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昕杰[1](2020)在《法与时转则治: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析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将近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大的新战国时代",他认为应当发扬在战国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适应新战国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陈启天所谓的新法家,并不是将传统法家思想原封不动地继承于当代,而是通过融合传统与西方,开创出能够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新学问。他一方面以考据的方式梳理传统法家人物的学术着述;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法政学说重述了传统法家的国家论、法律论、政府论和霸政论,使新法家成为民主法治的法家,而不是君主专制的法家。陈启天融合中西的新法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法政学人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延续中华文化的焦灼感和责任感。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时,陈启天主张对新与旧都保持独立思考而非一味因袭,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
Hashizume Takashi;[2](2019)在《《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总目录》文中提出
喻中[3](2019)在《再论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文中研究表明早在1999年,韩国学者崔钟库在《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五卷刊发了《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一文。20年后的今天重读崔钟库的这篇文章,促发我们重新思考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以及东亚法治的现代化问题。法治现代化既是一个中国问题,也是一个世界问题,同时它还是一个东亚问题。"崔钟库之问",对于思考东亚的法治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重新思考"崔钟库之问",与崔钟库对话,有助于理解韩国法理学界关于东亚法理学、东亚法治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孙育玮[4](2007)在《关于东亚法治文化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东亚”的概念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同时以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为重要纽带而形成的一个区域。“法治文化”在广义上涵盖着法治精神意识、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4个方面。文章以为“文化自觉”与“综合创新”是我们应追求和选择的两大战略性理念。构建东亚的法治社会和法治文化,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客观辩证地看待东亚的法文化传统;二是要清醒正确地构建东亚法治的现代性。
程龙[5](2006)在《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文中认为本文考察和论证了程序正义研究中的认知模式问题。文章首先指明程序正义研究的理论定位问题是在法哲学上深入分析程序正义本身的思想前提。离开了以程序正义思想为思想的对象,就不能称其为是一种法哲学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既有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认知模式,即“程序的实体化”与“正义的形式化”,在问题切入、观念渊源以及概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这两个基本认知模式尽管在具体问题上的表现不同,但其缺陷都在于把程序正义置于抽象的矛盾对立之中,并最终得出结论:以“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方式来正确认知程序正义问题是一种可能的理论研究,是对“人的价值性存在”的阐扬,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靠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之一。
张梅[6](2006)在《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版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版权在世界经济、科技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提升,并成为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版权保护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版权贸易水平正在进一步提高,围绕版权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手段日益复杂,而且随之而来的文化交融和侵蚀也飞速发展。中国已迈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深入,版权保护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从政治学视角,运用政府治理理论,研究探讨中国版权保护和发展问题。文中系统分析了国际版权保护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和国内版权保护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提出版权保护体现了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潮流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法治的要求。中国既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不仅应当依据现有国际公约,尊重他国的知识产权;作为WTO新伙伴,更需不懈努力,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参与未来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国版权保护战略定位,是:构筑凝聚力,支撑产业化,提升竞争力;中国版权保护战略策略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坚持科学理性。版权保护应该和国家一定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版权法律与政策应该全面反映当今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必须把版权制度与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文化发展、经济繁荣、技术进步以及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要考虑现实利益,又要具有超前眼光;既要遵循国际公约规定,推动版权贸易与合作,也要尊重我国国情,保护本国的作品和传统知识;在法律层面上,版权保护应该国内国外一视同仁;但在文化与产业政策上,国家有权力、也有义务鼓励国内创作,繁荣民族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只有享受权益和履行义务双向对等地在国与国之间公平地实现,才能获取双赢。论文拓展了版权问题的理论研究视域,尤其是对于政治学、政府治理在版权与人权、版权与产权及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新的理论思考和见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版权保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考。(一)重点阐述了版权保护与保障人权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保护人权、保护版权,都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障人权是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法治理念和伦理观念,
许章润[7](2005)在《和平与冲突:中国面临的六大问题——一位汉语文明法学从业者的民族主义文本》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世界性大国,此刻面临着必须正视的六大问题,包括东、西方关系,前现代与后现代的丛集,民族国家与后民族主义,大国战略与弱国战略的交互为用,政治发展的经济之维,世俗化及其超越等等。其中,法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力量,交缠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过程,考验着儒家人文主义及其和平文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能力,要求文化中国及其法律共同体提供原创性的汉语文明法律智慧,迎接可能来临的“第二期轴心文明”。
孙育玮[8](2004)在《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样,法哲学也应当是人类的法律智慧之学,是时代法精神的精华。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法哲学急待获得发展。 本篇论文的题目定为“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是基于笔者的如下基本认识:“哲理”是“法哲学”的灵魂与品位所在;“哲理不足、品位不够、指导力不强”是中国法哲学现实的突出问题;而结合于法理但又区别于“法理学”的“法哲学的哲理探索与建构”正是当代中国法哲学的时代使命和紧迫课题。 本文试图把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新成果的吸收和对我国法哲学理论提升、理论建构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对当代中国法哲学所应贯彻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法哲学哲理建构的主要问题,作出带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探讨,以期为中国法哲学的研究注入理论动力、提升其理论品位、增强其面对新世纪挑战的实践适应力和实践指导力。 本文的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主要是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历史的梳理,获得中国法哲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联系和历史启示。第2部分:“中国法哲学的现实思考”,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法哲学现状的客观分析,指出其“哲理不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和论证“哲理建构”的时代使命和出路对策。第3部分:“中国法哲学哲理建构的指导资源”,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法哲学革命的分析,来挖掘人类最为宝贵的法哲学理论资源,从而为中国法哲学的“哲理建构”提供理论指导、找到理论基点和吸取丰富的理论营养。第4部分:“中国法哲学哲理探索的初步尝试”,主要是选取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目口..目..目.目....目一组新时期颇具重大影响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论题展开深入具体的法哲学分析,以获得法哲学哲理建构的经验尝试和方法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建构中国的法哲学体系提出初步设想。
夏锦文[9](2003)在《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司法与传统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 ,认为对司法的传统应作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司法传统作为一种司法的历史文化积淀存留于现代司法之中。任何一个社会的现代司法都无法排斥司法传统的存在。社会变迁对司法变革具有重大的影响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司法变革对社会变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司法变革是指随着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司法的形式变化和价值转型过程 ,它主要有损益式、断裂式、融合式和革命式四种方式。 1 84 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 ,伴随着西方司法文化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猛烈冲击 ,中国司法文化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崔钟库,金珍庆[10](2002)在《东亚普通法论》文中研究说明东亚普通法是以古代中国法为质地、中韩日三国独特的交涉为背景而形成的概念。东亚普通法由法典化、儒教法文化、乡约村落法和法学四种要素组成。东亚普通法的发展有赖于东亚人的自觉与成熟态度。
二、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4)关于东亚法治文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亚法治文化的两个前提性概念 |
(一)关于“东亚”概念的把握 |
(二)关于“法治文化”概念的含义及意义 |
二、东亚法治文化发展的战略性理念 |
三、关于充分重视东亚文化与法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性资源 |
(5)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程序正义研究的中国困境 |
二、程序正义研究的法哲学定位 |
(一) 法哲学上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研究的分析视角 |
(二) “程序正义”的前提批判:程序正义研究的问题建构 |
第一章 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 |
一、程序正义研究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 |
(一) 认知模式之一:程序的实体化 |
(二) 认知模式之二:正义的形式化 |
二、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思想源渊 |
三、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概念基础 |
四、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主题与方法 |
(一) 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理论主题 |
(二) 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理论方法 |
第二章 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 |
一、程序问题与正义研究 |
(一) “程序”的问题化分析 |
(二) “正义”的问题化分析 |
(三) 程序正义研究的共同前提:价值化认知的优先性 |
二、程序的实体化:法律程序构造中的价值矛盾 |
(一) 现代社会与法律程序:程序如何实体化 |
(二) 法律程序实体化的典型分析 |
(三) 法律程序构造中的价值矛盾及其批判 |
三、正义的形式化:法律程序价值中的矛盾 |
(一) 法律程序价值问题的提出:正义如何形式化 |
(二) 法律程序价值的几种理论模式及其局限性 |
(三) 法律程序价值中的矛盾及其批判 |
第三章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 |
一、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一种认知可能 |
(一) “发展性”而非“现成性”:程序正义研究在认知方式上的变革 |
(二) “价值处境”:程序正义研究面对的理论难题 |
(三) 寻求程序正义的生成与发展:程序正义研究的出路 |
二、价值化视野下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发展” |
(一) 程序正义的价值化内涵 |
(二) 确立价值化程序正义研究的根本旨趣 |
第四章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 |
一、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中国法 |
二、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 |
(一) 程序正义与再理解当代中国法的理念 |
(二) 程序正义与再理解当代中国法的实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6)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版权的法理基础 |
第一节 版权概述 |
一、版权与着作权 |
二、版权的内容 |
三、版权的性质 |
四、版权的特征 |
第二节 版权与人权 |
一、人权的基本特征 |
二、理论上的简要分析 |
三、基于文本条款的分析 |
四、本文观点:版权保护与保障人权相得益彰 |
第三节 版权法律制度理论分析 |
一、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与版权 |
二、康德的意志论与版权 |
三、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与版权 |
第二章 国际版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国际版权保护制度体系 |
一、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产生 |
二、国际版权保护的主要原则 |
三、国际版权保护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美、英、日版权保护经验借鉴 |
一、美国政府在保护版权方面的作用 |
二、英国的版权政策导向 |
三、日本着作权集体管理的历史沿革及评价 |
第三节 国际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一、对创造者权利保护不完整 |
二、对传统文化保护缺失 |
三、对公众利益保护不理想 |
四、对发展中国家利益考量不充分 |
第四节 国际版权保护发展趋势 |
一、版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 |
二、版权法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 |
三、版权保护有上升为贸易政策的趋势 |
四、版权保护正由法律的范畴提升到基本国策的趋势 |
第三章 中国版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中国版权保护历史追溯 |
一、“外来因素”对中国近代版权保护的影响 |
二、高新技术发展对中国版权立法的要求 |
三、加入WTO 对中国版权保护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版权保护机制建设 |
一、版权法律法规与国际基本接轨 |
二、实行司法保护和行政管理双轨制 |
三、版权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第三节 中国版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版权执法措施不力,保护实效亟待进一步增强 |
二、版权管理体系不顺,法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三、公众版权意识淡薄,尊重版权的风气尚未形成 |
四、版权服务体系缺失,版权财产权益流失严重 |
五、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不力,开发不够 |
第四节 中国版权保护战略选择 |
一、版权战略定位:支撑产业化,提升竞争力 |
二、版权战略策略:立足国情,面向世界 |
三、版权保护要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
第四章 强化政府治理,健全版权保护机制 |
第一节 政府治理理论 |
一、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合作与制约 |
二、培育强大的公民社会 |
三、政府在版权保护中的基本责任 |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在版权保护中的作用 |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
二、非政府组织与版权的国际保护 |
三、我国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对我国知识产权协调管理与保护的探讨 |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主体,组建国家知识产权部 |
二、创建新型知识产权制度,优化知识产权制度环境 |
三、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发挥版权管理主体的作用 |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
五、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专用人才 |
第五章 构建版权文化,提升公民版权意识 |
第一节 文化与版权文化 |
一、文化的概念和性质 |
二、版权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三、版权文化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关系 |
第二节 版权文化构建 |
一、在中国构建版权文化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二、在中国构建版产权文化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
第三节 创建版权文化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
一、创建版权文化的具体目标 |
二、创建版权文化的具体思路 |
第六章 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版权产业发展 |
第一节 版权产业的运行机理 |
一、创意是版权产业的利润之源 |
二、版权制度彰显文化的创造力 |
第二节 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发展版权产业的机遇 |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第三节 促进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思考 |
一、制定版权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
二、培育版权市场主体,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
三、强化版权法律意识,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
四、强化版权产业意识,把握市场运行规律 |
五、强化版权经营意识,培养版权专业人才 |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服务版权产业发展 |
第七章 完善集体管理,提高版权保护水平 |
第一节 着作权集体管理论述 |
一、集体管理概念和基本特征 |
二、集体管理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
三、集体管理组织的法理特性 |
第二节 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改革发展路径 |
一、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概况 |
二、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现状评述 |
三、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改革发展路径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中文详细摘要 |
(7)和平与冲突:中国面临的六大问题——一位汉语文明法学从业者的民族主义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方与西方 |
二、前现代与后现代同时俱来 |
三、民族国家与后民族主义 |
四、大国, 但是一个弱国 |
五、政治不敷经济之用 |
六、社会的急遽世俗化彰显超越本体的虚空 |
七、儒家人文主义、和平文化与第二期轴心文明 |
(8)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1章 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 |
1.1 世纪初年的法理启蒙 |
1.2 民国年间的法理分化 |
1.3 新中国法理学的初创与曲折 |
1.4 新时期法理学的重构与繁荣 |
1.5 百年回顾的重要启示 |
注释 |
第2章 中国法哲学的现实思考 |
2.1 历史性的成绩与进步 |
2.2 不应忽视的主要问题 |
2.3 原因、挑战与出路 |
注释 |
第3章 中国法哲学哲理建构的指导资源 |
3.1 马克思法哲学革命的基本历程 |
3.2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3.3 马克思法哲学研究的示范意义 |
注释 |
第4章 中国法哲学哲理探索的初步尝试 |
4.1 关于法本质命题的哲理思考 |
4.2 关于权义地位的哲理思考 |
4.3 关于法律价值的哲理思考 |
4.4 关于法治理念的哲理思考 |
4.5 关于法制现代化矛盾的哲理思考 |
4.6 关于法哲学体系建构的哲理思考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后记 |
独创性声明 |
(9)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司法与传统:概念分析 |
(一) 司法概念之界定。 |
(二) 对传统的理解。 |
二、社会变迁与司法变革的关系 |
三、中国司法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
(一) 转型的契机。 |
(二) 中西司法文化的冲突。 |
(三) 中国司法文化的转型。 |
(10)东亚普通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普通法的概念 |
二、 东亚普通法论 |
1.法典化 |
2.儒教法文化 |
3.乡约和村落法 |
4.法学 |
结 论 |
四、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法与时转则治: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析论[J]. 刘昕杰. 原道, 2020(01)
- [2]《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总目录[J]. Hashizume Takashi;.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06)
- [3]再论东亚的法律文化与法哲学课题[J]. 喻中.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04)
- [4]关于东亚法治文化的几点思考[J]. 孙育玮. 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7(01)
- [5]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 程龙. 吉林大学, 2006(10)
- [6]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研究[D]. 张梅. 苏州大学, 2006(12)
- [7]和平与冲突:中国面临的六大问题——一位汉语文明法学从业者的民族主义文本[J]. 许章润. 政法论坛, 2005(06)
- [8]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D]. 孙育玮. 黑龙江大学, 2004(01)
- [9]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J]. 夏锦文. 法学评论, 2003(01)
- [10]东亚普通法论[J]. 崔钟库,金珍庆. 法学研究,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