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

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

一、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国管局资产管理司[1](2021)在《贯彻落实《条例》 管好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规范节约高效履职,确保把国有资产这个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管得规范、用得放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保障职能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

陈林[2](2021)在《公立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Q高校为例》文中指出

杨云豪[3](2021)在《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各地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迅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作为一类特有的国有企业,宏观审慎监管日趋严格,面临融资难、债务风险激增、政府职能剥离等问题,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进行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发展不足,提前规避债务风险,帮助其改善经营业绩。然而针对我国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不同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类型,2019年3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就提出了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只有针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研究设计新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才能帮助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找准发展方向,严控债务风险,改善经营业绩。因此,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遵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优化方案的研究逻辑,借鉴经典考核方法和工具,以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致力于改进和完善其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引导公司向市场化转型发展。具体来说本文借鉴了关键绩效指标、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360度评估、目标和关键成果法等经营业绩考核工具对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既有的经营业绩考核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考核意识老旧、考核方式单一、指标选取不全面、赋权过程不科学、考核过程未形成完整体系等等问题,既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现阶段发展;其次是对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既有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优化改进,构建出适用于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赋权;最后提出了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保障机制与结果运用,通过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实施发现企业的不足,从而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业绩。优化后的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其科学合理性,更契合公司实际发展需求,有利于公司提高经营质效,引导公司健康发展。首先优化后的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其体现出了问题导向、积极参与、有效激励、追求质效等原则。其次是优化后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分为经营业绩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内控经营指标、综合评议指标、发展创新五个目标类别,共十七个一级指标,二十六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优化后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指标赋权。相比既有的考核体系,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更加有针对性,指标多元化、体系化,加上经营业绩指标和内控指标可以全方位考察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现公司弱点,引导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向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转型,以便企业负责人能在日后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促进国有融资平台公司逐步向市场化健康发展。

陈军桦[4](2021)在《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责任审计在经历了起步、探索以及规范提高三个阶段后,逐步成为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的一项常规性审计。然而如何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对象履职工作情况,就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作保障。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客观性成为保障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能效的必然要求。M集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有数年,虽然有一套审计工作流程,但在优先发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政策下,对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M集团至今依旧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开展中,由于审计评价的不精确、不客观,造成了企业很大的审计风险,进而弱化了审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M集团亟待解决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改进、完成审计全覆盖。本文以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回顾了国内外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评价内容、指标等有关研究文献及资料,熟悉最新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然后对同行业的W集团、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学习其先进的审计评价理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M集团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运用相应的理论概念,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五个方面构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作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的参考,帮助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最后,结合M集团审计中心组织实施的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XX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案例,采用新构建的审计评价体系对该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得到M集团R公司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更科学合理的结果,并为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运用提供建议。

范慧斌[5](2021)在《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为领导人员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这也对领导人员的考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开展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案件频发,为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需要对领导人员手中的经济权力进行制约。因此,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开展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预防和治理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善领导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系统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内容与特征。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理论成果上,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HY市供电局的实施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全文共六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系统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对象、内容、特征,并阐述了文章的基础理论,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以及免疫系统理论。第三部分是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主要包括HY市供电局概况、审计内容、审计流程以及审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的分析,发现存在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包括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考核激励机制缺失。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主要是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以及评价指标设置单一。四是经济责任审计运用缺乏保障机制。主要是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第五部分是针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完善对策,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一是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通过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和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和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基于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引入绩效评价方法以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四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文章通过对HY市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试图为完善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提供新的思考和证据。对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阐述能够充实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理论支持。

管淑慧[6](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提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卢建昊[7](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殷书建[8](2021)在《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分类分层推进国企混改。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可以预见的是,此后几年国企混改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国企混改并非新鲜事物,它是过往国企改革的延伸,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国企改革方向的新判断。随着国企混改的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若干配套文件,形成了所谓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根据知本咨询国企改革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8月,中央各部委出台的相关国企改革政策共有192项,涉及到国资监管、国企混改、产权管理、中长期激励、法人治理、税务政策等方面,各省出台地方国企的改革政策达到1488项。中央乃至地方出台的各式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国企混改规范进行,然而,相较于法治引领,政策推进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起伏性,欲想新一轮国企改革通过混改的方式取得预期成效,法治的引领与保障必不可缺,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于法有据改革精神正相契合。新阶段,如何“混好资本”,顺利引入非公有资本投资者,以及“改好机制”形成分权制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与高效的国资监管体制,是国企混改直面的两大课题。市场化导向的分类改革背景下,作为国企混改的突破口和关键,竞争性国企混改必将直面该些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以竞争性国企混改为考察对象,细致梳理“混资本”过程与“改机制”之内(公司治理机制)、外(国资监管体制)部治理机制运行中所存困境,试图在政策之外运用法律这一制度工具给出解决方案,实现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阐释了所有制、所有权、产权、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竞争性国有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概念,并在国内及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的必要性,同时认为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及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构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到第四章,通过不同视角梳理并归纳竞争性国企混改中可能存在的困境,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法治建议: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混资本”的过程困境,包括整体上市、并购重组、认购可转债、员工持股等不同“混合”模式,民间资本、集体资本、外国资本等不同“参混资本”形态以及决策审批、定价评估等“资本混合”程序;第三章从控制权、决策权、经营权以及监督权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内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第四章从国有资产监管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外部治理机制(国资监管体制)的运行困境。第五章,基于前文梳理的“混资本”过程困境与“改机制”运行困境,结合竞争性国企混改实际,提出了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以及利益衡平的法治化原则,在“混资本”与“改机制”两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法治化方案,并得出了结论性建议:当前,应在吸收现有政策文件精神基础上,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竞争性国企混改促进条例》,以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同时修订《公司法》,增设“国有公司”章节,对国有独资、控股以及参股公司全面调整,以监管与履行出资人职责职能分离为基础,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现“资本”与“资产”的全面规范。

范少星[9](2020)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J国有企业为例》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由20世纪80年代厂长离职审计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审计类型。30多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我国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正确评判,制约了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职能的正常发挥。在新时代更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为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权力行使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核查和指导职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文件在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修订。然而,如何有效贯彻两办规定,解决当前审计实践中存在着责任界定难、审计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以及缺少指标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难题,是有效开展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分析其相对于其他类型审计所独有的特质,以此形成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认识;其次,具体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的难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理念;最后选取J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客体,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建立一套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于J国有企业,以期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罗旭雯[10](2020)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以A县财政局为例》文中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各政府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国有资产总额中占据较高比重。随之,固定资产配置不公、闲置浪费、处置不严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还可以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因此,在国有资产改革大背景下,探索研究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研究大多数为应用型的研究,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个别案例的研究深度较浅,针对基层财政单位的研究则更是少见。本文以A县财政局为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研究,分析该单位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优化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措施。研究结论对于完善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单位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结合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研究,提炼了研究框架。本文首先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回顾了所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主要概念、理论概念。基于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抽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期调查研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优化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环境、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内部外部监督、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内控制度的信息系统建设等六个建议。最后,根据前面部分的研究得出结论。

二、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贯彻落实《条例》 管好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充分认识《条例》公布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
切实履行好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3)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企业
        2.1.2 国有融资平台公司
        2.1.3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2.2 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理论基础
        2.2.1 资本保全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具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2.3.2 关键成功因素(KSF)
        2.3.3 平衡计分卡(BSC)
        2.3.4 360 度评估
        2.3.5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
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现状分析
    3.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介绍
        3.1.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现状
        3.1.2 既有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3.2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优点
        3.2.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逐步规范化
        3.2.2 不仅重视经营业绩考核的过程,也注重年终考核结果
        3.2.3 经营业绩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3.2.4 准确界定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性质,注重运营效率
    3.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3.3.1 经营业绩考核的意识老旧
        3.3.2 经营业绩考核的方式单一
        3.3.3 考核指标选取不全面,赋权过程不科学
        3.3.4 考核结果运用不足
        3.3.5 经营业绩考核未形成完整体系
        3.3.6 经营业绩考核信息化程度低
4.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优化
    4.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考核体系优化原则
        4.1.1 问题导原则
        4.1.2 积极参与原则
        4.1.3 有效激励原则
        4.1.4 追求质效原则
        4.1.5 客观公正原则
    4.2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考核体系优化设计思路
        4.2.1 多种考核工具的运用
        4.2.2 优化体系构建分析
    4.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选取分析
        4.3.1 经营业绩考核框架的优化
        4.3.2 一级指标的选取
        4.3.3 二级指标的选取
        4.3.4 优化后体系与既有体系的差异
        4.3.5 优化后考核体系标准的设计
    4.4 指标体系论证
        4.4.1 必要性分析
        4.4.2 适用性分析
    4.5 采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体系赋权
        4.5.1 层次分析法的选择
        4.5.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4.5.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5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保障机制与结果运用
    5.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执行的保障机制
        5.1.1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5.1.2 营造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文化
        5.1.3 建立企业领导班子预备队伍
    5.2 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5.2.1 与领导薪酬挂钩
        5.2.2 与任职评价挂钩
        5.2.3 与工资总额挂钩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责任审计界定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权力制衡理论
        2.2.2 人本管理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M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3.2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1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3.2.2 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3.2.3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3.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评价内容不全面
        3.3.2 评价指标聚焦性不足
        3.3.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3.4 本章小结
4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借鉴
    4.1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1.1 W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1.2 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4.2 同行业企业先进经验借鉴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2.1 审计内容与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4.2.2 评价指标可量化分析
5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内容及指标
        5.2.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设置
        5.2.2 经济管理权指标设置
        5.2.3 经济决策权指标设置
        5.2.4 经济监督权指标设置
        5.2.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设置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1 判断矩阵构建
        5.3.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指标权重确认
    5.4 评价等级及评分表
        5.4.1 评价等级
        5.4.2 审计评价评分表
6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运用案例分析
    6.1 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基本情况
    6.2 XX同志离任审计概况
        6.2.1 审计基本情况
        6.2.2 R公司财务状况和民意测评情况
        6.2.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6.3 XX同志离任审计评价
        6.3.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审计评价
        6.3.2 经济管理权指标审计评价
        6.3.3 经济决策权指标审计评价
        6.3.4 经济监督权指标审计评价
        6.3.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审计评价
    6.4 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附录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定位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1.2.4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概述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2.1 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2.2.2 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2.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2.2.4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
        2.2.5 领导人员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的审计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2.3.1 审计对象的人格化
        2.3.2 审计范围的全面性
        2.3.3 责任界定的复杂性
    2.4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2.4.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4.2 权力制衡理论
        2.4.3 免疫系统理论
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3.1 HY市供电局概况
        3.1.1 供电局简介
        3.1.2 供电局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3.1.3 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3.2.1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审计
        3.2.2 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
        3.2.3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及效益情况审计
        3.2.4 工程物资及计量物资等资产质量情况审计
        3.2.5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
    3.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3.3.1 审计准备阶段
        3.3.2 审计实施阶段
        3.3.3 审计终结阶段
    3.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3.4.1 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
        3.4.2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
        3.4.3 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
        3.4.4 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
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4.1.1 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4.1.2 审计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
        4.1.3 审计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4.2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4.2.1 审计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4.2.2 审计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
        4.3.1 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
        4.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
        4.3.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单一
    4.4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缺乏保障机制
        4.4.1 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4.4.2 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4.4.3 “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
5 完善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5.1 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
        5.1.1 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5.1.2 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
        5.1.3 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5.1.4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5.2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5.2.1 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5.2.2 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5.3 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5.3.1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5.3.2 引入绩效评价方法,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5.4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
        5.4.1 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5.4.2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5.4.3 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相关概念阐释
        一、所有制与所有权、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必要性分析
        一、国内:“国民共进”导向下混合所有制的再出发
        二、国际:竞争中性原则的指引
    第三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三、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
第二章 “混资本”的过程困境
    第一节 不同“混合”模式
        一、并购重组:警惕“经营者集中”限度
        二、整体上市:或再次产生内部人控制
        三、认购可转债:法法衔接需要完善
        四、员工持股:现有规范混乱不一
        五、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规范需细化规定
    第二节 不同参混“资本”形态
        一、民间资本:权益亟需系统化保障
        二、集体资本:产权界定规范缺失
        三、外商资本:安全审查规范需要完善
        四、非公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资本混合”程序
        一、决策审批:地方拟混改国企程序规范缺失
        二、评估定价:国有资产评估机制亟待完善
        三、容错机制:规范操作性不足
第三章 “改机制”之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内部治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与治理结构
        二、混改企业治理的特殊性
        三、混改企业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控制权
        一、股比差异化设计是难题
        二、章程需要合理化设计
    第三节 决策权
        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产权改革导向相悖
        二、董事会决策“失灵”
    第四节 经营权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将导致经理人职权滥用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
        三、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分别任职会出现治理僵局
    第五节 监督权
        一、党组织政治监督需与董事会决策机制有效协调
        二、董监难以真正依法监督
第四章 “改机制”之外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外部治理机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界定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国有资产监管
        一、现行法规与“管资本”国资监管模式不契合
        二、国资委出资与监管职能冲突
        三、民事责任形态缺失
    第三节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一、委托代理链条进一步延伸
        二、权责边界不甚清晰
第五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路径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原则
        一、产权清晰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三、利益衡平原则
    第二节 “混资本”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构建顶层设计,统筹混改过程
        二、不同混合模式的法治化:规范与监管并行
        三、不同“资本”形态的法治化:保障与审查并重
        四、“混资本”程序的法治化:约束与激励并举
    第三节 混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用规范确定政企边界,促进“管”的法治化
        二、优化章程编制
        三、以国有股东参股为原则进行股比设计
        四、强化董事会经营决策权限
        五、以“非国有股东”为倾向完善董监类型
        六、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四节 国资监管体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以资本与资产为调整对象区分规制
        二、厘清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责边界
        三、做好资本规范与资产规范的法法衔接
        四、强化民事公益诉讼程序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J国有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依据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权力制衡理论
        2.1.3 人本管理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国有企业
        2.2.2 经济责任
        2.2.3 经济责任审计
第三章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3.1 法律沿革
    3.2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3.2.1 审计对象特殊
        3.2.2 审计目的多样
        3.2.3 审计内容广泛
        3.2.4 审计风险较高
    3.3 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与改善理念
        3.4.1 原因分析
        3.4.2 改善理念
第四章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客观性原则
        4.1.2 全面性与和重点性相结合
        4.1.3 科学性和可应用性相结合
        4.1.4 总体与分项评价相结合
        4.1.5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4.1.6 适用性和可比性相结合
    4.2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
        4.2.1 经济政策执行责任
        4.2.2 经济决策责任
        4.2.3 经营管理责任
        4.2.4 廉政建设与社会责任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设计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流程
    4.4 应用指标体系计算分值
第五章 评价指标体系在 J 国有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5.1 案例简介
    5.2 案例应用
        5.2.1 指标评分体系在J国有企业的评分过程
        5.2.2 结合层次分析法汇总评分结果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评价与改善方向
        5.3.1 指标体系应用的优势
        5.3.2 指标体系应用的不足
        5.3.3 改善方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以A县财政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有资产
        2.1.2 固定资产
        2.1.3 内部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绩效评价理论
3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3.1 A县财政局基本情况
        3.1.1 A县财政局概况
        3.1.2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基本情况
    3.2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情况
        3.2.1 内部控制的目标
        3.2.2 内部控制的原则
        3.2.3 内部控制的内容
        3.2.4 内部控制的关键流程
    3.3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现状分析
        3.3.1 问卷调查的目标
        3.3.2 问卷调查的设计
        3.3.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3.4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3.4.2 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环节方面
        3.4.3 内控管理配套制度方面
        3.4.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4 A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控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内控制度建设环境不乐观
    4.2 内控管理制度基础薄弱
    4.3 内控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
        4.3.1 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
        4.3.2 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4.3.3 欠缺风险评估机制
    4.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5 优化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5.1 优化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环境
    5.2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运行机制
    5.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4 强化内部外部监督
    5.5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5.6 加强内控制度的信息系统建设
结语
附录A 县财政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贯彻落实《条例》 管好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J]. 国管局资产管理司. 中国机关后勤, 2021(10)
  • [2]公立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Q高校为例[D]. 陈林. 青岛大学, 2021
  • [3]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D]. 杨云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陈军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5]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D]. 范慧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8]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D]. 殷书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J国有企业为例[D]. 范少星.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10]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以A县财政局为例[D]. 罗旭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国有资产安全保障体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