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猕猴和食蟹猴寄生虫的调查与驱虫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李鹤龄,陈智岗,宗发梁[1](2021)在《猕猴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猕猴作为一种重要的试验动物,肠道寄生虫不但影响猕猴的健康和质量,而且干扰试验结果,甚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对猕猴肠道常见寄生虫的种类、流行病学、传播方式、治疗手段以及有效管理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为开展猕猴的质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姜翼寅[2](2017)在《实验用食蟹猴的购买引进、实验操作与疾病案例》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随着中国医疗行业飞速发展,国家对于临床前药物毒理研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越来越重视,对于实验动物要求越来越高。药物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啮齿类实验动物、兔、比格犬、巴马小型猪与非人灵长类动物等。单个药物实验对于实验动物的利用呈现全面化趋势,需要利用的实验动物呈现体型大型化、物种高等化趋势。近年来,国内使用食蟹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动物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成熟的供给环境与科研背景数据。区别于其他实验动物,食蟹猴作为有智慧和个性的灵长动物,饲养管理难度较大,实验操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可能具有危害性较大的人畜共患病。食蟹猴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实验过程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督与约束。本文以实验用食蟹猴为研究对象,介绍与探讨在药物实验中食蟹猴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以作者工作所在的江苏鼎泰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一次利用食蟹猴进行药物实验全过程为背景,结合多次食蟹猴相关病症防治实例,分为购买引进、实验操作与疾病案例三个章节介绍与探讨如何合理合法的在药物实验中利用食蟹猴。购买引进部分由:①猴购买与引进入实验机构前准备工作与②接收与检疫构成,实验操作部分由:①动物清醒状态下抓取、②适应与训练、③保定与实验操作、④处死与解剖、⑤实验收尾共5个小节构成。其中猴购买与引进实验机构前准备工作包含:机构内动物使用审批、实验动物供应商调查、动物购买合同签订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利用申请的行政审批流程共4个部分,介绍在实验机构购买引进猴前需要在机构内准备的工具与笼具,实验机构外对于动物供应商实地考察,签订动物合同的注意事项与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保护动物利用申请流程。接收与检疫包含:猴血生化与血生理数据筛选,接收与运输到试验机构过程,检疫期工作内容3个部分,介绍猴的猴血生化与血生理数据筛选方法与经验,动物运输包装与运输方式,猴检疫期工作内容与检疫结束交接工作。动物清醒状态下抓取,适应与训练,保定与实验操作,这三部分主要介绍实验中食蟹猴的相关操作与注意事项。处死与解剖部分分为实验计划处死解剖与人道重点安乐死,介绍食蟹猴解剖过程与兽医对猴安乐死标准与具体操作。实验收尾工作包含: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药物清洗期与重复利用,动物捐赠与回访实例,向行政机关管理部门反馈猴的处置工作。疾病案例部分由:①心理疾病与动物福利、②药物毒性实验常见疾病例③意外情况处置3个小节构成。通过实例来介绍实验用猴疾病防治的思想与方法。结论及意义:本文利用实例、照片与图表对于利用食蟹猴完整的过程给予介绍与探讨。结合疾病防治实例为科学研究使用食蟹猴作为实验动物的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方式与方法。
金石军,叶箭梦,何舒欣,邱春梅,李比海,饶军华[3](2016)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实验猴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亲缘关系接近,基因同源性高达75%98.5%,是人类疾病理想的动物模型。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实验猴的需求迅猛增加,刺激实验猴养殖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实验猴资源和出口大国,人工养殖实验猴规模居世界之首。随着实验猴养殖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寄生虫感染已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个技术难题。多年来,国内对实验猴寄生虫感染情况已有报道[1-3],但至今尚无
潘广林[4](2012)在《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区位优势,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享有很高声誉。秦岭野生动物种类有着独特的优势,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存在,如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等。本研究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特有的秦岭珍稀动物共计303只(头)及其他野生动物36只(头),应用寄生虫学粪便检查方法、体表寄生虫检查法和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检获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寄生蠕虫虫卵、幼虫、成虫,外寄生虫(蜱、虱等)、原虫的卵囊等,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固定和详细的形态学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对家Ⅰ级保护动物金丝猴(19只)、大熊猫(22只)、羚牛(26头)、朱鹮(236只)共303头(只),采用粪便检查方法、体表寄生虫的检查和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寄生虫学检查。结果发现,检出的寄生虫体、虫卵及卵囊经鉴定隶属于17科18属18种,包括原虫2种(艾美耳球虫和等孢球虫);吸虫3种(印度槽盘吸虫,矛形歧腔吸虫,棘口吸虫);绦虫3种(贝氏莫尼茨绦虫,细颈囊尾蚴,脑多头蚴);线虫7种(施氏贝蛔虫,毛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原圆线虫,仰口线虫,美丽筒线虫,毛细线虫);虱2种(毛虱和长羽虱);蜱1种(血蜱)。结果表明,抢救回的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远比圈养野生动物严重,并且首次在羚牛体内发现美丽筒线虫(G. pulchrum)。(2)对保护区内其他36只(头)野生动物,其中斑羚(5头)、孔雀(21只)、鬣羚(4头)、野猪(1头)、狼(4只)、狍子(1只)进行寄生虫学检查。检出的寄生虫体、虫卵及卵囊经鉴定隶属于16科19属20种,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其中有原虫2种(艾美耳球虫和肉孢子虫);绦虫2种(贝氏莫尼茨绦虫和细颈囊尾蚴);吸虫3种(鹿槽盘吸虫,矛形歧腔吸虫,中华歧腔吸虫);线虫10种(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瞪羚毛首线虫,野猪后圆线虫,猪蛔虫,异刺线虫,毛细线虫,鸽蛔虫,犬弓首蛔虫);蜱3种(硬蜱,血蜱,革蜱)。
胡罕,王静,裴俊锋,车利锋,吕向辉,吴晓民,乔继英[5](2010)在《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现状》文中提出根据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和秦岭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现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或提供参考。
吕向辉,陈旭旭,袁美群,蔡伟霞,乔继英,吴晓民[6](2010)在《圈养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文中认为2007年1112月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的川金丝猴(R.roxellanae)、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种类形态的研究。采用生理盐水涂片、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法对川金丝猴、猕猴进行粪便检查,并对检出的寄生虫进行数码显微摄像。结果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1.67%、100%,共检出7种肠道寄生虫,其中以鞭虫(Capillariasp.)、芽囊原虫(Blastocystissp.)、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感染较为严重。
李波[7](2010)在《中国部分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胃肠道寄生虫与大肠杆菌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许多物种已属于世界濒危物种。胃肠道寄生虫和大肠杆菌,是严重危害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常见病原。本研究主要是对中国14个动物园中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胃肠道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完成了9个动物园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循序沉淀法以及饱和硫酸镁漂浮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等检测方法对全国14个动物园的8科25属48种951只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胃肠道寄生虫进行了检查,共检测出9种胃肠道寄生虫,分别为:Strongyloides fulleborni (2.21%), Trichuris trichiura(14.20%), Oesophagostomum sp. (3.58%), Enterobius sp. (0.84%), Ascaris sp. (0.32%), Hymenolepis nana (0.95%), Eimeria sp. (0.42%), Entamoeba spp.(0.11%)和Giardia duodenalis (0.32%)。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动物园动物鞭虫的感染率无显着差异(P=0.509);而不同动物种类的鞭虫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P<0.001),其中川金丝猴的Trichuris trichiura感染极高,与其他14种鞭虫卵为阳性的灵长类动物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而其他14种鞭虫卵为阳性的灵长类动物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471)。从9个动物园的8科25属48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采集了330份粪便样品,经过细菌分离培养后,并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分离鉴定出169株大肠杆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169株大肠杆菌进行了22种常用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类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69株大肠杆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范围较广,其中,耐药程度最高的是羧苄青霉素(耐药率:90.53%),其次是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82.25%);敏感度最高的是亚胺硫霉素(敏感率:93.49%),其次为奈替米星(敏感率:81.66%);而对头孢噻肟为中度敏感(敏感率:56.80%),其次为阿奇霉素(敏感率:40.24%)。在169株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耐3-9种抗菌药物的菌株最多,有114株,占分离菌株的67.46%;耐10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有51株,占分离菌株的30.18%。在所调查的9个动物园中,在广州某动物园(GZ)、成都某动物园(CD)、陕西某野生动物救护站(SX)、重庆某动物园(CQ)、兰州某动物园(LZ)、上海某野生动物园(SHW)和上海某动物园(SHZ)等7个动物园大肠杆菌分离株间耐药率无差异(P=0.108);在重庆某动物园(CQ)、兰州某动物园(LZ)、上海某野生动物园(SHW)、上海某动物园(SHZ)和北京某动物园(BJ)等5个动物园大肠杆菌分离株间耐药率无差异(P=0.145);而太原某动物园(TY)与其他8个动物园的大肠杆菌分离株相比,其耐药率差异显着(P<0.001)。
吕向辉[8](2010)在《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文中提出野生动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我国是野生动物分布大国,但同时我国也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多是人为因素造成,而内因主要是遗传衰竭、疾病等。寄生虫的易感染性以及传播方式多样性,使其成为危害野生动物的主要病原之一。全国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动物园等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将动物聚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寄生虫感染或交叉感染的机率增大。本课题对野生动物保护和人兽共患病研究具有双方面的意义。本文对陕西省、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及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种类及形态的调查。采用生理盐水涂片及碘液染色法,对19种207只/头野生动物的粪便进行检查,并对检出的寄生虫进行数码显微摄片。共鉴定出肠道寄生虫30种,寄生虫总感染率达86.47%。除小熊猫(Ailurus fulgen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外,每种野生动物都不同程度的感染了肠道寄生虫。在所感染的寄生虫中,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阿米巴原虫(Entamoebidae Protozoon)、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鞭虫(Capillaria sp.)、蛔虫(Ascaridiasp.)感染率较高且宿主范围广。寄生虫混合感染统计结果显示:感染1种肠道寄生虫的动物宿主最多,寄生虫混合感染种数与混合感染率呈负相关。本次调查还发现12种人兽共患寄生虫,提示动物饲养员、野外工作者、游客等应注意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方式。
汪涛[9](2009)在《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大熊猫属世界濒危物种,川西猕猴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胃肠道寄生虫是这两种动物体内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在大熊猫寄生虫病中,蛔虫病是严重威胁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寄生虫病,野外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可达50%-100%,是导致野生大熊猫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动物蛔虫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是开展蛔虫生物学及防治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对寄生于大熊猫蛔虫的分类地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过去对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与生物学方法。由于宿主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变异,传统的形态与生物学分类研究方法在一些蛔虫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长期以来,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蛔虫病的防治均以药物驱虫为主,但驱虫药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副作用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也需要研究新的防治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治野生动物蛔虫病,本研究扩增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等8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基因(COXⅠ,COXⅡ),从而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提供DNA分子水平的依据。同时,通过PCR扩增出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抗原基因Bs-Ag3,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保护试验,从而为研制西氏贝蛔虫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候选抗原。猕猴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由于其进化史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而猕猴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动物饲养繁殖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工作,而且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结果的准确获得。进行野外捕获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和驱虫药的临床药效学评价,对野生和圈养猕猴种群的健康和紧急疾病的防控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在四川野外捕获的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评估了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驱杀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为了探讨寄生于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棕熊、马熊、四川黑熊、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蛔虫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这些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12个相似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Ⅰ基因序列均为393bp,其中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4.8%-95.0%,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Ⅱ基因序列均为582bp,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4.9%-95.5%,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5%。根据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UPGMA分子系统树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蛔虫(Baylisascaris);而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的蛔虫应为蛔属蛔虫(Ascaris)。同时,分析结果也揭示了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2.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966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分子量35.543,理论pI=4.76。通过BLAST分析发现,Bs-Ag3基因与猪蛔虫As37基因同源性达91%。将构建的pET32a(+)-Bs-Ag3表达载体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纯化的重组蛋白(rBs-Ag3)能被兔抗西氏贝蛔虫阳性血清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FCA)混合液接种免疫小鼠后,3次免疫后用西氏贝蛔虫感染性虫卵攻击小鼠,结果发现rBs-Ag3-FCA组比对照组西氏贝蛔虫幼虫减少了62.91%(P<0.01),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显着升高(P<0.01)。本研究表明Bs-Ag3基因可作为西氏蛔虫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采用循序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川西地区(甘孜州的九龙县、小金县、绵阳市北川县和雅安市汉源县)野外捕获的714只川西猕猴进行了胃肠道寄生虫的检查,共检测出10种胃肠道寄生虫,分别为Entamoeba spp.(49.3%),Strongyloides fulleborni(47.2%),Trichuris trichiura(33.1%),Balantidium coli(18.5%),Oesophagostomum sp.(16.2%),Giardia duodenalis(7.4%),Enterobius sp.(1.5%),Dicrocoeliidae sp.(0.7%),Ascaris sp.(0.6%)和Bertiella sp.(0.3%)。使用卡方(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猕猴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体和成体猕猴的线虫感染率均显着高于亚成体猕猴,原虫感染方面Balantidium coli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而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减轻的趋势;雌性猕猴的线虫感染略高于雄性,而不同性别猕猴的原虫感染均无统计学差异;4个地区的线虫感染率都较高,均高于50%,其中北川县最高,达82.2%,除北川县的原虫感染率为39.7%外,其他3个县的感染率均达55%以上。4.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将60只川西猕猴幼猴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使用塞拉菌素(外用透皮剂,一次用药,6 mg/kg)、伊维菌素(注射剂,一次用药,0.3 mg/kg)和甲苯咪唑(片剂,连续5次用药,40 mg/kg)对幼猴进行胃肠道线虫驱杀试验。于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第11天采粪样进行虫卵EPG计数,并通过计算虫卵减少率评估药效。结果表明,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均能有效驱杀幼猴体内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4%,99.4%和99.2%,且三种驱虫药药效之间并无显着差异。
廖咏梅,韦毅[10](2005)在《食蟹猴人拟腹盘吸虫的检查及药物驱治》文中研究说明对广西各猴场新引进的食蟹猴进行人拟腹盘吸虫检查,发现食蟹猴的人拟腹盘吸虫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雌性个体感染率为29.7%,雄性个体感染率为17%,雌雄个体之间感染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治疗该病,结果显示剂量为150 mg/kg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转阴率达100%;而剂量小于70 mg/kg投喂,则无效;剂量大于150 mg/kg投喂,副作用太大,呕吐严重。为此,用吡喹酮驱治人拟腹盘吸虫时,应在剂量上严格控制。
二、野生猕猴和食蟹猴寄生虫的调查与驱虫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猕猴和食蟹猴寄生虫的调查与驱虫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猕猴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猕猴肠道寄生虫的危害及常见种类 |
2 猕猴寄生虫流行病学 |
3 影响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
4 猕猴肠道寄生虫的治疗 |
5 猕猴肠道寄生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
5.1 预防 |
5.2 驱虫 |
5.3 加强工作人员及潜在中间宿主的疾病监测 |
5.4 改善饲养环境及提高管理水平,标本兼治 |
(2)实验用食蟹猴的购买引进、实验操作与疾病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猴购买与引进实验机构前准备工作简介 |
2. 猴接收与检疫简介 |
3. 猴训练与适应简介 |
4. 人道终点安乐死标准 |
5. 实验收尾方式与方法简介 |
6. 疾病治疗与意外处置简介 |
第二部分 实例部分 |
第一章 鼎泰实验用食蟹猴购买与引进实例 |
1. 科研机构内动物使用审批实例 |
2. 食蟹猴供应商考察实例 |
3.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利用申请的行政审批实例 |
4. 猴血生化与血生理数据筛选实例 |
5. 鼎泰猴检疫期工作实例 |
第二章 鼎泰实验相关操作示例 |
1. 猴清醒状态下的抓取示例 |
2. 猴的保定与给药操作示例 |
3. 处死与解剖示例 |
4. 安乐死实例 |
5. 捐赠与回访实例 |
6. 反馈汇报实例 |
第三章 鼎泰食蟹猴疾病案例 |
1. 心理疾病案例 |
2. 药物毒性后遗症案例1 |
3. 药物毒性后遗症案例2 |
4. 药物毒性后遗症案例3 |
5. 意外情况解救案例 |
6. 突发死亡事故报告案例1 |
7. 突发死亡事故报告案例2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1. 猴BV介绍 |
2. 实验室事故报告与实例 |
致谢 |
(3)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实验猴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检查方法 |
1.3 感染强度的记录方法[4]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2.2 寄生虫感染强度 |
2.3 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
2.4 不同种类猴的寄生虫感染状况 |
2.5 不同生产阶段实验猴寄生虫感染情况 |
2.6 食蟹猴不同季节寄生虫感染状况 |
3 讨论与分析 |
(4)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进展 |
1.1 寄生虫病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
1.2 国内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1.3 国外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
1.4 野生动物常见的寄生虫 |
1.4.1 原虫(Protozoa) |
1.4.2 蠕虫(helminths) |
1.4.3 体外寄生虫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寄生虫的种类 |
2.2.2 寄生虫种类归属及检出状况 |
2.2.3 形态学观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其它野生动物的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查方法 |
3.2 结果 |
3.2.1 寄生虫的种类 |
3.2.2 寄生虫种类归属及检出状况 |
3.2.3 形态学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虫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
2 国内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3 国外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
4 结 语 |
(6)圈养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动物粪便标本采集 |
1.3 检查方法 |
2 结 果 |
2.1 寄生虫感染种类及感染情况 |
2.2 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内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
2.2.1 川金丝猴肠道内寄生虫 |
(1) 芽囊原虫: |
(2) 微小内蜒阿米巴包囊: |
(3)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
(4) 布氏嗜碘阿米巴滋养体: |
(5)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
(6) 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 |
(7) 鞭虫卵: |
2.2.2 猕猴肠道内寄生虫 |
(1) 芽囊原虫: |
(2)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
(3)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
(4) 微小内蜒阿米巴包囊: |
(5) 布氏嗜碘阿米巴包囊: |
(6) 鞭虫卵: |
(7) 膜壳绦虫卵: |
3 讨 论 |
3.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
3.2 对策与措施 |
(7)中国部分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胃肠道寄生虫与大肠杆菌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非人灵长类动物寄生虫研究进展 |
1.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寄生虫种类 |
2.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主要寄生原虫病 |
2.1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 |
2.2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
2.3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
2.4 隐孢子虫病 |
二、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 大肠杆菌的流行性及耐药性研究 |
三、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中国14个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各种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主要统计学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粪便样品的收集 |
1.2.2 粪便样品的检查 |
1.2.3 阿米巴原虫的培养及鉴定 |
1.2.4 幼虫的培养及鉴定 |
2 试验结果 |
2.1 各地动物园胃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情况 |
2.2 不同动物园的感染差异 |
2.3 不同动物园的各种灵长类动物鞭虫感染差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9个动物园非人灵长类动物胃肠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试剂及培养基 |
1.1.3 药敏试纸片 |
1.1.4 微量生化管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营养肉汤 |
1.2.2 0.5麦氏单位 |
1.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
1.2.4 细菌形态学观察 |
1.2.5 生化试验 |
1.2.6 药敏试验 |
2 试验结果 |
2.1 分离鉴定 |
2.1.1 培养结果 |
2.1.2 镜检、生化试验结果 |
2.2 药敏试验 |
2.2.1 大肠杆菌分离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 |
2.2.2 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
2.2.3 不同动物园间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
1.1.1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
1.1.2 野生动物资源衰退原因 |
1.1.3 野生动物救护现状 |
1.2 寄生虫的危害 |
1.3 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研究现状 |
1.4 人兽共患病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2.1 陕西省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动物粪便标本采集 |
2.1.5 检查方法 |
2.1.6 调查结果 |
2.1.7 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形态特征 |
2.1.8 讨论 |
2.1.9 对策与措施 |
2.2 青海省野生马麝肠道寄生虫调查 |
2.2.1 实验仪器 |
2.2.2 主要溶液配制 |
2.2.3 马麝粪便标本采集 |
2.2.4 检查方法 |
2.2.5 调查结果 |
2.2.6 马麝肠道寄生虫形态特征 |
2.2.7 讨论 |
第三章 各种寄生虫在动物宿主中分布及混合感染情况 |
3.1 各种寄生虫在动物宿主中分布及研究状况 |
3.1.1 各种寄生虫在野生动物宿主中的分布情况 |
3.1.2 讨论 |
3.2 肠道寄生虫在动物宿主中的混合感染情况 |
3.2.1 寄生虫混合感染率 |
3.2.2 讨论 |
第四章 调查发现的人兽共患寄生虫 |
4.1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4.2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大熊猫寄生虫研究进展 |
1 大熊猫的寄生虫种类 |
2 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蛔虫病 |
2.2 槽盘吸虫病 |
2.3 蜱病 |
2.4 蠕形螨与痒螨病 |
2.5 钩虫病 |
3 结语 |
二、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 |
1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种类 |
2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 |
3 猕猴的胃肠道寄生虫防治 |
三、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虫体总DNA的提取 |
1.2.2 蛔虫COXⅠ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
1.2.3 蛔虫COXⅡ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
1.2.4 数据处理与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Ⅰ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
2.2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Ⅱ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
2.3 基于蛔虫COXⅠ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
2.4 基于蛔虫COXⅡ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菌株和克隆载体 |
1.1.4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1.6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抗原基因Bs-Ag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1.2.2 抗原基因Bs-Ag3的原核表达 |
1.2.3 免疫保护试验 |
1.2.4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Bs-Ag3的序列分析 |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SDS-PAGE分析 |
2.3 Western-blot分析 |
2.4 幼虫的分离 |
2.5 鼠血清样本IgG的ELISA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阿米巴原虫双相培养基的配制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主要统计学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粪便样品的收集 |
1.2.2 粪便样品的检查 |
1.2.3 幼虫的培养及鉴定 |
1.2.4 阿米巴原虫的培养及鉴定 |
2 实验结果 |
2.1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情况 |
2.2 不同地区的感染差异 |
2.3 不同性别的感染差异 |
2.4 不同年龄段的感染差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物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主要统计学软件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投药方案 |
1.2.2 粪便样品的收集 |
1.2.3 粪便的EPG计数 |
1.2.4 虫卵减少的计算 |
2 实验结果 |
2.1 对Strongyloides fulleborni的驱杀效果 |
2.2 对Trichuris trichiura的驱杀效果 |
2.3 对Oesophagostomum sp.的驱杀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1.大熊猫、小熊猫蛔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
2.大熊猫蛔虫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研究 |
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4.三种驱虫药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效果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食蟹猴人拟腹盘吸虫的检查及药物驱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受检动物 |
1.2 检查方法 |
1.3 药物治疗 |
2 结果 |
2.1 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 |
2.2 不同性别食蟹猴人拟腹盘吸虫的阳性率 |
2.3 不同年龄食蟹猴人拟腹盘吸虫的阳性率 |
2.4 药物治疗实验 |
3 讨论 |
四、野生猕猴和食蟹猴寄生虫的调查与驱虫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猕猴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J]. 王宏,李鹤龄,陈智岗,宗发梁.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4)
- [2]实验用食蟹猴的购买引进、实验操作与疾病案例[D]. 姜翼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实验猴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J]. 金石军,叶箭梦,何舒欣,邱春梅,李比海,饶军华. 中国兽医杂志, 2016(04)
- [4]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D]. 潘广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5]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现状[J]. 胡罕,王静,裴俊锋,车利锋,吕向辉,吴晓民,乔继英. 经济动物学报, 2010(03)
- [6]圈养川金丝猴、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J]. 吕向辉,陈旭旭,袁美群,蔡伟霞,乔继英,吴晓民. 经济动物学报, 2010(02)
- [7]中国部分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胃肠道寄生虫与大肠杆菌的调查研究[D]. 李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8]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D]. 吕向辉. 西北大学, 2010(10)
- [9]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D]. 汪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10]食蟹猴人拟腹盘吸虫的检查及药物驱治[J]. 廖咏梅,韦毅. 四川动物,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