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行会计模式面临的冲击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徐顾艳[2](2020)在《《高级财务会计》(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会计英语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对于跨国企业间的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会计文本的翻译研究较为欠缺,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会计英语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会计文本特点的分析而对其翻译文本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报告将《高级财务会计》(汉语版)作为英译翻译实践对象,结合其中的翻译现象开展分析与研究,由此而形成本翻译报告。针对当前国内会计文本翻译研究比较欠缺的情况,本报告就会计文本翻译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尝试为国内这一领域摸索出研究路径。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为跨国企业提供更多与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相关的英文资料,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了解我国的会计准则提供便利。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以及对此类文本的分析研究提升自身翻译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报告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开展《高级财务会计》的翻译实践,结合顺应论的动态原则对译语文本中的现象展开分析研究。本次翻译报告的结论如下:语言顺应论能够从社会、认知、文化等较为综合的角度指导语言的使用以及翻译实践活动,并为会计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这类翻译现象的阐释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与评价作用。本篇报告包含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包括翻译任务背景、目标以及意义介绍。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阶段、翻译实施阶段和译后校正阶段三方面。第三章为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篇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展开讨论。第四章节为案例分析,以维索尔伦顺应论为指导,针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翻译现象,以翻译的顺应原则为指导,就如何实现会计文本翻译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对所解决的翻译难题进行总结分析。第五章是对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与评价。
宁楠[3](2019)在《IFRS16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基于东方航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IASB于2016年1月13日正式发布新租赁准则——IFRS16,改变租赁业务承租人的会计处理,要求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除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租赁和租赁标的价值低于五千美元的小额租赁外,发生的其他租赁业务均需记录相应的“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此举将同时增加承租人的资产和负债总额,对相关的财务比率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大型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通常在65%以上,过去不乏航空公司为了控制资产负债率而选择以经营租赁取得飞机替代购买或融资租赁取得飞机,而经营租赁资产入表之后此举便不再有控制比率之效,由此看来,IFRS16的改革将会对航空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IFRS16实施后,航空业公司会受到哪些影响,具体应该如何应对。具体分析适用IFRS16后,航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关键财务指标具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动,进而对航空公司的融资风险、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等方面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航空公司怎样规避准则变化带来的冲击?反之来看,新租赁准则的改革是否可以真正达到限制表外资产融资的目的,还原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准则的改革会对企业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准则的设计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我国准则在与国际趋同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的研究发现:(1)适用新租赁准则后,拥有大量经营租赁资产的航空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恶化,加剧公司面临的风险;(2)东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适应准则的变化,包括比较分析剔除表外融资功效后不同租赁方式的租赁成本,更多的以融资租赁方式引进飞机资产,替代部分原有的经营租赁业务,并整合供应链、改变财务策略和管理策略;(3)IFRS16的实施能会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帮助公司设立独立且高效的租赁管理结构,使得租赁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更加准确高效。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实践启示意义:本文以东方航空在IFRS16颁布后、实施前的一系列决策出发,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理论分析,辨别其决策实施的效果,是否真正达到应对准则变动冲击的目的,并针对准则变化,为航空业公司提供应对方案,实现平稳过渡。在准则改革方面,准探究准则的改革会对企业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分析新准则的应用前景,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合理建议。
郝梓秀[4](2018)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致使各个领域开始新的变革及发展。“互联网+”作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各经济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会计”应运而生。“互联网+会计”在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核算人员职责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建设等均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探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旨在改进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完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体系,规范各岗位人员职责及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高校会计信息化、“互联网+”高校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业务再造流程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对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内容、优点及缺点进行探析,进而探析“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其次,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调查问卷设计目的与设计原则、内容设计、数据搜集、信度、效度及现状分析,进而从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管理现状、技术水平、会计核算人员自身发展意愿、会计核算人员业务水平、流程共5个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建立“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主要包括软件及硬件建设、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岗位员工设置、流程设计、流程模块设计4个方面。其中,流程模块主要包括个人报销模块、报销审批模块、财务收单模块、财务审核(包括财务稽核与财务复核两个模块)、无现金支付共5个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单独针对电子发票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应用作补充说明。最后,以S高校为具体研究对象作案例分析,既可检验构建的“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也可优化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建设。
浦晨怡[5](2017)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模式构造研究 ——以阿里金融为例》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传感技术、物联网和云技术等互联网技术陆续出现并相互集结,逐步渗透到传统的经济领域中去,引起翻天覆地的变革。作为DT时代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创新价值链和金融产业链的“跨链”融合现象,具有开放生态下连接一切的特征和人本经济下尊重人性的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是建立在工、农等经济实体之上的,企业主体单一,经济结构分明,会计模式较为机械。而互联网2.0的到来模糊了企业边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去中心化;扩大了利润范畴,建立起经济、社会、环境三圈融合的多元生态;创新化会计流程,开启经济活动泛数据化的信息爆炸时代。若对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人本经济为思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仍按传统金融会计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则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所以,为了能更真实公允地传达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需要进行会计模式的解构重组,完成人本会计体系的成功转型。本文从逻辑起点的讨论出发,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构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财务理论框架,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源起、发展、特征及其对现行会计体系的影响。借此背景来勾画互联网金融企业下会计模式内含要素演变之历史逻辑,描述其会计对象、目标、假设、信息及其确认报告的具体内涵。最后联系实践,对阿里金融的财务体系进行了探索,验证新型会计模式的创新性以及适用性,完成双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体系下会计模式的构建研究。
金岚枫[6](2015)在《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资产是会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都可由资产衍生和转化而来。但现有对资产的认识和实务操作的视角通常是关注单项设备等实物资源,带有鲜明的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烙印,其计量的对象往往是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收入或利益无法得到准确计量。这种做法背离了会计准则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内涵,当前会计实务中的确认的资产,本质上往往只是实物或经济资源,不符合资产定义,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难免受到影响。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实质来看,各项资源是在管理者的组织安排下以组合化、协同化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并产生利润,绝不是单项资源的简单叠加与堆砌,如财务报表中列示的一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定义为是企业家创设各种新的组合并不断调整优化,协同理论和产业公地理论也重在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交融和由此产生的技术外溢及分工合作深化,最终形成更高的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而随着集成制造、智能工厂和互联网经济等新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的日益发展,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与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上述脱离了资产本身定义的会计计量与确认实务更加不符合这一新趋势的要求,无疑使会计信息的内涵和质量更受影响。由此,会计对资产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素的定义及分析视角,必须从传统经济模式下单项、零散和静态,转向新经济条件下组合化、协同化和动态调整,才能真实反映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真正符合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本文将现有会计准则中仅适用资产减值的资产组扩展应用,将已经不具有资产特性的单项设备等(在现有的会计实务中却依然被确认为资产)组合起来形成资产组,使其具备独立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回归资产的原本内涵。在详细论述了立论原因和研究目标后,本文论述了资产组与资产的差异和边界,探讨了资产组类型划分、资产组边界动态调整和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并存与嵌套等资产组定义和识别方面的基本问题。明确这些基本问题后,本文构建了资产组识别矩阵,设计了资产组认定方法,包括三个维度:(1)会计视角的资产收益确认的直接性,通常是资产之间设置的计量点;(2)技术视角的资产本身的功能变化,通常是不同资产之间的协作边界;(3)法律视角的资产的所有权边界,通常是跨企业边界的资产组认定依据。进一步的,本文以电网企业为例对电网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认定和划分进行了说明。基于资产组反映和促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对当前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优化与改进,本文分别探讨了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模式及具体内容:1、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核心在于改变信息生成的口径,对报告方式和报告内容适度创新,基于多口径资产组的交易事项实时确认及其并发或并存是重点探索方向。2、基于资产组生成管理会计信息,主要关注效益评价,提升决策有用性。由于新技术应用和组织变革等带来的冲击,管理会计应坚持促进财务职能转变和公司价值创造的定位,形成更为灵活和高效的信息生成方式,弥补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的若干基本假设,如经营期间是资产组的永续运行与组织的随时消解共存、分析周期是无限趋近实时制并考虑全寿命周期的考察,分析了引入资产组后不同类型行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和影响,如离散型制造企业引入资产组深化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新经济形态引入资产组动态真实反映价值创造过程,充分反映新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交叉补贴等真实利益流向。最后,以电网作为典型的网络状基础设施,引入资产组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分析了其结论对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机制调整的可能影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对应市场和企业两大资源配置领域,但两者由于目标定位、发展历程、应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巨大区别而呈现相对独立甚至割裂的状态。市场和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都是价值创造,因此会计信息也应该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和生成方式。本文在前述内容基础上提出了以资产组为主线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统一的整体框架与融合路径,即以多口径嵌套资产组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单元,生成的多类型、多颗粒度信息并可按照“彩色报告”模式定义的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层次以分类、汇总等形式灵活转化,同时生成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实现两者的内在逻辑一致和内容衔接转化。最后,在政策建议层面,本文尝试给出了基于资产组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财务会计准则修订意见,对会计准则中引入资产组后的资产组的认定、分类,以及负债、费用、收入、利润等要素的计量和信息报告与披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提出建议,并分析了执行层面的困难,认为先行通过管理会计进行尝试是较为可行的路径。
张晋芳[7](2014)在《企业税收征管现状与改进的会计学思考 ——基于A企业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现如今我国的税收征收是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所得税是对我国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经营所得反映经营成果,所得税是对经营成果的一种获得,它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国家的贡献。企业必须有盈利才能实现,但是现在的盈利是不是真实的盈利需要确定,研究在这种盈利基础上的税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甚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能够达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多重目标意义重大。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而且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量化的会计信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物价稳定或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运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客观和可验证的,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而在物价上涨阶段采用历史成本的资产计量是过去的资产价格。在通胀情况下,与现行市价的收益配比,原来的成本费用和现在的收益相配比,导致多计利润,产生的经济后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再此基础上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企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以调整账面价值但却不允许纳税扣除出现大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现象,税法规定只允许在坏账发生时扣除坏账准备金额等缺陷。通过案例可以表明而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下,采用相应的会计方法可以消除物价水平变动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从而体现更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真实纳税提供依据。为促进税收公平,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经济结构,因此提出改进措施在达到一定条件时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让企业从会计核算上减轻税负、放水养鱼,最终实现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工作任务,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钞天虎[8](2014)在《多维复式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诸多理论纷争和实务难题,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出路在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会计范式,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变革会计记录为切入点,在继承复式记录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汲取事项会计、REA会计模型的元数据组织思想,创建了一个以“组织整体”、“组织分体”、“组织成员”和“项目化任务”为会计主体、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和“现时价值”为计价基础、以“项目体+组织体”为基本控制单元的集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于一体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为创建这一新型会计范式,论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涵盖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会计理论框架,然后基于社会组织运作视角提出了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三大职能,基于会计账户演进视角将会计对象归结为社会组织的财富及其变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富管理视角将会计看作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财富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传统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种能融合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可满足不同会计需求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接下来,基于矩阵组织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需要提出了多元会计主体理论;基于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和多维复式会计范式创建需要提出了财富管理需要、有限持续运作、任意会计分期、多重会计计量和实时会计控制五项会计假设;由会计职能演绎出了真实完整地记录会计事项、及时有效地实施会计控制和提供相关明晰的会计报告三个具体会计目标;并由会计目标引出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适当性、有效性、相关性和明晰性八个用以评价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质量的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然后由会计目标和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导出了中立性、成本效益均衡、全面完整与适度明晰兼顾、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兼容、划分资产性与费用性支出、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并重、收入费用配比与损益满计兼顾和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同步实施八项会计原则。随后,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筑了一个由描述要素、运行要素、报告要素和记录要素组成的会计要素体系;通过对单一会计确认基础固有缺陷的分析,从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权责发生制会计分类与现金收付制会计分类的二重确认会计;通过对单一会计计价基础和混合会计计价模式所存缺陷的分析,从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计价偏好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两种计价基础的二重计价会计;通过分析会计账户演进规律和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通过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控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风险防范和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描绘了实时控制会计的数据处理与控制逻辑;通过分析通用会计报表的列报冲突,基于多维复式会计记录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构。最后,从多元会计主体的结构化描述、REA会计模型扩展和多维复式会计模型创建、项目数据表和凭证数据表结构设计等方面,讨论了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从简化公共部门账务系统设置、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物价变动会计处理、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人力资源业绩计量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多元主体会计、二重确认会计、二重计价会计和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对人力资源及其权益的计量方法、现时价值取得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也未考虑网络会计、远程控制、合并报表以及XBRL通用分类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佟玲[9](2014)在《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不可逆转。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经济监管的基础信息源。会计目标是通过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集团在财务报告传递会计信息的引导下产生或改变经济决策行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实现的,因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构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规则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意义。会计规则建立在会计概念结构基础上,具有很强专业独立性和客观性,危机后的G20峰会也要求在独立的会计规则制定程序框架内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规则。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鉴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监管规则对会计规则的影响程度不断提升:一方面,监管当局积极关注会计规则的发展完善并参与其中,促进提升会计规则质量,全力支持、推动会计规则实施,这是监管活动对会计规则发展完善产生的正面效应;然而,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监管部门促使会计规则片面朝着有利于监管目标实现的方向变迁,对会计规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受损、背离会计概念框架要求,进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会计目标的实现难以确保,具有负面效应,譬如,后危机时代,IASB征求采纳的“预期损失模型”就是金融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不利影响的产物。因此,为了维护会计规则的相对独立性,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并助于监管目标顺利达成,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以使两者能够适当分离、相对独立以实现各司其职,同时,加强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互动、有效协调两者关系,使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能够共同致力于为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和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论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在诠释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揭示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进而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最后设计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鉴于论文探讨的是一项会计管理体制问题,可以为会计规则制定部门发展完善会计规则、监管部门探求监管手段和方式变革以改进监管规则提供政策性建议,以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同时,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深入研究将为我国全面推进会计规则相对独立发展的制度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诠释可以丰富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存在模式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补充价值。本文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案例分析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进行较为系统深入探究:(1)利用文献研究法对选题相关领域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准确把握选题,拟定研究框架,全面展开研究;(2)大量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准确分析、把握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论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提出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3)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具体剖析,以寻求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殊性,为阐释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关系机理提供理论支持;(4)运用历史分析法厘清了金融工具减值、所得税会计处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历史演进脉络,以追根溯源,把握会计规则应受监管规则不当影响,在发展变迁中的矛盾冲突,进而找到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路径;(5)运用案例分析法支持、佐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如选取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进行分析,为诠释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提供支撑。(6)实证研究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以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全新视角,将金融监管、税收监管和企业生产监管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内,从经济监管高度展开对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研究。(2)理论分析创新。①在理论层面系统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②基于经济学效率视角,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3)制度设计创新。本文探讨了会计规则和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构思了安全生产监管资金投入诉求的表外披露模式,提出了制度设计方案。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会计规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会计规则的这些特征源于会计的固有理论结构。(2)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具有关联性和共同属性,应加强互动、有效协调;同时,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源于会计与监管目标各异,为满足各自目标诉求,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需要适当分离、各司其职。(3)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根源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均作用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载体,其是两者规制作用得以同时发挥的“附着物”。(4)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异同特征明显。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的差异性根源于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存有不同,且难以取得一致;两者均属于具体制度安排,都具有政府管制属性。(5)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必要性。会计准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遵从了会计产权的“自然优序机制”,可以有效减少监管当局公共会计产权主体诉求对个体微观会计资源的“妨害”,降低制度运行的内生交易费用,其本质是一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制度安排选择。(6)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有效性。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可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进而有助于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7)会计信息具有“供给”边界,会计信息仅能扩张至其具有可替代性的“供给”边界点,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要,不应混淆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孙新宪[10](2014)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二、现行会计模式面临的冲击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行会计模式面临的冲击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高级财务会计》(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task |
1.1.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1.1.3 Objectives |
1.1.4 Significance |
1.2 Text selection |
1.2.1 About the author |
1.2.2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2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
2.1.3 Summarizing and classifying terminology |
2.1.4 Searching parallel texts |
2.1.5 Translation Schedule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
2.2.2 Determin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Self-proofreading and modification |
2.3.2 Feedback from supervisor and fellow student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Over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 |
3.1.1 The origin of adaptation theory |
3.1.2 Three features of language |
3.1.3 Four dimensions of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3.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
3.2.1 Translation— a process of constant selection |
3.2.2 Translation— an adaptation process |
3.2.3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ccounting text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Adapt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eatment of polysem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terminologies |
4.1.3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4.1.4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
4.2 Adapt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entences without subjects into English ones with subjects |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2.3 Translation of tenses |
4.2.4 Translation of metaphorical sentences |
4.3 Adapt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4.3.1 Cohesion of textual level |
4.3.2 Coherence of textual level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Terminology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附件 |
(3)IFRS16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基于东方航空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预期创新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1.5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 |
2.1 租赁概念回顾 |
2.2 现行租赁准则研究 |
2.3 租赁准则改革历程 |
2.4 租赁与租赁准则对航空业影响 |
2.5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分析 |
3.1 现行租赁准则弊端 |
3.2 新租赁准则主要内容 |
3.3 新租赁准则的优势与不足 |
3.3.1 新租赁准则的优势 |
3.3.2 新租赁准则的不足 |
3.4 承租人适用新租赁准则对财务数据的影响 |
4 案例概况 |
4.1 中国航空公司特点分析 |
4.2 我国航空公司飞机租赁活动分析 |
4.3 案例公司背景介绍与行业比较 |
5 东方航空应对准则变动及有效性分析 |
5.1 东方航空适用准则变动分析 |
5.1.1 东方航空经营租赁资产分析 |
5.1.2 东方航空适用IFRS16财务报表分析 |
5.1.3 杜邦分析 |
5.1.4 东方航空风险分析 |
5.2 IFRS16颁布后东方航空应对措施 |
5.2.1 加强租赁成本分析 |
5.2.2 整合供应商 |
5.2.3 改变财务策略和管理策略 |
5.3 东方航空应对措施有效性分析 |
5.3.1 IFRS16对财务数据影响程度比较 |
5.3.2 东航风险管理政策有效性 |
5.3.3 应对措施与发展战略匹配性 |
6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6.1 航空公司应对方法 |
6.2 新租赁准则应用前景分析 |
6.3 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建议 |
6.4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 方法及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变革 |
3.1 高校手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2 高校会计电算化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3 “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
4.2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
4.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构建 |
5.1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5.2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目标 |
5.3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5.4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
5.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协调机理 |
本章小结 |
6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6.1 S高校概况 |
6.2 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 |
6.3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分析 |
6.4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5)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模式构造研究 ——以阿里金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 |
2.1.3 会计模式研究现状 |
2.1.4 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影响研究现状 |
2.1.5 研究现状的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货币本质信用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4 长尾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会计影响 |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
3.1.1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历史演变 |
3.1.2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
3.1.3 互联网金融发展特征 |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影响 |
3.2.1 突破产权为本理念 |
3.2.2 去人工化会计实践 |
3.2.3 动摇传统会计假设 |
3.2.4 泛数据化会计对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模式构造 |
4.1 会计目标 |
4.2 会计假设 |
4.2.1 会计主体假设 |
4.2.2 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 |
4.2.3 货币计量假设 |
4.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4.4 会计报告要素 |
4.5 会计报告要素确认计量 |
4.6 会计报告 |
4.6.1 设计“多维会计”进行非结构化要素补充核算 |
4.6.2 构建会计频道以满足不同决策者的需求 |
4.6.3 增加阶段实时会计报告形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模式应用——阿里金融案例 |
5.1 对象选择 |
5.2 企业背景 |
5.3 阿里金融会计模式解构 |
5.3.1 价值化用户体验 |
5.3.2 模糊化会计主体 |
5.3.3 智能化会计核算 |
5.3.4 纳入非结构化要素 |
5.3.5 提供多样会计报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和本文研究方向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实质、新趋势及对会计的挑战 |
2.1 对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过程的理论分析 |
2.2 实务领域新模式的发展和影响 |
2.3 资源配置的会计计量、不足及改进设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资产组的识别矩阵与分类规则设计 |
3.1 资产组的定义及与资产的差异 |
3.2 资产组类型划分 |
3.3 资产组边界的动态调整 |
3.4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界定与并存 |
3.5 资产组的认定与识别矩阵构建 |
3.6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界定:以电网为例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确认、计量与报告 |
4.1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目标和特征 |
4.2 资产组相关事项的确认 |
4.3 资产组的计量 |
4.4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报告改进设想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效益评价和决策有用 |
5.1 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
5.2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定位和主要内容 |
5.3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目标 |
5.4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分析的基本假设 |
5.5 不同行业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应用设想 |
5.6 应用案例: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 |
5.7 小结 |
第六章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及准则修订建议 |
6.1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
6.2 两者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
6.3 基于两者融合的会计准则相关内容修订建议 |
6.4 对企业推行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议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实例 |
(7)企业税收征管现状与改进的会计学思考 ——基于A企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资本保持理论 |
2.2 配比原则理论 |
2.2.1 配比原则的概念和作用 |
2.2.2 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的分析 |
第3章 通货膨胀条件下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
3.1 通货膨胀下的税收征管情况 |
3.1.1 发生通货膨胀时对财务理论的冲击 |
3.1.2 通货膨胀下的税收征管现状 |
3.2 通货膨胀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
3.2.1 与资产负债表有关的影响 |
3.2.2 与利润表有关的影响 |
3.2.3 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影响 |
3.3 所得税征管制度重复征税现象 |
3.3.1 所得税的重复征税 |
3.3.2 重复征税的影响 |
第4章 基于 A 企业税负水平与企业成长的案例分析 |
4.1 发生通货膨胀对 A 企业当前计税模式的税基的影响 |
4.2 实际税负水平与经济增加值 |
第5章 针对当前税收征管现状的改进措施 |
5.1 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
5.2 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
5.3 通货膨胀下对财务报告的调整对策 |
5.4 借鉴国外方法,完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规范,合理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
5.5 避免所得税重复征税的政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多维复式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研究创新和局限性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2 研究创新 |
1.4.3 研究局限性 |
2 会计理论发展与会计范式重构 |
2.1 会计理论及其结构 |
2.1.1 会计理论及其发展 |
2.1.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理论属性 |
2.1.3 会计理论结构 |
2.2 会计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本质 |
2.2.1 社会组织运作视角下的会计职能 |
2.2.2 账户演进视角下的会计对象 |
2.2.3 利益相关者财富管视角下的会计本质 |
2.3 传统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
2.3.1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及其局限性 |
2.3.2 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 |
2.3.3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
2.4 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科学性评价 |
2.4.1 借贷复式会计相对于单式会计的科学性 |
2.4.2 借贷记账法相对于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 |
2.5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提出与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
2.5.1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的提出 |
2.5.2 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
3 多维复式会计基础理论 |
3.1 多维复式会计主体理论 |
3.1.1 会计主体理论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3.1.2 矩阵组织中的会计主体 |
3.1.3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会计主体理论 |
3.2 多维复式会计假设理论 |
3.2.1 会计假设的含义 |
3.2.2 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及其演化发展 |
3.2.3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
3.2.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维复式会计假设 |
3.3 多维复式会计目标理论 |
3.3.1 会计目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
3.3.2 会计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目标 |
3.3.3 会计目标定位的现实差异与理论弥合 |
3.3.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会计目标定位 |
3.4 多维复式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理论 |
3.4.1 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地位和作用 |
3.4.2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权威性文献的评价 |
3.4.3 多维复式会计的质量评价标准 |
3.5 多维复式会计原则理论 |
3.5.1 会计原则的含义 |
3.5.2 会计原则的创设方式 |
3.5.3 多维复式会计的基本原则 |
4 多维复式会计应用理论 |
4.1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理论 |
4.1.1 会计要素研究的视角选择与会计要素的含义 |
4.1.2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体系的创建 |
4.1.3 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4.2 多维复式会计确认理论 |
4.2.1 企业组织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及其缺陷弥补 |
4.2.2 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及其面临的难题 |
4.2.3 会计确认困局破解与二重确认会计的创建 |
4.3 多维复式会计计量理论 |
4.3.1 会计计价基础与会计计价模式 |
4.3.2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计价基础)还是会计计价理念 |
4.3.3 二重计价会计的创建 |
4.4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理论 |
4.4.1 会计记录形式的演化发展 |
4.4.2 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
4.4.3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
4.5 多维复式会计控制理论 |
4.5.1 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 |
4.5.2 会计与会计控制 |
4.5.3 实时控制会计的创建 |
4.6 多维复式会计报告理论 |
4.6.1 会计报告的基本形式 |
4.6.2 通用会计报表及其列报冲突 |
4.6.3 企业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
4.6.4 公共部门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
5 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1 多维复式会计的系统模型与数据模型 |
5.1.1 REA 会计模型扩展与多维复式会计模型的创建 |
5.1.2 多维复式会计的数据模型 |
5.1.3 多维复式会计的凭证数据表文件设计 |
5.2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2.1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思路 |
5.2.3 项目的内涵与项目数据表文件设计 |
5.2.4 多元主体会计的应用思路 |
5.3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3.1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思路 |
5.3.2 二重确认会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思路 |
5.3.3 二重确认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思路 |
5.4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4.1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思路 |
5.4.2 二重计价会计的应用思路 |
5.5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
5.5.1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特点 |
5.5.2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思路 |
5.5.3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 |
5.5.4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应用举例 |
结束语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
1.2.1 会计规则 |
1.2.2 经济监管规则 |
1.2.3 分离与协调 |
1.3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3.1 会计规则与金融监管规则 |
1.3.2 会计规则与税收监管规则 |
1.3.3 会计规则与安全生产监管规则 |
1.3.4 文献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
2.1.1 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 |
2.1.4 经济管制理论 |
2.1.5 市场约束理论 |
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理论 |
2.2.1 会计规则内涵及属性 |
2.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
2.3 会计目标理论 |
2.3.1 受托责任观 |
2.3.2 决策有用观 |
2.3.3 会计目标观点评述 |
2.4 会计目标实现的会计机制保障 |
2.4.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2.4.2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
2.5 经济监管内涵、目标及意义 |
2.5.1 经济监管内涵 |
2.5.2 经济监管目标 |
2.5.3 经济监管意义 |
第3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 |
3.1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产生关联 |
3.1.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交集” |
3.1.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相互作用、影响与依存 |
3.2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共同属性 |
3.2.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制度安排属性 |
3.2.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政府管制属性 |
3.3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根源:目标不同 |
3.4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属性 |
3.4.1 管制范畴与职能边界 |
3.4.2 利益诉求优序选择 |
3.4.3 信息质量逻辑顺位 |
3.4.4 信息披露机制 |
第4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
4.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1.1 会计规则和银行监管规则己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1.2 会计规则和保险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1.3 会计规则和证券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1.4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
4.2.1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2.2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2.3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
4.2.4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引发的会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分析:经济学效率视角 |
5.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必要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
5.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
5.2.1 会计产权结构与经济监管职能 |
5.2.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合的交易费用 |
5.2.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
5.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效率性的案例分析 |
5.3.1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背景 |
5.3.2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启示 |
第6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
6.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多元回归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研究结论 |
第7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 |
7.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遵循的原则 |
7.1.1 坚持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
7.1.2 兼顾经济监管信息需求 |
7.2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
7.2.1 金融预期型会计规则的“私益效应” |
7.2.2 金融工具减值的“迹象法”理念选择 |
7.3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
7.3.1 基于“财税分离”模式的增值税会计规则选择 |
7.3.2 增值税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路设计 |
7.4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
7.4.1 安全生产费用会计规则的非适宜性 |
7.4.2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的表外披露模式设计 |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对会计规则制定部门 |
8.2.2 对有关监管部门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逻辑起点是哲学关于“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 |
1.1.2 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
1.1.3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地位与深层思考 |
1.1.4 国家民航发展战略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1 国内外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4 本文研究理论基础 |
1.4.1 系统论 |
1.4.2 信息论 |
1.4.3 控制论 |
1.5 本文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1.6.1 本文结构 |
1.6.2 本文研究框架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7.1 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1.7.2 丰富了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1.7.3 提出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及其体系框架 |
1.7.4 系统研究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五大体系及其运行 |
第2章 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 |
2.1 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2.1.1 会计模式起源及影响因素 |
2.1.2 会计模式概念理论 |
2.1.3 会计模式目标理论 |
2.1.4 会计模式特征理论 |
2.1.5 会计模式功能理论 |
2.1.6 会计模式分类理论 |
2.1.7 会计模式构成要素理论 |
2.1.8 会计模式框架理论 |
2.1.9 会计模式结构理论 |
2.1.10 会计模式运行理论 |
2.1.11 会计模式发展理论 |
2.1.12 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2.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2.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民航会计规范 |
2.2.2 国外民航会计模式 |
2.2.3 中国民航企业会计模式 |
2.2.4 中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3 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现状整体分析 |
2.3.1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宏宏微观背景分析 |
2.3.2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现有会计模式调查 |
2.3.3 中国民航企业现有会计模式特点 |
2.3.4 民航现有会计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2.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 |
2.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提出 |
2.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内涵 |
2.4.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 |
2.4.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目标 |
2.4.5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原则 |
2.4.6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功能 |
2.4.7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框架 |
2.4.8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成要素 |
2.4.9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分类 |
2.4.10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运行与发展展望 |
第3章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
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与特征 |
3.1.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 |
3.1.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特征 |
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
3.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评价 |
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 |
3.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目标 |
3.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原则 |
3.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成要素 |
3.3.4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重点及实施 |
3.4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3.4.1 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相关文献综述 |
3.4.2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与测度评价指标 |
3.4.3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第4章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 |
4.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与特征 |
4.1.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 |
4.1.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特征 |
4.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 |
4.3.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4.3.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4.3.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4.3.4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点及实施 |
4.4 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民航企业会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
4.4.1 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
4.4.2 实证方法及实证模型选择 |
4.4.3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5章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
5.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与特征 |
5.1.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 |
5.1.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特征 |
5.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1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比较 |
5.2.3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评价 |
5.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 |
5.3.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目标 |
5.3.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原则 |
5.3.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内容与重点 |
第6章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 |
6.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与特征 |
6.1.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 |
6.1.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特征 |
6.2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导向发展趋势 |
6.2.1 国外先进航空会计组织体系 |
6.2.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 |
6.3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3.1 民航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6.3.2 会计组织体系与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 |
6.4.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目标 |
6.4.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原则 |
6.4.3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6.4.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重点与实施 |
第7章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 |
7.1 国际化的民航会计人才体系内涵与特征 |
7.1.1 国际化与民航企业会计人才的关系 |
7.1.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内涵 |
7.1.3 国际化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特征 |
7.2 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 |
7.2.1 中国会计人员整体现状 |
7.2.2 民航企业会计人员现状 |
7.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 |
7.3.1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目标 |
7.3.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原则 |
7.3.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7.3.4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措施 |
第8章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 |
8.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 |
8.1.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外部环境 |
8.1.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内部环境 |
8.1.3 完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对策 |
8.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组织保障 |
8.2.1 民航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
8.2.2 组织学习与内部宣传 |
8.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与规范化 |
8.3.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 |
8.3.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规范化 |
8.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与展望 |
8.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 |
8.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的未来展望 |
第9章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结论、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主要研究结论 |
9.2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
9.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附录1 民航企业会计部门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提纲 |
附录2 2012年底中国主要航空公司会计人员等数据调查统计表 |
四、现行会计模式面临的冲击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高级财务会计》(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徐顾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IFRS16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基于东方航空的案例分析[D]. 宁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D]. 郝梓秀.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模式构造研究 ——以阿里金融为例[D]. 浦晨怡.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D]. 金岚枫. 南京大学, 2015(01)
- [7]企业税收征管现状与改进的会计学思考 ——基于A企业的案例分析[D]. 张晋芳. 河北大学, 2014(10)
- [8]多维复式会计研究[D]. 钞天虎.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9]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D]. 佟玲.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10]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