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施用效果

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施用效果

一、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楠[1](2021)在《安全剂与除草剂复配对糜子生理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任爱天[2](2020)在《地膜减量背景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旱地玉米生产力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地膜减量条件下维持旱地玉米生产力,并有助于土壤培肥是目前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服务,尤其是土壤有益微生物-丛枝菌根(AM)真菌。目前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条件下接种外来AM真菌菌种是否能够很好的定殖生长并对作物和土壤产生积极效应仍不清楚。在地膜减量条件下,开展AM真菌的接种对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和水分的影响以及AM真菌的多样性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库的变化。其次通过膜草二元覆盖和一膜两年用耕作实践降低地膜覆盖量的同时接种AM真菌,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易变有机碳组分、玉米产量和本地自然发生的AM真菌群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一)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平衡和有机碳库的meta分析1.在年平均降水量250-400 mm、400-500 mm、500-600 mm和>600 mm区域中,地膜覆盖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了142和190%、38.6和35.5%、33.9和32.2%、22.4和30.8%。在年平均降水量240-400 mm时,地膜覆盖促进作用最显着。此外,与半膜覆盖相比,全膜覆盖显着的提高了玉米产量和WUE。施氮水平低于125、125-215和大于215 kg ha-1时,产量和WUE分别增加了47.8%和45.9%、50.2%和46.8%、47.1%和58.2%。地膜覆盖影响着玉米生长季和休耕季土壤的水分动态,但它没有破坏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2.全膜覆盖增加了对玉米地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碳(POC)和总有机碳(TOC)消耗。LFOC、POC和TOC的效应值分别为0.92(0.90-0.94),0.96(0.96-0.97)和0.98(0.98-0.99)。说明地膜覆盖对易变有机碳有显着的负作用,而对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没有显着的影响。(二)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和AM真菌群落对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响应3.在第二个生长季,膜草二元覆盖试验(地膜用量是全膜覆盖的2/3)和一膜两年用试验(免耕不更换地膜,地膜用量是全膜覆盖的1/2)的地膜覆盖处理较不覆膜处理均显着的增加了玉米播前0-60 cm土层的储水量(SWS)。其中接种AM真菌后促进效应更显着。收获时,其0-20 cm土层的SWS也显着的增加。其中在一膜两年用试验中接种AM真菌对土壤水分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在60-120cm的土层,平地AM真菌接种处理土壤SWS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SWS增加了13.1-20.1%。4.第二个生长季,膜草二元覆盖试验和一膜两年用试验中地膜覆盖处理均显着增加了玉米的叶面积比。此外,膜草二元覆盖和一膜两年用试验的地膜覆盖处理较平地不覆膜种植均显着的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直径,千粒重和降低了秃顶长度,进而增加了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第二个生长季,一膜两年用试验中地膜覆盖接种AM真菌增加了玉米穗长,同时显着的增加了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5.膜草二元覆盖试验中,各处理间的TOC含量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是不稳定有机碳的变化与生长年限和处理方式有关。秸秆覆盖和AM真菌接种在第一个生长季LFOC含量较对照提高了5.57-15.1%,第二个生长季提高了8.46-15.6%。此外,在2016年,秸秆覆盖处理土壤POC的含量较对照和不覆盖秸秆处理增加了3.80-5.82%;秸秆覆盖结合AM真菌接种处理POC的含量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0.5-12.4%。2017年秸秆覆盖处理土壤POC的含量较对照和不覆盖秸秆处理增加了9.19-20.4%;秸秆覆盖结合AM真菌接种处理POC的含量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3.0-23.7%。土壤表层硝态氮(NO3--N)和氨氮(NH4+-N)含量不受秸秆覆盖和接种AM真菌的影响。但是AM真菌接种显着的降低了第二个生长季土壤总氮(TN)和速效磷(AP)含量。接种AM真菌显着的增加了根外菌丝长度(EMH,18.4-29.8%)和球囊霉素相关的土壤蛋白(GRSP)的含量。LFOC和POC均随GRSP和EMH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此外,EMH和菌根侵染率显着的增加了玉米对N和P的吸收。6.全膜覆盖下的田间试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与meta分析的结果一致。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显着降低了POC和LFOC的水平。但是在一膜两年用条件下,土壤不稳定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接种AM真菌后增加效果更显着。接种AM真菌后LFOC含量较不接种处理增加了12.9-35.5%;POC含量增加了6.44-22.3%。同时,接种AM真菌后,地上部N浓度较不接种处理提高了9.21%。与常规翻耕相比,免耕条件下AM真菌接种后EMH提高了16.9-19.8%。接种F.mosseae后,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F.moss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2017年免耕措施中,平地AM真菌接种处理中F.mosseae的相对丰度高达55.0%,地膜覆盖条件下AM真菌接种处理中为20.8%,而对照中只有1.63%。接种后AM真菌的侵染率也显着增加,表明接种剂在与自然发生的AM真菌竞争中成功定殖玉米根系。菌根侵染率、GRSP和EMH在免耕条件下与EOC、LFOC、POC和地上N浓度显着相关。7.菌根抑制剂可能通过降低EMH、GRSP含量和土壤AM真菌多样性,进而降低不稳定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处理,苯菌灵的应用显着降低了POC(21.1%)、MBC(8.92%)和LFOC(28.6%)的含量;菌根侵染率、EMH、已提取GRSP(EE-GRSP)和总GRSP(T-GRSP)分别降低了26.0%、49.0%、30.2%和18.3%。菌根的抑制也显着的降低了地上N浓度(38.6%),但显着增加了0-100cm土层中NO3--N和NH4+-N的积累。此外,Glomeraceae在所有处理中(免耕条件下AM真菌的接种试验和苯菌灵抑制试验)占主导地位。8.AM真菌richness和shannon指数不受地膜覆盖和AM真菌接种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施用苯菌灵显着的降低了AM真菌alpha多样性。地膜覆盖和苯菌灵的施加显着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其变化与土壤有机碳组分(LFOC和POC)和土壤N含量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接种AM真菌条件下,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SOC组分之间没有显着的关系。但在苯菌灵处理下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alpha多样性)与土壤SOC组分呈显着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持了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但是降低了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地膜减量接种AM真菌可以降低地膜用量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维持了SOC的稳定,进而促进了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AM真菌的丰度、多样性与不稳定的SOC之间密切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AM真菌在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对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和SOC的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AM真菌的接种没有显着的改变本土自然发生的AM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因此,AM真菌接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耕作措施来减少旱地农业土壤地膜的残留量的同时增加土壤SOC组分含量,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王迪轩[3](2020)在《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常见问题与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笔者5月中旬到赫山区几个蔬菜基地察看情况,选择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按蔬菜种类整理解析,供生产者对照参考。

张宝钰[4](2020)在《Corynebacterium sp.Z-1对精喹禾灵的降解及其酶基因qfeH的克隆表达》文中认为精喹禾灵是一种典型的芳氧苯氧丙酸酯(AOPP)类除草剂,通过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来杀死杂草,主要用于大豆、花生和棉花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精喹禾灵虽为低毒除草剂,但母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遗传毒性且会引起动物肝脏功能损伤。随着精喹禾灵的大量使用,其在环境中残留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精喹禾灵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精喹禾灵的微生物降解主要集中在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代谢途径的鉴定,而针对精喹禾灵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则比较少。本论文以筛选分离到的一株精喹禾灵高效降解菌株Z-1为研究对象,克隆负责精喹禾灵起始降解的酯酶基因qfeH,并研究该酯酶的酶学特性及降解精喹禾灵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环境中精喹禾灵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富集培养法,从某长期生产精喹禾灵农药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精喹禾灵高效降解菌株,经16S rRNA鉴定与生理生化分析,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并将其命名为Corynebacterium sp.Z-1。菌株Z-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8.0,菌株Z-1对低浓度(25 mg/L)的红霉素与罗红霉素不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均敏感。2.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三个因素(温度、pH、接菌量)与响应值(精喹禾灵的降解率)相互作用的模型。在所选取的三个因素中,对精喹禾灵降解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接菌量>pH。研究结果显示,菌株Z-1的最适降解pH为7.0,最适温度为37℃,最适接菌量3.5%。菌株Z-1在最适降解条件下3 h内可将20 mg/L精喹禾灵降解98.8%。通过对菌株Z-1降解底物谱测定,发现菌株Z-1可降解50mg/L的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酯、高效氟吡甲禾灵、氰氟草酯。通过HPLC与LC-HRMS分析,发现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途径为其酯键水解生成精喹禾灵酸。3.通过测定菌株Z-1的基因组完成图,依据鉴定的代谢途径和相关文献报道,采用序列比对的方法在菌株Z-1基因组中查找可能的酯酶基因。通过异源表达成功克隆到一个催化精喹禾灵降解起始反应的基因qfeH,其编码的酯酶属于角质酶。4.以精喹禾灵为底物研究QfeH的酶学特性,发现QfeH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2℃和8.0;金属离子Ni2+对酶活力有一定激活作用,可使QfeH酶活力提高20%以上,Cr3+、Cu2+对QfeH的酶活力具有较强抑制效果,抑制率高达80%以上。化学试剂甲醇、乙醇、异丙醇、EDTA(5 mmol/L)、SDS、Tween-20、Triton X-100和N-乙基马来酰亚胺均对QfeH的酶活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SDS与Tween-20强烈抑制QfeH的酶活力,使QfeH的酶活力仅保留在13%左右。QfeH催化精喹禾灵的动力学表明,酶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08 U/mg,米氏常数(Km)为11.74μM及催化效率常数kcat/Km比值为3.83×103 M-1 s-1。

张苗苗[5](2020)在《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果园生草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果实品质且可以抑制杂草,果园生草已经成为新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对于果园生草的研究集中在生草品种的筛选以及对土壤肥效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而对生草枯草期以及刈割再覆盖对杂草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甚少。本实验选用常见的生草品种植株腐解液对杂草化感作用及其植株覆盖与田间两种常见除草方式对比,旨在明确生草腐烂后对海南常见杂草种子及幼苗的化感作用,并对比几种处理方式对杂草多样性的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而探明生草植株刈割及腐烂后对杂草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利是弊,哪种除草方式对土壤更有利。本实验选用禾本科绿肥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豆科绿肥柱花草(Stylosanthes)、蝶豆(Clitoria ternate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平托花生(Desmodium heterocarpum)几个品种植株覆盖土壤,草甘膦除草剂喷施以及除草黑膜覆盖几个处理来探究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大叶油草、蝶豆、柱花草、黑麦草和平托花生植株腐解液在高浓度以及低浓度时均对海南常见4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高浓度时,紫花苜蓿、大叶油草、黑麦草和平托花生对马唐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00.00%、89.67%、86.78%和79.35%。低浓度腐解液紫花苜蓿、平托花生和柱花草对马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他杂草萌发均有抑制的作用。几种植株腐解液对杂草幼苗根长和茎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干重及鲜重的影响不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表明,不同浓度紫花苜蓿、大叶油草和蝶豆腐解液对几种杂草都有抑制的化感作用。2.生草植株、黑膜覆盖和除草剂处理3种处理方式均能有效减少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总密度、杂草多度以及改变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中出现最多的杂草为禾本科(Bacteroidetes)、菊科(compositae)和莎草科(Cyperaceae)。其中黑膜覆盖后,杂种种类最少,相对对照杂草种数减少的顺序为:黑膜>蝶豆>紫花苜蓿>大叶油草>黑麦草>平托花生>除草剂>柱花草。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杂草总密度下降,具体为:对照(165.50%)>平托花生(91.09%)>除草剂(61.40%)>蝶豆(60.40%)>紫花苜蓿(59.80%)>大叶油草(55.00%)>黑麦草(40.40%)>柱花草(34.00%)>黑膜(1.00%)。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除草剂、黑麦草、黑膜覆盖、柱花草以及蝶豆几种生草品种植株覆盖下的群落结构最稳定,最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3.通过筛选选择大叶油草及蝶豆覆盖与除草剂处理、黑膜覆盖进行微生物高通量。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覆盖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的影响不同。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相比对照,植株覆盖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除草剂和黑膜覆盖降低土壤真菌及细菌多样性。土壤真菌测定Chao1指数大小为:大叶油草植株覆盖>黑膜覆盖>对照>蝶豆植株覆盖>除草剂喷施;细菌Chao1指数大小为:对照>蝶豆植株覆盖>除草剂喷施>黑膜覆盖>大叶油草植株覆盖。不同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0.1%)排前10的物种种类没有影响,但是相对丰度影响较大。真菌Bate多样性分析:大叶油草覆盖物种丰度差异最大的物种为红菇科(Russulaceae),蝶豆覆盖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小囊菌科(Microascaceae);黑膜覆盖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假毛球壳科(Trichosphaeriaceae)、Chaetomellaceae和发菌科(Trichocomaceae);除草剂喷施差异最大的物种为:伞型束梗孢菌科(Agaricostilb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和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对照与其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假球壳科(Pleosporaceae)、毛壳科(Chaetimiaceae)和线黑粉菌科(Cystofilobasidiaceae)。细菌Bate多样性分析:蝶豆覆盖与其他处理在门水平物种丰度差异最大的物种为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大叶油草覆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 Thermu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黑膜覆盖与其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除草剂差异最大的物种较多,共有7种,分别是:patescibacter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己科河菌门(Rokubacteria)和Euryarchaeota。对照最有差异的物种为:匿杆菌门(Latescibacteria)、达达菌门(Dadabacteria)和硝棘菌门(Nitrospinae)。

王泽华[6](2020)在《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对除草剂乙草胺表现抗性的玉米自交系H726和感性自交系H811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敏感性玉米自交系形态、光合荧光和根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挖掘了不同敏感性玉米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和差异机制,明确乙草胺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抗除草剂玉米自交系鉴定筛选、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乙草胺胁迫下,感性自交系H811的株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一直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反,乙草胺处理对抗性自交系H726的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不同,并且造成减产的原因是乙草胺在苗期对玉米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2)根尖解剖结构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根冠、顶端分生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柱鞘细胞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中柱鞘细胞变小影响侧根的发生,从而减少乙草胺的吸收,减少药害,推测这是玉米对乙草胺胁迫的响应机制;抗性自交系H726的根尖解剖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敏感性玉米根系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3)根尖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抗、感自交系根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显着升高,但抗性自交系H726在5叶期就已经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感性自交系H811直到9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根尖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能力是导致玉米抗、感自交系根系对乙草胺的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自交系H726,说明乙草胺对感性自交系H811根系影响更大。(4)光合指标研究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且所有光合指标直到11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抗性自交系H726的光合指标较于对照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米抗感自交系对乙草胺抗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孔因素导致H811光合效率下降。

吴秀明[7](2020)在《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有效措施是控制施药量。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是以食品安全为前提,研究农药在不同场景下作物上的最大允许施药量,从而实现农产品在该施药剂量下不会出现残留量超标现象,在施药阶段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本文建立了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模型验证方法,并通过常用农药噻虫嗪、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实际田间测定验证了该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噻虫嗪、烯酰吗啉在多次施药过程中的可食部分农药残留量降解特征,为实际生产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番茄(果、茎、叶)、黄瓜(果、茎、叶)和菠菜中的噻虫嗪、烯酰吗啉的高效快捷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优化后的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均质后的样品经乙腈提取,净化采用PSA和GCB作为净化剂,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各基质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3.2%-99.8%和83.1%-103.2%,相对标准偏差在分别为1.8%-9.0%和2.4%-8.7%,满足残留分析方法要求。首次构建了安全施药阈值模型,基于农药残留消解一级动力学的条件下,明确了地上部分与可食部分的表面积比、地上部分与可食部分的生物量比、拦截系数、飘移因子、每公顷地上部分生物量、农药半衰期等参数与可食部分残留量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参数系列测定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安全施药阈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在设施条件下的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施药后安全间隔期(PHI)时,噻虫嗪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浓度实测值Ct分别为0.95 mg/kg、0.49 mg/kg和4.51 mg/kg;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Ct分别为0.99 mg/kg、3.18 mg/kg和7.69 mg/kg;在露天条件下的模型验证实验中,安全间隔期时,噻虫嗪在番茄(PHI为3d)、黄瓜(PHI为5d)和菠菜(PHI为5d)中的Ct分别为0.54 mg/kg、0.41 mg/kg和3.44 mg/kg;烯酰吗啉在番茄(PHI为3d)、黄瓜(PHI为3d)和菠菜(PHI为7d)中的Ct分别为0.88 mg/kg、4.42 mg/kg和24.81 mg/kg。结果表明,在设施和露天两种场景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实测值Ct与MRL值,偏差均在一个对数单位内,满足模型预测参数标准要求。证实了创建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参数设置合适,预测的施药剂量合理安全,可以为蔬菜在设施和露天条件下农药安全施用提供指导。

谢亚楠[8](2020)在《生物降解膜在大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的地下鳞茎,其营养价值丰富,是着名的食药两用植物。为了创造和维持大蒜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鳞茎产量,地膜覆盖技术在大蒜栽培中被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使用普通地膜覆盖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残留地膜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农田生态系统。为此,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试验以‘金乡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种不同的生物降解膜(S1、S2、S3、S4、S5、S6)、普通地膜PE对照和不覆膜对照CK 8个处理,对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效果、大蒜生长状况、土壤微生物环境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大蒜地膜覆盖生产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在大蒜收获前,6种生物降解膜同一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裂解,至大蒜收获时普通地膜无裂解现象。将薄膜埋入土里后,6种生物降解膜均在100天内完全降解,而普通地膜无降解迹象。2.在大蒜生长的各个时期,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均显着高于不覆膜CK,与普通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无明显差别;土壤含水量较CK相比,也有较大提升,部分生物降解膜提高效果显着,和普通地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不显着。3.幼苗期、返青期和抽苔期生物降解膜处理下大蒜株系假茎粗、株高和叶片数量均显着高于不覆膜CK,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着;与CK相比,降解膜覆盖对蒜苗的根系活力无明显影响,比普通地膜处理的根系活力略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6种生物降解膜覆盖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大蒜叶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以普通地膜叶片色素含量最高,生物降解膜次之,不覆膜处理最低,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处理之间色素含量差异不显着。4.生物降解膜覆盖后,大蒜鳞茎的周长、高度和横径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效果不明显,鳞茎产量明显高于不覆膜对照CK,达极显着水平,降解膜平均产量较CK高66.97%,与普通地膜下鳞茎产量差异不显着;生物降解膜覆盖后,大蒜鳞茎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大蒜素的含量均高于不覆膜对照处理,Vc含量较对照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5.与对照相比,生物降解膜覆盖降低了土壤中脲酶的含量,对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无明显影响,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含量;幼苗期生物降解膜覆盖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含量,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在鳞茎膨大期,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出显着增加,真菌数量无显着差异。6.鳞茎膨大前期生物降解膜覆盖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鳞茎膨大后期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生物降解膜降解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别。

周龙,王芳,赵伟丽,曾志伟,杨德荣[9](2019)在《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已得到广泛运用,在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在作物生产中的生态效应,并指出覆膜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科,张建莹,邓慧芬,洪旭然,李凯[10](2019)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20种酸性除草剂残留》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改良的QuEChERS法,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建立了蔬菜中2,4-滴、二氯吡啶酸、精吡氟禾草灵等20种酸性除草剂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0.5%甲酸乙腈提取,以900 mg MgSO4+50 mg石墨化炭黑(GCB)作为基质提取液的净化剂。实验结果表明,20种酸性除草剂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r2)在0.9939~0.9998之间。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70.3%~107%和0.2%~8.3%。该方法快速、灵敏,适用于各种蔬菜基质中酸性除草剂的残留分析。

二、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地膜减量背景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旱地玉米生产力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沟垄覆盖系统的研究进展
        1.2.2 AM真菌研究进展
        1.2.3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AM真菌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AM真菌的影响
        1.2.5 大田AM真菌接种的有效性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膜覆盖对旱地雨养农田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库的影响:meta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地膜覆盖对玉米ET的影响
        2.3.2 地膜覆盖对玉米和小麦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覆膜方式下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3.5 不同氮输入水平下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3.6 地膜覆盖下土壤水分平衡
        2.3.7 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8 覆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地膜覆盖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土壤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试验设计
        3.2.3 土壤取样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玉米生长季节内降雨量特征
        3.3.2 不同农业措施下0-200cm土层播前和收获期土壤含水量
        3.3.3 不同农业措施下0-100cm土层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
        3.3.4 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膜草二元覆盖条件下AM真菌接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机理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2 试验地点
        4.2.3 试验设计
        4.2.4 植株的取样与测定
        4.2.5 土壤取样和测量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不稳定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无机氮含量
        4.3.2 土壤无机氮、土壤总氮和有效磷含量
        4.3.3 玉米地上部分氮和磷含量
        4.3.4 根长侵染率、根外菌丝长度和球囊霉素相关的土壤蛋白
        4.3.5 土壤易变有机碳、氮和磷与AM真菌参数之间相关性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一膜两年用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点
        5.2.2 试验设计
        5.2.3 植株取样和测量
        5.2.4 土壤取样和测量
        5.2.5 根际土壤中AM真菌群落的鉴定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不稳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3.2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和植物氮含量的影响
        5.3.3 农业管理实践对根外菌丝密度、菌根侵染率和球囊霉素的影响
        5.3.4 使用RDA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5.3.5 土壤AM真菌的鉴定
        5.3.6 农业管理实践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一膜两年用条件下AM真菌的接种和苯菌灵的施加对土壤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
        6.2.2 试验设计
        6.2.3 植物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6.2.4 土壤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6.2.5 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的鉴定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玉米生物量与产量
        6.3.2 土壤不稳定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氮含量
        6.3.3 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长度和球囊霉素含量
        6.3.4 A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
        6.3.5 土壤AM真菌群落与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
    6.4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AM真菌接种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点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玉米生长季节内降雨量特征
        7.3.2 玉米形态特征
        7.3.3 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7.4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课题
致谢

(3)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常见问题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有关问题
    1.1 辣椒冷害易导致植株吸磷障碍,使茎秆呈青紫色
    1.2 辣椒高脚苗尽量不要栽
    1.3 辣椒白粉虱要早防早治
    1.4 辣椒苗后茎叶除草剂要早用早防
    1.5 辣椒定植穴要透气,防止植株黄化
    1.6 辣椒大棚栽培要加强通风透气和肥水管理,防止落花落果
    1.7 多雨天气应注意辣椒疫病的防控
2 番茄有关问题
    2.1 番茄冷害可喷施叶面肥加杀菌剂
    2.2 多雨季节番茄要谨防晚疫病
    2.3 番茄追肥最好用水溶肥且适时适量
    2.4 大棚番茄生长期要早用微生物菌剂灌根,预防青枯病等土传病害
3 黄瓜有关问题
    3.1 黄瓜开花坐果期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并叶面喷施硼钙肥
    3.2 黄瓜开花坐果期应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弯瓜
    3.3 多雨季节注意防治黄瓜霜霉病
    3.4 高温多雨注意防治黄瓜黑星病
    3.5 黄瓜开花坐瓜期谨防瓜蓟马
4 豇豆、菜豆等豆类蔬菜有关问题
    4.1 豇豆苗后茎叶除草要适时
    4.2 菜豆开花结荚期要注意叶面喷施钙硼肥
    4.3 豆类蔬菜病毒病要虫病兼治
    4.4 及时防治豆蚜,防止传播病毒病
5 玉米有关问题
    5.1 玉米苗后除草有讲究
    5.2 玉米苗期看苗追肥提苗
    5.3 高温多雨谨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5.4 连阴雨天气过后谨防玉米大斑病
6 其他蔬菜问题
    6.1 防止积水沤根导致苦瓜出现生理性黄叶
    6.2 使用农药请看好商品使用说明书并参看相关农药书籍
    6.3 预防芽苗菜细菌性病害要搞好种子和苗盘消毒

(4)Corynebacterium sp.Z-1对精喹禾灵的降解及其酶基因qfeH的克隆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1.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概述
    2.除草剂精喹禾灵概述
        2.1 精喹禾灵简介
        2.2 精喹禾灵的生态毒性
    3.微生物降解AOPP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3.1 降解AOPP类除草剂的微生物
        3.2 AOPP类除草剂降解基因和酶
        3.3 AOPP类除草剂代谢途径
        3.4 微生物降解AOPP类除草剂的影响因素
    4.酯酶的简介及其应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污泥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贮备液及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2.1.6 试验所用到的引物
    2.2 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3 降解菌株的鉴定
        2.3.1 菌株Z-1的生理生化试验
        2.3.2 菌株Z-1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
    2.4 菌株Z-1的生长特性
        2.4.1 菌株Z-1菌悬液的制备
        2.4.2 不同pH对菌株Z-1生长的影响
        2.4.3 不同温度对菌株Z-1生长的影响
        2.4.4 菌株Z-1的生长曲线测定
        2.4.5 菌株Z-1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2.5 精喹禾灵基础无机盐添加回收试验
        2.5.1 精喹禾灵的添加回收试验
        2.5.2 精喹禾灵的HPLC检测条件
    2.6 响应面分析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最优降解条件
        2.6.1 因素水平设计
        2.6.2 试验设计
        2.6.3 精喹禾灵降解条件的优化
    2.7 菌株Z-1降解谱的测定
        2.7.1 降解谱的测定
        2.7.2 检测方法
    2.8 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代谢途径研究
        2.8.1 降解产物的制备
        2.8.2 精喹禾灵及其代谢产物的LC-HRMS检测
    2.9 精喹禾灵降解基因qfeH的克隆表达
        2.9.1 菌株Z-1基因组完成图测序
        2.9.2 降解基因qfeH的克隆
        2.9.3 精喹禾灵降解酶QfeH的表达及纯化
        2.9.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9.5 重组酶QpeH对精喹禾灵的降解功能验证
        2.9.6 QfeH的系统发育分析
    2.10 QfeH的酶学特性研究
        2.10.1 最适温度的测定
        2.10.2 最适pH的测定
        2.10.3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2.10.4 试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2.10.5 QfeH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精喹禾灵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3.1.1 精喹禾灵降解菌株的分离
        3.1.2 菌株Z-1的鉴定
    3.2 菌株Z-1的生长特性
        3.2.1 pH对菌株Z-1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菌株Z-1生长的影响
        3.2.3 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3.2.4 菌株Z-1的抗生素耐受性
    3.3 精喹禾灵基础无机盐添加回收试验
    3.4 响应面分析精喹禾灵降解最优条件
        3.4.1 显着性分析
        3.4.2 方差分析
        3.4.3 pH和温度对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影响
        3.4.4 pH和接种量对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影响
        3.4.5 温度和接种量对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影响
        3.4.6 实验因素的优化
    3.5 菌株Z-1的降解谱
    3.6 菌株Z-1代谢精喹禾灵的途径研究
        3.6.1 精喹禾灵及其降解产物的LC-HRMS与HPLC的测定
        3.6.2 精喹禾灵降解产物的定量分析
        3.6.3 菌株Z-1降解精喹禾灵的途径
    3.7 精喹禾灵降解基因的克隆表达
        3.7.1 菌株Z-1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3.7.2 精喹禾灵水解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3.7.3 重组酶QfeH的纯化
        3.7.4 重组酶QfeH的功能验证
        3.7.5 酯酶QfeH的系统发育分析
    3.8 QfeH的酶学性质
        3.8.1 温度对QfeH酶活力的影响
        3.8.2 pH对QfeH酶活力的影响
        3.8.3 金属离子对QfeH酶活力的影响
        3.8.4 化学试剂对QfeH酶活力的影响
        3.8.5 QfeH的反应动力学
4.讨论
    4.1 环境因素对菌株Corynebacterium sp.Z-1降解精喹禾灵的影响
    4.2 菌株Corynebacterium sp.Z-1降解AOPP类除草剂的特性
    4.3 酯酶QfeH的氨基酸分类和分析
    4.4 QfeH的酶学性质
5.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果园杂草的危害
    1.2 果园杂草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覆膜除草
        1.2.3 其他除草方式
    1.3 生物防治——果园生草及覆盖物抑草
        1.3.1 果园生草及覆盖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果园生草的化感作用
    1.4 果园生草及其他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1 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2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3 生草及覆盖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多样性的调查
        2.2.3 果园生草腐化物对常见果园杂草化感作用的测定
        2.2.4 果园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杂草多样性
        2.3.2 化感作用数据处理
        2.3.3 土壤微生物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园不同处理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3.1.1 果园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种类的影响
        3.1.2 不同覆盖模式的杂草密度
        3.1.3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多度
        3.1.4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重要值
        3.1.5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群落特征
    3.2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
        3.2.1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模式覆盖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3.3.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真菌OTU数分析
        3.3.2 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真菌Beta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模式覆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模式对土壤细菌OTU数分析
        3.4.2 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处理模式土壤细菌的物种分类学分析
        3.4.4 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4.2 6种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
    4.3 不同处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1.2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的研究进展
    1.2 乙草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1.3.2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3.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根尖石蜡切片的观察
        2.3.3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光合指标测定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6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纵切面的影响
        3.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横切面的影响
    3.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3.4.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3.4.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5.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5.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的影响
        3.5.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3.5.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3.5.6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化学(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3.5.7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4.2.3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应用的优势
    1.2 农药应用的危害
    1.3 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3.1 国外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3.2 国内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4 农药残留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模型研究现状
        1.4.2 国内模型研究现状
    1.5 噻虫嗪、烯酰吗啉的研究进展
        1.5.1 噻虫嗪研究概况
        1.5.2 烯酰吗啉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
    2.1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的研究概况
        2.1.1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概念和分类
        2.1.2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创建的背景和意义
    2.2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研究概况
        2.2.1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概述
        2.2.2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理论基础
        2.2.3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优点及局限性
        2.2.4 展望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噻虫嗪、烯酰吗啉在不同基质中残留分析方法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仪器检测条件
        3.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5 样品前处理
        3.1.6 方法验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UPLC-MS/MS条件优化
        3.2.2 前处理方法优化
        3.2.3 方法学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施条件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安全施药阈值模型验证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参数选择
        4.1.4 参数测定方法
        4.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6 模型验证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测定模型参数值
        4.2.2 实验验证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露天条件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安全施药阈值模型验证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参数选择
        5.1.4 参数测定方法
        5.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6 模型验证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实验测定模型参数值
        5.2.2 实验验证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生物降解膜在大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的营养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地膜研究现状
        1.3.1 地膜的起源与引进
        1.3.2 地膜带来的负面影响
    1.4 可降解膜的研究现状
    1.5 生物降解膜的研究现状
    1.6 生物降解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7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1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7.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7.3 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影响
        1.7.4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效果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地概况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1 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效果测定
        2.4.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3 色素浓度测定
        2.4.4 根系活力的测定
        2.4.5 大蒜蒜头性状的测量
        2.4.6 大蒜品质的测定
        2.4.7 土壤温度测定
        2.4.8 土壤含水量测定
        2.4.9 土壤养分含量
        2.4.10 土壤微生物测定
        2.4.11 土壤酶活性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效果
        3.1.1 大蒜生育期生物降解膜的破裂情况
        3.1.2 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时间
    3.2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植株高度的影响
        3.2.2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植株假茎粗的影响
        3.2.3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3.3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植株色素含量的影响
    3.4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根系活力的影响
    3.5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鳞茎生长的影响
    3.6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鳞茎产量的影响
    3.7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3.7.1 可溶性糖含量
        3.7.2 可溶性蛋白含量
        3.7.3 Vc含量
        3.7.4 游离氨基酸含量
        3.7.5 大蒜素含量
    3.8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温湿的影响
        3.8.1 土壤温度
        3.8.2 土壤含水量
    3.9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0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0.1 脱氢酶活性
        3.10.2 蔗糖酶活性
        3.10.3 脲酶活性
        3.10.4 磷酸酶活性
    3.11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
    3.12 生物降解膜降解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
    4.2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生长的影响
        4.2.1 对大蒜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4.2.2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4.2.3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根系活力的影响
        4.2.4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鳞茎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4.2.5 生物降解膜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4.3 生物降解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3.1 对土壤温湿的影响
        4.3.2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3 对土壤酶类的影响
        4.3.4 对土壤营养物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膜覆盖栽培的环境生态效应
    1.1 地膜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
    1.2 地膜覆盖的土壤水分效应
    1.3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4 地膜覆盖的土壤养分效应
    1.5 地膜覆盖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1.6 地膜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效应
    1.7 地膜覆盖的作物生长和产量效应
    1.8 对杂草和病害的防除
2 地膜覆盖栽培的劣势
    2.1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2 追肥困难,容易早衰
    2.3 残膜危害
3 不同地膜栽培的差异
4 结语与展望

(1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20种酸性除草剂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样品净化
    1.3 色谱-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优化
    2.2 质谱条件优化
    2.3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3.2 提取盐包的选择
        2.3.3 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的选择
3 分析方法的评价
    3.1 线性范围与定量限
    3.2 准确度与精密度
    3.3 实际样品检测
4 结论

四、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剂与除草剂复配对糜子生理代谢的影响研究[D]. 赵颖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地膜减量背景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旱地玉米生产力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机理[D]. 任爱天. 兰州大学, 2020(04)
  • [3]湘北地区初夏蔬菜生产常见问题与解析[J]. 王迪轩. 长江蔬菜, 2020(13)
  • [4]Corynebacterium sp.Z-1对精喹禾灵的降解及其酶基因qfeH的克隆表达[D]. 张宝钰.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5]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张苗苗. 海南大学, 2020(07)
  • [6]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王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D]. 吴秀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生物降解膜在大蒜上的应用研究[D]. 谢亚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研究进展[J]. 周龙,王芳,赵伟丽,曾志伟,杨德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9(S2)
  • [1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20种酸性除草剂残留[J]. 黄科,张建莹,邓慧芬,洪旭然,李凯. 分析科学学报, 2019(06)

标签:;  ;  ;  ;  ;  

两种除草剂在地膜蔬菜上的施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