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发展趋势

农用地膜发展趋势

一、农用塑料薄膜的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伟[1](2021)在《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奈曼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崔叶辰[2](2021)在《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改革红利”的释放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速前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期间也带来了“逆生态化”的累积效应,使我国农业发展付出了诸如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由此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将农业生态问题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同时因地处偏僻、远离国家科研创新中心而使其相对缺乏科学的种田技术,农业生产多以产量为导向,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机械等生产要素,引发了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耦合为主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提高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避免过度投入,如何提升生态效率目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对新疆2012~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其次对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研判,并根据Zofio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为PEC、SEC、PTC、STC四个指数;第三,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样本研究期间内,2013、2014、2015、2018年达到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状态;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低于农业生产效率,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非期望产出;农业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率较高,污染排放比碳排放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多。(2)在研究期间内,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14个地州市达到农业生态效率有效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新疆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改善的潜力较大,新疆14个地州市中,排名前7位的城市在研究期间都曾达到过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有效状态;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处于较高水平,农业生态规模效应有效城市的变动情况与农业生态效率有效城市的情况较为一致。(3)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二种为农业生态规模效应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三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交叉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4)各地州市的投入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都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南疆各项指标的冗余率普遍高于北疆。(5)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状态。PEC、SEC、PTC、STC的进步和退步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减,是农业生态效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6)为了检验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方式,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7)从水资源角度和多维视角两个方向进行指标选择,分别研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利用面板Tobit回归,经过聚类标准误检验,选择随机效应分别对新疆和南疆、北疆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各个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郑豪[3](2021)在《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及残渣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废弃钻井泥浆是钻井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其中含有高的CODCr、BOD、油类、盐类、悬浮物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若不进行有效处理而直接外排,将会对井场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制约着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已建立的废弃钻井泥浆的处理包括直接排放法、坑内密封法、注入安全地层或井的环形空间、MTC技术、固化处理法、化学固液分离法、焚烧法、土地耕作法、微生物法等。由于存在适用范围窄、处理成本高、处理时间长等的不足,使其规模化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的,本文以陕北地区某油气田钻井后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为研究对象,对废弃钻井泥浆进行氧化絮凝处理,对处理后残渣进行绿植化处理,形成了废弃钻井泥浆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艺。研究工作分析了废弃钻井泥浆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指标,测定了泥浆浸出液的色度、CODCr、悬浮物、重金属含量;探究了氧化-絮凝法对废弃钻井泥浆脱水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耐盐碱苜蓿、绿豆在处理后废泥浆残渣的生长情况,形成了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的绿植化处理方法。废弃钻井泥浆的含水率为64.38%,浸出液的CODCr、色度分别为21333mg/L、15750度,Cr、Ni、Cu、Zn、As、Cd、Pb重金属离子含量分别为3.53、1.93、1.96、2.27、0.83、0.21、2.04mg/L,属稳定性较高、含重金属、有一定污染性的体系。通过氧化絮凝实验对废弃钻井泥浆进行了处理,获得了最佳处理条件为:在pH为2、H2O2加量为0.3%(W)、Fe SO4加量为200mg/L、氧化处理时间为1h后,再将pH调整为10,并在PAC(聚合氯化铝)加量为800mg/L、分子量为800万的阳离子型PAM(聚丙烯酰胺)20mg/L时,处理后残渣的含水率可降低至28.05%,处理后的水的CODCr、色度由起初的21333mg/L降低至4533mg/L,15750度降低至2556度,处理后的水质有了显着的提升。通过植物养分测定、耐盐碱苜蓿和绿豆的发芽率与株高分析、种植前后植物养分含量的变化,对处理后残渣进行了绿植化处理。当处理后残渣∶土壤=1∶6、苜蓿和绿豆种植30天后,混合土壤中苜蓿的发芽率为80%、株高为5.5cm,绿豆的发芽率为96.67%、株高为25cm。混合土壤中的土壤水溶性盐总量、EC值、总碱度均有明显下降,苜蓿种植后重金属离子如Cr、Ni、Cu、Zn、As、Cd、Pb由12.01、27.42、26.12、171.17、6.73、2.51、24.17mg/L分别降低至11.65、27.07、25.63、170.68、6.56、2.24、23.89mg/L,矿物油由574.57mg/L降低至456.45mg/L。绿豆种植后重金属离子如Cr、Ni、Cu、Zn、As、Cd、Pb由12.01、27.42、26.12、171.17、6.73、2.51、24.17mg/L分别降低至11.64、27.12、25.76、170.43、6.53、2.36、23.91mg/L,矿物油由574.57mg/L降低至482.28mg/L。混合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含量与种植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苜蓿绿豆的植物养分接近于没有添加处理后残渣的植物养分,绿植化处理后混合土壤与种植前相比增加了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苜蓿、绿豆对土壤混合体系中的重金属、矿物油均有不同的净化。

王绪鑫[4](2021)在《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耕地功能不断显化,耕地保护开始凸显“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位一体新内涵,可以说耕地保护就是耕地多功能性的保护,耕地多功能管理就是耕地多功能的耦合管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耕地多功能耦合。本文便在该背景下,系统梳理耕地多功能现有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等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描述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耕地多功能现状,并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其从1998至2018年20年期间内耕地多功能及其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国粮食主产区分为生态——社会型与生产——经济型耕地功能地区,针对性提出地方政府耕地单功能管理倾向突出及其支持耕地生产配套政策落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度较大、耕地产出政府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政府需要引导耕地规模化与现代化集约发展、加大耕地非农化流转的监管力度、全面开展耕地整治工作等对策。总之,耕地多功能耦合管理就是要政府在最大限度发挥各粮食主产区省份耕地优势或主导功能的同时,完善其弱势或附属功能以达到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的状态,促使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孙善良[5](2021)在《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显着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到其生态环境效应。因此,有必要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差异明显,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对西北地区人地关系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重要的代表性。本文基于陕西省1990、2000、2010、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其次通过计算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贡献率和土地生态协调度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为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农村居民用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工矿建设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着。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多,耕地面积下降最多,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上升速度最快,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最快,林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水域面积有所减少;尽管各土地利用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土地利用结构并未发生变化。(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加深,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利用程度较高,城镇居民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工矿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向草地,耕地向林地、草地、城镇居民用地和工矿建设用地转移;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和渭南市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相对较大,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相对较小;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3)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共计增加22.24亿元,上升幅度仅为0.90%;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调节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支持服务和供给服务,文化服务的贡献率最低,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单项服务功能价值量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南部高,中间低,北部较高的空间格局,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其次是延安市、宝鸡市、西安市、铜川市、榆林市,咸阳市和渭南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其中,榆林市、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和铜川市北部大多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上升,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大部分地区和宝鸡市中部以及铜川市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所下降。(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且存在区域差异性。通常情况下,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以及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和水域的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草地和林地转变为耕地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低度协调阶段,虽然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但存在潜在危机。从各地区来看,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土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为低度协调水平,关中平原地区土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处于中度冲突水平。

王晓慧[6](2021)在《微塑料对土壤中锌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日益加重,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陆地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也越来越重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中可能同时存在微塑料以及重金属,两类污染物可能会彼此影响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共同作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本论文以聚乙烯微塑料和Zn为研究对象,首先选择农田中使用较普遍的聚乙烯农膜进行老化实验,比较全新和老化聚乙烯农膜对Zn的吸附和解吸影响差异,并对聚乙烯农膜进行表征,比较其表面微观和化学性质的差异,以了解微塑料老化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农田土壤中添加微塑料后对Zn的吸附和解吸影响机制,并探讨了溶液p H、微塑料粒径、离子共存和腐殖酸等因素的影响。(1)全新和老化聚乙烯农膜对Zn的吸附和解吸都在2小时达到平衡,老化(HNO3)微塑料农膜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最高,其次是老化(H2O2)微塑料、全新微塑料,老化(HNO3)微塑料的解吸能力最弱,老化程度越高越不易解吸。3种微塑料对Zn的吸附受粒径的影响,粒径越小对Zn的吸附量越大,解吸量越小。随着溶液p H值的升高,吸附量也增大。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分析了老化前后微塑料的性质变化,表征结果也证实了微塑料的老化程度越高对Zn的吸附量越大。老化微塑料对Zn的吸附量虽然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3种微塑料的增加趋势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微塑料的老化实验时间较短,导致微塑料的老化程度不足。(2)农田土壤对Zn的吸附、解吸速率较快,在2小时内达到吸附、解吸平衡;微塑料的添加使土壤对Zn的吸附能力显着降低,但提高了吸附Zn的解吸能力。微塑料的粒径和溶液p H影响土壤对Zn的吸附,粒径越小对Zn的吸附量越大,解吸量越小。在较低的p H值下,尤其是添加微塑料的土壤中,更多的Zn能够被解吸。Cu离子的加入显着降低土壤对Zn的吸附。土壤含水量以及腐殖酸对Zn的吸附和解吸影响都较小。微塑料本身对Zn的最大吸附量为39.50mg/kg,吸附在1小时内迅速发生,并在2小时吸附平衡。SEM和XRD分析结果说明农田土壤对Zn的吸附过程比较复杂,受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等影响;X射线能谱(EDS)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对Zn的吸附能力远不如农田土壤对Zn的吸附能力强,对Zn的吸附主要受物理吸附机理的影响。综上所述,老化程度越高的聚乙烯农膜对Zn的吸附能力越强。微塑料的添加会降低土壤对Zn的吸附能力,增加解吸能力。在农田环境中,聚乙烯农膜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微塑料累积和污染加重,并且聚乙烯农膜会在土壤环境中发生自然老化,老化后的聚乙烯农膜更容易成为重金属聚集和迁移的载体,影响土壤质量和生产力,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李双[7](2021)在《腐植酸:为开启生物刺激素第5次农业生产资料变革大门举旗定标》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物刺激素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作用效果以及与环境友好等特性深受种植者欢迎,俨然成为农资市场的新宠。在生物刺激素家族中,腐植酸具有天然、质优、物美价廉等特点。当前,全球土壤、粮食、生态环境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充分发挥腐植酸生物刺激素的居间调节作用,为第5次农资变革举旗定标恰如其分。

王佳方[8](2020)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生计等重要基础功能,确保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粮食产量连年增高,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617元。农业农村稳中向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业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向好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农业产业结构供需失衡,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农业体制机制亟需完善等,这些当前农业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破我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困境、有效应对“三农”工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围绕“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全文共9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和第2章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做出归纳与总结。第二部分为第3-8章。本部分首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内涵进行研究,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研究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分析评价中国农业供给效率,指出农业供给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全面剖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后面研究路径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最后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和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四个方面研究了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部分是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本部分从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守住三条基本底线、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二是依据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构建了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实现路径,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市场和政府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且细致的剖析研究,得出了四个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希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贡献微薄力量。

黄小辉[9](2020)在《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家,而水稻是南方大多省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和维持水稻的产量,我们需要通过施用化肥来供给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施用农药抑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近年来,由于不科学的施肥和施药方式导致化肥和农药的滥用,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高投入的化肥量并没有得到更高的产出,反而需要更高的农药用量来维持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区2002-2016年间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选址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找到化肥和农药的协同平衡,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2年到2016年,江西省全省的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药使用量整体上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位于2011年和2010年,其中就全省的双季稻平均化肥施用量而言,2016年全省农田双季稻的两季总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分别为,氮:366 kg/hm2、磷:162 kg/hm2。2、一定剂量之下的除草剂有助于稻田土壤养分的矿化循环,当除草剂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标准用量的0.75倍)时,激发作用达到最大,此时双季稻稻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磷(SMBC、SMBN、SMBP)、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3、当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时的株防效与标准用量相比,无显着差异,表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基于此,可节约25%除草剂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保持不变,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N 137.50kg/hm2和183.75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当氮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P2O5 45.00 kg/hm2和52.50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这进一步证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4、研究结果表明基施N 137.50 kg/hm2、P2O5 45.00 kg/hm2、K2O 67.50 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早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8%的氮肥投入量、43%的磷肥投入量和14%的钾肥投入量。基施N148.75 kg/hm2、P2O5 52.50 kg/hm2、K2O 78.75 kg/hm2且在分蘖期追施N 35.00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晚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6%的氮肥投入量、42%的磷肥投入量和13%的钾肥投入量。推荐肥料施用量两季较2016年全省平均总用量而言,氮肥减少了12.6%,磷肥减少39.8%。

张毅[10](2020)在《基于CAE技术的车灯面罩翘曲变形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对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塑料部件已在汽车上规模化的运用。车灯面罩作为灯具上最大的薄壁塑料覆盖件,翘曲是注塑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缺陷,翘曲量过大会导致尺寸超差、装配困难等严重后果,因此对其注塑成型过程进行研究并优化设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采用CAE软件对车灯面罩的注塑成型工艺进行数值模拟和成型机理研究,通过对塑料件的流动数学模型、浇口形式、冷却系统、充填效果、熔接线分布和翘曲变形进行分析,总结规律,进而优化设计。1)本文分析了高分子聚合物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特别地介绍了所选用材料Makrolon 2407(PC)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成型特性,并给出了材料的粘度曲线和PVT曲线。2)基于CAE软件,对车灯面罩的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塑件填充效果分析和翘曲变形分析。前者主要包括网格划分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以及网格的诊断、修复和重新划分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气穴分析、熔接线分析以及影响塑件翘曲程度的主要因素分析。3)从注塑工艺条件出发,以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填充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等参数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CAE软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出各参数对翘曲变形的影响趋势。然后,运用正交设计法安排试验方案,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综合考察并评价了各工艺参数对翘曲变形量的影响,最后调整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组,从而减小制品的翘曲程度。4)安排实际生产进行验证,最优工艺参数组使得车灯面罩翘曲度控制在1mm以内,与理论预测值非常接近,从而证明了此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性。

二、农用塑料薄膜的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塑料薄膜的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2 农业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2.3 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收敛性分析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2.1.1 效率
        2.1.2 生态效率
        2.1.3 农业生态效率
        2.1.4 农业生态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收敛理论
        2.2.3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3.1.1 资源稀缺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2 环境污染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3 经济增长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双重影响
        3.1.4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态效率
    3.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发展趋势理论分析
    3.3 新疆农业生态与生产效率评价理论分析
    3.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收敛性的理论分析
    3.5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4.1 新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4.1.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4.1.2 新疆自然资源禀赋
        4.1.3 新疆生态环境现况
    4.2 新疆农业投入产出概况
        4.2.1 新疆农业投入
        4.2.2 新疆农业产出
    4.3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污染概况
        4.3.1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使用强度
        4.3.2 新疆农业污染排放情况
    4.4 中国及新疆农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4.4.1 农业生态化发展阶段分析
        4.4.2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4.4.3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5.1.1 农业生态效率主要研究方法
        5.1.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模型选择
        5.1.3 指标数据选择与描述统计
    5.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2 新疆农业不同要素投入的损失结构分析
        5.2.3 新疆14 个地州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分解
        5.2.4 新疆14 个地州市各项效率波动分析
        5.2.5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5.2.6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分析
    5.3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
        5.3.1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5.3.2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测度及其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1 收敛性分析方法
        6.1.1 σ收敛
        6.1.2 绝对β收敛
        6.1.3 条件β收敛
        6.1.4 俱乐部收敛
    6.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σ收敛
        6.2.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绝对β收敛
        6.2.3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条件β收敛
        6.2.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俱乐部收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面板回归模型—Tobit回归方法
        7.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7.1.3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7.2 影响因素及变量选择
        7.2.1 水资源角度变量选择
        7.2.2 多维视角下变量选择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水资源角度结果分析
        7.3.2 多维视角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相关建议
        8.2.1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控污减排
        8.2.2 提高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8.2.3 科学治水用水,推广节水灌溉
        8.2.4 促进区域协调,加快南疆建设
        8.2.5 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发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及残渣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废弃钻井泥浆概述
        1.2.1 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
        1.2.2 废弃钻井泥浆的组成
        1.2.3 钻井液的分类
    1.3 废弃钻井泥浆对环境的影响
        1.3.1 对土壤的影响
        1.3.2 对植物的影响
        1.3.3 对水体的影响
    1.4 国内外废弃钻井泥浆处理现状
        1.4.1 直接排放法
        1.4.2 坑内密封法
        1.4.3 注入安全地层或井的环形空间
        1.4.4 MTC技术
        1.4.5 固化处理法
        1.4.6 化学固液分离法
        1.4.7 焚烧法
        1.4.8 土地耕作法
        1.4.9 微生物法
    1.5 各种废弃钻井泥浆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弃钻井泥浆理化性质分析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废弃钻井泥浆物理性质的测定
        2.2.2 废弃钻井泥浆化学组成的测定
        2.2.3 废弃钻井泥浆中水质分析的测定
        2.2.4 废弃钻井泥浆颗粒形貌的测定
        2.2.5 废弃钻井泥浆浸出液的制备
        2.2.6 废弃钻井泥浆浸出液分析方法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弃钻井泥浆物理性质分析
        2.3.2 废弃钻井泥浆化学组成分析
        2.3.3 废弃钻井泥浆中水质分析
        2.3.4 废弃钻井泥浆颗粒形貌的分析
        2.3.5 废弃钻井泥浆浸出液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弃钻井泥浆氧化絮凝法处理研究
    3.1 引言
        3.1.1 芬顿试剂
        3.1.2 芬顿反应的原理
        3.1.3 混凝沉降的原理
    3.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氧化絮凝实验方法
        3.3.2 分离液指标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稀释比例对废弃钻井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4.2 pH值对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3.4.3 H_2O_2(体积)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4 FeSO_4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5 pH值对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6 絮凝剂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7 絮凝剂PAC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8 助凝剂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9 助凝剂PAM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0 废弃钻井泥浆氧化絮凝处理前后水质对比分析
        3.4.11 废弃钻井泥浆氧化絮凝处理、过滤后水中的污染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的绿植化研究
    4.1 引言
        4.1.1 废弃钻井泥浆绿植化理论基础
        4.1.2 供试植物的生理性状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理化性质的测定
        4.3.2 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与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4.3.3 植物中重金属的测定
        4.3.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4.3.5 植物养分的测定
        4.3.6 水培实验
        4.3.7 种植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理化性质的分析
        4.4.2 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后残渣与土壤污染物的分析
        4.4.3 水培实验
        4.4.4 苜蓿种植实验
        4.4.5 绿豆种植实验
        4.4.6 种植前后土壤中理化性质分析
        4.4.7 种植前后土壤中污染物分析
        4.4.8 种植前后土壤中酶的分析
        4.4.9 植物中重金属的分析
        4.4.10 植物中养分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致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界定
        一、耕地多功能与耕地多功能评价
        二、耕地多功能耦合与耕地多功能耦合管理
        三、耕地多功能评价与耕地多功能耦合的关系
    第二节 耕地多功能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
        二、协同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四、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第一节 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东北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第三节 黄淮海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耕地多功能评价及耦合关系测度
    第一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
        (二)代表性
        (三)科学性
        (四)可操作性
        二、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功能说明
        (一)耕地功能说明
        (二)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及耦合关系测度方法
        一、极差标准化
        二、组合赋权法
        三、加权求和法
        四、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三节 耕地多功能评价与耦合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一、耕地多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一)生产功能
        (二)生态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经济功能
        (五)综合功能
        二、耕地多功能耦合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一)耦合度
        (二)耦合协调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地方政府耕地单功能管理倾向突出
        一、耕地生态功能管理不到位
        二、耕地管理重视经济功能而忽视生态社会功能
        三、耕地多功能管理“退耦化”现象明显
    第二节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三、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困难
    第三节 地方政府支持耕地生产配套政策落后
        一、耕地生产配套设施保障政策条例缺失
        二、地方财政农林水土事业资金投入短缺
    第四节 耕地产出政府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一、耕地利用方式粗放浪费政府监督缺位
        二、政府对农作物收购等价格管理失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引导耕地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发展
        一、倡导引导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二、完善并鼓励实施农村耕地流转政策
        三、构建耕地生产与保护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四、完善条例加强农业生产销售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大耕地非农化流转政府监管力度
        一、利用数字化手段坚持实行最严耕地保护制度
        二、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增长
        三、贯彻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四、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机制
    第三节 全面推进政府耕地整治工作开展
        一、规范政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加强政府耕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三、主动督促或修复自然与人为损毁耕地
        四、完善政府治理耕地内外源污染措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2.2 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1.2.3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2.3.2 土地利用程度
        2.3.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3.5 敏感性分析
        2.3.6 土地生态协调度
第3章 陕西省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3.1 土地利用现状
    3.2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4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3.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5.1 驱动因子主成分分析
        3.5.2 驱动因素区域差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序变化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变化
        4.1.2 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分析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4.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
        4.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5.1 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5.2 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协调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微塑料对土壤中锌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微塑料
        1.2.2 重金属
        1.2.3 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微塑料的预处理和表征
        2.1.2 土壤的采集和预处理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2.2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2.2.3 全新和老化聚乙烯农膜对Zn的吸附和解吸
        2.2.4 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对Zn的吸附和解吸
        2.2.5 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对农田土壤中Zn吸附和解吸的影响
    2.3 表征方法
        2.3.1 SEM表征
        2.3.2 EDS表征
        2.3.3 XRD表征
        2.3.4 FTIR分析
        2.3.5 XPS分析
    2.4 数据分析
        2.4.1 吸附动力学模型
        2.4.2 吸附等温线模型
        2.4.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全新和老化聚乙烯农膜对Zn的吸附、解吸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全新和老化微塑料上Zn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3.2.2 全新和老化微塑料上Zn的吸附等温线曲线
        3.2.3 其他影响因素
        3.2.4 全新和老化聚乙烯农膜的表征与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中Zn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对Zn的吸附和解吸
        4.2.2 农田土壤对Zn的吸附、解吸动力学
        4.2.3 农田土壤对Zn的吸附、解吸等温线
        4.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4.2.5 腐殖酸的影响
        4.2.6 其他影响因素
        4.2.7 结果表征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腐植酸:为开启生物刺激素第5次农业生产资料变革大门举旗定标(论文提纲范文)

1 5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
    1.1 第1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化肥
    1.2 第2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农药
    1.3 第3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地膜
    1.4 第4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除草剂
    1.5 第5次农业生产资料革命:生物刺激素
2 正确认识生物刺激素产业
    2.1 生物刺激素产业共识
        (1)生物刺激素产品在前。
        (2)生物刺激素产业形成。
        (3)生物刺激素产业管理。
    2.2 生物刺激素的概念
    2.3 生物刺激素产业前景
        (1)构筑农业立体防控体系。
        (2)促进农药化肥减量。
        (3)提高农产品品质。
        (4)调节植株气候变化。
        (5)市场越来越旺盛。
3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引领众长
    3.1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概念
    3.2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作用特点
        (1)自然亲和。
        (2)抗逆性强。
        (3)灵活多效。
        (4)经济安全。
        (5)愈专愈活。
        (6)应用广范。
    3.3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引领众长
4 腐植酸生物刺激素产业发展建议
    4.1 明确物质分类
    4.2 加强基础研究
    4.3 直面国际标准
    4.4 细化管理分类
    4.5 建立产业联合体
5 结语

(8)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2.4 总结与评价
第3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3.1.3 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
        3.1.4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3.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3.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3.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3.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3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
第4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状况分析
    4.1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
        4.1.1 农业整体发展趋势平稳向好
        4.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1.3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4.1.4 农业发展遭受“双板挤压”
        4.1.5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4.2 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分析
        4.2.1 基本原则
        4.2.2 指标体系
        4.2.3 评价方法
        4.2.4 综合评价
    4.3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4.3.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4.3.3 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4.3.4 农业体制机制发展水平滞后
    4.4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4.4.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影响
        4.4.2 市场配置资源不足
        4.4.3 政府宏观调控存在越位与错位
第5章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分析
    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5.1.1 农林牧渔结构分析
        5.1.2 粮食结构分析
        5.1.3 种植结构分析
    5.2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2.1 农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5.2.2 缺少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5.2.3 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5.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形势严峻
    5.3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
        5.3.1 统筹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
        5.3.2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5.3.3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5.3.4 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
第6章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分析
    6.1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现状分析
        6.1.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状分析
        6.1.2 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现状分析
        6.1.3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6.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的问题
        6.2.1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
        6.2.2 高素质劳动力进入不充分
        6.2.3 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存在限制
        6.2.4 土地流转效率不高
        6.2.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过高
    6.3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的路径
        6.3.1 积极培育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6.3.2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3.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
        6.3.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6.3.5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第7章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分析
    7.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7.1.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7.1.2 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多样化
        7.1.3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提升
        7.1.4 农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提升
    7.2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供给侧发展的关系
        7.2.1 研究设计
        7.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7.2.3 平稳性检验
        7.2.4 边界协整检验
        7.2.5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短期关系
        7.2.6 稳定性检验
    7.3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的路径
        7.3.1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7.3.2 提高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
        7.3.3 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7.3.4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第8章 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分析
    8.1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8.1.1 实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因
        8.1.2 新一轮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8.1.3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路径
    8.2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改革
        8.2.1 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农村金融发展
        8.2.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8.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8.2.4 加快中国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的实现路径
    8.3 深化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3.1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分析
        8.3.2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8.3.3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第9章 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
    9.1 全面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以农民为核心的改革理念
    9.2 守住三条基本底线,确保改革路径不出较大偏差
    9.3 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
    9.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着力创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农药使用现状及其影响
        1.2.2 除草剂施用现状及其影响
        1.2.3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介绍和残留降解
        1.2.4 氮肥现状及其影响
        1.2.5 磷肥现状及其影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西省各地区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2.5.2 农药使用量变化
        2.5.3 有效灌溉面积变化
        2.5.4 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2.5.5 每公顷耕地面积氮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2.5.6 每公顷耕地面积磷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2.5.7 每公顷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变化
        2.5.8 江西省各地区的双季稻平均施肥量(折纯量)变化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除草剂施用对化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区概况
        3.2.3 试验田处理
    3.3 样品处理与测定
        3.3.1 土壤全氮和全磷
        3.3.2 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
        3.3.3 土壤养分矿化率
        3.3.4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
        3.3.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3.3.6 土壤酶活性
        3.3.7 植物中的氮磷养分
        3.3.8 氮磷肥利用率
        3.3.9 测产与考种
        3.3.10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3.3.11 计算与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3.4.2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影响
        3.4.3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3.4.4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3.4.5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3.4.6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4.7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8 不同施药量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4.9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3.4.10 不同施药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对水稻生长和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3 测定项目
        4.3.1 土壤中的氮磷养分
        4.3.2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4.3.3 根系形态指标
        4.3.4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4.3.5 测产与考种
        4.3.6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4.4.2 不同施肥量对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
        4.4.3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4.4.4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4.4.5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4.6 不同施肥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4.4.7 不同施肥量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CAE技术的车灯面罩翘曲变形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塑料的应用现状
        1.1.1 塑料在民生行业的应用现状
        1.1.2 塑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现状
        1.1.3 塑料在汽车灯具中的应用现状
    1.2 薄壁塑料制件翘曲变形理论研究及现状
        1.2.1 薄壁塑料制件成型过程
        1.2.2 薄壁塑料制件翘曲变形分析
        1.2.3 翘曲变形问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注塑成型CAE原理及分析工具
    2.1 注塑成型流变学原理
    2.2 注塑成型各阶段原理
        2.2.1 填充阶段
        2.2.2 保压阶段
        2.2.3 冷却阶段
    2.3 翘曲变形CAE原理
    2.4 注塑成型CAE分析工具
        2.4.1 CAE分析软件概述
        2.4.2 CAE软件翘曲分析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灯面罩有限元仿真及工艺参数分析
    3.1 车灯面罩翘曲变形分析有限元仿真过程
        3.1.1 分析模型建立及导入
        3.1.2 模型网格划分及诊断优化
        3.1.3 材料选择及其性能
        3.1.4 浇注系统设计
        3.1.5 冷却系统设计
        3.1.6 工艺参数选择及仿真结果分析
    3.2 单因素对车灯面罩翘曲变形的影响研究
        3.2.1 保压时间的影响研究
        3.2.2 保压压力的影响研究
        3.2.3 填充时间的影响研究
        3.2.4 模具温度的影响研究
        3.2.5 熔融体温度的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车灯面罩工艺优化
    4.1 正交试验法
        4.1.1 正交试验法概述
        4.1.2 正交试验法设计步骤
        4.1.3 正交试验分析步骤
    4.2 车灯面罩成型工艺参数优化的正交试验设计
        4.2.1 确定试验目的及指标
        4.2.2 确定试验因子及水平
    4.3 正交试验及优化结果分析
        4.3.1 正交试验方案
        4.3.2 试验优化结果分析
    4.4 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塑成型实验验证
    5.1 注塑成型实验
        5.1.1 模具简介
        5.1.2 试模注塑机简介
        5.1.3 试模实验
    5.2 实验数据测量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用塑料薄膜的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奈曼旗为例[D]. 张天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 崔叶辰.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及残渣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郑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实现分析[D]. 王绪鑫.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孙善良.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微塑料对土壤中锌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D]. 王晓慧.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腐植酸:为开启生物刺激素第5次农业生产资料变革大门举旗定标[J]. 李双. 腐植酸, 2021(01)
  • [8]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D]. 王佳方. 辽宁大学, 2020(07)
  • [9]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D]. 黄小辉. 浙江大学, 2020(08)
  • [10]基于CAE技术的车灯面罩翘曲变形分析与优化[D]. 张毅.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农用地膜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