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tc.,et al.和et seq.(论文文献综述)
汉斯·范鲁,张美榕[1](2017)在《全球视角中的国际私法》文中指出本文在2015年海牙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暑期班开幕式演讲稿的基础上写作而成。首先,本文系统介绍了国际私法的历史演进进程,其最初被视为自然法的一部分,进而经历了被"国内化"的阶段,而今天的国际私法在全球化影响下又一次接受了跨国的、全球性视角。其次,本文阐述了全球化对国际私法发展的影响以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中国自1987年成为其成员)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近年来制定了《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法律选择原则》以及一系列海牙关于儿童诱拐、儿童收养和儿童扶养的多项公约,其在不断应对全球化在商业贸易、自然人、家庭领域所带来的挑战。再次,本文讨论了当前国际私法面临的全球挑战,包括讨论了复杂的跨国代孕协议问题与国际私法在暂时性移民事项、环境与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国际私法对国际公法的互补性作用日益凸显,其必然会在为人类与地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方泽[2](2020)在《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文中认为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是影响不同器官和系统的高度致残性慢性疾病。有共同的炎症机制和免疫失调,伴有慢性炎症是疾病的基本表现。IMID涉及多个学科(消化、风湿、皮肤、神经、内分泌、眼科等)。病因未明,研究提示是微生物驱动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免疫紊乱导致疾病。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饮食等)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拟对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展开研究,探讨:不同的IMID患者菌群失调是否各具特点?这三个环境因素之间是否互相影响?吸烟对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本研究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38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三个环境因素的作用,层层深入,证明假设。1.研究一种环境因素----肠道菌群。选择三种常见的IMID(炎症性肠病IBD、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菌群失调的特点,找出疾病的标志菌(biomarker)。2.研究两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药物、肠道菌群。选择已证明对IBD、AS、RA治疗都有确切疗效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作为研究药物,研究其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根据菌群对药物的反应性,找出敏感菌、不敏感菌、抵抗菌;研究药物疗效与菌群动态变化的关系。3.研究三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吸烟、药物、肠道菌群。研究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以及吸烟对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证实:1.吸烟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降低TNF-α拮抗剂的疗效和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2.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治疗的反应呈异质性,据此将其分为敏感菌、不敏感菌和抵抗菌。3.吸烟的AS患者的共有菌是gCollinsella和gDorea。4.AS患者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5.AS、RA、IBD菌群失调各具特点,各有不同的标志菌。其中IBD和AS的菌群失调具有相似性。本研究对深入探讨IMID的发病机制有理论意义,对增进TNF-α拮抗剂的精准临床应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控制疾病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何融泉[3](2019)在《大数据先验模式构建膀胱癌非编码RNA全景图谱及SCARNA12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数据先验的理念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行为模式,其中以临床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医疗在临床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等诊断疾病上展示出了超高的诊断效力。值得一提的是,生物组学大数据在个性化分析复杂性疾病中展示出独特的优势,有利于研究者深入全面了解疾病的概貌,发现个性化信息,为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更加精细的指导,这也进一步巩固了组学技术近年来在精准医疗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大数据先验模式在实验生物学领域推广却较为缓慢。国际大型生物组学大数据计划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组学检测成本的降低使得生物学数据呈指数增长,利用好组学大数据,不仅能够为实验生物学节约研究成本,而且能够研究者提供更加多维全面的信息,达到缩短研究周期,推动基础实验更加高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膀胱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类型,但目前对膀胱癌分子机制的研究依然不清,导致临床预防、监测和治疗捉襟见肘。组学大数据让人们认识到非编码RNA在控制基因表达,转录、转录后修饰和信号转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大量非编码RNA已被鉴定为主要肿瘤类型中的致癌驱动因子和肿瘤抑制因子。遗憾的是,目前缺乏针对膀胱癌转录组学大数据多水平个性化高精度地分析。本论文利用大数据先验和实验学后验的模式对膀胱癌两种小分子事件进行研究。在大数据先验部分构建了研究较为成熟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目前研究相对空白的核仁小分子RNA(small nucleolar RNA,snoRNA)表达全景图,同时也首次构建了膀胱癌mRNA以及本课题组感兴趣的卡哈尔体(Cajal body,CB)相关核小分子RNA(Cajal body small nucleolar RNA,scaRNA)的相关转录因子全景图及可变剪切表达全景图,在此过程中提供了若干计算分析框架。在实验后验部分通过对多细胞系水平及临床肿瘤组织水平RT-qPCR验证,CRISPR-Cas9敲低实验,mRNA高通量测序,原位杂交,裸鼠成瘤及RNA纯化染色质分离技术(ChIRP)等实验手段,对数据先验的结果进行了生物学意义的验证。第一部分工作获取了TCGA数据库中膀胱癌最新注释共13,918个lncRNA的测序表达数据,构建了膀胱癌中差异lncRNA表达(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s,DELs)谱,通过系统地整合预后信息,更新并构建了膀胱癌DELs预后预测模型。新预后模型在预测肿瘤患者预后、肿瘤大小、淋巴结浸润和病理分期上较单一指标效果提升显着,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数可成为膀胱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最后,本部分在细胞系和组织样本水平对计算获取的DELs稳固性进行了部分验证。这部分工作提供了膀胱癌中DELs更为全面的解读,为lncRNA实验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参阅信息。第二部分工作利用膀胱癌组织1,232个小RNA-seq水平的数据,全面精确绘制了膀胱癌中研究空白的snoRNA表达谱。结果显示,这类目前在膀胱癌中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的小分子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数目多达230个,部分snoRNA对预判膀胱癌具有较高价值,提示部分snoRNA可能对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贡献。根据数据先验的结果,我们对部分snoRNA的计算可靠性结果进行细胞和组织水平qPCR验证,为膀胱癌snoRNA研究提供了参选点依据。根据数据先验的提示,选取了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Cajal body相关,并且在膀胱癌中显着高表达以及具有较高疾病预判能力的SCARNA12进行深入研究。本部分利用real time RT-qPCR在临床膀胱癌组织和多细胞系水平验证了SCARNA12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进一步确定了SCARNA12在组织层面的分布特征。通过“表达相关基因最有可能是互相调控和影响”的理论,本课题首次构建了以SCARNA12为代表的SCARNA小分子功能分析框架,基因富集分析算法解析了SCARNA12在膀胱癌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潜在方式。第三部分工作中,本课题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构建T24细胞系SCARNA12敲低模型进行功能探索。SCARNA12敲低后,显着抑制了膀胱癌细胞生长,癌细胞停滞在G0/G1期,不能完全进入细胞周期S期,从而导致了细胞增殖速度减慢。SCARNA12对膀胱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也可能通过诱导凋亡而实现,SCARNA12敲低后,晚期凋亡显着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敲低后的T24细胞侵袭能力降低。裸鼠成瘤实验瘤体有缩小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尚无关于SCARNA在膀胱癌的研究方案可参考,膀胱癌中也无类似指标的研究可推测SCARNA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方式,我们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数据先验的稳固性,并全面展示了SCARNA12体内外水平的功能。第四部分工作尝试对SCARNA12的分子机制进行解读。我们首次利用RNA-seq技术在全基因组转录水平检测SCARNA12敲低前后转录组的变化。SCARNA12敲低显着影响了多达1,155个基因的表达量,并且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通路富集频率最高,与大数据分析结果吻合,这是首次以高通量测序数据在mRNA层面阐明SCARNA12发挥功能的方式。然后,我们成功的首次使用RNA纯化染色质分离技术(ChIRP)获取了SCARNA12互作结合调控的蛋白,发现组蛋白家族成员H2AFZ(H2A histone family member Z,H2AFZ)与MYCN(MYCN proto-oncogene,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等蛋白与SCARNA12存在物理空间位置的结合。特别意思的是,本课题首次结合转录因子算法(Binding Analysis for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BART)发现H2AFZ与MYCN均非常可能是SCARNA12敲低以后的差异基因的上游调控的因子。在首次整合现所有公开针对组蛋白相关基因H2AFZ与转录因子MYCN ChIP-seq大数据分析时发现,H2AFZ潜在靶基因为E3泛素蛋白连接酶(deltex E3 ubiquitin ligase 3,DTX3),MYCN潜在靶基因为连接粘附分子2(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2,JAM2)和核因子IX(nuclear factor I X,NFIX)。这为以SCARNA12为代表的snoRNA在基因层面转录调控深入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五部分工作首次展示了膀胱癌细胞水平SCARNA12敲低后可变剪切事件谱以及膀胱癌大数据组织水平可变剪切的全貌。可变剪切事件分析是较mRNA水平更加精确的分析,在敲低SCARNA12后共发生了多达156个显着的可变剪接事件,并且出现了6个未见任何报道的新的剪接体。结合临床膀胱癌组织水平数据,整合膀胱癌预后信息,我们发现了在9,731个基因中共检测到高达39,508个mRNA剪接事件,提示膀胱癌组织中可变剪切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事件。其中基因细丝蛋白A(filamin A,FLNA)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均发生了外显子跳跃的可变剪接事件,并且具有预后评估的价值。这部分工作为后续膀胱癌以及SCARNA12可变剪切研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Amara Cisse[4](2020)在《蔗糖影响水稻耐热性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蔗糖是一种双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植物储藏、积累和运输糖分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发现,蔗糖不仅可作为能量来源和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元件,且具有信号调节功能,可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进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不良环境。由于水稻热响应机理的复杂性,蔗糖对水稻耐热性的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耐热性存在差异的两个水稻材料Zhefu802及其淡绿叶近等基因系fgl,分别从苗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研究蔗糖参与调控水稻耐热性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两个水稻材料于六叶期进行极端高温处理(45°C 8h),其中高温处理前分别用水和0.1%的蔗糖进行叶面喷施,高温处理结束后进行取样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水相比,外源蔗糖可显着提高高温后水稻的存活率和Fv/Fm,显着降低叶片H2O2和MDA含量,显着提高CAT酶的活性、蔗糖含量、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淀粉的积累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着提高了氧化型辅酶I NAD+和还原型辅酶I NADH的含量。而在这些测定的参数中,fgl的变化效果更为明显,说明Zhefu802是更耐热的水稻品种。鉴于Zhefu802和fgl在耐热性上的差异,我们从转录水平研究了两个材料对极端高温的响应机制。六叶期的水稻经过极端高温45°C 4h后,取样用于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极端高温处理下,Zhefu802上调基因2364个,下调基因2242个,而fgl在极端高温处理后的上调基因1920个,下调基因1823个。通过对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在Zhefu802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对热的反应,蛋白质折叠,对温度刺激的反应,氧化还原酶活性和质膜;而在fgl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氧化还原酶活性,蛋白质折叠,细胞外围,折叠蛋白结合和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对代谢通路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Zhefu802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而在fgl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嘌呤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和甘油脂代谢。此外,与fgl相比,Zhefu802的差异基因中存在大量的热激转录因子的响应。鉴于蔗糖在水稻耐热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转录水平上研究了外源蔗糖喷施调控水稻耐热性的作用机理。六叶期的水稻苗在经过极端高温45°C 4h后进行取样用于转录组分析,其中高温处理之前分别用水和0.1%的蔗糖进行叶面喷施。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极端高温处理下,Zhefu802上调基因2390个,下调基因2090个,而fgl在极端高温处理后的上调基因2097个,下调基因1757个。通过对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在Zhefu802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对非生物刺激的反应,氧化还原过程,RNA修饰和氧化还原酶活性;而在fgl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跨膜转运,蛋白质折叠,有机酸代谢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和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对代谢通路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Zhefu802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碳固定和光合生物,嘌呤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糖酵解/糖异生;而在fgl中,富集前五的类别分别是:苯丙烷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和甘油脂代谢。ABA在水稻耐热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由此探讨了蔗糖调控水稻耐热性是否与ABA有关。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开始高温处理(38/30°C)7天,其中在高温处理前2h进行外源喷施水、0.1%蔗糖、10μM ABA、100μM氟啶酮(Flu,ABA抑制剂)、蔗糖+ABA、蔗糖+Flu。结果显示,在这6个不同的处理中,蔗糖+ABA互作的处理组合对于Zhefu802和fgl的耐热性提高更为显着,而Flu显着降低了两个水稻材料的耐热性,蔗糖+ABA互作更显着的提高了花粉粒育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蔗糖含量、ABA含量、能量物质的含量(ATP、ADP、氧化型辅酶I NAD+和还原型辅酶I NADH含量);更显着的降低了PARP的含量。而Flu处理负向调控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蔗糖提高水稻耐热性与ABA的调控密不可分,同时蔗糖+ABA互作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水稻的耐热性。
木哈马(Muhammad Shahid)[5](2019)在《个性化对话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人机对话系统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对话系统中,存在各种研究问题,其中回复生成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回复生成任务中有一个很常见同时也很严重的问题,即生成模型会产生不一致回复或万能回复现象。人机对话模型的个性化建模(Persona)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Persona主要研究人机对话系统与用户的关系以及如何产生个性化的回复。此外,将语言风格应用于生成的文本,也是对话生成中一个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是人物角色的一部分,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语言的属性,因此应该单独处理。在人机对话技术中,说话风格或写作风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属性,所以它在生成回复时应该受限于人物造型的约束。之前也有一些尝试将角色建模和风格建模问题应用到人机对话领域,但基本都是独立地处理两个问题。这样会导致问题变得很复杂,需要分开解决每个问题,但单独的角色不能使对话系统更自然,文本或语言风格都不能高对话质量。通过可以通过将它们组合在一个系统中,从而使系统能产生保持一致和礼貌的回复。本论文出了一个可以同时建模个性和风格对话生成模型,从而可以高回复生成的质量。我们出了3个名为Dialog-Model,Persona-Model和Politeness-Model的模型。我们在三个模型各自的数据集上独立地训练它们,然后在解码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三种模型。我们的Dialog和Persona模型是标准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编码器都是由两层LSTM组成,而我们的Politeness模型使用了自编码器(Auto-Enc)。我们使用了共享词汇表,共享是通过综合统计三种数据集实现的,用于训练和解码这些模型。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增强角色和语言风格信息时,有着明显的效果。相比与单一的回复,我们的模型也能产生更加多样的回复。
RAYYAN KHAN[6](2020)在《干旱锻炼影响烟草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文中认为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干旱是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导致作物新陈代谢异常,生长减缓甚至死亡。通过技术手段和调控措施可以将干旱胁迫对作物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并提高其耐旱性。主要包括育种技术、植物激素的外源应用、各种化合物和渗透保护剂的应用以及干旱锻炼。干旱锻炼是指对作物进行减量灌溉或部分灌溉,使幼苗提前适应干旱胁迫。在烤烟生产中,干旱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炼苗方法,由于其在提高抗旱性方面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是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烤烟漂浮育苗进行。选用三个烤烟品种NC55、红花大金元(红大)和云烟100,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在生理、解剖、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响应,揭示不同品种的干旱响应差异及其抗旱机理。在此基础上,选用红大和云烟100,设置不同的干旱锻炼处理,通过对两个烟草品种的生理生化和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揭示干旱锻炼提高抗旱性的机制。分析的主要参数包括干物质积累、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重要代谢通路分析及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干旱胁迫下,红大的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均小于NC55和云烟100。与正常水分供应下的烟苗相比,NC55、红大、云烟100的鲜重分别下降29%、18%、23%,干重分别下降23%、7%、10%,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21%、19%、21%。2.叶绿素荧光参数。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光合效率。本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NC55、红大、云烟100的PSⅡ量子产额分别下降13%、13%和17%,光合效率降低。干旱处理72小时后,非光化学猝灭NPQ值分别增加24%、19%和40%,干旱胁迫已对光合作用机构造成损害。干旱胁迫对红大品种的光合作用影响最小。干旱胁迫72小时后,NC55、红大、云烟100的蓝色荧光参数(BF)、绿色荧光参数(GF)显着增加,分别增加了55%、57%、42%和40%、35%、33%,BF和GF值的增加可能是由叶绿素分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和叶绿素分解过程中中间化合物积累所致,这可能是干旱胁迫下烟苗光合的适应机制之一。3.抗氧化酶活性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的生理响应存在差异。干旱胁迫72 h后,NC55、红大、云烟100的可溶性糖分别增加10%、13%和2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21%、60%和57%,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提高29%、40%和17%,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提高9%、20%和5%。NC55和红大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了55%、11%和31%、41%,NC55、红大、云烟100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非酶抗氧化剂含量分别提高19%、7%、13%和45%、23%、47%。干旱胁迫下烟苗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以清除体内过多的活性氧和丙二醛,提高烟苗对干旱胁迫的耐受和适应能力。红大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最小。4.干旱响应转录组与代谢通路分析。转录组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红大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最多,其次是云烟100和NC55,NC55、红大和云烟100分别存在567、1061、727个DEGs,去重后统计发现三个品种共有1020个DEGs。NC55、红大和云烟100的差异表达基因多富集于(1)植物信号转导途径,PYL、PP2C、SnRK2、AHP、A-ARR是植物信号转导的关键基因。(2)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UGP、SUS、BAM、HXK、glgc是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的关键基因。(3)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P5CS、PDH、OAT、ARG1是参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与NC55和云烟100相比,红大干旱响应基因多数为上调表达,通过分析烟草幼苗干旱胁迫下差异基因富集的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干旱胁迫下的分子机制。5.不同烤烟品种对干旱锻炼的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有明显差异。试验二进一步从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水平上揭示了干旱锻炼影响不同烟草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植株鲜重(FW)和干重(DW)均降低。与对照相比,经72 h抗旱锻炼(T1)和48 h抗旱锻炼(T2)的红大干旱胁迫后FW分别降低11%、16%,DW分别降低16%、24%;抗旱锻炼(T1、T2)处理的云烟100干旱胁迫后FW分别降低26%、16%,DW分别降低36%、24%。抗旱锻炼通过降低烟苗叶片水势提高保水能力,T1和T2处理的红大干旱胁迫后LWP分别降低了24%、11%,T1和T2处理的云烟100的LWP分别降低了12%、10%,烟苗降低自身水势是适应干旱胁迫的一种机制。6.抗旱锻炼影响了PSⅡ量子产率(QYLss)和荧光衰减率(RfdLss),但品种间差异明显。抗旱锻炼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红大的PSⅡ量子产率(QYLss)和荧光衰减率(RfdLss)没有显着影响,但对云烟100的QY与Rfd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经72h抗旱锻炼(T1)的云烟100品种干旱胁迫后QY和Rfd分别降低7%、3%,经24h抗旱锻炼的T3处理QY和Rfd分别降低9%、6%。抗旱锻炼处理,特别是T1处理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红大品种幼苗叶片的BF值。相反,抗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云烟100幼苗叶片的BF值没有显着影响。7.干旱胁迫影响了酶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但在H和Y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抗旱锻炼影响了干旱胁迫下红大和云烟100的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抗旱锻炼48 h(T2),干旱胁迫后红大的SOD活性提高了16%,抗旱锻炼72 h(T1)和48 h(T2),POD活性分别提高了22%、13%,抗旱锻炼72 h(T1)、48 h(T2)和24 h(T3)POD活性分别提高了21%、4%、11%。抗旱锻炼提高了红大的APX活性,T1、T2、T3分别提高了136%、32%和26%,但对云烟100而言,仅T1处理的APX活性增加了37%,T2、T3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抗旱锻炼72h(T1)、48 h(T2)提高了红大的AsA和GSH活性,与对照相比,AsA含量分别增加了16%、43%,GSH含量分别下降21%、3%。抗旱锻炼72 h(T1)、48h(T2)提高了红大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77%、23%,但对云烟100而言,抗旱锻炼72h(T1)仅比对照提高了32%。抗旱锻炼72 h(T1)、48 h(T2)提高了红大和云烟100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红大分别增加了69%和107%,云烟100分别增加了37%和125%。结果表明,抗旱锻炼改善了烟苗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并且通过提高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减轻了干旱胁迫条件下红大和云烟100的氧化伤害,提高了其耐旱能力。8.抗旱分子机理。抗旱锻炼通过促进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来诱导两个品种的耐旱性,(1)脯氨酸和多胺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P5CS1和ADC2;(2)ABA依赖的信号通路关键基因(SnRK2、AREB1)和非ABA依赖的信号通路关键基因(DREB2B);(3)干旱胁迫条件下高表达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相关基因(CAT、APX1、GR2)。抗旱锻炼提高了红大和云烟100中各类干旱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余徐润[7](2016)在《小麦颖果发育及其对氮素和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根据养分的生产、运输和积累特点,可将颖果划分为养分运输组织、养分贮藏组织和果皮组织,这三种组织相互协调发展,共同决定小麦颖果的发育状况。氮素是影响小麦颖果发育最活跃的营养元素,对小麦品质性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干旱是小麦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本文综合运用各类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理化性质测定、品质分析、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手段对小麦颖果各组织的发育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对氮素和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颖果养分运输组织的结构发育及其与养分贮藏组织发育的关系(1)小麦颖果养分运输组织由母体和子代养分运输组织构成,其中母体组织包括维管束、合点和珠心突起传递细胞;子代组织包括糊粉层传递细胞、胚乳传递细胞、胚乳输导细胞和糊粉层。(2)成熟颖果养分贮藏组织为子代组织,由胚和中央胚乳组成。(3)卸载至质外体腔的养分经三条途径到达子代组织:第一条是经糊粉层传递细胞、胚乳传递细胞和胚乳输导细胞/胚周围组织到达胚;第二条是经质外体空间运向胚乳的周围,再经糊粉层运向中央胚乳和胚;第三条是经糊粉层传递细胞和胚乳传递细胞到达中央胚乳中。(4)养分运输组织的发育过程呈现时空变化,同时与胚和胚乳相互协调发育。(5)与糯性小麦相比,非糯小麦颖果的珠心突起传递细胞、糊粉层传递细胞和胚乳传递细胞等细胞比较发达,导致粒重较高。2.小麦果皮发育及其淀粉体的积累和降解特征(1)小麦果皮具有生产和临时贮藏养分的功能。根据果皮的结构和生理特征,我们将它的发育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生长期、形成期、消失期和成熟期。不同小麦品种不同部位果皮发育进程及其淀粉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别。(2)与胚乳淀粉相比,小麦果皮淀粉以复粒淀粉为主,形状不规则,粒度小,储存在淀粉体或叶绿体中;果皮中钙、锌、铁、钾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胚乳;果皮淀粉的合成和降解与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以及AMY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相关;发育后期的果皮中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发育前期,而相对结晶度高于发育前期,淀粉粒表层短程结构有序度在果皮的发育过程中无明显变化。(3)与水稻和玉米相比,小麦果皮中淀粉体积累特征存在明显差别:小麦背部和腹部果皮都积累小颗粒淀粉,而水稻和玉米只在背部外果皮中积累;小麦和水稻果皮淀粉粒会在叶绿体中积累,而在黑暗中发育的玉米果皮淀粉粒不会在叶绿体积累;小麦果皮淀粉为单粒或复粒淀粉,呈球形和不规则形,而水稻和玉米果皮均为复粒淀粉,呈不规则形或多面体形。3.施氮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发育及淀粉体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1)施氮能改变蛋白体的聚积方式。对照组胚乳细胞中蛋白体较小,呈散点状无序分布在胚乳细胞中,而施氮组胚乳细胞中蛋白体较大,以蛋白聚集体的形式分布在胚乳细胞的特定区域。(2)施氮显着提高了胚乳细胞中蛋白体的数量和相对面积,品种间对施氮响应程度表现为强筋小麦徐麦30>弱筋小麦扬麦13,胚乳不同部位的响应程度表现为背部胚乳>腹部胚乳。(3)胚乳不同部位淀粉体分布特征及对氮素响应存在差异:腹部和背部近糊粉层胚乳淀粉体分布特征类似,腹部和背部中央胚乳淀粉体分布特征类似,而胚乳传递细胞淀粉体的分布特征与上述四个部位显着不同,不同部位胚乳中淀粉体密度表现为腹部近糊粉层胚乳>腹部中央胚乳>背部近糊粉层胚乳>背部中央胚乳>胚乳传递细胞;对于腹部和背部胚乳而言,施氮提高了近糊粉层胚乳中A-和B-型淀粉体的密度及中央胚乳中B-型淀粉体的密度,但降低了中央胚乳A-型淀粉体的密度和胚乳传递细胞中A-型和B-型淀粉体的密度。以上结果表明,孕穗期施氮提高了蛋白体的积累量,增加了小淀粉体的密度,降低了大淀粉体的密度,同时颖果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程度。4.施氮对小麦胚乳贮藏蛋白的合成、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1)花后7天有3483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和169个差异表达蛋白,花后18天有3084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和154个差异表达蛋白,部分差异表达转录本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2)花后7天和18天大部分差异表达的小麦贮藏蛋白发生上调,包括醇溶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编码这些贮藏蛋白的转录本发生了差异表达,大部分转录本和蛋白的表达趋势一致;(3)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后7天施氮/对照和花后18天施氮/对照分别匹配到1162和1063个转录本-蛋白对,转录本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相关性很低。(4)施氮影响小麦蛋白质组成和品质性能,不仅提高了小麦颖果不同发育阶段的醇溶蛋白、谷蛋白和贮藏蛋白含量,而且提高了小麦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和弹性等加工品质指标。以上结果表明,施氮是通过改变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转录本的表达量和蛋白水平贮藏蛋白的的表达来提高贮藏蛋白质含量和改善加工品质的。5.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和淀粉体的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1)花后12天到38天,胚乳中蛋白质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近糊粉层胚乳中蛋白体的积累量高于中央胚乳,强筋小麦徐麦33蛋白体积累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弱筋小麦宁麦13;干旱胁迫能显着增加背部和腹部胚乳中蛋白体的尺寸和相对面积。(2)干旱胁迫分别增加了花后12天小麦胚乳中A-型淀粉体的尺寸和花后18天胚乳中B-型淀粉体的比例,降低了宁麦13成熟籽粒淀粉中B一型淀粉粒的比例,增加了徐麦33成熟籽粒淀粉中表面带凹陷的A-型大淀粉粒数目,同时也降低了千粒重、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支链淀粉比例。(3)干旱胁迫影响了籽粒淀粉的理化性质。干旱胁迫提高了徐麦33淀粉的膨胀势、峰值粘度和低谷粘度,提高了宁麦13淀粉的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崩解值。干旱胁迫提高了宁麦13淀粉α-淀粉酶的水解率,降低了葡萄糖淀粉酶和盐酸的水解率,而对徐麦33淀粉的水解率影响较小。干旱胁迫还改变了两个小麦品种天然淀粉、糊化淀粉和回生淀粉中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含量。本研究揭示了小麦颖果各类组织的发育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氮素和干旱胁迫对小麦颖果发育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小麦颖果发育规律、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而且为小麦籽粒生长发育和品质性状的肥水调控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寿崟[8](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以前,随着不断有医家对糖尿病的理论与实践的补充,中医学对糖尿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梳理其学术源流,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同时,针灸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也具有其自身优势,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对开拓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在文献研究部分,梳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和针灸学的意义;在实验研究部分,以外泌体为切入点,探索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梳理中医古籍“消渴”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针灸的意义目的:系统回顾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的内容及外泌体最新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系统论述中医各个历史时期对消渴的认识理论体系,全面总结各时期的代表医家或着作对中医消渴的防治所做的贡献并进行评价;同时总结外泌体最新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为现代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文献整理归类方法与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等检索秦汉以前至近现代时期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病的病名、病机、症状、鉴别诊断、治则、方剂、针灸、运动、食疗、预防调护以及外泌体的研究进展等内容。按照厘清历史脉络、文献检索、文献筛查、学术思想凝练、学术体系总结与思考等步骤,对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意义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为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及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的研究意义等部分进行论述。结论:综观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各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上各具特点,古代医家注重针药结合或艾灸法治疗消渴病,对病机的认识的变迁也使得针灸取穴也随之变革,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前景十分广阔,以外泌体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对探索电针作用机制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和模型+电针组(M+EA)。M组及M+EA组先予以高脂饮食6周,之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电针组双侧“足三里”、“脾俞”穴,自高脂饮食4周后开始,每次15min,隔日1次,一周三次,共四周。监测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并对各组切片行HE染色及TUNEL凋亡率等对成模情况进行评价。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血浆外泌体对其进行Westernblot、透射电镜及NTA检测等。应用RNA-seq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浆外泌体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1)造模后,小鼠空腹血糖显着升高(P<0.001);而电针治疗对降低空腹血糖具有一定疗效(P<0.001)。M+EA组的胰岛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保留。M组、M+EA组同N组比较凋亡率,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P=0.014)。说明造模后细胞凋亡较显着。M+EA组与M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这说明电针能显着改善凋亡率。(2)通过透射电镜与NTA实验测定的小鼠血浆外泌体大小和粒径分布,证明其大小介于70到200nm之间,且呈茶托状的囊泡状结构。经WB检测发现其CD9、CD63和TSG101都显着表达。表明通过采用超速离心法,本实验已经提取了相对较高质量的小鼠血浆外泌体。(3)RNA-seq结果显示,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电针作用主要集中在调节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器官发育有关的功能和通路上;电针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上的某些CircRNA表达上调(MED13、MED13L、NCOA2、PIK3CB、SLC16A10),而某些CircRNA(MED12L、PLCG2、PRKCA、TSC2)表达下调;电针后呈表达显着下调的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该分子位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ing system)上。结论:(1)造模对小鼠胰岛破坏影响比较大,细胞凋亡较显着,电针干预能显着改善凋亡,维持胰岛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胰岛功能。(2)造模后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表达谱发生变化,电针能通过引起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与发育等功能与通路发生变化而产生干预作用。(3)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4)电针对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的调节非常活跃。(5)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表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也与电针作用机制相关。
高晨浩[9](2020)在《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GLABRA3在花青素和种子油脂积累中的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油菜(Brassica napus)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目前,高油育种是油菜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提高菜籽含油量一直备受关注。花青素属于植物中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过程中行使重要功能,目前富含花青素的健康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转录调控是种子油脂和花青素积累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已知b 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GLABRA3(GL3),参与调控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花青素生物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但其在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对于甘蓝型油菜同源基因BnGL3-1在表皮毛形成、花青素和油脂积累等方面的调控功能更是知之甚少。为分析拟南芥AtGL3和甘蓝型油菜BnGL3-1在花青素和油脂积累等生物学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gl3-3和gl3-4,以及甘蓝型油菜品种秦优7号,初步分析了它们在花青素和种子油脂积累中的调控机制与功能异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pAtGL3:GUS载体转化拟南芥野生型,通过对筛选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GUS染色,再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检测AtGL3基因在野生型不同组织和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分析AtGL3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发现AtGL3广泛存在于拟南芥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并且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初期的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表达量较高,同时在种子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也大量表达。由此初步推测AtGL3可能参与幼苗薹期和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2)结合GUS染色结果和野生型、突变体之间在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花青素含量和表皮毛数量的表型差异,选取拟南芥野生型和gl3-4突变体发芽20天后的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调查花青素生物合成及表皮毛形成过程中AtGL3调控的下游基因。然后利用q 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这些潜在靶标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获得了多个作用于AtGL3下游并被其显着调控的参与花青素积累和表皮毛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或结构基因。(3)通过对来自不同物种中的GL3蛋白质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在蛋白质水平上,BnGL3-1(秦优7号)与拟南芥(AtGL3,84%)、白菜型油菜(Br GL3,98%)和甘蓝(Bo GL3,99%)中的GL3序列高度同源。推断BnGL3-1与AtGL3亲缘关系紧密,在进化上保守。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表明BnGL3-1定位在细胞核中,推测其具有转录因子特性。(4)在拟南芥突变体gl3-3背景下,过表达BnGL3-1可以恢复突变体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和表皮毛数目均减少的表型。同时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参与花青素合成和表皮毛形成的众多相关基因被BnGL3-1显着调控。这表明,BnGL3-1与AtGL3在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中功能类似。(5)观察野生型、突变体以及过表达转基因植株gl3-3 35S:BnGL3-1-6HA之间种子形态、重量等表型,测定其成熟种子中的油脂和花青素含量并检测种子发育重要时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BnGL3-1和AtGL3在调控种子油脂积累和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相似,均通过调控与种子花青素和油脂积累相关的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花青素生物合成和抑制种子油脂积累。综上所述,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BnGL3-1和AtGL3在花青素和油脂积累方面的调控机制并比较了其作用异同。该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BnGL3-1不仅有利于通过调控花青素含量与表皮毛密度而提高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通过增加油菜薹期叶片和嫩茎中花青素含量而开发富含花青素的功能型蔬菜—油菜薹。此外,这也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实现油菜的多功能利用和高油育种发掘了新的基因资源。
Zhang Li,Liu Xuejun[10](2016)在《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RNA-seq Data Analysis》文中研究表明RNA-sequencing(RNA-seq),based o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has rapidly become a standard and popular technology for transcriptome analysis.However,serious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RNA-seq dat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the sequencing depth of RNA-seq data increases explosively.The intricate biological process of transcriptome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beyond our imagination.Moreover,most of the remaining organisms still have no available reference genome or have only incomplete genome annotations.Therefore,a large number of bioinformatics methods for various transcriptomics studies are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settle these challenges.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various studies in RNA-seq data analysi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analysis methods,including genome annotation,quality control and pre-processing of reads,read alignment,transcriptome assembly,gene and isoform expression quantification,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data visualization and other analyses.
二、etc.,et al.和et seq.(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tc.,et al.和et seq.(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视角中的国际私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国家不断变革背景下国际私法的发展 |
(一) 国际私法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
(二)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产生 |
(三)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作为一个国际组织而创立———早期的成果 |
(Ⅰ) 惯常居所地的引入 |
(Ⅱ) 实体结果的关注 |
(Ⅲ) 当事人意思自治 |
(Ⅳ) 公共秩序例外的限制适用 |
(Ⅴ) 建立行政与司法合作的直接渠道 |
(四)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
二全球化对国际私法发展的影响 |
(一) 内容的发展、渊源的扩增和新方法的出现 |
(二) 商业与贸易:有限的当事人意思自治 |
(Ⅰ)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选择法院———2005海牙选择法院公约 |
(1) 国际的定义 |
(2) 排他性、排除不方便法院和平行诉讼 |
(3) 选择法院协议效力之确定 |
(4) 弱方当事人的保护 |
(5) “海牙判决项目”的进展 |
(Ⅱ)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冲突规范———2015年海牙法律选择原则 |
(1) 国际性的定义 |
(2) 无需存在联系 |
(3) 非国家法 |
(4) 弱方当事人、第三人和公共利益 |
(5) 《国际商事合同法律选择原则》:是一个进展中的项目吗 |
(三) 家庭与儿童:直接跨国机构合作和与人权的相互关系 |
(Ⅰ) 直接的跨国机构合作 |
(Ⅱ) 与人权的相互关系 |
(1) 承认的方法 |
(2) 可替代的冲突规范的方法 |
(3) 合作的方法 |
a.1980年《海牙儿童诱拐公约》 |
b.1996年《海牙儿童保护公约》 |
c.2007《海牙扶养公约》 |
d.1993年《海牙收养公约》 |
三国际私法面临的全球挑战 |
(一) 移动中的人们 |
(Ⅰ) 跨国代孕协议 |
(1) 实体法的多样性———与人权的关系 |
(2) 制定一个关于跨境代孕协议的全球公约吗 |
(Ⅱ) 暂时性移民 |
(1) 移民与国际私法 |
(2) 是否制定一个关于暂时性移民的全球公约 |
(1) 暂时性移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作 |
(2) 移民中介的许可和管理体系之建立与评估的合作 |
(3) 简捷价廉的汇款方面的合作 |
(二) 环境与气候变化 |
(Ⅰ) 环境 |
(1) 全球与区域人权法律机制与程序的作用 |
(2) 跨国民事诉讼 |
(3) 国际私法作为实现环境政策的工具 |
(4) 关于跨境环境侵权的跨境诉讼 |
(1) 美国 |
(2) 欧盟 |
(Ⅱ) 气候变化 |
(1) 原告非政府组织的立场 |
(2) 全球和欧洲法所赋予的荷兰民事侵权法中的注意义务 |
(3) 法院行使着作为国家机构的法院和国际社会机构的法院的职能 |
(Ⅲ) 制定一个关于跨境环境污染之民事事项的全球公约吗 |
四一些结论 |
(2)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病因 |
1.1.2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1.1.3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
1.1.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进展 |
1.1.5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1.1.6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
1.1.7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
1.1.8 小结 |
1.2 研究选题及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第一部分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的比较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和病情评估方法 |
第二部分 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2.1.3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4 研究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 |
2.1.5 AS患者病情评估方法 |
2.1.6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评价方法 |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TNF-α拮抗剂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7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伦理审批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收集 |
2.3.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3 主要仪器 |
2.3.4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4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比较 |
3.1.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1.2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 |
3.1.3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
3.1.4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3.1.5 IBD与RA患者肠道标志菌 |
3.2 第二部分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3.2.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2.2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2.3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2.4 HC组和AS组的标志菌(Biomarkers) |
3.2.5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变化 |
3.2.6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变化 |
3.2.7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
3.2.8 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分析 |
3.2.9 KEGG和 COG功能基因预测分析 |
3.3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和 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1 吸烟对AS患者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2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3.3 吸烟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3.4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5 ASns和 ASs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ASDA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各具特点 |
4.2 AS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 |
4.3 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 |
4.4 与AS疾病活动指数高度相关的菌群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 |
4.5 吸烟对AS患者肠道菌群和TNF-α拮抗剂治疗的影响 |
4.6 功能预测及未来展望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数据先验模式构建膀胱癌非编码RNA全景图谱及SCARNA12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大数据膀胱癌核心lncRNA的临床价值及部分验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测序数据来源及处理工具 |
1.2 获取膀胱癌中的差异表达lncRNAs(DELs) |
1.3 用DELs构建预后风险评分 |
1.4 使用其他数据集验证膀胱癌预后DELs的表达情况 |
1.5 预后DELs的功能分析 |
1.6 低风险和高风险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潜在机制 |
1.7 DELs与邻近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的关系 |
1.8 基于细胞系和膀胱癌组织的四种DELs和 HIST4H4 的表达水平的内部验证 |
2 结果 |
2.1 膀胱癌中的DELs |
2.2 基于DELs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 |
2.3 使用其他数据验证四个DELs在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 |
2.4 使用细胞系和临床膀胱癌组织样品检测四种DELs的表达 |
2.5 与预后DELs共表达的基因网络 |
2.6 低风险评分组和高风险评分组之间膀胱癌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获取和功能评估 |
2.7 预后相关DEL AC010168.2 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noRNA在膀胱癌中的差异表达及SCARNA12 的临床意义和相关基因网络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测序数据来源及处理工具 |
1.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统计分析 |
1.3 细胞系及组织水平验证挖掘snoRNA结果 |
1.4 SCARNA12 功能分析 |
1.5 原位杂交实验 |
2 结果 |
2.1 膀胱癌中差异表达的小分子RNA |
2.2 膀胱癌中snoRNA表达及差异表达谱的实验验证 |
2.3 SCARNA12 挖掘和功能分析 |
2.4 原位杂交实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CARNA12 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SCARNA12 CRISPR-CAS9 质粒载体构建 |
1.2 GRNAZ质粒转染T24 细胞并筛选验证 |
1.3 QPCR验证单克隆细胞的SCARNA12和PHB2 表达量 |
1.4 细胞实验 |
1.5 动物实验 |
2 结果 |
2.1 细胞实验结果 |
2.2 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SCARNA12 在膀胱癌中的潜在互作蛋白及信号通路调节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测序材料 |
1.2 数据处理方法 |
1.3 RNA纯化染色质分离技术检测SCARNA12 结合 |
1.4 转录调控结合分析 |
2 结果 |
2.1 测序数据上游分析结果 |
2.2 下游DEGS分析 |
2.3 整合分析 |
2.4 CHIRP结果 |
2.5 BART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膀胱癌中SCARNA12 与可变剪接事件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分析方法 |
2.1 分析软件及环境 |
2.2 数据展示 |
2.3 统计分析 |
2.4 功能预测分析 |
3 结果 |
3.1 测序数据的SCARNA12 的可变剪接分析 |
3.2 组织水平SCARNA12 表达相关可变剪接事件 |
3.3 SCARNA12 可能影响膀胱癌的可变剪接事件 |
3.4 全面回顾膀胱癌组织中MRNA剪接事件 |
3.5 膀胱癌生存预后相关的可变剪接事件功能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讨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二、补充表格和图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蔗糖影响水稻耐热性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
1.2 Review of Literature |
1.2.1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
1.2.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2.3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Pla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
1.2.4 Role of Sugars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4.1 Plants Response to Sugar Starvation |
1.2.4.2 Plants Response to Excess Sugar Treatment |
1.2.4.3 Sucrose, Energy Source or Signaling Molecule? |
1.2.4.4 Role of Sucrose as Energy Source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4.5 Role of Sucrose as Signaling Molecule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5 Role of Abscisic acid (ABA)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6 Sucrose Interaction wit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7 Sucrose Interaction with Abscisic acid (ABA) in Plants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
1.2.8 Strategies to Improve Tolerance against Heat Stress |
1.2.9 Research Technical Map |
CHAPTER 2 THE EFFECTS OF SUCROSE ON RICE THERMO-TOLERANCE DURINGSEEDLING STAGE |
2.1 Introduction |
2.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2.1 Stud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
2.2.2 Plant Materials |
2.2.3 Experimental Set up and Growth Condition |
2.2.4 Heat Stress Initiation |
2.2.5 Data Collections |
2.2.5.1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enzymeActivities |
2.2.5.2 Determination of Carbohydrate Content |
2.2.5.3 Determination of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 and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 (NADH) Content. |
2.2.5.4 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Fv/Fm) and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
2.2.5.5 Determina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Content |
2.2.5.6 Determination of Poly(ADP-ribose)polymerase (PARP) Activity |
2.2.6 Statistical Analysis |
2.3 Results |
2.3.1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Phenotyp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Fv/Fm) andMalondialdehyde (MDA) under Heat Stress |
2.3.2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H2O2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underHeat Stress |
2.3.3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Carbohydrates Content under Heat Stress |
2.3.4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NAD+/NADH Content under Heat Stress |
2.3.5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ATP Content under Heat Stress |
2.3.6 Effect of Sucrose on Rice Leaves PARP Content under Heat Stress |
2.4 Discussion |
2.5 Conclusion |
CHAPTER 3 TRANSCRIPTOME ANALYSIS FOR THE RICE GENOTYPES UNDER HEATSTRESS |
3.1 Introduction |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2.1 Stud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
3.2.2 Plant Materials |
3.2.3 Experimental Set up and Growth Condition |
3.2.4 Heat Stress Initiation |
3.2.5 Data Collections |
3.2.5.1 RNA Extraction and Sequencing |
3.2.5.2 Transcript Qua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Analysis |
3.2.5.3 GO and KEGG Functional and Enrichment Analysis. |
3.2.5.4 Validation of RNA-Seq Data by q RT-PCR Analysis |
3.2.6 Statistical Analysis |
3.3 Results |
3.3.1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 |
3.3.2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Following Heat Stress |
3.3.3 Volcano Plots for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3.3.4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fgl |
3.3.5 Pairwise-Pearson Correlation Heatmap of the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Zhefu802 and fgl |
3.3.5.1 Within the Genotypes |
3.3.5.2 Between the Genotypes |
3.3.5.3 Stress_vs_Control between the Two Genotypes |
3.3.6 Heatmap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Zhefu802 and fgl |
3.3.7 Gene Ontology Functional Enrichment Classification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3.3.8 Statistics of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Pathway Enrichment of DEGs in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3.3.9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RT-PCR) Validation of DEGs |
3.4 Discussion |
3.5 Conclusion |
CHAPTER 4 TRANSCRIPTOME ANALYSIS FOR THE EFFECTS OF SUCROSE UNDER HEATSTRESS |
4.1 Introduction |
4.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4.2.1 Stud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
4.2.2 Plant Materials |
4.2.3 Experimental Set up and Growth Condition |
4.2.4 Heat Stress Initiation |
4.2.5 Data Collections |
4.2.5.1 RNA Extraction and Sequencing |
4.2.5.2 Transcript Qua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Analysis |
4.2.5.3 GO and KEGG Functional and Enrichment Analysis |
4.2.6 Statistical Analysis |
4.3 Results |
4.3.1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 |
4.3.2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Following Heat Stress |
4.3.3 Volcano Plots for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4.3.4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fgl |
4.3.5 Pairwise-Pearson Correlation Heatmap of the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Zhefu802 and fgl |
4.3.5.1 Within the Genotypes |
4.3.5.2 Between the Genotypes |
4.3.5.3 Stress_vs_Control between the Two Genotypes |
4.3.6 Heatmap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Zhefu802 and fgl |
4.3.7 Gene Ontology Functional Enrichment Classification of DEGs in Pairwise Comparison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4.3.8 Statistics of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Pathway Enrichment of DEGs inPairwise Comparison between Zhefu802 and fgl |
4.4 Discussion |
4.5 Conclusion |
CHAPTER 5 THE EFFECTS OF SUCROSE INTERACT WITH ABA ON RICE THERMO-TOLER- ANCE DURING PMC STAGE |
5.1 Introduction |
5.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5.2.1 Stud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
5.2.2 Plant Materials |
5.2.3 Experimental Set up and Growth Condition |
5.2.4 Heat Stress Initiation |
5.2.5 Data Collections |
5.2.5.1 Determination of Pollen Viability |
5.2.5.2 Determination of Seed-Setting Rate |
5.2.5.3 Determina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Content |
5.2.5.4 Determination of Sucrose Content |
5.2.5.5 Determination of Abscisic Acid (ABA) Content |
5.2.5.6 Determination of ATP/ADP Content |
5.2.5.7 Determination of NAD+ and NADH Content |
5.2.5.8 Determination of PARP Content (Chapter 2) |
5.2.6 Statistical Analysis |
5.3 Results |
5.3.1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Pollen viability of Rice Genotypes under HeatStress |
5.3.2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Seed-Setting of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3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NSC Content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4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Sucrose Content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5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ABA Content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6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ATP/ADP Content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7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NAD+/NADH Content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3.8 Sucrose ABA-Interaction Effect on PARP Content CHAP in Rice Genotype under HeatStress |
5.4 Discussion |
5.5 Conclusion |
CHAPTER 6 MAJOR FIND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
6.1 Major fndings |
6.2 Future pospects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LIST OF PUBLICATIONS DURING PHD STUDY |
ACKNOWLEDGEMENTS |
AUTHOR RESUME |
(5)个性化对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
ABSTRACT IN ENGLISH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A Review of Dialogue Systems |
1.1.1 Open-Domain Dialogue |
1.1.1.1 Rule-Based Systems |
1.1.1.2 Information Retrieval-Based Dialogues |
1.1.1.3 Generative Systems |
1.1.1.4 Hybrid Systems |
1.1.2 Domain-Specific(Task-oriented)Dialogue |
1.1.2.1 Question-Answering(QA)Systems |
1.1.2.2 Pipeline-Architecture |
1.1.2.3 End-to-End Architecture |
1.2 INTRODUCTION TO THESIS |
1.2.1 Persona Based dialogue Model |
1.2.2 Generating Stylized text |
1.3 CHAPTER SUMMARY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LITERATURE REVIEW OF PERSONA MODEL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
2.1.1 Persona Literature Review |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STYLIZED TEXT GENERATION |
2.2.1 Background |
2.2.2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Style |
2.2.3 Style Literature Review |
2.3 CHAPTER SUMMARY |
CHAPTER3 PRELIMINARIES |
3.1 GENERATING OF SEQUENCE FROM SEQUENCE |
3.2 LANGUAGE MODELING |
3.2.1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s |
3.2.2 N-grams |
3.2.3 Neural Language Model |
3.3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 |
3.3.1 Introduction |
3.3.2 How RNN work? |
3.3.3 Issues with RNN |
3.4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S) |
3.5 SEQUENCE-TO-SEQUENCE MODEL |
3.5.1 Background |
3.5.2 General Working |
3.6 ATTENTION MECHANISM |
3.6.1 Encoder:A bidirectional RNN/LSTM |
3.6.2 Decoder:Uni-directional RNN/LSTM |
3.6.3 The Attention model: |
3.7 CHAPTER SUMMARY |
CHAPTER4 DIALOGUE PERSONAS |
4.1 DIALOG PERSONA |
4.2 RELATED WORK |
4.3 EXISTING PROBLEM |
4.3.1 Motivation |
4.4 EXISTING MODELS |
4.5 PROPOSED MODEL |
4.5.1 Dialog Model |
4.5.2 Persona Model |
4.6 DATASET AND EXPERIMENTS |
4.7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8 CHAPTER SUMMARY |
CHAPTER5 LINGUISTIC STYLE(POLITENESS) |
5.1 LINGUISTIC STYLE |
5.1.1 Social Self Image |
5.1.2 Linguistic Style and its effects on Self-image |
5.1.3 Politeness as Linguistic Style |
5.1.4 Modern Dialog Systems and Politeness |
5.2 RELATED WORK |
5.3 EXISTING PROBLEM |
5.3.1 Motivation |
5.4 EXISTING MODELS |
5.5 PROPOSED MODEL |
5.5.1 Auto-Encoder |
5.6 DATASET AND EXPERIMENTS |
5.7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8 CHAPTER SUMMARY |
CHAPTER6 总结与未来工作(CONCLUSION AND FUTURE WORK) |
Conclusion and Future Work (English) |
CONCLUSION |
FUTURE WORK |
REFERENCE |
ACKNOWLEDGEMENT |
RESUME |
(6)干旱锻炼影响烟草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on plants |
1.1.1 Crop growth and yield |
1.1.2 Water relations |
1.1.3 Nutrient relations |
1.1.4 Photosynthesis |
1.1.5 Assimilate partitioning |
1.1.6 Respiration |
1.1.7 Oxidative damage |
1.2 Drought resistant mechanisms |
1.2.1 Morphological mechanisms |
1.2.2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
1.2.3 Molecular mechanisms |
1.3 Drought-hardening |
Chapter II Transcriptome Profiling,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es Provide New Insights towards Drought Tolerance in Tobacco |
2.1 Introduction |
2.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2.1 Plant materials and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s |
2.2.2 Morpho-physiolog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2.3 Determination of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2.4 Histological studies |
2.2.5 RNA extraction,c DNA library construction,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
2.2.6 Validation of RNA sequencing data through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 analysis |
2.2.7 Statistical analysis |
2.3 Results |
2.3.1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on plant growth,chlorophyll content,and leaf water potential of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
2.3.2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3 Oxidative damage(MDA and H2O2 contents)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4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5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6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component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7 Leaf anatomy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8 Summary statistics of reads in the leaves transcriptome of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9 Gene ontology(GO)and KEGG enrichment analyses of tobacco transcriptomes |
2.3.10 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11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3.12 Proline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4 Discussion |
2.4.1 Growth,chlorophyll content,and leaf water potential of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4.2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multicolor analy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
2.4.3 Oxidative damage caused by drought stress in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
2.4.4 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alleviates the drought stress response in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
2.4.5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volved in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
2.4.6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s improve drought tolerance in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
2.4.7 Leaf anatomical modification in the three tobacco varieties under drought stress |
2.4.8 Analysis of 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4.9 Analysis of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2.4.10 Analysis of proline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Chapter III Drought-Hardening Improves Drought Tolerance in Tobacco at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and Molecular Levels |
3.1 Introduction |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2.1 Plant materials,growth conditions,and drought-hardening |
3.2.2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drought-responsive genes through q RT-PCR |
3.2.3 Statistical analysis |
3.3 Results |
3.3.1 Effect of drought-hardening on growth,leaf water potential,chlorophyll fluorescence,and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of two tobacco varieti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2 The evaluation of drought-hardening on the oxidative damage(malondialdehyde(MDA),hydrogen peroxide(H2O2))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3 The assessment of drought-hardening on 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4 The effect of drought-hardening on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5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hardening on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6 Drought-hardening effect on leaf anatomical modification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3.7 Drought-hardening activated the expression of potential drought responsive genes during drought stress |
3.4 Discussion |
3.4.1 Manifestations i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caused by drought-hardening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
3.4.2 Drought-hardening alleviates the oxidative damage during drought stress |
3.4.3 Drought-hardening improve drought tolerance via enhanced 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
3.4.4 Positive impact of drought-hardening on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results in drought tolerance |
3.4.5 Drought-hardening improve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s involve in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
3.4.6 Leaf anatomical modifications in the two tobacco varieties of drought-hardened and non-drought-hardened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
3.4.7 Drought-hardening improve the expression of potential drought responsive genes during drought stress |
Chapter IV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
Acknowledgement |
Author Biography |
(7)小麦颖果发育及其对氮素和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意义 |
1.0 引言 |
1.1 小麦颖果的结构发育 |
1.1.1 果种皮 |
1.1.1.1 结构与功能 |
1.1.1.2 果皮淀粉 |
1.1.2 胚乳 |
1.1.2.1 糊粉层 |
1.1.2.2 内胚乳 |
1.1.2.2.1 淀粉 |
1.1.2.2.2 蛋白质 |
1.1.3 胚 |
1.1.4 养分运输组织 |
1.1.4.1 母体养分运输组织 |
1.1.4.2 子代养分运输组织 |
1.2 氮与小麦颖果发育及品质的关系 |
1.2.1 氮与小麦颖果发育 |
1.2.2 氮与小麦品质 |
1.2.2.1 营养品质 |
1.2.2.2 加工品质 |
1.3 干旱胁迫与小麦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关系 |
1.3.1 干旱胁迫与淀粉积累 |
1.3.2 干旱胁迫与蛋白质积累 |
1.4 转录组测序(RNA-Seq)和蛋白质组学在小麦颖果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1.4.1 RNA-Seq |
1.4.2 蛋白质组学 |
1.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小麦颖果养分运输组织的发育及其与养分贮藏组织发育的关系 |
2.0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组织化学染色及体视显微镜观察 |
2.1.3 荧光显微镜观察 |
2.1.4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2.1.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1.6 细胞数目和大小的观测 |
2.1.7 颖果鲜干重的测定 |
2.1.8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1.9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测定 |
2.1.10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麦颖果整体发育过程 |
2.2.2 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颖果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的结构变化 |
2.2.3 不同小麦品种颖果发育、养分运输组织及子代组织的结构比较 |
2.2.3.1 颖果发育的比较 |
2.2.3.2 养分运输组织发育的比较 |
2.2.3.3 胚乳和糊粉层细胞结构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颖果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发育的关系 |
2.3.2 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麦果皮发育及其淀粉体的积累和降解特征 |
3.0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淀粉粒的提取 |
3.1.3 组织化学染色及体视显微镜观察 |
3.1.4 荧光显微镜观察 |
3.1.5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1.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粒度统计 |
3.1.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1.8 光合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
3.1.9 总淀粉、直链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10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1.11 衰减全反射模式-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3.1.12 淀粉的酶解 |
3.1.13 RNA提取、克隆和测序 |
3.1.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3.1.15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小麦果皮的结构发育 |
3.2.1.1 外果皮的发育 |
3.2.1.2 中果皮的发育 |
3.2.1.3 内果皮的发育 |
3.2.2 背部和腹部果皮发育的差异 |
3.2.3 不同小麦品种果皮发育的差异 |
3.2.4 果皮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 |
3.2.5 果皮和颖果其它部位元素分布 |
3.2.6 果皮淀粉的积累和降解 |
3.2.6.1 果皮不同部位淀粉体的积累和降解 |
3.2.6.2 果皮淀粉的形态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 |
3.2.6.3 果皮发育过程中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2.6.4 果皮淀粉XRD和ATR-FTIR分析 |
3.2.6.5 果皮淀粉粒酶解性能分析 |
3.2.6.6 果皮淀粉积累和降解过程中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3.2.7 果皮淀粉与胚乳淀粉的比较 |
3.2.7.1 不同部位果皮淀粉体和胚乳淀粉体发育的比较 |
3.2.7.2 果皮淀粉粒和胚乳淀粉粒的形态和粒度分布比较 |
3.2.8 小麦与水稻、玉米果皮结构发育及淀粉积累特征的比较 |
3.2.8.1 颖果不同部位果皮特征及淀粉积累 |
3.2.8.2 颖果腹部果皮中淀粉体的发育特征 |
3.2.8.3 颖果背部果皮中淀粉体的发育 |
3.2.8.4 果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 |
3.3 讨论 |
3.3.1 果皮的结构发育和功能 |
3.3.2 果皮发育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降解的可能机制 |
3.3.3 果皮中总淀粉、可溶性糖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可能机制 |
3.3.4 关于果皮淀粉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
3.3.5 果皮淀粉体与胚乳淀粉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
3.3.6 三类谷物果皮淀粉体发育差异的原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施氮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和淀粉体发育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
4.0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1.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4.1.4 蛋白体面积和淀粉体粒度统计 |
4.1.5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施氮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
4.2.1.1 强筋和弱筋小麦颖果背部和腹部蛋白体发育的差异 |
4.2.1.2 施氮对不同专用小麦颖果背部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
4.2.1.3 施氮对不同专用小麦颖果腹部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
4.2.2 施氮对小麦胚乳不同部位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
4.2.2.1 不同部位胚乳细胞淀粉体的分布特征 |
4.2.2.2 施氮对小麦颖果腹部胚乳细胞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
4.2.2.3 施氮对小麦颖果背部胚乳细胞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氮与蛋白体发育 |
4.3.2 氮与淀粉体发育 |
4.3.3 不同部位蛋白体和淀粉体分布的可能性分析 |
4.3.4 Im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小麦蛋白体发育情况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施氮对小麦胚乳贮藏蛋白的合成、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
5.0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5.1.2 体视显微镜观察 |
5.1.3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5.1.4 蛋白组分的分离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
5.1.5 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测定 |
5.1.6 RNA提取、cDNA合成、PCR扩增和测序 |
5.1.7 RNA-Seq数据分析 |
5.1.8 蛋白的iTRAQ标记 |
5.1.9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S/MS)分析 |
5.1.10 iTRAQ数据分析 |
5.1.11 qRT-PCR分析 |
5.1.12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NA-Seq数据质量控制 |
5.2.2 污染性检测 |
5.2.3 覆盖度分析 |
5.2.4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
5.2.5 DETs分析 |
5.2.6 DETs的G0分析 |
5.2.7 DETs的KEGG通路分析 |
5.2.8 贮藏蛋白含量及蛋白体的积累 |
5.2.9 iTRAQ技术鉴定的DEPs |
5.2.10 DEPs的功能分析 |
5.2.11 DEPs的筛选及相应转录本的qRT-PCR分析 |
5.2.12 RNA-Seq和iTRAQ数据的关联分析 |
5.2.13 施氮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小麦蛋白质合成相关转录本的功能分析 |
5.3.2 氮与蛋白的差异表达 |
5.3.3 贮藏蛋白含量与小麦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 |
5.3.4 RNA-Seq和iTRAQ数据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和淀粉体的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6.0 引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6.1.3 蛋白体面积的统计 |
6.1.4 颖果不同部位的分离 |
6.1.5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测定 |
6.1.6 蛋白质含量测定 |
6.1.7 淀粉粒的提取 |
6.1.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6.1.9 膨胀势测定 |
6.1.10 糊化性能测定 |
6.1.11 淀粉的水解 |
6.1.12 淀粉的体外消化 |
6.1.13 数据统计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干旱胁迫对小麦颖果千粒重、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6.2.2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
6.2.2.1 胚乳不同部位蛋白体的分布 |
6.2.2.2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不同部位蛋白体积累的影响 |
6.2.2.3 干旱胁迫对小麦腹部和背部胚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6.2.3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6.2.3.1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的影响 |
6.2.3.2 干旱胁迫对淀粉粒的形态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
6.2.3.4 干旱胁迫对淀粉膨胀势和糊化特征的影响 |
6.2.3.5 干旱胁迫对淀粉水解性能和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干旱胁迫与蛋白体发育及蛋白质积累 |
6.3.2 干旱胁迫与淀粉体的发育 |
6.3.3 干旱胁迫与淀粉的部分理化性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文章目录 |
(8)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纳入文献类型 |
1.2 检索策略 |
1.2.1 检索对象 |
1.2.2 检索词 |
1.2.3 检索式 |
1.3 文献筛选 |
1.3.1 文献纳入标准 |
1.3.2 文献排除标准 |
1.3.3 文献筛选 |
2 研究结果 |
2.1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
2.1.1 认识源流 |
2.1.2 小结 |
2.1.3 思考 |
2.2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2.2.1 临床研究进展 |
2.2.2 实验研究进展 |
2.2.3 总结与展望 |
2.3 对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2.3.1 外泌体的发现 |
2.3.2 外泌体的特点 |
2.3.3 外泌体研究的应用价值 |
2.3.4 外泌体与糖尿病研究 |
2.4 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 |
2.4.1 外泌体与中医研究 |
2.4.2 外泌体与针灸 |
3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电针干预T2DM效应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实验仪器 |
1.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1.1.3 实验动物分组与造模 |
1.1.4 实验流程图 |
1.1.5 实验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各组空腹血糖比较 |
1.2.3 胰腺组织切片观察 |
1.2.4 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较 |
1.3 小结 |
2 电针后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标记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2.2.2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血浆外泌体形态特征 |
2.2.3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及浓度检测 |
2.3 小结 |
3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电针调节血浆外泌体Circ RNA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3.1.3 技术路线 |
3.1.4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Reads分析 |
3.2.2 CircRNA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3 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3.2.4 CircRNA-miRNA相互作用预测 |
3.2.5 CircRNA-miRNA网络图 |
3.2.6 q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Circ RNA与糖尿病 |
4.2 甲状腺与糖尿病 |
4.3 海马与糖尿病 |
4.4 电针参数及取穴依据 |
5 小结 |
6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三 其余发表论文 |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
(9)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GLABRA3在花青素和种子油脂积累中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
1.1.1 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2 拟南芥种子发育过程 |
1.2 植物种子油脂的代谢与调控 |
1.2.1 植物种子油脂代谢过程 |
1.2.2 影响植物种子油脂积累的因素 |
1.3 植物花青素的概述 |
1.3.1 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
1.3.2 植物花青素的结构和分类 |
1.3.3 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1.4 bHLH转录因子GL3 的功能研究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生长环境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2.1.2 拟南芥的种植 |
2.1.3 试验材料的获取 |
2.2 植物总RNA的提取和单链c DNA的合成 |
2.2.1 总RNA的提取 |
2.2.2 单链cDNA的合成 |
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3.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转基因植株获取 |
2.4.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4.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3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4 拟南芥突变体鉴定 |
2.4.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和鉴定 |
2.5 蛋白质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2.5.1 GL3蛋白质的多序列比对 |
2.5.2 GL3蛋白质的系统进化分析 |
2.6 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 |
2.7 植物组织GUS染色 |
2.8 拟南芥叶片和种子表型分析 |
2.8.1 拟南芥叶片和种子花青素含量测定 |
2.8.2 拟南芥种子脂肪酸含量测定 |
2.9 转录组测序(RNA-seq) |
2.10 基因表达分析 |
第三章 在花青素生物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中AtGL3下游靶标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 |
3.1 前言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AtGL3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3.2.2 拟南芥gl3突变体的基因型鉴定和表型分析 |
3.2.3 在花青素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中AtGL3下游靶标基因的功能分析 |
3.2.4 参与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花青素合成和表皮毛形成的基因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BnGL3-1在花青素生物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4.1 前言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GL3的蛋白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4.2.2 BnGL3-1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4.2.3 BnGL3-1在拟南芥中的异位表达 |
4.2.4 BnGL3-1参与调控幼嫩茎尖和正在伸展的真叶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和表皮毛形成过程 |
4.3 讨论 |
第五章 BnGL3-1和AtGL3 在种子油脂和花青素积累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5.1 前言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AtGL3在种子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5.2.2 BnGL3-1和AtGL3 对种子形态和重量等表型的影响 |
5.2.3 BnGL3-1和AtGL3 参与调控种子油脂积累过程 |
5.2.4 BnGL3-1和AtGL3 参与调控种子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和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tc.,et al.和et seq.(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视角中的国际私法[J]. 汉斯·范鲁,张美榕. 国际法研究, 2017(06)
- [2]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D]. 张方泽. 吉林大学, 2020(01)
- [3]大数据先验模式构建膀胱癌非编码RNA全景图谱及SCARNA12的分子机制研究[D]. 何融泉.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4]蔗糖影响水稻耐热性的作用机理研究[D]. Amara Cisse.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个性化对话系统研究[D]. 木哈马(Muhammad Shahi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干旱锻炼影响烟草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机制[D]. RAYYAN KHAN.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小麦颖果发育及其对氮素和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D]. 余徐润. 扬州大学, 2016(02)
- [8]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D]. 寿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9]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GLABRA3在花青素和种子油脂积累中的功能分析[D]. 高晨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RNA-seq Data Analysis[J]. Zhang Li,Liu Xuejun.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