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弯脚蹬”技术简析

短跑“弯脚蹬”技术简析

一、对短跑“屈蹬式”技术的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达武[1](2009)在《短跑技术理论研究热点综述》文中认为短跑技术理论的更新和短跑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短跑技术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那些曾经是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回顾与总结,为推动我国短跑技术理论发展进而促进短跑运动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后扒式"着地技术和"屈蹬式"短跑技术已成为现代短跑技术的重要特征;"髋动力"学说的观点及放松技术对竞赛成绩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而"后扒式"着地技术对整个支撑阶段动作技术有何影响;如何衔接不同场地上的短跑技术、如何在煤渣跑道和泥土场地上提高"屈蹬式"短跑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形态条件及同等水平运动员的共同技术特征,对不同等级运动员做技术诊断和指导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加强放松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刻不容缓。

杨芳[2](2011)在《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理论分析及训练方法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最古老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的短跑运动水平可谓是飞速发展。运动成绩每一次提高都是对人类极限新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将来的目标更高,教练员肩负的责任更重,运动训练中面临的困难也将更多。世界短跑水平的提高,依靠的是体育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科学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现代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训练,它与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科学系统的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灵敏、柔韧都素质的基础,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基石,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加强腿部肌肉力量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短跑成绩的先决条件,但目前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揭示,当前训练中的缺点明显出于对短跑生物力学动作结构的错误理解。对“力量训练”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外加训练方法和手段过度侧重于“杠铃深蹲练习”,使得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肌力原本处于强势地位的大腿前群肌肉力量更加强大,而大腿后群肌肉由于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匮乏,使得其与大腿前群肌肉的肌力差距更大。传统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打破了人体肌肉力量原本的肌力平衡,强的更强,弱的更弱,这也是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损伤频率较高的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确技术动作的发挥,出现“有力使不出”的现象,进而影响短跑力量训练的效果,最终导致短跑成绩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本文以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及对比分析法等,首先结合短跑运动项目特点、技术特点、比赛特点等,在力量训练大的发展趋势前提下,遵循短跑力量训练原则,对目前我国短跑力量训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利弊进行分析;其次从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角度了解大腿后群肌肉解剖结构,掌握大腿后群肌肉在短跑运动一个单步周期中的用力特点和功能特性;最后基于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基础,设计发展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短跑训练实践总结在发展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短跑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导致短跑运动员大腿前、后群肌肉力量不平衡,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大腿前、后肌群肌肉的肌力比与大腿后群肌肉损伤有密切的关系。大腿后群肌肉的解剖、生理特征及其在短跑技术动作中的工作形式所存在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外加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匮乏,是大腿后群肌肉损伤频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教练员在短跑项目力量训练当中,在遵循力量训练的全面性和均衡性的原则上,加大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在短跑力量训练中的比重,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量和强度,进而使得大腿后群肌肉力量得到质的提高,达到力量训练效果最优化状态,为预防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损伤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在进行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阶段的不同,控制好训练的量和强度,严格训练要求;注意有针对行的选择几项发展大腿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并以发展速度力量和速度力量耐力为主;此外注重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后的恢复性练习,可在专门训练过程中穿插放松练习,使得力量训练效果达到最佳,为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的进行,以及以后的专项练习做好铺垫。

王鹏,宋杨[3](2020)在《短跑技术特点相关论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径作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体育项目,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进程,而短跑作为田径运动中的基础性项目,一般包括5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等几项,其运动特性在于运用最快速度跑完田径跑道上规定距离,并且最先跑完者为最终获胜者,整个短跑过程对人体机能和短跑技术提出较高要求,对短跑技术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对短跑运动规律加以掌握,并为短跑运动技能训练和掌握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对短跑技术特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

王瑞霞[4](2021)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短跑途中跑阶段,根据现代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要求选取训练中较新型的器械弹力带小栏架设计训练手段及方案,对普通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途中跑阶段外部表现与内部机制,合理的安排专项技术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平面二维定点高速拍摄与影像解析法,将河北农业大学16名短跑男子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采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运动学指标及100米成绩进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16名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普遍存在着地阶段和后蹬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过分伸直、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的问题。2.支撑与腾空时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腾支时间比和步频指数更加趋向优秀运动员;对照组训练后,相关运动学参数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及实验组。支撑与腾空空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步长增加,且支撑距离、步长和步长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后,步长和前支撑距离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步长指数、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和实验前差距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3.实验组训练后,对下肢的运动学参数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和膝角角度减小,踝角增加,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储存弹性势能,在跑进过程中更好的支撑与缓冲,更好的发挥水平速度;在支撑腿离地时刻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髋关节向后伸展幅度加大,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更符合现代“屈蹬”式技术;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扒地速度提高,步幅增加,髋关节得到充分前送。4.对照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学参数的优化作用不如实验组明显。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膝角踝角有所减小,但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和现代短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后蹬阶段离地时刻支撑腿髋、膝角角度减小,踝角角度增加,但变动幅度较小,屈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在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角、踝角有所减小,有利于加快脚的扒地速度,加快转动角速度,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5.实验组训练后,100米成绩得到显着提升,提升幅度为0.16秒;对照组训练后,100米成绩也有小程度提升,提升幅度为0.1秒,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

杨东锋[5](2005)在《短跑运动员百米起跑及起跑后进入途中跑的衔接技术分析》文中认为短跑是世界体育史上最古老的竞赛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它各运动项目的基础。从1896年希腊雅典的第一届奥运会到2004年希腊雅典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已近百年历史。而其中的短跑百米项目又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最激烈,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在任何体育竞技中,百米项目都会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所以可以说一个国家短跑成绩的高低代表着该国田径发展的水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短跑成绩不断提高,短跑的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但我国男子短跑水平却不稳定,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在撰写本文之前,笔者曾对参加2004年5月20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百米决赛冠军沈云暴的比赛过程进行了数字图像拍摄(单点、定点扫描),并用“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软件7.1版本对此进行技术分析。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在其起跑以及起跑疾跑后进入途中跑两个阶段的衔接技术,并对这一技术进行数据、角度以及一些重要技术动作环节的分析,在进行数据整理之后得出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可以为今后百米短跑理论研究与运动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通过对沈云暴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田径短跑优秀运动员在蹲踞式起跑过程中,起跑姿势、反应速度、蹬伸速度、臂和腿的摆动等技术都较为合理,但是在前脚蹬离起跑器后蹬角(膝关节与地面的夹角)的角度这一技术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起跑的利用率较差。另外,在起跑后疾跑进入途中跑时,虽然缓冲(前蹬)较为积极,但

谭亚士[6](1996)在《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与后蹬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与后蹬技术的研究,认识了训练水平越高的短跑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距离为什么要相对增长,论证了有人认为在脚着地瞬间,脚与地面的水平速度有可能大于人体运动速度的不存在性。质疑了"屈蹬式"的后蹬技术特点是支撑腿后蹬动作幅度小的现点。

殷鹏[7](2013)在《短跑技术发展新特点与我国男子百米徘徊不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近年来我国百米项目的低弥状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分析对比等方法,分析了当代短跑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屈蹬式技术;快速摆动型技术;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合理的全程跑奏。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短跑界过去对短跑技术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男子百米项目徘徊不前的原因:对跑的动力来源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短跑的关键技术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对短跑项目速度规律的研究缺乏深度。并据此提出了我国男子百米项目今后的努力方向。

雷红君[8](2009)在《对现代短跑途中跑动力来源及“屈蹬式”技术理论的探讨》文中指出短跑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技术特点的变化与人们对短跑动力的认识是分不开的。"短跑途中跑的动力来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如果搞不清动力来源之所在,在训练中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采用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短跑是一个周期性运动项目,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或缺陷在比赛中都会被重复几十次,这样技术环节上的每一小点进步都会在比赛中取得比预想更加显着的效果,这也许正是提高我国短跑水平的关键,所以对短跑途中跑动力来源进行分析,以建立最经济实效的跑动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永东,徐佶[9](2001)在《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动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兼与董广新、王喆夫两作者商榷》文中提出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 ,结合田径运动理论知识 ,对短跑的动作周期划分为“后蹬”、“着地缓冲”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我们认为在着地缓冲阶段 ,脚着地点的远近取决于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脚着地时的冲量对维持身体平衡作用不大。运动员在后蹬阶段“屈蹬式”技术是伴随塑胶跑道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无论“以蹬带摆”或“以摆促蹬” ,都应强调蹬摆的协同作用 ,而不能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王常安,谢志垚,刘小惠,王波[10](2017)在《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进行分析,为提高专项成绩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的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并分析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主要出现在起跑到起跑后加速的衔接阶段中,运动姿态主要是上体倾较大逐渐减小,重心较低;动作外形上主要是上下肢的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摆动速度逐渐加快;行进间的速度上主要变现为逐渐增大,从动作细节上看:脚着地离地的时间逐渐缩短、下肢在最大剪绞过程中两大腿角逐渐增大,绞剪速度逐渐加快;身体重心的前移在前摆下压后的后拔距离逐渐增大和后蹬距离增大的基础上,变现为单步过程中骨盆移动距离逐渐增大等特点。在训练中常用到的手段多以结合屈蹬式技术训练手段为主,但要注重专项力量训练。

二、对短跑“屈蹬式”技术的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短跑“屈蹬式”技术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2)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理论分析及训练方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短跑运动大腿后群肌损伤原因及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
    2.2 关于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力量训练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咨询法
        3.2.3 生物力学研究法
        3.2.4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
        4.1.1 专项力量训练是核心
        4.1.2 专项力量、专项速度与专项技术的辩证关系
    4.2 短跑项目特点概述
    4.3 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4.3.1 快速摆动型技术
        4.3.2 屈蹬式技术
        4.3.3 放松跑技术
        4.3.4 短跑全程跑有序的节奏
        4.3.5 短跑技术发展趋势
    4.4 短跑力量训练原则
        4.4.1 全身各环节肌肉力量发展的相对均衡性和关键部位肌肉力量提高的根本性
        4.4.2 前、后群肌肉力量提高的同步性
        4.4.3 按比例协调发展作退让与克制性收缩的肌肉力量
        4.4.4 限制局部肌肉最大力量的超前发展
        4.4.5 力量训练效果向专项能力中转化
    4.5 大腿后群肌肉对发挥短跑速度作用的研究
        4.5.1 大腿后群肌肉的解剖结构分析
        4.5.2 大腿后群肌肉在短跑途中跑技术动作中的用力特点及功能
    4.6 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设计的原则
        4.6.1 依据肌肉结构特点的设计原则
        4.6.2 依据运动中肌肉的收缩特点的设计原则
        4.6.3 依据项目技术特点的设计原则
    4.7 发展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4.7.1 发展大腿后群肌肉协同伸髋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4.7.2 发展大腿后群肌肉屈收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4.7.3 发展大腿后群肌肉在做前摆动作时的快速收缩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4.8 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8.1 注意增加大腿后群肌肉在力量训练安排中的比重
        4.8.2 注意避免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单一,控制训练过程
        4.8.3 注意不同时期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要求不同
        4.8.4 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几项提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组合训练手段
        4.8.5 注意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以发展速度力量和速度力量耐力为主
        4.8.6 注意加强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后的恢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增加大腿后群肌肉在力量训练安排中的比重
        5.2.2 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5.2.3 控制不同训练阶段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负荷
        5.2.4 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结
        5.2.5 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以发展速度力量和速度力量耐力为主
        5.2.6 重视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后的恢复训练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短跑技术特点相关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短跑技术特点分析
    (一)快速摆动技术
    (二)屈蹬式技术
    (三)短跑放松技术
    (四)全程跑有序节奏
二、短跑练习方法和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一)短跑练习方法
    (二)短跑技术发展趋势
三、结语

(4)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短跑专项力量相关研究
        1.4.2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研究
        1.4.3 组合训练
        1.4.4 弹力带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5 小栏架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录像拍摄解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计划制订分析
        3.1.1 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3.1.2 训练手段的设计分析
    3.2 受测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3.2.1 身体形态分析
        3.2.2 年龄情况分析
    3.3 受测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3.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4 受测队员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步长与步频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2 支撑与腾空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着地缓冲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后蹬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5 折叠前摆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受测队员100 米成绩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5.2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附件3 阶段安排
    附件4 训练计划

(5)短跑运动员百米起跑及起跑后进入途中跑的衔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更加重视短跑技术的规范化
    2.2 短跑技术结构趋于合理化
    2.3 更加重视摆动技术,重视前摆与后蹬的衔接
        2.3.1 跑动中上下肢摆动的幅度大
        2.3.2 摆动膝关节角最小值呈减小趋势
        2.3.3 摆动腿角速度进一步提高
        2.3.4 短跑速度的提高注重从髋部做起
    2.4 支撑和腾空时间的合理比例
    2.5 步长、步频发展趋于同步化
    2.6 加速时间和距离的延长
    2.7 高速度中的放松能力
    2.8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延长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摄影研究法
        3.2.3 图像解析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分析步骤法
4 对短跑技术的认识
    4.1 起跑
        4.1.1 起跑技术
        4.1.1.1 起跑器的安装与两腿角度
        4.1.1.2 体重分配
        4.1.1.3 手指的位置和摆臂技术
        4.1.1.4 用力与加速度的角度
        4.1.1.5 起跑反应速度
        4.1.1.6 前膝膝关节位置
        4.1.1.7 蹲踞式起跑的肌肉工作
        4.1.2 起跑后的加速度
        4.1.2.1 技术特点
        4.1.2.2 加速特征
        4.1.2.3 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变化特征
    4.2 途中跑
        4.2.1 后蹬与前摆
        4.2.2 腾空
        4.2.3 落地与折叠
        4.2.4 上体姿势
        4.2.5 摆动动作
    4.3 终点冲刺
5 分析与结果
    5.1 起跑后蹬技术
    5.2 起跑后进入途中跑衔接技术
    5.3 屈蹬技术
    5.4 摆动腿技术
        5.4.1 起跑摆动腿技术
        5.4.2 起跑后疾跑进入途中跑摆动腿技术
        5.4.2.1 缓冲与后蹬技术
        5.4.2.2 “送髋”技术
6 结论与建议
    6.1 动力源问题
    6.2 起跑后蹬技术
    6.3 起跑后进入途中跑的衔接技术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承诺书

(7)短跑技术发展新特点与我国男子百米徘徊不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代短跑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分析
    1.1 屈蹬式技术
    1.2 快速摆动技术
    1.3 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
2 我国男子百米徘徊不前的原因分析
    2.1 对短跑的关键技术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2.2 对短跑项目速度规律的研究缺乏深度
3 我国男子百米项目今后努力的方向
    3.1 应加强对短跑基础理论的研究, 尤其是技术理论的研究
    3.2 针对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进行技术理论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3.3 短跑技术的研究应朝着“个体化、规范化、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3.4 培养掌握短跑技术发展前的动态, 具备科学训练的方法、手段, 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教练员
4 结语

(10)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运动员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的因素分析
        3.1.1 注意力集中程度
        3.1.2 短距离屈蹬式技术对衔接技术的影响分析
        3.1.3 步长和步频
    3.2 100米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分析
        3.2.1 对100米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阶段的分析
        3.2.2 对100米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身体姿势和重心的分析
        3.2.3 对100米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上下肢协调配合用力的分析
    3.3 提高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的有效方法
        3.3.1 脚踝支撑力练习
        3.3.2 登伸练习
        3.3.3 屈蹬式技术练习
        3.3.4 衔接技术练习
        3.3.5 专项训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四、对短跑“屈蹬式”技术的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跑技术理论研究热点综述[J]. 黄达武. 体育学刊, 2009(03)
  • [2]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理论分析及训练方法设计[D]. 杨芳. 成都体育学院, 2011(04)
  • [3]短跑技术特点相关论述[J]. 王鹏,宋杨. 体育风尚, 2020(10)
  • [4]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D]. 王瑞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短跑运动员百米起跑及起跑后进入途中跑的衔接技术分析[D]. 杨东锋. 山西大学, 2005(07)
  • [6]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与后蹬技术的研究[J]. 谭亚士. 四川体育科学, 1996(03)
  • [7]短跑技术发展新特点与我国男子百米徘徊不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殷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13(26)
  • [8]对现代短跑途中跑动力来源及“屈蹬式”技术理论的探讨[J]. 雷红君. 田径, 2009(06)
  • [9]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动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兼与董广新、王喆夫两作者商榷[J]. 刘永东,徐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01)
  • [10]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技术影响因素分析[J]. 王常安,谢志垚,刘小惠,王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9)

标签:;  ;  ;  ;  

短跑“弯脚蹬”技术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