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石储量计算方法的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昌林[1](2013)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全球性问题时,经过深刻反思而选择的全新的发展道路。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矿产资源在支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展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保证程度,为我国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指标体系、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和影响因素,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紫金山金矿为实例,运用地质统计学、三维模拟和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对矿产资源储量动态评估和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5个方面的成果:1、论证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评述了各种动态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影响因素,剖析了我国矿床工业指标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矿床工业指标应该是动态的和可变的,应随着市场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优化。适时优化矿床工业指标是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采用先进的矿业软件,建立了紫金山金矿三维矿床数学地质模型,进行品位估值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对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加准确直观的认识,定量地查明并直观地展示了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采矿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计算参数(如矿床工业指标),重新评价矿产资源,大大地提高了估值精度,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动态评估。为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通过建立矿床三维数学地质模型,实现了对每一个开采矿块的精确估值,并可根据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技术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露天开采境界,有效地指导矿山建设和生产,降低矿山生产成本和采矿贫化损失,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发展矿山企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在已建立的矿床三维数学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和年值法等动态分析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紫金山金矿矿床工业指标进行优化,通过五套指标方案的综合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工业矿石边际品位0.5g/t,低品位矿石边际品位0.2g/t的单指标体系矿床工业指标,实现了矿床工业指标的动态优化和动态管理,使金矿资源量由最初地勘部门提交的5.45吨提高到183吨(扣除已采矿量),大大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5、系统地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标准,探讨了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在分析对比了传统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最少样品个数和最大搜索距离)对紫金山金矿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取得较好效果。
林幼斌[2](2000)在《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大厂是中外着名的锡产地,92号矿体是大厂矿田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体。本文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对92号矿体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地质统计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储量计算方法,已在国内外矿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次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了92号矿体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矿体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研究表明,92号矿体为喷流热水沉积—改造成因。矿体赋存在D31硅质岩中,呈似层状与地层整合产出,与围岩同步褶曲,主要由层状矿和脉状矿构成。前期海底喷流热液作用在矿区北东部和下部形成层纹条带状矿,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形成了矿区西部和上部的细(网)脉状矿和大脉状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喷流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没有明显的物源关系,花岗岩主要为后期改造成矿提供了能量和动力。92号矿体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矿。上、下两层为Sn、Pb、Zn矿,中层为Zn、Pb矿,上层矿矿化最好,下层矿一般,中层矿较差;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地层。成因规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厂锡矿的成矿理论,而且为正确圈定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了92号矿体原始资料数据库,库中共有516个探矿工程,25000件样品,近90000个Sn、Pb、Zn、Sb、Ag化验分析数据和三维坐标,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n、Pb、Zn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化系数依次为196%、153%、101%。数据库可供矿山生产动态管理随时调用。 计算并拟合了92号矿体五个方向的变异函数,各变异函数曲线均为跃迁型,分别建立了Sn、Pb、Zn三元素的品位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分析表明92号矿体呈带状各向异性变化。交叉验证表明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根据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变化大的特点,采用不同产状部分分别估值的新方法,首次在同一模型内分块段进行估值,建立了矿体岩性模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对92号矿体以10m×10m×2.5m的单元块为单位进行品位估值,以10种边界品位分别圈定了矿体,按层分别计算了Sn、Pb、Zn的储量,建立了品位经济模型。并对比优化了矿床工业指标。 应用矿业技术经济方法计算了多元素综合盈亏平衡地质品位和Pb、Zn相对于Sn的等值换算系数,建立了Sn、Pb、Zn综合品位模型和品位一吨位模型,为综合开发利用92号矿体提供依据。 优选了两个首期开采地段,并计算了其品位和储量。 研究确定了最佳勘探网度以及伴生组分与主金属的共生相关关系。 根据矿山生产的急需,计算了五个采场的品位和储量。 用计算机绘制了矿体剖面图、中段图110幅。 通过对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为华锡集团和铜坑矿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王波[3](2011)在《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内外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以及全球矿产资源的逐渐递减,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全球从事矿山、地质以及能源等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对于地质矿产勘查水平的提高、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其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可视化技术等应用到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中,是目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论文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金属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数据模型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金属矿床三维模型动态构建技术,探索金属矿床储量的动态计算方法,开发金属矿床储量动态计算原型系统,为进一步实现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计算和管理等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在系统总结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储量计算方法以及现有三维地质模拟及储量计算软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矿床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计算几何方法、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方法、地质统计方法等进行金属矿床储量动态计算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南京某铁矿勘探开采的实际数据,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储量动态计算技术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根据金属矿床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一种“先面后体”的金属矿体混合建模方法。具体而言,首先提出“控制点分段法”和“中线连接法”,实现矿体轮廓线的自动连接构网,进而采用人工干预方法,实现最佳拐点的连接。同时,在建立矿体表面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插值计算生成一系列的加密控制点,对矿体表面模型进行局部重构,使处理后的模型更趋于精细。在矿体面模型的正六面体剖分问题上,提出一种基于正投影解算的“正投影转换法”,将三维空间问题转换到平面上的点与三角形位置关系判断问题,解决了传统建模方法中判断三维空间中射线与三角面片是否相交的技术难点,从而大大降低了矿体建模的复杂度和计算量。针对金属矿床储量动态计算的具体要求,研究并提出一种三维矿体模型局部动态重构与储量动态计算方法。利用矿山开采过程中新增勘探孔揭露的矿体尖灭数据,判断尖灭的影响范围,从而对开采矿体的局部表面模型与内部属性模型进行动态重构;基于插入样品的局部体元品位重算技术,自动判别插入样品的影响范围,从而确定受其影响的所有体元,并对受影响的体元进行品位重算;为了提高金属矿床储量动态计算速度,采用空间布尔运算方法,结合金属矿体和矿体块段固有空间包围属性,进行三角面筛选。分析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系统”功能组成,搭建了原型系统的框架,基于VC++. net开发工具,实现“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原型系统”,较成功地实现了矿体三维模型的构建于局部动态重构、初始储量与动态储量计算。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在矿山勘探阶段进行初始储量估算,也有助于开矿山采过程中的储量实时计算,以便了解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减少开采风险,便于矿产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监督。研究成果也为金属矿山储量动态计算与管理等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庆深[4](2020)在《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开采境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量的露天矿山进入到中后期,高山开采转到矿坑开采,开采进程中扩界开采后新的境界圈定、排岩运输及压矿等一系列新问题限制了山坡转深凹露天开采的安全高效开采。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自50年代投产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原料生产基地之一,由于近年来独木北帮地质矿产勘探投入,独木矿区的矿体赋存形态与储量发生较大变化,改变了矿区铁矿资源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影响了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产量的持续发展。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矿区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储量的计算,通过开采的境界二次优化及运输道路的优化,得到新的优化境界,增加了高级别矿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矿山采场信息、钻孔信息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矿体品位专门空间数据库和独木采区矿体品位空间数字模型。(2)通过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分析了边坡角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发现采区北部1-2剖面安全系数较小,尤其以2剖面安全系数最小,已经接近临界值。(3)进行了基于地质储量的优化计算,优化后新境界净增加高级别矿量0.1882亿吨,矿山服务年限提高了7.5年。基于生产矿量境界优化计算结果,服务年限增加5.5年。(4)从采场出口到排岩点,共考虑了一共6种排岩方案,对其路线进行寻优计算,分别计算了他们的成本,认为境界内的运输距离站主导的方案对于排岩最有利,经济上最合理,对于扩界各个方面也最有利。对独木采区排岩公路进行了调整,新排岩公路目前缩短1km(实际距离),经测算服务年限期间与使用原排岩公路比,可降低成本16222.8万元。
刘占宁[5](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张新宇[6](2006)在《地学空间三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深入分析国内可视化储量计算软件开发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计算方法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详细阐述了各种储量计算方法的原理,采用矢量与栅格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并以空间地质统计学为核心的储量算法,从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地学三维空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软件。本系统以VC++.net为开发工具,利用OpenGL图形库函数及数据库技术,是集三维建模、储量计算、储量分析为一体的可视化储量计算系统,实现了包括人机交互操作、图像平移、放大、缩小、旋转、消隐、漫游、任意切面等功能,并能运用多种储量计算方法来计算矿体储量,其包括截面法、距离倒数加权平均法、神经网络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储量计算和分析将矿体内部的不同品位赋予不同分颜色加以区分,使地质工作者更加直观和全面地掌握矿体的品位分布情况,为矿山的经济评价、采矿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展示了可视化储量计算技术在地矿工程中应用的广阔前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和西岔金矿的实际勘探开发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苏丹妮[7](2005)在《安庆铜矿地质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质储量是矿山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有限的地质储量能否进行有效管理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如何及时、准确地管好、用好矿山有限的地质储量对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选题来源于中南大学与安庆铜矿合作的科研课题——安庆铜矿地质储量及水文地质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的主要成果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在论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探讨地质储量、贫化、损失等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安庆铜矿的具体情况完成了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给出了较完整的数据字典,进而探讨了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主要模块的运行流程,最终以Access为数据库平台,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工具完成了系统的研制,并投入试运行。 本系统能够完成地质工程取样数据的录入、编辑与修改,能够完成矿山现有系统数据向本系统的转换,能够完成地质储量的计算以及副产数据管理、贫化损失数据管理、生产矿量管理、保有储量管理等,并能自动生成各种报表。 系统虽然针对安庆铜矿的具体情况开发,但由于各个矿山地质储量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相同或相似,因而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刘方成[8](2001)在《清水沟磷矿品位模型及露采矿山生产动态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首次对清水沟磷矿进行了矿床建模,以期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 (1)建立了清水沟磷矿原始资料数据库,共100个探矿工程,2411个样品的P2O5分析化验数据,供矿山生产随时调用。 (2)对收集到的2411件样品进行了单样和组合样的基本统计分析,P2O5的品位大体服从正态分布,为品位均匀分布矿床。 (3)建立了矿床的地形和岩性模型,首次在同一个模型内分块段进行岩性估值。 (4)计算并拟合了变异函数。结构分析表明,矿床为各向异性,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的极限变程为220m、350m、200m,交叉验证误差在许可范围内。 (5)建立了P2O5品位模型及其它组分的含量模型,绘制了矿山生产急需的大比例尺单元块剖面图、中段图一百多幅。 (6)分层、分采场计算了不同品级的磷矿石储量和平均品位,其中品位≥25%的储量为21330千吨,平均品位29.54%;品位在15%~25%的储量为40568千吨,平均品位16.99%;与传统的储量计算方法相比,相对误差小于15%。 (7)以6号勘探线北部为例计算了剥采比。边界品位为8%时剥采比为0.19立方米/吨;边界品位为15%时剥采比为0.50立方米/吨;边界品位为25%时剥采比为1.34立方米/吨;边界品位为30%时剥采比为40.81立方米/吨。 (8)实现了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现有资料的原始数据库建立以后,在今后矿山生产探矿和采矿中可根据需要随时向数据库中添减工程和数据。
杨念哥[9](2008)在《会东铅锌矿三维矿床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矿床模型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地质统计学理论等建立起来的关于矿体空间形态、资源空间分布,矿床地质环境以及采矿工程的数字化矿化模型,是实现储量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生产管理及采矿过程虚拟仿真的基础。三维数字化矿床模型是矿山信息化、数字化矿山建设基础,是矿山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三维数字矿床模型是一组相关的基于真三维空间矿床模型的组合,主要包括:地质数据库、实体模型、块体模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其构建过程存在先后顺序。作者按照矿床模型构建流程分别阐述了地质数据库,矿体、地表地形、采矿工程等的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的创建方法。文中利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了大梁子铅锌矿床铅锌品位分布规律,通过设置搜索椭球体以修正距离幂次反比法对各向异性矿床的适用性,并依此进行品位估算,计算出矿床的矿石与金属储量。通过储量计算结果与以往会东铅锌矿地勘结果对照,本文中的品位计算、储量计算结果比较准确,符合矿床实际情况。通过三维数字矿床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在真三维空间中矿体、地质构造、采矿工程以及地表地形的可视化显示与交互;为矿山提供了基于真三维空间进行采矿工程设计的环境与手段,为矿山进行科学的生产进度计划编制提供基础与依据。文中通过分析会东铅锌矿目前的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模块化分期,分步实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矿山的思路。并研究了基于泄漏电缆技术的矿山地表/井下综合通讯系统建设方案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矿山建设方法与解决方案。信息化、数字矿山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矿山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影响与提高是全面的和长期的,本文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显着提高矿山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刘畅[10](2018)在《基于地统计学的露天铁矿独木采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矿山储量计算和矿体圈定问题,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从地质和采矿的条件出发,利用空间数据的相关依赖性,模拟数据的离散性与波动性,进行无偏线性内插,能在开采前定量的进行储量的总体估计,也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矿体的局部设计。现在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已成为一种浪潮,通过与计算机的结合,拟合勘探工程提供的信息,可以初步实现矿山储量计算的自动化。通过提出合理深度下的边坡角既可以为矿山开采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又可以对未开发的新矿山设计一系列不同深度下的最佳开采角度。矿山总体边坡角会影响矿山境界的圈定和优化,也直接影响运输系统的优化,因此对边坡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具有空间变异性的变量一般是测量困难或者难以测得的,所以对已知点进行插值来预测未知采样点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比了三种典型的内插方法,特别地,克里格方法是在分析变量相关性的前提下,进行插值的方法,通过在GIS系统中做出三种内插方法的图形进行比较。本文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边坡稳定性和边坡角的计算分析。基于Bishop方法,对采场内各个地段取了 6个有代表性的剖面,并分别对最终和现状坡面的稳定系数进行了计算,以划分的西北帮为例,通过取不同边坡角的数值,来分析它对稳定系数的影响。2.露天铁矿的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本文结合矿山企业提供的采区钻孔数据和空间地质状态,在对品位和厚度数据进行统计之后,用截面-TIN方法圈定矿体。为了描述矿体的三维形态,将二维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光栅化,将矿体表面模型进行叠加,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1.0中模拟矿体分布的三维图形。最后根据矿区整体经济技术指标和工业品位与储量间的关系,采用矿量计算公式,得到弓长岭独木矿区铁矿的总储量。
二、矿石储量计算方法的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石储量计算方法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工作量 |
1.4 主要成果 |
2 我国矿产资源在支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
2.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 经济学理论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1 古典经济学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2 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3 矿产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4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
3.1 矿床工业指标及矿床储量类型 |
3.1.1 矿床工业指标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重要性 |
3.1.2 矿床工业指标体系 |
3.1.3 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 |
3.1.4 单指标体系和双指标体系的制定方法对比 |
3.1.5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3.1.6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3.2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
3.2.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历史和现状 |
3.2.2 影响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因素 |
3.2.3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3.3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地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
3.3.1 地质统计的数学内核——变异函数 |
3.3.2 克里格方法(Kriging)及其选择 |
3.3.3 地质统计学在矿产资源动态评估中的应用 |
4 紫金山金矿资源储量的动态评估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
4.1.2 区域地质背景 |
4.1.3 矿区地质 |
4.1.4 矿化特征 |
4.1.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2 矿床地质勘查和生产历史 |
4.3 矿产资源储量动态评估的研究程序 |
4.3.1 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 |
4.3.2 数据统计分析 |
4.3.3 变异函数模型的确定 |
4.3.4 克里格估值 |
4.3.5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置信度分析 |
4.3.6 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
4.4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
4.4.1 地质数据库 |
4.4.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4.4.3 变异函数计算与拟合 |
4.4.4 模型估值 |
4.4.5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分类 |
4.5 本章小结 |
5 紫金山金矿最优工业指标的动态评估 |
5.1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的原则 |
5.2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论证 |
5.2.1 原用工业指标 |
5.2.2 工业指标试算方案的选取 |
5.2.3 方案对比分析 |
5.2.4 低品位矿石利用 |
5.4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 |
5.5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6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2)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数学地质的产生、现状与发展 |
一 数学地质的产生背景 |
二 数学地质发展简史 |
三 数学地质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
第二节 地质统计学及其应用 |
一 地质统计学的产生 |
二 地质统计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
三 国内外地质统计学计算程序(软件)简介 |
四 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 |
五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区域化变量的基本原理 |
一 区域化变量及其性质 |
二 区域化变量的数学特征与变异函数 |
三 平稳性假设 |
四 方差、协方差和变异函数三者关系及性质 |
五 协方差函数C(h)与变异函数r(h)的关系图 |
六 估计方差 |
七 离散方差 |
八 正则化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变异函数与结构分析 |
一 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 |
二 区域化变量的平均值和先验方差的计算 |
三 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
四 变异函数曲线的类型 |
五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六 结构参数的确定 |
七 变异函数结构变化方向性和线性变换 |
第三节 克立格法及其应用 |
一 克立格法概述 |
二 克立格方程组及其方差 |
三 克立格法的实施 |
四 地质统计学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
五 应用软件DMS简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及勘探工作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
一 大地构造位置 |
二 地层 |
三 构造 |
四 岩浆岩 |
五 矿产 |
第二节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
一 矿区地层 |
二 矿区构造 |
三 长坡—铜坑矿床特征 |
第三节 92号矿体地质特征 |
一 矿体形态产状 |
二 矿化类型及其特征 |
三 矿石结构 |
四 矿石构造 |
五 矿物特征 |
六 围岩蚀变 |
七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节 含矿硅质建造 |
第五节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第六节 矿床勘探 |
第四章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结构分析实施步骤 |
一 原始资料的准备 |
二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
三 概率统计 |
四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
五 选择数学模型 |
六 确定结构参数 |
七 确定数学模型 |
八 确定理论模型的吻合程度 |
第二节 建模范围及基本参数 |
第三节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与原始数据情况 |
一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 |
二 原始数据情况 |
三 样品质量评价 |
第四节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
一 原始数据的入库 |
二 数据库的维护 |
三 单样和组合样的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岩性模型 |
一 岩性建模方法 |
二 建模的具体步骤 |
第六节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
一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分析 |
二 理论模型的选择 |
三 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和模型确定 |
四 变异函数的交叉验证 |
第五章 矿床品位经济模型 |
第一节 矿床品位估值 |
第二节 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
第六章 92号矿体矿业经济研究 |
第一节 矿业经济研究概述 |
第二节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与综合品位计算 |
一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计算 |
二 综合品位计算 |
三 矿床综合品位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首期开采地段的选择 |
第四节 主金属与伴(共)生组分共生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 |
第五节 矿床勘探网度的研究 |
第六节 采场储量计算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 理论成果 |
二 方法成果 |
三 实践意义 |
四 经济效益分析 |
第二节 措施与建议 |
一 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 |
二 措施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三维数据模型及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3.3 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研究现状 |
1.3.4 矿石品位空间插值技术研究现状 |
1.3.5 储量计算方法现状 |
1.3.6 三维地质模拟软件与储量计算软件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与图示表达 |
2.1 矿床 |
2.1.1 矿床的分类及其特征 |
2.1.2 矿石 |
2.1.3 矿石的品位 |
2.1.4 矿体 |
2.1.5 金属矿床的特点 |
2.2 矿床的勘探与开采 |
2.2.1 矿床的勘探 |
2.2.2 矿床勘探图示化表达 |
2.2.3 矿床开采 |
2.2.4 生产勘探 |
2.2.5 矿床开采有关图示化表达 |
2.3 储量估算与储量动态变化 |
2.3.1 储量 |
2.3.2 储量计算 |
2.4 矿床开采与储量动态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
3.1 金属矿体对象特征与建模要求 |
3.1.1 空间特征 |
3.1.2 属性特征 |
3.1.3 空间关系特征 |
3.1.4 时间特征 |
3.2 金属矿体空间数据模型设计 |
3.2.1 金属矿体对象的剖面表达 |
3.2.2 数据模型总体设计 |
3.2.3 基本几何元素的数据模型 |
3.2.4 矿体数据模型详细设计 |
3.2.5 矿体空间关系表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矿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
4.1 金属矿体三维地质建模基本思路与流程 |
4.2 矿体轮廓线数据采集技术 |
4.2.1 剖面图局部坐标转换技术 |
4.2.2 大数据量剖面图索引与快速显示技术 |
4.3 金属矿体表面模型的构建技术 |
4.3.1 相邻轮廓线连接三角网的构建 |
4.3.2 剖面三角网的构建 |
4.3.3 矿体面模型的尖灭处理 |
4.4 金属矿体表面模型的光滑处理 |
4.4.1 基本思路 |
4.4.2 截点获取 |
4.4.3 插值点获取 |
4.4.4 三角网重构 |
4.5 矿体实体模型的生成算法实现 |
4.5.1 基本思路与步骤 |
4.5.2 关键算法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储量动态计算技术研究 |
5.1 储量动态计算一般过程 |
5.2 初始储量的计算 |
5.2.1 传统品位插值计算方法简介 |
5.2.2 储量计算方法比较 |
5.2.3 克里格法简介 |
5.2.4 普通克里格法 |
5.3 采空区与矿体局部空间布尔运算的矿体模型动态更新 |
5.3.1 算法流程 |
5.3.2 三维实体模型空间布尔运算 |
5.3.3 矿体模型的空间索引属性 |
5.3.4 采空区的空间特性 |
5.3.5 采空区面模型的建立 |
5.3.6 采空区面模型与矿体的空间布尔运算 |
5.4 基于插入式局部重构的矿体模型动态更新 |
5.4.1 新增勘探揭露尖灭点 |
5.4.2 矿体内部新增样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验证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2 系统流程分析 |
6.3 数据结构设计 |
6.3.1 矿体轮廓线数据结构 |
6.3.2 采空区数据结构 |
6.3.3 矿体面模型数据结构 |
6.3.4 矿体的体模型数据结构 |
6.4 系统功能模块 |
6.4.1 数据管理模块 |
6.4.2 矿体三维建模模块 |
6.4.3 储量计算模块 |
6.4.4 三维模拟显示模块 |
6.5 矿体三维可视化技术 |
6.5.1 OpenGL简介 |
6.5.2 OpenGL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6.6 实验矿山基本情况 |
6.6.1 地层 |
6.6.2 构造 |
6.6.3 岩浆岩 |
6.6.4 矿山的开发利用情况 |
6.6.5 矿床特征 |
6.6.6 矿体特征 |
6.6.7 矿石质量 |
6.6.8 矿体围岩 |
6.7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6.7.1 原始勘探数据 |
6.7.2 储量计算范围 |
6.7.3 储量计算约束条件 |
6.7.4 采空区数据 |
6.7.5 洞内钻探数据 |
6.8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6.8.1 矿体面模型的生成 |
6.8.2 矿体实体模型的生成 |
6.8.3 矿体初始储量的计算 |
6.8.4 矿体与07、08年度采空区的计算 |
6.8.5 洞内勘探工程引起的增减量计算 |
6.8.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开采境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独木采区地质概况 |
2.1 开采情况 |
2.2 矿区地质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体地质 |
2.3 水文地质 |
2.3.1 区域水文地质 |
2.3.2 矿区水文地质 |
3 独木采区的储量计算 |
3.1 地质勘探概述 |
3.2 矿床储量计算经济技术指标与方法 |
3.2.1 储量计算经济技术指标 |
3.2.2 储量计算方法 |
3.3 储量计算结果 |
3.4 小结 |
4 采区境界优化研究 |
4.1 边坡稳定性与边坡角的计算分析 |
4.1.1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
4.1.2 坡角对稳定系数的影响研究 |
4.1.3 各个侧帮现状与最终坡面稳定性的研究 |
4.2 境界优化算法 |
4.3 断面内优化步长的计算 |
4.4 总体迭代断面内优化步长的计算 |
4.5 境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1 基于地质储量境界优化理论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2 基于生产矿量境界优化计算结果与分析 |
4.6 小结 |
5 排岩运输系统方案优化研究 |
5.1 采场内排岩运输系统方案比选 |
5.2 采场外排岩运输系统优化 |
5.3 总体运输路径优化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
2.1 矿山基本特征 |
2.1.1 铁矿矿山地质 |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5 本章小结 |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
3.1 距离类型 |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
3.1.2 标准化距离 |
3.1.3 相关距离 |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
4.1 分形理论 |
4.1.1 分形原理提出 |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
4.2 变异函数 |
4.2.1 有基台模型 |
4.2.2 无基台模型 |
4.2.3 分形变异函数 |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
4.3.1 普通克里格法 |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
5.2.1 SNESIM方法 |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地学空间三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地学空间可视化计算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 可视化储量计算软件的集成技术现状与组件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应用价值 |
1.5 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
1.6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地学空间三维可视化原理及关键算法 |
2.1 概述 |
2.2 地质体三维空间数据表示 |
2.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2 三维空间数据结构 |
2.3 地质体三维空间建模 |
2.3.1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概述 |
2.3.2 基于体的建模方法 |
2.3.3 基于面的建模方法 |
2.3.4 混合建模方法 |
2.3.5 泛权建模方法 |
2.4 GSIS系统采用的可视化建模关键算法 |
2.4.1 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建立 |
2.4.2 体表面封闭算法 |
2.4.3 曲面交叉处理 |
2.4.4 晶胞建模 |
2.4.5 三维建模过程数据结构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储量计算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传统储量计算方法简介 |
3.2.1 断面法 |
3.2.2 算术平均法 |
3.2.3 地质块段法 |
3.2.4 多角形法 |
3.3 空间地质统计学原理 |
3.3.1 区域化变量 |
3.3.2 协方差函数和变异函数 |
3.3.3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3.3.4 变异函数的套合 |
3.4 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
3.4.1 变异函数计算 |
3.4.2 克里格估计 |
3.4.3 条件模拟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组件与组件模型研究 |
4.1 概述 |
4.2 组件模型的种类 |
4.2.1 REBOOT模型(刻面模型) |
4.2.2 3C模型 |
4.2.3 CORBA组件模型 |
4.2.4 EJB |
4.2.5 COM,DCOM |
4.3 COM模型原理 |
4.3.1 COM的演变 |
4.3.2 COM的基本概念 |
4.4 GSIS系统组件模型的设计 |
4.4.1 三维地质体可视化建模组件接口的设计 |
4.4.2 储量计算方法组件模型接口的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地学三维空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GSIS)总体设计 |
5.1 GSIS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2 GSIS系统流程分析 |
5.2.1 地质矿产储量计算工作流程 |
5.2.2 GSIS系统可视化储量计算工作流程 |
5.3 GSIS系统总体设计 |
5.3.1 GSIS系统开发环境 |
5.3.2 GSIS系统的总体结构 |
5.3.3 GSIS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5.4 系统界面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地学空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 |
6.1 阿舍勒铜锌矿可视化储量计算关键技术的实现 |
6.1.1 阿舍勒铜矿三维模型的建立 |
6.1.2 阿舍勒铜矿可视化储量计算 |
6.1.3 阿舍勒锌矿协克里格法可视化储量计算 |
6.1.4 GSIS系统与国外储量计算软件的比较 |
6.2 三维地质体可视化储量计算关键技术的总结 |
6.3 GSIS系统在西岔金矿中的应用 |
6.3.1 西岔金矿床可视化储量计算 |
6.3.2 西岔金矿床可视化储量计算总结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成果与创新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
摘要 |
Abstract |
(7)安庆铜矿地质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矿山数据及其管理概述 |
1.1.1 矿山数据及其分类 |
1.1.2 矿山数据管理 |
1.1.3 数字矿山概述 |
1.2 矿产资源与储量统计 |
1.2.1 矿产资源与储量的概念 |
1.2.2 储量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质储量计算方法与贫化损失的研究 |
2.1 储量的分类分级 |
2.2 储量的统计范围及主要指标 |
2.3 储量计算 |
2.3.1 储量计算的概念与意义 |
2.3.2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 |
2.3.3 储量计算边界线种类 |
2.3.4 圈定矿体边界线的方法 |
2.3.5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
2.3.6 储量计算方法 |
2.4 矿石的贫化损失 |
2.4.1 矿石贫化和损失的概念 |
2.4.2 矿石贫化和损失的原因 |
2.4.3 矿石贫化和损失的计算 |
第三章 研究区的地质背景与现状 |
3.1 安庆铜矿简况 |
3.2 采矿方法简介 |
3.3 矿区地质情况简介 |
3.4 矿山地质数据的管理和现状 |
3.4.1 地质储量管理 |
3.4.2 地质图件管理 |
第四章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技术方案 |
4.2.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字典的设计与建立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开发工具 |
5.1.2 运行环境 |
5.1.3 数据库管理平台 |
5.2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方法 |
5.2.1 数据连接与访问技术 |
5.2.2 数据录入与更新技术 |
5.2.3 数据查询与修改技术 |
5.2.4 数据统计与报表技术 |
5.3 系统实现 |
5.3.1 数据转换子系统 |
5.3.2 原始取样数据管理 |
5.3.3 储量计算模块的实现 |
5.3.4 副产数据管理 |
5.3.5 贫化损失数据管理 |
5.3.6 生产矿量管理 |
5.3.7 采场卡片 |
5.3.8 保有储量模块 |
5.3.9 系统管理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清水沟磷矿品位模型及露采矿山生产动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二、 研究工作概况 |
三、 主要研究成果 |
第一章 地质统计学及应用软件简介 |
一、 概述 |
二、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
三、 地质统计学应用特点 |
四、 地质统计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
五、 应用软件简介 |
第二章 矿床地质概述 |
一、 矿区地层和造构 |
二、 矿床特征 |
三、 矿石的矿物成分 |
四、 矿石的结构构造 |
五、 矿床勘探概况 |
第三章 矿床数学模型 |
一、 模型基本参数 |
二、 P_2O_5与其它组分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三、 地质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
四、 原始数据单样的基本统计分析 |
五、 样品的组合及其基本统计分析 |
六、 地形建模 |
七、 岩性建模 |
八、 变异函数的计算及结构分析 |
九、 品位建模 |
第四章 储量计算与动态管理 |
一、 储量计算 |
二、 矿山生产动态管理 |
第五章 剥采比的计算 |
一、 露天采坑设计 |
二、 露天采坑剥采比的计算 |
三、 计算实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会东铅锌矿三维矿床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矿业工程软件简介 |
1.4 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矿山的必要性 |
1.5 会东铅锌矿数字化、信息化矿山建设方法与步骤 |
1.6 矿床模型类型与建模方法 |
1.6.1 地质数据库 |
1.6.2 实体模型 |
1.6.3 块体模型 |
1.7 三维矿床模型建模主要数据来源与依据 |
1.8 矿业工程软件选择 |
第二章 会东铅锌矿地质数据处理与地质数据库设计 |
2.1 地质数据库构建流程 |
2.2 地质数据库结构 |
2.3 数据表结构及表的字段属性 |
2.4 矿床勘探原始数据预处理 |
2.4.1 钻孔数据的预处理 |
2.4.2 坑探、槽探等非钻孔数据的预处理 |
2.4.3 特高品位处理与数据修正 |
2.5 样品组合与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东铅锌矿三维实体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
3.1 实体建模数据来源及其分析处理 |
3.2 建模方法与过程 |
3.3 矿段体积矿量报告 |
3.4 工程实体建模与基于Surpac采矿工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块体模型与储量计算分析研究 |
4.1 矿床品位估算与储量计算方法 |
4.1.1 传统矿产储量计算方法及其局限性 |
4.1.2 地质统计学的诞生、发展、现状及其优点 |
4.1.3 随机过程与区域化变量 |
4.1.4 结构分析与变异函数拟合 |
4.1.5 克吕格法 |
4.2 建立矿床块体模型 |
4.2.1 块体模型的几个概念 |
4.2.2 块体模型创建过程 |
4.2.3 块体模型几何参数的确定与属性设置 |
4.2.4 创建空块体模型 |
4.2.5 定义约束 |
4.2.6 组合样统计学分析与品位估算方法选择 |
4.2.7 块体模型属性赋值与品位估算 |
4.3 品位分析与储量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工作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5.2.1 基于泄漏电缆通讯技术的矿山综合通讯系统方案 |
5.2.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矿山建设初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地统计学的露天铁矿独木采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独木采区现状分析 |
1.3.1 地质形态分析 |
1.3.2 边坡稳定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插值方法 |
2.1.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 |
2.1.2 样条插值法(Spine) |
2.1.3 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 |
2.2 绘制图形 |
2.2.1 矿体圈定 |
2.2.2 趋势面法 |
2.2.3 等值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坡稳定性与边坡角的计算分析 |
3.1 简化Bishop计算原理 |
3.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3.3 坡角对稳定系数的影响研究 |
3.4 各个剖面现状与最终坡面稳定性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石品位研究 |
4.1 品位估计 |
4.1.1 空间相关性分析 |
4.1.2 创建预测图 |
4.2 解决负权问题 |
4.3 对比分析 |
4.4 结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矿体圈定及储量计算 |
5.1 钻孔数据处理 |
5.2 试验设计 |
5.2.1 数据分析 |
5.2.2 矿体圈定模型 |
5.3 储量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矿石储量计算方法的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D]. 万昌林. 中南大学, 2013(03)
- [2]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D]. 林幼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00(01)
- [3]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技术研究[D]. 王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4]弓长岭露天铁矿独木采区开采境界优化研究[D]. 吴庆深.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地学空间三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新宇. 吉林大学, 2006(10)
- [7]安庆铜矿地质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丹妮. 中南大学, 2005(06)
- [8]清水沟磷矿品位模型及露采矿山生产动态管理[D]. 刘方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01(01)
- [9]会东铅锌矿三维矿床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D]. 杨念哥. 中南大学, 2008(12)
- [10]基于地统计学的露天铁矿独木采区优化研究[D]. 刘畅. 东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