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楂红色素的性质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相玉秀,杨铁金,相玉琳[1](2021)在《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的提取、稳定性检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运用超声辅助碱液法提取山里红果皮中的红色素,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最后利用提取的色素制作口红。结果表明:(1)红色素的最佳提取的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为440 W,超声时间为20 min,料液比为1∶9,NaOH浓度为3.5%;(2)山里红色素的化学性质实验表明:该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在55℃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强;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3)利用提取的色素及其他植物原料制作出水润保湿、色泽亮丽、纯天然、健康安全的口红成品。
王钊,李长滨,李玉江,许俊亚,李青静,张本尚,邹建[2](2021)在《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枣皮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经过预处理的红枣皮为起始原料,由低温烘干制得枣皮粉,经过筛选,以氢氧化钾水溶液为提取溶剂。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氢氧化钾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时间等工艺条件变化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在较优单因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该研究对枣皮红色素的最优提取方案为:氢氧化钾浓度0.6 mol/L、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 h、超声时间20 min,经3次重复验证试验确认了这一最优工艺条件。
殷燕靖[3](2021)在《贮藏温度与干燥处理对山楂多酚、果胶及其凝胶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山楂是我国特有的药食兼用型水果,品种多、产量大,成熟采收期集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果胶含量高且凝胶性能好。目前我国山楂的主要利用方式为鲜食、制罐、入药和山楂片、果丹皮等凝胶制品的加工等。如何满足优质山楂原料的全年供应,降低贮藏成本,是实现山楂提质增效加工利用的关键。本试验以山楂的生理品质、营养成分、酚类物质含量、凝胶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等为评价依据,比较山楂品质的种间差异性,研究贮藏温度和干燥处理差异对山楂营养与加工品质的影响,同时开发山楂-水果复合果丹皮产品,以期为优质山楂原料选择、山楂贮藏和精深加工方式提供数据参考,可进一步推动山楂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星、棉球、富硒山楂为试材,以市售成品山楂为对照(Contrast hawthorn flour,CHF),比较不同品种山楂生理品质与营养物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棉球的脂肪含量较高,金星的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富硒山楂的总酸含量较高。山楂中总酚、黄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金星、棉球、富硒山楂和CHF;测试山楂样品的乳化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棉球的乳化稳定性较强,富硒山楂、CHF和金星的乳化稳定性依次降低。(2)比较不同品种山楂抗氧化能力及其凝胶品质的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棉球的总酸、果胶含量均高于金星,干基含量分别为14.55%、14.24%,金星中粗蛋白、总淀粉、还原糖、灰分和总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棉球。由糊化特性测试结果可知,金星的回升值高于棉球,说明其抗老化能力较低,但其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较强。(3)研究温度差异对贮藏期山楂理化品质、酚类物质组成、抗氧化能力与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山楂水分、硬度、总糖、还原糖、总酸含量和色泽随贮藏时间逐渐降低且降幅较大,30 d时山楂开始腐烂;冷藏时以上测试指标降幅减缓,山楂贮藏期可延长至60 d以上;冷冻时山楂各理化与营养指标的变化量最小。贮藏期内山楂抗坏血酸、可溶性酚类(Extractable phenolic,EPP)和黄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常温、冷藏和冷冻。贮藏期内可水解酚类(Hydrolyzable phenolic,HPP)的变化并不显着(p>0.05);不溶性原花青素(Non-extractable proanthocyanidins,NEPA)含量逐渐增加,增加速率的比较结果为常温>冷藏>冷冻。常温下山楂中EPP、HPP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随贮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NEPA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则逐渐增强。冷藏60 d内山楂的FRAP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DPPH-RSC)变化不明显。常温下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随贮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在30 d时达到最大值;冷藏和冷冻时逐渐降低且无显着性差异。(4)将蓝莓、杏子、苹果、樱桃与山楂果浆混合,研究山楂-水果复合果丹皮加工技术及其质量特征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山楂果丹皮的硬度和破裂距离在干燥6 h内先降低后增加,但干燥时间对山楂果丹皮的色泽无显着影响(p>0.05)。山楂添加量高于50%、60°C干燥6 h时,山楂-水果复合果丹皮的品质较好。
祁百巍,陈炼红[4](2021)在《响应面优化广西红蓝草红色素提取工艺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优化红蓝草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其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该试验以广西红蓝草为原料,以吸光值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模型对红蓝草红色素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析,研究温度、pH、蔗糖、食盐、还原剂、防腐剂及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红蓝草红色素对·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DPPH·的清除能力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红蓝草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法为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 (g/mL),超声温度53℃,超声时间109 min,超声功率160 W;红蓝草红色素对温度、蔗糖、食盐、防腐剂和大部分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中性偏酸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降解,其中高浓度蔗糖、食盐溶液、Al3+及还原剂对其起增色作用;通过测定红蓝草红色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OH、DPPH·的清除能力,得出红蓝草红色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裴佳慧[5](2021)在《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羊毛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致密的鳞片,鳞片层的存在所造成的定向摩擦效应是羊毛纤维出现毡缩现象的根本原因。此外,鳞片的存在使羊毛纤维不易被染液润湿,阻碍了羊毛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色困难。微波处理可以可破坏羊毛纤维表面鳞片,且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纤维快速升温,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防止纤维受损。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压微波的羊毛鳞片尖端物理处理方法。首先采用超声波技术增大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翘角,将介电损耗因子远大于羊毛纤维的纳米钛酸钡颗粒负载到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内侧,再利用微波的选择加热特性,将微波辐射能集中在负载有纳米钛酸钡颗粒的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处,实现在尽量减弱对羊毛纤维力学性能和表面结构特征影响的条件下降低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和羊毛纤维的质量分数对负载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波与微波处理过程中各参数设置对处理后纤维的细度、定向摩擦效应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并与直接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进行比较。最后,对处理后的羊毛纤维进行表面形态结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和毡缩性能等进行测试表征。主要结论如下:定频40 k Hz超声波处理时,处理时间在40 min及以下,温度在40℃及以下时,鳞片无明显损伤。因此,为了在不损伤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前提下,使鳞片翘角达到最大,实验中超声波清洗参数可以设定为在40℃下处理40 min。随着悬浊液中钛酸钡质量分数升高,钛酸钡颗粒负载量和负载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的质量分数在2%时纳米钛酸钡负载率最高,5%时纳米钛酸钡负载量最高。羊毛鳞片尖端翘角内所能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存在上限。超声波清洗后的羊毛纤维红外光谱与未处理羊毛纤维一致,说明超声波清洗可以清洗掉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纵向形态观察发现超声波清洗后羊毛纤维表面基本无钛酸钡颗粒残留。负载纳米钛酸钡后的羊毛纤维在进行微波处理后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太大变化,而定向静摩擦效应明显降低。而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明显。因此在羊毛纤维微波处理羊毛鳞片的过程中借助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可以实现保护羊毛纤维主体不受损伤。直接进行真空微波辐射处理的羊毛纤维由于微波加热的均匀性,羊毛纤维的主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表面发生鳞片钝化、边缘模糊破裂现象。羊毛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而劣化加剧,虽然微波处理后其表面顺逆摩擦系数均减小,但定向摩擦效应无明显变化规律。经过超声波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后的羊毛纤维在经过微波处理后,拉伸性能无明显变化,但当微波功率过大时,会发生能量过剩,微波真空腔体内会出现打火现象且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不减反增。超声波负载后真空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系数随着真空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明显减小。但两种纤维的细度和红外光谱均没有明显转变。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卷曲度和卷曲回复率比未处理的羊毛纤维高,而卷曲数和卷曲弹性回复率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明显增大,而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与5%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白度变化不大,2%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纤维白度有小幅度增大。经过同样的染色工艺处理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与未处理羊毛纤维相比,负载后微波处理的彩度值a*、b*、色饱和度C*ab和色差ΔECMC均变大,亮度值L*变小,K/S值明显变大,上染速率增大但匀染性下降。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钝化,而未处理羊毛纤维的鳞片完好,染料不易上染。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经水洗后的毡缩球体积比未处理羊毛纤维大一倍,且毡缩球蓬松,边缘有纤维滑出,这表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毡缩性有明显改善。
吕雪[6](2020)在《山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查阅、收集国内山楂中有效成分提取文献方法基础上,综述近几年山楂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山楂提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哲[7](2020)在《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文中提出天然产物是人类获取工业或药用原料的主要途径,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获取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对一株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的次级代谢产物及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对该菌株在PDB培养基液态发酵分泌红色素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并使用分离技术和波谱学手段对红色素中的部分物质进行了结构表征,最后通过转录组分析确定了该菌株合成色素阶段所参与的关键基因。1. 对踝节菌液态发酵生产的红色素进行了色价、稳定性、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其色价为363.2 U/g,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nm,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并耐可见光;温度低于50℃时表现出稳定性;除Fe3+对色素褪色效应较明显外,在其它金属离子的影响下残留率均高于90%;在常见的食品添加物或氧化还原剂的影响下表现稳定且对酸碱性环境耐受能力较强;对高温与紫外光耐受性不佳。2. 对红色素的组分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知该色素成分复杂,由数种黄绿色成分与数十种红色物质组成。使用正相硅胶与ODS分离手段得到5种红色产物,波谱学鉴定结果表明该5种物质具有相同结构的母核与不同的脂肪侧链,且分子的整体共轭程度一致,与红曲色素极为相似。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的色素为N-glutarylmonascorubramine,分子量511.23,分子式C28H33NO8;正丁醇相得到1种分子量575.2、分子式为C32H33NO9的物质并推测其侧链含苯酚取代基;3种分子量526.2、分子式为C27H30N2O9的同分异构体。3. 为探究色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对踝节菌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中,与聚酮化合物合酶(PKS)、短链脱氢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甲基转移酶、酰基转移酶及细胞色素P450酶、酮还原酶结构域(KR domain)相关的基因与酶结构域主要参与控制了红色素的合成组装及结构多样化。
王钊,张本尚,王贝贝,刘树博,杨明成,邹建[8](2020)在《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山楂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经过预处理的山楂为起始原料,由冷冻干燥法制得山楂粉,经过筛选,选取乙醇的水溶液为提取溶剂。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超声时间等主要工艺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山楂红色素的最优方案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85、提取时间70min、超声时间40min,经3次重复验证实验确认了这一最优工艺条件。
王菲菲,李栋,赵俊梅,牟德华[9](2020)在《山楂原液果胶酶解工艺》文中认为为改良山楂原液果胶的酶解效果,以山楂原液果胶脱除率为响应值,从四种商品酶中筛选出果胶去除率最高的Pectinex Yield MASH果胶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山楂原液果胶最佳酶解工艺为加酶量12 U、酶解时间52 min、酶解温度45℃,在此条件下的果胶脱除率实际测定值为90.58%,与理论预测值90.18%接近,为山楂及其他水果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工艺中果胶的脱除方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黄雯[10](2021)在《“药食同源”中药辅助降血脂饼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本试验针对中药辅助降血脂饼干处方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理化性质,用洛伐他汀的有效成分作为评价的指标,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提取工艺的优选;对处方进行严格切实可行的优化,优化出辅料的最佳用量,改善口感,建立辅助降血脂饼干的最佳成型工艺,对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考察,旨在开发出一款具有降脂功能的保健新品。二、方法(1)芡实、红曲、山楂、淡竹叶、马兰草的提取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对醇浓度、加醇倍数、提取时间、提出次数的因素水平设置范围,初步确定。然后采用SPSS数据分析,以相应的有效成分(洛伐他汀)的转移率等为评价标准,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检测。(2)对芡实、红曲、山楂、淡竹叶、马兰草的干燥工艺过程,我们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考察,对比真空减压干燥和喷雾干燥方法,最终确定了最佳干燥方法:喷雾干燥;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考察,对喷雾干燥继续研究,最终确定干燥工艺的确定参数。(3)辅助降血脂饼干的成型研究:饼干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主要配方选择了不含糖类成分。我们对产品的色泽、形态以及口感和质地、组织结构四个特征进行了评价。对烘焙温度进行了单因素考察试验,对最佳配方进行了正交工艺试验验证。(4)辅助降血脂饼干质量标准包括:感官、定性鉴别、指标成分含量、碱度、酸价、过氧化值、水分、灰分、微生物限量、有害物元素及重金属等项目进行检测。(5)通过安全性评价以及动物实验研究确定降脂饼干的辅助降脂功能。三、结果(1)最后优化出最佳的提取工艺:8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h。(2)最终确定了最佳干燥方法:喷雾干燥。芡实等中药材的浓缩液需要在相对密度1.05~1.10,接着添加10%的糊精,进液物料温度、进风温度分别是30~40℃、105~110℃,空气压缩比是100,进液速度是0.03L/min。(3)确定最佳成型方法配方如下;干膏粉200g,异麦芽酮糖醇10g,牛奶10m L,香精0.1g,低加工面粉1000g;烘焙温度:面火是175℃,底火是210℃。饼干在此时是外观最佳,口感适中,用时合适。(4)制定了辅助降血脂饼干的质量标准草案,初步考察了该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期。(5)结果发现,本品口服安全,无毒,而且能够使大鼠血清中的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的水平显着降低。四、结论通过实验优化得到降血脂饼干中芡实、红曲、山楂、淡竹叶、马兰草的提取工艺,研究确定对芡实、红曲、山楂、淡竹叶、马兰草的干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生产。辅助降血脂芡实饼干的成型及质量标准研究通过感官、定性鉴别、指标成分含量、碱度、酸价、过氧化值、水分、灰分、微生物限量、有害物元素及重金属等项目进行检测符合规定,通过安全性评价以及动物实验研究确定降脂饼干安全稳定具有辅助降脂功能。辅助降血脂饼干的整个配方是由五种中草药组成的:芡实、红曲、山楂、淡竹叶、马兰草。具有清源降脂、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调节血脂异常,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预防动脉硬化,软化血管。
二、山楂红色素的性质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楂红色素的性质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的提取、稳定性检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
1.1材料 |
1.1.1试验材料 |
1.1.2重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过程 |
1.2.1红色素的提取 |
(1)预处理 |
(2)红色素提取工艺流程 |
(3)红色素特征吸收峰的确定 |
1.2.2 优化色素提取条件 |
(1)单因素实验 |
(2)正交优化实验 |
1.2.3 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1)pH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自然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4 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的红外光谱测定 |
1.2.5纯天然口红的制作方法 |
1.2.5.1 成分配比 |
1.2.5.2 制作过程 |
2色素结果与讨论 |
2.1 A520的确定 |
2.2单因素实验 |
2.2.1 超声功率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2 超声时间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3 料液比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4 NaOH提取剂浓度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3正交实验 |
2.4色素的稳定性检测 |
2.4.1 pH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2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3 自然光对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 纯天然口红产品与讨论 |
3.1自制口红 |
4 结 论 |
(2)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枣皮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步骤 |
1.3.1 红枣的预处理 |
1.3.2 筛选不同的提取溶液 |
1.3.3 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案 |
1.3.4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1.3.5 对最优工艺条件的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的提取液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 单因素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1 提取溶液浓度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2 料液比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3 提取温度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4 提取时间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5 超声时间对枣皮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 正交试验设计与优化 |
2.3.1 正交试验设计 |
2.3.2 最优工艺条件验证试验 |
3 结论 |
(3)贮藏温度与干燥处理对山楂多酚、果胶及其凝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山楂的营养特征 |
1.2 山楂的功能特征 |
1.2.1 多糖 |
1.2.2 有机酸 |
1.2.3 多酚类化合物 |
1.2.4 其他成分 |
1.3 山楂的贮藏方法 |
1.3.1 传统贮藏法 |
1.3.2 涂膜保鲜法 |
1.3.3 气调贮藏法 |
1.3.4 低温贮藏法 |
1.4 山楂的加工现状 |
1.5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主要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山楂粉制备 |
2.4.2 山楂凝胶制备 |
2.4.3 山楂果丹皮加工方法 |
2.4.4 贮藏温度试验设计 |
2.5 分析方法 |
2.5.1 物理指标测定 |
2.5.2 化学与营养指标测定 |
2.5.3 色差测定 |
2.5.4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2.5.5 抗氧化能力测定 |
2.5.6 PPO和 POD活性测定 |
2.5.7 果胶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5.8 持水性与持油性测定 |
2.5.9 乳化特性测定 |
2.5.10 糊化粘度测定 |
2.5.11 微观结构表征 |
2.5.12 山楂果丹皮品质分析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楂品质的种间差异 |
3.1.1 生理品质差异 |
3.1.2 营养物质组成 |
3.1.3 抗氧化成分 |
3.1.4 色度 |
3.1.5 持水性与持油性 |
3.1.6 乳化能力与乳化稳定性 |
3.2 山楂理化功能品质与凝胶特性的种间差异性 |
3.2.1 化学物质的差异 |
3.2.2 糊化粘度的差异 |
3.2.3 乳化性能的差异 |
3.2.4 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差异 |
3.2.5 果胶凝胶结构的差异 |
3.3 温度差异对贮藏期山楂品质的影响 |
3.3.1 基础理化品质的变化 |
3.3.2 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
3.3.3 酚类物质的变化 |
3.3.4 黄酮含量的变化 |
3.3.5 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3.3.6 PPO与POD活力的变化 |
3.4 山楂复合果丹皮制备 |
3.4.1 干燥时间对山楂果丹皮品质的影响 |
3.4.2 原料配比对复合果丹皮水分的影响 |
3.4.3 原料配比对复合果丹皮色泽的影响 |
3.4.4 原料配比对复合果丹皮外观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产地与品种对山楂品质的影响 |
4.2 温度与干燥处理对山楂品质的影响 |
4.3 山楂复合果丹皮的加工与质量控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4)响应面优化广西红蓝草红色素提取工艺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1.2.1.1 红蓝草红色素提取 |
1.2.1.2 操作要点 |
1.2.2 红蓝草红色素3种提取方法比较 |
1.2.3 红蓝草红色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1.2.4 红蓝草红色素提取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1.2.5 验证试验 |
1.2.6 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试验 |
1.2.7 红蓝草红色素的抗氧化活性试验 |
1.2.7.1 红蓝草红色素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1.2.7.2 红蓝草红色素对O2-·清除能力的测定 |
1.2.7.3 红蓝草红色素对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 不同料液比对红蓝草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2 不同超声温度对红蓝草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3 不同超声时间对红蓝草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4 不同超声功率对红蓝草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 响应面优化试验分析 |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3.2 交互作用的结果分析 |
2.3.3 最佳工艺平行验证试验 |
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2.4.1 不同pH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2 不同温度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3 食盐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4 蔗糖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还原剂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6 食品防腐剂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 |
2.4.7 金属离子对红蓝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5 抗氧化性试验结果 |
2.5.1 红蓝草红色素对O2-·清除能力 |
2.5.2 红蓝草红色素对·OH清除能力 |
2.5.3 红蓝草红色素对DPPH·的清除能力 |
3 结论 |
(5)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处理羊毛鳞片的方法 |
1.1.1 电晕放电处理 |
1.1.2 酶处理 |
1.1.3 氧化氯化法 |
1.1.4 超声波处理 |
1.2 真空微波处理技术 |
1.2.1 微波的概念 |
1.2.2 微波加热原理 |
1.2.3 微波加热特点 |
1.2.4 真空微波干燥原理 |
1.3 微波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3.1 微波处理在纺织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
1.3.2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印花方面的应用 |
1.3.3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染色方面的应用 |
1.3.4 微波处理在纺织后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 微波在蛋白质纤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1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染色方面的应用 |
1.4.2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干燥方面的应用 |
1.4.3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加工方面的应用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辐射不同处理工艺羊毛纤维的性能表征 |
2.1 实验原料与工艺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参数设置 |
2.2 测试与表征 |
2.2.1 纤维细度 |
2.2.2 纤维拉伸性能 |
2.2.3 纤维摩擦性能 |
2.2.4 纤维表面形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纤维直径与细度 |
2.3.2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
2.3.3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
2.3.4 纤维表面形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毛鳞片尖端借助超声波负载无机物颗粒 |
3.1 实验原料与负载工艺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测试方法 |
3.2 超声波增大羊毛表面鳞片尖端翘角实验及分析 |
3.2.1 超声波预处理样品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2 超声波预处理对羊毛鳞片尖端翘角的影响 |
3.3 悬浊液负载工艺实验及分析 |
3.3.1 不同直径下颗粒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2 浆料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钛酸钡悬浊液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4 不同负载质量羊毛纤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5 负载后不同冲洗时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载后羊毛纤维微波处理工艺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处理工艺 |
4.1.4 测试方法 |
4.2 超声波清洗对纳米钛酸钡残留情况的影响 |
4.2.1 超声波清洗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2.2 超声波清洗后样品红外光谱测试 |
4.3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4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细度的影响 |
4.5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6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7 微波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
4.8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卷曲的影响 |
4.9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碱溶解度的影响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后羊毛纤维染色性能与毡缩性能测试 |
5.1 实验原料与工艺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仪器及设备 |
5.1.3 工艺流程 |
5.1.4 参数设置 |
5.2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羊毛纤维的白度 |
5.3.2 染色后羊毛纤维色差与K/S值 |
5.3.3 羊毛纤维的匀染性 |
5.3.4 羊毛纤维的上染速率对比 |
5.3.5 染色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对比 |
5.3.6 水洗后羊毛纤维毡缩球形态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6)山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楂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
1.1 溶剂提取工艺 |
1.2 闪式提取工艺 |
1.3 超声提取工艺 |
1.4 离子液体辅助乙醇法提取 |
1.5 索氏提取工艺 |
1.6 超声-果胶酶协同提取工艺 |
2 山楂多糖成分的提取 |
2.1 微波辅助提取工艺 |
2.2 热水浸提法提取工艺 |
3 山楂中山楂红色素的提取 |
4 山楂中有机酸类成分 |
4.1 乙醇回流提取工艺 |
4.2 微波提取工艺 |
5 山楂中三萜类成分 |
6 结束语 |
(7)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色素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历史 |
1.3 天然色素 |
1.4 真菌色素 |
1.5 真菌色素的产量调控与优化 |
1.6 转录组分析 |
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内容 |
2.2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红色素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及仪器 |
2.2 色素生产与提取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外特征峰与色价的确定 |
3.2 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3.3 色素的抗氧化评价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踝节菌红色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试剂及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红色素的TLC分析 |
3.2 液相条件的确定 |
3.3 纯化产物的HPLC分析 |
3.4 纯化物质的UPLC-QTOF-MS分析 |
3.5 纯化产物的NMR分析 |
3.6 纯化产物的结构推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参与红色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原料 |
3 实验流程 |
3.1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与数据处理 |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 差异基因的qPCR验证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菌株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概况分析 |
4.2 色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 差异基因的qPCR验证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1 纯化物质UPLC色谱图及TIC图 |
2 部分样品碳谱 |
附录2 菌株形态及液态发酵色素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山楂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步骤 |
1.3.1 山楂的预处理 |
1.3.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1.3.3 单因素实验条件设计 |
1.3.4 正交实验设计 |
1.3.5 平行重复验证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 单因素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1 乙醇浓度变化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2 不同料液比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3 不同超声时间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4 不同提取时间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2.5 不同提取温度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
2.3 正交实验确定最优提取条件 |
2.4 最优工艺条件验证实验 |
3 结论与建议 |
(9)山楂原液果胶酶解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样品的制备 |
1.5 果胶酶的筛选 |
1.6 果胶的测定 |
1.7 果胶酶酶解单因素试验 |
1.7.1 果胶酶添加量对果胶水解的效果的影响 |
1.7.2 酶解时间对果胶水解效果的影响 |
1.7.3 酶解温度对果胶水解效果的影响 |
1.8 果胶含量及果胶脱除率的计算方法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果胶酶的筛选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果胶酶添加量对果胶脱除率的影响 |
2.2.2 酶解时间对果胶脱除率的影响 |
2.2.3 酶解温度对果胶脱除率的影响 |
2.3 单因素方程的拟合 |
2.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脱胶工艺 |
2.4.1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 |
2.4.2 模型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2.4.3 三个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2.4.4 山楂原液果胶脱除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
3 讨论与结论 |
(10)“药食同源”中药辅助降血脂饼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绪论 |
第1章 辅助降血脂饼干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原药材的鉴定及前处理 |
2.2 醇提工艺研究 |
2.3 干燥工艺考察 |
2.3.1 干燥方法考察 |
2.3.2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考察 |
2.3.3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辅助降血脂饼干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辅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饼干配方评定表 |
2.2 配方设计 |
2.3 烘焙工艺试验结果 |
3 小结 |
第3章 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感观 |
2.2 指标性成分(洛伐他汀)含量检测 |
2.3 理化鉴别 |
2.4 微生物限量检查 |
2.5 辅助降血脂饼干质量标准草案 |
2.6 辅助降血脂饼干初步稳定性考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 |
1 材料 |
1.1 样品 |
1.2 实验动物及环境 |
1.3 仪器与器材 |
1.4 模型饲料 |
1.5 实验数据统计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安全性评价 |
2.2 功能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1.1 提取成型工艺 |
1.2 质量标准研究 |
1.3 安全药效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山楂红色素的性质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里红果皮红色素的提取、稳定性检测及其应用研究[J]. 相玉秀,杨铁金,相玉琳. 榆林学院学报, 2021(06)
- [2]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枣皮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J]. 王钊,李长滨,李玉江,许俊亚,李青静,张本尚,邹建. 中国调味品, 2021(11)
- [3]贮藏温度与干燥处理对山楂多酚、果胶及其凝胶品质的影响[D]. 殷燕靖.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响应面优化广西红蓝草红色素提取工艺及其特性研究[J]. 祁百巍,陈炼红. 中国调味品, 2021(05)
- [5]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D]. 裴佳慧. 东华大学, 2021(09)
- [6]山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吕雪. 当代农机, 2020(10)
- [7]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D]. 李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正交法优化超声波辅助山楂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J]. 王钊,张本尚,王贝贝,刘树博,杨明成,邹建. 中国调味品, 2020(07)
- [9]山楂原液果胶酶解工艺[J]. 王菲菲,李栋,赵俊梅,牟德华. 食品工业, 2020(06)
- [10]“药食同源”中药辅助降血脂饼干研究[D]. 黄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