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神经细胞存活机制的奥秘(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康,郑嘉华,田彦鹏,黄向华[1](2022)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最新进展及机制》文中指出背景:卵巢早衰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生育、心理健康,但目前针对卵巢早衰的治疗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患者的卵巢功能。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类疾病包括卵巢早衰的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且各项研究已经深入到探究其内在治疗机制。目的: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深入探究其存在的相关治疗机制,进而评估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潜力,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卵巢早衰"及"mesenchymal stem cells,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or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分别作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5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各类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的细胞、动物模型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机制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分化、免疫调节、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细胞自噬和调节卵巢微环境等。除大量的基础研究,相关临床研究也已有序展开,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吴芳芳[2](2021)在《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翻译工具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有目共睹,优秀的翻译工具也因此受到语言服务商的肯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诚然,机器翻译还有进步空间,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机器翻译的译文还不足以达到客户要求。而逐渐兴起的译后编辑可以有效修正机器翻译的勘误。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模式(MTPE)既能保留机器翻译的高效,又能保有人工翻译的质量。因此,在世界各地,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广泛使用该模式进行翻译。本文是一篇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实践而产出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基因开关》(The Switch)的科普类书籍。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同时兼具感召功能。源文本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及术语,行文严谨、逻辑清晰,适合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因此,笔者在SDL Trados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利用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文本,然后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多维质量标准MQM模型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总结了谷歌翻译的错误类型,包括欠额翻译、未翻译、错误翻译、错误语法、理解困难;并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角度给出译后编辑的策略,包括补充、替换、重组句子结构、调整语序、重写,并辅以例句加以解释说明。
吴琼[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目的:整理近20年以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 optic neuropathy,TON)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关于中药治疗TON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次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特点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频次≥7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25.0对频次≥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8篇,获得处方38个,共涉及74味中药,中药累及使用频次为392次,使用频次最多的前五位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最常用的基础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2)药物归经上,归于足厥阴肝经的中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药性方面,温性药与寒性药使用频次最高;药味方面,使用频次在前三位的是苦味药、甘味药和辛味药。(3)中药功效类别上,使用频次位于前两位的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4)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00%时,支持度位于前三位的关联规则是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5)根据聚类分析,可将中药聚为四类:藁本、前胡、防风聚为一类;熟地、白芍、当归聚为一类;红花、桃仁、牛膝、川芎聚为一类;柴胡、枳壳、桔梗聚为一类。结论:(1)中医治疗TON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功效类别以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为主,支持度前三位的关联规则为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均体现中医治疗TON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补虚行气;(2)治疗TON的中药多归于肝、心二经,且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寒温属性药物均有,符合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的性味归经特点;(3)治疗TON最常用的处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聚类分析展现了治疗TON常用处方的组方配伍特点,即以活血化瘀药(红花、桃仁、川芎等)和补虚药(白芍、当归等)为主,辅以祛风解表药(藁本、前胡、防风)与行气药(柴胡、枳壳、桔梗)。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红花治疗TON视神经损伤的潜在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红花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红花有效成分-基因靶点的调控网络;(2)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TON相关芯片,使用GEO2R筛选疾病差异基因,使用韦恩分析得到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核心靶点;(3)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红花对TON基因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使用 BisoGenet、CytoNCA 软件包提取核心互作网络;(4)使用DAVID数据平台对筛选出的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红花17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共205个;筛选出GSE17117芯片中TON的差异表达基因共617个,其中上调基因429个,下调基因188个;(2)经过韦恩分析,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11个;(3)通过PPI网络构建和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14个核心靶点蛋白;(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作用于TON的靶点主要富集于胞外间隙、细胞质基质、顶端细胞;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有机物质的应答、凋亡过程中的正调控等;相关的分子功能主要为结合核激素受体、结合蛋白质复合物。(5)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调控TON的通路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结论:通过对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推断出红花可能通过调节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 9,MMP9)等靶点调控TNF等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从而在TON的治疗中起到视神经保护的作用。第三部分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体外实验验证红花注射液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采用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N)诱导RGC-5神经元性分化;采用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L-谷氨酸钠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间,以及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的最佳浓度。(2)根据检测目标的需要,将RGC-5细胞按照1×105/ml的浓度接种至相应培养板中;经STSN诱导后的,分别标记为5个实验组:细胞对照组(A组)、L-谷氨酸钠模型组(B组)、红花注射液组(C组)、抑制剂Ac-DEVD-CHO组(D组)、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组(E组)。A组添加DMEM-H培养基,B-E组加入所筛选的最佳L-谷氨酸钠损伤浓度培养基。根据筛选出的L-谷氨酸钠损伤时间孵育后,按照分组进行加样:A组加入DMEM-H培养基,B组加入同浓度的L-谷氨酸钠培养基,C组加入筛选出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培养基,D组加入10μmol/L的Ac-DEVD-CHO培养基,E组加入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联合Ac-DEVD-CHO培养基。培养24h后进行检测。(3)实验指标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RGC-5细胞中Brn3a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RGC-5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I型TNF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I,TNFR1)、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s-associated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Caspase-8、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经筛选,浓度为0.5 μmol/L的STSN培养基孵育1 h可诱导RGC-5发生神经元形态改变。浓度为8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h所建立的RGC-5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能够达到43.98%,最接近细胞半数凋亡剂量(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60%的红花注射液干预 RGC-5 细胞 24h,细胞抑制率为41.34%,最接近IC50。最终选择0.5 μmol/LSTSN诱导RGC-5细胞1h促进RGC-5的分化,10 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 h建立RGC-5损伤模型,70%红花注射液作为本次实验的干预浓度。(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GC-5细胞可以表达鼠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特异性转录因子Pou结构域转录因子3A(POU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3A,Brn3A)。(3)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细胞存活率仅为68.35%;C组细胞存活率为77.51%,D组81.13%,E组为86.88%;与B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相比,C、D、E组的OD值均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 组 3.43%,B 组 25.75%,C 组 15.88%,D 组 14.21%,E 组 11.56%。与 B 组相比,C、D、E组的凋亡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C、D、E组的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NFR1、FADD、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与抑制剂Ac-DEVD-CHO 在调控 TNFR1、FADD、Caspase-8 蛋白上效力相当;在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Caspase-3蛋白水平上,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较红花注射液效果更显着。此外,E组在降低Caspase-8、Caspase-3蛋白水平上,较C组、D组更显着(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可以起到协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1)红花注射液能够有效抑制L-谷氨酸钠对RGC-5细胞的凋亡损伤,提高其存活率;(2)70%红花注射液能够发挥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RGC-5细胞中TNFR1、FADD、Caspase 8、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调控TNFR1信号通路实现的。
杨敬竞[4](2021)在《蜘蛛毒液多肽抗烟粉虱应用初探》文中认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广泛分布于我国境内,是多种重要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我国境内对烟粉虱的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手段,综合防控措施的发展仍不够成熟。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烟粉虱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蜘蛛等捕食者的毒液中,神经毒性多肽(神经毒肽)种类丰富且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利用毒液中昆虫特异性的神经毒肽防控害虫,既可有效延缓抗性的产生,也能减少常规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的威胁。然而,开发利用蜘蛛毒液多肽防控烟粉虱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应用神经毒肽防控害虫的关键在于将其运输至昆虫血淋巴中的靶标位点。目前,利用昆虫病原真菌及纳米技术等手段可帮助神经毒肽穿越昆虫体表屏障进入血淋巴,但是该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差。此外,利用虫传病毒的外壳蛋白(capsid protein,CP)作为运载蛋白可增强神经毒肽穿越昆虫肠道屏障进入血淋巴的能力,起到特异性的杀虫效果。为探索蜘蛛毒液中毒性多肽在烟粉虱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筛选了部分神经毒肽并验证其对烟粉虱的血淋巴毒性。同时,我们尝试利用烟粉虱特异性传播的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外壳蛋白帮助神经毒肽穿越烟粉虱中肠屏障进入血淋巴。主要结果如下:1)毒性多肽的筛选及其对烟粉虱血淋巴毒性的验证通过对已有报道的毒性多肽的筛选,我们得到了8个具有抗烟粉虱潜力的毒性多肽。随后,我们选取了其中5个神经毒肽并利用显微注射技术测定其对烟粉虱的血淋巴毒性。结果表明,ω-HXTX-Hv1a(Hv1a)、μ-AGTX-Aa1a(Aa1a)神经毒肽对烟粉虱存在一定的血淋巴毒性,显微注射GST-Hv1a、GST-Aa1a后,烟粉虱死亡率显着上升,产卵量显着降低。2)病毒外壳蛋白融合毒肽的经口毒性验证通过人工饲喂实验,我们对GST-Hv1a、GST-Aa1a的经口毒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对烟粉虱的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随后,通过对不同病毒CP可溶性的比较,我们选用了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uV)的CP作为Hv1a的运载蛋白,进行融合表达后饲喂烟粉虱验证其经口毒性,结果表明其对烟粉虱的存活率同样没有显着影响。3)表达病毒外壳蛋白转基因植物的构建为进一步探索病毒CP在帮助神经毒肽进入烟粉虱血淋巴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瞬时表达CP并证实了烟粉虱可取食植物中表达的CP。随后,荧光共聚焦结果显示Hv1a-GFP可在本氏烟中正常发出荧光,CP-GFP与GFP-CP则无法正常发出荧光。同时,本研究构建了Hv1aGFP、CP-GFP转基因拟南芥,验证后获得了可正常表达Hv1a-GFP蛋白的拟南芥,但并未获得可正常表达CP-GFP的转基因拟南芥。后续的研究中,利用GFP荧光可观察烟粉虱取食后CP及Hv1a在烟粉虱体内的分布情况。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了具有抗烟粉虱潜力的神经毒肽并验证了Hv1a及Aa1a对烟粉虱的血淋巴毒性。随后,我们尝试利用病毒CP作为运载蛋白帮助毒性多肽穿越烟粉虱中肠屏障。我们通过瞬时表达技术验证了烟粉虱能够取食植物中表达的CP,并构建了Hv1a-GFP及CP-GFP转基因植物用于观察CP作为运载蛋白帮助神经毒肽进入血淋巴的潜力。本研究为筛选合适的蜘蛛毒肽开发针对烟粉虱或半翅目昆虫的生物杀虫剂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后续抗烟粉虱转基因植物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昊[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梳理疏肝和胃法的源流,论述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运用。初步检测疏肝和胃汤药效物质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抗抑郁相关信号通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疏肝和胃法的学术源流,归纳古今医家对疏肝和胃法的认识和应用。论述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运用。收集、整理抑郁症相关文献,论述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2.实验研究:(1)模型制作及评价: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结合孤养法造模5周,并从第4周开始给予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及氟西汀干预14天,用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2)疏肝和胃汤体内外化学成分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MS)技术对疏肝和胃汤水煎液和抑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进行检测。(3)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抗抑郁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的预测: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进行网络分析,得到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关键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4)相关指标的检测:运用ELISA法检测抑郁模型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HIP)和前额叶皮层(PFC)中PI3K、p-PI3K,Akt、p-Akt、PTEN、BDNF和NR1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1)《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提出“土得木而达”,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理论逐渐完善,直到明清时期形成疏肝和胃法并涌现大量相关代表方剂药物。(2)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治法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再根据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之偏重,加减药物及用量,临床常可取得较好疗效。(3)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从多途径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强突触可塑性,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2.实验研究:实验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疏肝和胃汤的影响(1)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及灌胃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轻,体重增长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的体重增加,体重增长率显着增加(P<0.01或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糖水偏好率显着升高(P<0.05或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穿越中央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穿越中央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实验二: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运用HPLC-TOF-MS/MS技术,检测到疏肝和胃汤体外化学成分39个,在含药血清中检测到8个原型成分,4个代谢成分。实验三: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将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45个潜在作用靶点,抑郁症相关靶点1578个,其中疏肝和胃汤抗抑郁靶点25个,进行GO生物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推测疏肝和胃汤可能是通过调节RAF1、TP53、BCL2、CASP3、JUN等靶点,参与DNA模板转录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向调节等31个生物过程,调控TNF、MAPK、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实验四: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1)各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总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高剂量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p-Akt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p-Akt表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海马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组和氟西汀组海马PTEN表达较多,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较少(P<0.05或P<0.01)。实验五: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NR1蛋白变化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BDNF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血清BDNF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表达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表达升高(P<0.01或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结论(1)历代医家基于肝、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逐步发展、完善、拓展了肝胃同病的因机证治,并提出疏肝和胃法及相关代表方剂药物。国医大师梅国强拓展经方的临床运用途径,以四逆散为基础,拟定疏肝和胃汤为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证。临床症见心情抑郁,兼有胃脘不适,病机以肝气郁滞为主,四诊合参,辨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之偏重,治法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用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2)中药复方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3)疏肝和胃汤的入血成分有柚皮苷、新橙皮苷、小檗碱、木香烃内酯、去氢吴茱萸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川陈皮素等原型成分。疏肝和胃汤可能具有抗氧化作用,调控抑郁症相关酶或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及相关通路,增强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神经递质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途径来发挥抗抑郁作用。(4)疏肝和胃汤可以通过调节RAF1、TP53、BCL2、CASP3、JUN等基因靶点,参与DNA模板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的负向调节等生物过程,调控TNF、MAPK、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发挥抗抑郁作用,从而治疗抑郁症。(5)疏肝和胃汤可以通过增加海马、前额叶皮层NR1受体的表达以及升高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的含量,上调海马、前额叶皮层磷酸化PI3K、Akt水平,下调PTEN水平,改善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从而调控其下游多个凋亡通路共同发挥促进神经元发育、生存、修复和减少神经元凋亡功能,改善突触可塑性发挥抗抑郁作用。
路西恒[6](2021)在《纳米材料介导的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文中提出
路西恒[7](2021)在《纳米材料介导的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普及交通事故的增多,神经损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神经损伤的修复几千年来却一直是医学界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已变为当今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神经损伤之所以不像皮肤损伤和骨骼损伤一样可以实现自愈,是因为神经干细胞在人成年之后只存在于大脑中,而且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因此神经损伤无法依赖干细胞实现自体修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人的各个年龄段都广泛存在于骨组织中。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属于中胚层细胞,分化为外胚层的神经细胞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工程以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利用材料在体内外创造条件用于构建或修复组织或器官,近年来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组织工程由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对分化实行调控的生长因子三个要素组成。但是如何运用支架材料和信号控制干细胞分化的方向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界的物理、化学信号,都会对干细胞分化的方向和速度产生影响。前期有研究人员通过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和物理信号对干细胞的分化进行定向干预。物理信号有很多化学信号没有的优势,例如稳定性好,可持续时间长,时间长短可控等,尤其是电信号,因其安全、经济便利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镇痛促伤口愈合和神经肌肉再训练中。此外,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纳米材料化学微环境稳定性好,对其他细胞的副作用小,且有丰富的形貌和结构可供选择,从而为调控干细胞命运提供更多策略,所以用纳米材料作为支架材料来构建细胞培养的体外微环境逐渐成为共识。多位研究人员已经运用纳米材料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在这些实验中,纳米材料结合电刺激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手段。但电信号的传递往往需要使用导线,所以之前的实验在施加电信号时都使用了外接导线,限制了在临床上的推广。利用纳米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压电性或电磁感应性将外场能量转变为无线电信号,进而刺激干细胞的神经分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水凝胶是一类亲水性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浸泡后可迅速溶胀并长时间稳定的保持大量水分,由于具有良好的压电响应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柔韧性,这一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在治疗皮肤损伤,三维培养,生物传感,抗菌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水凝胶良好的压电性和细胞破碎仪的结合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难题,所以在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压电纳米材料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神经损伤的理想选择。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煤炭,石墨,钻石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通过杂化后依靠共价键相互连接就会形成石墨烯,根据碳原子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石墨烯分为很多种,近期有关魔角石墨烯报道屡见不鲜。石墨烯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吸附性,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由于其优良的特性被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所青睐,已被用于生物医药,生物传感,精准载药等各方面。但目前在生物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大多是二维石墨烯,三维石墨烯的研究还比较少,三维石墨烯在诱导干细胞分化方面有很多优势,例如三维石墨烯的纤维丝可以很好地诱导神经元细胞的轴突生长并给其提供支撑;三维石墨烯也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微环境。在之前人们对三维石墨烯的研究中都是使用纳米发电机或固定电源来向三位石墨烯传递电信号,这些设备都需要使用外接导线,外接导线的使用大大限制了实验成果的推广应用。如何利用支架材料本身的特性产生无线电信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旨在运用纳米材料的结构及物理特性,产生无线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的定向分化。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本文将压电水凝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凝胶的压电性和表面结构对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凝胶是一类亲水的纤维网状结构凝胶,纤维宽度在5nm-50nm不等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2)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当培养至第五天时,细胞数量是玻片细胞数量的30%-50%,而且展现了良好的增殖趋势,活死染色显示在第三天时细胞在水凝胶上保持着良好的生物活性,细胞贴附的电镜照片也表明在培养2天的细胞可较好地贴附在水凝胶上。(3)将细胞破碎仪和水凝胶的压电性相结合,使用超声对水凝胶进行刺激,虽然通过细胞伪足纤维对水凝胶纤维的抓附,也会有一定的压电效应,但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往往极限刺激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利用超声技术来刺激水凝胶使其产生更大的电流。通过压电力响应显微镜(PFM)和示波器等仪器进行测试表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压电性。(4)通过对水凝胶本身的表面结构和物理性质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定量实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结果证实,水凝胶的表面结构和压电性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 Nestin)、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2,Map2)和III型微管蛋白(β-tubulin III,Tuj1)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m RNA表达均有显着提高。在接种1天后Nestin和GFAP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增长了8倍和450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早期标志物Tuj1以及晚期标志物Map2的基因表达也上调至140倍和56倍。骨架染色的结果也证实水凝胶本身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在超声条件下细胞受到的电流刺激更大,分化变得更快更深。在经过15天的超声处理之后,会得到具有功能的神经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PCR结果显示,与不超声处理的实验组相比,成熟神经元细胞的标志物Map2和神经元细胞发育早期的标志性基因β-tubulinⅢ(Tuj1)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不添加额外生长因子进行诱导的前提下,运用细胞破碎仪和具有的水凝胶相结合产生电信号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是一种可靠的方法。此外,压电性水凝胶这种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也十分有利于骨髓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细胞伪足对水凝胶纤维丝的抓附作用可以使纤维丝产生形变,产生电荷形成电刺激信号并通过材料与干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传导至细胞内部,促进神经基因的表达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该实验证实了,水凝胶的压电性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通过超声刺激获得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神经元细胞,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有着重要意义。2.利用r-GO三维石墨烯支架加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速率基于电磁感应现象,本论文运用r-GO三维石墨烯支架和磁场旋转生电装置通过支架的结构和电信号加快了神经干细胞分化的速度。研究表明:(1)旋转磁场结合静止的三维石墨烯支架可以模拟石墨烯切割磁感线,并引发感应电流的产生,聚3,4-乙烯二氧噻吩(Poly 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的掺入可以大大改善三维石墨烯支架的导电性。(2)旋转磁场下的三维石墨烯支架所产生的电流可加快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加入PEDOT改善导电性后的三维石墨烯支架,神经干细胞分化速度明显加快。神经元细胞相关蛋白Tuj1,Map2的表达相较于没有添加PEDOT的三维石墨烯支架都有明显升高。与神经胶质相比,神经元的比例显着升高。本章节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基于三维石墨烯的导体性质及三维结构,以旋转磁场驱动其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加快三维石墨烯上的NSCs的神经分化,且增加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该体系在未添加任何神经诱导因子的前提下,仅利用三维石墨烯的物理及结构性质,将外部磁场转变为内部无线电流,加快神经分化。这一研究将为临床利用磁场引入无线电刺激提供思路,并为神经修复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本篇论文旨在对目前神经损伤修复所面临的难题,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运用纳米材料和物理信号相结合诱导中胚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外胚层神经元细胞分化,或加快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速度和比例,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田春晓[8](2021)在《AsHC 360对大鼠海马Schaffer-CA1区LTP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砷脂-AsHC 360是近几年在海鲜中被检测到的一种新型含砷碳氢化合物(AsHCs),其对人类健康的毒理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包括在发育阶段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但尚未见研究报道。海马的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被认为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的经典模型,本文以急性分离的离体SD(Sprague-Dawley)大鼠海马脑片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电极阵列(Multi-electrode array,MEA)系统记录AsHC 360作用前后对海马区Schaffer侧枝-CA1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 EPSP),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分析AsHC 360对LTP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如下。首先,本文采用100 Hz的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诱导LTP后,在LTP维持阶段通过人工脑脊液引入1.5、3.75、7.5、15、45、150μg As L-1AsHC 360,探究不同浓度的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维持期没有影响;而高浓度(45、150μg As L-1)AsHC 360对LTP维持期表现为抑制作用;当灌流中等浓度(3.75、7.5、15μg As L-1)AsHC 360时,LTP维持期的f EPSP幅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其中,15μg As L-1的增强效应最为明显。为了揭示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ICPMS分析了电生理实验后海马脑片中Na、K、Ca、Mg、Mn、Cu、Zn和As元素的浓度相对变化量,发现经15μg As L-1AsHC 360灌流的脑片样本中Ca2+含量显着性增高。猜想Ca2+可能是15μg As L-1AsHC 360能够稳定增强LTP维持期的关键因子,进而设计了胞外不同Ca2+浓度的梯度实验,结果表明,15μg As L-1AsHC 360是通过促进Ca2+内流的方式来增强LTP的维持期。最后,为了进一步探讨AsHC 360对LTP的增强效果,在高频HFS诱导LTP前10分钟灌入1.5、15μg As L-1AsHC 360,研究其对LTP诱导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5、15μg As L-1AsHC 360均对LTP诱导期没有影响,但经15μg As L-1AsHC 360灌流后的f EPSP幅值在LTP维持期出现稳定升高的现象,证明AsHC 360对LTP的影响在维持期而非诱导期。综上,本文从离体海马脑片神经电生理实验的角度探究了不同浓度的AsHC 360对LTP维持期和诱导期两个阶段的调控规律,并提出了15μg As L-1AsHC 360可能是通过促进Ca2+内流的方式来增强LTP维持期。本研究结果对确定AsHCs对突触可塑性LTP的神经毒理性作用提供了实验支持,从而为深入研究AsHCs对学习记忆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杨泽宇[9](2020)在《基于脑内糖胺聚糖变化研究中医“阴”宁静功能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学里的“阴”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凡是功能上发挥着滋润、宁静、抑制阳热等效果的物质均属于阴的范畴。“阴”是中医学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其对应生命现象的科学阐述具有重大意义。在阴虚时机体会出现多系统的功能变化,按中医理论,即阴虚导致内热,但何种机制功能不足导致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验证假说以糖胺聚糖为主要成分的亲水性物质的含量及其功能上的变化是阴虚证发生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基础,可能是阴虚内热的机制之一。方法:取3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耗阴模型,熟地养阴三组。耗阴模型跟熟地养阴组每天两次灌胃耗阴方连续10天,10天后模型组先取材,熟地组改为灌胃熟地,每天两次连续10天。正常组灌胃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20天。饲养达到20天的给药SD大鼠,禁食一天后取材。取下丘脑送广州锐博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取脑半球用阿利新蓝染色法检测糖胺聚糖含量,取脑组织匀浆用高效液相法检测γ氨基丁酸含量,取下丘脑组织用Wb及RT-PCR检测xylt1、gad67的表达,取下丘脑组织培养进行xylt1沉默实验并用RT-PCR检测gad67的表达。Wb检测CD44与egr1蛋白的表达。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观察到xylt、gad67、cd44、egr1基因表达量存在正常组>养阴组>模型组的情况;脑半球内糖胺聚糖的含量也符合正常组>养阴组>模型组(P<0.05);耗阴药会降低大鼠脑匀浆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而养阴药熟地则会提高(P<0.05);wb及pcr显示在下丘脑组织里,xylt1与gad67基因与蛋白层面的表达都符合正常组>养阴组>模型组(P<0.05)这一情况;而沉默了xylt1基因之后,gad67基因的表达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wb实验证明CD44与egr1蛋白的表达同样符合正常组>养阴组>模型组这一趋势。结论:在阴虚证大鼠模型中,脑内糖胺聚糖含量下降,以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下降。同时,糖胺聚糖合成的第一步酶xylt1与γ氨基丁酸合成酶gad67在基因蛋白双层面的表达出现了下降。而通过xylt1沉默实验,我们证实了xylt1基因沉默会对gad67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这说明了阴虚证内热可能是由糖胺聚糖含量下降,导致脑内抑制性激素分泌降低所引起的。而CD44与egr1蛋白表达的下降,说明了可能存在Xylt1-HA/CD44-Egr1-Gad67-GABA这样一条信号通路。
李晓青[10](2020)在《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新物体识别方法筛选单次给药乙醇(30%乙醇/2 g·kg-1、50%乙醇/2g·kg-1、30%乙醇/0.1 ml·10 g-1、50%乙醇/0.1 ml·10 g-1)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的最佳剂量;采用筛选出的最佳剂量建立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2.采用新物体识别方法评价单次给药远志(0.65 g·kg-1、1.3 g·kg-1、2.6 g·kg-1)、石菖蒲(0.65 g·kg-1、1.3 g·kg-1、2.6 g·kg-1)以及远志:石菖蒲(1:1、1:2、2:1,剂量均为1.3 g·kg-1)配伍的水煎液对乙醇模型小鼠的影响,并筛选合适的药物剂量。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远志、石菖蒲及其不同比例药对组合对乙醇诱导记忆再现障碍模型小鼠海马中Glu(谷氨酸)和GABA(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4.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远志、石菖蒲及其不同比例药对最佳剂量组合对乙醇模型小鼠海马中GAD67(GABA合成酶)、GAT1(GABA转运体1)、VGAT(GABA囊泡转运体)、GABAAR(GABAA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5.CCK8法筛选乙醇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最佳浓度,再用筛选出来的最佳剂量建立乙醇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然后采用CCK8法评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山酮,3,6-二芥子酰基蔗糖,α-细辛醚,β-细辛醚以及含远志、石菖蒲、远志+石菖蒲药对的小鼠血清对乙醇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影响。结果:1.当乙醇浓度为30%、50%,剂量为2 g·kg-1时可显着降低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溶剂对照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57.46±5.14,和溶剂对照组相比,30%乙醇2 g·kg-1模型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44.21±5.03(P<0.05),50%乙醇2 g·kg-1模型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为40.69±5.86(P<0.01)。2.灌胃50%乙醇2 g·kg-1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远志给药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升高,且升高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降低(0.65g·kg-1剂量组,P<0.001;1.3g·kg-1剂量组,P<0.01;2.6g·kg-1剂量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菖蒲给药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不同比例给药组为当远志石菖蒲以1:1给药时,其升高乙醇模型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的作用最强,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且高于同等剂量远志、石菖蒲单药时的作用。3.小鼠海马中Glu和GABA含量变化:乙醇对小鼠海马中Glu含量没有产生影响(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中GABA神经递质显着降低,由9.73±2.79 nmol/L降到0.97±0.45 nmol/L(P<0.001),和模型组相比,远志给药组小鼠GABA含量显着升高(P<0.001或P<0.01),且随剂量增加,产生剂量依赖性,石菖蒲给药组小鼠GABA均产生显着性差异(P<0.001),远志、石菖蒲单药使用比两药合用效果显着(P<0.001或P<0.01或P<0.05),石菖蒲作用尤佳。4.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GAT1、囊泡内VGAT、GAD67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GABAAR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均可显着降低升高的VGAT、GAT1表达水平(P<0.001或P<0.01),其中二药配伍组作用最显着,远志给药组有降低作用,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海马中GAD67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远志组小鼠海马中GABAAR水平升高(P<0.01)。5.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浓度为400mM时,细胞存活率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叶远志皂苷,远志山酮,3,6-二芥子酰基蔗糖,均对400mM乙醇造成的细胞损伤模型没有保护作用;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浓度为5μg·mL-1时,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P<0.001);含石菖蒲的小鼠血清对该模型有很强的保护作用(P<0.001)。结论:1.浓度为50%乙醇给药剂量为2 g·kg-1时,可引起C57小鼠的学习能力降低;远志、石菖蒲及其药对可以改善乙醇降低的小鼠学习能力,药对以1:1配伍时作用最好。2.远志、石菖蒲可通过调控GABA能神经系统改善乙醇导致的Glu/GABA紊乱,恢复神经系统平衡,进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3.远志中主要活性成分对于乙醇损伤的神经细胞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石菖蒲对于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乙醇损伤的神经细胞也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进行深入研究。
二、使神经细胞存活机制的奥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神经细胞存活机制的奥秘(论文提纲范文)
(1)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最新进展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机制探究 |
2.1.1 归巢 |
2.1.2 促进增殖 |
2.1.3 抑制凋亡 |
2.1.4 分化作用 |
2.1.5 自分泌和旁分泌 |
2.1.6 抗炎及免疫调节 |
2.1.7 调控基因 |
2.1.8 调节自噬 |
2.2 细胞外囊泡 |
2.3 女性生殖干细胞 |
2.4 组织工程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
3.2 间充质干细胞的选择 |
3.3 展望 |
(2)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
1 Introduction |
1.1 Procedure of the Project |
1.2 Source of the Project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Book |
1.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n Overview of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
2.2 Introduction to Google Translate |
2.3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
2.4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4.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4.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5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
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2 Post-editing |
4 Error Categories and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
4.1 The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
4.1.1 Background of the MQM Model |
4.1.2 Content of the MQM Model |
4.1.3 The Rationality of Using the MQM Model |
4.2 Error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
4.3 Error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
4.3.1 Accuracy |
4.3.1.1 Mistranslation |
4.3.1.2 Untranslated Content |
4.3.1.3 Under-translation |
4.3.2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racy |
4.3.2.1 Replacement |
4.3.2.2 Supplementation |
4.3.3 Fluency |
4.3.3.1 Grammar |
4.3.3.2 Unintelligibility |
4.3.4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uency |
4.3.4.1 Reorganiz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
4.3.4.2 Adjusting the Word Order |
4.3.4.3 Rewriting |
5 Conclusion |
5.1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
(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红花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资料录入及处理 |
1.6 处方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信息 |
2.2 处方中药频次分析 |
2.3 处方中药归经频次分布 |
2.4 处方中药药性频次分布 |
2.5 处方中药药味频次分布 |
2.6 处方中药功效类别频次分布 |
2.7 处方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2.8 处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对TON的认识 |
3.2 治疗TON的常用处方分析 |
3.3 纳入处方中高频中药的分析 |
3.4 处方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 |
3.5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3.6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聚类分析 |
3.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高频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1.2 TON表达谱芯片数据下载及数据整理 |
1.3 视神经挤压5天后的C57BL/6J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1.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1.5 红花作用靶点与筛选出的TON差异表达基因的韦恩分析 |
1.6 关键靶点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红花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2.2 红花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
2.3 TON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
2.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2.5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与TON差异基因交集靶点筛选 |
2.6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7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
3.2 选择红花作为该研究主要对象的原因 |
3.3 红花治疗TON的作用靶点分析 |
3.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分析 |
3.5 红花治疗TON潜在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传代 |
2.4 细胞冻存 |
2.5 细胞计数 |
2.6 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Brn3a的表达 |
2.7 筛选STSN诱导RGC-5分化的最佳浓度 |
2.8 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浓度及时间 |
2.9 CCK-8法筛选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的最佳浓度及时间 |
2.10 CCK-8法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 |
2.12 Western-blot检测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损伤模型相关凋亡通路中各蛋白的表达 |
2.13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RGC-5细胞的体外培养 |
3.2 RGC-5的鉴定 |
3.3 STSN诱导RGC-5分化 |
3.4 L-谷氨酸钠诱导RGC-5细胞凋亡损伤模型 |
3.5 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浓度的筛选结果 |
3.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7 红花注射液对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8 红花注射液通过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通路调控RGC-5的凋亡 |
4 讨论 |
4.1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保护RGCs的相关研究 |
4.2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的调控 |
4.3 在视神经损伤中,细胞凋亡对RGCs的存活起重要作用 |
4.4 TNFR/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 |
4.5 使用STSN分化RGC-5细胞的意义 |
4.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及分析 |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的基本信息 |
附录2 TON差异基因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蜘蛛毒液多肽抗烟粉虱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与选题依据 |
1.1 烟粉虱 |
1.1.1 烟粉虱概述 |
1.1.2 烟粉虱隐存种 |
1.1.3 烟粉虱的防控 |
1.2 双生病毒 |
1.2.1 双生病毒概述 |
1.2.2 双生病毒的危害 |
1.2.3 烟粉虱对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传播 |
1.3 蜘蛛毒液 |
1.3.1 毒液的成分 |
1.3.2 毒性多肽的筛选 |
1.3.3 神经毒肽的转运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植物 |
2.1.3 供试病毒 |
2.2 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 |
2.2.1 主要商用仪器设备 |
2.2.2 其他设备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耗材 |
2.3 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 |
2.3.1 烟粉虱总DNA的提取 |
2.3.2 烟粉虱隐存种鉴定 |
2.3.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4 分子亚克隆 |
2.3.5 蛋白质原核表达及纯化 |
2.3.6 SDS-PAGE及考马斯亮蓝染色 |
2.3.7 Western blot检测 |
2.3.8 蛋白浓度检测 |
2.3.9 本研究所用引物 |
3 神经毒肽的筛选及其对烟粉虱血淋巴毒性的验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3.1.3 神经毒肽的筛选 |
3.1.4 表达与纯化 |
3.1.5 显微注射 |
3.1.6 产卵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神经毒肽的筛选 |
3.2.2 神经毒肽的表达及纯化 |
3.2.3 显微注射神经毒肽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3.2.4 显微注射神经毒肽对烟粉虱产卵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4 病毒外壳蛋白融合毒肽的经口毒性及转基因植物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4.1.3 双层膜人工饲喂 |
4.1.4 本氏烟瞬时表达 |
4.1.5 转基因拟南芥的构建 |
4.1.6 植物蛋白的提取 |
4.1.7 烟粉虱蛋白的提取 |
4.1.8 植物DNA的提取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神经毒肽的人工饲喂 |
4.2.2 CP融合毒肽的表达纯化 |
4.2.3 饲喂CP融合毒肽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4.2.4 病毒外壳蛋白与神经毒肽在本氏烟中的瞬时表达 |
4.2.5 转基因拟南芥的构建 |
4.3 讨论 |
5 总讨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疏肝和胃法源流 |
1.1 先秦两汉时期 |
1.2 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小结 |
2 疏肝和胃汤的临床运用 |
2.1 四逆散的拓展运用 |
2.2 疏肝和胃汤与抑郁症 |
2.3 疏肝和胃汤加减应用 |
2.4 小结 |
3 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 |
3.1 PI3K/Akt信号通路 |
3.2 PI3K/Akt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 |
3.3 神经元凋亡与抑郁症 |
3.4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实验一 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疏肝和胃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1 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四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NR1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
2 结合HPLC-TOF-MS/MS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3 PI3K/Akt信号通路是疏肝和胃汤抗抑郁机制的关键信号通路 |
4 基于PI3K/Akt通路、PTEN、BDNF和 NR1 探讨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第五部分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纳米材料介导的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材料 |
1.2 干细胞 |
1.2.1 干细胞 |
1.2.2 干细胞命运 |
1.2.3 干细胞命运的调控 |
1.2.4 干细胞命运变化的标志 |
1.3 干细胞微环境 |
1.3.1 机械刺激 |
1.3.2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1.3.3 细胞外基质 |
1.3.4 可溶性生物,化学因子 |
1.4 纳米材料构建细胞外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 |
1.4.1 纳米材料-细胞相互作用 |
1.4.2 压电材料 |
1.4.3 电磁感应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利用水凝胶纳米压电材料调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水凝胶的制备 |
2.1.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 |
2.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
2.1.6 BMSCs的水凝胶接种培养 |
2.1.7 细胞骨架染色 |
2.1.8 细胞扫描电镜 |
2.1.9 细胞活死染色 |
2.1.10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2.1.11 免疫荧光染色 |
2.1.12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 |
2.1.1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
2.1.14 钙火花--神经细胞的功能性检测 |
2.1.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水凝胶材料的表征及压电性能分析 |
2.2.2 rBMSCs在水凝胶上的细胞活力和增殖检测 |
2.2.3 rBMSCs在水凝胶上的粘附和铺展形态 |
2.2.4 超声处理的水凝胶可加速rBMSC的神经分化 |
2.2.5 超声驱动水凝胶产生的电信号诱导rBMSCs分化为有功能的神经元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三维石墨烯纤维支架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透析袋的预处理 |
3.1.4 三维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
3.1.5 三维石墨烯纤维的制备 |
3.1.6 NSCs的提取与培养 |
3.1.7 NSCs的接种 |
3.1.8 石墨烯三维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评估实验 |
3.1.9 免疫荧光染色 |
3.1.10 Western Blot |
3.1.11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石墨烯纤维的材料表征 |
3.2.2 NSCs在石墨烯三维支架上细胞活力和增殖检测 |
3.2.3 旋转磁场下的rGO纤维加速NSCs的神经分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AsHC 360对大鼠海马Schaffer-CA1区LTP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sHC 360概述 |
1.1.1 无机砷的神经毒性效应 |
1.1.2 有机砷AsHC 360的毒性效应 |
1.2 学习与记忆的相关机制 |
1.2.1 海马体与学习记忆 |
1.2.2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
1.2.3 钙稳态与学习记忆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溶液及药品 |
2.1.3 动物 |
2.1.4 大鼠海马脑片的急性分离 |
2.2 方法 |
2.2.1 LTP记录方法 |
2.2.2 海马脑片元素含量检测方法 |
2.2.3 实验方案 |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六种不同浓度的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 |
3.2 海马脑片元素含量的测定 |
3.3 不同[Ca~(2+)]_e水平下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 |
3.3.1 3 mM[Ca~(2+)]_e下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 |
3.3.2 2 mM [Ca~(2+)]_e下15 μg As L~(-1) 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 |
3.3.3 小结 |
3.4 15、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诱导期的影响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海马脑片中关键离子含量相对变化的机制 |
4.2 高、中、低浓度的AsHC 360对LTP维持期的影响 |
4.3 不同[Ca~(2+)]_e水平下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维持期影响的机制 |
4.4 15、1.5μg As L~(-1)AsHC 360对LTP诱导期与维持期影响的对比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基于脑内糖胺聚糖变化研究中医“阴”宁静功能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阴虚证的认识 |
第二节 阴虚证的现代研究 |
第三节 阴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四节 糖胺聚糖的作用 |
第五节 γ氨基丁酸与阴的关系 |
第六节 糖胺聚糖与γ氨基丁酸存在的联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阴虚大鼠脑糖胺聚糖含量以及脑内GABA含量的变化 |
第二节 阴虚大鼠下丘脑高通量测序 |
第三节 阴虚大鼠下丘脑xylt1与gad67 的含量变化 |
第四节 沉默xylt1 基因,并用RT-PCR法检测gad67 基因变化。 |
第五节 xylt1 基因对GAD67 基因产生影响的可能路径 |
结论与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一章 建立乙醇诱导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模型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新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Glu、GABA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章 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记忆再现障碍小鼠海马GABA能神经元系统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细胞模型的研究 |
远志/石菖蒲有效成分对乙醇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使神经细胞存活机制的奥秘(论文参考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最新进展及机制[J]. 李仲康,郑嘉华,田彦鹏,黄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1)
- [2]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吴芳芳. 浙江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D]. 吴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蜘蛛毒液多肽抗烟粉虱应用初探[D]. 杨敬竞.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D]. 刘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纳米材料介导的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D]. 路西恒. 济南大学, 2021
- [7]纳米材料介导的电信号诱导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D]. 路西恒. 济南大学, 2021
- [8]AsHC 360对大鼠海马Schaffer-CA1区LTP影响的实验研究[D]. 田春晓.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脑内糖胺聚糖变化研究中医“阴”宁静功能的生物学基础[D]. 杨泽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远志/石菖蒲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晓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