全组织器官的转录测序,将拼接的转录组Unigenes比对到各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再根据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结合文献,挑选出影响抗菌成分的主要代谢通路;(3)萃取分离千里光中的总黄酮,HPLC法对2份千里光的总黄酮成分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以此千里光总黄酮成分进行抗菌实验,分析验证总黄酮的抗菌性。结果:1抗菌性差异千里光筛选与主要成分含量比较千里光32号与35号60%乙醇提取液对8种受试细菌均具有抗性,且32号千里光的抑菌圈显著大于35号植株,是具有显著抗菌性差异的抗菌材料;HPLC检测醇提产物表明两个千里光株系的化合物紫外吸收峰基本一致,且峰值上32号植株显著高于35号植株;对千里光中主要抗菌成分黄酮及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检测表明,32号、35号的黄酮含量分别为:64.77 mg/mL、32.55 mg/mL;32号、35号的总酚含量分别为:4.172 mg/g、1.048 mg/g。32号植株的黄酮与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35号植株。2千里光转录组测序与分析两个株系的千里光共有61,171个Unigene被GO数据库进行功能分类,其中细胞组分有17个功能分类;分子功能有16个功能分类;生物过程有20个功能分类。共有489个DEG被KEGG注释到50个pathway,其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最多,包含有35个,其次是碳代谢均有34个、苯丙烷类生物合成26个等pathway;比较35号与32号千里光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差异表达基因2,380个,其中上调基因共有560个(32号中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高于35号),下调基因共有1,820个(32号中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低于35号);与抗菌活性成分相关的次生代谢途径分析表明,黄酮合成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在两个材料中均有显著差异表达,表明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在两个材料中的差异积累与其关键基因差异表达有关,可能是2个千里光材料差异抗菌性形成的首要原因。3千里光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性及HPLC分析以黄酮类代表化合物金丝桃苷、槲皮素为标品比较千里光萃取液中总黄酮的组成与含量表明,32号千里光总黄酮类化合物峰面积高于35号株系,但在紫外峰的出峰时间上无明显差异,表明二者的黄酮成分含量上有差异,组成上并无太大差别。比较总黄酮萃取液抑菌实验,发现千里光总黄酮萃取液对8种受试菌具有一定抑菌效果,且低于醇提液,在抑菌效果趋势上除大肠杆菌,鼠沙门伤寒杆菌外的6种细菌的抗菌效果与总醇液一致。结论:千里光高抗菌性株系32号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黄酮、总酚化合物总量高于35号,在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也表明与这两类化合物相关的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32号高于35号,表明是千里光的抗菌性状与此类化合物的含量具有密切关系。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效果并不与总醇提液完全一致,表明千里光抗菌性的组成的多样性与作用机制的多样性。
二、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样本量计算 |
2.2.3 治疗方案 |
3 临床资料 |
3.1 诊断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5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
3.6 观察指标 |
3.6.1 记录项目 |
3.6.2 安全性指标 |
3.6.3 疗效指标 |
3.6.4 疗效判定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受试者可比性分析 |
6.2.1 两组患者性别 |
6.2.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 |
6.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 |
6.3 治疗结果疗效分析 |
6.3.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6.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6.3.3 各症状积分疗效评价 |
6.4 不良反应观察 |
6.5 皮损复发情况 |
6.5.1 两组显效及有效病例随访 |
6.5.2 两组痊愈病例随访 |
6.6 脱离病例分析 |
讨论 |
1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研究 |
1.1 中医研究 |
1.2 西医研究 |
2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 |
2.1 选择中医外治法的原因 |
2.2 选择洗剂的原因 |
3 大黄甘草汤的由来、药物组成、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
3.1 大黄甘草汤由来 |
3.2 大黄甘草发用洗剂的组成、方义分析、古代及现代研究 |
3.2.1 组成 |
3.2.2 方义分析 |
3.2.3 各药物古籍记载 |
3.2.4 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3.2.5 各药物现代毒理研究 |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酮康唑洗剂) |
5 疗效分析 |
5.1 总有效率分析 |
5.2 单个症状疗效分析 |
6 皮肤镜征象分析 |
7 导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浅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1.1 唐代 |
1.2 宋代 |
1.3 明代 |
1.4 清代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唐代 |
2.1.2 宋代 |
2.1.3 元代 |
2.1.4 明代 |
2.1.5 清代 |
2.2 近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
3.1 古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
3.2 近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
3.2.1 中药内治 |
3.2.2 中药外治 |
3.2.3 其他治疗 |
3.2.4 内外合治 |
参考文献 |
西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1.1 与马拉色菌的关系 |
1.2 与免疫的关系 |
1.3 与微量元素锌、硒的关系 |
1.4 与皮脂溢出、激素水平关系 |
1.5 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 |
1.6 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 |
1.7 其他因素 |
2. 治疗方法 |
2.1 生活调理 |
2.2 药物治疗 |
2.2.1 抗真菌药物 |
2.2.2 糖皮质激素 |
2.2.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2.2.4 非甾体类抗炎药 |
2.2.5 维A酸类药物 |
2.2.6 抗雄激素制剂 |
2.2.7 其他药物 |
2.3 物理、化学疗法 |
2.3.1 光动力疗法 |
2.3.2 强脉冲光 |
2.3.3 窄谱中波紫外线 |
2.3.4 红蓝光 |
2.3.5 射频 |
2.3.6 二氧化碳激光 |
2.4 其他治疗 |
2.4.1 蓝科肤宁 |
2.4.2 胶原帖敷料 |
2.4.3 臭氧水疗 |
2.4.4 其他 |
2.4.5 联合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知情同意书 |
附件3: CRT表 患者情况记录表 |
(2)麻叶千里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千里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千里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一、 植物资源情况 |
二、 生物碱类 |
三、 倍半萜类 |
四、 其他类成分 |
第二节 千里光属植物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述 |
一、 药理研究 |
二、 临床应用 |
附表一 千里光属植物索引表 |
附表二 取代基缩写字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麻叶千里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
一、 新化合物及新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 |
二、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三节 提取分离实验部分 |
一、 仪器与材料 |
二、 提取与分离流程图 |
三、 化合物实验数据 |
第三章 麻叶千里光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麻叶千里光抑菌实验 |
一、 抑菌活性部位筛选 |
二、 部分化合物MIC测定(比浊法) |
附表 麻叶千里光中部分化合物的抗菌谱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麻叶千里光药理毒理学研究 |
一、 药效学研究 |
二、 一般药理学研究 |
三、 毒理学研究 |
第五章 麻叶千里光抑菌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
一、 仪器与试药 |
二、 提取试验 |
三、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四、 咖啡酸含量的测定 |
五、 寡糖含量的测定 |
六 麻叶千里光水提醇沉物中总酸含量的测定 |
全文结论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图目录 |
附图 |
(3)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
1.3 民族兽药概述 |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
1.6 转录组学概况 |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地区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4 调查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
附录 |
(4)千里光超微粉的制备及对仔猪促生长抗腹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千里光的生物学特征及化学成分概述 |
1.1.1 千里光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 |
1.1.2 千里光的化学成分 |
1.1.3 千里光的药理药效 |
1.1.4 千里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1.2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中药超微粉碎的概念 |
1.2.2 中药超微粉碎的优势 |
1.2.3 中药超微粉碎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 |
1.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
1.3.1 中草药可能作用机理 |
1.3.2 中草药在提高猪生产性能上的研究与应用 |
1.4 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研究进展 |
1.4.1 仔猪混合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 |
1.4.2 中草药防治腹泻机理 |
1.4.3 中草药防治仔猪腹泻临床应用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2 千里光超微粉粉体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千里光的采集 |
2.1.2 千里光超微粉制备 |
2.1.3 器械与仪器 |
2.1.4 千里光超微粉体及普通粉体粒度测定 |
2.1.5 千里光超微粉与普通粉粉体流动性测定 |
2.1.6 千里光超微粉与普通粉堆密度测定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千里光超微粉粉体及普通粉粒度的测定结果 |
2.3 讨论 |
2.3.1 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粉体堆密度及流动性的测定 |
3 千里光成分化学预试及溶出情况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植物化学预试 |
3.1.4 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溶出情况研究 |
3.2 结果 |
3.2.1 分项试管预试结果 |
3.2.2 圆形滤纸层析结果 |
3.2.3 千里光超微粉及普通粉总浸出物的浸出情况 |
3.3 讨论 |
4 猪场断奶仔猪腹泻致病菌调查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剂与仪器 |
4.1.3 细菌分离 |
4.1.4 生化试验 |
4.1.5 动物致病性试验 |
4.2 结果 |
4.2.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4.2.2 培养及形态染色特征 |
4.2.3 各类菌株的生化特征 |
4.2.4 致病性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5 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生产性能及腹泻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盒 |
5.1.3 试验仪器及器械 |
5.1.4 试验动物 |
5.1.5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5.1.6 试验设计 |
5.1.7 腹泻频率及腹泻指数测定 |
5.1.8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各处理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2.2 各处理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5.2.3 各处理组对仔猪腹泻频率的影响 |
5.2.4 各处理组对仔猪腹泻指数的影响 |
5.2.5 各处理组对仔猪血清 IgG、IgA 和 IgM 水平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2 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5.3.3 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腹泻防控效果的影响 |
5.3.4 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 IgG、IgA、IgM 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四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川续断属植物的研究概况(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续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立题依据 |
第二节 提取分离流程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
一.新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续断苷A |
续断苷B |
续断苷C |
续断苷D |
续断苷E |
续断苷F |
续断苷G |
续断苷H |
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五节 川续断属植物中所含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光谱规律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千里光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千里光属植物研究概况和立题依据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研究成果 |
第四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
一.新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2-(4-羟基桂皮酰基)-6-jacaranone酰基-D-吡喃葡萄糖酯(2) |
2-咖啡酰基-6-jacaranone酰基-D-吡喃葡萄糖酯(3) |
2-jacaranone酰基-D-吡喃葡萄糖酯(4) |
2-jacaranone酰基-6-jacaranone酰基-D-吡喃葡萄糖酯(5) |
1-jacaranone酰基-6-jacaranone酰基-D-吡喃葡萄糖酯(6) |
1-jacaranone乙酯-D-吡喃葡萄糖苷(7) |
1,2,4,5-四氢-jacaranone(10) |
2,3-二氢-3-羟基jacaranone乙酯(11) |
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千年健的抗老年痴呆活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千年健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和立题依据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
一.新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二.活性成分的结构测定 |
(10'Z)-2-heptadecyl-6-hydroxybenzoic acid(12) |
6-(8'Z,11'Z-heptadecadienyl)-salicylic acid(13) |
2-[(6'Z,9'Z,12'Z)-heptadecatrienyl]-6-hydroxybenzoic acid |
2-hydroxy-6-(12-phenyldodecyl)benzoic acid(15) |
三.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回心草的抗心肌缺血活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大叶藓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和立题依据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
一.新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结果与讨论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图 |
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
(6)基于PLGA-PEG-PLGA原位凝胶的千里光滴眼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千里光研究进展 |
1.1.1 种类 |
1.1.2 化学成分 |
1.1.3 药理作用 |
1.1.4 临床应用 |
1.1.5 总结 |
1.2 原位凝胶研究进展 |
1.2.1 特性 |
1.2.2 种类 |
1.2.3 优点 |
1.2.4 用途 |
1.2.5 临床应用 |
1.2.6 总结 |
1.3 中药滴眼剂研究进展 |
1.3.1 作用部位 |
1.3.2 作用机制 |
1.3.3 剂型及种类 |
1.3.4 优点 |
1.3.5 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
1.3.6 药效学 |
1.3.7 临床应用 |
1.3.8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
1.4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千里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实验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样品处理 |
2.2.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的制备 |
2.2.4 有效成分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5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 |
2.2.6 方法专属型考察 |
2.2.7 线性关系考察 |
2.2.8 精密度试验 |
2.2.9 重复性实验 |
2.2.10 检测限与定量限 |
2.2.11 稳定性考察 |
2.2.12 加样回收实验 |
2.3 千里光中绿原酸和金丝桃苷含量测定 |
2.3.1 指标成分提取单因素实验 |
2.3.2 指标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
2.3.3 指标成分最优提取方法 |
2.3.4 含量测定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产地千里光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 |
3.1.2 实验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3.2.2 供试品的制备 |
3.2.3 色谱条件 |
3.2.4 线性考察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重复性实验 |
3.2.7 加样回收实验 |
3.3 不同产地千里光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3.4 讨论 |
第四章 千里光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 |
4.1.2 实验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供试品的制备 |
4.2.2 线性考察 |
4.2.3 精密度试验 |
4.2.4 重复性实验 |
4.2.5 加样回收实验 |
4.3 水提取工艺优化 |
4.3.1 提取方法 |
4.3.2 实验设计与结果 |
4.3.3 验证试验 |
4.4 醇沉工艺 |
4.4.1 醇沉工艺的响应面设计 |
4.4.2 实验方法与提取率的测定 |
4.4.3 实验分析 |
4.4.4 验证试验 |
4.5 千里光药材提取工艺 |
4.6 讨论 |
第五章 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的合成及表征 |
5.1 实验材料 |
5.1.1 仪器 |
5.1.2 实验试药 |
5.2 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5.2.1 聚合物PLGA-PEG-PLGA的合成 |
5.2.2 聚合物PLGA-PEG-PLGA的表征 |
5.3 PLGA-PEG-PLGA理化性质测定 |
5.3.1 外观性状 |
5.3.2 溶解度和pH值 |
5.3.3 聚合物相转变温度的测定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考察 |
6.1 实验材料 |
6.1.1 仪器 |
6.1.2 实验试剂 |
6.2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处方研究 |
6.2.1 千里光提取工艺 |
6.2.2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处方分析 |
6.3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6.3.1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6.3.2 有效成分薄层鉴别 |
6.3.3 pH值测定 |
6.3.4 澄明度测定 |
6.3.5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胶凝温度测定 |
6.3.6 渗透压测定 |
6.4 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眼部刺激性考察 |
6.4.1 选择动物 |
6.4.2 实验过程 |
6.4.3 Draise评分标准 |
6.4.4 实验结果 |
6.5 讨论 |
附:千里光原位凝胶滴眼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千里光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古籍中千里光的记载 |
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抗菌作用 |
2.2 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活性 |
2.3 抗病毒作用 |
2.4 抗肿瘤 |
2.5 其他药理作用 |
3 毒理学研究进展 |
3.1 急性毒性研究 |
3.2 肝毒性 |
3.3 胚胎毒性 |
3.4 致突变作用 |
4 讨论与展望 |
(8)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千里光的研究进展 |
1.1.1 理化性质分析研究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药理作用 |
1.1.4 毒理研究 |
1.1.5 临床应用 |
1.1.6 其它研究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千里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千里光抑菌作用实验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培养基的制备 |
3.2.2 菌悬液的制备 |
3.2.3 药液的制备 |
3.2.4 体外抑菌试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千里光化学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4.1.2 仪器 |
4.2 千里光甲醇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4.2.1 正己烷相的分离纯化 |
4.2.2 三氯甲烷相的分离纯化 |
4.2.3 正丁醇相的分离纯化 |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波谱数据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千里光差异抗菌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千里光抗菌性差异植株筛选与成分含量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抗菌差异性状千里光转录组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千里光黄酮类化合物与抗菌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D]. 朱虹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麻叶千里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D]. 吴斌. 沈阳药科大学, 2004(03)
- [3]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4]千里光超微粉的制备及对仔猪促生长抗腹泻效果研究[D]. 陆长青.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1)
- [5]四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研究[D]. 田小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6]基于PLGA-PEG-PLGA原位凝胶的千里光滴眼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D]. 卢李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7]千里光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新进展[J]. 冯群,李晓宇,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4(03)
- [8]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化学成分的研究[D]. 张雪君. 山东大学, 2010(09)
- [9]抗菌草药千里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省千里光协作组. 中草药通讯, 1971(03)
- [10]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千里光差异抗菌特性[D]. 谢欣.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