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毛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光[1](2016)在《珍稀纤维骆马绒洗染技术及吊经疵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珍稀纤维骆马绒纤维的洗染加工技术及吊经疵点的预防方法。沉降式洗毛方法通过洗液与吊笼的综合作用完成对珍稀原料骆马绒的清洗,具有无机械损伤、无毡化的优点。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出染色时间、温度与pH值对纤维的影响趋势,归纳总结出可用于批量化加工的最优化工艺,该技术具有染色牢度高、无毡化无色花的优点。研究了吊经疵点发生的原理,对整经与织造过程中的静态力与动态力进行分析,通过伸长率的控制较好的解决了吊经疵点,并提出了生产加工中可行的预防方法。本文对其他珍稀纤维的加工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适用于长度短于40mm的天然高档动物纤维应用于精纺领域,对其他强力低、长度短、易毡化的纤维均有良好的适用性。
黄范范,张瑞云,丁彩玲,俞建勇[2](2016)在《超声波频率对超细羊毛洗毛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超声波振动在传统非离子洗剂洗毛中的应用及对洗毛效果的影响。试验选用了3种不同纤维直径的超细羊毛,经不同频率的超声波振动和不经超声波振动的方式进行洗毛。通过质量损失率和残脂率来评估洗毛效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表面鳞片,并测试了洗净毛的强力和摩擦因数,来表征纤维的损伤程度。试验发现,超声波作用能够显着提高洗毛效果。同时,超声波频率为100 kHz时洗毛效果优于频率为45 kHz及80 kHz时的洗毛效果。超声波作用使纤维表面鳞片产生损伤,断裂强力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超声波频率为80 kHz时,对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小于频率为45 kHz及100 kHz时。超声波洗毛能够降低纤维逆、顺鳞片方向静动摩擦因数,使摩擦效应大大降低。
丁彩玲[3](2016)在《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毛纺织品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服用舒适性好等优良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羊毛纤维的优良纺织性能,使之成为纺织工业广泛应用的优质天然纤维材料之一。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毛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毛纺织品越来越趋于精细化、轻薄化和舒适化,对羊毛原料品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以超细羊毛为原料的高品质毛纺产品受到了高端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然而,羊毛越细,意味着其加工难度越大,传统毛纺工艺很难满足这种精细化加工的要求,批量生产有难度。超细羊毛加工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洗毛、梳毛和染色中的纤维损伤以及工艺不当引起的后续加工的进一步损伤。在洗毛、梳毛和染色加工中,化学品的使用、加工温度、酸碱度和机械力的作用等,都是造成纤维内部化学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原因。这些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导致的纤维性能的损伤,来源于纤维内部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和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羊毛纤维的加工性能,也会影响到羊毛纺织品的弹性、手感、光泽等品质和风格。因此,要利用好珍贵的超细羊毛资源,开发出品质优良的高端毛纺织品,需要开展超细羊毛低损伤加工性能及其工艺技术的研究,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此,本论文采用13.0μm的超细羊毛为对象,以超细羊毛的结构及性能特征研究为基础,从低损伤洗毛装置与工艺技术、低损伤梳毛工艺技术和低损伤染色加工性能及机理等方面,系统地研究超细羊毛在加工中发生损伤的程度及原因,进而探讨超细羊毛的低损伤加工性能及其机理,优化超细羊毛的低损伤洗毛、梳毛和染色的工艺技术参数。首先,测试和分析了13.0μm澳大利亚超细羊毛的外观形貌、密度及比表面积、缩绒性能、强伸性能、摩擦性能、上染性能、allw?rden反应等结构与性能指标,与17.5μm的普通细羊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细羊毛与普通细羊毛的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纤维的化学结构基本一致;超细羊毛纤维鳞片光滑,鳞片多呈环状并紧贴于毛干,鳞片厚度较薄,排列整齐且紧密,可见高度小;纤维细度低,单位长度内的鳞片密度高,卷曲数多,平均密度和比表面积大;鳞片表面细胞膜完整,allw?rden反应明显,可在纤维四周呈现大而连续的囊泡;超细羊毛强力较低、伸长率大、断裂比功大、初始模量小,即纤维刚性小;超细羊毛摩擦效应更大,且静摩擦效应大于动摩擦效应,缩绒球体积小,这些特性都表明超细羊毛更容易发生毡缩;超细羊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细度,使其初始上染速率快,平衡上染百分率也略高于普通细羊毛。其次,针对超细羊毛洗涤中容易毡并、不利于后道梳理等问题,设计制作了不同于常规洗毛方式的一套吊笼式低损伤洗毛装置,并以“纤维洗涤方法及其洗涤装置”申报和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这套洗毛装置,采用中性洗毛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探讨了洗液浓度、温度、时间、ph值等洗毛工艺因素对超细羊毛洗毛质量的影响,制订出一套基于吊笼式洗毛装置的超细羊毛低损伤洗毛的工艺技术:浓度(24槽)分别为2.2g/l、1.8g/l、1.4g/l;温度(16槽)分别为26℃、58℃、56℃、52℃、48℃、42℃;时间(16槽)分别为80s、85s、85s、80s、80s、80s。结果表明,经过吊笼式低损伤工艺洗毛得到的超细羊毛表面光滑干净,鳞片损伤减小,allw?rden反应可以在羊毛表面形成基本连续的囊泡,只是局部变小,无破裂。与常规洗毛相比,纤维的平均强度和白度分别提高了4.8%和6.2%,生产效率和制成率提升,实现了对超细羊毛的低损伤洗毛加工要求。然后,针对梳毛中超细羊毛容易纠缠、反复拉伸后纤维断裂等损伤问题,以纤维平均长度损伤和落毛率为测试指标,探讨了各工作辊隔距、速比、针布规格及分布工艺参数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方法,进一步优化梳毛工艺。利用team-3预测公式进行质量控制,建立相关质量监控图。最终优选制定了超细羊毛梳毛低损伤加工的工艺参数:2#隔距,3#速比,锡林针布齿密为60.7齿/cm2,道夫针布齿密为62.5齿/cm2,出条重量为20g/m。运用这套低损伤梳毛工艺参数,超细羊毛毛条制成率提高,毛粒数降低,条干均匀,产品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超细羊毛染色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匀、内外色差及纤维强力损伤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lanasol活性染料进行低温染色,通过对影响染色中超细羊毛损伤的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助剂用量、温度、时间、pH值等工艺参数对纤维束强、染液吸尽率、表面得色深度K/S值、色牢度的影响,揭示了超细羊毛低损伤染色机理,确立了适合超细羊毛染色的最佳工艺:温度90℃,时间70min,pH值4.0。在此染色条件下,超细羊毛的染色吸尽率达到98%以上,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均能达到4级以上。通过测试纤维束强损伤率、扫描电镜图和Allw?rden反应,并与常规染色进行对比分析,优化的低温染色工艺条件提高了染色超细羊毛的纤维束强,减少了纤维鳞片损伤,实现了超细羊毛低损伤染色加工。总之,在洗毛、染色过程中的化学药剂和高温等加工条件的作用下,主要导致了超细羊毛强力下降、容易毡化,并会加重羊毛在后道工序的进一步物理性损伤;而梳毛等机械作用会直接导致超细羊毛纤维的物理损伤。这些都会造成加工的困难和低制成率、低效率和低成品合格率等问题,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和风格。所以,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影响超细羊毛洗毛、梳毛、染色加工性能的因素和超细羊毛在洗毛、梳毛、染色加工中产生的损伤及其产生的机制,创新性地设计制作了吊笼式洗毛装置,并建立了一套最大限度地降低超细羊毛损伤的洗毛、梳毛和染色的工艺技术,不仅为高端高品质毛纺织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持,也为产品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黄范范[4](2016)在《细羊毛超声波洗毛工艺研究及其损伤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细羊毛因其优良性能和稀有性而倍受高档消费人群的关注,细羊毛是指直径小于18.5μm的羊毛,它具有纤维细度较细、白度较高、卷曲弹性优良、导热性好等特点。细羊毛纤维纤细、柔滑、重量轻,做出的面料轻薄飘逸,手感柔糯舒适,被认为是纯羊毛制品中的极品,可以与羊绒相媲美。细羊毛在纺织加工过程中极易受到物理机械作用、化学试剂以及高温等条件的作用而产生损伤,使纤维的强力降低,极易发生毡缩现象,严重影响后道加工工序以及产品的品质。针对细羊毛自身特点以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洗毛方式难以实现细羊毛的高效低损伤加工,所以,结合今后毛纺产品向着高端发展的趋势,本课题采用超声波洗毛工艺对细羊毛进行洗毛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水介质洗毛中,代替了传统水介质洗毛的机械搅拌作用。超声波洗毛机理是利用空化效应,将羊毛表面或隐蔽处的污物爆裂和剥落,同时,在超声波作用下,清洗液的渗透作用增强,脉动搅拌加剧,溶解、分散和乳化作用加速,使粘附在纤维表面的污物表面张力降低而容易被去除。另外超声波对细羊毛鳞片有剥落、刻蚀作用,在去除羊毛鳞片上污物的同时,可以减少羊毛后道加工中的毡缩现象。与传统洗毛方式相比,超声波洗毛可以减少洗毛时间,降低洗毛温度,减少洗涤剂用量,且对纤维的损伤较小,纤维之间不易发生毡缩现象,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品质及保护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纺织材料的加工处理越来越朝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超声波洗毛作为绿色环保的加工手段之一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五槽洗毛工艺对三种不同细度羊毛进行洗毛加工,通过单因素实验,讨论超声波洗毛中的时间、洗剂用量、温度和浴比对洗毛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洗净毛的洗净率、残脂率和白度来评价洗毛效果。采用正交试验,针对16.5μm细羊毛各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出超声波洗毛的优化工艺参数,优化值为洗剂用量1g/l,时间4min,温度55℃,浴比1:160。(2)结合超声波洗毛机理,分别研究超声波作用和无超声波作用下的洗毛效果。设置不同的超声波功率和超声波频率进行洗毛加工,研究不同功率和频率对洗毛效果的影响。超声波功率对羊毛纤维的洗毛效果影响比较复杂,较低的超声波功率使空化作用强度降低,较高的功率使空化作用加剧,空化作用增强,但是会使空化气泡不均匀,传递效率低。超声波频率影响空化气泡的大小,频率越高,空化气泡越小,有利于精细清洗。实验发现,当超声波功率在120w时的洗毛效果优于其他功率;超声波频率100khz时的洗毛效果优于频率45khz及80khz时。在同样洗毛条件下,经过超声波振动的羊毛基本都能达到洗净毛的要求,而不经超声波作用的纤维洗毛效果较差,说明超声波作用对羊毛污物去除具有促进作用。(3)分别测试超声波作用和无超声波作用下的洗净毛的直径、拉伸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和表面形态结构,对比分析,研究超声波作用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对洗净毛进行损伤表征。结果显示,当超声波频率为100kHz时,直径为16.5μm、17.5μm和18.5μm的羊毛直径相比原毛分别减小1.69%、1.43%、1.08%,纤维断裂强度降低,分别为无超声波作用的80.8%、81.7%、95.9%,断裂伸长率增加,分别为无超声波作用的106.9%、103.8%、105.5%,羊毛逆、顺鳞片方向的静动摩擦系数均降低,摩擦效应也大大减小,相比无超声波作用洗净毛,静摩擦效应分别减少9、2.6、4,动摩擦效应分别减少9、2.3、2.8。超声波羊毛鳞片产生一定的损伤破坏,表面鳞片被刻蚀、剥落,表面产生裂纹。
陈妙源[5](2015)在《亚临界萃取羊毛脂技术及其对羊毛纤维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羊毛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纺织纤维之一,羊毛纤维制品因其光泽柔和,富有弹性,吸湿性强等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羊毛脂是附着在羊毛上的油脂分泌物,具有较强的乳化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制药和军工生产等许多领域。原毛必须经过清洗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加工,同时,洗毛废水中的羊毛脂是市场上羊毛脂的主要来源。目前的生产和研究应用表明,现在的洗毛厂所用的羊毛清洗技术多为酸洗或者碱洗,在清洗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洗毛废水中回收羊毛脂的回收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羊毛纤维特有的毡缩现象也限制了羊毛纤维的应用,目前普适的防毡缩技术存在着污染环境的缺点。本文使用的亚临界萃取技术处理羊毛纤维,在这些方面有独到的优越性。在亚临界技术清洗羊毛实验的同时,可以获得大量的粗羊毛脂,同时该技术对环境友好,易于进行工业化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羊毛脂为主体,使用亚临界萃取技术萃取羊毛脂,选择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并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其萃取工艺,得到最佳萃取条件,然后用中试放大设备进行实验验证,对萃取所得羊毛脂进行脂肪酸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的检测;其二是以羊毛纤维为主体,考察亚临界技术处理对羊毛纤维的影响,以纤维的除杂率、回潮率、残脂率等表征清洗的效果,通过使用现代先进分析仪器与技术来判断亚临界处理后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纤维表面形态,热重分析实验来考察纤维热稳定性能,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观测纤维晶体结构,红外光谱实验来分析纤维聚集态结构,以此反映纤维性状的变化。同时还使用普通清洗羊毛方法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亚临界技术处理原羊毛萃取羊毛脂,有效的富集羊毛脂,同时从源头降低了废水污染,而处理后羊毛纤维,清洗效果良好,热稳定性能提升,纤维结晶结构增加,同时可以部分剥除羊毛鳞片,对纤维的的机械性能和纺织性能有积极的作用。
陈妙源,庞会利,谷令彪,祁鲲,朱新亮,秦广雍[6](2015)在《亚临界干洗技术对羊毛纤维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亚临界干洗羊毛技术是用亚临界干洗溶剂对羊毛纤维样品进行轻度洗涤、去除表面油污并溶出羊毛脂的一种干进干出的洗涤方式。文章使用亚临界干洗羊毛技术处理原羊毛,借助于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讨论不同干洗条件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结晶度、热稳定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变化,并与普通皂碱清洗的羊毛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羊毛鳞片表层类脂物质在一定压力下溶解于亚临界干洗溶剂中;X-射线衍射观察表明,亚临界干洗处理后纤维结晶指数略高于原毛,但并没有深入波及到纤维皮质层;热重分析表明,亚临界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热稳定性能与皂碱清洗处理相比,耐热分解性能明显更高;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随着亚临界干洗程度的加深,鳞片的剥除和镂空现象明显。
高大伟,宋晓蕾,邹鑫,苑变变,郑来久,王丽丽[7](2014)在《洗毛用头状丝孢酵母产脂肪酶发酵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洗净毛质量,探索环境友好的洗毛方法,对头状丝孢酵母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采用逐因子试验筛选出菌株Trichosporon capitatum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黄豆粉和(NH4)2SO4。其最优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5、接种量2%、250 mL三角瓶中最佳装液量30 mL、发酵温度28℃、发酵产酶转速160 r/min、诱导剂橄榄油5 g/L、表面活性剂吐温-80 1.5 g/L。
张健[8](2012)在《解酯假丝酵母脂肪酶粗酶液的性质研究及其酶制剂的制备》文中认为为了减少洗毛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纤维上的化学残留物,研究生物酶法洗毛技术对相关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毛纤维的特性,本文选用脂肪酶作为生物酶法洗毛用酶。并对发酵获得的脂肪酶粗酶液的性质、脂肪酶固定化的优化条件、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生物酶法在洗毛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选用解酯假丝酵母作为出发菌株,利用摇瓶发酵制备脂肪酶,对脂肪酶粗酶液的最适作用温度、最适作用pH、热稳定性、pH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脂肪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5,在pH6-8范围内酶活较稳定,热稳定性较差。2.利用硅藻土作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对脂肪酶粗酶液进行了固定化方面的尝试,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最适的固定化反应条件,发现脂肪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脂肪酶与载体硅藻土的质量之比为1:14,固定化温度为30℃,缓冲液pH值为8.0,固定化时间2h。3.对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最适作用pH、热稳定性、pH稳定性,结果显示固定化酶比游离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提高了5℃,最适作用pH向碱性方向移动了0.5个单位,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有了大幅度提高。4.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对羊毛进行了生物酶法洗毛,考察了生物酶法的洗毛效果,研究发现在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pH下,洗毛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浴比1:35和时间20h。
张娟[9](2012)在《羽毛纤维的前处理与染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羽毛具有造型美观,色彩丰富,光泽柔和亮丽,所以早在18世纪上叶,人们就将其应用于服装装饰品及工艺品等生产领域。但由于羽毛质轻、难洗涤,因此羽毛纤维一直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羽毛纤维是一种天然角蛋白纤维,具有中空蓬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吸湿性,它轻盈、柔软、保暖性好,具有其它产品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我国羽毛及其制品加工企业大多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工艺杂乱,染色工艺、杀菌工艺也完全凭借经验,缺乏环保、健康安全意识,染色产品色牢度差,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对羽毛纤维的前处理和染色工艺进行研究,对环境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绿色羽毛产品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论文主要从羽毛纤维的应用安全性要求出发,对其前处理工艺、染色方法和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设计、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得出影响洗涤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线性关系;通过正交实验和线性回归法分析染色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分别得出上染率、甲醛含量与染色条件的二次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优的染色工艺条件;通过综合评价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对羽毛纤维的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得出了羽毛纤维的前处理与染色应用安全性评价模型,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超声波与酸性蛋白酶结合对羽毛纤维进行前处理,通过对洗涤时间、洗涤温度、酸性蛋白酶用量和浴比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洗涤方法和羽毛专用洗涤剂洗涤方法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超声波洗涤方法可以缩短洗毛时间,降低洗毛温度,减少废水排放量,减少羽毛纤维的微生物含量,洗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洗涤法和羽毛专用洗涤剂洗涤法;超声波与酸性蛋白酶结合洗涤羽毛纤维的较优工艺条件为:双氧水5mL/L、pH值4.0~6.0、洗毛时间20min、洗毛温度70℃、酸性蛋白酶用量3%(o.w.f)、浴比1:40;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洗净羽毛纤维含菌量的影响,得到洗净羽毛纤维中嗜温性需氧菌含量与洗涤条件回归预测模型为:y=3.73333-0.31667x2+0.24167x3+0.52500x12+0.92500x22+0.53750x32+0.41250x42采用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等研究了超声波对羽毛纤维染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上染羽毛纤维,可以缩短染色时间,提高上染率,增大染色牢度,降低微生物含量,且弱酸性染料染色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染料,其上染率可以达到92.1%,耐摩擦色牢度均达到3级以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酸性染料上染率、甲醛含量与染色时间和染色温度的二次回归模型。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研究了酸性蛋白酶用量、洗涤时间、洗涤温度、染料用量、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染液浴比对羽毛纤维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对羽毛纤维进行洗涤和染色的较优工艺条件为:酸性蛋白酶用量3%、洗涤时间20min、洗涤温度70℃、染料用量2%、染色时间40min、染色温度80℃和染液浴比1:40;从羽毛纤维的上染率、耐摩擦色牢度、甲醛含量和含菌量等方面考虑,所建立的羽毛纤维前处理与染色应用安全性评价模型为:该模型拟合效果好,精确度较高,可对实际生产进行预测。
王丽丽[10](2010)在《基于生物酶洗毛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减少洗毛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纤维化学残留,研究了生物酶洗毛技术,根据原毛纤维特性,优选了枯草芽孢杆菌和解脂假丝酵母作为生物酶洗毛菌种,并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产酶条件为:糊精11.568g/L,玉米粉22.462g/L,酵母膏10.202g/L,NaCl5g/L,接种量2%,装液量40mL/250mL三角瓶,初始pH7.0,转速225r/min,37℃培养48h,蛋白酶活力可高达3281.79U/mL;解脂假丝酵母的发酵产酶条件为:葡萄糖2.5g/L,蛋白胨5.685g/L,K2HPO45.51g/L,KH2PO42g/L,MgSO4·7H2O1g/L,橄榄油10g/L,Tween-803g/L,接种量1%,装液量30mL/250mL三角瓶,初始pH7.76,转速180r/min,28℃培养48h,脂肪酶活力可高达211.46U/mL。运用逐因子系列试验,确定生物酶洗毛的最优菌种方式为枯草芽孢杆菌+解脂假丝酵母,其酶液复配比例以1:4(枯草芽孢杆菌:解脂假丝酵母)为佳。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酶法洗毛的主效因子,在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其最大响应区域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显着因子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生物酶洗毛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用量6%,浴比1:33.28,温度40.44℃,pH7.0,时间18.11h。经过优化,洗净毛的含脂率由优化前的1.06%降低到0.75%,证明RSM法优化生物酶洗毛工艺是可行的。与传统洗毛相比,纤维直径由23.5μm降低到23.3μm,白度由58.4提高到69.7,断裂伸长率由30.82%提高到32.15%,断裂强力未有明显变化,但洗毛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为了从生物学角度阐述生物酶洗毛过程,对生物酶洗毛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催化反应原理,阐述了洗毛后羊毛纤维结构变化及其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生物酶洗毛过程中酶的催化水解是在固-液相之间进行的,和传统的酶水解具有不同的动力学内容。通过扫描电镜图片分析纤维表面形态可知,采用生物酶洗毛后,羊毛纤维表面几乎没有羊毛脂覆盖,羊毛鳞片叠合状态明显,洗毛效果达到了GB6977-86方法的水平。同时,羊毛表面的鳞片有裂纹,鳞片有裂缝、变钝,说明生物酶对羊毛鳞片有刻蚀作用,可改善羊毛纤维毡缩性,提高羊毛后加工效果。
二、洗毛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洗毛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珍稀纤维骆马绒洗染技术及吊经疵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珍稀纤维的定义 |
1.3 珍稀纤维的性能 |
1.4 珍稀纤维骆马绒的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骆马绒加工工艺研究 |
2.1 骆马绒性能 |
2.2 洗毛工艺研究 |
2.3 染色工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骆马绒织造工艺研究 |
3.1 吊经的定义和分类 |
3.2 纱线吊经的外观表现 |
3.3 纱线物理指标 |
3.4 纱线在织机上的伸长分析 |
3.5 织机运动对纱线性能的损伤 |
3.6 吊经的预防 |
3.7 技术效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超声波频率对超细羊毛洗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方案设计 |
1.2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超声波频率对洗毛效果的影响 |
2.2 超声波洗毛对纤维表面鳞片、断裂强力和摩擦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 |
(3)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羊毛的发展现状 |
1.1.1 澳大利亚羊毛发展状况 |
1.1.2 中国羊毛发展状况 |
1.2 羊毛的组织结构及理化性能 |
1.2.1 羊毛分子结构 |
1.2.2 羊毛组织结构 |
1.2.3 羊毛理化性能 |
1.3 羊毛加工中的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1 洗毛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2 梳理损伤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3 染色损伤及机理研究 |
1.4 羊毛纤维损伤的评价方法 |
1.4.1 物理分析方法 |
1.4.2 化学分析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细羊毛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2.1 实验与测试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超细羊毛基本性能 |
2.2.2 超细羊毛表面形貌观察与分析 |
2.2.3 超细羊毛密度和比表面积 |
2.2.4 超细羊毛力学性能 |
2.2.5 超细羊毛摩擦性能 |
2.2.6 超细羊毛的缩绒性能 |
2.2.7 超细羊毛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8 超细羊毛的Allw?rden反应 |
2.2.9 超细羊毛的染色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细羊毛低损伤洗毛装置与加工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1.1 洗毛原理 |
3.1.2 洗毛中羊毛强力损伤机理 |
3.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测试方法 |
3.3 洗毛实验 |
3.3.1 洗毛装置 |
3.3.2 洗毛实验方案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洗毛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3.4.2 洗毛工艺优化与分析 |
3.4.3 不同洗毛设备及工艺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细羊毛低损伤梳毛加工技术研究 |
4.1 羊毛梳毛工艺及损伤 |
4.1.1 梳毛工艺 |
4.1.2 梳毛过程的损伤分析 |
4.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4.2.1 材料、设备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案 |
4.2.3 纤维损伤指标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隔距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2 速比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3 针布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4.3.4 质量预控 |
4.3.5 低损伤加工精梳毛条性能指标 |
4.3.6 低损伤成纱指标分析 |
4.4 文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超细羊毛染色低损伤加工性能及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1.1 染色加工中的羊毛损伤 |
5.1.2 低温染色作用机理 |
5.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5.2.1 材料、药剂及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染色温度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2 染色时间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3 染液pH值对超细羊毛损伤的影响 |
5.3.4 超细羊毛染色工艺优化 |
5.3.5 超细羊毛表面损伤分析及评价 |
5.3.6 Allw?rden反应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细羊毛超声波洗毛工艺研究及其损伤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羊毛的结构特征 |
1.2 原毛污物的组成与性质 |
1.3 洗毛加工方法及原理 |
1.4 超声波洗毛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
1.5 超声波洗毛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超声波洗毛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功率和频率对洗毛效果的影响 |
3.1 超声波洗毛的理论依据 |
3.2 超声波功率对洗毛效果的影响 |
3.3 超声波频率对洗毛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洗毛损伤表征 |
4.1 纤维直径分析 |
4.2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
4.3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
4.4 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亚临界萃取羊毛脂技术及其对羊毛纤维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亚临界萃取技术 |
1.2 羊毛的纤维结构和羊毛脂 |
1.2.1 羊毛的结构特征 |
1.2.2 羊毛脂的提取 |
1.2.3 原羊毛的清洗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其方法 |
2.1 本论文实验思路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亚临界萃取设备介绍 |
2.3 亚临界萃取羊毛脂的工艺流程 |
2.3.1 响应面优化法 |
2.3.2 羊毛脂萃取实验中试实验 |
2.3.3 粗羊毛脂检测实验 |
2.4 亚临界干洗技术处理对羊毛纤维的影响 |
2.4.1 羊毛清洗后纤维除杂率、回潮率、残脂率的测定 |
2.4.2 扫描电镜实验--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变化 |
2.4.3 热重分析实验--羊毛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
2.4.4 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羊毛纤维结晶态变化 |
2.4.5 红外光谱实验--羊毛纤维聚集态结构分析 |
第三章 亚临界技术萃取羊毛脂的工艺研究及优化 |
3.1 萃取溶剂的选择 |
3.2 亚临界技术萃取羊毛脂工艺单因素实验 |
3.2.1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2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3 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4 料溶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
3.3 亚临界技术萃取羊毛脂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4 亚临界技术萃取羊毛脂实验的中试实验结果 |
3.5 粗羊毛脂脂肪酸成分组成分析 |
3.6 粗羊毛脂理化性质检测 |
第四章 亚临界干洗技术处理对羊毛纤维结构的影响 |
4.1 羊毛清洗后除杂率、回潮率、残脂率的测定 |
4.1.1 羊毛清洗的照片比较 |
4.1.2 羊毛清洗后除杂率的测定 |
4.1.3 羊毛清洗后回潮率的测定 |
4.1.4 羊毛清洗后残脂率的测定 |
4.2 亚临界处理羊毛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3 亚临界处理羊毛对纤维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4.4 亚临界处理对纤维大分子结晶态的影响 |
4.5 亚临界处理羊毛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亚临界干洗技术对羊毛纤维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1. 2 实验方法 |
1. 2. 1 亚临界溶剂干洗系统中羊毛纤维的处理 |
1. 2. 2 普通皂碱洗毛处理 |
1. 2. 3 羊毛纤维的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
1. 2. 4 羊毛纤维的热重分析测试 |
1. 2. 5 羊毛纤维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对羊毛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2. 2 对羊毛纤维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2. 3 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3 结 论 |
(7)洗毛用头状丝孢酵母产脂肪酶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 |
1.2 培养基 |
1.3 接种和发酵 |
1.4 酶活力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最适碳源的选择 |
2.2 最适氮源的选择 |
2.3 初始p H值对产酶的影响 |
2.4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2.5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2.6 最佳发酵温度的确定 |
2.7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2.8 诱导剂橄榄油对产酶的影响 |
2.9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产酶的影响 |
3结论 |
(8)解酯假丝酵母脂肪酶粗酶液的性质研究及其酶制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肪酶概述 |
1.2 脂肪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 |
1.3 固定化酶研究概述 |
1.3.1 酶固定化的方法 |
1.3.1.1 吸附法 |
1.3.1.2 交联法 |
1.3.1.3 包埋法 |
1.3.1.4 共价偶联法 |
1.4 脂肪酶在毛纺工业中的应用 |
1.5 脂肪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7 实验方案 |
第二章 脂肪酶粗酶液的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种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2.1.4.1 培养基的配制 |
2.1.4.2 试剂的配制 |
2.1.5 实验方法 |
2.1.5.1 脂肪酶粗酶液的制备 |
2.1.5.2 脂肪酶活力测定(酸碱滴定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脂肪酶粗酶液的酶学性质研究 |
2.2.1.1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2.2.1.2 酶的最适反应pH |
2.2.1.3 酶反应的热稳定性 |
2.2.1.4 酶反应的pH稳定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脂肪酶固定化及固定化酶的性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脂肪酶的纯化 |
3.1.3.2 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 |
3.1.3.3 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测定 |
3.1.3.4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与热稳定性 |
3.1.3.5 酶反应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脂肪酶固定化的条件研究 |
3.2.1.1 固定化载体与酶量的比例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
3.2.1.2 温度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3.2.1.3 缓冲液pH值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3.2.1.4 固定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
3.2.2 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 |
3.2.2.1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3.2.2.2 酶的最适反应pH |
3.2.2.3 酶反应的热稳定性研究 |
3.2.2.4 酶反应的pH稳定性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定化脂肪酶在洗毛中的应用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1.4 纤维检测分析 |
4.1.4.1 含脂率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单因素实验内容 |
4.2.1.1 洗毛温度对洗净毛含脂率的影响 |
4.2.1.2 浴比对洗净毛含脂率的影响 |
4.2.1.3 洗毛时间对洗净毛含脂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羽毛纤维的前处理与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羽毛及羽毛纤维概述 |
2.1 羽毛的应用历史 |
2.2 羽毛纤维的结构特性 |
2.3 羽毛纤维的理化性能 |
2.3.1 物理性能 |
2.3.2 化学性能 |
第三章 羽毛纤维前处理工艺研究 |
3.1 实验基本理论 |
3.2 实验方案 |
3.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主要器材 |
3.2.1.1 实验原料 |
3.2.1.2 药品 |
3.2.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实验内容和方案 |
3.2.2.1 基本工艺流程 |
3.2.2.2 洗涤方法 |
3.3 评价方法 |
3.3.1 白度检测 |
3.3.2 含脂率检测 |
3.3.3 甲醛含量检测 |
3.3.4 微生物含量检测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传统洗涤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羽毛专用洗涤剂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超声波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4 微生物含量检测结果与分析 |
3.4.4.1 洗涤温度对羽毛纤维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3.4.4.2 证实试验 |
3.4.4.3 洗涤温度对嗜温性需氧菌含量的影响 |
3.4.4.4 洗涤温度对粪链球菌含量的影响 |
3.4.4.5 洗涤温度对亚硫酸还原梭状芽孢杆菌含量的影响 |
3.5 洗涤条件与嗜温性需氧菌含量关系的回归模型 |
3.5.1 单因素实验 |
3.5.1.1 洗涤时间对洗净纤维含菌量的影响 |
3.5.1.2 洗涤温度对洗净纤维含菌量的影响 |
3.5.1.3 浴比对洗净纤维含菌量的影响 |
3.5.1.4 酸性蛋白酶用量对洗净纤维含菌量的影响 |
3.5.2 响应面分析实验 |
3.5.2.1 实验设计 |
3.5.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羽毛纤维染色工艺研究 |
4.1 实验基本理论 |
4.1.1 超声波作用原理与特点 |
4.1.2 染色原理及特点 |
4.1.2.1 酸性染料 |
4.1.2.2 活性染料 |
4.1.2.3 中性染料 |
4.2 实验方案 |
4.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主要器材 |
4.2.1.1 实验原料 |
4.2.1.2 药品 |
4.2.1.3 仪器设备 |
4.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2.2.1 超声波正交染色实验 |
4.2.2.2 染色工艺流程及染液处方 |
4.3 评价方法 |
4.3.1 上染率检测 |
4.3.2 耐摩擦色牢度检测 |
4.3.3 甲醛含量检测 |
4.3.4 微生物含量检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弱酸性染料正交实验染色结果与分析 |
4.4.2 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正交实验染色结果与分析 |
4.4.3 超声波分段升温染色的结果与分析 |
4.4.3.1 染色时间 |
4.4.3.2 染色温度 |
4.4.3.3 染色条件对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4.5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4.5.1 上染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1.1 线性回归实验结果 |
4.5.1.2 线性回归分析 |
4.5.2 甲醛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2.1 线性回归实验结果 |
4.5.2.2 线性回归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羽毛纤维应用安全性的评价数学模型 |
5.1 理论依据 |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1 安全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2 安全性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2.3 动态加权函数的确定 |
5.2.4 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函数的确定 |
5.2.5 羽毛纤维应用安全性的综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生物酶洗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生物酶应用现状 |
1.2.2 洗毛工艺优化方法 |
1.2.2.1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法(P-B) |
1.2.2.2 最陡爬坡法(Steepest Ascent) |
1.2.2.3 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菌种优选实验工艺确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蛋白酶活力测定(Follin-phenol 法) |
2.2.1.1 原理 |
2.2.1.2 L-酪氨酸标准曲线绘制 |
2.2.1.3 蛋白酶活测定 |
2.2.2 脂肪酶活力测定(酸碱滴定法) |
2.2.2.1 原理 |
2.2.2.2 脂肪酶活测定 |
2.3 发酵条件优化 |
2.3.1 培养基配制 |
2.3.2 接种和发酵 |
2.3.3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2.3.4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2.3.5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2.3.6 摇瓶装量对产酶的影响 |
2.3.7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2.3.8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2.3.9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法筛选产酶主效因子 |
2.3.10 最陡爬坡实验 |
2.3.11 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2.3.12 最佳优化条件的确定 |
2.3.13 方程的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洗毛工艺条件优化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菌种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1.5 酶液制备 |
3.1.6 实验方案 |
3.1.6.1 寻求最佳酶液互配方式 |
3.1.6.2 寻求最佳酶液互配比例和最佳酶用量 |
3.1.6.3 单因素实验 |
3.1.6.4 洗毛工艺条件优化 |
3.1.7 纤维检测分析 |
3.1.7.1 含脂率测定 |
3.1.7.2 白度测试 |
3.1.7.3 纤维直径测试 |
3.1.7.4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酶液复配方式 |
3.2.2 酶液复配比例及酶用量 |
3.2.3 单因素实验 |
3.2.3.1 最佳洗毛温度 |
3.2.3.2 最佳洗毛 pH 值 |
3.2.3.3 最佳洗毛浴比 |
3.2.3.4 最佳洗毛时间 |
3.2.4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影响酶法洗毛的主效因子 |
3.2.5 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实验条件 |
3.2.5.1 最陡爬坡实验 |
3.2.5.2 中心组合实验 |
3.2.6 最佳优化条件确定 |
3.2.7 方程的验证 |
3.2.8 酶法洗毛对羊毛纤维主要指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洗毛机理研究 |
4.1 原毛污物分析 |
4.1.1 羊毛脂的成分及其性质 |
4.1.2 羊毛汗的成分及其性质 |
4.1.3 土杂的成分及其性质 |
4.1.4 蛋白质污染物的成分及其性质 |
4.2 生物酶洗毛机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洗毛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珍稀纤维骆马绒洗染技术及吊经疵点的研究[D]. 秦光. 青岛大学, 2016(04)
- [2]超声波频率对超细羊毛洗毛效果的影响[J]. 黄范范,张瑞云,丁彩玲,俞建勇. 上海纺织科技, 2016(11)
- [3]超细羊毛洗梳染低损伤加工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 丁彩玲. 东华大学, 2016(03)
- [4]细羊毛超声波洗毛工艺研究及其损伤表征[D]. 黄范范. 东华大学, 2016(04)
- [5]亚临界萃取羊毛脂技术及其对羊毛纤维性状的影响[D]. 陈妙源. 郑州大学, 2015(01)
- [6]亚临界干洗技术对羊毛纤维结构的影响[J]. 陈妙源,庞会利,谷令彪,祁鲲,朱新亮,秦广雍. 毛纺科技, 2015(04)
- [7]洗毛用头状丝孢酵母产脂肪酶发酵条件研究[J]. 高大伟,宋晓蕾,邹鑫,苑变变,郑来久,王丽丽.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8]解酯假丝酵母脂肪酶粗酶液的性质研究及其酶制剂的制备[D]. 张健.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9]羽毛纤维的前处理与染色工艺研究[D]. 张娟.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8)
- [10]基于生物酶洗毛技术研究[D]. 王丽丽. 大连工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