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邮政部门经办客运业务的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念[1](2020)在《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建设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满足复杂严谨的建设要求,符合严格缜密的建设标准,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大工程。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来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实现的效益情况,以及项目整体的合理性。昌九城际客专是继京津城际之后的第二条城际铁路,属于中国早期建设的城际铁路,在诸多技术领域均有创新和突破。作为示范性项目,能够为以后的铁路建设项目提供借鉴。在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国内外高速铁路后评价、蒙特卡洛方法与灰色预测理论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的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第二版)》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的《高铁运营安全质量服务效益综合评价办法(试行)》指导文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法对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后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财务后评价(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运营效率)和国民经济后评价。此外,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项目经济后评价进行模拟仿真,最后对比评价结果。模拟仿真具体步骤是:首先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项目2019—2031年各年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确定各关键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情况,最后利用水晶球软件(Crystal Ball)进行模拟仿真。项目经济后评价结果表明,昌九城际铁路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要大于预期目标值。同时,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计算的相关数值接近于后评价稳健性估值,一方面论证了项目取得了超出初期目标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说明该项目后评价较为合理和客观,后评估结果较为可靠。基于以上分析与结果,可以指出,昌九城际客专项目整体上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中国早期建设的城际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在项目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指导和借鉴;将灰色预测与蒙特卡洛方法运用于项目后评价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为铁路建设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新的视角。最后,根据评价内容,对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和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周辰[2](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袁梦真[3](2020)在《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政单位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内部控制是保障单位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党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行政单位中落地的保障机制。其中,合理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固定资产是行政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在单位总资产中占比极高。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外流、配置不合理、违规处置、重购买轻管理等问题,影响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行政单位有必要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将固定资产管理与单位预算、采购管理等环节相结合,达到合理配置固定资产,避免资产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本文选取Y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该单位近三年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均显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穿行测试、流程再造等方法发现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并梳理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选取委托代理论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其次,汇总2019年3月—10月期间参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获得的Y行政单位的信息和数据,详细剖析了单位固定资产的构成、种类、价值以及单位现有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再次,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单位层面流程的规范性进行测评,定量分析发现单位层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穿行测试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最后,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优化。其中,业务流程的优化采用“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的方式。通过梳理风险点并编制业务流程图的方法,以达到加强内部流程控制和风险防控的作用。为确保优化后的内部控制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本文也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分析报告》可知,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普遍存在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提高单位固定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率。采用编制流程图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中的风险点可视化的优化方法,可为相关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优化时提供一些参考。
焦金赛[4](2020)在《湖南通弘新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LNG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对低碳、环保的液化天然气(LNG)能源越来越重视。LNG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湖南通弘新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华南地区的一家LNG贸易商,需要在多重市场竞争压力、供销不平衡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研究通弘新能源公司的LNG营销策略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根据目前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状况,结合与营销管理相关的4P营销策略理论、环境分析理论,运用PEST方法、SWO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公司内部LNG营销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法来了解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制定出通弘新能源公司的LNG营销规划和目标,分别从促销、定价、渠道、产品等四个方面制定出适合通弘新能源公司的营销策略,同时提出从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完善公司的绩效考核、走健康绿色发展之路等四个方面保障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通过营销策略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商海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绍兴市人民政府[5](2020)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绍政发[2019]2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9年12月30日为推进我市"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浙政发[2019]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安冉[6](2019)在《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构建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开通政府服务热线,政府服务热线在不同的省、市有不同的提法,比如市长热线、市民热线、政务热线等。概括来讲,政府热线是由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或者公共企事业单位设立的非紧急公共服务呼叫系统,设立目的都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并促进政府收集社情民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政策。2000年6月,昆明市设立了12345市长热线,并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服务。昆明市长热线的设立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和社会动态,监督政府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能和改进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公众合法权利、缓和社会矛盾等,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政府重视不足、投入力度有限、财政保障薄弱、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论文以公共服务和公共沟通以及政府购买等公共管理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其他城市政府热线运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质量的对策。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对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包括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第三部分是济南、长沙和南京三个城市政府热线服务运行的现状和特色亮点,第四部分是通过分析原因,列出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质量的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对本篇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括。
严玲娣[7](2019)在《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现在朝着经济强国迈进。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就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敢贷款给亟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限。本文以邮储银行S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分析,探讨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面临的常见风险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目前的风险管控方法进行有效提升。首先,对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贷款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微普适产品,尤其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主;贷款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客户行业过于集中,存在较大的隐性风险,同时反映客户经理获客渠道单一且能力不足,审查审批人员对新兴行业把握不够,较为审慎。其次,笔者从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三方面入手,分析评估了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揭示目前该行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同时,结合现状对该行的贷款风险成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宏观方面存在内部经济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原因;银行方面存在贷款管理能力不足、队伍能力欠缺、客户管理体系不健全、客户粘合度低、营销简单粗放、贷后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企业方面存在外部环境导致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经营风险和信用缺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最后,笔者对该行目前所采用的关键信贷技术和信贷业务流程风险管控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管理敞口,并提出改善对策。本文通过分析邮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抵押、关系型信贷、信用评分模型等信贷技术,以及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为银行构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控提供良好的制度机制和基本对策,降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扩大其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对象,向潜在对象发放贷款的额度和意愿,更好地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服务当地经济。
唐梅玲[8](2018)在《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是指,制定针对精准扶贫内容并能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的法律规则,对扶贫参与主体设定良好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设立专门的扶贫管理机构,对精准扶贫成效进行持续的评估、管理和交流等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总体来说,目前的精准扶贫是政府在一种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大规模的行政改革。5年来,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中国减贫成绩被称为“奇迹”。然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基层政府和乡村精英“寻租”、贪污挪用、渎职失职,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精准扶贫制度面临法治困境,体制缺陷,程序机制不畅等问题。以行政法视域审视精准扶贫,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首先,对精准扶贫主体而言,当下政策推进下的精准扶贫面临体制性障碍,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够、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其次,考察精准扶贫范围,存在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市场机制扶贫范围界限不明;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再次,关于精准扶贫的方式,存在扶贫方式未能满足合法性需求、扶贫方式未能满足服务性需求、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之间相互冲突等诸多不足;复次,在精准扶贫的程序方面,缺乏规范的扶贫信息公开程序,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扶贫行政机关未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缺失扶贫教示程序;最后,关于精准扶贫救济,扶贫领域未合理适用信访制度,扶贫领域调解制度不健全,扶贫领域未规范推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制度。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在于:首先,分析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即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其次,公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付行政理论、反贫困理论、人权保障理论以及合作治理理论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主体需要重点因应这些问题:一是,从精准扶贫主体来看,为突破困境,有必要引入“合作扶贫理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角度重塑多元主体合作扶贫治理格局。具体来说,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从而明确精准扶贫究竟“谁来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范围而言,首先,应确定其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取向,并且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机关职责、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其次,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范围的制度实践及经验。最后,须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具体内容:一方面,明确精准扶贫范围需遵循适当性原则、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要确定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标准,即信息标准、公共安全责任标准、专业技术标准以及扶贫效率标准,分别为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基础标准、目的标准、工具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就精准扶贫方式而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有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优化我国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措施。首先,明晰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其次,通过主体上赋权,程序上激励以及救济上激励的路径,引入激励型扶贫行政方式;最后,通过规范行政指导,优化行政资助,完备行政奖励的路径,来完善既有扶贫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与扶贫目标相匹配的扶贫方式,以期实现有效脱贫。对扶贫方式的分析实质上回答了精准扶贫领域“怎样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程序而言,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实质上通过程序路径监督扶贫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日本、德国扶贫程序的行政法制度。具体通过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公开程序,合理适用精准扶贫听证程序,优化精准扶贫教示程序,规范精准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来解决“如何监督扶贫行政主体”的问题。就精准扶贫救济而言,首先,考察精准扶贫行政法之救济,梳理对精准扶贫救济制度认识误区;其次,对于现行的行政救济方式能否直接适用于精准扶贫领域,以及如何完善需要再认识;最后,对于如何优化精准扶贫救济制度,需要规范扶贫领域信访制度,健全扶贫领域调解制度,完善扶贫领域行政复议制度,改善扶贫领域行政诉讼制度。对救济方式的研究主要回答“扶贫对象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为从源头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的合法性,首先,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理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的总体思路。接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通过健全以权利保障为中心的扶贫基本法律体系,制定扶贫基本法,完善扶贫法律支撑体系,规范扶贫法律保障机制,对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进行了设计。
蒋竣[9](2014)在《大部制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2008年开始进行的中央大部制机构改革探索,到2013年大部制机构改革的稳步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邮政等都已归口交通运输部一家管理,中央政府“大交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在地方政府层面,机构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些应划转到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责仍没有划转,如联系铁路部门的职责、联系航空机场等部门的职责。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大部制改革也只是机构简单的相加,没有优化机构设置,形成职能、机构、人员、文化的融合,仍然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构编制分配不合理、不合法,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不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等问题。本文探讨在大部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门如何推进综合改革,将行政单位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优化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合理确定各单位的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交通运输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社会研究方法,运用政府职能转变理论、顶层设计理论、组织流程再造理论、行政效能理论,分析了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完善当前市县交通运输部门的综合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二是要优化部门内部结构,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三是科学制定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变当前人员编制不切实际的问题;四是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部门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杨涛[10](2012)在《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系崛起于清末,是北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系的主要人物唐绍仪、梁士诒、周自齐、朱启钤、叶恭绰、詹天佑、吴鼎昌等在此时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依靠密切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政治集团。他们追随袁世凯与徐世昌,以交通、外交领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是新政的具体推行者与实践者,为早期现代化和北洋集团崛起起到巨大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求新、务实、敢为的作风,并体现了积极扞卫国家主权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颠覆帝制立下不朽的功劳。对推进铁路事业、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深远影响着民初的铁路事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活跃在经济各领域,对交通、财税、金融、币制、实业政策产生极大影响。在交通业方面,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为国有化问题。如路政方面推行商办铁路国有、借债修路、崇官抑商政策,反映出交通系力主铁路事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为促进国有铁路营运、管理、建设、财会制度的发展,则以统一路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手段。在电政方面则颁布有《电信条例》,明定国有原则,在管理上分设电政管理机构。在邮政上,设立电政管理区,废除驿站,打击民信局和客邮,厘定邮政司与帛黎之间的关系。航政方面则更激烈地表现为轮船招商局的官办与商办之争。这说明交通系民初交通四政政策带有鲜明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色。从实际效果看,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交通领域对促进四政的发展、改观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铁路、电信与邮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其发展成就是不容抹杀的。在金融方面,交通系取得了对中交二行的控制权。在他们努力下,中交二行实际取得国家银行地位,形成复杂中央银行制度,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公债发行、代理国库等特权,为财政清理与统一奠定基础。但其政策中充满了金融与财政杂糅特点,发行公债与垫款即为突出表现。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对民初财政好转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而后者不仅对中交二行的官办方向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以反对停兑为表现,促成二行向商办化转型。此外,中行归部直辖,中交合并风潮也是金融与财政政策杂糅的体现。同时交通系领袖还举办了新华储蓄银行垄断邮政储蓄业务。在交通系领导下,中交二行也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挹注作用,特别体现在一战爆发后对缫丝业的支持;同时成立具有金融投资公司性质的通惠实业公司,抵制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侵夺;积极参与上海银业公会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活动。在币制方面,梁士诒、周自齐、吴鼎昌等积极帮助袁世凯推行币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整理各省滥币,筹划币制借款,推广袁头币,统一铸权,力主银本位制,设立平市官钱局等。币制改革为此后南京政府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在财政税收方面,周自齐、梁士诒等首先帮助袁世凯加强财政事权的高度集中,如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各省财政事权收归中央,出台各种考成条例等。在具体理财办法上,二人都反对举借外债,但迫于财政现状而不得已为之,但注意用途多元化,在举债时间、借款额、利息、附带条款等方面注意减少主权损失;进行官产清理,这一方面具有消极性,即保守的弥补财政目的,但也有促进垦荒,清理不良资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力主举办官业,对官矿业、官农业的扩大以及商业专卖制度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交通系领袖还积极整理旧税,特别是力主裁厘,整理田赋、牙税、当税等,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并因此与保守派和袁世凯产生矛盾;他们注意制度创新,如举办预算,在会计、审计制度上革新,推行新税制,如印花税、营业税等。交通系的税制整理体现了扩充财政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便利商民、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适应财政、税收制度现代化的倾向。同时,周自齐、梁士诒还积极筹划关税谈判,特别是对常关税进行改革,并统一关税管辖权,其意义十分重大。周自齐、梁士诒与张弧还推行盐政改革,以统一盐政机关、整齐税率、施行商运、剔除耗斤、先税后盐、制造精盐、争取盐余为最有意义者。但也因此引起周学熙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实业政策上,周自齐、朱启钤、梁士诒等交通系人物的政策,涉及农、林、商、工、矿等各部门,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敏感、重大问题,如矿业管理、垦务、清丈、博览会举办、企业专办问题等等。在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交通系经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专业技术化特征。在清王朝与南京政府之间,起到呈上其下作用,核心政策得到延续,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象清末以来许多致力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集团一样,在涉及财政与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仍未能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其政策充满了矛盾性,其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特别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策的成败与否,财政经济政策推行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身上,寄望于一个威权政府的建立,并将其经济、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中的良莠杂糅,新旧杂糅,也决定了交通系这一集团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与作用,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二、试论邮政部门经办客运业务的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邮政部门经办客运业务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 |
1.2.2 蒙特卡洛方法在项目经济评价的应用研究 |
1.2.3 灰色预测模型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 蒙特卡洛方法 |
2.3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后评价体系 |
3.1 经济后评价简述 |
3.2 经济后评价内容 |
3.3 经济后评价的方法 |
3.4 经济后评价指标框架 |
3.5 蒙特卡洛方法在项目经济后评价中的应用 |
3.5.1 蒙特卡洛方法的应用介绍 |
3.5.2 蒙特卡洛方法的应用步骤 |
3.6 基于灰色模型GM(1,1)的现金流量预测 |
3.6.1 灰色模型GM(1,1)的应用介绍 |
3.6.2 灰色模型GM(1,1)的应用步骤 |
3.6.3 数学模型工具—DPS软件简介 |
第4章 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调查 |
4.1 项目情况简述 |
4.2 项目决策目标和目的 |
4.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4.4 项目实施进度 |
4.5 项目投资 |
4.6 项目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 |
4.7 项目运营与管理 |
4.8 项目运行效益现状 |
第5章 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后评价 |
5.1 项目经济后评价基础数据 |
5.2 财务后评价 |
5.3 国民经济后评价 |
5.4 运营管理后评价 |
第6章 昌九城际铁路经济后评价的蒙特卡洛仿真 |
6.1 评价指标与计算模型 |
6.2 确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6.2.1 随机变量(运输收入)预测及其概率分布 |
6.2.2 随机变量(运营成本)预测及其概率分布 |
6.3 蒙特卡洛模拟仿真结果 |
6.4 项目经济后评价比较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相关建议 |
7.2.2 对项目和项目执行机构的建议 |
7.2.3 对中央企业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性与不足 |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
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
小结 |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
一、调解商业纠纷 |
二、陈述诉求意见 |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
五、参与爱国运动 |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
小结 |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
1.2.2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
1.2.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内部控制理论 |
2.3 流程再造理论 |
第三章 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
3.1 单位简介 |
3.2 单位固定资产现状 |
3.2.1 固定资产构成 |
3.2.2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法改变 |
3.2.3 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 |
3.3 单位现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措施 |
3.3.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
3.3.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
3.3.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4.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评 |
4.1.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单位层面测评 |
4.1.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业务层面测评 |
4.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单位层面缺陷 |
4.2.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单一 |
4.2.2 重固定资产购买轻有效管理 |
4.2.3 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缺失 |
4.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缺陷 |
4.3.1 固定资产请购流程脱离预算 |
4.3.2 固定资产采购模式不规范 |
4.3.3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流程缺失 |
4.3.4 固定资产清查流程流于形式 |
第五章 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 |
5.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思路 |
5.1.1 优化方案 |
5.1.2 优化原则 |
5.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单位层面流程优化 |
5.2.1 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分工 |
5.2.2 细化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
5.2.3 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
5.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优化 |
5.3.1 固定资产请购环节流程优化 |
5.3.2 新增固定资产预算编制流程 |
5.3.3 细化固定资产采购流程 |
5.3.4 新增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流程 |
5.3.5 固定资产清查流程优化 |
5.3.6 固定资产报废、报损与核销流程优化 |
5.4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实施保障措施 |
5.4.1 提高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
5.4.2 形成闭环的责任体系 |
5.4.3 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南通弘新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LNG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策略概述 |
2.2 4P营销理论 |
2.3 绿色营销理论 |
2.4 环境分析相关理论 |
2.4.1 宏观环境分析 |
2.4.2 微观环境分析 |
2.4.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2.4.4 波特五力模型 |
第3章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环境分析 |
3.1 通弘新能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机构 |
3.1.3 营销业务流程 |
3.1.4 气源保障 |
3.1.5 运输保障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
3.3 市场环境分析 |
3.3.1 市场供需情况 |
3.3.2 行业竞争情况 |
第4章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存在的问题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2 调查概况 |
4.3 调查分析统计情况 |
4.3.1 初步统计情况 |
4.3.2 产品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3 价格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4 渠道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5 促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规划与目标 |
5.1.1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规划 |
5.1.2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目标 |
5.2 通弘新能源公司LNG营销策略的制定 |
5.2.1 产品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3 通弘公司LNG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重视人才教育培训 |
5.3.2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5.3.3 完善公司的绩效考核 |
5.3.4 走健康绿色发展之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1、公共沟通理论的相关研究 |
2、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研究 |
3、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理论 |
4、述评 |
(四)概念工具与理论基础 |
1、概念工具 |
(1)公共服务 |
(2)公共沟通 |
(3)政府购买服务 |
2、理论基础 |
(1)沟通技能理论 |
(2)安全阀理论 |
(3)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二、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
(一)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起步阶段(1999—2004 年) |
(二)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规范阶段(2004—2011 年) |
(三)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政府购买探索阶段(2011—2015 年) |
(四)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完善阶段(2015 年—至今) |
(五)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特色及取得的成效 |
三、国内其他城市市长热线服务运行的现状 |
(一)济南市12345 市民服务热线运行现状 |
(二)长沙市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服务运行现状 |
(三)南京市12345 政务热线服务现状 |
四、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重视力度不足,缺乏充足的财政保障 |
(二)政府部门自身监督机制不全,造成热线服务质量不高 |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热线服务经办部门主动性不足 |
(四)在数据共享方面滞后,牵制了热线问题信息化办件的步伐 |
(五)新媒体运用不完善,导致热线重复反映频次较高 |
(六)受理范围与政府部门职能不统一,热线办理存在空白地带 |
(七)创新性不足,专项诉求平台和特色服务较少 |
五、提升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质量的对策 |
(一)加大重视力度,确保财政投入充足 |
(二)健全监督机制,发挥市长热线的平台功能 |
(三)严格管理考核制度,加强结果运用 |
(四)利用热线数据,推进政府服务信息化 |
(五)借力网络,强化舆情预警处置 |
(六)联动党群部门,实现市长热线受理范围全覆盖 |
(七)细化服务分类标准,加大服务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评价及发展动态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关理论 |
2.1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概念 |
2.1.3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定义 |
2.2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类型及特征 |
2.2.1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类型 |
2.2.2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特征 |
第3章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现状分析 |
3.1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发展现状 |
3.1.1 业务发展情况 |
3.1.2 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分布情况 |
3.1.3 中小企业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
3.2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识别 |
3.2.1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风险 |
3.2.2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操作风险 |
3.2.3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
第4章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目前所采用的关键信贷技术 |
4.1.1 现有的担保形式 |
4.1.2 信用评级模型 |
4.1.3 关系型贷款 |
4.2 信贷业务流程风险控制 |
4.2.1 贷前环节的风险控制 |
4.2.2 贷中环节的风险控制 |
4.2.3 贷后环节的风险控制 |
4.3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2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5章 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改善对策 |
5.1 丰富担保渠道及担保形式 |
5.1.1 担保物的多样化 |
5.1.2 引入多渠道的第三方担保机构 |
5.2 健全客户管理体系 |
5.2.1 构建客户分级管理体系 |
5.2.2 创新存量客户分类管理 |
5.2.3 充分运用信息科学技术 |
5.3 优化贷后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5.3.1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
5.3.2 定制一户一策方案 |
5.3.3 推行押品普查常态化 |
5.3.4 推进信贷系统智能化 |
5.3.5 优化信贷队伍整体能力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限定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五、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面临困境 |
一、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 |
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足 |
三、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 |
第二节 精准扶贫范围面临困境 |
一、扶贫行政机关与市场扶贫范围界限不明 |
二、扶贫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 |
第三节 精准扶贫方式面临困境 |
一、扶贫方式未满足合法性需求 |
二、扶贫方式未满足服务性需求 |
三、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冲突 |
第四节 精准扶贫程序面临困境 |
一、扶贫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 |
二、扶贫听证程序未合理适用 |
三、扶贫教示程序缺失 |
四、扶贫决策程序不健全 |
第五节 精准扶贫救济面临困境 |
一、扶贫信访制度不规范 |
二、扶贫调解制度不健全 |
三、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不完善 |
四、扶贫行政诉讼制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第二章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
一、“精准扶贫”的语义 |
二、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 |
第二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
一、规范和控制扶贫公共行政权力的需要 |
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
三、提升脱贫质量的内在需要 |
第三节 精准扶贫领域的行政法回应 |
一、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 |
二、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 |
第四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
一、公益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公众参与原则 |
四、效率原则 |
第五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理论依据 |
一、给付行政理论 |
二、反贫困理论 |
三、人权保障理论 |
四、合作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健全 |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界定 |
一、精准扶贫行政主体含义 |
二、精准扶贫行政主体之特点 |
第二节 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主体行政法保障的启示 |
第三节 “合作扶贫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制度之完善 |
一、以“合作扶贫理念”健全精准扶贫主体制度 |
二、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 |
三、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
四、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
五、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
第四章 精准扶贫范围之行政法厘定 |
第一节 精准扶贫范围的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
一、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范围概念之界定 |
二、厘清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之必要性 |
第二节 明确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合理性基础 |
一、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 |
二、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主体职责 |
三、有助于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 |
第三节 域外扶贫制度的保障范围 |
一、域外扶贫范围的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范围制度的启示 |
第四节 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路径 |
一、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遵循的原则 |
二、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标准 |
第五章 精准扶贫方式之行政法优化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之思考 |
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 |
二、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 |
第二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性 |
一、精准扶贫方式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
二、精准扶贫方式需遵循程序制约机制 |
第三节 域外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 |
一、域外扶贫方式的实践 |
二、域外扶贫方式的启示 |
第四节 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优化 |
一、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 |
二、构建激励型扶贫方式 |
三、完善既有扶贫方式 |
第六章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 |
第一节 明确精准扶贫行政程序之作用 |
一、监督扶贫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
二、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 |
第二节 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反贫困程序实践的启示 |
第三节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路径 |
一、健全扶贫信息公开程序 |
二、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 |
三、优化扶贫教示程序 |
四、规范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 |
第七章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优化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再思考 |
一、精准扶贫救济制度的认识误区 |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运用精准扶贫救济制度 |
第二节 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启示 |
第三节 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建构思路 |
一、规范扶贫信访救济制度 |
二、健全扶贫调解救济制度 |
三、完善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 |
四、改善扶贫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立法建议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总体思路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建议说明 |
三、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设计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部制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大部制综合改革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大部制及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内涵 |
一、大部制及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含义 |
二、大部制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特征 |
三、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
四、交通运输部门大部制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
第二节 大部制视野下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二、顶层设计理论 |
三、组织流程再造理论 |
四、行政效能理论 |
第三章 大部制视野下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现状 |
第一节 职能职责及机构的变化 |
一、职能职责的变化 |
二、机构的变化 |
三、编制及人员的变化 |
第二节 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责及机构编制现状 |
一、市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 |
二、县区及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市县交通运输专业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编制情况 |
一、公路管理机构 |
二、运输管理机构 |
三、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机构 |
四、水上运输管理机构 |
五、邮政管理机构 |
第四章 大部制视野下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改革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 |
二、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
三、执法权分散,执法效果差 |
四、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
五、协调不顺,政令不畅 |
第二节 机构编制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人员编制分配不合理、不合法 |
二、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后继乏人 |
三、职工岗位交流少,进出机制不畅 |
四、交叉任职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 |
第三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顶层设计缺乏使得改革不完整且缺乏配套性 |
二、利益部门化造成部门内部改革推动难 |
三、维稳思维占主导导致改革纵深推进难 |
四、机构编制多元化影响部门内部的整合 |
五、安置干部多引发人才结构性不良 |
第五章 大部制视野下推进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
一、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
二、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 |
三、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准备工作 |
第二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一、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 |
二、优化专业管理机构和内设机构的设置 |
三、统一确定专业管理机构名称、性质和机构级别 |
四、科学确定各机构的“三定方案” |
五、强化交通运输部门内外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推进公益性及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 |
一、实行政事分离,深化公路养护运营机制改革 |
二、推进事企分离,经营性事业单位改组为企业 |
三、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价格补贴机制 |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
第四节 深化交通运输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一、优化人才结构 |
二、建立竞争上岗及岗位交流制度 |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
四、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
五、妥善安排改革分流人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学术前史 |
(一)、关于“交通系”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交通系人物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的研究现状 |
(三)、余论 |
二 选题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意义 |
(二)、重点、难点和主要学术创新 |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理论与方法 |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交通系主要成员及早期经历 |
一、出身、文化与教育状况 |
二、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密切 |
三、职业经历与社会活动特征 |
四、与北洋集团核心人物袁世凯、徐世昌的关系 |
第二节 北洋、东北新政及辛亥革命中的建树 |
一、在北洋、东北新政中的建树 |
二、辛亥革命中的功勋 |
第三节 交通系主要人物与清末铁路、金融 |
一、控制交通行政权 |
二、收回路权 |
三、革新路政 |
四、创办交通银行 |
五、对铁路国有化的态度 |
第二章 交通系与民初交通四政政策 |
第一节 对交通部及交通行政、事权的控制、影响 |
一、对交通部的控制 |
二、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的成立 |
三、利用“二次革命”对路权的进一步控制 |
第二节 交通系与民初铁路 |
一、铁路国有政策的推行 |
二、统一路政 |
三、国有铁路的资产管理制度 |
第三节 交通系与民初的航政、邮政、电政 |
一、电信事业的发展 |
二、邮政事业的重大改观 |
三、航政——轮招局的国有、商办之争 |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政策 |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
一、控制中交二行的人事与行政管理权 |
二、对中交二行性质、地位的影响 |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
一、发行内债之必然性 |
二、梁士诒、周自齐力主发行公债 |
三、民三、民四内国公债的募集 |
四、民三、四年内国公债发行成功之表现 |
五、民国五年内国公债的发行 |
六、中交二行与内国公债 |
七、内国公债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
一、1912年——1916年间中交二行垫款情况 |
二、中交第一次停兑风波 |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 |
一、梁士诒与民初交行的经营方针 |
二、交行业务的整理与扩大 |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
一、新华储蓄银行的设立 |
二、通惠实业公司对汉冶萍公司的维持 |
三、对民族工商业的挹注 |
四、发起上海银行公会 |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
一、整理滥币 |
二、影响币制改革 |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一、梁士诒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二、周自齐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一、财政部官制修订 |
二、考成条例与征收官交代条例的颁行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
三、预算制度的举办 |
四、国地税名目取消与规复解款 |
五、会计与审计制度 |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
一、梁士诒与外债举借 |
二、周自齐与外债举借 |
三、对交通系举债的评价 |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
一、官产、官业问题的形成及北洋政府的最初政策 |
二、交通系与官产、官业处理 |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
一、整理旧税 |
二、施行新税 |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
一、盐政改革 |
二、海关管理 |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
一、农业政策 |
二、大力发展林业 |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
一、设立劝业委员会并拟订章程 |
二、对各地商会组织的规范 |
三、商业政策 |
四、工矿业政策 |
结语 |
征引与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试论邮政部门经办客运业务的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昌九城际客专项目经济后评价研究[D]. 王念.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
- [3]Y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研究[D]. 袁梦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湖南通弘新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LNG营销策略研究[D]. 焦金赛. 南华大学, 2020(01)
- [5]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6]昆明市长热线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 安冉. 云南大学, 2019(02)
- [7]邮储银行S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严玲娣.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D]. 唐梅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大部制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研究 ——以永州市为例[D]. 蒋竣.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10]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D]. 杨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