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香[1](2011)在《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箱涵顶进施工监测及变形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箱涵顶进工法已成为下穿既有线路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其凭借高效、快捷、自能化的优势,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施工中的变形控制及既有线路的运行安全,是此类工程设计及施工优先考虑的问题。具体工程因水文地质条件、线路工况、工期及环境保护要求等不同,已有的工程经验并不能照搬套用,很多施工技术有待改进。课题以浙江省嘉兴市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立交桥工程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计算,并结合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对大跨度箱涵顶进施工关键技术做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在总结前人箱涵顶进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指标要求,系统研究了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大跨度箱涵顶进施工成套施工技术。(2)采用人工与自动监测技术对沪昆铁路线进行沉降变形监测,通过采集施工中的数据信息及时调整设计,反馈到施工中,这样可使设计更加合理,真正做到信息化施工;实测数据显示,线路经过便梁-系梁-桩基的加固,只要沉降量不超过4mm,就可确保顶进施工过程中铁路运营安全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3)结合本项目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点及既有线路运输繁忙的工况,从理论上研究了大跨度箱涵施工中加固线路的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得出移动荷载的振动效应和施工扰动是项目应优先防范和监控的危害,并对工程中的移动荷载引起的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4)采用ABAQUS软件进行工况的模拟,分析箱涵顶进施工引起周围环境变化规律,并将监测数据与软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两者在数值上比较接近,变化规律上较一致,表明以本项目为背景形成的成套施工技术在计算上可行,在实践上有效,可用于类似项目。
孙先委[2](2018)在《箱涵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监控研究》文中提出箱涵下穿既有铁路顶进施工方法,是解决道路与铁路相交的主要方法。平交道口改为立交道口,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及适用性,被各大城市广泛地推广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解决了平交道口交通瓶颈问题。箱涵施工引起周围路基土体的位移,位移一旦超出风险控制值,将会导致工程顶进失效。如何有效地控制位移对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大型箱涵下穿石德铁路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地控制箱涵施工风险。结合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分析工程重难点,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箱涵施工风险等级,对其不利位置进行重点监控,建立系统的风险监控体系,确保箱涵施工正常进行和列车安全运行。整理现场监控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箱涵施工的风险情况;监测数据一旦超出风险控制范围,及时选择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纠正施工,控制作用明显后方可施工。建立箱涵施工三维数值模型,分析施工开挖引起路基沉降、轨道沉降的变化规律,与现场监测数据变化基本一致。计算出路基累计沉降结果,并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参数选取的正确性。通过数值模型进一步研究单因素开挖速度、有无列车动荷载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施工参数;最后提出减少土层位移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为类似箱涵工程提供借鉴性的参考。研究表明:优化施工参数后,防护桩加固控制路基沉降达到减少45%~51%的效果,控制作用明显;沿着线路方向,路基累计沉降最大位置不是在轴线处,而是在偏移箱涵轴线大约10m处;箱涵中轴线位置处水平位移达到最大;综合考虑工程建设费用和施工安全,确定最佳施工开挖速度为2m/d。
詹朝曦[3](2019)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城市快速路因其能够提供大流量、长距离、快速的城市交通服务,而成为缓解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城市快速路建设的全过程中,也给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快速路建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建设工期,尽早发挥建设功能,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不仅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和建设质量,还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日常出行,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城市快速路具有投资大、涉及面广、交通干扰大、影响因素多和建设时序复杂等特点,给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项目建设工期难以合理确定和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城市快速路建设的标准工期定额,导致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缺乏标准和依据,项目建设工期目标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建设工期要么过长,要么不科学的压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迫在眉睫,亟需对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合理工期预测、工期合理性评价展开研究。本文基于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运用系统分析、回归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识别,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及合理性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工程建设工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等级全息模型理论,构建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初选集,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专家对工期风险效度的评估,采用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过滤、评级,剔除非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集;其次,本文综合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特点和施工条件,基于考虑工期影响因素的风险效度,通过熵权法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厦门气候特征和建设环境,借鉴广东省市政工程工期定额,采用线性回归法,进一步构建适合厦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预测模型;再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筛选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采用结构熵权法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最后,对厦门某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是有效的。同时,提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控制措施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来探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问题,扩宽了项目建设工期的理论研究范围,深化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内涵;其次,基于工期综合风险效度理论和专家证据理论,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并做了实证检验,丰富了项目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中,突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的特殊性和专家工程经验及类似工程经验在工期研究中的重要性,从系统内和系统外角度较全面、客观地识别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科学预测与合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做好项目时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与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张全超[4](2013)在《高速公路下穿高速铁路箱涵顶进施工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下穿高速铁路工程必须在保证既有铁路线顺利运行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箱涵在下穿顶进施工期间,高速铁路轨道路基下的土体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扰动,进而导致周围的土体及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形,当变形量超过土体和原有结构的极限强度时,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当原有地层的位移超过规定限度时,就会影响到地表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行。本文在深入研究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响应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箱涵下穿顶进失效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箱涵下穿顶进失效的基本事件,然后,在箱涵下穿顶进施工前对风险源布设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实时预警监测、警兆识别和警情分析,并提出在有警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最终,建立了贯穿于箱涵下穿顶进施工全过程的预警监测、预警分析、预警决策和预警执行的监测预警机制。在总结前人对类似下穿工程所做的技术研究基础上,对箱涵顶进过程中容易导致既有线路发生横移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依托商周二期高速公路下穿陇海铁路工程项目,将监测预警机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曾福强[5](2011)在《大断面箱涵顶进过程对既有公路沉降的影响》文中认为管棚—箱涵顶进工法,以其安全、快捷、扰动小等特点,在下穿工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何有效控制路面沉降来确保繁忙线路的运行安全,是规划、设计与施工中考虑的核心问题。为此,本论文依托郑州至开封城市通道(现名郑开大道)下穿京港澳高速公路工程,以大断面箱涵顶进过程对既有公路沉降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箱涵顶进过程中,钢管棚力学作用机理分析研究。以弹性地基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上排钢管棚在超挖和欠挖两种工况下的力学计算模型,推导出钢管棚的挠度曲线及相应的控制方程。2.运用ABAQUS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箱涵顶进过程进行研究。阐述了有限元基本原理和ABAQUS在下穿典型工程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模拟箱涵顶进全过程,分析施工过程中路面沉降的变化情况。3.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箱涵顶进过程中的路面沉降规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在超挖和欠挖两种工况下计算箱涵顶进过程过程中管棚的卸载值和超载值,依据所设定的地面沉降量和隆起量限制值,得到管棚的卸载及超载量。2.箱涵顶进过程中引起路面沉降的范围较广,其区域主要在距离箱涵中轴线两侧100m内,特别是在距离箱涵轴线两侧25m内;路面出现最大沉降的区域在箱涵轴线偏移值约25m,该值大小刚好是箱涵跨度的一半;在同一工况下,管棚测点的水平位移最大,其次是路面测点,基底测点的水平移最小。3.路面测点与箱涵顶进距离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微小上升、微小沉降、沉降急剧增大和沉降缓四个阶段。路面最大沉降出现在与轴线距离约为箱涵跨度一半的位置。4.对路面沉降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且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规律相近,路面出现最大沉降的区域在箱涵轴线偏移值约25m,大小基本一致。
贠惠娜[6](2013)在《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高速公路穿越高铁施工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中开始出现大量的穿越工程项目。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项目属于穿越工程项目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施工方法形式包括下穿施工和上跨施工两种类型。由于此类项目中,关于穿越工程的方案比选案例少,并且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无法保证方案选择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因此,急需构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方案比选模型。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施工方案比选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中的三种常用方法的特征进行研究,依据方案比选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结合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分别从经济、社会和技术上三个方面建立由十个指标构成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方案比选指标体系。其次,本文通过对相关工程决策方法的探讨,选定三角模糊数-TOPSIS法建立穿越工程的方案比选模型。在模型构建中,运用专家调查与三角模糊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选指标进行打分并建立初始决策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三角模糊数相结合的排序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排序;运用三角相似度与群决策结合法计算决策矩阵,得出综合决策矩阵;利用TOPSIS法进行方案排序,确定最优方案。最后,本文以河南商周二期项目中新建铁路穿越陇海线施工中的四种具体方案为例,应用三角模糊数-TOPSIS建立穿越工程的方案比选模型,对四种方案进行比选,选定的最优方案与实际工程定性比选结果一致,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沈阳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桥梁组,沈阳铁路局第一工程段[7](1976)在《××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文中研究说明本桥位于瓦房店站北侧,在修建前原为平交道口,除跨越长大干线外,还有五股站场作业线及一股专用线,该道口是镇北部唯一的东西通道。因车站作业及车马行人交通互受干扰,1975年结合瓦房店站场扩建及地方规划,决定在该处修建立交桥,并采用顶入法施工,以减少对运输的干扰,确保铁路行车安全畅通。箱涵采用二孔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总宽13.35米,总高5.73米(包括防水层)。
林伟[8](2017)在《大跨度连续框构桥顶进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重载铁路运营过程中四孔连续框构桥整体顶进施工为研究对象,针对顶进框架桥跨度大、顶程长、地下水位高、行车密度大、运营列车轴重大等不利因素,对重载线路不间断行车条件下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普通线路条件顶进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总结重载运营条件下框构桥的顶进施工技术。利用有限元MIDAS软件,采用梁单元及实体单元对线路加固体系和后背梁部分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模拟分析对现场临时结构提出加固措施,在顶进过程中对框构桥高程、轴线进行跟踪观测,结合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顶进偏差,对线路沉降起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避免了框架桥顶进过程中易出现的“抬头、扎头”等问题。通过对轨面高程与轨道横向位移观测,每一循环顶进结果绘制标高、方向变化曲线,分析框构桥顶进方向、标高偏差与时间发展趋势,提出现场施工采取的纠偏措施,为重载运营铁路同等条件下大跨度框架桥顶进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裴志强[9](2015)在《滨海软土地区近接高铁顶进铁路立交桥综合施工技术》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滨海软土地区近接高铁顶进铁路立交桥综合施工技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封闭止水方案设计。本工程地层软弱,地下水位较高,工程止水方案设计为:框构工作坑及U型槽基坑开挖后不渗不漏,实现无水施工;顶桥降水顶进期间,线间止水帷幕渗透系数控制在1×108 m/s以下,从而避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层有效应力增加造成的路基下沉。(2)全封闭止水施工技术研究。本工程止水帷幕桩长最大21 m,距离既有京津城际最近2.5 m,本文通过城际刚构桥下止水帷幕及封底旋喷桩试验确定了施工工艺参数,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3)基坑开挖技术研究。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虽然最大只有6 m,但是由于地层软弱、地下水位较高,提高了施工难度。本文应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对既有线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了合理的基坑开挖步序。(4)施工监测技术研究。运营中的京津城际附加差异沉降不得大于1 mm,为达到控制标准要求,本文采用SMAIS(自动化管理与分析系统),研究制定了合理的监测手段及监测方法。
陈国佳[10](2016)在《重要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涉路行为日趋普遍的情况下,对涉路行为的安全评价结论成为行政许可的主要依据。然而,我国目前对于相关安全评价工作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实施办法,技术标准也存在不足,形成了基层部门自行组织、自行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面,导致评价工作不规范、评价结论权威性不足,出现被评价单位不认可评价结果的现象。为了改变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无章可循的现状,本文就各类涉路行为的安全评价展开研究,以图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践的评价标准,这不论对公路管理机构还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涉路工程申请人都能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对涉路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评价阶段、评价后回应阶段等三个阶段。同时论述了常用的评价方式,提出可由申请人选择安全评价方式,对于规模较大的涉路行为,必须进行机构评价,并对每一类涉路行为的基本范围进行界定。然后,对公路涉路工程危险源辨识从依据、过程与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内容和工作,提出采用安全检查表,在安全评价开展前详细地列出各阶段的控制要素,并逐一核查,为安全评价提供良好的工具。再次,根据涉路工程与既有公路的关系,将涉路行为分成7大类,即跨越式涉路行为、穿越式涉路行为、平行公路涉路行为、平交与接入式涉路行为、利用公路结构物的涉路行为、非公路标志和超限货物运输。针对每类涉路工程的主要特点,提出相应的安全评价指标。最后以7类涉路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每一类涉路行为的特点,并根据实际工程对每一类涉路行为的具体情景进行分类,如跨越式涉路行为根据跨越物的类型可分为公路上跨公路的行为,铁路上跨公路的行为以及输电线路上跨公路的行为,提出每种具体情景需要分析的安全评价的指标与内容。从自身结构、施工期安全、运营期安全三个方面分析每种具体情景下涉路行为的安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标准。同时,结合每种涉路行为的具体案列探讨本文的安全评估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论述各项安全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
二、××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箱涵顶进施工监测及变形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箱涵顶进工法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涵顶进工法的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
1.4.1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2 预期研究成果 |
第2章 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大跨度箱涵顶进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2.1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
2.2.2 工程的环境保护要求 |
2.3 工程施工概述 |
2.3.1 施工总体方案 |
2.3.2 施工方案 |
2.3.3 监测方案 |
2.4 工作坑施工方案和工艺 |
2.4.1 工作坑的降排水 |
2.4.2 工作坑挡水挡土支护结构 |
2.4.3 工作坑的开挖及支撑 |
2.5 箱涵的预制 |
2.5.1 滑板及后背顶梁的施工 |
2.5.2 箱体的预制 |
2.6 加固线路设计及施工技术 |
2.6.1 便梁的架设与稳定性分析 |
2.6.2 系梁的设计与施工 |
2.6.3 深层钻孔灌注桩的设计 |
2.7 加固线路的安全监测 |
2.7.1 加固线路安全监测的方法及原理 |
2.7.2 监测内容 |
2.7.3 监测报警值的确定 |
2.8 箱涵顶进信息化施工 |
2.8.1 箱涵顶进总体施工方案 |
2.8.2 顶进设备安装及调试 |
2.8.3 试顶、横向顶推 |
2.8.4 挖土作业的信息化施工 |
2.8.5 顶进作业信息化施工 |
2.8.6 顶进高程及中线测量观测 |
2.8.7 顶进方向及高程控制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大跨度箱涵顶进线路的沉降分析 |
3.1 引言 |
3.2 加固线路的简化力学模型 |
3.3 移动荷载作用下钢轨的动力响应 |
3.3.1 Euler梁基本控制方程 |
3.3.2 移动集中荷载作用下铁轨稳态挠度的一般解 |
3.3.3 列车重载轮压V=45km/h铁轨挠度曲线 |
3.4 移动荷载作用下便梁变形引起线路沉降 |
3.4.1 便梁中的横抬梁力学分析 |
3.4.2 便梁中纵梁变形分析 |
3.5 箱涵施工引起加固线路的变形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大跨度箱涵顶进数值模拟及实测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 |
4.2.1 ABAQUS简介 |
4.2.2 ABAQUS本构模型 |
4.3 工况的数值模拟 |
4.3.1 模型中工况的模拟 |
4.3.2 模型中的假定 |
4.3.3 计算参数选取与网格的划分 |
4.4 ABAQUS模拟计算成果的分析 |
4.4.1 系梁的沉降变形随顶程的变化 |
4.4.2 加固线路的计算沉降变形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4.4.3 箱涵顶进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工作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箱涵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箱涵施工的发展过程 |
1.2.2 箱涵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箱涵下穿铁路选择核心施工技术 |
2.1 工程概况 |
2.1.1 项目概况 |
2.1.2 现场地质概况 |
2.2 箱涵施工方案 |
2.3 箱涵施工核心技术 |
2.3.1 顶进施工方法 |
2.3.2 线路加固体系 |
2.3.3 工作坑、滑板及后背施工 |
2.3.4 顶进方向和顶进高程的调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箱涵下穿铁路施工风险监控体系研究 |
3.1 箱涵下穿铁路线风险评估 |
3.1.1 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
3.1.2 风险源的概念 |
3.1.3 风险评估 |
3.1.4 箱涵下穿既有铁路线风险界定 |
3.2 风险监测的目的 |
3.3 风险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
3.4 风险监测方法 |
3.4.1 安全巡视 |
3.4.2 基准点监测方法 |
3.4.3 路基沉降监测方法 |
3.4.4 轨道轨距、水平、沉降监测方法 |
3.4.5 接触网杆沉降、倾斜监测方法 |
3.4.6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
3.5 预估风险控制值及监测频率 |
3.6 风险预警方案 |
3.7 预估风险控制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涵下穿铁路施工变形监测及参数优化研究 |
4.1 基于接触网杆变形监测的参数优化 |
4.1.1 接触网杆变形监测分析 |
4.1.2 接触网杆沉降过大风险分析 |
4.1.3 施工参数的优化 |
4.2 参数优化的效果分析 |
4.2.1 接触网杆沉降优化效果分析 |
4.2.2 接触网杆沉降速率优化效果分析 |
4.3 预估风险控制的效果分析 |
4.3.1 既有线线路轨道变形分析 |
4.3.2 防护桩防护路基沉降分析 |
4.4 基于参数优化的路基沉降变化规律研究 |
4.4.1 路基沉降横向变化规律研究 |
4.4.2 路基沉降纵向变化规律研究 |
4.5 基于参数优化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形规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箱涵下穿铁路沉降变形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
5.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5.2 箱涵下穿铁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施工开挖模型的构建 |
5.2.2 施工开挖模型假定及参数拟定 |
5.2.3 施工开挖过程的模拟 |
5.3 箱涵下穿铁路的沉降分析及参数验证 |
5.3.1 箱涵施工路基沉降分析 |
5.3.2 箱涵施工轨道沉降分析 |
5.3.3 箱涵下穿铁路的参数验证分析 |
5.4 箱涵下穿铁路路基沉降风险控制单因素数值分析 |
5.4.1 箱涵施工不同开挖速度模拟分析 |
5.4.2 箱涵施工有无列车荷载模拟分析 |
5.5 减少地表沉降风险控制措施 |
5.5.1 改善土体性质 |
5.5.2 施工监控和风险控制应急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依托课题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快速路研究现状 |
1.2.2 项目工期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快速路工程建设工期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城市快速路概述 |
2.1.1 城市快速路基本概念 |
2.1.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划分 |
2.1.3 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特点 |
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概念界定 |
2.2.1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内涵 |
2.2.2 工期概念及类别 |
2.2.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 |
2.3 建设工期预测方法 |
2.3.1 定额测算法 |
2.3.2 历史经验法 |
2.3.3 网络计划法 |
2.3.4 工期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
2.4 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及合理性评价方法 |
2.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2.4.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的问卷筛选、指标筛选 |
2.4.3 权重确定方法 |
2.4.4 合理性评价方法确定 |
2.4.5 工期风险效度估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
3.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风险识别原则及过程 |
3.1.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
3.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
3.2 基于HHM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
3.2.1 等级全息建模(HHM)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
3.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HHM辨识框架 |
3.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
3.3.1 基于决策者情景迭代过滤 |
3.3.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权重及三角模糊数计算 |
4.1.1 基于熵权法的建设工期影响因素权重计算模型 |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模型 |
4.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 |
4.2.1 模型假定 |
4.2.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3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 |
4.3.1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基本假设 |
4.3.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施工标准工期预测模型构建——以厦门为例 |
4.4 城市快速路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工期预测模型 |
4.5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5.1 基于熵权法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4.5.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 |
4.5.3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构建 |
5.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
5.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初选 |
5.1.3 问卷设计及发放 |
5.1.4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筛选 |
5.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2.1 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分析 |
5.2.2 基于结构熵权法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
5.2.3 基于熵权法指标层指标权重计算 |
5.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3 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
5.3.1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设定思路 |
5.3.2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
5.4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1 建设工期合理管控关键因素分析 |
6.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1 前期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2 施工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3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工程概况 |
7.2 项目建设工期预测 |
7.2.1 单位工程施工工期预测 |
7.2.2 建设工期预测及进度安排 |
7.2.3 建设工期预测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
7.3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 |
7.3.1 项目建设工期评价过程 |
7.3.2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结果 |
7.3.3 工程实际情况分析 |
7.3.4 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
7.3.5 项目建设工期有效管控经验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标准化评分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高速公路下穿高速铁路箱涵顶进施工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的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技术及风险源分析 |
2.1 箱涵下穿顶进法施工工艺流程 |
2.1.1 工作坑的施工 |
2.1.2 后背的施工 |
2.1.3 箱涵的施工 |
2.1.4 既有铁路线的加固架空 |
2.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风险源的识别 |
2.2.1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风险源的概念 |
2.2.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风险源的确定 |
3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 |
3.1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监测预警机制的目标与功能 |
3.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监测预警机制的运作模式 |
3.3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监测 |
3.3.1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监测信息的需求 |
3.3.2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监测信息的生成 |
3.3.3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监测信息的流程 |
3.3.4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监测信息的采集 |
3.4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分析 |
3.5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对策建议信息 |
3.6 箱涵下穿顶进施工过程预警信息的发布 |
4 商周二期高速公路下穿陇海铁路箱涵顶进施工过程监测预警机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简介及水文地质条件 |
4.1.2 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
4.2 预警监测 |
4.2.1 预警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4.2.2 预警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设方法 |
4.2.3 预警监测方案 |
4.3 监测预警分析 |
4.3.1 监测信息的标准化 |
4.3.2 警兆信息识别和警情分析 |
4.4 监测预警决策 |
4.4.1 警报级别的选择 |
4.4.2 对策建议信息 |
4.5 监测预警执行 |
4.5.1 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 |
4.5.2 预防和应对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大断面箱涵顶进过程对既有公路沉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依托工程所用工法综述 |
1.1.1 管棚一箱涵法 |
1.2 管棚-箱涵顶进工法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管棚工法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箱涵顶进技术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管棚-箱涵工法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依托的工程概况及下穿路基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
2.1. 依托的工程概况 |
2.1.1 项目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概况 |
2.1.3 工程施工概况 |
2.2 室内土工试验 |
2.2.1 含水率试验和密度试验 |
2.2.2 比重试验和颗粒分析试验 |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2.4 渗透试验 |
2.2.5 击实试验 |
2.2.6 直接剪切试验 |
2.2.7 三轴压缩试验 |
2.2.8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箱涵顶进过程中土体沉降机理研究 |
3.1 控制地层损失的基本理论 |
3.1.1 地层损失的原因 |
3.1.2 地表损失理论计算 |
3.2 管棚力学作用机理分析 |
3.2.1 弹性地基梁理论 |
3.2.2 管棚的卸载作用 |
3.2.3 管棚的超载作用 |
3.3 注浆的作用机理探讨 |
3.3.1 注浆材料及性能 |
3.3.2 注浆的作用机理 |
3.3.3 注浆对土层移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涵顶进过程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4.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与原理 |
4.1.2 有限元的计算过程 |
4.1.3 有限元基本方程 |
4.2 有法限元在下穿越典型工程中的应用 |
4.2.1 ABAQUS 用于岩土工程问题的特殊单元 |
4.2.2 ABAQUS 对于非线性问题的处理 |
4.2.3 修正的剑桥模型 |
4.3 ABAQUS 数值模拟分析 |
4.3.1 箱涵顶进施工的 ABAQUS 数值模拟 |
4.3.2 路面竖向位移分布 |
4.3.3 路面水平位移分布 |
4.3.4 竖直位移结果分析 |
4.3.5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箱涵顶进过程的现场检测与分析 |
5.1 现场监测目的和内容 |
5.1.1 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基本概念 |
5.1.2 现场监测目的 |
5.1.3 现场监测内容 |
5.1.4 测试方法和原理 |
5.2 现场监测数据采集与测试结果分析 |
5.2.1 现场监测点的布置 |
5.2.2 路面的位移 |
5.3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5.3.1 箱涵顶进前期路面沉降的对比分析 |
5.3.2 箱涵顶进后期路面沉降的对比分析 |
5.4 减小地层位移的控制措施 |
5.4.1 控制开挖面的稳定 |
5.4.2 控制注浆 |
5.4.3 控制顶进时的方向及纠偏 |
5.4.4 施工监测和应急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高速公路穿越高铁施工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比选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高速公路穿越高铁基本理论 |
2.1 高速公路穿越高铁背景 |
2.2 高速公路穿越高铁类型及特点 |
2.2.1 高速公路穿越高铁类型 |
2.2.2 高速公路穿越高铁工程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方法 |
2.3.1 箱涵顶进法 |
2.3.2 转体施工法 |
2.3.3 预制安装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道路穿越工程方案比选决策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建立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系统性原则 |
3.1.3 主次性原则 |
3.1.4 独立性原则 |
3.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3.2 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方案比选的指标的建立 |
3.2.1 技术性指标 |
3.2.2 经济性指标 |
3.2.3 社会性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4 施工方案比选模型 |
4.1 比选方法综述 |
4.1.1 德尔菲法 |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1.3 价值工程法 |
4.1.4 运筹学法 |
4.1.5 层次分析法 |
4.1.6 其他方法 |
4.2 三角模糊数相关概念 |
4.2.1 三角模糊数相关运算性质 |
4.2.2 三角模糊数语言评价集 |
4.3 TOPSIS 比选方法 |
4.3.1 TOPSIS 基本概念 |
4.3.2 TOPSIS 法的实施步骤 |
4.4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
4.4.1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构造决策矩阵 |
4.4.2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决策矩阵规范化 |
4.4.3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确定各专家的综合评价值 |
4.4.4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专家群体的决策矩阵 |
4.4.5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综合决策矩阵 |
4.5 本章小结 |
5 三角模糊数-TOPSIS 法的河南高速公路穿越高铁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方案分析 |
5.2.1 预制拼装上跨法 |
5.2.2 转体施工上跨法 |
5.2.3 箱涵顶进下穿法 |
5.3 方案指标分析 |
5.3.1 三角模糊数-TOPSIS 模型方案比选 |
5.4 实际定性比选分析 |
5.4.1 技术性分析 |
5.4.2 经济性分析 |
5.4.3 社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南商商州二期项目专家调查表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大跨度连续框构桥顶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施工技术现状 |
1.2.1 国内桥涵顶进技术现状 |
1.2.2 国外桥涵顶进技术概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顶进施工关键技术 |
2.1 工程背景 |
2.1.1 工程资料 |
2.1.2 主要技术标准 |
2.1.3 地质情况 |
2.2 框构桥顶进施工关键技术 |
2.2.1 线路加固体系 |
2.2.2 路基注浆加固技术 |
2.2.3 基坑降水 |
2.2.4 滑板、锚梁、导向墩及润滑层施工 |
2.2.5 箱体顶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顶进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 线路加固模拟分析 |
3.3 后背梁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顶进过程中变形监测 |
4.1 监测方案 |
4.1.1 监测目的 |
4.1.2 变形监测方法 |
4.1.3 监测内容 |
4.2 框构高程和轴线监测 |
4.3 轨面高程监测 |
4.4 轨道横向位移监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滨海软土地区近接高铁顶进铁路立交桥综合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述 |
2.1.2 交通气候条件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2.2 施工特点 |
2.2.1 旋喷桩止水帷幕施工特点 |
2.2.2 基坑开挖施工特点 |
第三章 全封闭止水施工技术 |
3.1 难点分析 |
3.2 施工方案制定原则 |
3.3 止水方案设计 |
3.4 帷幕止水实验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方案 |
3.4.3 实验进程 |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城际刚构桥下止水帷幕及封底旋喷桩试验 |
3.5.1 实验目的 |
3.5.2 实验方案及进程 |
3.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6 止水帷幕施工对不同距离点位的水平位移和沉降影响实验 |
3.6.1 实验目的 |
3.6.2 实验方案 |
3.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7 止水帷幕及封底桩施工 |
3.7.1 止水帷幕施工控制 |
3.7.2 旋喷桩止水帷幕施工工艺要点 |
3.7.3 渗透系数检测 |
3.7.4 堵漏措施 |
3.7.5 观测井与回灌井施工 |
3.8 全封闭止水施工的成效 |
3.9 结束语 |
第四章 滨海软土地区近接高铁基坑开挖技术 |
4.1 工程特点和难点 |
4.2 施工方案设计及建模计算 |
4.2.1 建模概况 |
4.2.2 有限元模型参数 |
4.2.3 建模原则 |
4.3 建模计算 |
4.3.1 U5开挖及浇筑U槽产生的附加沉降及附加差异沉降 |
4.3.2 U4开挖及浇筑U槽产生的附加沉降及附加差异沉降 |
4.3.3 U3开挖及浇筑U槽产生的附加沉降及附加差异沉降 |
4.4 结论及施工建议 |
4.5 基坑开挖实验 |
4.5.1 基坑开挖对地面观测点影响实验 |
4.5.2 U4开挖基槽对桥台影响实验 |
4.6 方案实施 |
4.6.1 U5型槽开挖 |
4.6.2 U4型槽开挖 |
4.6.3 U3型槽开挖 |
4.6.4 U槽开挖控制要点 |
4.7 效果检验 |
4.8 结束语 |
第五章 近接高铁顶进铁路立交桥施工监测技术 |
5.1 监测方案制定原则 |
5.2 自动化监测的方法、仪器和监测点的布置、安装 |
5.2.1 京津城际高铁路基和桥梁的自动化沉降监测 |
5.2.2 施工区域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 |
5.2.3 自动化监测系统介绍 |
5.3 人工监测方法仪器,仪器,监测布置,安装 |
5.3.1 监测点的布设 |
5.3.2 监测仪器及方法 |
5.3.3 数据处理方法 |
5.3.4 监测实施过程 |
5.3.5 上下行路基和桥梁差异沉降量数据分析 |
5.3.6 水位变化分析 |
5.4 结束语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重要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涉路行为的分类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重要涉路行为的评价工作程序、范围界定 |
2.1 涉路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式 |
2.1.1 基本程序 |
2.1.2 评价方式 |
2.2 范围界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要涉路行为的评价方法 |
3.1 危险辨识 |
3.1.1 公路涉路工程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
3.1.2 公路涉路工程危险源辨识过程 |
3.1.3 公路涉路工程危险源辨识手段 |
3.2 安全检查表评价方法 |
3.2.1 设计用安全检查表 |
3.2.2 企业安全检查表 |
3.2.3 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危险性评价 |
3.2.4 安全检查表评价方法优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要涉路行为的评价技术研究 |
4.1 涉路行为分类及评价指标 |
4.2 跨越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2.1 跨越式涉路行为特点 |
4.2.2 跨越式涉路行为分类 |
4.2.3 跨越式行为安全评价内容 |
4.2.4 跨越式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2.5 跨越式涉路行为案例 |
4.3 穿越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3.1 穿越式涉路行为特点 |
4.3.2 穿越式涉路行为分类 |
4.3.3 穿越式涉路行为评价内容 |
4.3.4 穿越式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3.5 穿越式涉路行为案例 |
4.4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4.1 穿越式涉路行为特点 |
4.4.2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分类 |
4.4.3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评价内容 |
4.4.4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4.5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 |
4.5 并行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5.1 并行式涉路行为特点 |
4.5.2 并行式涉路行为分类 |
4.5.3 并行式涉路行为评价内容 |
4.5.4 并行式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5.5 并行式涉路行为 |
4.6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6.1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特点 |
4.6.2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分类 |
4.6.3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6.4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内容 |
4.7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7.1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特点 |
4.7.2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分类 |
4.7.3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评价内容 |
4.7.4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8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4.8.1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特点 |
4.8.2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分类 |
4.8.3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评估内容 |
4.8.4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安全影响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4.9.1 跨越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2 穿越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3 平交和接入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4 并行式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5 利用公路结构物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6 非公路标志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4.9.7 超限货物运输涉路行为安全评价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箱涵顶进施工监测及变形控制分析[D]. 李秋香. 南昌大学, 2011(06)
- [2]箱涵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监控研究[D]. 孙先委. 北方工业大学, 2018(11)
- [3]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D]. 詹朝曦. 华侨大学, 2019(04)
- [4]高速公路下穿高速铁路箱涵顶进施工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D]. 张全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12)
- [5]大断面箱涵顶进过程对既有公路沉降的影响[D]. 曾福强.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6]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高速公路穿越高铁施工方案比选研究[D]. 贠惠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7]××线105KM立交桥箱涵顶进的设计及施工[J]. 沈阳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桥梁组,沈阳铁路局第一工程段.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08)
- [8]大跨度连续框构桥顶进技术[D]. 林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9]滨海软土地区近接高铁顶进铁路立交桥综合施工技术[D]. 裴志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5)
- [10]重要涉路行为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 陈国佳. 东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