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一文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邓根云,郑大玮[1](1977)在《再论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与王世耆同志商榷》文中提出本文试图用唯物辩证法观点讨论分蘖函数问题,指出分蘖函数应能概括各种条件下分蘖数与叶龄的关系,因此分蘖函数中应包含反映客观条件的参数,这样的分蘖函数应由分蘖过程的基本规律,即分蘖速度与分蘖数成正比出发推道得出。本文还论证了用菲波那奇数列表达式作为分蘖函数的不合理性。讨论了分蘖数与积温关系的实用意义。
杨东清[2](2016)在《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构成,分蘖的发生、生长和成穗情况对群体结构和产量水平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密度和氮肥施用等栽培措施以及植物激素在分蘖芽发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本试验选用不同分蘖成穗特性品种,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75×104(D1)、225×104(D2)、300×104(D3)、375×104(D4)、525×104(D5)株hm-2的群体,同时设置氮肥用量分别为施纯氮0 kg hm-2(N0)、240 kg hm-2(N1)、360 kg hm-2(N2)的三个氮肥处理,研究氮肥施用量对不同密度下小麦群体发生动态、茎蘖生产力差异、优势和弱势茎蘖组籽粒灌浆差异、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高产小麦群体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外源激素对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分蘖节、分蘖芽、根系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及比值变化;地上部叶片的光合生理过程以及地下部根系的发育、活力变化,分析激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来探索通过氮素运筹结合喷施外源激素调控茎蘖发育,构建个体发育协调、群体整齐的高产群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茎蘖生产力的差异与氮肥及密度对其调控效应随蘖位顺序的增高,小麦穗粒数逐渐降低。与主茎穗相比,济麦22(JM22)N0D1处理的各分蘖穗粒数分别减少5.8、5.1、9.3、12.4、15.5、18.9、17.4、22.2粒穗-1;山农8355(SN8355)各分蘖的穗粒数分别减少3.3、10.9、18.1、22.9、22.2、30粒穗-1。随蘖位顺序的增高,穗粒重逐渐降低,与主茎穗相比,JM22 N1D2处理的各分蘖的穗粒重分别减少7.85%、40.80%、47.51%;SN8355各分蘖的穗粒重分别减少24.82%、36.06%,这表明随蘖位顺序越高其单茎生产力逐渐降低,各茎蘖间差异变大,个体单茎生产力间整齐度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各茎蘖的穗粒数、穗粒重均显着降低,增施氮肥后各茎蘖的穗粒数、穗粒重均显着提高。与N0D1相比,JM22 N0D2处理的O、I、II茎蘖的穗粒数分别减少7.0、6.3、16.8粒穗-1;SN8355 N0D2处理的O、I、II茎蘖的穗粒数分别减少15.2、17.0、11.4粒穗-1,这表明分蘖力弱的品种SN8355的茎蘖穗粒数更易受密度影响。与N0D1相比,JM22 N1D1和N2D1处理各茎蘖穗粒数平均增加0.6和3.2粒穗-1;SN8355 N1D1和N2D1处理各茎蘖穗粒数平均增加5.9和6.2粒穗-1,这表明增施氮肥对分蘖成穗能力弱品种的茎蘖发育改善作用更明显。通过对不同茎蘖位穗的穗粒数、穗粒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M22和SN8355各茎蘖基本可以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优势茎蘖组和弱势茎蘖组。两品种优、弱势茎蘖籽粒增重过程均呈“S”曲线变化,灌浆速率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优势茎蘖穗籽粒灌浆速率高于弱势茎蘖穗籽粒的灌浆速率。增加种植密度降低了两品种籽粒花后4-24 d灌浆速率;而施氮提高了两品种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了优、弱势茎蘖籽粒粒重。优、弱势茎蘖籽粒淀粉主要由小淀粉粒(粒径<10μm)构成。增加密度显着提高了优势茎蘖籽粒小粒淀粉粒体积,但显着降低了其中粒淀粉粒体积;在相同密度下,增施氮肥显着降低了优势茎蘖籽粒大粒淀粉粒体积,而提高了弱势茎蘖穗籽粒大淀粉粒体积。2密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小麦播种后三叶期至拔节期,茎蘖群体总数逐渐增加,拔节期达最大,随后总茎数降低。提高种植密度茎蘖群体总数显着增加,增施氮肥也显着提高了茎蘖总数。与N0D1处理相比,成熟期N0D2、N0D3处理的茎蘖总数分别提高8.59%和10.16%;与N0D2处理相比,N1D2、N2D2处理茎蘖总数分别提高38.12%和57.97%。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单株分蘖数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即D1>D2>D3>D4>D5。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单株最高分蘖数。增加密度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但密度过大后产量差异不显着,表现为N0D4与N0D5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着。相同密度下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做产量(z)与氮肥(x)和密度(y)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二次趋势面拟合方程:z=474.752+1.722x+0.844y–0.003x2–0.001y2–0.001xy,单施氮肥或提高密度均可提升小麦籽粒产量。拟合公式中分别对求x,y求偏导数,即小麦产量随氮肥、密度的变化率:Zx=1.722-0.001y-0.006x;Zy=0.844-0.001x-0.002y;分别另Zx、Zy为0,求得(x0,y0)=(235,300),即施氮肥量为235 kg ha-1,种植密度为300株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3小麦分蘖发育与分蘖节内源激素的关系高氮处理(HN)的I、II、III位蘖发生率均显着高于低氮处理(LN),HN处理的I、II位蘖发生率比LN处理分别高36.43%、187.83%。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了分蘖发生率。高氮下喷施6-BA处理的III位蘖发生率提高90.54%,低氮素下喷施6-BA处理III蘖发生率提高51.01%。HN的分蘖芽长度、鲜重均显着高于低氮处理,处理后12 d,与LN处理相比,HN处理的分蘖芽长度及鲜重分别长25.29 mm和重315.75%。两种氮素施用结合喷施外源6-BA处理后,均显着提高了分蘖芽分蘖芽长度、鲜重。HN处理的分蘖节内源Zt含量显着高于LN处理。LN处理分蘖节GA3、ABA含量则显着高于HN处理。喷施6-BA显着提高了分蘖节Zt含量,降低了内源ABA、GA3含量。洛伐他汀显着降低了内源Zt含量,提高了内源ABA含量。基因表达水平上分析表明,洛伐他汀均降低了Ta CKX3基因的表达,而LN处理及LN+6-BA处理则上调了其表达。相关分析表明,分蘖节内源Zt含量与分蘖芽生长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IAA含量、ABA含量、IAA/Zt、GA3/Zt、ABA/Zt比值均与分蘖芽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4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施氮条件下叶片光合性能的调控效应HN处理的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总量均显着高于LN处理。喷施6-BA显着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及叶绿素总量,处理后12 d,HN+6-BA处理叶片的Ca和Cb含量分别提高35.83%和48.57%;LN+6-BA处理叶片的Ca和Cb含量分别提高35.59%和83.33%,这表明细胞分裂素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主要是促进了叶绿素b的合成。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净光合速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分析表明,与HN相比,LN处理下OJIP曲线有所上升,尤其处理后12 d,曲线中出现明显的拐点K。喷施外源6-BA使OJIP曲线下降,抑制剂处理则使OJIP曲线上升。HN处理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高于LN处理;喷施6-BA显着提高了Ψo和PIabs,说明提高施氮量或低氮下喷施6-BA可明显提高PS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降低放氧复合体损害。外源6-BA处理的叶片光合性能优于对照处理,叶片制造的干物质较多,供分蘖发育所需的C源充足,外源6-BA处理的分蘖芽长度及干重高于对照。5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施氮条件下根系发育的调控效应HN处理的分蘖芽氮素含量及积累量显着高于LN处理。外源6-BA处理降低了分蘖芽氮素含量,但显着提高了氮积累量;洛伐他汀处理则提高了氮素含量,降低了分蘖芽氮素积累量。相关分析表明,分蘖芽氮素含量与分蘖芽长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在HN下达显着性水平,而分蘖芽氮素积累量与分蘖芽长度呈极显着性正相关关系。分蘖芽中的氮素来源于根系的吸收。HN处理及喷施6-BA处理均降低了根长度,这是由于HN处理及喷施6-BA提高了根系内源Zt含量,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含量不利于根系伸长,但提高了根系的活力,根系吸收能力增强,其吸收的较多N素供地上部发育,表现为HN处理及外源6-BA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含量、分蘖芽氮素积累量显着对照。6脱落酸对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两品种籽粒灌浆增重呈“S”曲线变化,灌浆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外源ABA均显着提高了两品种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扩大胚乳细胞数目。ABA处理的汶农6强、弱势籽粒粒重分别提高5.39%和5.84%;济麦20强、弱势籽粒粒重则提高15.01%和14.44%。强势粒内源ZR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其中在花后6 d出现小峰值,花后18 d含量达最大值。弱势粒呈单峰变化趋势,花后18 d含量达最大值。外源ABA显着降低了强势粒花后15-18 d内源ZR含量。喷施ABA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强势粒18-24 d内源ABA含量,显着提高弱势粒15-18 d内源ABA含量。外源ABA显着降低了强势粒花后3-9 d及花后18-24 d内源GA3含量;显着降低了汶农6弱势粒花后9-24 d内源GA3含量。强势粒籽粒花后3-9 d内源IAA含量较低且基本不变,而9-18 d含量迅速增高达最大值。喷施ABA显着提高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12-18 d内源IAA含量,提高了汶农6弱势粒6-12 d内源IAA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内源ZR、ABA、IAA含量均与关键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花后3-13 d,济麦20籽粒内源GA3含量与灌浆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但花后18-27 d籽粒内源GA3含量与其灌浆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孙金荣[3](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蒋德隆[4](1982)在《水稻分蘖与光、温条件关系的统计模式》文中指出本文对水稻群体分蘖消长的模式作了初步研究,并根据上海市郊区1973—1979年农业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与实测值近似的结果。水稻群体分蘖消长的模式为: yx=a0+(af-a0)el-c(d-x)21/x2式中yx为当积温为x时,单位面积上水稻的总茎数。x值自水稻移栽后起,以10℃以上有效积温表示。a0为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af为分蘖高峰时的总茎数。c和d为经验系数,由实验资料求得。如以单株茎数表示,则模式可表达为:yx0=1+(af0-1)e1-c(d-x)21/x2本文还应用实际资料论述了上述分蘖模式不仅适用于各种籼、粳稻品种,而且也适用于地区平均分蘖状况的描述。在af0为未知数时,可以利用与af0有关的光温条件进行计算。
乔建华[5](1980)在《水热条件对冬小麦叶蘖及同伸关系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识和掌握小麦叶蘖在不同肥力、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同伸关系,及其生长与水热条件的关系,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1977—1979三个年度、四个播种期(历年均为9月26日、10月1日、10月6日和10月11日)共24块地的冬小麦(泰山四号)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着重分析和总结了小麦在高肥(亩产800斤以上)、中肥(400—800斤)和低肥(400斤以下)条件下不同密度叶蘖同伸关系及在不同肥力条件、不同密度间(当然品种间也有所异,这里未作分析)其叶令、分芭与热量(温度)、土壤水份之间的关系,提出分蘖对土壤含水率所要求的适宜指标。
邓根云,郑大玮,聂景芳[6](1981)在《小麦分蘖的数学模式及其在栽培和农业气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小麦适宜播期和适宜播量的确定以及冬前苗期管理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历来倍受农业生产部门和农学家们的重视。我国各地都有用农谚形式总结的当地适宜播种期的群众经验,例如华北地区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农学家通过分期播种试验验证肯定了群众
石玉华[7](2011)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光热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立足当季兼顾全年原则下筛选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途径,为应对以持续变暖为特征气候环境下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两种穗型三个品种为材料,将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作为一个综合处理,采用相同设计多点连续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栽培技术体系既成的产量品质及其光热肥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还从群体发展、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光截获及群体光合速率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技术体系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理生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分蘖成穗率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播种时期与种植密度的合理配置,以及肥水对群体发展动态和分蘖成穗率的科学调控,均可使单位面积穗数调控到差距较小的合理范围内,但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构成比例不同。说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的利用存在差异。在越冬前积温为308.5℃715.5℃的播期范围内下,随冬前积温的减少,春季分蘖利用率提高。播期较晚的T14、T24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春季分蘖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实现,播期较早T11、T12和T21、T22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冬前分蘖和较低的分蘖成穗率实现,不同技术体系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同,导致最终籽粒产量差异显着,籽粒产量高低的限制因素主要决定于单穗生产力的大小,其中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略高于千粒重的贡献。试验一两个品种两年两点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8272.13kg·hm-2、8364.18kg·hm-2、7854.14kg·hm-2和7398.07kg·hm-2,在6566.55kg·hm-29031.50kg·hm-2的产量范围内,总趋势表现为T12>T11>T13>T14,处理间差异显着。单位面积穗数范围在649.50×104·hm-2772.50×104·hm-2之间,表现为T13、T14高于T12、T11;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T11和T12显着高于T13和T14,中大穗型品种TN18显着高于中多穗型品种JM20。试验二两个品种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7643.36kg·hm-2、8470.55kg·hm-2、8947.80kg·hm-2和8849.85kg·hm-2,在7605.38 kg·hm-29007.82kg·hm-2的产量范围内,两个品种均表现为T23>T24>T22>T21,处理间差异显着。单位面积穗数,两品种四个处理均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穗粒数均表现为T22、T23高于T21、T24;千粒重平均值表现为T22>T21>T24>T23,且处理间差异不显着。2.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在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灌水量等因素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与前人因子试验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说明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面粉的二次加工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多数指标未达到显着水平。试验一四个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均表现为T11、T12高于T13、T14,其中前两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后三项指标处理间差异达到不同程度的显着水平;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13、T14高于T11、T12,不同处理间显着程度也不同。试验二四个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试验一表现趋势一致。沉降值两个品种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四个处理沉降值平均值呈现为T24>T23>T22>T21,T22、T23、T24的沉降值分别比T21高3.23%、5.77%、6.62%。面团形成时间表现为T23最高、T22最低,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3.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光能利用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部分光合性能指标和最终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尽管不同处理的LI、LAI、CAP、Pn和叶绿素含量、Fv/Fm、ΦPSII等指标,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不同,但均表现为T11、T12高于T13、T14,说明T11、T12的光合性能高于T13、T14。试验一两年两点两品种T11、T12、T13、T14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951、0.984、0.944、0.918,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66、0.479、0.461、0.444,均表现为T12最高、T14最低。试验二两品种T21、T22、T23、T24处理的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850、0.938、1.000、0.977,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18、0.475、0.500、0.501,均表现为T23最高、T21最低。4.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小麦生育期总降雨量为130.3mm158.4mm的前提条件下,试验一两年两点两品种四个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率T13最高(18.03kg·hm-2·mm-1),分别比T14、T12、T11提高5.49%、11.36%、11.85%,处理间差异显着。说明生育期间灌三水(225mm)在实现6566.558452.50 kg·hm-2高产的同时,可显着提高水分利用率;灌四水(300mm)可使籽粒产量提高9.07%,但水分利用率却降低11.61%。试验二两品种四个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T23>T24>T22>T21,处理间差异显着。T21灌水量(3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13.73%)和籽粒产量(7643.5kg·hm-2)均最低,T23灌水量(300mm)的水分利用效率(17.96%)和籽粒产量(8947.0 kg·hm-2)最高。5.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试验一施氮量为270kg·hm-2的前提条件下,氮肥底追施比例由T11的0.5:0.5降低到T13的0.4:0.6和T14的0.22:0.78,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反而降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两年两点两品种八个试验单元的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值为29.53 kg·kg-1(范围在24.321kg·kg-132.793 kg·kg-1之间),不同处理表现为T14最低、T13次之、T12与T11互有高低;氮素利用效率平均值为33.87%,T11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比T12、T13、T14分别提高7.01%、6.29%、5.01%。在试验二施氮量为240 kg·hm-2315kg·hm-2的前提条件下,两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22>T24>T23>T21,说明施氮量为240 kg·hm-2270kg·hm-2有利于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施氮量同为315kg·hm-2的两个处理相比较,底追比由T21的0.5:0.5降低到T23的0.3:0.7,说明降低底追比例,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试验一:T11在泰安兖州类似生态区应慎重推广应用;T12属于高产优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兼顾的栽培技术体系,适宜于水资源充足、以高产优质为目标地区应用;T13适宜于节水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T14仅适用于晚播麦田应用。试验二:T21高投入低产出,对肥水及光热资源利用率低,不宜推广应用;T22适宜在高肥力麦田、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推广应用;T23高投入高产出,且可为玉米生产让出5天的光热资源、适宜于中低肥麦田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T24适宜于高肥麦田适当晚播时应用。综合两个试验八种技术体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在越冬前积温为308.5℃715.5℃的播期范围内下,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并兼顾夏玉米生产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以T12、T13和T23为最佳。其各项指标适宜区间分别为:播期在10月10日16日之间,种植密度在180×104·hm-2225×104·hm-2之间,灌水量在225mm300mm之间(生育期降雨量130.3mm158.4mm),施氮量在270kg·hm-2315kg·hm-2之间,氮肥底追比例在0.5:0.50.3:0.7之间。不同生产和气候条件下,可在上述各项指标的适宜区间内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王志南[8](1983)在《温度对冬小麦茎蘖动态影响的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 小麦是本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产低而不稳是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从产量结构看,“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的不稳定。因此,研究本区小麦茎蘖的增长规律,以及气象条件对茎蘖增长的影响,在生产上必然具有一定价值。关于小麦分蘖规律以及环境因子对小麦分蘖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研究。日本的片山佃最先指出了小麦的“同伸分蘖”、“同伸叶片”规律:1975年邓根云
陶炳炎,汤志成,陈文军[9](1987)在《冬小麦分蘖成穗的模式研究之一——单株分蘖的动态统计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江苏省冬小麦多点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采用阶乘模式的方法,考虑到生物学因子,气象因子,土壤肥力因子和农业技术因子,按照冬小麦分蘖的生育过程,分阶段模拟小麦单株茎蘖动态。
龚金龙[10](2014)在《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追求高产更高产是稻作研究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水稻种植面积因土地资源的贫乏和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基本达到不可再增加的顶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种种设想与途径,如“高产创建”、“粮丰工程”、“超级稻”等。通过行政、科研、推广等相关单位的齐心协作,中国超级稻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至2013年我国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已达101个之多。其中,籼型超级稻以杂交稻为主,粳型超级稻全部为常规稻,因此开展高产栽培条件下常规粳型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籼稻群体综合生产力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的系统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生产实践价值。本研究于2011-2012年在苏中地区,在稻麦(油)两熟籼、粳同季兼作条件下,选用能安全齐穗成熟和充分利用当地温光资源的偏迟熟高产当家籼、粳超级稻品种(中熟中籼和早熟晚粳)为试验材料,并配套高产栽培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两种类型品种产量形成机制与生态生理特征的差异,阐明粳稻的生育优势和高产机理,以期为超级稻品种的合理利用以及增产潜力的挖掘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而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2、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3、粳稻大田生长阶段生育进程迟于籼稻,成熟期粳稻较籼稻迟16.2d,其中抽穗至成熟期粳稻生育阶段天数较籼稻长25.82%,差异极显着。粳稻对低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灌浆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增加对秋末温光资源的利用。粳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日产量,全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以及主要生育阶段天数、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抽穗至成熟期温度生产效率,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籼稻;而灌浆速率,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以及播种至抽穗期温度生产效率,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低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实收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日产量和灌浆结实期天数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灌浆速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生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呈弱的负相关。因此,在稳定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日产量和灌浆速率的基础上,通过延长生育期,尤其是灌浆结实期,来提高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进而提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及生物学产量,是粳稻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与特征之一4、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年度间、类型间、品种间及其二因子间、三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粳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均高(长)于籼稻,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崩解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均低(小)于籼稻,而消减值表现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对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具有负向作用,对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正向作用,而日平均温差和日平均日照时数在米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作用不显着。因此,稳定形成高出米率、低垩白、低蛋白稻米、高黏度淀粉以及蒸煮出可口米饭是粳稻重要的品质特征之一。5、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面:(1)粳稻平均实收产量、氮素吸收总量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分别达10.89t/hm2、224.50kg/hm2、2.79kg,分别较籼稻高13.21%、32.74%、17.45%,差异极显着。粳稻不仅氮素积累量大,而且有效高效氮素吸收优势明显。(2)粳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以及整个生育期整株的含氮率均高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3)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高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粳稻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低于籼稻,除氮素生理利用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4)成熟期,粳稻叶、茎、鞘含氮量所占比例均极显着地高于籼稻,而粳稻穗中含氮量所占比例则极显着低于籼稻,籼稻氮素收获指数极显着高于粳稻。(5)抽穗至成熟期,粳稻叶、茎、鞘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小于籼稻,除鞘的氮素转运贡献率外其他指标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籼稻高氮籽粒主要依靠抽穗前源器官中贮积的氮素的输出与转运,粳稻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则主要依靠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的高速吸收。因此,在稳定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氮素吸收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生育中期和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是稳定形成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及粳稻高产形成的关键。6、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方面:(1)整个生育期,粳稻的根冠比、每条根长、发根数、发根体积、发根干重及颖花根流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均高于籼稻,而根直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籼稻,其中根冠比、每条根长、颖花根流量、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粳稻抽穗前(含抽穗期)单茎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及根密度均低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成熟期这6个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3)粳稻拔节前单茎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小于籼稻,而拔节后(含拔节期)两者差异趋势与之相反,差异显着或极显着;(4)除拔节期群体根干重、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根数外,其他群体形态生理特征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5)无论是单茎还是群体,粳稻抽穗后0-35d根系伤流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6)粳稻0-10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极显着低于籼稻,10cm以下土层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极显着高于籼稻,粳稻扎根更深,进一步强化了植株抗倒防早衰能力。与超级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型超级稻抽穗后根系生长优势不断加大,特别是群体生长优势,成熟期粳稻所有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均优于籼稻,是粳稻高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和保障。7、抗倒支撑特征方面:(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1.79%,差异极显着;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着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着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2.35%、13.05%;(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着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着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着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着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重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重极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重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重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着或极显着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着或极显着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达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这些可为江苏稻区以及同类生态稻区乃至整个南方适粳区实施新一轮的“籼改粳”提供参考。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还应切合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坚持“宜粳则粳、宜籼则籼”。此外,“籼改粳”还存在品种耐热性不强、农资投入大、环境污染重、抗病虫性差、储备技术不足、生产习惯不符、部分地区生产设施落后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攻关。
二、对《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一文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一文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蘖的作用与意义 |
1.2.2 分蘖的发生规律、主茎与分蘖的关系及差异 |
1.2.3 小麦分蘖发育的基因型差异 |
1.2.4 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对分蘖发育的影响 |
1.2.5 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对分蘖发育的调节 |
1.2.6 植物氮素吸收与体内细胞分裂素合成运转的关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2 试验一:小麦茎蘖生产力差异分析与栽培调控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试验二:小麦分蘖发育生理生化调节机制的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试验三:外源ABA对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研究 |
2.4.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1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
3.1.2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
3.2 小麦茎蘖生产力差异分析 |
3.2.1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
3.2.2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
3.2.3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穗整齐度的影响 |
3.2.4 小麦茎蘖生产力的聚类分析 |
3.2.5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 |
3.2.6 密度及施氮量对不同茎蘖位穗籽粒灌浆的影响 |
3.2.7 不同施氮量对不同群体下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
3.2.8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之间的关系 |
3.3 小麦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及密度的关系 |
3.4 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 |
3.4.1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
3.4.2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分蘖芽生长的影响 |
3.4.3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下分蘖节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影响 |
3.4.4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下分蘖节TaCKX3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5 内源激素、氮素含量及积累量与分蘖芽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3.4.6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叶片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 |
3.4.7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根系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 |
3.4.8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叶片及根系氮素含量和氮积累量的影响 |
3.4.9 外源 6-BA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的影响 |
3.5 细胞分裂素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5.1 细胞分裂素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及成穗率的影响 |
3.5.2 细胞分裂素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6 脱落酸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
3.6.1 外源ABA对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分裂的影响 |
3.6.2 外源ABA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
3.6.3 外源AB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6.4 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籽粒灌浆速率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4.2 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下小麦分蘖发育的调控机制 |
4.2.1 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素下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
4.2.2 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植株及分蘖芽生长的影响 |
4.3 细胞分裂素及脱落酸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小麦产量与密度及氮肥水平的关系 |
5.1.1 小麦茎蘖生产力的差异与氮肥及密度对其调控效应 |
5.1.2 密度和氮肥水平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
5.2 氮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 |
5.2.1 氮素与细胞分裂素对分蘖发生及伸长的影响 |
5.2.2 氮素与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5.2.3 氮素与细胞分裂素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5.3 高产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主要观点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
结论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
十一、《风土记》 |
十二、《字林》 |
十三、《永嘉记》 |
十四、《广州记》 |
十五、《郭子》 |
十六、《淮南万毕术》 |
十七、《家政法》 |
十八、《声类》 |
十九、《食经》 |
二十、《三仓》 |
二十一、《范子计然》 |
二十二、《邺中记》 |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
二十四、《广志》 |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
三十、《养鱼经》 |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
三十二、《交州记》 |
三十三、《东方朔传》 |
三十四、《吴录》 |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
三十六、《荆州记》 |
三十七、《湘州记》 |
三十八、《诗义疏》 |
三十九、《林邑国记》 |
四十、《南越志》 |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
四十二、《吴记》 |
四十三、《游名山志》 |
四十四、《晋起居注》 |
四十五、《仓颉解诂》 |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
四十七、《皇览》 |
四十八、《齐地记》 |
四十九、《西河旧事》 |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
五十一、《南方记》 |
五十二、《吴氏本草》 |
五十三、《异物志》 |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
一、“有”、“无”之辨 |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
三、银、钱、根之辨 |
四、“妨”字衍缺之辨 |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
二、时间价值差异 |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
小结 |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结语 |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麦生产发展趋势 |
1.2.2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和生育特点及技术要点 |
1.2.2.1 山东省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1.2.2.2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
1.2.2.3 冬小麦独秆栽培技术技术 |
1.2.2.4 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 |
1.2.2.5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
1.2.2.6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1.2.2.7 保护性耕作技术 |
1.2.2.8 其他栽培技术体系 |
1.2.3 小麦的光热利用率 |
1.2.4 氮素营养对冬小麦的影响 |
1.2.5 土壤基础及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实施概况 |
2.1.1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关系(试验一) |
2.1.2 不同栽培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及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试验二)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群体发展动态及产量构成 |
2.2.1.1 群体发展动态 |
2.2.1.2 干物质积累动态 |
2.2.1.3 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 |
2.2.1.4 籽粒产量 |
2.2.2 水分利用效率 |
2.2.3 氮素利用效率 |
2.2.4 光合性能 |
2.2.4.1 冠层光截获 |
2.2.4.2 荧光动力学参数 |
2.2.4.3 旗叶净光合速率 |
2.2.4.4 群体净光合速率 |
2.2.4.5 叶绿素含量 |
2.2.4.6 光能利用率的计算 |
2.2.5 籽粒品质指标 |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3.1.1 对群体发展动态的影响 |
3.1.2 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3.1.2.1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3.1.2.2 对单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3.1.3 对叶面积的影响 |
3.1.3.1 对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3.2 对单茎叶面积的影响 |
3.1.4 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3.1.5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3.1.5.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
3.1.5.2 对面粉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3.1.5.3 对面粉粉质仪指标的影响 |
3.1.5.4 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1.6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6.1 对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6.2 对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6.3 对冠层光截获的影响 |
3.1.6.4 对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1.6.5 对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1.7 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3.1.8 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1.9 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与冬小麦产量和氮水资源利用效率关系研究 |
3.2.1 对群体发展动态的影响 |
3.2.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2.1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3.2.2.2 对单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3.2.3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叶面积的影响 |
3.2.3.1 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3.2 对单茎叶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4 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3.2.5 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6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3.2.7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2.8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关于试验设计方法的选择问题 |
4.2 氮肥底追比例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
4.3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分蘖成穗特点 |
4.4 播期、播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的互作效应 |
4.5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光能利用率 |
4.6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水分利用效率 |
5. 结论 |
5.1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5.2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5.3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
5.4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
5.5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6 冬小麦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
5.7 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
5.7.1 试验一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
5.7.2 试验二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 |
5.7.3 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指标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10)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超级稻的发展 |
2.2 “籼改粳”的发展 |
2.3 籼、粳超级稻的差异 |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
4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产量形成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的差异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特征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积累特征的差异 |
2.3 籼、粳超级稻生育前、中期光合物质生产与冠层结构的差异 |
2.4 籼、粳超级稻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输出特征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物学产量及其阶段形成特征的差异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有效积温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
2.3 籼、粳超级稻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
2.3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灌浆结实期温光因子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关于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品质特征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籼、粳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生育期群体干物重、植株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和阶段吸收速率的差异 |
2.3 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2.4 籼、粳超级稻氮素转移特征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积累特性的差异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转运特征的差异 |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差异 |
3.4 关于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精确施氮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计算方法与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根系干物质积累及分布特征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形态性状指标的差异 |
2.3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生理性状指标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差异 |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个体与群体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特性的差异 |
2.2 籼、粳超级稻茎秆物理特征的差异 |
2.3 籼、粳超级稻茎秆充实性状的差异 |
2.4 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特性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产力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和充实特征的差异 |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指标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超级粳稻的生育优势与高产特征 |
1.2 超级籼稻的生育特性与高产关键 |
1.3 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途径 |
1.4 籼、粳超级稻高产生育动态指标 |
1.5 因地制宜地实施“籼改粳” |
2 讨论 |
2.1 “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发展对策 |
2.2 “籼改粳”推广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
3 创新点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对《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一文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论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与王世耆同志商榷[J]. 邓根云,郑大玮.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7(02)
- [2]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D]. 杨东清.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
- [3]《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4]水稻分蘖与光、温条件关系的统计模式[J]. 蒋德隆.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2(03)
- [5]水热条件对冬小麦叶蘖及同伸关系效应的研究[J]. 乔建华. 农业气象, 1980(03)
- [6]小麦分蘖的数学模式及其在栽培和农业气象中的应用[J]. 邓根云,郑大玮,聂景芳. 农业气象, 1981(04)
- [7]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石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温度对冬小麦茎蘖动态影响的研究初报[J]. 王志南. 农业气象, 1983(04)
- [9]冬小麦分蘖成穗的模式研究之一——单株分蘖的动态统计模式[J]. 陶炳炎,汤志成,陈文军. 气象科学, 1987(03)
- [10]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D]. 龚金龙. 扬州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