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alysis of the Nucleoside Content of Cordyceps sinensis Using the Stepwise Gradient Elution Technique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论文文献综述)
王跃凤[1](2020)在《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虫的复合体,为传统三大名贵补益药材之一。冬虫夏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但因药源紧缺昂贵,人们对冬虫夏草中分离的菌种经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猫棒束孢(Isaria felina,IF)作为从天然冬虫夏草虫草体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的真菌,具有较好的药用前景。为此,本工作对猫棒束孢菌丝粉及其分离所得多糖进行了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对猫棒束孢菌丝粉的醇溶性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猫棒束孢菌丝粉的免疫活性研究探讨猫棒束孢菌丝粉(Isaria felina mycelium powder,IFM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香菇多糖,200 mg·kg-1)、IFMP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每日灌胃给药一次,共给药10d,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碳廓清法和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测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各检测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FMP各剂量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吞噬指数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综上,IFM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2)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Isaria felina mycelium powder polysaccharide,IFMPP),通过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清中溶菌酶、IL-2、TNF-α、IgG的含量,从而观察IFMPP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将IFMPP与IFMP二者的中剂量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FMPP可使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及溶菌酶、IL-2、TNF-α、IgG含量均不同程度显着升高(P<0.05),且IFMPP中剂量组与IFMP中剂量组相比,IFMPP中剂量组效果较好。总之,IFMP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3)猫棒束孢菌丝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本工作在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猫棒束孢菌丝粉醇提物条件的基础上,采用HPLC-Q-TOF-MS联用法对猫棒束孢菌丝粉醇提物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谱工作站中查找、识别化合物等功能,结合数据库以及文献资料中二级碎片裂解规律提供的化合物信息,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中:核苷类(18种)、氨基酸类(15种)、甾醇类(1种)和糖苷类(2种)。其结果为猫棒束孢菌丝粉的基础研究、质量评价、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何金莲[2](2020)在《党参和金银花的活性组分分析》文中提出中药材所含成分非常复杂,很多发挥疗效的成分甚至未知,这对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存在困难。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其高效、快速、稳定及高灵敏度的特点已成为中药研究中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本课题拟采用HPLC法研究中药党参及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新方法,期望能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论文由研究报告和综述两部分组成。研究报告第一部分建立了同时测定党参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HPLC法,并考察霉变对中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第二部分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不同花期金银花多糖的含量及其单糖组成。综述部分简单概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常用技术。第一部分HPLC法同时测定党参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党参中党参炔苷、烟酸、腺苷、丁香苷、琥珀酸、阿魏酸、苍术内酯III、5-羟甲基糠醛(5-HMF)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并通过考察霉变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霉变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Spex Amethyst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A)-0.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量为1 mL·min-1,切换波长检测,柱温为30℃。结果:8种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1),回收率为97.07%103.81%,RSD≤2.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可同时测定8种活性成分,可为党参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不同花期金银花多糖含量及单糖组成。目的:建立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金银花多糖含量及单糖组成,并分析不同花期金银花多糖单糖组成差异。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金银花多糖,经三氟乙酸(TFA)水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水解单糖产物,用HPLC测定。结果:金银花多糖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7种单糖,及少量岩藻糖组成,不同花期单糖组成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葡萄糖含量从大白期开始趋于平稳;半乳糖醛酸含量从初蕾期到白花期增加明显;半乳糖含量从白花期开始趋于平稳;木糖含量在白花期最高;阿拉伯糖含量大白期开始下降;岩藻糖含量始终远低于其它单糖;甘露糖和鼠李糖增长不明显。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分离度好,可用于测定金银花多糖的含量及单糖组成,为金银花多糖及其它植物多糖的结构、药理活性及其质量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房蕴歌[3](2020)在《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文中认为动物药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三大组成之一,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限于动物药自身化学组成复杂,分析难度大,与植物药相比,其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Totality-of-the-evidence(TOE),“证据链完备性”,是美国FDA《工业界植物药研发指南》推荐用于活性物质不清晰的植物药的质控思路,强调明确大类成分组成和从源头基原品种、采收加工到成品等过程的全成分质控,特别适合用于当前动物药的质量控制。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是国务院颁布的需要特殊管理的28种毒麻中药品种之一,也是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作为分泌物加工品,蟾酥缺乏平常药材(或饮片)固有的基原动物的外观形态,质量控制存在特殊困难。因此,本研究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蟾酥主要包括以蟾毒配基和吲哚生物碱为主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前期针对小分子物质在基原品种间的差异性以及初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采用Nano LC-MS/MS对其中蛋白类成分进行研究;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和本部分蛋白研究结果,建立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策略的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药材蛋白组成分析通过提取溶剂种类、组成和p H值的考察,建立蟾酥药材总蛋白的提取方法,采用Bradford法测定了不同批次蟾酥药材总蛋白含量,47批干品蟾酥中总蛋白含量在6.90-28.3%。采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比较法定基原品种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及近缘易混淆品花背蟾蜍和华西蟾蜍来源的蟾酥的蛋白组成差异性:(1)SDS-PAGE法对不同基原蟾酥样品进行分析,其蛋白条带具有明显差异。中华大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在40-55 KD具有明显主条带,黑眶蟾蜍蟾酥在此处无明显条带,并且后者在>180 KD范围内有条带。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之间,前者在130KD处无条带,后者此处条带清晰。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之间,前者在25-35 KD条带清晰,后者在该范围无条带。(2)基于纳升液质联用技术,对4个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的8个蟾酥样品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基于Proteome Discoverer 2.2平台检索cane toad.v2.2.proteins.fasta数据库,共鉴定到1357个蛋白,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鉴定到的蛋白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参与糖酵解、转运和翻译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法定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区别于近缘易混淆品种的特有蛋白有49个、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两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6个、中华大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2个、黑眶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82个、花背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5个,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60个。根据差异蛋白鉴定时的高可信度肽段,得到各基原间相互区分的特征肽段:黑眶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ILKDQGYSTGIIGK,华西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QLLAGGMAGAVSR,中华大蟾蜍区别于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SLLTGPSQLK,中华大蟾蜍区别于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TGAFDWSHVAK,黑眶蟾蜍区别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FLENLNNFVK,华西蟾蜍区别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TTDMMFGGK、QVVEEPSPQLPAGK、MIGPFFDTLSTK、ITPADSQLQR、DLTAEQAAER和LVDNTEDWHPR,和黑眶蟾蜍区别花背蟾蜍的特征肽段YIAVIIHPDQK。利用SIEVE 2.0软件,导出质谱数据的质荷比、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结合PCA和OPLS-DA分析,筛选得到不同基原间的特征离子:中华大蟾蜍(530.3290-15.40)与华西蟾蜍(964.5004-19.63、352.5574-18.11、1055.6564-18.31和527.3066-20.87)、中华大蟾蜍(461.2529-66.23和622.8214-65.24)与花背蟾蜍、黑眶蟾蜍(948.0197-65.76、1269.6597-67.10、512.3225-52.24、1269.6581-64.98和644.3872-40.02)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47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华西蟾蜍(34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花背蟾蜍与其它三个基原(8个特征离子)。(3)采用同一基原的鲜浆样品,考察烘干(105℃、80℃、60℃)、减压干燥(60℃)、冷冻干燥和阴干等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冷冻干燥样品加工前后颜色无明显变化,其它几种干燥方式样品加工后颜色有不同程度加深;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阴干>80℃烘干>60℃烘干>105℃烘干;SDS-PAGE分析显示105℃烘干样品蛋白条带比其它样品条带明显减少,60℃烘干样品条带数目与其它样品相同但条带颜色较浅,其它3种干燥方式没有明显区别。不同分析方法均提示蛋白成分随温度升高产生明显变化,推测部分蛋白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降解。2、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基础和本论文大分子的研究结果,考虑到标准提升要循序渐进,以兼顾当前中成药生产实际,现阶段仍以小分子蟾毒配基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在前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和饮片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具体为:(1)对【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简化和统一,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浓缩5倍作为【薄层鉴别】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2)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以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共5个蟾毒配基类成分特征峰的HPLC特征图谱。(3)在前期一测多评法研究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点校正法和斜率法)计算不同检测波长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开展同一实验室不同操作者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相对校正因子验证实验,确定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蟾毒配基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42、1.03、0.923和1.04。采用上述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38批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4)根据38批蟾酥样品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结合商品蟾酥质量现状,建议以干燥品计,5种蟾毒配基之和不低于9.0%。
刘生[4](2020)在《鲜虫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纯化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金森(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导致神经递质无法正常分泌造成,主要表现为行为震颤、运动障碍、行动迟缓等;另外,纹状体内胶质细胞激活是PD发病初期的表现之一,故行为学测试、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数目检测也是判断帕金森病主要手段。目前治疗PD的临床药物盐酸多巴胺只能延缓PD发病速度,并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因此,PD药物治疗与神经保护作用辅助疗法,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食品中核苷类成分,比如肌酐、鸟苷、腺苷等具有一定程度神经保护作用。新资源食品蛹虫草中也含有丰富的核苷类成分,这些核苷类成分是否借助其神经保护作用而对PD具有一定辅助疗效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首先比较四种产地、三种采后加工方法的蛹虫草中核苷类物质及其它活性成分种类及含量,选择质量较优的虫草进行核苷类成分提取纯化;并通过其对PD小鼠运动能力、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等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逐步剖析核苷类单一成分(虫草素、腺苷、HEA)、核苷类代表性组合物(虫草素+腺苷+HEA)、虫草核苷提取纯化物对PD神经保护作用大小及其相互联系,这为虫草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辅助功用挖掘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云南、山东、安徽、湖北四个地方蛹虫草中核苷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含量大小以及种类差异,并以此判断较好蛹虫草来源产地和加工方法。通过比较,四个产地蛹虫草在核苷类物质种类上并无明显差异。与其他产地相比,云南产地蛹虫草在活性成分含量上更有优势,其中麦角甾醇、虫草酸含量、SOD酶活均高于其他产地,腺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含量分别为0.19 mg/g、0.21mg/g、0.24 mg/g。不同加工方式活性成分含量顺序依次为新鲜>冻干>烘干。2)比较了HPD100、NKA-Ⅱ、D151三种大孔吸附树脂优劣,最终选用NKA-Ⅱ大孔吸附树脂作为纯化树脂。通过对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各种吸附工艺优化,得出最佳纯化工艺为:样品液p H为8.0,洗脱液p H为7.0,洗脱剂乙醇浓度为60%,上样量体积为50 m L,洗脱剂流速为3 BV/h,洗脱剂用量为175 m L,纯化次数为2-3次。纯化后样品经液质分析得主要核苷类物质有胞苷、鸟苷、腺苷、虫草素、HEA,经3次纯化后纯度均有所提高。经过三次纯化后,新鲜虫草核苷纯化物中腺苷、虫草素、HEA纯度分别为:4.7%、14.8%、10.8%,冻干为:9.8%、12.7%、9.4%,烘干为:6.3%、17.3%、5.2%。3)研究了新鲜、烘干蛹虫草纯化物和腺苷、虫草素、HEA单一及混合物对帕金森小鼠行为学、神经递质、胶质细胞形态和数目大小等影响。发现鲜(干)蛹虫草核苷类纯化物、三种核苷单一组分及混合物等均对PD小鼠具有改善或缓解作用,其中均以新鲜低剂量优于烘干低剂量,虫草素中剂量优于腺苷、HEA中剂量,尤其在神经递质含量和胶质细胞数量方面,这种差异极其显着。
李娟[5](2019)在《云芝糖肽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芝糖肽(Polysaccharopeptide,PSP)作为国家级二类新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镇痛、消炎等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肽、核苷等成分,本文从质量控制角度对云芝糖肽中的多糖肽中的单糖、氨基酸组成、以及核苷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目的:考察不同批次云芝糖肽多糖肽组成、核苷组成,对主要共有峰进行标定;建立云芝糖肽单糖、氨基酸、核苷HPLC特征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相似度软件,选择多个指标成分进行云芝糖肽的质量控制研究,评价不同批次原料的质量,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云芝糖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云芝糖肽中单糖组成的研究:云芝糖肽经110℃,0.1mol/L三氟乙酸(TFA)溶液酸解6h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A,p H7.10)-乙腈(B)(82:18)为流动相,流速0.8m 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以半乳糖为参照峰,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为指标,确立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云芝糖肽单糖对照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组成的研究:云芝糖肽经140℃,4mol/L盐酸溶液酸解2h后,进行在线OPA衍生化。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0.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 H6.60)为流动相A,以甲醇-乙腈-水(45:45:10)为流动相B,以下列梯度洗脱:04分钟,B:2%10%;420分钟,B:10%14%;2030分钟,B:14%31%;3055分钟,B:31%57%,流速1.5m L/min,检测波长338nm,柱温30℃;以丙氨酸为参照峰,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为指标,确立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建立云芝糖肽氨基酸对照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云芝糖肽中核苷组成的研究:采用超声法提取30min,月旭公司AQ-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水为流动相A,以甲醇为流动相B,以下列梯度洗脱:010分钟,B:0%;1015分钟,B:0%5%;1530分钟,B:5%;3045分钟,B:5%15%,流速1m L/min,检测波长260nm,柱温30℃;以次黄嘌呤为参照峰,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为指标,确立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建立云芝糖肽核苷对照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建立了云芝糖肽中单糖的HPLC特征图谱,以半乳糖为参照峰,云芝糖肽的多糖肽由7种单糖组成,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物质的量之比)=82.4±0.4:6.3±0.9:193.3±2.8:100.0:5.3±1.1:4.0±0.9:42.9±2.9,31批云芝糖肽单糖HPLC色谱图与云芝糖肽单糖对照HPLC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0.989。方法学研究表明: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040-0.800、0.072-1.440、0.052-1.040、0.016-0.320mg·m 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7);低、中、高比例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甘露糖101.15%±0.55%、99.45%±2.05%、100.35%±1.25%;葡萄糖101.45%±0.45%、98.30%±2.50%、98.20%±0.50%;半乳糖99.50%±2.10%、101.50%±0.40%、101.85%±0.25%;岩藻糖102.25%±1.65%、99.80%±1.10%、99.70%±0.20%,精密度试验中各单糖衍生物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4%-0.43%、0.10%-3.29%之间,稳定性试验中各单糖衍生物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0.05%-0.86%、0.09%-3.66%之间,重复性试验中各单糖衍生物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0.05%-0.51%、1.76%-4.35%之间。此外,从单糖相似度、单糖组成摩尔比表明云芝糖肽与云芝胞内糖肽、香菇菌多糖、人参糖肽、虫草菌丝体有明显差异。建立了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的HPLC特征图谱,以丙氨酸为参照峰,云芝糖肽的多糖肽由16种氨基酸组成,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盐酸赖氨酸(物质的量之比)=204.6±5.7:145.6±5.5:137.2±3.3:28.6±14.9:218.7±14.8:63.8±0.8:78.0±8.8:100.0:12.7±1.2:5.3±1.3:29.2±2.0:5.7±1.6:10.1±1.8:15.0±2.5:35.4±7.9:116.2±5.7,31批云芝糖肽氨基酸HPLC色谱图与云芝糖肽氨基酸对照HPLC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0.991。方法学研究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盐酸赖氨酸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009-0.180、0.007-0.140、0.005-0.100、0.005-0.100、0.003-0.060、0.004-0.080、0.003-0.060、0.006-0.120mg·m 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5);低、中、高比例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天冬氨酸99.90%±2.40%、101.55%±0.25%、100.95%±0.95%;谷氨酸102.10%±0.80%、99.35%±1.75%、97.15%±1.95%;丝氨酸100.40%±1.90%、101.05%±2.45%、100.30%±2.20%;甘氨酸95.8%±1.00%、94.40%±2.40%、96.75%±2.15%;苏氨酸93.75%±1.55%、95.65%±2.45%、94.00%±1.40%;精氨酸101.60%±2.60%、103.80%±2.10%、103.45%±0.35%;丙氨酸93.70%±1.30%、95.15%±2.35%、96.60%±1.10%;盐酸赖氨酸95.05%±1.15%,101.80%±2.00%、99.15%±1.55%。精密度试验中各氨基酸衍生物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2%-0.09%、0.28%-4.78%之间,稳定性试验中各氨基酸衍生物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11%-0.42%、0.34%-4.5%之间,重复性试验中各氨基酸衍生物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1%-0.05%、0.42%-4.39%之间。此外,从氨基酸相似度、氨基酸组成摩尔比表明云芝糖肽与云芝胞内糖肽、香菇菌多糖、人参糖肽、虫草菌丝体有明显差异。建立了云芝糖肽中核苷的HPLC特征图谱,以次黄嘌呤为参照峰,云芝糖肽的核苷成分由8种核苷组成,2018年生产的云芝糖肽中胞嘧啶: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物质的量之比)=147.0±19.7:73.1±16.1:68.0±10.6:100.0:62.9±5.3:135.4±1.4:42.5±8.8:60.5±10.0,而2017年生产的云芝糖肽中胞嘧啶: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97.8±14.7:136.9±5.3:14.1±2.7:100.0:10.3:108.9±5.5:4.9±0.1:8.7±1.0,29批次2018年生产的云芝糖肽核苷HPLC色谱图与云芝糖肽核苷对照HPLC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在0.920-0.995之间,而两批2017年生产的云芝糖肽核苷HPLC色谱图与云芝糖肽核苷对照HPLC特征图谱的相似度为0.649、0.670。方法学研究表明:胞嘧啶、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270-5.400、0.275-5.500、0.600-12.000、0.900-18.000、1.000-20.000、1.200-24.000、1.750-35.000、0.800-16.000μg·m 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7);低、中、高比例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胞嘧啶95.35%±1.75%、95.20%±1.00%、97.30%±1.00%;尿嘧啶93.10%±1.00%、101.65%±4.15%、102.35%±0.85%;胞苷99.15%±0.45%、101.20%±3.40%、103.00%±0.90%;次黄嘌呤92.50%±0.50%、97.30%±2.00%、98.95%±0.95%;尿苷98.05%±2.95%、99.20%±0.20%、101.80%±0.60%;腺嘌呤99.25%±3.95%、97.75%±1.15%、99.85%±1.95%;鸟苷96.25%±4.35%、101.75%±0.75%、105.65%±0.95%;腺苷96.25%±2.85%、100.00%±0.10%、104.00%±0.30%。精密度试验中各核苷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6%-0.27%、0.68%-2.81%之间,稳定性试验中各核苷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4%-0.36%、0.21%-2.08%之间,重复性试验中各核苷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分别在0.06%-0.20%、0.64%-3.19%之间。此外,从核苷种类、核苷组成摩尔比表明云芝糖肽与云芝胞内糖肽、虫草菌丝体、金蝉花有明显差异。结论:分别建立的云芝糖肽单糖、氨基酸、核苷HPLC特征图谱方法简单、稳定、可靠,可较为全面、整体地表征云芝糖肽的特征组成,为有效提高云芝糖肽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并可用于和其他糖肽类产品进行鉴别。
谭亚杰[6](2019)在《益母草资源化学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益母草属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其资源化学研究和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考察。基于此基础,结合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对我国益母草药用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益母草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从我国益母草属植物的本草学研究、植物资源研究进展以及益母草资源化学研究三个方面对益母草进行文献综述。益母草记载于我国历代本草中,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二萜类、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核苷类、氨基酸类和无机元素成分。其中生物碱类成分是益母草中资源价值较高的活性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最主要成分,有妇科圣药之名,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抗菌、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益母草资源分布于全国各地,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化学成分研究仍有大量工作,本章通过文献查阅,以期为益母草资源化学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第二章对不同产地益母草中各类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评价。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益母草的提取工艺,并采用UPLC-TQ/MS2、ICP-MS等技术分析了不同产地益母草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苷类、氨基酸类、核苷类化学成分以及无机元素的含量,明确了不同产地益母草之间可利用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益母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方向。(1)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苷类特征性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采用UPLC-TQ/MS2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益母草中24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了38批不同产地益母草样品中3个生物碱类成分、4个酚酸类成分、5个苯丙素类成分、1 1个黄酮类化学成分以及1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益母草中24种化学成分含量丰富,其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最高为20.41~433.41μg·g-1,湖北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最高为564.89μg·g-1,河南益母草中总酚酸类成分含量最高177.61 μg·g-1,吉林益母草中总苯丙素类成分和总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0.91 μg·g-1和2.89 μg·g-1,浙江益母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为211.33μg·g-1。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由于益母草收集自中国的南部、西部、北部和东部等不同产地,而这些产地之间生态环境和水土人文的差异可能导致了益母草中特征性资源成分的差异,为益母草资源的针对性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2)核苷类和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采用UPLC-TQ/MS2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益母草中22种核苷类和21种氨基酸类资源性成分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采集自11个产地38批次益母草中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益母草中含有丰富的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不同产地之间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种类几乎没有差异,22种核苷类和21种氨基酸类成分几乎都能检测到,而不同产地含量却存在显着差异。在22种核苷中,Ura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36.96 μg·g-1,Adeo(0.06μg·g-1)和Camp平均含量最低。采集自湖北的益母草中总核苷含量最高,分别为495.33μg·g-1、493.96μg·g-1、483.83 μg·g-1,甘肃的益母草样品总核苷含量最低,仅有16.98μg·g-1。在21种氨基酸中,Asn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95.43 μg·g-1,Hpro(0.93 μg·g-1)平均含量最低;另外,采集自湖北的益母草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 3013.22 μg·g-1、2136.42 μg·g-1、2124.07 μg·g-1,安徽的益母草样品中总氨基酸的含量同样较高,为1158.12μg·g-1,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0~600μg·g-1左右,而甘肃的益母草样品含量最低,仅有80.86μg·g-1。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湖北、河南和安徽的益母草含量高于其他产地,且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各样品中的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可能受地域影响较大,而湖北、安徽和河南则可能是因为其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益母草的最大产区,其生态环境和水土气候更适合益母草的生长和核苷类成分的积累。本节提供了益母草资源利用的新道路,为益母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3)无机元素分析结果:采用ICP-MS建立了同时测定益母草中27种无机元素的方法。应用该方法,以Ge、In、Bi为内标,测定38批不同产地益母草中2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建立无机元素指纹谱,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元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益母草中无机元素含量丰富,但不同产地无机元素间含量差异较大。其中,K元素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68682.57 μg·g-1,其次偏高的元素有Mg(5291.45 μg·g-1)、P(5281.62 μg·g-1)、Al(1249.85 μg·g-1)、Fe(1198.43μg·g-1)、Na(229.57 μg·g-1)、Ba(115.74 μg·g-1)、Mn(97.34 μg·g-1);其他无机元素的含量均低于80.00 μg·g-1,Be元素(0.11 μg·g-1)最低。K、P、Mg元素在每个产地益母草中都有很高的含量,而广西样品中的Mn元素含量偏高,甘肃样品中的Na、Al、和Ti元素含量偏高,吉林样品中的Pb、Zn、Sr元素则偏高。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中,所有产地Hg含量均超标;除Hg外,只有广西、甘肃和吉林三地的重金属全部超标,其余产地均符合要求。142对元素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它们在吸收积累过程中具有相互协同、促进吸收的作用。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产地益母草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可能是和产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度、降水等)相关。本实验中检测了益母草中各类无机元素包括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既为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也为益母草的药材流通、质量控制、品质保证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4)益母草提取工艺优化结果:采用响应曲面法结合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对5种影响因素(超声时间、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和超声功率)进行考察,以益母草提取率、抗凝血活性、抗氧化活性为指标,优化益母草提取工艺。结果显示,益母草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为38.2 min,超声温度为30℃,乙醇浓度为48.9%,料液比为30 mL·g-1,超声功率为500 W。表明响应曲面法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从益母草中提取抗凝血和抗氧化成分的方法,同时也为益母草资源的针对性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为益母草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第三章建立了益母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和益母草优质药材质量标准,并对益母草的适宜采收期及干燥加工方法进行了优选。(1)益母草指纹图谱的建立:益母草HPLC指纹图谱方法的色谱条件为: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TM C18(4.6×250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0%A,0-10 min;10-10%A,10-13 min;10-14%A,13-30 min;14-21%A,30-50 min;21-95%A,50-75 min;95-5%A,75~80 min)。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0 μL,检测波长277 nm。结果确定了 12个共有特征峰,并鉴定出其中3个峰,分别为红景天苷、盐酸益母草碱和丁香酸。同时规定优质益母草中以盐酸益母草碱为对照,盐酸益母草碱与红景天苷的比值不得小于1.02且不得大于1.40。本实验建立的HPLC方法可对不同产地益母草进行整体性的评价,简便快速、稳定可靠,可用于益母草资源质量控制,促进益母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为其他中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2)益母草优质药材标准建立:对益母草进行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查,进行薄层鉴别以及对其中4种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来对益母草进行优质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各检查项中基地益母草均优于市售益母草;薄层色谱鉴别中基地与市售益母草均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区别在于基地益母草斑点更多,与对照药材相似度更高,而市售益母草斑点参差不齐;HPLC色谱中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红景天苷和丁香酸4种成分分离良好,在线性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实验所建立的益母草药材优质标准在药典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增加了部分指标,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反映益母草的整体品质,为益母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市场流通及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3)益母草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本实验中比较了7月初至9月底共13个采收时间下益母草中4种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以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丁香酸和红景天苷的含量为指标来确定益母草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8月初为益母草药材的最佳采收时间。(4)益母草适宜干燥加工方法的优选:本实验中比较了益母草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热风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与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晒干、阴干)对益母草品质的影响。以24种资源性化学成分(3个生物碱类成分、4个酚酸类成分、5个苯丙素类成分、11个黄酮类化学成分以及1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为指标来确定益母草最优加工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逼近理想值排序法分析显示,热风70℃干燥为益母草最佳干燥加工方法。
钱正明,张浩,田野,李春红,杨丰庆,李文佳[7](2018)在《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冬虫夏草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核苷、多糖、糖醇类、甾醇、蛋白质、肽、氨基酸、鞘脂和脂肪酸等。本文在前期综述文献的基础上,以冬虫夏草主要化学成分为基础,综述了各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以期为冬虫夏草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谭婷[8](2016)在《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发展新型高效可靠的食品分析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运用生物兼容的溶剂、纳米材料构建简便易行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在线分离技术是分析方法发展的重中之重。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具有通过选择不同氢键给体与氢键受体可达到调节其结构与性质的特点,且具有价廉易制备、环保、可生物兼容等优势,在食品样品前处理及分析中备受关注。本文研究制备了一些低共熔溶剂,并应用于食品组分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分析,同时探讨了相关的分离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液相微萃取食用植物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以氯化胆碱、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丁基氯化铵为氢键受体,分别与乙二醇、丙三醇、尿素等氢键给体结合,成功制备了6种DES。利用DES良好的亲水性可与正己烷、食用油基质形成互不相溶的两相的特点,构建了DES液相微萃取方法。在超声加热的辅助下对食用植物油中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萃取与富集,结果吲哚-3-乙酸、3-吲哚丁酸及4-碘苯氧乙酸萃取后的检出限比萃取前分别降低了60、20、10倍,加标回收率在72.7-108%范围内。该液相微萃取方法简化了复杂粘稠的食用油样品前处理过程,达到了对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分离及富集的目的。2、DES-CN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用植物油中抗氧化剂分析应用研究采用层状类石墨结构的氮化碳(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CNNs)与DES共热超声制备得到11种复合材料,并采用SEM、TEM、XRD、FT-IR、BET及EA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将DES-CNNs复合材料用于食用植物油中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没食子酸辛酯(OG)四种酚类抗氧化剂的分离萃取与富集。实验经复合材料的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剂体积等条件优化后,结果发现以氯化胆碱-乳酸的DES与氮化碳制备的复合材料在60°C水浴中萃取40 min,PG、TBHQ、BHA及OG四种抗氧化剂在0.02-0.5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在50.0-1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2-9.21%范围内。3、基于低共熔溶剂的虫草素提取方法研究实验以虫草素的高效率提取为研究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讨了DES对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效果。通过对比6种基于氯化胆碱的DES与传统提取溶剂(水、甲醇)的提取效果发现,采用氯化胆碱-尿素制备的DES,在60°C超声40 min,料液比为1:200时,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效率约为水提效率的一倍。该提取方法简捷有效,充分发挥了DES优异的提取性能与性质可调控的特点。4、低共熔溶剂改性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的构建及在生物碱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结构相近的碱性化合物在C18柱上存在色谱峰宽、拖尾等分离困难。用乙二醇分别与不同氢键受体(氯化胆碱、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丁基氯化铵)、氯化胆碱分别与不同氢键给体(尿素、柠檬酸、丙三醇)制备得到7种DES,通过系统探讨有机溶剂种类、DES浓度、DES种类和柱温等条件试验后,构建了乙腈-1.0%DES(p H 3.3)=32:68(v/v)新型改性的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并用于探讨DES改善结构相似的碱性化合物分离的能力。以季铵类生物碱(盐酸黄连碱、血根碱、盐酸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为研究对象,当流动相中加入少量DES就能够使生物碱的分离度有显着提高。将DES改性后的流动相体系应用于中药样品盐酸小檗碱定量分析,回收率在90.6-99.1%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在0.62-2.81%之间。在系统研究影响色谱分离因素的基础之上,实验还阐明了DES作为反相色谱流动相改性剂的作用机理是氢键受体与氢键给体的协同作用。5、低共熔溶剂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研究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乙二醇为氢键给体,按摩尔比1:3,成功制备了室温下呈液态的均一澄清透明的DES。选用硅胶柱(150 mm×4.6 mm,3μm),以不同体积分数的DES与乙腈混合,构建DES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考察其对4个碱基(尿嘧啶、6-氯脲嘧啶、次黄嘌呤及胞嘧啶)与2个核苷(腺苷及胞苷)在改性后的亲水色谱中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相流动相条件相比,在DES改性的流动相体系中,碱基与核苷分离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胞嘧啶与胞苷能达到完全分离。同时,随着DES在乙腈中浓度的增加,6个碱基与核苷在色谱柱上的保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胞苷的保留减小最为显着。随着柱温的升高,碱基与核苷的保留亦有所减小。本研究通过探讨DES在流动相中的比例及温度条件,验证了DES具有对亲水色谱流动相改性的能力,且改性后的流动相体系稳定、可靠。
许奇[9](2016)在《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标准提高》文中研究指明香菊感冒颗粒是由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由广藿香、香薷、野菊花和青蒿四味药组成。主要用于四时感冒,尤其对夏季感冒发热,头痛,胸闷无汗等,更为适宜。由于香菊感冒颗粒现行标准存在质控指标少且代表性不佳,方法专属性差、结果不明显等问题,本研究在其现行标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简单、快速、准确的新方法,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科学的质量标准。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定性鉴别。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建立了香菊感冒颗粒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并且使用单味药和阴性药材对指纹图谱的特征峰进行了药材归属;另外使用自动质谱解卷积定性系统(AMDIS)和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的方法对特征峰进行化合物鉴定。结果:香菊感冒颗粒标准指纹图谱中共有22个特征峰,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的相似度均大于0.99,并且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0.5%。18批香菊感冒颗粒的相似度在0.892~0.998之间,表明香菊感冒颗粒的质量差异不大;22个特征峰中有19个峰确定了药材归属,还有3个峰并未确定,推测可能是辅料或工艺影响的结果;AMDIS和PTRI联用共鉴定出了22个共有峰的15个化合物。第二部分,定量测定。包括2个实验。实验一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挥发性成分麝香草酚和百秋李醇的含量。采用Agilent HP-5毛细管柱,程序升温,顶空进样和氢火焰离子化(FID)检测,测得麝香草酚和百秋李醇分别在1.1908~59.5404μg和0.6283~31.4147μg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成相关线性,r均大于0.999(n=5);麝香草酚和百秋李醇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0%和99.3%,RSD%分别为2.0%和1.5%(n=6)。18批样品测定得到麝香草酚的含量在0.240~5.417μg/g间,百秋李醇的含量在0.093~2.605μg/g间。实验二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黄酮类成分蒙花苷、木犀草苷及酚酸类成分绿原酸的含量。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蒙花苷、木犀草苷和绿原酸的分别在0.7560~75.6024μg/m L、0.3035~30.3490μg/m L和0.6109~61.087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为1.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95.4%和101.2%,RSD%分别为1.0%、1.6%和1.8%(n=6)。18批香菊感冒颗粒的结果为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在0.0707~0.1094 mg/g;木犀草苷的平均含量在0.0036~0.0769 mg/g;蒙花苷的平均含量在0.2302~0.3576 mg/g。建立的3个方法基本上满足了全方位控制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方法的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度高,为系统的建立其质量控制体系提供研究基础。
邱智东[10](2016)在《参草菌质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确定新型中药原料药——参草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并探讨其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一、以人参为基质,虫草菌为发酵菌株进行双向固体发酵,构建人参虫草新型发酵组合。通过粒度、生长因子、温度、相对湿度,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参数控制,跟踪人参稀有皂苷、虫草素等功效成分含量指标优选最佳工艺条件。二、通过一次性大剂量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观察参草菌质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三、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模型,观察参草菌质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一、从酶分子水平进行参草菌质生物转化机理研究,并从虫草菌中分离得到一种分子量为16KDa的β-葡萄糖苷酶,该酶能在36h内转化人参皂苷Rb1,转化率为97.7%。二、体内实验: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心肌纤维化组大鼠SBP、DBP、MAP、LVSP、±dp/dtmax均明显降低,而HR、LVEDP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参草菌质组大鼠SBP、DBP、MAP、LVSP、±dp/dtmax升高,HR、LVED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心肌纤维化组大鼠心室脏器系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参草菌质组大鼠心室脏器系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纤维化组大鼠血清CK、CKMB、GOT和LDH活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参草菌质组大鼠血清CK、CKMB、GOT和LDH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纤维化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心肌纤维化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减少、SOD及GSH-Px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纤维化组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Ⅱ、ALD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参草菌质组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Ⅱ、ALD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纤维化组大鼠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光密度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肌纤维化组比较,参草菌质组大鼠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光密度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参草菌质能减轻心肌纤维化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纤维化组大鼠心肌组织TGF-β1/Smad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心肌纤维化组相比,参草菌质组大鼠心肌组织TGF-β1/Smad2蛋白表达减弱。三、体外实验:1.参草菌质1000、1200μg·L-1抑制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剂量组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参草菌质200μg·mL-1、400μg·mL-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上清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参草菌质200μg·mL-1、400μg·mL-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上清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上清中CTGF、TGF-β1的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参草菌质200μg mL-1、400μg·mL-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上清中CTGF、TGF-β1的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参草菌质200μg·mL-1、400μg·mL-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2蛋白表达增强。与血管紧张素Ⅱ组比较,300μg·mL-1、400μg mL-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2蛋白表达减弱。结论:新型中药原料药—参草菌质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抑制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提示其有可能开发成防治心肌纤维化的创新药物。
二、Analysis of the Nucleoside Content of Cordyceps sinensis Using the Stepwise Gradient Elution Technique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of the Nucleoside Content of Cordyceps sinensis Using the Stepwise Gradient Elution Technique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论文提纲范文)
(1)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猫棒束孢真菌的研究进展 |
1.3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1.3.1 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1.3.2 对非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
1.3.3 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
1.4 虫草类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1.4.1 核苷类成分分析 |
1.4.2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 |
1.4.3 糖苷类成分分析 |
1.4.4 甾醇类成分分析 |
1.4.5 脂肪酸类成分分析 |
1.4.6 其他成分分析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猫棒束孢菌丝粉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药材 |
2.2.3 药品与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培养 |
2.3.2 对免疫抑制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脏器指数、血常规、TNF-α含量的测定 |
2.3.3 对免疫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碳廓清实验) |
2.3.4 对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测定 |
2.3.5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
2.4.2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4.3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
2.4.4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含量的影响 |
2.4.5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4.6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药材 |
3.2.3 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3.2 免疫学指标测定 |
3.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2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3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
3.4.4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3.4.5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IL-2 含量的影响 |
3.4.6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含量的影响 |
3.4.7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IgG含量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HPLC-Q-TOF-MS分析猫棒束孢菌丝粉化学成分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4.3.2 HPLC-Q-TOF-MS分析结果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党参和金银花的活性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LC法同时测定党参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3 方法学验证 |
3.1 线性及检测限 |
3.2 精密度 |
3.3 重复性 |
3.4 稳定性 |
3.5 回收率 |
4 含量测定结果及霉变影响 |
5 讨论 |
5.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5.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5.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5.4 结果分析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不同花期金银花多糖的含量及单糖组成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3 方法学验证 |
3.1 线性、检测限及定量限 |
3.2 精密度 |
3.3 稳定性 |
3.4 重复性 |
3.5 回收率 |
4 金银花多糖中多糖含量及单糖组成 |
5 讨论 |
5.1 金银花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5.2 衍生化及水解条件的确定 |
5.3 流动相及PMP-单糖衍生物分离的影响 |
5.4 结果分析 |
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药质量控制常用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3)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案设计 |
1 研究背景 |
1.1 动物药材疗效确切,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 |
1.2 美国FDA推荐的植物药质控思路TOE,可能适合用于动物药的质量控制 |
1.3 以蟾酥为例探讨动物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1.4 蟾酥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研究思路 |
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地调研、样品采集和制备 |
1 基地调研 |
1.1 养殖基地现状 |
1.2 加工现状 |
2 蟾酥药材收集 |
3 同一来源鲜浆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制备 |
4 蟾酥粉样品的收集 |
第三章 蟾酥药材中蛋白类成分研究 |
第一节 蟾酥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蟾酥样品的SDS-PAGE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Nano LC-MS/MS的不同基原蟾酥样品差异蛋白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一节 蟾酥药材质量标准完善与提高 |
1 薄层鉴别 |
2 特征图谱 |
3 一测多评法相对校正因子的优化 |
4 来源项 |
第二节 蟾酥粉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物药质量分析概况及蟾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鲜虫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纯化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蛹虫草中活性成分及其检测方法 |
1.2.2 蛹虫草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1.2.3 蛹虫草中活性成分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鲜干蛹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比较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蛹虫草前处理 |
2.2.2 蛹虫草含水率测定 |
2.2.3 蛹虫草中核苷类物质检测 |
2.2.4 蛹虫草中其它活性物质检测 |
2.2.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地区蛹虫草含水率差异 |
2.3.2 核苷类物质检测条件 |
2.3.3 精密度、准确度 |
2.3.4 虫草中核苷类物质含量分析 |
2.3.5 产地和加工方式对蛹虫草中其它活性物质含量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蛹虫草中核苷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大孔树脂种类筛选 |
3.2.3 NKA-Ⅱ大孔树脂对蛹虫草核苷物质的静态、动态吸附实验 |
3.2.4 核苷精制物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蛹虫草大量提取后的腺苷、虫草素、HEA含量 |
3.3.2 HPD100、NKA-Ⅱ、D151 三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率和解吸率 |
3.3.3 洗脱剂浓度对核苷物质解吸率的影响 |
3.3.4 样品液pH对虫草素、腺苷、HEA吸附率的影响 |
3.3.5 解吸液pH对虫草素、腺苷、HEA解吸率的影响 |
3.3.6 腺苷、虫草素、HEA在 NKA-Ⅱ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3.3.7 泄露曲线 |
3.3.8 洗脱曲线 |
3.3.9 NKA-Ⅱ大孔树脂纯化后虫草核苷类成分分析 |
3.3.10 虫草核苷精制物中核苷种类分析及定量 |
3.4 结论 |
第四章 核苷类纯化物对帕金森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1.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1 实验设计如下表 |
4.2.2 PD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分组 |
4.2.3 指标检测 |
4.2.4 小鼠中脑黑质区SOD、CAT、GSH活性检测 |
4.2.5 HPLC法测纹状体内DA(多巴胺)、HVA(高香草酸)含量 |
4.2.6 免疫组化测各组小鼠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数目 |
4.2.7 免疫荧光共标测脑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数目 |
4.2.8 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体重影响 |
4.3.2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爬杆时间变化 |
4.3.3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悬挂行为影响 |
4.3.4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纹状体内SOD、CAT、GSH酶活影响 |
4.3.5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影响 |
4.3.6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中脑黑质区TH神经元形态影响 |
4.3.7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中脑黑质区TH神经元影响 |
4.3.8 蛹虫草核苷类物质预处理对PD小鼠中脑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数目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云芝糖肽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云芝糖肽中单糖的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云芝糖肽中单糖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2.3.2 云芝糖肽中单糖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2.3.3 云芝糖肽中单糖的HPLC特征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
2.3.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的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3.3.2 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3.3.3 云芝糖肽中氨基酸的HPLC特征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
3.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云芝糖肽中核苷的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云芝糖肽中核苷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4.3.2 云芝糖肽中核苷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学的考察 |
4.3.3 云芝糖肽中核苷的HPLC特征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
4.3.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益母草资源化学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益母草资源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益母草属药用植物本草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母草属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益母草属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益母草资源化学研究 |
第一节 益母草特征性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核苷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氨基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无机元素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益母草资源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益母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益母草指纹图谱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母草质量标准研究及其质量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益母草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益母草适宜干燥加工技术的优化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制备方法 |
1.1 核苷类 |
1.2 糖类 |
1.3 甾醇类 |
1.4 脂肪酸 |
1.5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 |
2 分析方法 |
2.1 核苷类成分 |
2.2 糖类成分 |
2.3 甾醇类 |
2.4 脂类 |
2.5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 |
2.6 有害成分 |
3 小结和展望 |
(8)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1.1 DES的概述 |
1.1.1 制备 |
1.1.2 理化性质 |
1.1.2.1 密度、熔点 |
1.1.2.2 粘度 |
1.1.2.3 表面张力 |
1.1.2.4 酸碱性 |
1.1.2.5 溶解性 |
1.1.2.6 导电性 |
1.1.2.7 毒性 |
1.1.3 应用 |
1.1.3.1 有机合成 |
1.1.3.2 电化学 |
1.1.3.3 功能材料 |
1.1.3.4 分离与萃取 |
1.2 天然低共熔溶剂 |
1.2.1 制备 |
1.2.2 NMR光谱与结构 |
1.2.3 物理化学性质 |
1.2.4 溶解能力 |
1.3 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食用植物油 |
1.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1.2 抗氧化剂 |
1.3.2 蛹虫草 |
1.3.2.1 核苷类物质 |
1.3.2.2 多糖类物质 |
1.3.2.3 麦角甾醇和甘露醇 |
1.3.2.4 多肽 |
1.3.2.5 分析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液相微萃取食用植物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1.2 仪器设备 |
2.2.2 方法与步骤 |
2.2.2.1 DES的制备 |
2.2.2.2 色谱柱的制备 |
2.2.2.3 色谱分离条件 |
2.2.2.4 萃取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温度的影响 |
2.3.2 萃取时间的影响 |
2.3.3 DES用量的影响 |
2.3.4 DES种类的影响 |
2.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DES-CN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用植物油中抗氧化剂分析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1.2 仪器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DES的制备 |
3.2.2.2 CN的制备 |
3.2.2.3 DES-CNNs的制备 |
3.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2.5 液相微萃取方法 |
3.2.2.6 色谱分离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NNs的表征 |
3.3.2 DES种类的影响 |
3.3.3 萃取温度的影响 |
3.3.4 萃取时间的影响 |
3.3.5 萃取剂体积的影响 |
3.3.6 色谱条件优化 |
3.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低共熔溶剂的虫草素提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1.2 仪器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DES的制备 |
4.2.2.2 样品制备 |
4.2.2.3 色谱分离条件 |
4.2.2.4 样品提取方法 |
4.2.2.5 传统提取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提取剂种类的影响 |
4.3.2 提取方式的影响 |
4.3.3 提取温度的影响 |
4.3.4 提取时间的影响 |
4.3.5 料液比的影响 |
4.4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低共熔溶剂改性反相色谱流动相体系的构建及在生物碱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1 材料与试剂 |
5.2.1.2 仪器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DES的制备 |
5.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5.2.2.3 DES水溶液的配制 |
5.2.2.4 色谱柱的制备 |
5.2.2.5 色谱分离条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ES的性状与表征 |
5.3.2 有机相的影响 |
5.3.3 DES浓度的影响 |
5.3.4 柱温的影响 |
5.3.5 氢键受体的影响 |
5.3.6 氢键给体的影响 |
5.4 分离机理 |
5.5 方法学与样品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低共熔溶剂改性的亲水色谱流动相体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6.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2.1.2 仪器设备 |
6.2.2 实验方法 |
6.2.2.1 DES的制备 |
6.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6.2.2.3 流动相的配制 |
6.2.2.4 色谱柱的制备 |
6.2.2.5 色谱分离条件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分离效果 |
6.3.2 DES浓度的影响 |
6.3.3 柱温的影响 |
6.3.4 重复性与精密度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标准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控制现状 |
1.1 香菊感冒颗粒概述 |
1.2 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控制现状 |
1.3 香菊感冒颗粒中各单味药材的研究现状 |
2 中药质量控制方式-指纹图谱 |
2.1 中药指纹图谱 |
2.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
3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二章 挥发油的指纹谱图和基于质谱的特征组分鉴定 |
1 引言 |
1.1 挥发油 |
1.2 GC-MS在挥发油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3 香菊感冒颗粒挥发性成分鉴别方法的立题依据 |
2 实验 |
2.1 试剂与耗材 |
2.2 仪器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正构烷烃溶液的制备 |
2.5 单味药材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 阴性溶液的制备 |
2.7 模拟处方样品溶液的制备 |
2.8 GC-MS检测 |
2.9 基于质谱的特征组分鉴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进样方式的选择 |
3.2 供试品溶液配制方法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3.3 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 |
3.4 GC-MS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3.5 香菊感冒颗粒的指纹图谱 |
3.6 指纹图谱特征峰的药材归属 |
3.7 结合AMDIS和保留指数对指纹图谱特征峰的组分鉴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挥发性组分麝香草酚和百秋李醇的气相色谱测定 |
1 引言 |
2 实验 |
2.1 试剂与材料 |
2.2 仪器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阴性样品的制备 |
2.6 麝香草酚和百秋李醇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样品预处理和GC进样方式的选择 |
3.2 内标法与外标法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
3.3 顶空GC检测条件的优化 |
3.4 GC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和专属性 |
3.5 精密度 |
3.6 线性关系考察 |
3.7 定量限 |
3.8 重复性 |
3.9 稳定性试验 |
3.10 回收率 |
3.11 样品测定 |
4 小结 |
第四章 黄酮类组分蒙花苷和木犀草苷以及酚酸类组分绿原酸含量的同时测定 |
1 引言 |
2 实验 |
2.1 试剂与材料 |
2.2 仪器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2.6 HPLC三组分同时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检测波长对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影响 |
3.2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
3.3 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
3.4 系统适应性与专属性 |
3.5 精密度 |
3.6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7 定量限 |
3.8 重复性 |
3.9 稳定性 |
3.10 回收率 |
3.11 样品测定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香菊感冒颗粒 |
致谢 |
(10)参草菌质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 冬虫夏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四 中药双向固体发酵生物转化技术研究的研究和应用概况 |
实验研究 |
第一篇 参草菌质新型中药原料药最佳发酵工艺的确定 |
实验一 人参虫草菌质发酵技术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品及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生物转化工艺研究 |
3.1 工艺流程 |
3.2 制备方法 |
3.2.1 冬虫夏草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
3.2.2 冬虫夏草种子液制备 |
3.2.3 固体人参培养基的配制 |
3.2.4 人参虫草菌质的发酵 |
3.3 发酵条件优化 |
3.3.1 生长因子的优化 |
3.3.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实验二 人参虫草菌质相关成分含量生长趋势的研究 |
1 概述 |
2 材料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品及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人参虫草菌质中总皂苷成分的生长趋势测定 |
3.1 不同时间段人参虫草菌质的总皂苷生长趋势 |
3.2 不同阶段人参虫草菌质的虫草素的生长趋势 |
3.3 不同阶段人参虫草菌质腺苷的成长趋势 |
3.4 不同阶段人参虫草菌质中单体皂苷的成长趋势 |
3.4.1 人参虫草菌质中常见人参皂苷的成长趋势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三 参草菌质生物转化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品及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BRADFORD法检测人参虫草菌质蛋白含量 |
4 β-葡萄糖苷酶的富集 |
4.1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策略 |
4.2 硫酸铵分级沉淀法 |
4.2.1 初步分离发酵液过程中硫酸铵浓度的考察 |
4.3 样品的脱盐处理 |
4.4 离子交换层析 |
4.5 分子筛层析分离 |
4.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分子量 |
4.7 各步分离纯化程度总结 |
5 冬虫夏草菌B-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RB1生物转化过程的研究 |
5.1 B-葡萄糖苷酶体外转化人参皂苷RB1的反应体系 |
5.2 对照样品的制备 |
5.3 薄层色谱法测定B-葡萄糖苷酶体外转化人参皂苷RB1的过程 |
5.4 高效液相法测定冬虫夏草菌B-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RB1的转化过程 |
5.4.1 HPLC检测方法 |
6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篇 参草菌质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品及试剂 |
1.1.2 仪器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2 大剂量一次性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 |
1.2 3 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 |
1.2.4 心室脏器系数的测定 |
1.2.5 心肌酶的测定 |
1.2.6 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测定 |
1.2.7 HE染色 |
1.2.8 MASSON染色 |
1.2.9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 |
1.2.10 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1.2.11 心肌组织蛋白检测 |
1.2.12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2.2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心室脏器系数的影响 |
2.3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
2.4 参草菌反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血清MDA含量、SOD及GSH-PX活性的影响 |
2.5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Ⅱ、ALD含量的影响 |
2.6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心肌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光密度(OD)比值的影响 |
2.7 心肌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的结果 |
2.8 心肌组织胶原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
2.9 心肌组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2.10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心肌TGF-B1表达水平的影响 |
2.11 参草菌质对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大鼠心肌SMAD2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二 参草菌质对ANC 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品及试剂 |
1.1.2 仪器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传代 |
1.2.2 实验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
1.2.3 MTT法测定心肌成纤维细胞存活率 |
1.2.4 BRD U-ELISA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1.2.5 ELISA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COL Ⅰ、COLⅢ、TGF-B1与CTGF的分泌情况 |
1.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TGF-B/SMADS蛋白表达 |
2. 实验结果 |
2.1 参草菌质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 参草菌质对ANGⅡ诱导过度增殖心肌成纤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
2.3 参草菌质对ANGⅡ诱导过度增殖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的影响 |
2.4 参草菌质对ANGⅡ诱导过度增殖心肌成纤维细胞上清CTGF、TGF-B1含量的影响 |
2.5 参草菌质对ANGⅡ诱导过度增殖心肌成纤维细胞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6 参草菌质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过度增殖成纤维细胞TGF-B1表达水平的影响 |
2.7 参草菌质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过度增殖成纤维细胞SMAD2表达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Analysis of the Nucleoside Content of Cordyceps sinensis Using the Stepwise Gradient Elution Technique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论文参考文献)
- [1]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王跃凤. 山西大学, 2020(01)
- [2]党参和金银花的活性组分分析[D]. 何金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3]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D]. 房蕴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鲜虫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纯化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 刘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云芝糖肽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D]. 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益母草资源化学与质量标准研究[D]. 谭亚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冬虫夏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钱正明,张浩,田野,李春红,杨丰庆,李文佳.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9)
- [8]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在一些食品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谭婷. 南昌大学, 2016(04)
- [9]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标准提高[D]. 许奇. 苏州大学, 2016(05)
- [10]参草菌质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邱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