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麻醉”在骨科针灸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内麻醉”在骨科针灸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一、“内麻点”在骨科针麻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凡帆[1](2021)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急性应激反应、术后恶心呕吐指标的影响,以及术前和术中两种不同电针治疗时机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指导电针较优的治疗时间,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为针灸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拓宽思路。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18至65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术前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A组)、术中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min;B组在麻醉诱导结束后予电针治疗持续至缝皮结束即刻;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24、48h镇痛泵累积用量,术后6h、8h、24h和48h VAS评分。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min(T3)、缝皮结束即刻(T4)、苏醒即刻(T5)、气管拔管即刻(T6)HR、MAP,在T0、T3、T4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9ml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和血糖浓度。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性别、年龄、BMI、ASA和手术时间上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A组明显少于C组,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A、B两组间无差异(P>0.05)。(3)与T0时比较,T6时A组、B组与T2、T6时C组HR明显增快,三组HR在T3、T4时减慢,T1、T3、T4、T5时A组、B组与T1、T2、T3、T4时C组MAP降低,T2时B组MAP低于C组(P<0.05)。(3)T3、T4时A组E和DA、B组E低于C组,T4时A组NE低于B组,T3时A组Cor低于C组,T4时低于B组。与T0时比较,T3时B组、C组E、DA、Cor和血糖浓度升高,T4时三组E、NE、DA、Cor升高(P<0.05)。(4)术后24h、48h内A组PCIA泵累积用量低于C组,术后48h内PONV发生率A组低于C组。A组、B组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中持续电针刺激相比,术前电针疗效更优。

焦瑞[2](2020)在《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旨在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管理和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A组术前不服用任何超前镇痛药物;B组于手术当天早晨口服120mg依托考昔;C组于手术当天早晨口服120mg依托考昔,同时麻醉前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后采用相同的镇痛方案。主要观察指标有:术前、术后1、2、3、4、5天和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术后1、3、5天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前、术后3、5天和术后1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记录术后住院时间(LOS)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3、5天的炎症因子(CRP、IL-6和TNF-α)表达水平。结果:1.在VAS评分方面:与A组相比,B组患者在术后1天(Postoperative Day 1,POD1)和术后2天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患者术后1天至术后4天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延长了镇痛时间;但术后5天和术后1个月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ROM方面:与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的膝关节ROM范围明显增大(P<0.05)。与A组和B组相比较,C组患者术后1、3、5天膝关节ROM范围明显增大(P<0.05)。但三组患者之间术后1个月膝关节ROM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HSS评分方面: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A组和B组相比较,C组患者的术后3天和术后5天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之间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术后住院时间LOS方面:A组和B组相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5.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第1、3和5天的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组和B组相比较,C组患者术后第1、3和5天的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IL-6及TNF-α水平方面,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在术后1、3天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在术后第1、3天IL-6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在术后5天,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可以有效的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疼痛,降低术后早期炎症因子水平,延长术后镇痛时长,改善术后的关节活动功能,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

冯洁[3](2019)在《股神经阻滞两种不同给药模式对髌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脉冲式股神经阻滞和恒定速率股神经阻滞对髌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从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选取择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神经刺激仪辅助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使用连续恒速股神经阻滞给药镇痛模式,观察组采用脉冲式股神经阻滞给药镇痛模式,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来评估股神经阻滞后患者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时的疼痛程度,分别比较两组6h、12h、24h、36h、48h时的疼痛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率和48h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法;疼痛评分参数采用中位数表示,秩和检验用于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股神经阻滞后6h、36h、48h静息状态疼痛评分分别为1(0-2),2(1-3),2(1-2)分与对照组评分1(0-2)、2(2-3),2(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股神经阻滞后12h、24h静息状态疼痛评分分别为2(1-3)、2(1-3)分,低于对照组的3(2-5),3(2-4)分,相应时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h、36h、48h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分别为1(0-2),3(2-4),3(2-4)对照组分别为1(0-2),3(2-5),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2h、24h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分别为3(2-5)、3(2-4)分,低于对照组的4(3-6)、4(2-5)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曲马多使用率为10%,与对照组的40%相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观察组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程度评分为(8.3±0.73)分对比对照组的(7.5±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神经脉冲式和恒速给药模式均能为髌骨骨折术后疼痛提供有效镇痛,但与恒速给药模式组相比,脉冲式给药方案术后24h内能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无论是静息状态或被动运动时的疼痛,术后额外补充的镇痛药物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梁朝玲,韦满,杨丽娟,李焕喜,钟诚[4](2018)在《针刺镇痛联合中医护理在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镇痛联合中医护理在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取针刺结合中医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2、24 h以及3 d NR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采取针刺结合中医护理效果更好,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盛东[5](2018)在《电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于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了解电针对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水平浓度的影响进一步推测其镇痛机制。证实电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电针疗法在骨科术后镇痛治疗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及实验室证据。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05至2018.02期间收治住院的40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通过装有1-40号数字的信封随机分配给TKA术后患者,将装有数字1-20号患者设置为电针组20例(电针结合多模式镇痛),装有数字21-40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单纯多模式镇痛)。术中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两组患者常规硬膜外自控式镇痛及口服塞来昔布止痛,电针组辅助针刺止痛。针刺组整个针刺操作均由同一医师使用同一品牌针灸针、电针仪及选取同一组穴位操作完成。穴位选取为术侧梁丘(ST34)、血海(SP10)、阴陵泉(SP9)、足三里(ST36)、丰隆(ST40)及丘墟穴(GB 40),进针1-1.2寸,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SDZ-II型),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30分钟,针刺疗程为术后第1天至第7天,每天针刺1次。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术后康复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静息、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g,ROM),止痛药使用情况及其他并发症。针刺组抽取患者术后第1天针刺前及术后第7天针刺后血液样本,对照组抽取术后第1、7天血液样本,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及β-内啡肽浓度。所有实验数据及临床数据均由同一医生登记。实验操作由同一医生完成,结果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术前电针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针刺前静息及活动状态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第3、5、7天患者静息状态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第3、5、7天活动状态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含量较对照组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电针组与对照比较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电针组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及术后额外止痛药物使用上低于较对照组。结论:1、电针在能有效的降低TKA术后早期疼痛具有显着意义。在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明显意义。2.电针可以减少TK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止痛药物的使用。3.电针运用于TKA术后镇痛,通过随机分组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含量,证实电针运用于TKA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魏超[6](2016)在《电针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超前镇痛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数据依据,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在广东省中医院骨三科住院并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案,超前镇痛组术前予以针刺内麻点镇痛,普通电针组术后予以针刺内麻点镇痛,药物组术后予以口服塞来昔布镇痛,三组患者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处理相同。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术后第三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三天伸膝肌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及剂量。将最终得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镇痛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按照本文所列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75例,排除7例,剔除8例,最终获得60例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在VAS评分方面,术后3h普通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与药物组比较、超前镇痛组与普通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h三组VA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h超前镇痛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低,药物组评分最高。术后12h超前镇痛组与普通电针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与药物组比较、普通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术后2d、术后3d三个测量时点VA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VAS评分最低,其次为普通电针组,药物组最高。三组术后3d关节活动度方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术后3d伸膝肌力方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P<0.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药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三组追加镇痛药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追加镇痛药的例数较其他两组少,药物组追加镇痛药的例数最多。结论:电针内麻点超期镇痛技术能有效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肢体术后功能的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减少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马川[7](2015)在《电针内麻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内麻点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探讨内麻点对缓解TKA术后疼痛的疗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住院治疗并入组的60例因重度膝骨关节炎择期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试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膝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活动时和静息时VAS评分进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一组医生完成,术中采取膝关节正中切口,在髌骨内测分离股四头肌肌腱,并将髌骨翻向外侧。两组患者均采用由德国LINK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膝关节假体。两组患者使用同样的治疗基本措施,包括:术前宣教、术中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静脉口服止痛药物;康复锻炼,从术后第一日开始使用双下肢踝泵促进血液循环,双下肢等张肌肉锻炼和抬腿,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术后第二天开始被动屈伸关节练习。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同样配方的镇痛泵;均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开始使用持续物理降温,试验组术后第一日给予健侧内麻点电针治疗,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首先采用两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VAS等基线指标,证明两组患者基本数据无明显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第一日、第二日、第三日、第七日进行康复锻炼时和静息时的VAS评分及第七天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概率所有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术后1d活动5.73±3.32vs6.13±3.04;静息3.17±1.44vs4.03±1.56;术后2d活动6.00±3.17vs6.10±3.05;静息3.13±1.50vs3.90±1.45术后3d活动4.60±1.67vs4.73±1.77;静息2.06±1.34vs3.16±1.44,术后7d活动3.53±1.66vs 3.87±1.94静息1.93±1.38 vs 2.03±1.34;术后前三天试验组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患者活动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也在发生变化,两组患者术后第七日91.97±13.8 VS 86.53±11.7。P值大于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内麻点试验组对于膝关节术后活动痛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静息痛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能够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早期术后静息疼痛,对于缓解患者早期术后疼痛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罗利静[8](2015)在《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脊柱手术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探讨在脊柱手术中,针刺辅助麻醉能否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评价脊柱手术中应用针刺辅助麻醉对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脊柱后路腰骶部手术患者为受试对象,将5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静吸复合全麻组及实验组针刺辅助麻醉组。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方式。针刺辅助麻醉组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在麻醉诱导前经皮穴位电刺激三十分钟及术中持续刺激;术后连续三天选择双侧内关穴、双侧太冲穴经皮电刺激三十分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连续三天患者体温、VAS疼痛评分等临床数据;实验组收集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三天的体温、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等;在麻醉诱导前、术毕一小时及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采血样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细胞及NK细胞CD16、CD56阳性细胞的数量,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后患者在围术期观察周期内围术期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针刺对患者临床结局和舒适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在不同的观察及检测时间点比较时,组间变化趋势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双侧检验。结果:共有48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有2名患者因无法耐受电针刺激终止实验。两组术前基本信息均无统计学差异。麻醉诱导前及术中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实验组术中舒张压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波动小(P<0.01);术毕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静脉麻醉用药丙泊酚平均用量两组比较有差异,实验组用量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细胞、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CD16+、CD56+的百分率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P>0.05),T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阳性细胞术后第一天出现明显下降,从趋势图上看实验组下降趋势更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在第三天接近或恢复术前水平。CD4+/CD8+比值术后的两组变化有差异(P<0.05),实验组上升更平稳更快。实验组NK细胞CD56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随时间点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细胞数量、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中性粒百分数对比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针刺治疗后,实验组术后三天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下降趋势更快(P<0.05);实验组患者大腿麻木的情况明显改善(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提前(P<0.01)。结论: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虽有所改善,但不足以完全对抗手术和麻醉对患者的免疫抑制作用,针刺辅助麻醉对患者的术中血压水平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可缩短患者术毕苏醒时间,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大腿麻木情况。

赖锐坚[9](2014)在《内麻点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镇痛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尽管近年来疼痛管理在理论、药物及技术上有很大的进展,有口服药物、皮肤和黏膜粘剂、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和椎管内用药等;发展到目前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镇痛,在疼痛发生前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干预,预防疼痛的发生及超敏状态的形成,即多模式联合镇痛及超前镇痛。但对于术后疼痛的控制,仍未能满足患者的无痛要求。社会在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疼痛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医护工作者仍需加大努力,更多研究及创新镇痛方法以接触广大患者的痛苦。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全麻术后患者行内麻点电针治疗与口服西乐葆两种镇痛方法进行镇痛效果、副反应发生等进行比较,验证内麻点电针治疗对于脊柱术后伤口疼痛治疗有效,为骨科围手术期镇痛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低副作用的的方法,以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名,采用临床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内麻点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术后半小时开始给予西乐葆口服200mg q12h;内麻点治疗组术后半小时开始给予健侧内麻点电针治疗q12h(术后0.5h、12h、24h、36h分别治疗一次,共4次)。通过VAS评分法,观察及记录各组病例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小时内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副作用及术后当天睡眠情况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科学系统地评价两种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果60例患者中,内麻点治疗组30例,药物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①在48h内观察中,治疗组完成23(76.67%),脱落7(23.33%);对照组21(70.00%),脱落9(30.00%),两组间进行x2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36<0.05)。②首次治疗后0.5小时的VAS评分比较中,治疗组1.23±1.18分,对照组1.76±1.36分,两组进行t检验分析,在统计学上有相当明显的差异(P<0.01)。在首次治疗2h后及第2次、第3次给予治疗半小时后的VAS评分两组比较,两组进行t检验分析提示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在首次治疗48小时后,两组均不予镇痛治疗,两组VAS评分情况:治疗组3.78±1.08分,对照组3.63±1.36分,两组进行t检验分析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③追踪48小时后两组患者镇痛情况及继续镇痛需求的情况,其中治疗组有10例(43.40%)不再需要再给予镇痛治疗,对照组有7例(33.33%)不需要再给予镇痛治疗,两组间进行x2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33<0.05)。④内麻点治疗组因对内麻点针刺出现晕针等副作用而改用药物镇痛的脱落病例为1(3.33%),药物对照组因口服西乐葆出现恶心、胃肠道不适而不得更改镇痛药物的脱落病例有2(6.67%),两组间进行x2检验分析有差异(P=0.014<0.05)。⑤其中内麻点治疗组因内麻点治疗效果欠佳,需要追加药物镇痛的脱落病例有6(20.00%),而对照组因口服西乐葆镇痛效果欠佳,需要追加药物镇痛的脱落病例有7(23.33%),两组间进行x2检验分析有差异(P=0.022<0.05)。结论内麻点电针疗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术后伤口疼痛治疗有效,镇痛效果要优于口服西乐葆;内麻点电针镇痛法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西乐葆组要低;内麻点电针镇痛法作用时效较口服西乐葆多要长。

张勇[10](2014)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早期疼痛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三种疼痛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如何安全、有效的进行膝关节镜术后疼痛的治疗。研究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骨科腰麻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清理术的KOA患者90例,A组(30例)关节镜切口关闭前予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罗哌卡因10ml(119.2mg)关节腔内注射,术后持续冰敷;B组(30例)术后予罗哌卡因10ml(119.2mg)关节腔内注射,术后持续冰敷。C组(30例)关节腔术后不注射药物,术后冰敷。给药后第8h、24h、48h在患者卧床膝关节0度、卧床屈膝90度、双足站立位状态下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卧床膝关节0度、卧床屈膝90度、双足站立位状态下行第8h、24h、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术后48小时内三组曲马多的使用量,观察三组KOA患者关节镜术后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第8h时不同体位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疼痛评分最高,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介于A组与C组之间。卧床膝关节0度、卧床屈膝90度、双足站立三个不同体位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卧床屈膝90度时疼痛评分最高,卧床膝关节0度时疼痛评分最低。2.三组患者第24h时不同体位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疼痛评分最高,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介于A组与C组之间。卧床膝关节0度、卧床屈膝90度、双足站立三个不同体位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卧床0度和卧床屈膝90度时疼痛评分较高,两者疼痛差异不明显,双足站立位时疼痛评分最低。3.三组患者第48h时不同体位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疼痛评分最高,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介于A组与C组之间。卧床膝关节0度、卧床屈膝90度、双足站立三个不同体位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卧床屈膝90度时疼痛评分最高,双足站立位时疼痛评分最低。4.三组患者在卧床膝关节0度时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8h、24h、48h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24h时疼痛评分最高。5.三组患者在卧床屈膝90度时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8h、24h、48h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24h时疼痛评分最高,48h时的疼痛评分最低。6.三组患者在双足站立位下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A、B、C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时间段C组疼痛评分最高,A组疼痛评分最低,B组介于A组与C组之间。8h、24h、48h两两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h时疼痛评分最高,48h时的疼痛评分最低。患者术后补救性使用曲马多的情况,不同时间段C组注射曲马多例数最多。在各组中24h时曲马多使用人数最多。48小时内三组相比C组使用曲马多人数最多。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醋酸泼尼松龙+冰敷能明显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48小时内疼痛程度。罗哌卡因+醋酸泼尼松龙+冰敷较单独使用罗哌卡因+冰敷镇痛效果好。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醋酸泼尼松龙+冰敷能有效减少术后补救性止痛药物的使用人数。罗哌卡因联合醋酸泼尼松龙使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止痛方法。

二、“内麻点”在骨科针麻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麻点”在骨科针麻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方法
        2.3 临床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4 三组患者血样检测指标的比较
        3.5 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的比较
        3.6 三组患者术后PCIA泵累积用量的比较
        3.7 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3.8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2 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 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发展及应用
    4 穴位及电针干预参数选择依据
    5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6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7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在麻醉与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患者入选标准
    2.3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2.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
    3.3 三组患者术后膝关节R0M
    3.4 三组患者术后HSS评分
    3.5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LOS
    3.6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
    3.7 三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图
    附录二 附表
    附录三 综述 超前镇痛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股神经阻滞两种不同给药模式对髌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1 研究对象
        2 主要仪器与耗材
        3 主要药物
    二、方法
        1 研究分组
        2 研究方法
        3 偏倚控制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静息状态两组疼痛评分的比较
    3. 运动状态时两组疼痛评分的比较
    4. 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的对比
    5.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膝关节手术术后疼痛处理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4)针刺镇痛联合中医护理在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5)电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及流行病学研究
    1.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分析
    1.3 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1.3.1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1.3.2 传统医学对于疼痛的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TKA围手术期镇痛研究进展
    1.5 传统医学对TKA围手术期镇痛研究进展
    1.6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1.6.1 针刺镇痛机制研究
        1.6.2 电针参数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1.5 研究方法
        2.1.6 观察内容
        2.1.7 作用机制
        2.1.8 安全性
        2.1.9 统计学分析
        2.1.10 统计学分析及结果
        2.1.11 典型病例展示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立题依据
    3.3 电针治疗TKA术后镇痛参数选取依据
    3.4 针刺相关参数选择
    3.5 电针治疗的意义
    3.6 研究结果
    3.7 目前不足
    3.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电针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ACL重建术后镇痛概述
        1.1.1 术后镇痛的意义
        1.1.2 术后疼痛的产生机制
        1.1.3 疼痛的评估
    1.2 ACL术后西医镇痛方法
        1.2.1 常用药物
        1.2.2 常用镇痛方法
    1.3 中医对痛证的认识及治疗
        1.3.1 中医对痛证的认识
        1.3.2 中医对痛证的治疗
        1.3.3 电针镇痛研究
        1.3.4 内麻点镇痛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术前宣教
        2.3.2 手术方法
        2.3.3 镇痛方案
        2.3.4 术后功能锻炼
        2.3.5 观察指标
        2.3.6 统计学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基线情况比较
        2.4.2 VAS评分比较
        2.4.3 关节活动度比较
        2.4.4 伸膝肌力比较
        2.4.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6 三组追加镇痛药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电针超前镇痛可显着缓解ACL重建术后的疼痛
        3.2.2 针刺镇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2.3 针刺镇痛可促进ACL重建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3.3 研究结论
    3.4 相关处理参数讨论
        3.4.1 穴位选取
        3.4.2 对照组的设置
        3.4.3 电针相关参数的设置
    3.5 针刺镇痛的质量控制
    3.6 从中医角度谈谈内麻点及其镇痛机理
    3.7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电针内麻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研究状况
        1.1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机制
        1.2 药物镇痛的研究现状
        1.3 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方法
    2. 中医学研究状况
        2.1 中医学对于痛证的认识
        2.2 方药治疗术后疼痛
        2.3 针刺镇痛治疗术后疼痛
        2.4 电针镇痛的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受试者的入选和退出
        1.4 诊断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观察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结论分析
        1.4 研究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文献背景
    1.1 手术及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2 关于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原因
    1.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根据不同麻醉药物
    1.4 针刺辅助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5 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机制
        1.5.1 局部免疫调节
        1.5.2 神经免疫调节
        1.5.3 中枢神经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1.5.4 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1.6 针刺辅助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2.1.3 意外情况处理及安全性评价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法
        2.2.2 偏倚与质量的控制
    2.3 研究方案
        2.3.1 麻醉方案
        2.3.2 干预方案
        2.3.3 观察指标
        2.3.4 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基本资料
        2.4.2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和术中观察项目对比
        2.4.3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毕静脉麻醉药物用量等的对比
        2.4.4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毕病房观察项目对比
        2.4.5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毕病房观察项目对比
        2.4.6 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对比
        2.4.7 实验组针刺穴位和频率
第三章 讨论
    3.1 影响针剌辅助麻醉的因素
    3.2 针刺辅助麻醉与患者术中循环稳定的关系
    3.3 针刺辅助麻醉与患者术毕苏醒、镇痛的关系
    3.4 针刺辅助麻醉与患者术后恢复的关系
    3.5 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外科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内麻点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镇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疼痛的定义
        1.1.3 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1.1.4 现代医学对骨科术后疼痛治疗进展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骨科术后疼痛的认识及治疗
        1.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1.3 未来骨科术后镇痛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试验方法
        2.2.1 临床分组
        2.2 2 治疗方法
    2.3 指标和评价
        2.3.1 观测指标
    2.4 统计分析与质量控制
        2.4.1 统计分析计划
        2.4.2 研究质量控制
        2.4.3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4.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3.3 研究结论
第四章 讨论
    4.1 腰椎术后疼痛管理的发展
    4.2 关于内麻点镇痛的研究进展
    4.3 内麻点组术后治疗完成率比药物组要好
    4.4 内麻点治疗组在首次治疗后半小时镇痛效果最佳
    4.5 内麻点组的镇痛时效较药物组要长
    4.6 内麻点针刺与口服西乐葆的不良反应分析
    4.7 内麻点针刺治疗的安全性操作体会
    4.8 对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
    4.9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早期疼痛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语表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标准
        2.2.1. 膝骨关节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2.2.2. Kellgren-Lawrecne放射线分级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退出标准
    2.3. 手术方法
    2.4. 药物来源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患者一般情况
    3.2. 术后镇痛及评定方法
    3.3. 术后随访
    3.4. 关节腔药物注射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和分析
    5.1. 一般资料的研究
        5.1.1. 三组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5.1.2. 三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5.1.3. 三组患者体重分布情况
    5.2. 三组患者在不同体位不同时间段VAS评分
        5.2.1. 三组患者卧床膝关节0度时不同时间的VAS评分
        5.2.2. 三组患者在屈膝90度时不同时间的VAS评分
        5.2.3. 三组患者在双足站立位时不同时间的VAS评分
    5.3. 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下不同体位VAS评分
        5.3.1. 三组患者8h时不同体位的VAS评分
        5.3.2. 三组患者24h时不同体位的VAS评分
        5.3.3. 组患者48h时不同体位时的VAS评分
    5.4. 患者术后补救性使用曲马多的情况
6. 讨论
    6.1. 关节镜术后疼痛治疗的必要性
    6.2. 膝关节镜清理术后早期疼痛原因
    6.3. 膝关节镜术后的疼痛治疗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内麻点”在骨科针麻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丁凡帆.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依托考昔超前镇痛联合地塞米松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D]. 焦瑞. 扬州大学, 2020(04)
  • [3]股神经阻滞两种不同给药模式对髌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D]. 冯洁. 苏州大学, 2019(08)
  • [4]针刺镇痛联合中医护理在骨科四肢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梁朝玲,韦满,杨丽娟,李焕喜,钟诚. 中国当代医药, 2018(12)
  • [5]电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实验研究[D]. 盛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电针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D]. 魏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电针内麻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D]. 马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 罗利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内麻点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镇痛的干预研究[D]. 赖锐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早期疼痛治疗的临床观察[D]. 张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标签:;  ;  

“内麻醉”在骨科针灸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