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赖黎明,美丽,杨旸[1](2022)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土壤特征与发展分析》文中提出河套灌区位于寒旱区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具有独特的农业土壤。尽管有关河套灌区农业土壤性质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缺乏对其整体特征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调查,探索河套灌区农业土壤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规律及其原因,旨在为增效土壤利用及制定土壤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业土壤起源于黄河改道产生的沉积层及其人工熟化,具有周期性的次生盐渍化特征,其pH值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但变化趋势稳定,氮磷含量较低、钾硫含量较高,养分分布不均衡,生产性能多样性,生态性能较弱但趋势稳定,土壤质量具有异质性但变化趋势稳定。这些发现预示着耐不同盐碱的、需不同养分的、多样化的作物能够在此土壤中生产;此农业土壤具有可持续性,但也面临一定程度的碱化增加、养分流失、污染等问题。
袁成福,冯绍元,庄旭东,钱争[2](2022)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水盐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河套灌区在实施节水灌溉下的水盐平衡机制,在河套灌区永济灌域选择1个典型研究区,通过观测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及矿化度,分析耕、荒地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盐荒地对耕地的"旱排"作用。结果表明:在灌溉和降雨的影响下,耕地土壤含水率比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变化更剧烈,耕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及降雨、作物生长、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质地,盐荒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耕地灌溉和地下水位埋深;耕地土壤含盐量在3.5 g·kg-1以下,为轻度盐碱化土壤,盐荒地土壤含盐量较高,其中心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在4.0~10.0 g·kg-1,为重度盐碱化土壤,耕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和作物生长,盐荒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埋深;盐荒地地下水位埋深低于耕地地下水位埋深,耕地地下水矿化度在3.0 g·L-1以下,为微咸水,盐荒地中心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在8.5 g·L-1左右,为重度咸水。在无地表排水措施条件下,分布于耕地之间的盐荒地是耕地水盐的排泄区域,为河套灌区"旱排盐"聚集的主要场地。
李娜,岳卫峰,龚培昌,廉雪,闫超[3](2022)在《干旱灌区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响应》文中认为灌区土壤水盐迁移特征是影响土壤次生盐渍化与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典型试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试验区0~150 cm土壤剖面含水率、含盐量、各离子含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水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水、盐含量受多重因素影响,浅层土壤水、盐含量受灌溉和蒸发影响较大,属于强变异,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受控于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含盐量变异性由强变弱;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成反比,与各离子含量成正比,盐分组成中阴离子以HCO3-、Cl-、SO42-为主、阳离子以Na+、K+为主;受灌溉和气候影响,作物生长期(4-9月)浅层土壤盐分含量增减较为频繁,冻结期受冻结作用影响,土壤盐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秋浇期,尤其在冻结之前的排水,对于提升灌区排盐效果和降低农田土壤耕层盐分至关重要。
徐存东,赵志宏,程慧,刘子金,王鑫[4](2021)在《基于HYDRUS-3D的干旱区土壤沟灌模式水盐运移模拟》文中研究表明为揭示干旱区农田沟灌模式下田间尺度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选定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HYDRUS-3D沟灌田间水盐运移三维模型,对一个灌水周期内田间微观尺度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田间试验实测值对HYDRUS-3D模型中的参数及边界条件修正之后,模拟结果合理,模型可靠性较高;在一个灌水周期内,模拟试验区内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在灌水结束约20天后达到稳定值20%,且沿纵向分层现象明显;在灌溉水淋洗与水分蒸散发耦合作用下,模拟区土壤含盐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个沟灌模拟区域内的含盐量出现了明显的分区现象,表现为沟顶种植一侧(7 mg/cm3)>中间部分(3.8 mg/cm3)>灌水沟一侧(2.5 mg/cm3)。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参考。
马贵仁,屈忠义,王丽萍,贾咏霖,刘祖汀[5](2021)在《基于ArcGIS空间插值的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地下水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河套灌区盐渍化半封闭小型灌域作物生育期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变异规律,选取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渍化土壤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区域土壤—地下水信息定点监测法,选取149个采样点,30口地下水观测井,获得各项指标数据,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相关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盐分及地下水动态空间变异性、不同深度土壤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结果表明:4—10月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平均降幅为5.53%,研究区1 m深土壤处于脱盐状态,耕作层土壤盐分向深层土壤运移。地下水埋深主要影响因子为引黄灌溉水量、蒸发作用和研究区地势;在春灌期(4—6月)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由2.81 g/L降至2.38 g/L,6—10月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逐渐增加至2.66 g/L,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春灌前期4—5月较大,春灌期较小,秋收后在二者之间。在春灌和作物生长双重抑盐作用影响下,0—20 cm土壤盐分平均值秋收后较春播前下降32.08%,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向深层土壤(40—100 cm)运移,土壤盐分含量与土层深度成反比,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对土壤盐分分布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弱。0—20,20—40 cm土壤盐分在同时期大于4.0 g/kg的盐分分布面积在4月分别为85.63%,9.71%,在10月分别为42.37%,15.86%,4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减小的趋势趋于平缓。随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增大土壤盐分逐渐减小,采取有效措施将地下水埋深降低0.2 m,控制在1.8~2.2 m更佳。
刘鹏,杨树青,樊美蓉,张万锋[6](2021)在《变化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不同地下水埋深和灌水量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影响,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方法】在河套灌区开展了不同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埋深及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影响的田间试验,分析变化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水量下,灌水前后0~60 cm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灌水主要补充耕作层,生育期第3次灌水入渗量约占灌水总量25%,灌水量越大,土壤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越大。地下水埋深随灌水量增加而显着减小(P<0.05),地下水补给量与灌溉量的比值依次为L1处理>L2处理>L3处理>L4处理>L5处理>L6处理>L7处理>L8处理>L9处理。【结论】在河套灌区年均地下水埋深为1.8 m的区域,生育期单次灌水量110 mm,秋浇300 mm,可显着减少灌溉水下渗,以达到充分利用潜水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的目的。
董晋源[7](2021)在《秋浇模式对土壤水盐变化及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
翟中民[8](2021)在《焉耆盆地博湖县灌区水盐平衡模拟及分析》文中提出焉耆盆地博湖县绿洲灌区在开都河流域临近博斯腾湖区域,是焉耆盆地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灌区,该绿洲区域耕地灌溉需水量为该区域总需水量的90%左右,是典型的干旱缺水绿洲农业灌区。近些年以来,由于水资源紧缺越来越严重,非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用于灌溉的开都河水量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以博湖县灌区为研究尺度,以现场调研和文献查阅资料及研究区水盐监测数据等为基础,采用率定和验证后的Saltmod模型模拟预测及分析了未来15年不同灌排等条件下灌区耕地和盐荒地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等年际动态变化,并提出了适合本研究区的灌排发展建议,同时为改善焉耆盆地绿洲灌区土壤盐碱化以及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Saltmod模型进行4年率定和3年数据验证,显示模型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拟合效果很好;Saltmod模型在长期土壤盐分年际动态变化模拟预测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用来模拟预测本研究区未来水盐动态年际变化研究。(2)经过模型率定和验证确定了本研究区自然排水量(Gn)为0.10 m3/(年·m2),根层淋洗率(Flr)为0.80,过渡层淋洗率(Flx)为0.50;现在灌溉排水条件下,研究区耕地土壤盐分15年后将提高2.64 dS/m,荒地盐分将提高8.60 dS/m,且荒地成为了集聚盐分的汇集区,在灌区盐分分布和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水埋深年内的季节性变化较大,整体上年际变化不大,但生育期地下水埋深较浅不足1.0 m。(3)综合考虑本研究区盐分控制和作物需水及节水措施等,在不引起较大的地下水位变化,也不造成土壤盐分迅速增加的条件下,研究分析表明在现状生育期灌溉定额的基础上减少15%(3910 m3/hm2)左右,冬灌定额的基础上增加15%(2588m3/hm2)左右是本研究区较为适宜的灌溉组合方案,此方案可避免生育期灌溉定额太大水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充分发挥冬灌洗盐的优越性。同时,基于增加排水排盐能力,减少渠道渗漏以及减少工程投资费用等考虑,认为本研究区最合理排水深度应该在2.0 m左右,渠系利用效率达到0.60左右可有效抑制土壤盐分增加。(4)经模型模拟分析,如果适当增大博湖县灌区的灌溉水矿化度,将可以减少开都河水淡水资源的浪费,而适量采用地下微咸水进行淡水和微咸水混合灌溉,本灌区水资源匮乏问题不仅将得到缓和,而且地下水埋深将会有所下降以及将大大减少地下水盐往上层土壤的积聚作用。根据模拟结果和灌区实际情况等综合考虑得出,本研究区灌溉水矿化度约为1.1dS/m时可以有效进行灌溉,且不会引起土壤盐分的迅速增加;适合本研究区地下微咸水和开都河水混灌比为1:1左右,地下水埋深保持在2.0 m左右,可维持水盐处于均衡状态。
马晨光[9](2021)在《腐殖酸和羧甲基纤维素对滨海盐碱地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密切结合当地的土壤盐渍化防治,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农田地下水位埋深浅、矿化度高、生育期降雨量不均匀等特点,采用化学改良的手段,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研究、模型模拟等手段,掌握冬小麦生长期间滨海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探明不同时期改良剂对水盐分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腐殖酸(HA)对土壤水分入渗有减渗作用且都与施量呈正相关关系,相比较而言CMC的减渗作用更明显。随着CMC和HA施量的增加,Philip模型参数吸湿率S和Green-Ampt模型的参数Ks*hf值均减少,呈现负相关关系,各参数与不同改良剂施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CMC和HA增加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入渗相同时间,施量与淋洗盐分呈负相关;入渗到相同深度时,洗盐效果强于CK处理。(2)CMC的含量与饱和含水率θs、进气吸力倒数α呈正相关关系,与饱和导水率Ks、形状系数n呈负相关关系。CMC对水力参数影响程度的顺序依次为:饱和导水率、进气吸力倒数、形状系数、饱和含水率;HA饱和含水率θs随HA施量的增加而增大,饱和导水率Ks随HA施量的增加而减小,形状系数和进气吸力倒数在实验所选定的施量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HA对水力参数影响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量。(3)冬小麦生育期,20-80 cm土层含水量与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各土层平均含水量在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20 cm土层含水量受到降雨和灌溉影响变化最为剧烈,70-80 cm 土层受自然状况影响小,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水分和盐分变化联系紧密,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同步。施加CMC和HA可以减缓田间水分散失速率。CMC抑制了降雨引起的洗盐过程同时也抑制蒸发引起的表层土壤积盐过程。由于HA室内试验对减渗效果影响弱于CMC,对田间洗盐过程抑制没有体现,抑制蒸发的效果稍弱于CMC。生育期所有处理总积盐率均小于对照。(4)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增加量与HA施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CMC施量增加各指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关系,最大值出现在30kg·hm-2处理,且处理的生长指标都高于对照处理。随着CMC施量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大后减小,与HA的施量呈正相关关系。实验中腐殖酸施量为350 kg·hm-2时产量最优,250 kg·hm-2效率最优。CMC施量为30 kg·hm-2产量最优,推荐盐碱地改良优先施加腐殖酸250-350 kg·hm-2。(5)使用SHAW模型对滨海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进行模拟并对模型进行检验,SHAW模型用于滨海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盐热运移变化的模拟是可行的。使用SHAW模型对不同灌水量情况下的水盐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湿润的深度和程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盐分淋洗效果与灌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淋洗盐分时灌水定额应小于150 mm,每次最优灌水量20 mm,冬灌灌水量和该阶段降雨量之和应大于80 mm。
丁运韬,程煜,张体彬,姬祥祥,乔若楠,冯浩[10](2021)在《利用HYDRUS-2D模拟膜下滴灌玉米农田深层土壤水分动态与根系吸水》文中认为河套灌区农田地下水埋深普遍较浅且年内波动较大,明确不同膜下滴灌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对根区的补给作用及作物根系吸水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膜下滴灌技术的完善和推广。本研究开展了连续2 a(2017—2018年)的春玉米田间试验,设置3个膜下滴灌灌溉水平,分别控制土壤基质势下限为-10 kPa(S1)、-30 kPa(S3)和-50 kPa(S5)。利用HYDRUS-2D模型模拟0~1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根层下边界(100 cm深度处)水分通量和作物根系吸水速率。结果表明,经过率定后的HYDRUS-2D模型对0~1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的根均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039~0.042 cm3·cm-3和0.78~0.73,模拟结果可靠。膜下滴灌农田100 cm和12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不同滴灌条件对于100 cm以下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但不同处理显着影响根区下边界的水分通量和根系吸水速率。基质势下限控制水平越低,深层土壤水分对于根区的补给量(毛管上升)越大,S1、S3、S5生育期内累积补给量在31.9~49.6 mm之间。S5处理根系吸水速率较低,根系吸水受到显着抑制,从而造成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显着低于S1和S3处理(P<0.05);而S1和S3之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综上,在本研究所设置的3个滴灌处理中,S3生育期内灌溉定额为240~300 mm,既较S1显着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又具有较好的根系活力,有效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因此建议该地区春玉米膜下滴灌的灌水下限为-30 kPa。
二、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土壤特征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套灌区农业土壤起源 |
2 次生盐渍化特征与发展分析 |
3 不均衡的养分分布与偏低的有机质含量及发展分析 |
4 土壤质量的异质性与发展分析 |
5 土壤生态性与发展分析 |
5 结论 |
(2)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水盐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水盐观测布设 |
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
1.4 水盐观测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水盐观测数据统计分析 |
2.2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
2.3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土壤盐分分布规律 |
2.4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规律 |
2.5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 |
3 讨论与结论 |
(3)干旱灌区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区土壤基本物理性质 |
1.3 试验方法 |
1.4 土层储盐量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特征 |
2.2 试验区土壤全盐及离子变化特征 |
2.2.1 土壤全盐及离子垂向分布特征 |
2.2.2 土壤水盐及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分析 |
2.2.3 不同样地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
2.2.4 农田土壤全盐动态变化特征 |
3 结论 |
(4)基于HYDRUS-3D的干旱区土壤沟灌模式水盐运移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模型构建 |
1.3.1 模型介绍 |
1.3.2 参数设定与时间离散 |
1.3.3 初始条件 |
1.3.4 边界条件 |
(1)上边界条件。 |
(2)下边界条件。 |
(3)其他边界面。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结果验证 |
2.2 模型应用与模拟分析 |
2.2.1 水分运移模拟 |
2.2.2 盐分运移模拟 |
3 讨论 |
4 结论 |
(5)基于ArcGIS空间插值的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地下水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盐分及地下水指标地统计特征 |
2.2 不同土层深度盐分生育期前后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2.3 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空间分析 |
2.3.1 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
2.3.2 地下水矿化度动态变化 |
2.4 反距离插值精度交叉验证 |
2.5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变化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含水率动态 |
2.2 地下水埋深动态 |
2.3 土壤水与地下水的交换 |
2.3.1 灌溉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 |
2.3.2 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 |
3 讨论 |
4 结论 |
(8)焉耆盆地博湖县灌区水盐平衡模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
1.2.2 水盐平衡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焉耆盆地博湖县绿洲灌区盐碱化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基本情况分析及样点布设 |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水文地质 |
2.1.3 土壤植被概况 |
2.1.4 灌排系统概况 |
2.1.5 气象 |
2.1.6 灌溉排水 |
2.1.7 种植结构 |
2.1.8 地下水埋深 |
2.2 研究区样点布设 |
2.3 模拟精度评价指标 |
3 SALTMOD模型原理及率定和验证 |
3.1 SALTMOD模型基本原理 |
3.1.1 水量平衡方程 |
3.1.2 盐分平衡方程 |
3.1.3 其他方程 |
3.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3.2.1 模型基本参数 |
3.2.2 模型参数确定 |
3.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灌排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年际变化的模拟预测 |
4.1 现状灌排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年际变化 |
4.2 生育期不同灌溉定额条件对土壤水盐年际变化的影响 |
4.3 不同冬灌水量条件对土壤水盐年际变化的影响 |
4.4 不同排水沟深度条件土壤下水盐动态年际变化模拟预测 |
4.5 不同渠系水利用系数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年际变化模拟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5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对土壤盐分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 |
5.1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根区土壤盐分的影响 |
5.2 地下微咸水与淡水混灌对土壤盐分及地下水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腐殖酸和羧甲基纤维素对滨海盐碱地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改良剂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 |
1.2.2 腐殖酸在盐碱改良的应用 |
1.2.3 羧甲基纤维素与盐碱地改良 |
1.3 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
1.3.1 越冬期水盐运动研究进展 |
1.3.2 SHAW模型应用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室内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田间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观测项目与方法 |
3 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土水盐运移特征影响研究 |
3.1 模型简介 |
3.1.1 入渗模型 |
3.1.2 HYDRUS-1D |
3.2 羧甲基纤维素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水盐分布的影响 |
3.2.1 羧甲基纤维素用量对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的影响 |
3.2.2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土壤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
3.2.3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
3.2.4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
3.3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 |
3.3.1 土壤参数的校准与验证 |
3.3.2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 |
3.4 腐殖酸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水盐分布的影响 |
3.4.1 腐殖酸用量对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的影响 |
3.4.2 腐殖酸施量对土壤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
3.4.3 腐殖酸施量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
3.4.4 腐殖酸施量对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
3.5 腐殖酸施量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 |
3.5.1 土壤参数的校准与验证 |
3.5.2 腐殖酸施量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改良剂施量对滨海盐碱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
4.1 主要生育期内地下水位及降雨量变化特征 |
4.1.1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
4.1.2 降雨量变化特征 |
4.2 土壤水盐变化 |
4.2.1 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 |
4.2.2 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分的变化 |
4.3 不同改良剂对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4.3.1 冬小麦生育期不同施量羧甲基纤维素对0-4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4.3.2 冬小麦生育期不同施量腐殖酸对0-4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4.4 不同改良剂对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
4.4.1 冬小麦生育期不同施量羧甲基纤维素对0-40cm土层土壤盐分的影响 |
4.4.2 冬小麦生育期不同施量腐殖酸对0-40cm土层土壤盐分的影响 |
4.5 两种改良剂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改良剂对冬小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
5.1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冬小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
5.1.1 羧甲基纤维素钠施量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5.1.2 羧甲基纤维素施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1.3 羧甲基纤维素钠施量对冬小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5.2 腐殖酸对冬小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
5.2.1 腐殖酸施量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5.2.2 腐殖酸施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2.3 腐殖酸施量对冬小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5.3 改良剂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
5.3.2 作物系数及作物需水量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6 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盐热模拟 |
6.1 SHAW简介 |
6.1.1 系统上边界能量和水通量 |
6.1.2 系统内的能量通量和水通量 |
6.1.3 土壤中的溶质通量 |
6.1.4 下边界条件 |
6.2 输入信息确定 |
6.3 参数率定 |
6.3.1 土壤含水率率定 |
6.3.2 土壤温度率定 |
6.3.3 土壤含盐量率定 |
6.4 SHAW模型的检验 |
6.4.1 土壤水分模拟检验 |
6.4.2 土壤温度模拟检验 |
6.4.3 土壤盐分模拟检验 |
6.5 基于SHAW模型的灌溉制度研究 |
6.5.1 模拟方案 |
6.5.2 灌水定额的确定 |
6.6 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利用HYDRUS-2D模拟膜下滴灌玉米农田深层土壤水分动态与根系吸水(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观测 |
1.2.1 试验设计 |
1.2.2 土壤与植物指标观测 |
1.3 HYDRUS-2D模型构建 |
1.3.1 水分运移方程 |
1.3.2 根系吸水 |
1.3.3 模型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型验证 |
2.2 不同膜下滴灌深层土壤含水量和边界水分通量 |
2.3 不同膜下滴灌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 |
2.4 不同膜下滴灌玉米根系吸水速率 |
3 讨 论 |
4 结 论 |
四、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土壤特征与发展分析[J]. 赖黎明,美丽,杨旸.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2]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水盐动态分析[J]. 袁成福,冯绍元,庄旭东,钱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 [3]干旱灌区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响应[J]. 李娜,岳卫峰,龚培昌,廉雪,闫超. 节水灌溉, 2022
- [4]基于HYDRUS-3D的干旱区土壤沟灌模式水盐运移模拟[J]. 徐存东,赵志宏,程慧,刘子金,王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12)
- [5]基于ArcGIS空间插值的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地下水动态研究[J]. 马贵仁,屈忠义,王丽萍,贾咏霖,刘祖汀.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4)
- [6]变化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影响[J]. 刘鹏,杨树青,樊美蓉,张万锋. 灌溉排水学报, 2021(07)
- [7]秋浇模式对土壤水盐变化及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董晋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焉耆盆地博湖县灌区水盐平衡模拟及分析[D]. 翟中民.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腐殖酸和羧甲基纤维素对滨海盐碱地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 马晨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利用HYDRUS-2D模拟膜下滴灌玉米农田深层土壤水分动态与根系吸水[J]. 丁运韬,程煜,张体彬,姬祥祥,乔若楠,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