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距离的电子计算机模拟

铅球距离的电子计算机模拟

一、铅球远度电子计算机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赵长军[1](2013)在《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及竞赛场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领域最具代表性、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行为链的核心环节。运动竞赛场地是运动竞赛活动的物质、空间和场所载体,它在运动竞赛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现在已有多个学科介入到运动竞赛场地研究领域,这些学科包括体育建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景观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和学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体育学视角系统研究了运动竞赛场地,初步建立了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包括竞赛场地的本涵诠释分论、竞赛场地的结构解析分论、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分论、竞赛场地的竞技价值分论和竞赛场地的建造理念分论五个分论。结合多学科知识,归纳和总结运动竞赛场地的本质、分类、特点和构成要素,论述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动力及其发展趋势,诠释和解析运动竞赛场地各构成要素的竞技意义和价值,系统梳理运动竞赛场地与竞技体育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揭示竞赛场地的项群特征,论述运动竞赛场地建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竞技体育学理论研究,体现了新思维的理论创新价值。得出以下结论:(1)竞赛场地是指参赛者进行运动竞赛活动的空间场所。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包括竞赛场地的本涵诠释分论、竞赛场地的结构解析分论、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分论、竞赛场地的竞技价值分论、竞赛场地的建造理念分论五个分论。(2)竞赛场地具有自然性、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竞赛场地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3)根据竞赛场地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竞技文明程度,可将其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原始场地发展阶段(古代奥运会开始~公元470年左右)、发展中断阶段(公元470年左右~欧洲启蒙运动)、自然场地发展阶段(欧洲启蒙运动~1896年)、专用场地发展阶段(1896年~二战结束)、专业场地发展阶段(二战后~1990年代)、生态场地发展阶段(1990年代至今)。竞赛场地整体和各构成要素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4)竞赛场地的发展动力主要包括运动项目自身发展的带动和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推动。以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基础、面对竞技文化的需求,依托科技水平发展的支撑,是推动竞赛场地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竞赛场地的总体发展方向体现在功能的专业性、多向性和多面性;技术的标准化、多学科性和前沿性;艺术的潮流性、综合性和独特性;以及更加强调环保性四个方面。(5)竞赛场地由形状、尺度、质地、色彩、图案、环境六大要素构成。各个构成要素分别有其特指或特定的内容,并具有不同的竞技用途和价值。竞赛场地六大构成要素分别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竞技表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6)竞赛场地的建构与变化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与发展,以及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竞技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参赛者应充分考虑竞赛场地的特点与限制,相应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并在竞赛场地条件的规范内,成功地发挥和运用自己已经具有的竞技能力。(7)竞赛场地上比赛区中新的分区会带来新技术的产生,分区形状的变化影响到运动员攻防技战术的应用。运动员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形成“场地战术”。现代竞赛场地的形状设计有利于运动员的技术发挥,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分道竞速项目不同道次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存有争议。(8)竞赛场地的尺度会影响到运动项目的整体技术和单个技术难度,尺度的改变会影响到运动员对攻防技战术的应用。部分运动项目尺度测量的精确化和标准化促成世界纪录的产生。出于对运动员健康和安全考虑,部分耐力性运动项目设定或限定了不同的距离。(9)竞赛场地的质地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结构。不同的质地类型会产生和形成不同的技战术打法或风格。现代竞赛场地质地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员技术发挥,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不同的质地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10)竞赛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室外项目运动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海拔、天气和水温。处于安全考虑,部分室外项目对比赛期间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了相关限定。竞赛场地内适宜的人工环境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从而提高运动成绩。(11)将各单项国际联合会和国际体育组织公布实施的与竞赛场地相关的文件统称为竞赛场地建造基础性文件,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竞赛场地要素规则和竞赛场地技术标准与标准化文件两类。(12)竞赛场地审美是指人对竞赛场地美的各类心理活动,包括竞赛场地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关系,其审美的内容有竞赛场地的形式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竞赛场地美的本质表现在实用、技术和艺术三方面,它的美具有空间性、视觉性、时代性、民族性特征。(13)竞赛场地设计是人们在竞赛场地建造和设置之前,根据相应项目技术手册和相应学科对竞赛场地进行的精心策划、构思而制定的整体方案,包括竞赛场地的几何设计、艺术设计、路线选择、场地设置。其原则有设计的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艺术化、和谐化。竞赛场地设计的基本内容是竞赛场地构成的六大要素。

耿岳[2](2005)在《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总量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学习更多的知识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CAI课件使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给学生提供大容量外部综合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应用CAI技术己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首选途径。 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核心的体育教学当中已经出现和使用了一些多媒体CAI课件,但是对它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制作和使用研究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我们的实践需要。本文制作出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并将这一成果使用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掷标枪这一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对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使用效果和影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多媒体课件扩展到其他体育项目技术课教学当中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教学对比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掷标枪教学为例,在掷标枪普修技术课中使用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教学实验取得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大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得出如下结论: 1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对于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鼓励体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发和体育各专业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CAI课件本身包含多学科的知识,不但需要专业的体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也需要电教、计算机、美术方面的知识。因此这对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人员的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余江[3](2005)在《河北省运动队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将运动队管理、运动训练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深入结合,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分析的各种训练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辅助教练员管理日常训练信息,对运动员训练负荷和技术动作进行定量分析、诊断和改进,从而使运动员的成绩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实现对运动队进行科学管理和训练过程全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来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水平,对传统的主要依赖经验的训练模式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指导、补充和验证。在该运动训练系统的支持下,教练员可以更加注重针对运动员个体的特性进行训练,从而避免高水平运动员出现成绩长期停滞不前的平台现象。本系统的研究对河北省运动队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并以铅球项目开发实例设计了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对运动员相关的运动训练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动作进行图像分析和实时反馈,实现对运动员高效率的管理和训练,为提高我省铅球运动员的成绩服务,并填补了我省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开发应用的空白。 论文共分七部分内容: 1 引言 简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然后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现状。 2 河北省运动管理和训练现状 简述河北省运动队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在各种大赛上获得的成绩,

李艳茹[4](2004)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对研究当代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作为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田径课程不仅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学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涉及的项目多,技术复杂,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事实上,田径课程的内容在现代生活中不仅有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很高的健身功能,只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将田径作为一种竞技运动项目看待,从而忽视了田径的健身价值。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将会对构建合理的田径课程结构,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有个性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了19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提出了田径课程改革必须区别开“田径”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的概念。田径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的、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的发展变化,和对每次大纲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了田径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逐步减少,课时在不断压缩;田径课的目标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在以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既有学生自评,又有学生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但有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的考核,还增加了对学生平时成绩和能力的考核;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不断提高。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几种不同版本的田径教材的对比分析,发现田径教材的内容改变了单一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结构,融入了最新的教学成果,体现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和专家访谈法,重点研究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研究认为:教学目标存在偏重技术规格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只是口头提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内容仍然以田径运动竞技项目为主,其中有些项目已经脱离了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同时缺少娱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田径课学时在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现状落差太大;多数学校在田径场地器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广泛和普及: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很大,今后应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和综合素质。 最后,本文结合当前美、英、日等一些国家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在教学目标上要结合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培养既能从事中学体育课教学的体育教师,又能兼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人才;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在保持原有的田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添野外生活、生存和定向越野的教学内容;在田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做好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

卢刚[5](2002)在《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趋势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与开发性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重视。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向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教材内容,延长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相比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能操作多媒体程序、掌握计算机语言和设计原理,还要具备专门的技能与技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本课题设计与研究所坚持的方向。 目前我国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可行性的教学法。 2、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自动能力的培养。 3、兼容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多种方法、多种模式组合运用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体育教学相关研究专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在当前田径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只重视教学的外部因素,忽视教学主体及其内在心理因素的挖掘;重视技术练习,忽视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技术教学以大量的身体练习为主,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认真地探讨了体育教学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田径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进行分析,寻求可行性强的体育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立足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确定一切教学活动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本课题选择以“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体育心理学、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相结合的途径,研究田径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探讨田径技术教学的新方法。本研究的教学实验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男生29名,在跨栏跑、铅球、跳远、标枪等项目的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为了检验本研究成果,还请田径教师做推广应用实验。本课题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0.0、LK-PⅢ800电脑对实验数据与结果进行操作分析;运用NV-M9500panasonic摄像机拍摄跨栏跑过栏技术、DAZZLE/DVC输入电脑内存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利用超级解霸2001进行运动学分析。数据处理快捷方便、研究参数的可靠性较高。通过研究得出:1.“结构—定向”教学能够清晰地展示动作结构,使学生获得动态的动作表象;2.运用正常、慢速播放影像以及动作特定等影像手段,实现重点观察,可以大大增加教学功能;3.有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调整教学进程; 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 4.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看、听、讲、思、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山此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5.实验组学生在技术评定、理论测评和教学能力综合测评等三方 面的教学效果均高于对照组学生,且两组差异显着…的.05或 p的.01人因此,运用“结 构一定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田径课程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对于加强学生在技术教学中的认识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均有重大意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 先进性,对于改进田径技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设计 的m径技术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田径教学体系,可以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参 考依据。

单信海[6](2001)在《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及铅球投掷技术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黄志红、李梅素等一批老运动员的退役,我国女子铅球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现象。在2000年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一无所获。而男子铅球则长期在亚洲水平上徘徊,在世界大赛上很难有所作为,这些迫切要求我们从训练及技术等方面上尽快地进行研究改进。 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比赛的日趋激烈,铅球运动的成绩变得十分接近,有时几公分的差异,名次上就会差很多。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的比赛越来越要求我们在技术、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上精雕细刻,并将每一个环节进行最优化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取得最佳成绩。 在现代铅球训练实践中,如何为铅球投掷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最优化理论体系,并为铅球投掷的训练提供一个最优化技术训练信息即时反馈系统,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的目的 1.为铅球投掷技术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探索铅球新技术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2.通过对铅球出手后的投掷抛物线的理论研究,寻找最大飞行远度的初始条件,为铅球的选才及训练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3.实现铅球的计算机动态模拟,使得理论抽象的公式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为铅球的教学、训练及科研提供一套电脑软件。 4.通过对抛物线轨迹的检测,用CCD技术研制铅球信息即时反馈系统仪器一台,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套辅助设备。 本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对仪器设计的构想、试验对象的选定、实验方案的选取、实验设备的制作等方面的问题,都与有关的专家进行了访谈。3实验分析法:在实验条件下对抛物体摄像,采用平面定点50Hz拍摄,用国产爱捷系统进行解析。4计算机动态模拟及计算:采用Vb语言进行编写,对铅球投掷的各种初始条件进行组合模拟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及各种铅球动态图画。5数理统计法用Micro-Excell进行统计计算。 本研究所得结论的简单介绍 1.出手点最佳出手角与出手速度、出手高度有关,理论上,其变化范围为0°—45°。当出手速度变得越来越小,最佳出手角度就趋向0°;反之,当出手速度变得越来越大,最佳出手角度趋向45°。对于优秀运动员,最佳出手角度在39°到42°是符合理论依据的。飞行远度与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有关。对于优秀运动员,出手高度增高一米,铅球成绩基本上可以增加一米;当出手高度一定时,飞行远度与出手角度及出手速度组成了一个形状如山脉一样的三维空间曲面。随着速度的提高,山脉呈平方倍的增高,同时山峰由边缘(0°)逐渐趋向中心角度(45°)。 2.在给定出手高度的条件下,测出经过轨迹抛物线上的两点,就可以测出铅球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可以确定铅球的抛物线轨迹,并且所测定的抛物线为唯一的一条轨迹曲线。用CCD两个窄缝录象机,利用减影技术,让计算机对铅球进行自动识别,可以实现对铅球轨迹上两点的检测,进而完成对铅球出手角度、出手速度的自动及时的检测。3.影响系统测试精度的系统误差原有 a CCD器械测量误差;b CCD线阵标定误差;c铅球离开投掷区中心面而造成的误差及d出手高度的偏差造成出手速度、出手角度的测试误差。前两项较易控制,精度达98%;c项为主要的误差原,最大误差达8%,若进行适当的取舍,最大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d项对出手速度及出手角度的影响较小。4.在室内条件下,经过上百次室内模拟实验,充分证实了在给定出手高度下,用CCD测出抛物线轨迹上的两点,就可以测出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并用计算机快速地计算,以实现最佳化角度的即时反馈。CCD检测率较高,达90%,与录像解析数据相比,结果比较吻合,检测的重复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在模拟试验中,测试距离对精度的影响不大,而偏角对测试精度的影响较大,当偏角达20度时,测试误差可达8%。5.在实际投掷试验中,从检测出的结果来看,误差基本上能满足实际要求。在仪器的 检测率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提高。6.铅球的运动满足速度递进规律,能量递进与突进规律及动量矩的传递规律。在推铅 球过程中,必须遵循最大做功原则、最大冲量原则及最大动量矩传递原则。本研究的创新点正.首次提出推铅球过程中的三个运动生物力学规律,三大运动生物力学原则。2.首次用计算机画出了铅球飞行远度、出手高度与出手速度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曲面。3.在实现铅球的计算机动态模拟,成绩预测等方面,属国内首创。4.“通过对抛物线上两个点的检测,可以确定铅球的飞行轨迹及初始条件”这个理论构想属首次提出,它可成为抛射体即时反馈的理论基础。5.CCD减影技术在铅球检测中的成功应用,应属首创。

孙春玲[7](1997)在《试论体育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动作仿真、理论课教学、CAI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工程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杨怀英,卢兆铭,刘胜春[8](1987)在《对影响铅球投掷距离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一、前言投掷铅球属于抛射体运动。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影响抛射远度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高速射影和计算机处理,得到出手初速度和出手角度,可对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以便改进技术提高成绩。

陈绍铭,严小波[9](1986)在《铅球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投掷角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一、引言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目前我们对运动现象的研究已经逐步地从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体育科学的应用研究日益重视。在对铅球运动的研究中,有人靠测定铅球飞行时间(铅球出手到落地的时间间隔)来计算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和掷投角。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评定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在以往对铅球运动规律的讨论中,一般是通过数理方法,将飞行时间从公式中消去,然后讨论初速度、投掷角和投掷远度的关系;而上面提

白小奇,郭洁[10](1986)在《推铅球时肩、髋、膝关节的速度变化》文中认为 一、前言铅球飞行属于斜抛体运动,决定斜抛体飞行远度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和角度。数学模拟实验表明:在初速不变的情况下,器械由于飞出角度加大,飞行距离是曲线上升的,在飞出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器械由于飞出初速度的增加,飞行距离是直线上升的。由于斜抛物体时(为了达到最远距离)抛出角最多只能增至45度,所以,对于滑步推铅球来

二、铅球远度电子计算机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球远度电子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及竞赛场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任务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竞赛场地基本认识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竞赛场地发展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竞赛场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1.3.4 有关竞赛场地设计的研究综述
        1.3.5 有关竞赛场地标准与标准化的研究综述
        1.3.6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期望的创新点
第2章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目的
    2.2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实践和研究基础
        2.2.1 国际单项组织对竞赛场地的重视和总结
        2.2.2 竞赛场地相关领域的研究铺垫
    2.3 构建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思维和逻辑起点
    2.4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及其构建
        2.4.1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
        2.4.2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
        2.4.3 竞赛场地理论体系主体构成关系
第3章 竞赛场地的本涵诠释分论
    3.1 竞赛场地概念丛
        3.1.1 竞赛场地的释义
        3.1.2 竞赛场地的相关概念
    3.2 竞赛场地分类
        3.2.1 依竞赛场地的功能分类
        3.2.2 依竞赛场地的存在时间和地点分类
        3.2.3 依竞赛场地的质地分类
        3.2.4 依竞赛场地的技术标准级别分类
        3.2.5 依据竞赛场地的表面反弹速度分类
    3.3 竞赛场地的特性
        3.3.1 竞赛场地的自然性
        3.3.2 竞赛场地的技术性
        3.3.3 竞赛场地的艺术性
        3.3.4 竞赛场地的文化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分论
    4.1 竞赛场地的发展历程
        4.1.1 分期参考
        4.1.2 竞赛场地发展的历程
    4.2 竞赛场地的发展动力
        4.2.1 运动项目自身发展的带动
        4.2.2 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推动
    4.3 竞赛场地的发展趋势
        4.3.1 总体发展方向
        4.3.2 竞赛场地要素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5章 竞赛场地的结构解析分论
    5.1 形状要素
        5.1.1 形状要素的基本“元”
        5.1.2 形状要素的基本类型
    5.2 尺度要素
        5.2.1 尺度单位
        5.2.2 尺度大小
        5.2.3 尺度测量
    5.3 质地要素
    5.4 色彩要素
    5.5 图案要素
    5.6 环境要素
        5.6.1 场地方位
        5.6.2 自然环境
        5.6.3 人工环境
    本章小结
第6章 竞赛场地的竞技价值分论
    6.1 竞赛场地形状要素的竞技诠释
        6.1.1 竞赛场地形状要素与竞技能力
        6.1.2 竞赛场地形状要素与运动成绩
    6.2 竞赛场地尺度要素的竞技诠释
        6.2.1 尺度要素与竞技能力
        6.2.2 竞赛场地尺度要素与运动成绩
        6.2.3 竞赛场地尺度要素与运动医学
    6.3 竞赛场地质地要素的竞技诠释
        6.3.1 竞赛场地质地要素与竞技能力
        6.3.2 质地要素与运动成绩
        6.3.3 质地要素与运动医学
    6.4 竞赛场地环境要素的竞技诠释
        6.4.1 环境要素与运动成绩
        6.4.2 竞赛场地的环境要素与运动医学
    6.5 竞赛场地色彩和图案要素的竞技诠释
        6.5.1 竞赛场地色彩要素的竞技诠释
        6.5.2 竞赛场地图案要素的竞技诠释
    6.6 竞技参赛理论中关于竞赛场地问题的研究
        6.6.1 易地参赛竞赛场地各要素的变化
        6.6.2 赛前准备阶段竞赛场地的相关事宜
        6.6.3 参赛行为阶段有关竞赛场地问题
    6.7 竞赛场地群的项群特征
        6.7.1 项群理论与项群思维
        6.7.2 竞赛场地群的分类
        6.7.3 四个竞赛场地群的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竞赛场地的建造理念分论
    7.1 竞赛场地建造基础性文件
        7.1.1 竞赛场地建造基础性文件概述
        7.1.2 竞赛场地要素规则
        7.1.3 竞赛场地技术标准与标准化文件
    7.2 竞赛场地的审美与设计
        7.2.1 竞赛场地的审美研究
        7.2.2 竞赛场地设计研究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附件
致谢

(2)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调查法
        2.2.3 教学实验法
        2.2.4 常规数理统计法
3 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3.1 课件的分析
        3.1.1 课件的需求分析
        3.1.2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3.1.3 教学目标的分析
        3.1.4 媒介信息的设计
        3.1.5 课件的类型
    3.2 课件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3.2.1 课件的总体设计
        3.2.1.1 体育技术多媒体CAI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3.2.1.2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原则
        3.2.1.2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结构设计
    3.3 课件的制作过程
        3.3.1 课件的内容
        3.3.2 脚本的编写
    3.4 制作课件的素材准备
        3.4.1 文本素材的采集制作
        3.4.2 图像素材的制作
        3.4.3 视频素材的制作
        3.4.4 音频素材的制作
    3.5 课件的制作
        3.5.1 多媒体课件制作所依据的原则
        3.5.1.1 开放性原则
        3.5.1.2 可操作性原则
        3.5.1.3 实用性原则
        3.5.1.4 启发性原则
        3.5.2 掷标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3.6 软件调试和发布
4 课件的使用和效果研究
    4.1 教学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4.1.3 实验地点
    4.2 实验的控制和实施
        4.2.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差异性检验
        4.2.2 实验的控制
        4.2.3 实验的实施
        4.2.3.1技术动作学习前演示
        4.2.3.2技术动作练习中演示
        4.2.3.3在技术课结束时演示
        4.2.3.4 理论课教学中演示课件
        4.2.4实验的实施
    4.3 教学实验的结果
        4.3.1 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数据的获得
        4.3.2 学生态度量度
        4.3.2.2 学生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态度倾向
        4.3.2.3 实验班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授课调查意见
    4.4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
        4.4.1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对掷标枪技术教学的影响
        4.4.2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对掷标枪理论教学的影响
        4.4.3 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兴趣和态度
        4.4.4 多媒体CAI课件对教师的影响
5 结论
    5.1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对掷标枪技术课教学有辅助作用
    5.2 体育技术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认可
    5.3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4 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6 建议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书论文目录
致谢

(3)河北省运动队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竞技体育中信息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1.3 竞技体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1.4 现实需求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价值
2 河北省运动管理和训练现状
    2.1 现状分析
    2.2 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2.3 存在的问题
    2.4 解决方法
3 铅球项目介绍
    3.1 推铅球运动的训练特点
        3.1.1 技术的完善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
        3.1.2 相关内容的训练具有高度协调性
        3.1.3 铅球加速过程具有节律性
        3.1.4 技术运动效果追求整体效益和科学性
        3.1.5 技术动作形式追求个性化
    3.2 推铅球运动的发展趋
        3.2.1 运动训练与体育科研一体化
        3.2.2 技术要求更精更细
4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4.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4.2 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分类
    4.3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4.4 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5 系统的模块结构和主要内容
    5.1 系统的模块结构
        5.1.1 档案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和内容
        5.1.2 训练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和内容
        5.1.3 医疗信息管理子系统功能与内容
        5.1.4 评估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和内容
6 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实现
    6.1 系统登录模块的功能和界面演示
    6.2 运动员基本情况管理模块的功能和界面演示
    6.3 训练计划管理模块的功能和界面演示
    6.4 训练效果分析模块的功能和界面演示
    6.5 技术动作分析模块的功能和界面演示
7 系统相关技术说明
    7.1 Dephi相关技术介绍
    7.2 ADO连接access数据库
    7.3 用BDE直接访问Foxpro数据库
    7.4 利用ODBC+BDE访问远端SQL Server数据库
8 工作总结和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2.1 19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
    2.2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体育思想
    2.3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学校体育思想
    2.4 21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
3 “田径运动”的概念及其功能
    3.1 “田径运动”的概念
    3.2 田径运动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4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历程
    4.1 近几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的变化
    4.2 近几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大纲变化的评析
    4.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田径》教材的发展变化
5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2 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现状
    6.1 体育课程目标
    6.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现状
7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建议
    7.1 田径学科教学改革目标定位
    7.2 “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7.3 优化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7.4 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7.5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7.6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
    7.7 提高教师素质,注意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换
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相关研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综述
    2.1、 体育教学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2.2、 体育教学法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2.3、 田径课程教学法研究现状
    2.4、 我国田径教学法研究发展趋势
    2.5、 当前我国田径课堂教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田径课程教学因素透析
3、 教学实验研究方法
4、 “结构——定向”模式教学的设计
    4.1、 建模依据及思路
    4.2、 “结构——定向”教学模式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技术参数分析
    5.2、 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与评价
    5.3、 学生教学能力评定结果与对比分析
    5.4、 教学实验结果综合评价与分析
6、 “结构——定向”模式教学的推广与检验
    6.1、 “结构——定向”模式教学的推广实践
    6.2、 综合检测结果分析
    6.3、 “结构——定向”教学的特点
7、 结论
8、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及铅球投掷技术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2 铅球成绩的构成及影响成绩的各个因素
    1.3 铅球飞行轨迹
    1.4 铅球投掷技术分析
    1.5 技术训练信息及时反馈
    1.6 小结
2 研究方法
3 铅球飞行轨迹的理论研究
    3.1 铅球获得最大飞行远度的数学理论推导
    3.2 无空气阻力下抛物线远度的偏微分方程
    3.3 最佳出手角的研究
    3.4 铅球飞行轨迹的计算机动态模拟
    3.5 计算机模拟计算
    3.6 小结
4 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理论基础
    4.1 理论依据
    4.2 抛物线唯一性研究
    4.3 铅球投掷的实际条件
    4.4 检测方案的确立
    4.5 线阵CCD
    4.6 系统误差分析
    4.7 小结
5 系统实践效果评价
    5.1 实验室模拟试验
    5.2 铅球现场实测
    5.3 小结
6 铅球投掷技术理论研究
    6.1 运动学分析
    6.2 动力学分析
    6.3 小结
7 主要结论
8 建议
9 致谢
参考文献

(7)试论体育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作仿真
2 计算机在基础理论课中的应用
3 CAI的应用
4 多媒体技术
5 网络化工程

四、铅球远度电子计算机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竞赛场地理论体系的构建及竞赛场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D]. 赵长军. 苏州大学, 2013(10)
  • [2]掷标枪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研究[D]. 耿岳.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8)
  • [3]河北省运动队运动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D]. 余江. 河北师范大学, 2005(06)
  • [4]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D]. 李艳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 [5]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定向”模式研究[D]. 卢刚. 江西师范大学, 2002(02)
  • [6]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及铅球投掷技术的理论研究[D]. 单信海. 北京体育大学, 2001(01)
  • [7]试论体育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J]. 孙春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7(03)
  • [8]对影响铅球投掷距离因素的探讨[J]. 杨怀英,卢兆铭,刘胜春. 山东体育科技, 1987(03)
  • [9]铅球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投掷角的关系[J]. 陈绍铭,严小波. 成都体院学报, 1986(02)
  • [10]推铅球时肩、髋、膝关节的速度变化[J]. 白小奇,郭洁.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86(01)

标签:;  ;  ;  ;  ;  

铅球距离的电子计算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