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超[1](2021)在《吉林省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府扶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莫杰[3](2021)在《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城乡结合部Y区和L区为例》文中认为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少先队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先队辅导员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计划,抓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助手,也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艺术性极高,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少先队要依靠辅导员的配合与支持,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先队辅导员碰到了许多问题,例如专业能力不强,工作有效性较低,专业化知识不足等,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如何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少先队工作的效率,更好的辅导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初步了解桂林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现状,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专业能力水平偏低,各辅导员之间的专业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辅导员专业能力在各方面发展存在差异。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调查数据分析,桂林市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上级主管部门不够重视,督导乏力,管理不严,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农村小学没有建立少先队教研团队,导致专业能力提升缺乏助力;在少先队辅导员自身管理方面,没有树立坚定的职业规划,参与培训的机会少,缺乏少先队专业知识等原因影响了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水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由于国家日益重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成长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提升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认为首先应从少先队上级管理出发,依靠信息化手段,建立少先队管理系统,更好的管理少先队辅导员人才,保障即将上岗人员的专业能力达标情况;完善绩效管理,激发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兴趣;建立资源库,把握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建立数据库,拓宽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减轻备课压力;加强培训管理,为辅导员专业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要从农村小学对少先队辅导员的管理出发,提升少先队团队的合力,建立少先队学科教研组,采取结对帮扶的政策,发挥辅导员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为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坚实的后盾;最后从辅导员自身管理做起,加强知识学习,扎实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条件;树立坚定的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加强自我激励,激发其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加强时间管理,保障打磨专业能力的时间和精力。从上自下,完善制度,扎实专业能力提升的步伐,提高工作的效率。
罗梅荣[4](2021)在《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管理队伍管理更具科学性,这是始终困扰着学校举办者和学校管理层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由于受内部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筹措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教师管理方面带有鲜明的市场经济色彩,它们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要求本校教师承担比公办院校教师更多的工作任务,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学校教师发展缺乏后劲,教师队伍流动过于频繁。笔者以行为科学管理、人才流动、人职匹配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本人在民办技工院校长期工作的实践体会,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问题的由来、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笔者选取了广州较具代表性的9所民办技工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学校有关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上述学校展开教师流动问题问卷调查。第三部分:进行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民办技工院校的特征、民办技工院校教师的特征、教师流动的特征、流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对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原因进行归因分析。得出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匹配、自我提升渠道不畅通、教师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归属感及办学质量问题、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个人原因等。第五部分:对策。根据民办技工院校必须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依据归因分析,参照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政策,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职匹配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决的应对策略。第六部分:结束语。对全文进行小结,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局限、对于未来的展望。研究立足民办技工院校学校特征分析其教师流动原因,试图提出符合其办学模式的稳定教师队伍的管理策略。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帮助民办技工院校管理者对教师管理有一个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袁婷[5](2021)在《基层社区志愿者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志愿者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构成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基层社区志愿服务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处于零散、无序、失调的初级阶段,所以为推动社区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高效化,发挥其在应对日常生活、大型活动事件以及突发事件中优势,着手于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重点。基于此,笔者在新冠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期间进入M社区,以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法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对该社区志愿者概况、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及志愿者管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进行了“爱心银行”项目的志愿者管理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为探索适合基层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M社区将“爱心银行”因地制宜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本文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的筹备与开展以及激励四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调查与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因东西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志愿服务并不属于西方式的纯民间行为,M社区所在的基层政府部门为推进社区志愿活动的开展会沿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模式。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动员,将党员、驻区单位、社区工作者等多元主体吸纳进社区志愿服务体系,这样的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中具有巨大优势;二、基层社区具有明显的熟人色彩和楼栋色彩,在这样简单传统的社区中居民之间关系友好,没有突出矛盾,社区氛围融洽,群众基础好,在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下,居民共情性容易被激发,便于志愿者管理工作的展开;三、疫情期间依托“爱心银行”项目进行志愿者管理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金筹集渠道狭隘、专业力量参与不足、管理流程不规范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成为了M社区促进志愿者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社区建设发展的阻碍。本文尝试透过社会工作的视角梳理分析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优化基层社区志愿者管理,并对M社区志愿者长效管理提供借鉴。
孟玲玉[6](2021)在《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与研学人才的极度匮乏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为保证研学旅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10月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研学人才,关键在于师资。目前,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教师(下文简称为“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不多且未成系统,同时,教育界也为研学旅行师资问题而困扰。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厘清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本研究以研学旅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型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内容构成、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笔者对研学旅行教师、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研学旅行行业管理者、高校研究者进行半结构型访谈,了解他们对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看法,同时,笔者整理了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关的方针政策。(2)利用扎根理论对上述访谈文本和方针政策进行逐级编码分析,得出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结论。(3)在素质洋葱模型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的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自制了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问卷,向全国范围内的研学旅行教师进行了线上调研。问卷分析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研学旅行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整体评分较高,其中,专业理念的均值最高,其次是专业自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均值最低;影响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三大外部因素是教师教育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4)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从教师、学校、企业、国家四大层面提出了系统的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贺少伟[7](2021)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页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我们国家优秀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广的基础上,高校官方的英文网站也顺应趋势,成为外界了解国内高校的重要窗口,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新闻翻译,与其他院校类似,均存在拘泥于原文的问题,虽然将原文作者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但是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信息冗杂,无法一目了然的知道核心内容,更有由于文化视域差别导致的理解偏差存在。本报告以笔者在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中心的新闻翻译实践为基础,运用翻译模因论指导翻译实践,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并以此创作翻译实践报告。通过分析新闻文本的特点,笔者选用国内发展较快的翻译模因论作为理论指导,结合翻译项目中的具体案例,对源文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源文本作为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宣传性以及和英语之间的不同,如时态语态等问题。此外,笔者引用源文本中的案例,围绕笔认为在校园新闻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当时态在目的语表述过程中发生转变时,如何通过模因论指导选择翻译方法;二是分析通过模因论如何选择翻译方法来使得译出语符合英语语言语法特点;第三是分析在此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模因论选择翻译方法来清晰的表述源语言的文本信息。最后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即运用省译法、解释性翻译法和顺句翻译法来解决时态转变带来的翻译问题;运用分、合译法和倒译法在翻译过程中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特点;运用编译法在译文中更清晰合适的表达源语言想传达出的信息。通过分析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的选择,笔者能够较为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诸如译文需要符合英语读者的需要和译文的表达方式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汉英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最后是笔者对整个翻译过程中所学所得,如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译后校对,更要熟悉翻译理论并指导实践,以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的总结,以及对校园新闻翻译提出的要注意译员身份的中立以及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冲突的理解等建议,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党智平[8](2021)在《我国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以注册建造师为例》文中认为在建筑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背景下,我国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评价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评价体系发展的滞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目前建造师选拔以考试为主,成绩合格者通过注册获得执业资格。执业过程中需要继续教育,以项目业绩等体现执业能力。但是,注册建造师的管理与评价环节没有系统、统一的标准。随着执业人数增多,行业精细化管理要求提高,以及建造师终身责任制的推行,注册建造师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梳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度分析制度的实施现状,对注册建造师评价体系与评级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了注册建造师评价体系指标与执业资格等级评价管理平台。本文针对建筑执业人数最多,业务范围更广的建筑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相关研究。基于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确定评价指标,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归纳的问卷数据进行系统的效度、重要度和信度分析,优化改进最终的建造师执业资格等级评价指标。其次,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评价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值。最后,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清理,通过数据关联融合,分析内在规律,构建建造师管理与评价大数据应用平台。构建的建造师管理与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细分为26项二级评价分项。评价一等级指标为:建造师基本情况、专业技能、口碑潜能和经验经历。通过综合评价方法赋予模型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如下:“建造师基本情况”权重为14.8%、“专业技能”权重为23.69%、“口碑潜能”权重为33.64%、“经验经历”权重为31.69%。二级评价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有,工作是否勤勉尽责5.17%,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掌握情况4.72%,项目经理担任情况8.12%,合作企业认可度4.62%,企业资质等级4.49%,新技术掌握情况4.41%和工作处罚状况4.38%。总体而言,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应加快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建设领域对执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变化制定多层次、高效和精准的执业人员评价体系,科学高效管理执业人员,优化执业人员的晋升和发展空间,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朱涛[9](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河山”,在建设人才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谁来保障”“保障什么”的基本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对象以及若干环节进行研究。其次,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以115所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样本,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设想上,借鉴福建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且可衡量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堂教学革命的实施、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平台,在健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强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形成了由质量保障主体、质量保障客体和工程人才培养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与评价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体系。同时,提出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裴婷婷[10](2020)在《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毒品形势严峻复杂,滥用毒品的情况明显增多,呼和浩特市的青少年预防教育面临问题严峻。由于中国预防毒品教育的起步较晚,因此,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且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校对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开展情况的介绍,如对中小学生毒品知识的认知等情况的分析及如何开展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研究。本论文从公共管理和青少年毒品教育社会化视角下,本文共分七部分:引言段落包涵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情况,内容和方法。正文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重点界定了本研究的相关关键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以及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社会联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正文第二部分是现状研究。分析和梳理了呼和浩特市在开展青少年禁毒教育方面的具体工作成果。正文第三部分是发现问题。研究指出了现阶段呼和浩特市预防和治理青少年毒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缺陷。正文第四部分是分析原因。对该问题的成因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为呼和浩特市青年预防教育中预防教育的管理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正文第五部分是经验借鉴。对国内外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取得成效较大、积累经验较丰富的国家、地区和城市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呼和浩特市各方面因素,初步判断这些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是否可以改良运用。正文第六部分是提出对策。根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的视角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出从“提高认识,推进全民教育”“加强体系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培养专业人才,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实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建立评估机制,落实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呼和浩特市扎实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提供新的依据。
二、全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城乡结合部Y区和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日益重视少先队辅导员建设 |
(二)少先队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是少先队与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
(三)少先队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人本管理理论 |
(二)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 |
四、文献综述 |
(一)政府部门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要求的研究 |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内涵的研究 |
(三)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
五、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学 |
(二)专业能力 |
(三)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现状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施测方法和对象 |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的现状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总体情况 |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各方面差异性情况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各项具体专业能力现状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组织能力现状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教育能力现状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服务能力现状 |
(四)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辅导能力现状 |
(五)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综合专业能力水平不高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在地区上存在差异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在学历上存在差异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在年龄上存在差异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存在问题的管理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上级管理方面的原因 |
(一)主管部门缺乏引力 |
(二)少先队团队缺乏助力 |
(三)学校缺乏培训的持续力 |
(四)学校缺乏激励机制的外动力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 |
(一)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 |
(二)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缺乏身份认知的内驱力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岗位工作的精力 |
(四)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缺乏职业规划的定力 |
第四章 促进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 |
一、少先队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 |
(一)严格人员管理,保障人才专业能力达标 |
(二)完善绩效管理,激发专业能力提升兴趣 |
(三)建立资源库,把握专业能力提升方向 |
(四)建立数据库,拓宽专业能力提升途径 |
(五)加强培训管理,供给专业能力提升动力 |
二、农村小学的管理策略 |
(一)建立少先队学科教研组,保障专业能力提升平台 |
(二)落实“结对帮扶”,助力专业能力提升 |
(三)规范使用少先队教材,提升辅导能力 |
(四)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提升教育能力 |
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自我管理的策略 |
(一)树立职业规划,明确专业能力提升方向 |
(二)加强自我学习,扎实专业能力提升基础 |
(三)加强自我激励,寻找专业能力提升动机 |
(四)加强时间管理,保证专业能力提升时间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桂林市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调查表 |
致谢 |
(4)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民办学校 |
二、民办技工院校 |
三、民办技工院校教师 |
四、教师流动 |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六、理论基础对于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步聚 |
第二节 问卷、访谈提纲编制 |
一、调查、调查问卷的概念及作用 |
二、编制问卷、访谈提纲的缘由 |
三、问卷、访谈提纲编制过程 |
第三节 调查过程 |
一、选取样本学校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访谈过程 |
第三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民办技工院校的特征 |
一、技工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生源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 |
三、竞争激烈,存在不合法办学现象 |
四、学校位置大多地处偏远地带 |
第二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特征 |
一、职业技能型师资结构特色浓厚 |
二、准入门槛、职称、学历偏低 |
三、年青教师多,稳定性弱 |
四、工资待遇低、管理压力大、成就感不足 |
第三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特征 |
一、流动频繁 |
二、民办技工院校之间流动居多 |
第四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的影响 |
一、负面影响 |
二、积极作用 |
第四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 |
第一节 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匹配 |
一、工资待遇偏低 |
二、工作压力大 |
第二节 自我提升渠道不畅通 |
一、学习培训机会少 |
二、晋级升迁机会不均等 |
第三节 教师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
一、绩效考核机制未得到大多数教师认可 |
二、教师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
第四节 缺乏归属感 |
一、人文环境欠佳 |
二、工作前途与招生业绩挂钩 |
第五节 办学质量问题、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个人原因 |
一、办学质量问题 |
二、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
二、个人原因 |
第五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问题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对策 |
一、落实民办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
二、规范民办技工院校督导评估管理 |
三、优化民办技工教育教师发展环境 |
四、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
第二节 学校层面对策 |
一、保障教师福利待遇,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
二、以人为本,做好党群工作 |
三、提高办学水平 |
四、理性对待教师流动 |
第三节 个人层面 |
一、坚定职业自信 |
二、主动适应环境 |
三、积极提升自我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清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基层社区志愿者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志愿服务 |
二、社区志愿服务 |
三、志愿者管理 |
四、社会工作介入志愿者管理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志愿者 |
二、社区志愿者 |
三、志愿者管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 |
二、参与式观察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第一章 疫情前M社区志愿者管理概况 |
第一节 M社区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M社区志愿者概况 |
一、党员志愿者占比较高 |
二、充分发挥中老年人余热 |
三、志愿服务理念浅显 |
第三节 M社区志愿者管理措施 |
一、志愿者招募 |
二、志愿者培训 |
三、志愿活动的筹备与开展 |
四、志愿者激励 |
第二章 疫情期间“爱心银行”项目实践 |
第一节 志愿者“爱心银行”项目概况 |
一、项目开展背景 |
二、项目介绍 |
三、项目目标 |
第二节 项目的实施及过程 |
一、志愿者招募 |
二、志愿者培训 |
三、志愿活动的筹备与开展 |
四、志愿者激励 |
第三节 项目成效 |
一、志愿者队伍壮大,为创城储备了志愿者资源 |
二、志愿精神得到传播、志愿服务意识提升 |
三、社区更加重视专业力量的加入 |
第三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M社区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有限的资金缺乏合理安排 |
二、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使管理主体不明确 |
三、专业力量参与不足,社工的专业性不强 |
四、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管理系统不健全 |
五、管理流程不规范,系统性管理思维缺失 |
第二节 志愿者管理的社会工作对策分析 |
一、扩展资金来源,建立多方位经费保障体系 |
二、加快社区“爱心银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三、培养专业的社工管理团队 |
四、明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五、完善管理措施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附录 |
一、访谈同意书 |
二、访谈大纲 |
三、爱心兑换积分表 |
四、M社区志愿活动项目表 |
致谢 |
(6)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概述 |
2.1 概念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3 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应然探究 |
3.1 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专业素质内容研究 |
3.3 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建构 |
3.4 教师专业素质模型检验 |
4 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的实然探析 |
4.1 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
4.2 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
5 实然与应然: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
5.1 教师:制定基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发展计划 |
5.2 学校:优化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发展环境 |
5.3 企业:构建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合作机制 |
5.4 国家:提供支持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法治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页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e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 the Guiding Theory |
3.1 The Memetics Theory |
3.1.1 The Origin of the Memetics Theory |
3.1.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metics Theory |
3.2 The Guiding Role of Memetics Theory on Campus Web Page News Translation |
3.2.1 The Guiding Theory |
3.2.2 The Specific Process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choices under tense changes in translation |
4.1.1 The Omission |
4.1.2 The Explanatory |
4.1.3 The Syntactic Linearity |
4.2 Translation choices under grammatical features in translation |
4.2.1 The Division |
4.2.2 The Integration |
4.2.3 The Syntactic Reverse |
4.3 Translation choices und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 |
5.1 Self-evaluation |
5.2 Client-evaluation |
5.3 Commissioner-evaluat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Conclus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6.1.1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in task |
6.1.2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6.2 Suggestions for translating campus news |
Acknowledgement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Appendix B Certificat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Appendix C Glossary of terms |
Appendix D Translation Aids Website |
(8)我国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以注册建造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课题来源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执业人员发展现状 |
1.1.3 我国建造师评奖体系现状 |
1.1.4 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研究 |
2.1 执业资格注册情况分析 |
2.1.1 一级建造师注册情况 |
2.1.2 二级建造师注册情况 |
2.2 建造师执业注册监管情况分析 |
2.3 建造师执业注册制度存在的问题 |
2.4 章节小结 |
第3章 建造师执业人员评价体系研究 |
3.1 社会及建筑领域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现状 |
3.1.1 社会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现状 |
3.1.2 建设领域评价体系及应用现状 |
3.1.3 评价方法的特点和效果对比分析 |
3.2 建造师执业人员评价体系研究 |
3.2.1 奖惩制度研究 |
3.2.2 作用分析 |
3.2.3 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 |
3.2.4 评价体系优化建议 |
3.3 章节小结 |
第4章 注册建造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4.2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4 执业能力量化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设领域执业资格等级评价管理平台设计 |
5.1 数据采集 |
5.1.1 个人基本信息 |
5.1.2 企业基本信息 |
5.1.3 执业能力指标 |
5.2 数据库构建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技术支撑 |
5.2.3 数据机制 |
5.2.4 评价指标设定 |
5.3 建设领域执业资格等级评价管理平台案例分析 |
5.4 建设领域执业资格等级评价管理平台实施效果与风险分析 |
5.4.1 实施效果 |
5.4.2 风险分析 |
5.5 评级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建筑行业资质等级现状 |
附录2 不良行为认定标准 |
附录3 关于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资格评价体系问卷调查 |
附录4 工程建设项目执业人员的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5 建造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6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情况调查表 |
附录7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造师)评价体系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专家评价填写) |
附录8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造师)评价体系调查问卷-个人能力指标 |
附录9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造师)评价体系调查问卷-个人所在企业能力指标 |
附录10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造师)评价体系调查问卷-非封闭题型 |
附录11 业主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12 已通报的弄虚作假人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1.2.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1.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4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1.2 人才培养质量 |
2.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3.1 样本选择及分析 |
3.1.1 《质量报告》介绍 |
3.1.2 样本的选择 |
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 |
3.2.1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导者:高校 |
3.2.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者:教师 |
3.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践行者:学生 |
3.2.4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协作者:企业 |
3.2.5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引领者:政府 |
3.2.6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推动者:校友 |
3.3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客体 |
3.3.1 确立质量目标与标准 |
3.3.2 实施保障措施及建立监控体系 |
3.3.3 采取多元化质量检查与评价途径 |
3.3.4 建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
3.3.5 借鉴管理模式及培育质量文化 |
3.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 |
3.4.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
3.4.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3.5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 |
3.5.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
3.5.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
4.1 学院概况 |
4.1.1 案例选择缘由 |
4.1.2 学院简介及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概况 |
4.2 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概况 |
4.3 借鉴启示 |
4.3.1 健全质量保障内容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2 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要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5.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
5.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
5.3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 |
5.3.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
5.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 |
5.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
5.4.1 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 |
5.4.2 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 |
5.4.3 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论文创新性 |
2.研究的不足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青少年 |
2.毒品预防教育 |
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
(二)理论依据 |
1.多中心治理理论 |
2.协同治理理论 |
3.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 |
二、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问题及预防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
(一)近五年青少年毒品问题现状分析 |
1.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相关情况分析 |
2.35岁以下青少年在控吸毒人员滥用毒品情况分析 |
(二)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分析 |
1.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主体责任部门 |
2.公安禁毒部门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 |
3.学校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成效 |
4.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现状 |
三、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科学认识不到位 |
1.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政策认识不深刻 |
2.学校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重视不足 |
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方式认识存在局限 |
(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 |
1.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制度不完善 |
2.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法制建设滞后 |
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保障不到位 |
(三)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 |
1.专门研究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院校较少 |
2.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形式传统、载体应用效果不佳 |
3.各个年龄段毒品预防教育针对性不强 |
(四)评估机制应用性不强 |
1.党委政府执行效果评估不明确 |
2.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考核分值有待提升 |
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效果影响不明显 |
四、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缺乏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认识 |
1.公安禁毒部门政策认识不足,疏于研读 |
2.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
3.全民禁毒认知局限性大 |
(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机制缺失 |
1.主体部门责任不清 |
2.法律依据相对单一 |
3.各类保障支持缺乏 |
(三)学校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有限 |
1.专业人才分散,交流合作不畅 |
2.教育方式不科学、内容滞后 |
3.禁毒专业教材指导缺失 |
(四)评估机制结果运用程度低 |
1.党委政府执行效果追责机制应用不佳 |
2.公安禁毒部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考核分值低 |
3.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未纳入学校考核 |
五、国内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经验及启示 |
(一)国内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经验及启示 |
1.国内开展相关工作的经验 |
2.国内开展相关工作的启示 |
(二)国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经验及启示 |
1.国外开展相关工作的经验 |
2.国外开展相关工作的启示 |
六、呼和浩特市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科学认识,推进全民教育 |
1.强化禁毒方针政策的解读 |
2.转换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 |
3.倡导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化 |
(二)加强体系建设,明确主体责任 |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制 |
3.提供政策支持,扶持社会组织参与 |
(三)培养专业人才,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
1.组建专家人才库,完善教育资源平台 |
2.创新预防教育形式,丰富禁毒教育内容 |
3.研究开发专业教材,提高教育针对性 |
(四)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实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
1.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2.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增加青少年家庭关爱 |
3.联合社会组织参与,重视高危人群教育 |
(五)建立评估机制,落实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
1.政府部门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社会效果纳入政绩考核 |
2.公安禁毒部门增加青少年毒品教育考核分值 |
3.学校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府扶持问题研究[D]. 王振超. 长春工业大学, 2021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城乡结合部Y区和L区为例[D]. 莫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D]. 罗梅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层社区志愿者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M社区为例[D]. 袁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孟玲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页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贺少伟.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我国建设领域执业人员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以注册建造师为例[D]. 党智平. 长安大学, 2021
- [9]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D]. 朱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10]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问题研究[D]. 裴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