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推理硬件系统

模糊推理硬件系统

一、用于模糊推论的硬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铄[1](2021)在《交流伺服系统高性能电流环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如今科技逐渐进步,工业生产自动化对交流伺服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严苛,交流伺服系统需要以优越的性能稳定工作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恶劣环境中。自动化企业亟需高效率、低成本、能适应多种多样复杂工作环境的交流伺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会有温度漂浮不定、设备相互摩擦、设备元件的死区及饱和等非线性问题的干扰,还有负载的易变性。这几个原因会让电流环固定增益的PID控制器不能始终维持控制系统的最佳运行状况。经典控制策略中,研究人员一般会用人工试凑PID控制参数的方法,这对研究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还会消耗大量人力,效率较低,在实际工业应用中不易操作。为此,本课题对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电流环PI控制器的参数自调整展开相关的探索与研究,来得到最优的比例系数Kp、积分系数Ki,使交流伺服系统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工况,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工业生产人力成本,满足用户高性能指标的要求。现有的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全局收敛性差,在实际工业应用实践中有可能会过早的结束粒子寻优,是现有的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比较明显的缺陷。本文尝试将随机产生权值与优胜劣汰原则相配合来优化现有的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但是,随机产生权值的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会使粒子寻优效率速度变差、算法收敛效率降低,本文将运用优胜劣汰原则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分析探究了时间绝对误差乘积积分ITAE方程在数学方面的实质,该方程是求解指令信号直线与输出信号曲线所围成的区域面积绝对值的大小。本文依据此推论将时间绝对误差乘积积分ITAE准则作为粒子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来对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PI控制器参数进行寻优、筛选。为了验证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与经典控制方法的结合程度、可实现性和自适应性,本文探讨研究了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在实际伺服电流环中的具体应用和功能实现。本文在已实际商业化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交流伺服控制驱动器中实现了电流环PI控制器参数自整定功能,经过实验验证,通过本文的自整定方法得到的参数在实际表现中确实优于专家策略方法的表现,并且通过本文的自整定方法得到的参数能够使永磁交流同步电机在转速远超额定转速时仍旧稳定工作。

李小庆[2](2021)在《网络环境下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及控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这个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神经网络作为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各种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信息领域、医疗领域、控制领域、交通领域等。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网络的这些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动态性能。然而,由于神经元之间信号传输速度的局限性和一些外部干扰因素,时滞在神经网络的实现及应用中是普遍存在的,极有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动态行为,如振荡、低性能、甚至不稳定。另外,网络化环境下,由于设备老化、强电磁干扰、网络拥塞及外部环境干扰,传感器或执行器在神经网络执行控制任务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故障,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灾难性的事故。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使得神经网络能够保持稳定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吸引着来自各个领域尤其是系统科学和控制领域的学者参与到对它的研究中来。基于上述分析,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际应用来说,对时滞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及控制设计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尽管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采用几种不同的控制策略,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几类具有随机故障的时滞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及控制设计问题。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1)基于半Markov执行器故障的模糊神经网络非脆弱采样同步控制问题;2)基于概率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的连续时间半Markov跳跃神经网络的事件触发控制问题;3)基于概率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的离散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的事件触发保成本控制问题;4)基于概率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的离散时间模糊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H∞控制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通信延迟的非脆弱采样控制策略,讨论了具有半Markov跳跃执行器故障的模糊神经网络同步控制问题。为了精确地描述执行器故障的随机行为,建立了包含线性项及随机发生偏差项的半Markov跳变的执行器故障输入模型。不同于多数的采样控制策略,反馈环中引入了恒定的传输延迟信号,且假定采样周期在一个区间内变化。通过选取恰当的Lyapunov泛函及结合N-阶积分不等式技术,得出了模糊神经网络同步误差系统的H∞渐近稳定的判据。接着,借助变量替换的方法及转移率上下界的假设,给出模态依赖的非脆弱模糊控制器增益矩阵参数化的条件。最后,通过一个数值例子对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2.引入事件触发传输机制,探讨了网络化连续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的随机均方指数稳定性问题。设计了基于概率传感器故障的事件触发机制,同时考虑概率执行器故障,进而构建了基于概率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的控制策略。综合使用Lyapunov泛函法与自由权矩阵法以及随机分析的技术,建立了半Markov神经网络随机均方指数稳定性的判据。然后,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解耦技术给出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四罐处理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适用性。3.考虑网络通信时滞因素,研究了网络化离散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的保成本事件触发控制问题。通过构造模态依赖的Lyapunov泛函,并使用自由权矩阵技术及凸合并技术,建立了闭环离散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随机稳定的条件。接着,将保成本控制最优上界的求解转化为受一系列LMIs约束的凸优化问题,给出保成本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最后,结合一个离散化的忆阻器神经网络数值例子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及适用性。4.采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解决了网络化离散时间模糊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H∞控制问题。考虑概率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以及预传输数据从传感器到达控制器与从控制器到达执行器的通信时滞,制定了可靠的时滞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综合运用包括Lyapunov泛函法、自由矩阵法以及不等式技术,给出了离散时间模糊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H∞有界性的判定依据。基于所得的条件,通过消除矩阵不等式中的非线性耦合项,给出了状态反馈控制增益矩阵求解方法。最后,以模糊基因调控网络为被控对象,经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裴炜[3](2020)在《论刑事数字辩护:以有效辩护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刑事诉讼程序,冲击着传统的辩护制度,辩方在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上的缺陷使得有效辩护面临挑战,控辩对抗面临失衡。在此背景下,有效辩护的实现有必要从理念层面、实体层面和程序层面分别予以应对。理念层面需要引入"数字无罪"的思路,并将其具化为数字无罪推定原则、比例原则和合意原则。实体层面需要针对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特征,确立被指控人获得合理推论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形成事前控制机制、推论效力评价机制和事后救济机制。程序层面以强化辩方数据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核心,并以控辩双方合意为基础,结合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开示制度的探索,构建刑事数字开示制度。

乐猛[4](2020)在《基于激光视觉传感膜式壁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锅炉行业中大量存在的异性膜式壁焊缝,本文基于龙门架平台开发了一种基于单目线性结构光的5自由度焊接机器人,此机器人具有工作范围广、适应性强,特别适用于锅炉行业中的膜式壁焊接自动化作业,该焊接机器人采用单目线性结构光传感器等外置传感器,具有工作稳定、工作时间长、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单目线性结构光应用于实际焊接自动化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着硬件系统的搭建、软件系统设计、膜式壁焊缝图像处理及其识别、焊缝偏差识别以及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器设计等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系统组成,硬件部分由龙门架轨道式移动平台、焊炬、弧形导轨机构、单目线性结构光传感器和机器人控制箱等组成,其中设计并加工了单目线性结构光传感器,通过连接板合理地安装在龙门架上,利用CCD相机采集激光器发射在膜式壁焊缝上的图像,为后续的焊缝图像处理做准备;软件部分由OpenCV开源库、控制系统中一些板卡自带的SDK和MFC等组成,在Window 7+Visual Studio 2013 环境下进行开发。其次,对传感器中的相机进行了标定,建立了视觉系统数学模型、设计了焊缝图像处理及其焊缝特征点提取算法,主要包括灰度级开运算、顶帽变换、连通域标记删除、灰度级频率确定激光条纹区域、形态学算子细化处理、骨架抽取算法和动态ROI焊缝特征点提取法,并建立了焊缝偏差识别数学模型,对膜式壁焊缝跟踪进行了轨迹规划,基于三次均匀B样插补面拟合法和模糊控制算法设计了膜式壁焊缝自动跟踪系统控制器。最后,对锅炉行业中膜式壁空间焊缝进行了焊接试验,将其分为平焊缝、上坡焊缝、下坡焊缝以及膜式壁正反面,并对它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做了焊缝跟踪精度和简单的工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硬件部分设计合理、设计的焊缝图像处理和跟踪控制算法鲁棒性强,可靠性好,焊缝跟踪准确,焊接成形质量良好。

徐琛[5](2020)在《基于MQTT的温室草莓物联网监测系统》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服务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更新换代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越来越完善,使温室草莓种植有了更多样的选择,本文通过线上的物联网云服务技术以及线下的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了基于MQTT的温室草莓培育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系统对于数据传输速率、传输距离、通信方式的要求以及功耗、价格等与ESP32等诸多物联网芯片对比,选取了 ESP8266为系统的核心数据采集以及通信模块。利用乐鑫官方的软件开发工具包(NON-OSSDK)进行Lua语言编程。ESP8266将采集到的温室草莓的环境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在云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以及对应的数据流转。其次,由于草莓种植的环境因子存在时变性、滞后性,本文采用模糊控制算法使系统的整体调控准确率提高。通过制定相应的语言变量隶属度函数,再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并加入了模糊控制量偏差作为输入量,使系统的整体动态调控效果更加优良。经由所制定的模糊规则表对模糊输入量进行模糊推理,再将所得出的输出模糊量进行解模糊得到精确的输出值,并将输出值四舍五入得到模糊控制决策表,最后将表嵌入云端实现云端的调控。实现结果表明,采用此系统的草莓植株生长情况良好。再次,基于成本考虑本文选择了阿里云物联网平台作为系统的云上部分,在云平台上利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以MQTT协议作为云平台与ESP8266之间的数据传输,将模糊控制算法所生成的模糊规则控制表输入云端,云端将对应的规则输出发送至ESP8266再由ESP8266转发对应的控制器。最后加入了简易的Web平台以及App,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可视化监测。

陈芳[6](2020)在《基于模糊算子的智能信息处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是当前信息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面对的主要是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模型研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信息处理研究的关键。模糊推理、模糊神经网络是重要的智能信息处理模型。本文以模糊逻辑中模糊算子为基础,围绕基于规则的模糊推理及鲁棒性、模糊推理误差、模糊联想记忆及容错性、模糊算子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模糊算子的Lipschitz聚合性质,找出满足Lipschitz条件的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1-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研究其1-k∞-Lipschitz、copula和quasi-copula等性质,找出具有1-k∞-Lipschitz、copula和quasi-copula等性质特征的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2)针对基于规则的模糊推理扰动性问题,提出通过模糊算子的选择保证模糊推理有好的鲁棒性方法。根据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的1-Lipschitz、1-k∞-Lipschitz、copula和quasi-copula的性质特征,研究不同类型的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模糊推理输出结果的影响,研究不同扰动情况下,不同类型的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模糊推理的鲁棒性影响。当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既是1-k∞-Lipschitz又是quasi-copula时,模糊推理有好的鲁棒性,并进行了实验验证。(3)针对基于规则的模糊推理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因模糊算子选择导致的模糊推理输出误差的控制方法。根据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的1-Lipschitz、1-k∞-Lipschitz、copula和quasi-copula的性质特征,研究不同类型的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模糊推理输出误差的影响,研究不同扰动情况下,不同类型的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模糊推理的输出误差影响。当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既是1-k∞-Lipschitz又是quasi-copulas时,因模糊算子选择导致的模糊推理误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4)针对蕴涵模糊联想记忆模型的噪声容错问题,提出了quasi-copula模糊联想记忆模型。根据Lipschitz模糊算子的1-Lipschitz、1-k∞-Lipschitz、copula和quasi-copula的性质特征,在不同噪声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类型Lipschitz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对模糊联想记忆的输出结果影响。当模糊联想记忆中三角模算子和蕴涵算子既是quasi-copulas又是1-k∞-Lipschitz时,模糊联想记忆有好的容错抗噪能力,并进行实验验证。(5)提出了Lipschitz模糊算子实现图像融合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高效,易于硬件实现。实验表明,融合后的图像视觉效果好,细节信息明显,目标清晰。本文的实验部分既是对所提理论的验证,也是理论成果在智能信息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如人脸识别,图像处理,人脸联想等。

余可[7](2020)在《FDM三维打印机控制方法的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智能制造概念兴起、三维打印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三维打印的成型品质等技术指标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重视。本课题以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ling,FDM)三维打印机为研究对象,针对FDM成型技术的表面成型尺寸精度、粗糙度、效率等方面尚存在的缺陷,以打印机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算法为立足点,着手进行研究与改进。首先,针对FDM型三维打印机的打印工作流程,本文讨论并阐述了打印机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进一步地,根据控制系统与硬件外设的交互过程,本文提炼、分析控制系统内置算法中的核心方法,讨论各方法的改进意义与可行性。其次,针对FDM型三维打印机所使用的路径速度规划模型存在加速度跃变、易产生冲击振动的缺陷,本文引入一种五段式S型速度曲线模型来规划速度的变化,该模型在避免加速度突变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计算的简洁性。针对S型曲线模型的数学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位置最优)的G代码路径段速度规划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路径段的速度统筹前瞻方法,在确保过渡速度平滑的前提下,提升了路径执行效率。之后,基于S型曲线路径速度规划方法进行了仿真规划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S型曲线规划下步进电机启动阶段的速度变化较为平缓,相关仿真也证明了速度前瞻算法的应用对路径生成效率的影响。再次,针对FDM型三维打印机的喷头路径插补算法存在的判定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使用一种可预测计算单行插补点数量的改进型Bresenham算法作为喷头在平面内匀速运行时的直线插补方法。针对喷头路径所处平面的不同,提出了结合使用主轴降维型Bresenham算法和改进型Bresenham算法的直线插补生成策略,分析了路径执行程序应用上述结合插补方法在微控制器定时器中断中的实现流程。之后,应用仿真实验与在线监测结合的方法检测Bresenham算法的效率优势,并针对效果进行对比讨论。然后,针对FDM型三维打印机使用的温度控制算法存在的超调量较大、进入稳态时间较长的缺陷,本文基于Astrom-Hagglund继电反馈型试验环节,应用Ziegler-Nichols参数整定公式对温度控制PID方法的系数进行离线初值整定,并进一步引入模糊控制理论对PID方法的参数进行自适应在线整定,获取了性能良好的响应曲线,使得加热温度超调量降低。之后,通过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了模糊PID控制器对打印喷头加热过程中温度超调量的降低效果。最后,本文通过修改设计后的控制系统主板,在实验平台应用上述的改进控制算法,对几种改进方案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喷头路径速度规划方法减轻了柔性冲击带来的振动,提高了模型成型的表面质量。同时,引入模糊控制理论的PID温度控制算法降低了信号的超调量,避免了打印材料因高温造成的不良影响。

孙延浩[8](2020)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之一,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5万公里,高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特点对调度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强化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十分关键。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高耦合性系统。其结构庞大,元素众多、功能复杂。系统内的各种设备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系统内“人”的随机性,导致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变的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上,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系统可靠性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关键设备和节点入手,围绕硬件、软件、人因以及系统层级四个维度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梳理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业务功能以及信息交互,并根据系统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属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图。通过对系统节点和边的重要度分析,验证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整个调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得出了列车调度员是中心关键节点,自律机是车站关键节点的结论。(2)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运营或者维护时存在大量的故障记录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和Text-Rank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狄利克雷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主题。通过对系统的关键词和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车站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而自律机为车站子系统的故障多发设备。(3)针对系统中自律机设备在可靠性分析中状态方程求解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公式法,该公式使得状态可靠性分析不再通过繁琐的拉普拉斯变换或者C-K(Chapman-Kolmogorov)方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4)针对自律机设备可靠性分析中忽视自律机切换单元故障以及没有考虑修理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马尔可夫过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补充变量法,使得马尔可夫过程依然可以对修理工休假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自律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修理工的休假时间对可靠性影响较大,因此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修理工的休假时间。(5)针对自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软件故障检测率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引进不规则模型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NHPP)类的软件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自律机软件测试中。依据测试故障数据。计算出当测试天数为45天时可以达到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要求。(6)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对于调度员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不可或缺。考虑到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易于操作分析,因此在CREAM基本法的基础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使得CREAM法对人误操作概率的推算不再是个区间值,将该方法用以调度员的人误概率计算,并以“CTC控制模式转化”和“列控临时限速”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7)针对目前缺乏面向系统层面可靠性综合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决策和区间二元语义的评估方法。群决策方法降低了专家主观评价系统可靠性带来的主观性。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作为系统评估的语言,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阳云龙[9](2020)在《基于极化稀疏阵列的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频地波雷达工作在短波波段(3~30 MHz),能够实现对海面目标和低空飞行器的超视距探测,是对国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大范围海域进行实时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高频地波雷达所处的电磁环境较为复杂,易受到诸如短波电台、海杂波、电离层杂波及工业干扰等多种外部干扰的影响,从而制约了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性能。这其中,电离层杂波以其存在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众多特点,成为了影响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性能的主要因素。已有的杂波抑制方法主要根据电离层杂波的时频域、空域极化域等特性进行抑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实际阵列性能的制约及阵列非理想因素(幅相不一致性、存在互耦效应等)的影响,这些杂波抑制方法的实际效果受到限制。本课题围绕高频地波雷达中的电离层杂波,从极化阵列特性的角度出发,致力于研究符合实际阵列接收数据特性的抗杂波方法,并在不增加雷达接收系统硬件成本和复杂度的前提下设计孔径更长的极化稀疏阵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符合实际极化稀疏阵列模型的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研究基于共点式双极化L阵的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该共点式极化阵列由相互正交的均匀线阵组成,每个阵元上放置共点双极化矢量传感器。为充分利用和挖掘电离层杂波的全部信息,本文以共点式极化阵列为基础建立多域子空间,在各个域的各个参数上提取杂波和目标的差异,然后利用斜投影算子提出一种多域协同滤波器用于杂波抑制。即使杂波和目标在各个参数上差异很小,所提滤波器仍能获得较好的抗杂波效果。同时,本文基于共点式极化阵列对所提滤波器进行性能分析和误差分析。特别地,针对实际阵列存在幅度不一致的情形,本文提出基于极化域的改进多域协同滤波器,该滤波器可获得较好的杂波抑制性能。其次,在不增加雷达系统硬件成本的前提下,本文将稀疏标量线阵引入极化敏感阵列领域,提出了分置式稀疏极化线阵,以获取更长的孔径从而提高参数估计性能和滤波性能。本文所提分置式稀疏极化线阵并非直接由稀疏标量线阵扩展而来,而是将不同类型的稀疏标量阵按一定规则排列,尽可能扩大孔径,同时满足高频地波雷达接收阵列以垂直极化天线为主的要求,并且降低两种互耦效应,即阵元间互耦效应和共点矢量传感器内的极化天线间互耦效应。本文讨论了完全极化信号模型和部分极化信号模型对分置式极化线阵设计的影响。所提分置式双极化阵列的差分共阵列(即虚拟阵列)为非均匀线阵,这将制约参数估计或滤波性能。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斜投影算子的矩阵重构算法,将所有差分共阵列填补为均匀线阵,形成自由度增大的虚拟协方差矩阵,用于参数估计或滤波。特别地,本文利用矩阵插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阵列中可能遇到的非等功率噪声问题。然后,针对实际极化敏感阵列中存在的两种互耦效应,本文进一步提出分置式三极化低互耦线阵。该阵列首先给出同极化天线的稀疏排布以降低阵元间互耦效应,然后利用上述阵列的稀疏性按一定规则排布不同极化的天线达到降低极化天线间互耦效应的目的。同时,考虑到雷达接收阵列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对不同极化天线数的要求,所提阵列有不同的天线排布方案,增大了阵列排布的灵活性和应用范围。最后,本文将稀疏线阵应用到二维阵列领域,即稀疏L阵。根据该阵列的特点本文提出基于角度自动匹配和矩阵重构的方法获取自由度增大的虚拟协方差矩阵,进一步提高二维DOA估计性能和滤波性能。然后本文将稀疏L阵与极化敏感阵列结合,给出实际搭建的分置式极化稀疏L阵,并进一步提出先参数估计后协同滤波的两步法用于抑制电离层杂波。在参数估计中,针对实际分置式阵列中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分别摆放在不同阵元以降低互耦的特点,所提算法先估计二维DOA,然后利用估计的DOA补偿极化参数估计中引入的空域信息,即不同极化天线因分置排布而引入的空域相位差。在协同滤波中,改进滤波器结构模型使之与实际阵列接收数据相匹配,构造基于极化域自适应的多域协同滤波器以消除垂直极化天线在天顶方向存在的相位不一致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杂波抑制性能。实测数据处理验证了所提两步法的正确性。所提阵列和算法有效地抑制了电离层杂波,进一步改善了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性能。

关超[10](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二、用于模糊推论的硬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模糊推论的硬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交流伺服系统高性能电流环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排布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分析及矢量控制原理
    2.1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构造
    2.2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系
        2.2.2 坐标变换
        2.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2.4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内部环节构造分析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2.4 电压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方法
    2.5 PID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流环参数自整定
    3.1 粒子群优化策略的概念
        3.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3.1.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算法流程
        3.1.3 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参数分析及其设置方法
    3.2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流环参数自整定控制器的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
        3.3.2 PI参数自整定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3.4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I参数自整定的评估
    3.5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I参数自整定的Simulink仿真
    3.6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同步电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4.1 引言
    4.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
        4.2.1 单神经元基本模型
        4.2.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结构及算法
        4.2.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系统仿真实例
    4.3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
        4.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成机理、模型及学习算法
        4.3.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结构及整定算法
        4.3.3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系统仿真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伺服系统电流环参数自整定实验设计及研究
    5.1 实验硬件平台搭建
        5.1.1 实验伺服驱动器及电机
        5.1.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TMS320F280049
    5.2 程序调试
    5.3 硬件调试工作
    5.4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自整定实验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网络环境下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及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概述
        1.2.2 半Markov神经网络研究概述
        1.2.3 模糊神经网络研究概述
        1.2.4 神经网络稳定性及有限时间问题研究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预备工作
    2.1 常用引理
    2.2 符号说明
第三章 连续时间模糊神经网络非脆弱采样同步控制
    3.1 引言
    3.2 模型介绍及预备知识
    3.3 主要结论
        3.3.1 渐近稳定性分析
        3.3.2 控制器设计
    3.4 数值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控制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及预备知识
    4.3 主要结论
        4.3.1 均方指数稳定性分析
        4.3.2 控制器设计
    4.4 数值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散时间半Markov神经网络保成本控制
    5.1 引言
    5.2 模型介绍及预备知识
    5.3 主要结论
        5.3.1 随机稳定性分析
        5.3.2 控制器设计
    5.4 数值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散时间模糊神经网络有限时间H_∞控制
    6.1 引言
    6.2 模型描述及预备知识
    6.3 主要结论
        6.3.1 有限时间有界性分析
        6.3.2 有限时间H_∞控制
        6.3.3 控制器设计
    6.4 数值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论刑事数字辩护:以有效辩护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语境下有效辩护的现实困境
    (一)辩方数据获取能力的缺陷
        1.辩方自行调查取证的障碍
        2.辩方申请代为取证的障碍
        3.辩方进行数字阅卷的障碍
    (二)辩方数据分析能力的缺陷
        1.“有利于辩方”的电子数据证据判断标准缺失
        2.数字阅卷的技术能力限制
三、理念应对:数字无罪及其原则
    (一)“数字无罪”的建构前提
    (二)“数字无罪”的原则映射
四、实体应对:被指控人获得合理推论的权利
    (一)合理推论权的内涵
    (二)合理推论权的三重维度
五、程序应对:合意基础上的数字证据开示
    (一)开示、阅卷与协商
    (二)数字开示制度
        1.数字开示的内容
        2.具体的数字开示程序
        3.数字开示的外部性控制
六、结论

(4)基于激光视觉传感膜式壁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焊接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焊接机器人概述
        1.3.2 国外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
        1.3.3 国内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
    1.4 焊缝识别技术
        1.4.1 接触式传感技术
        1.4.2 非接触式传感技术
    1.5 焊缝图像处理与焊缝跟踪技术
        1.5.1 焊缝图像处理技术
        1.5.2 焊缝跟踪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焊缝跟踪系统硬件设计
    2.1 引言
    2.2 龙门式焊接机器人系统总体组成
    2.3 单目线性结构光传感器设计
        2.3.1 传感器硬件选型
        2.3.2 传感器性能理论验证
    2.4 龙门式焊接机器人硬件部分设计
        2.4.1 龙门架运动平台
        2.4.2 电源模块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2.4.3 伺服电机驱动器
        2.4.4 基于PC104总线控制箱搭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觉标定与膜式壁焊缝特征点提取
    3.1 引言
    3.2 视觉标定
        3.2.1 摄像机小孔成像模型
        3.2.2 摄像机内外参模型
        3.2.3 镜头畸变模型
        3.2.4 基于OpenCV库摄像机标定
    3.3 焊缝图像处理及其特征点提取
        3.3.1 焊缝图像预处理
        3.3.2 激光条纹区域确定
        3.3.3 基于骨架抽取法中心线提取
        3.3.4 中心线坐标处理与提取
        3.3.5 动态ROI搜寻法焊缝特征点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缝偏差识别和焊缝跟踪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膜式壁焊缝偏差识别及其跟踪
        4.2.1 焊缝偏差识别及其跟踪原理
        4.2.2 焊缝高度与水平方向偏差识别
    4.3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其膜式壁焊缝跟踪轨迹规划
        4.3.1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3.2 龙门式焊接机器人微分控制
        4.3.3 龙门式焊接机器人对膜式壁焊缝轨迹规划
    4.4 基于插补面的焊缝跟踪控制器设计
        4.4.1 基于三次均匀B样插补面拟合法
        4.4.2 焊缝跟踪算法
        4.4.3 控制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膜式壁焊缝跟踪焊接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硬件系统搭建
    5.3 软件系统设计
        5.3.1 OpenCV机器视觉开发库
        5.3.2 控制程序流程设计
    5.4 实验验证
        5.4.1 实验前准备
        5.4.2 膜式壁焊缝焊接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MQTT的温室草莓物联网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温室草莓种植发展现状
        1.2.1 国外温室草莓种植发展现状
        1.2.2 国内温室草莓种植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草莓温室系统软、硬件设计原理
    2.1 软件部分
        2.1.1 MQTT协议的背景与介绍
        2.1.2 Lua语言的编程
        2.1.3 JSON简介
        2.1.4 SQL语言
        2.1.5 MD5哈希算法加密
    2.2 硬件部分
        2.2.1 主板的选型
        2.2.2 ESP8266简介
        2.2.3 数据采集传感器介绍
    2.3 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草莓温室系统总体结构和控制系统方案
    3.1 草莓温室系统结构
    3.2 温室草莓环境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3.2.1 草莓种植的温湿度要求
        3.2.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3.2.3 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2.4 模糊化过程
        3.2.5 模糊规则的制定
        3.2.6 模糊推理
        3.2.7 解模糊过程
        3.2.8 温度控制器的实现
    3.3 云平台与客户端的设备通信
        3.3.1 MQTT与Alink协议转换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
    4.1 云平台功能的搭建
        4.1.1 设备接入
        4.1.2 设备属性上报
        4.1.3 云下设备控制
        4.1.4 设备告警上报
        4.1.5 设备地图搭建
        4.1.6 规则引擎的搭建
    4.2 Web平台搭建
        4.2.1 动态数据可视化
        4.2.2 设备管理
        4.2.3 上传数据分析
    4.3 云下系统与客户端app中控
        4.3.1 云下系统
        4.3.2 App中控
    4.4 系统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模糊算子的智能信息处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
        1.1.1 人工智能
        1.1.2 智能系统
    1.2 智能信息系统和智能信息处理
        1.2.1 智能信息系统
        1.2.2 智能信息处理
    1.3 软计算与智能计算
    1.4 模糊逻辑与模糊系统
        1.4.1 模糊集合
        1.4.2 模糊算子
        1.4.3 模糊系统
    1.5 模糊推理系统
        1.5.1 模糊推理模型
        1.5.2 模糊推理基本方法及性质研究
        1.5.3 模糊推理研究动态
    1.6 模糊神经网络系统
        1.6.1 模糊联想记忆网络
        1.6.2 模糊形态学联想记忆
        1.6.3 模糊神经网络研究动态
    1.7 图像融合
    1.8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9 本文内容安排
2 Lipschitz模糊算子
    2.1 引言
    2.2 基础知识及相关模糊算子
    2.3 基于Lipschitz条件的三角模算子
    2.4 基于Lipschitz条件的蕴涵算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模糊推理及鲁棒性
    3.1 引言
    3.2 相关知识
    3.3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模糊推理
    3.4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模糊推理的鲁棒性
        3.4.1 理论分析
        3.4.2 仿真实验
    3.5 基于quasi-copula的模糊推理鲁棒性
        3.5.1 理论分析
        3.5.2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模糊推理误差分析与控制
    4.1 引言
    4.2 相关知识
    4.3 理论分析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quasi-copula模糊算子的模糊联想记忆模型
    5.1 引言
    5.2 模糊联想记忆模型
    5.3 Quasi-copula模糊联想记忆模型
    5.4 Quasi-copula模糊联想记忆模型的容错性
    5.5 仿真实验
        5.5.1 自联想Quasi-copula模糊联想记忆
        5.5.2 异联想Quasi-copula模糊联想记忆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图像融合
    6.1 引言
        6.1.1 PCA图像融合方法
        6.1.2 加权均值图像融合方法值
        6.1.3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图像融合方法
    6.2 基于Lipschitz模糊算子的图像融合方法及实现
    6.3 几种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分析比较和质量评价
        6.3.1 几种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分析与比较
        6.3.2 几种像素级图像融合质量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FDM三维打印机控制方法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背景
        1.1.2 FDM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步进电机速度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速度前瞻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直线插补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温度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FDM型三维打印机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FDM型三维打印机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1.1 FDM型三维打印机的成型流程概述
        2.1.2 基于打印流程的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2.2 FDM型三维打印机的硬件组成
        2.2.1 控制模块
        2.2.2 喷头运动执行模块
        2.2.3 加热与温度控制模块
        2.2.4 人机交互模块
    2.3 FDM型三维打印机的主要控制方法分析
        2.3.1 步进电机的速度曲线规划方法
        2.3.2 直线路径插补生成算法
        2.3.3 熔融喷头温度控制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进电机运动速度规划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3.1 步进电机控制中的速度曲线模型分析
        3.1.1 步进电机的启停特性
        3.1.2 速度曲线模型的实用意义
        3.1.3 五段式S型速度曲线模型分析
    3.2 五段式S型曲线在FDM型三维打印机中的应用
        3.2.1 基于位置的路径速度规划策略的分析
        3.2.2 曲线规划过程在三维打印机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3.3 路径段速度的过渡与前瞻算法研究
        3.3.1 相邻路径段过渡速度的限制因素
        3.3.2 速度前瞻的实现方法
    3.4 路径规划器的运作流程
    3.5 速度规划与前瞻算法的仿真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头直线路径生成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4.1 常规Bresenham算法的判定与插补流程
        4.1.1 Bresenham算法的基本判定流程
        4.1.2 Bresenham算法的数据整型化与判定式简化
    4.2 一种预测单行点数的改进Bresenham法
    4.3 路径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Bresenham算法在三维打印机的应用
        4.3.1 直线路径内速度变化在定时器中断中的实现
        4.3.2 Bresenham算法在定时器中断中的实现
    4.4 改进型Bresenham方法的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度控制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5.1 离散式PID控制方法在三维打印中的应用
        5.1.1 PID方法的实用意义与调节规律
        5.1.2 PID控制在三维打印中的实现方式
    5.2 引入模糊控制理论的自适应PID方法
        5.2.1 模糊控制理论与模糊控制器
        5.2.2 模糊控制器在线调参的PID方法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实验平台搭建
        6.1.1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6.1.2 喷头运动控制模块
        6.1.3 喷头与加热控制装置
        6.1.4 实验平台搭建
    6.2 实物模型打印实验
        6.2.1 打印预热过程中的喷头温度测量实验
        6.2.2 实物表面成型质量对比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8)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定义
        1.2.1 系统
        1.2.2 系统可靠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硬件可靠性
        1.3.2 软件可靠性
        1.3.3 人因可靠性
        1.3.4 整体系统可靠性
        1.3.5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
        1.3.6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结构与作用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概述
        2.1.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岗位设置
        2.1.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内部设备
        2.1.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相关设备
        2.1.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功能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地位分析
        2.3.1 复杂网络理论基本原理
        2.3.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拓扑结构的构建
        2.3.3 节点和边的重要度排序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3.1 故障数据预处理
    3.2 故障关键词提取
        3.2.1 TF-IDF算法
        3.2.2 平均信息熵
        3.2.3 Text-Rank算法
    3.3 隐含狄利克雷模型
        3.3.1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3.3.2 参数估计
        3.3.3 确定主题个数K
    3.4 故障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设备可靠性评估
    4.1 车站自律机
    4.2 自律机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4.2.1 硬件可靠性相关指标
        4.2.2 硬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2.3 不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2.4 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3 自律机软件系统靠性分析
        4.3.1 软件可靠性相关定义
        4.3.2 软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3.3 经典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4 改进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5 自律机软件可靠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REAM的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分析
    5.1 人因可靠性基础理论
        5.1.1 人因失误相关概念
        5.1.2 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5.2 基于改进CREAM法的人因可靠性评估
        5.2.1 CREAM法理论
        5.2.2 CPC因子的评估细则
        5.2.3 CPC隶属函数的建立
        5.2.4 CPC因子权重确定
        5.2.5 计算人误概率HEP
    5.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评估
        5.3.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工作场景
        5.3.2 CPC评分值的计算
        5.3.3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群决策的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
    6.1 二元语义基本理论
        6.1.1 二元语义
        6.1.2 区间二元语义
    6.2 群决策评估方法
        6.2.1 群决策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
        6.2.2 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的确定
    6.3 综合平均模型的构建
        6.3.1 雷达图综合模型
        6.3.2 系统可靠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极化稀疏阵列的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高频地波雷达的发展现状
    1.3 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抑制研究概述
        1.3.1 高频地波雷达的电离层杂波
        1.3.2 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稀疏阵列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稀疏阵列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1.4.2 稀疏阵列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离层杂波特性分析及稀疏阵列设计和斜投影算子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电离层杂波特征分析
        2.2.1 电离层杂波时域特性
        2.2.2 电离层杂波多普勒域特性
        2.2.3 电离层杂波空域特性
        2.2.4 电离层杂波极化域特性
        2.2.5 抑制电离层杂波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稀疏阵列设计基本原理
        2.3.1 标量稀疏线阵
        2.3.2 标量稀疏面阵
        2.3.3 共点式稀疏极化敏感阵列
    2.4 斜投影算子及其单域滤波器
        2.4.1 斜投影算子
        2.4.2 空域斜投影滤波器
        2.4.3 极化域斜投影滤波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共点式双极化L阵的电离层杂波抑制
    3.1 引言
    3.2 多域协同滤波器设计
        3.2.1 单域斜投影滤波器的局限性
        3.2.2 多域子空间
        3.2.3 多域协同滤波器设计
        3.2.4 多域子空间及多域协同滤波器的优势
    3.3 多域协同滤波器性能分析
        3.3.1 多域协同滤波器输出SCNR
        3.3.2 误差分析
        3.3.3 多域协同滤波器的适用范围
    3.4 基于共点式双极化L阵的空域极化域杂波抑制
        3.4.1 共点式双极化L阵设计
        3.4.2 斜投影空-频-极化域滤波器
        3.4.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5 实际雷达数据处理结果
        3.5.1 幅度不一致分析
        3.5.2 基于极化自适应的协同滤波器
        3.5.3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置式极化稀疏线阵设计
    4.1 引言
    4.2 极化信号模型
        4.2.1 完全极化信号模型
        4.2.2 部分极化信号模型
        4.2.3 不同噪声背景下的极化信号模型
    4.3 基于二阶/最优嵌套阵的双极化线阵设计
        4.3.1 由二阶/最优嵌套阵组成的极化敏感阵列
        4.3.2 基于矩阵重构的参数估计方法和滤波方法
        4.3.3 CRB
        4.3.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4 子阵孔径相似的分置式双极化线阵设计
        4.4.1 由相似孔径的扩展/最优嵌套子阵组成的分置式极化阵列
        4.4.2 基于矩阵插值抑制非均匀噪声的参数估计方法
        4.4.3 CRB及其存在条件
        4.4.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5 分置式三极化低互耦稀疏线阵设计
        4.5.1 带有IPC和IEC的极化信号模型
        4.5.2 分置式低互耦阵列设计
        4.5.3 阵列性能分析
        4.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置式极化稀疏L阵的电离层杂波抑制
    5.1 引言
    5.2 嵌套标量L阵及基于角度自动匹配和矩阵重构的算法设计
        5.2.1 嵌套标量L阵设计及分析
        5.2.2 基于角度自动配对与矩阵重构的二维DOA估计方法和滤波方法
        5.2.3 阵列和算法的性能分析
        5.2.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3 分置式嵌套极化L阵及杂波抑制算法设计
        5.3.1 分置式嵌套极化L阵设计及分析
        5.3.2 基于两步法的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研究
        5.3.3 实际雷达数据处理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理与推论证明
    A.1 引理 4.1 证明
    A.2 引理 4.2 证明
    A.3 推论 4.1 证明
    A.4 推论 4.2 证明
    A.5 推论 4.3 证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1.1.2 感觉材料论
        1.1.3 非概念论
        1.1.4 副词理论
        1.1.5 意向理论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1.2.1 现象主义
        1.2.2 表象主义
        1.2.3 直接实在论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1.3.1 怀疑主义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1.3.3 科学自然主义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1.4.3 感知觉之别
    1.5 小结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2.1.2 笛卡尔的态度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2.4 小结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4.2.4 对错觉的反驳
    4.3 小结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5.2.1 还原论的主张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5.3 他心知可能吗?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用于模糊推论的硬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伺服系统高性能电流环控制策略研究[D]. 张铄.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网络环境下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的性能分析及控制设计[D]. 李小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论刑事数字辩护:以有效辩护为视角[J]. 裴炜.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0(04)
  • [4]基于激光视觉传感膜式壁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研究[D]. 乐猛.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MQTT的温室草莓物联网监测系统[D]. 徐琛.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基于模糊算子的智能信息处理模型研究[D]. 陈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7]FDM三维打印机控制方法的研究与改进[D]. 余可. 东南大学, 2020(01)
  • [8]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孙延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基于极化稀疏阵列的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 阳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模糊推理硬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