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话技巧 ABC

英语会话技巧 ABC

一、英语会话技巧ABC(论文文献综述)

马春燕[1](2014)在《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 ——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汉语多人会话自建的17万字语料库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在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规则、话轮控制策略、打断、话语共建、重叠、修正和结盟序列组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修正了以往的会话分析理论,提出了汉语多人会话的结构特征。然后对男性和女性在汉语会话中(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打断、重叠、话语共建、修正、结盟等具体会话序列)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指出了男性和女性在多人汉语会话中建构其性别特征的方式:男性会话以论证观点为目的,通过会话建构主动、主导、霸权、专业、独立话语权的男性气质;而女性会话则以情感交流为交谈目的,通过会话建构合作、感性、亲密的女性气质。具体来说,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内容共有七章。第一章简要评述了国内外话语分析、会话分析和性别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提出了当前会话研究和性别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任务。第二章厘清了会话的两个基本构成单位——话轮和反馈项目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在会话中的话轮和反馈项目的使用情况及其性别建构进行描述和探讨,认为女性会话语言更规范,话轮转换频率和反馈项目使用频率更高,话轮和反馈项目类型更丰富,通过这些特征建构了女性会话情感交流为主的话题基调和合作话语权的特征。第三章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话轮转换规则。本章是对以往的"话轮转换规则"进行了补充、修正和完善。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为多人会话中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第四章讨论了多人会话中话轮的控制策略与性别建构的问题。本章关注在会话互动中当前说话者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指派话轮和维持话轮,以及当前听话者如何理解话轮终止、如何索取话轮。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对"话轮权"这种资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的不同,导致了两性在维持、指派、索取等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女性在会话中一般遵循"当前说话者结束话轮后再开始说话"的原则,从而建构女性平等、和谐的话语特征;而男性在会话中往往遵循"我有话要说"的原则开始自己的话轮,构成了男性竞争、霸权的话语特征。第五章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偏常"情况与性别建构的讨论。本章通过对多人会话中打断、话语共建和重叠等"偏常"现象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梳理了三种"偏常"现象原因、特征及会话者的反应,而且发现了三者对性别的建构。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女性会话者会更多地考虑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和切身的感受,据此调整自己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以营造和谐平等的谈话氛围,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建构合作、和谐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则通过打断来论证观点和建构自身权威形象。第六章在厘清会话修正基本概念、修正的类型、修正的轨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的修正方式和特点与Schegloff等人(1977)的研究结果,认为汉语存在"共同修正" ’现象,并且在"他人修正"上,汉语比英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本章还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中,男性和女性在会话修正中的不同点,认为男性通过会话建构了表现个人权威、专业的独立话语权特点;女性通过会话建构了交流情感、表现一致性的合作话语权特点。第七章在分析汉语多人会话中结盟的类型、原因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认为(1)女性的结盟方式类型比男性更丰富,结盟原因与意见是否一致无关;而男性交谈的目的是表达观点,结盟是为了是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而结盟,因此结盟的对象是能够支持观点的人。(2)女性交谈,结盟是目的;男性交谈,结盟是工具。(3)男性在会话中更在意彼此间传递的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女性更注重创造并维持融洽的交际氛围。女性通过结盟建成友谊,显示并维护友好、和谐;男性通过结盟说服他人,建构自我的强大、专业、权威形象。(4)在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的多人会话中,当话题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如婚姻、家庭、足球等)时,性别一致性会成为结盟的首要原因。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和以后有待努力的方向。

邹群霞[2](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曾丽颖[3](2019)在《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升级,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正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技术劳动力,同时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功能转变所需要的就业与升学人才培养,一些中职学校相应开发了就业和升学课程。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中职校以“职普渗透”课程吸引学生,以兴趣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中职学校形成了兴趣、升学、就业三维的校本课程雏形系列。目前这样形成的系列校本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课程结构松散,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两所中职学校为个案,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出“三维整合”聚焦后,兴趣课程基础上再分枝的升学、就业系列校本课程,形成生命之树“Y”形结构系列设计。全文构思按“提出问题-梳理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基础-课程需求与现状调查-‘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及理论提升-综合课程设计及理论提升-得出研究结论”的思路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可能创新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职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学校访谈,吸取其校本课程系列开发经验,明确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类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三个维度整合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聚焦“三维整合”点,开展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最后,形成从整体方案设计到针对整合点的综合校本课程、拼盘课程的“三维整合”分层设计,相应地提炼出其系统优化的设计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按以人为本的“三维整合”球形立体统一的建构思路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既以学生为本的整合设计,实现三维课程各有其领域和系列模块的椭圆形平面课程展开维度,又统一形成一个相互交叉、渗透多维的立体统一球体。(2)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系列设计,呈现出“职普渗透”拼盘课程为基础,以整合点的三维综合校本课程设计为突破,为后续分枝专业化发展奠基的整体生命之树“Y”形结构。该设计最终呈现横向综合、纵深推进的师生耦合优化设计路线。(3)“三维整合”点上,覆盖以横断学科如全校的英语、职业规划等为主线,将各专业知识单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兴趣、升学、就业”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类校本课程。(4)“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系列,需要参照“三维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独立实施优化“拼盘”设计。

夏丹[4](2010)在《论网络聊天中的话语权势建构》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对网络聊天的研究主要强调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聊天者之间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比较忽视网络交流中存在的话语权势。本文通过分析公共聊天室中的问答互动和话题控制行为,发现建构权势关系在网络聊天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建构策略揭示了虚拟空间中权势关系的特点和本质。

杨芳,魏兴,张文霞[5](2015)在《MOOC edx讨论区的协作学习模式探析——以英语会话技巧的教学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OOCs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的新兴网络教育模式,秉承了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优势,同时也适应了个性化教学发展的要求。本文以英语会话技巧的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探索MOOC edx讨论区中的协作学习模式。结果表明,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依托于讨论区这个学习社区,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和监管者,采取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积极的英语学习效果;从社会、认知和教学三个方面增加了英语学习深度;也显示了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

郭可可[6](2020)在《《新青年》图书广告研究》文中认为《新青年》是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1915年问世至1926年终刊的《新青年》杂志,因其在新旧交替的五四时期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转型所做出的卓越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时代的号角”“启蒙的火炬”和“新文化元典”。图书广告是图书出版者(或销售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图书、服务及相关信息,旨在促进销售的营销传播活动。图书广告不仅具有促进销售的商业作用,而且也是反映、传播时代思潮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新青年》图书广告进行系统梳理、整理的基础上,试图概括其图书广告本身的特点,考察《新青年》图书广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向度、经营策略以及在近代图书广告史中所处的地位及现代启示。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青年》图书广告的背景,《新青年》办刊历程和民国初年《新青年》图书广告的总体面貌。广告背景方面,宏观上从政治环境变化方面对其进行总结,微观上从《新青年》自身办刊历程角度进行分析。《新青年》图书广告的经营与整本杂志的经营状态是同时变化的,所以研究《新青年》图书广告必须研究《新青年》办刊历程。《新青年》图书广告颇具特色,广告选择与《新青年》宗旨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具体分析了《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内容。从“反映出版信息”“强调图书价值”“市场预热”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内容。“反映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缘由、版次信息、图书价格、编著者信息、发行所信息等;“强调图书价值”包括突出图书之功用、突出图书之地位、突出图书之特色、突出图书内容之善、突出图书编撰之优等;“市场预热”包括出版预告和宣传续作。然后总结了《新青年》图书广告的价值向度。《新青年》图书广告具有明显的广告意图,经济价值是其根本,政治价值是其不可或缺的风向标,文化价值是与其息息相关的附属特性,品牌价值使其形成舆论与市场的双重喝彩。接着从“重视广告宣传”“讲究书刊互动”“及时连续刊载广告”“始终围绕办刊宗旨”来讲述《新青年》图书广告的策略。最后分析的是《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地位与现代启示,总结《新青年》图书广告在近代报刊图书广告史中的地位,为现代书业广告提供借鉴和启示。

莫再树[7](2012)在《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已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由自发最终走向了自觉。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史的全面、系统研究至今阙如。学界在对近代英语教学史的研究中,已零星地旁及晚清英语教学中便已出现了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史实,这些记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务英语教学史实方面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尚缺乏以近代商务英语教学为专门对象的历史考镜和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务英语学界对近代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意识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完整的商务英语教学史的构建。鉴于此,本研究本着拂去历史尘埃、逼近历史事实、还复历史原貌的宗旨,对我国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源流进行考察。本文以晚清社会需求为背景,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及商务英语教材为核心,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主体、课程类别及教学法为脉络,既从宏观上勾勒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全貌和发展轨迹,又从微观上聚焦晚清各教学主体进行的商务英语教学,并在上述脉络下探讨晚清商务英语语言的变迁及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较全面地考察晚清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及编写依据和体例等,以窥其精微奥义。概言之,本研究首次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源流考镜,主要研究问题如下: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是如何演进的?其演进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研究问题可细分为: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有哪些主体?各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基于何种动因?各自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各类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教学有何作用与不足?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晚清商务英语课程的属性是什么?晚清商务英语教育中是否有教育规划?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晚清民间非标准商务英语语言是如何起源、发展及消亡的?有何语言属性及社会文化涵义?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是如何演进的?有何特点、编写依据和编写体例?如何评价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本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相关学术领域,以英语教学研究为主线,借鉴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取历史文献研究法,钩沉、爬梳、筛选、甄别、整理相关史料,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进行考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主体和教学动因。晚清官办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被动开放形势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意识,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利益导向下的世俗化与功利化的选择,民间商务英语教学是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教学。这种办学动因的差异性体现了晚清英语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第二、晚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1)晚清官办学校出现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和融商务专业知识于英语语言教学的端倪,其商务语言翻译实践开我国近代西方商学著作汉译之先河和商务经济类书籍汉译之新风。(2)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从最初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发展到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再发展到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最后到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3)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技能和商贸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4)清末学制改革使官办学堂商务英语教学日趋式微,但也使商务英语的职业教育成为可能。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方法及教育规划。(1)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从前制度化教育转向制度化教育,存在着正规教学、非正规教学和非正式商务英语学习。(2)存在着技能型和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3)语法翻译法、古安系列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洋泾浜英语教学法在不同学校得以采用,各具特定的历史时代性、适应性和交际性。(4)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在教育主体、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编审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划,其教育规划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四、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及不足。其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开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之先河,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性;(2)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见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是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早实践;(4)是晚清社会心态日趋开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不足表现在四个方面:(1)官办外语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是零星地带有些许商务英语教学的性质或成分,并未形成有规模的普遍的现象;(2)教会学校的教学是教会教育传教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选择;(3)民间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盲目性、纯粹工具性动机;(4)基本未深入西学内涵,文化教育意识严重缺失,大多数学习者难以从思想层面引领近代化进程。其次,关于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语言第一、CPE与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盛行于我国通商口岸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具有明显的商务英语特点,是一种为口岸商贸服务的英语变体。第二、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演变。(1)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分别是广州贸易制度和条约制度时期的中西商贸通用语。(2)CPE逐渐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及思想基础,最终退出中西商贸交往的历史舞台。第三、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1)从社会语言学来看,CPE是不同语言集团在商贸往来中产生的贸易混合语,其产生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语言谱系。(2)从二语习得的视角来看,CPE是一种有限的二语习得,其形成与中介语的石化有相似之处;CPE的演变与发展基本符合中介语理论。第四、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早期商务英语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折射出了早期中西商贸交往的轨迹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口岸城市对外语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工具主义倾向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失。最后,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从词汇会话集向写作及会话教材演变,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注音演进,从“词汇型”转向“句字型”,从CPE转向标准英语,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第二、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编写依据和体例。(1)特点主要表现在:商务内容多样化,实用性强,便于自修,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编写者水平较高。(2)对商务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对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英语学习的认识分别是其编写的实践和理论依据。(3)编写体例:以义类编纂法编写词汇集,以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编写会话教材,以文选型类聚编写法编纂写作教材。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重要意义:(1)满足了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掌握商务英语交际技能的需要;(2)是我国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滥觞,反映了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启蒙诉求。(3)见证了晚清洋泾浜式商务英语语言的兴衰,实录了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大量语料;(4)反映了晚清商贸语言接触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晚清中西语言接触和中西商贸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依据。(5)对民国及以后的商务英语教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尚有诸多不足:(1)有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科学合理的思路;(2)所有教材缺乏语言学理论或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教材内容缺乏深层次处理;(3)教材的用词、句式、风格、语气过于正式;(4)绝大部分教材缺乏助读系统;(5)多数教材较少涉及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本文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考镜,从宏观上梳理了其脉络和演进历程,勾勒了其发展全貌,从微观上考察了课程、教学法、教育规划、教材等,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评价,试图呈现一幅有血有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完整画卷。

丁伟[8](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著,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著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刘晓岚[9](2007)在《《经贸洽谈ABC》与《商务汉语》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与世界经贸来往地不断深入,汉语学习也更多地走向了实际应用层面。以商务汉语为代表的专业汉语教学逐渐兴起,与之相应的专业汉语教学研究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教材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是对外汉语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和测试的依据,也是二语学习者获取第二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商务汉语教材编写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经贸洽谈ABC》(刘丽瑛,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商务汉语》(黄为之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2)是针对初级商务汉语学习者编写的教材。本文将从编写理论、课文内容、生词、语法、练习等多方面对这两套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比较,发扬优点,摒弃不足,推进商务汉语教材的更快发展。在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方面,《商务汉语》和《经贸洽谈ABC》均遵循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商务汉语教材编写“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两套教材都是通过话题和功能,带动出现反映商务汉语的词汇、句型。编者将汉语词汇、语法、功能进行有序的编排,又通过场面情景、交际活动、任务关系,甚至有故事有情节的展开每个单元。但在具体编写上两套教材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之下,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经贸洽谈ABC》作得更细致一些,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在课文内容方面,我们考察了系统性、趣味性、交际性等几个方面。《商务汉语》采用的是电视连续剧式的编排,充分发挥了电视手段的特长,在趣味性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经贸洽谈ABC》则是采用“单元法”——以语言项目为中心,把项目中各相关内容作周边分布,更好地贯彻了语言教学的“重现”原则,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两套教材基本都涵盖并遵循了交际功能四层次的关系。《商务汉语》的交际功能多以商务主题命名;《经贸洽谈ABC》则多以功能命名,更方便学习和教学。在词汇的选择上,《经贸洽谈ABC》的生词量较大,可能会造成学习者的负担。《商务汉语》每课词汇量较稳定,但生词的排列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如果《商务汉语考试大纲》能对词语的级别进行明确定量,量化划分高频词、低频词,商务教材就能有更科学的编写依据。两套教材的“英注”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生词的英语翻译忽视了语用、搭配关系等问题。今后的教材应当尽可能清楚地传递出词的搭配关系、用法、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信息。《商务汉语》和《经贸洽谈ABC》都是以功能为纲,话题——任务为中心的教材。因此语言结构的出现顺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功能项目的出现顺序。《经贸洽谈ABC》更重视语法点之间的联系性,并将那些结构复杂、难于理解、容量大的语法项目切分成几个小的语言项目,分散在几课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螺旋式”的编排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重现率。《商务汉语》没有清楚地给出语法项目,对待“语法讲解”这一问题上也太过极端,完全不讲,在语法的系统性方面做得不太好。两套教材的课后练习量都比较适中,练习题型也相对稳定,贯穿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贸洽谈ABC》的“选择字音”、“补语”的练习题;《商务汉语》中“区别词语用法并判断句子正误”、“英译汉”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总的来看,《商务汉语》练习的交际性原则体现地更好,形式也更多样化。综上,《商务汉语》和《经贸洽谈ABC》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总体框架也比较相似。但具体分析起来,两套教材在课文编排、生词、语法、练习等方面存都在着明显区别。总的来说,《经贸洽谈ABC》比《商务汉语》有所改进、优化,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重现率、高频词、基本句的统计分析等。这些仍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刘雅丽[10](2019)在《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门用途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专门用途汉语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内部各分支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人出境旅游风潮兴起,海外中文导游紧缺,导游汉语相关课题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本文旨在为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在微观层面上确定教材的内容要素和在宏观层面上探讨教材的编写原则。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的汉语需求情况。然后,搜集导游汉语教材语料,建成小型语料库,以导游工作的交际任务为纲,从语料库中提取导游汉语常用的话题、词、句等,构建起了一个导游汉语的“常用话题——常用词——常用句——常用句式”资源库。该库包含三级话题共50个,常用词2207个,常用句924句和常用句式754个,话题与词句之间可通过代码相互索引。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及对导游汉语语言特征的把握,顺势分析了现有教材的适用性,进而思考了针对性、实用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原则在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编写中的落实问题。

二、英语会话技巧AB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会话技巧ABC(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 ——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应用意义
    0.3 理论和方法
        0.3.1 理论依据
        0.3.2 研究方法
        0.3.3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
    0.4 研究内容
        0.4.1 本研究的概念阐释
        0.4.2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1 文献综述
    1.1 话语分析(DA)
        1.1.1 什么是话语分析
        1.1.2 话语分析产生的背景
        1.1.3 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
    1.2 会话分析(CA)
        1.2.1 会话分析学科的确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评述
        1.2.4 国内会话分析研究可拓展的领域
    1.3 性别语言学相关研究
        1.3.1 什么是性别语言
        1.3.2 性别语言学国外研究评述
        1.3.3 性别语言学国内研究评述
        1.3.4 性别语言学可拓展的空间
2 会话的基本构成单位与性别建构
    2.1 话轮界定标准、形式与性别建构
        2.1.1 话轮的界定
        2.1.2 多人会话的话轮构成
        2.1.3 话轮构成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建构
    2.2 反馈项目界定标准、形式与性别建构
        2.2.1 反馈项目的界定
        2.2.2 反馈项目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2.2.3 反馈项目的分类
        2.2.4 反馈项目的性别差异与建构
3 汉语多人交谈的话轮转换规则
    3.1 以往主要研究及存在的缺陷
        3.1.1 Sacks等人的转换规则及缺陷
        3.1.2 刘虹对Sacks等人的修正及缺陷
        3.1.3 刘兴兵、廖美珍的修正及其依然存在的问题
        3.1.4 以往的研究都未注意到的规则及原因
    3.2 多人聊天的话轮转换规则及其解释力
4 多人会话中话轮的控制策略与性别建构
    4.1 当前说话者对话轮的控制策略
        4.1.1 话轮的指派手段
        4.1.2 话轮的保持手段
    4.2 当前听话者的话轮控制策略
        4.2.1 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的判断
        4.2.2 对话轮的索取
    4.3 多人会话中话轮控制策略的性别建构
5 话轮转换规则的"偏常"状况与性别建构
    5.1 打断
        5.1.1 打断的界定
        5.1.2 打断的类别
        5.1.3 对打断的反应
        5.1.4 打断与性别建构
    5.2 话语共建
        5.2.1 话语共建的定义
        5.2.2 话语共建的种类
        5.2.3 话语共建与性别建构
    5.3 重叠
        5.3.1 重叠的判断
        5.3.2 引起重叠的原因和对重叠的修正
        5.3.3 重叠与性别建构
    5.4 小结
6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序列与性别建构
    6.1 修正研究综述
    6.2 会话修正的几组重要概念
    6.3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
        6.3.1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特殊修正类别
        6.3.2 汉语多人会话中修正的实施过程
        6.3.3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优先序列与汉语会话特征建构
    6.4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建构
        6.4.1 汉语多人会话修正中性别差别
        6.4.2 汉语多人会话修正中的性别建构
7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
    7.1 汉语中多人会话中实现结盟的方式
        7.1.1 主动结盟的方式
        7.1.2 邀请结盟的方式
    7.2 汉语多人会话结盟的原因
    7.3 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
        7.3.1 结盟方式和原因的性别差异
        7.3.2 结盟差异与性别建构
8 结语
    8.1 结论与讨论
    8.2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选用电视谈话节目作为语料的合适性论证
附录二: 语料的转写规则
作者简历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一、促进教育公平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一、文本呈现形式
        二、文本编排体例
        三、文字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一、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一、框架的性质
        二、一体化的衔接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一、引言的内容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产生背景及解题的现实可行性
        一、“三维”校本课程产生的内外因
        二、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需要“三维整合”设计
        三、“三维整合”设计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中职校本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设计研究的现状
        四、现有研究述评及本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定义研究
        二、校本课程设计界定
        三、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
    第二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的人”提供人性论基础
        二、杜威教育哲学提供整合的“经验”切入口
        三、以多维融合的个性化教育价值论为基础
        四、系统优化的校本课程系列结构功能论
    第三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课程理论基础
        一、“三维整合”设计的校本课程理论基础
        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对本设计的启发
        三、STEAM理念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发
    第四节 建构主义思想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下的“三维”设计启示
        二、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三维整合”建构设计
第三章 三类校本课程需求与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需求与现状问卷调查
        一、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论指导下的问卷设计
        二、北海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三、多所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两所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一、北海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二、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两所案例学校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问题与出路
        一、现有校本课程与学生需求矛盾问题
        二、三维校本课程设计需要顶层规划
        三、三维校本课程需要整合组织实施
第四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
    第一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原则与思路
        一、“三维整合”方案中开发系列课程的设计原则
        二、“三维整合”方案中的系列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目标与内容设计
        一、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的“三维整合”总目标设计
        二、建构主义启发下的“三维分枝”系列目标设计
        三、“三维整合”方案中系列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四、综合设计“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第三节 “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及评价
        一、“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的纵横组织实施设计
        二、三维校本课程系列相对独立地组织实施设计
        三、“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的评价设计
    第四节 “三维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理论提升
        一、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设计的横向综合优化
        二、按阶段纵深推进的“三维整合”结构优化设计
        三、STEAM理念下师生耦合生成“三维整合”优化设计
第五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中综合课程设计
    第一节 “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目标设计
        二、浅表综合类“职普渗透”课程目标设计
    第二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内容设计
        二、“三维整合”中浅表综合的拼盘课程设计
    第三节 “三维整合”的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设计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实施与评价
        二、浅表综合类拼盘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四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提升
        一、“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特性
        二、STEAM启发下的综合设计理念及操作框架
        三、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的综合课程优化设计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MOOC edx讨论区的协作学习模式探析——以英语会话技巧的教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MOOC edx英语会话技巧课程中的讨论区模式
3 MOOC edx讨论区的协作知识构建
    ( 1) 外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
    ( 2) 由同伴引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话题
    ( 3) 以观点整合为导向的共识确立
4 协作学习模式促成多维度交融的深度学习
    4. 1 社会临场
    4. 2 认知临场
    4. 3 教学临场
    4. 4 三种临场的相互联系
5 讨论区协作学习模式的独特优点
    5. 1 师生双方均成为教学资源的供应方
    5. 2 形成互动驱使下、英语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循环促学机制
    5. 3 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优势互补
    5. 4 注重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6 结语

(6)《新青年》图书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近代书业广告的研究
        二、关于群益书社的研究
        三、关于《新青年》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青年》办刊历程
    第一节 北洋时期军阀割据
    第二节 《新青年》办刊历程
        一、第一阶段(1915-1918)
        二、第二阶段(1918-1920)
        三、第三阶段(1920-1923)
        四、第四阶段(1923-1926)
第二章 《新青年》图书广告概况
    第一节 《新青年》图书广告概述
        一、《新青年》图书广告的数量变化
        二、《新青年》图书广告的类型
    第二节 《新青年》(1915-1918)图书广告
        一、具体书目
        二、数量与分类
        三、特点
    第三节 《新青年》(1918-1920)图书广告
        一、具体书目
        二、数量与分类
        三、特点
    第四节 《新青年》(1920-1923)图书广告
        一、具体书目
        二、数量与分类
        三、特点
    第五节 《新青年》(1923-1926)图书广告
        一、具体书目
        二、数量与分类
        三、特点
第三章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内容
    第一节 反映出版信息
        一、出版缘由
        二、版次信息
        三、图书价格
        四、译著者信息
        五、发行所信息
    第二节 强调图书价值
        一、图书之功用
        二、图书之地位
        三、图书之特色
        四、图书之优质
    第三节 市场预热
        一、出版预告
        二、宣传续作
第四章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功能
    第一节 经济功能
        一、刊登书目,以广招徕
        二、预售以惠,团购从廉
    第二节 政治功能
        一、造势五四运动
        二、宣传社会主义
    第三节 文化功能
        一、提倡新文学
        二、培养新公民
    第四节 品牌功能
        一、塑造形象,宣传品牌
        二、关注读者,积极互动
第五章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策略
    第一节 重视广告宣传
        一、刊载大量图书广告
        二、及时更新广告信息
        三、丰富图书广告版面
    第二节 讲究书刊互动
        一、刊物作为广告载体
        二、畅销刊物汇编成集
    第三节 及时连续刊登广告
        一、连续刊载
        二、及时反复
    第四节 始终围绕办刊宗旨
        一、传播科学知识
        二、传递民主思想
第六章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地位与现代启示
    第一节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地位
        一、现代文学的预告
        二、近代广告的枢纽
    第二节 《新青年》图书广告的现代启示
        一、以社会效益为己任
        二、密切关注图书市场
        三、恰当选择广告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商务外语(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1.3.2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晚清官办英语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
    2.1 同文三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的嚆矢
        2.1.1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2.1.2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
        2.1.3 同文三馆的商务英语课程
        2.1.4 同文三馆的商务语言翻译实践
    2.2 湖北方言商务学堂与自强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
        2.2.1 最早的官办外语商贸学校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2.2.2 寓商务知识于英语教学的湖北自强学堂
    2.3 清末学制改革时期的商务英语教学
        2.3.1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雏形的逐渐形成
        2.3.2 清末日趋式微的商务英语教学
        2.3.3 清末学制改革对民国时期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3.1 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发轫
    3.2 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
    3.3 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
    3.4 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肇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
    4.1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4.1.1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4.1.2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内驱力
        4.1.3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外推力
        4.1.4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直接动因
    4.2 晚清民间英语培训班和夜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4.2.1 兼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4.2.2 专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4.2.3 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法、教育规划
    5.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属性
        5.1.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性属性
        5.1.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属性
    5.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法
        5.2.1 语法翻译法
        5.2.2 内容教学法
        5.2.3 古安系列教学法
        5.2.4 洋泾浜英语教学法
    5.3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5.3.1 外语教育规划
        5.3.2 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
    6.1 中国洋泾浜英语与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
        6.1.1 从辞书释义和词源看
        6.1.2 从 CPE 的形成和用途看
        6.1.3 从 CPE 的教学和读本内容看
        6.1.4 从 CPE 使用者的职业看
    6.2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兴起与演变
        6.2.1 最早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2 广州贸易制度时期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3 条约制度时期主要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4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衰落
    6.3 我国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
    6.4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文化涵义
        6.4.1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涵义
        6.4.2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文化涵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7.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总体概况
        7.1.1 启蒙期以汉字注音的商务英语词汇会话集
        7.1.2 初步发展期的晚清商务英语写作及会话教材
    7.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
        7.2.1 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演进
        7.2.2 从“词汇型”转向“句子型”
        7.2.3 从“中国洋泾浜英语”转向标准英语
        7.2.4 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
        7.2.5 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
    7.3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
        7.3.1 多样化的商务内容
        7.3.2 较强的商务实用性和针对性
        7.3.3 明显的“自学式教材”设计
        7.3.4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
        7.3.5 高水平的作者群
    7.4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依据与体例
        7.4.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依据
        7.4.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7.4.3 晚清商务英语词汇集的义类编纂法
        7.4.4 晚清商务英语会话教材的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
        7.4.5 晚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文选型类聚编写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附录 B 晚清(准)商务英语教材书影经眼录

(8)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著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经贸洽谈ABC》与《商务汉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商务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0.3 教材和教材评估的关系
        0.3.1 教材评估的定义
        0.3.2 教材和教材评估有紧密联系
    0.4 教材评估研究综述
        0.4.1 国外外语教材评估
        0.4.2 国内外语教材评估研究
        0.4.3 国内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研究
        0.4.4 结论
1. 商务汉语
    1.1 商务与语言
    1.2 商务汉语教学与基础对外汉语教学
    1.3 商务汉语的特点
        1.3.1 课程设置目的
        1.3.2 教学对象
        1.3.3 教学对象的语言能力
        1.3.4 教学重点
        1.3.5 教学目标
2. 《经贸洽谈ABC》和《商务汉语》编写依据及结构分析
3. 《经贸洽谈ABC》和《商务汉语》课文比较分析
    3.1 系统性
    3.2 趣味性
    3.3 交际性(实用性)
        3.3.1 商务汉语交际功能项目
        3.3.2 商务汉语目标情景中所需的交际技能
4. 《经贸洽谈ABC》和《商务汉语》典型句比较分析
    4.1 典型句的编写方式
    4.2 典型句的选择
5. 词汇
    5.1 词汇量
    5.2 词汇级别划分
    5.3 词语的重现
    5.4 商务专名
6. 注释
    6.1 生词的英注
    6.2 “一对一”注释出现的问题
    6.3 课文的注音
7. 语法
    7.1 《经贸洽谈ABC》和《商务汉语》语法点的编写分析
    7.2 语法点的编排策略
    7.3 “语法释例”的问题
    7.4 “语法释例”的原则
8. 文化
9. 练习
    9.1 练习的分类
    9.2 题型比较
    9.3 教材、自学教材、学生练习册、教学参考资料应配套编写
10.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10)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理论依据
    1.6 研究整体方案
2 导游汉语学习需求分析
    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 导游汉语常用话题库架构
    3.1 会话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3.2 话题及其选取标准
    3.3 常用话题的提取
    3.4 构建常用话题库
4 导游汉语常用词库架构
    4.1 语料分类编库
    4.2 词语聚类
    4.3 常用词人工干预
    4.4 常用词的验证与分级
5 导游汉语常用句库架构
    5.1 常用句的选取
    5.2 常用句的统计与分析
    5.3 构建常用句库
    5.4 提取常用句式
6 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编写原则
    6.1 现有教材的职业培训适用性分析
    6.2 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
7 结语
    7.1 研究的新颖之处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注释
语料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汉语需求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附录二:“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汉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三:导游汉语常用词库(分话题)
    附录四:导游汉语常用词库(分等级)
    附录五:导游汉语常用句库
    附录六:导游汉语常用句式库

四、英语会话技巧ABC(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 ——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D]. 马春燕. 浙江大学, 2014(07)
  •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 曾丽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论网络聊天中的话语权势建构[J]. 夏丹.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5]MOOC edx讨论区的协作学习模式探析——以英语会话技巧的教学实践为例[J]. 杨芳,魏兴,张文霞. 外语电化教学, 2015(06)
  • [6]《新青年》图书广告研究[D]. 郭可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D]. 莫再树. 湖南大学, 2012(03)
  • [8]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 [9]《经贸洽谈ABC》与《商务汉语》比较研究[D]. 刘晓岚. 四川大学, 2007(05)
  • [10]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D]. 刘雅丽. 暨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英语会话技巧 ABC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