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学生食堂食品质量近期调查结果及对策

上海市高校学生食堂食品质量近期调查结果及对策

一、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朱远来[1](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李建川[2](2014)在《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2500余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焦点,也是各高校后勤工作中十分敏感的问题。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问题往往会成为学生们发泄其他不满的“替罪羊”,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很敏感的一根“导火线”。稳定高校学生食堂工作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需要,是高校稳定的需要,而稳定高校学生食堂工作,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伙食的价格因素。当前的形势是,高校学生食堂的原材料价格随市场因素每年都在不断上涨,用工成本也不断提高,学生食堂的运行成本不断增加。政府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采取由财政给予高校学生食堂经济补贴、对高校学生食堂的能源费给予单价优惠和高校学生食堂的销售收入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要求学生食堂饭菜售价要保持基本稳定,对学校来说,就是无论成本上涨多少,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只能降不能涨,政府当前采取的这些政策已不足以应对物价上涨和用工成本上涨给高校学生食堂带来的影响,也不符合高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不让高校学生有“闹事”的借口,政府要求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的质量和价格,质量稳定是应该的,但要稳定价格,保持价格长期不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它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因而,现有采取的政策都存在不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没有做到高校学生食堂非营利性和高校学生食堂正常运行的统一。政府、高校和学生,三方应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原则,通过协商、谈判就促进学生食堂的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共识。本论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专家们对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对策的研究,通过走访了解当前一些高校在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变化情况和对学生食堂成本核算的影响以及这些高校采取的对策。运用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充分利用博弈论、协同论的观点,分析目前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不足,存在的片面性,没有形成有效、系统和协同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长效的政策,消除学生食堂价格因素给稳定高校工作带来的影响。

高庆[3](2012)在《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全日制的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达到2385.6万人,这么庞大群体的一日三餐主要都在学校学生食堂消费。学生食堂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满足学生对饮食的需求,确保学生吃好、吃饱,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营养,满足其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高校学生食堂的饮食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是学校后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食堂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精神状况,涉及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目前,已有的对高校学生食堂的研究主要针对学生食堂存在的问题,从日常管理、成本核算和服务质量方面开展。本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以消费者行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紧紧围绕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系统研究了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大学生餐饮市场细分、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评价和模型、生活型态与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系等问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提高学生食堂管理水平,建设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学生食堂管理方法提出了具体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三年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对比,分析了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消费喜好和消费观念及其在不同人口统计下的差异性,据此总结出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7个主要特征;然后,以饮食消费行为、消费喜好和消费观念的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本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饮食消费需求,提高学生的食堂服务满意度,提高学生食堂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在菜品改进、食堂管理、新品种开发和员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研究在食品相关生活型态(Food-Related Lifestyle,FRL)量表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将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分为7个构面,并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该因子结构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两阶段集群分析方法,将大学生按不同的饮食生活型态划分为四个集群,即四个餐饮消费细分市场,分别为:饮食冷漠型、饮食享受型、饮食现代型、传统居家型。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各因子变量,有97.6%的集群之间具有显着的差异,不同集群在满意度、态度忠诚、行为忠诚及部分饮食消费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各集群在人口统计变量的性别和不同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按饮食生活型态细分大学生餐饮市场,具有相当的区别效度,这个市场细分是行之有效的。论文建立了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测量量表,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子有:食堂产品感知、服务质量感知、就餐环境和就餐条件四项,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进一步地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方法,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量表和因子结构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对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目标可靠性和整体拟合性,模型的四个影响因素对满意度有显着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人口统计变量与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差异性检验发现,多数人口统计变量对满意度和忠诚度没有显着的影响,少数有影响的也不成规律,带有一定随机性,因为满意度和忠诚度与当时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市场物价波动、学校对食堂的支持力度、食堂就餐环境的变化、食堂内部管理政策的调整、食堂员工技术的差异、学生个人特质等)都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可以认为,人口统计变量与食堂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没有显着的关联性。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今顾客满意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以大学学生食堂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查数据为基楚,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学生食堂这类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为正向线性关系。同时,建立了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顾客满意度、态度忠诚及行为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研究发现,饮食生活型态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和行为忠诚,间接影响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顾客满意度直接影响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同时也透过态度忠诚间接影响行为忠诚,饮食生活形态与态度忠诚之间没有直接影响。本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和满意度理论,探讨大学学生食堂管理问题,提出了开展饮食消费行为调查使学生食堂的服务更贴近学生需求。通过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分析,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餐饮消费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食堂经营管理策略:①找准目标市场,实行差异化经营;②狠抓菜品质量,注重餐饮特色;③培育餐饮文化,树立品牌意识;④创新餐饮管理,服务学校师生。建立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学生食堂管理体系,抓住影响学生食堂满意度的短板,提高学生食堂的服务满意度,进而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本研究对指导高校饮食工作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饮食消费需求;对于饮食工作者准确了解学生对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把握影响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地改进学校饮食工作,着力提高学生食堂的满意度,提高学校饮食服务管理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应用于西南交通大学学生食堂管理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高教局、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4](1994)在《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文中认为 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与服从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学校特有的教育属性所规定的。高校伙食管理工作,逃避不了价值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与适应市场经济,这又是伙食工作的经济属性所规定的。高校的伙食管理工作要使这二者有机结合,相辅

董波[5](2018)在《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最有活力的年轻一族,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承担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饮食,其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所以,研究分析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收集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以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为例,依托问卷调查法,以小见大,梳理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分析其风险成因,对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提出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主要有客观现实存在和主观意识上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社会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高校食堂运营模式维持和改革中导致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餐饮场地硬件建设不完善或不合理等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客观现实存在;而领导不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主管部门分管人员不专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主体消费人群——大学生求新、求变、重口味、求实惠的饮食消费行为特征及其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主观因素。在客观现实和主观因素下,校园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生物性食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研究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为指导,主要从提高管理者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和提升、餐饮场地设施完善和规范、监督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思想创新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总之,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是社会餐饮行业中关注度较高的公共性餐饮服务代表,其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曝光,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研究、监督和防控体系建设和有效的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工作者和相关部门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何思[6](2020)在《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研究 ——以X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是社会力量捐资、政府举办,为迁移贫困地区学生在县城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而在市县新建的一批九年一贯寄宿制公办学校。办学实践证明,它开创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新模式,对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对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将贫困移民学生集中在市县寄宿学习,学生生源复杂特殊,学生管理问题必然成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本文从教育管理的视角出发,聚焦于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助力于解决制约着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发展的学生管理问题,从而推动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办学模式的优势。本论文分五部分展开探讨: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本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调研。以X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展开调研,在对调研所得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管理、食宿管理、安全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课外活动管理、资助管理、家校合作管理七维度对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透过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现状,深入问题分析,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呈现的问题总结如下:服务育人理念缺失;过程管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方法单一。第四部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成因探析。这一章从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涉及的重要主体——政府、社会、学校三个维度,深入探寻和总结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化策略。基于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探讨,就如何提升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出四点建议:树立服务育人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方法。

刘全[7](2008)在《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设计探析 ——基于实态和大学生行为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扩招,各高等学校原有的后勤设施显得严重不足,特别是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食堂”,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我国原有的大学生食堂普遍由于修建的年代久远,建设标准比较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饮食、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快高校学生餐饮建筑的建设成为大势所趋。本论文引入“高校餐饮服务中心”一词,代替传统的“高校食堂”,力求更贴切的反映出这一新型高校餐饮建筑的特点。本文主要以现阶段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作为本论文探讨的重点;以上海各大高校的校园餐饮建筑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在收集、分析实例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高校“食堂”更新的各种因素全面分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及需求,提出目前高校校园餐饮建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象:对高校校园餐饮服务中心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外观造型、环境设施等进行分析,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解决方法,最后从宏观上对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董世华[8](2012)在《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地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寄宿制学校已经逐步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相比之下,寄宿制学校管理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在寄宿率逐渐增加的同时,有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同步跟进,绝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非寄宿制学校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转移。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人员配备简单化,学生生活与学习机械结合的状态。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欠规范,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限制地延长寄宿生学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课余生活,影响了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及其身心正常发育,同时也制约了寄宿制办学模式优势的发挥。为了巩固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和对湖北、江西、甘肃、广东和广西5省13县3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背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路。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即从社会化理论、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阐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期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动因及政策预期,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从建国初期发展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目标。第四章主要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的综合归纳,结合文献资料,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地域分布特征、生源特点、教师生存境遇、学校成本结构、学校硬件设施及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章总结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认真总结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有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六章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政府办学理念的偏差,制度设计简单化的限制等。第七章针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即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成本;构建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整体功能发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吴彤群[9](2017)在《高校食堂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组成部分,始终为高校内的一切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师生的基本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食堂的管理现状,不仅能够影响到高校食堂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也会对高校的整体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高校食堂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高校A、高校B、高校C、高校D、高校E和高校F这六所高校中关于食堂规模、人员构成、经营与管理三大方面的数据和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在充分了解高校食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阐明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建议,对高校食堂管理现状进行改革。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校食堂管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公益性食堂规模偏小、从业者业务水平偏低、经营与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第二,高校食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政策供给与落实不到位、从业者激励机制不科学、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食堂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校食堂管理提出改革建议:加强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评聘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推进高校食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铁流,徐锦庚[10](2012)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引子苦涩的辉煌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场面。1996年5月18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委员大会。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次盛会。400多所民办高校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热烈。翻出当年的合影,你也许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规模,并从中看到中国民办教育的希望。到了2002年,也就是这次会议后的第6个年头,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一路走过来,最后仅剩下40余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就是当年这张照片中的一

二、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高校学生食堂经营体制的变化
        1.1.2 高校学生食堂价格不稳对学校稳定的影响
        1.1.3 目前采取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对学校稳定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指标原材料
        2.1.2 指标原材料指导成本价
        2.1.3“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
        2.1.4 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
    2.2 理论基础
        2.2.1 非营利组织
        2.2.2 协同论
        2.2.3 博弈论
第三章 影响高校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对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影响分析
        3.1.1 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3.1.2 我国高校学生伙食的售价与成本出现倒挂
    3.2 用工成本上涨对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影响分析
    3.3 面临学校周围社会餐饮的无序竞争
第四章 当前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采取的政策及其效果
    4.1 政府、学校在经费上的支持
        4.1.1 承担食堂基础建设费用和能源费
        4.1.2 税收方面的扶持
        4.1.3 经济补贴
        4.1.4 学校建立“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
    4.2 政府、学校主导的扶持政策
        4.2.1 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
        4.2.2 推进“农校对接”
        4.2.3 组织高校成立联合采购中心
    4.3 政策的缺陷
        4.3.1 出台这些政策的政策过程存在缺陷
        4.3.2 政府观念的错误
        4.3.3 忽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工作
第五章 化解高校学生食堂不稳定因素应采取的主要政策
    5.1 完善学生食堂的治理机制
        5.1.1 建立学生食堂治理委员会机构和定期议事制度
        5.1.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食堂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
        5.1.3 建立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形成机制
        5.1.4 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机制
        5.1.5 建立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浮动机制
    5.2 稳定我国高校学生食堂价格的的外部保障措施
        5.2.1 政府进一步完善扶持机制和优惠政策
        5.2.2 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意义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1.1 消费者行为
        2.1.2 饮食消费者行为
        2.1.3 大学生饮食消费者行为
    2.2 生活型态与市场细分
        2.2.1 生活型态
        2.2.2 饮食生活型态
        2.2.3 市场细分
    2.3 满意度理论
        2.3.1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
        2.3.2 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2.3.3 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2.3.4 饮食服务满意度
    2.4 顾客忠诚度
        2.4.1 顾客忠诚度的概念
        2.4.2 顾客忠诚度评价方法
    2.5 消费者行为、生活型态、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5.1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5.2 消费者行为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2.5.3 消费行为、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5.4 生活型态、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6 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3章 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研究
    3.1 概述
    3.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3.3 大学生饮食消费调查数据分析
        3.3.1 大学生饮食消费状况分析
        3.3.2 大学生饮食消费习惯分析
        3.3.3 大学生饮食消费观念分析
    3.4 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特征
    3.5 基于饮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经营管理研究
        3.5.1 饮食健康营养教育
        3.5.2 菜品结构和生产工艺
        3.5.3 创新学生食堂管理
        3.5.4 饮食新品种开发
        3.5.5 员工队伍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饮食生活型态与大学生餐饮消费市场细分
    4.1 概述
    4.2 饮食生活型态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4.3 饮食生活型态调查数据分析
        4.3.1 项目分析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4 信度、效度分析
    4.4 大学生餐饮消费市场细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学生食堂满意度研究
    5.1 概述
    5.2 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满意度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一般性描述统计分析
        5.3.2 因子分析
        5.3.3 构建满意度模型
        5.3.4 影响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的因素
    5.4 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模型分析
        5.4.1 满意度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5.4.2 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4 满意度模型研究小结
    5.5 人口统计变量对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
        5.5.1 2008年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
        5.5.2 2009-2010年满意度和忠诚度调查数据分析
        5.5.3 人口统计变量对满意度和忠诚度影响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活型态、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
    6.1 概述
    6.2 学生食堂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
        6.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2 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
    6.3 大学生饮食生活型态、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6.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6.3.2 结构关系分析
        6.3.3 研究结论
    6.4 小结
第7章 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高校学生食堂管理研究
    7.1 概述
    7.2 满足大学生饮食消费需求
    7.3 准确把握大学生餐饮目标市场
    7.4 树立学生满意的经营理念
    7.5 “木桶原理”对学生食堂管理的启示
    7.6 高校学生食堂经营策略
    7.7 学生食堂管理试验研究
    7.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2008年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2010年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3、2011年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暨生活型态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高校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1.2.2 高校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1.3 选题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分析归纳法
        1.3.4 系统分析法
    1.4 选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食品安全
        2.1.1 食品安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2.1.2 我国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
    2.2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
        2.2.1 大学生消费饮食行为
        2.2.2 高校食堂的餐饮服务特点
        2.2.3 高校食堂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2.2.4 高校周围的餐饮服务
    2.3 高校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2.3.1 管理方法
        2.3.2 体系基础及体系管理
第三章 高校食堂与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客观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3.1.1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3.1.2 高校食堂运营模式维持和改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3.1.3 餐饮场地硬件建设不合理或不完善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3.1.4 学校内部监管不利
    3.2 主观上存在的问题
        3.2.1 学校主管负责部门不重视食品安全
        3.2.2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3.2.3 消费主体人群——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3.2.4 校园周边餐馆的无证经营现象屡禁不止
    3.3 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
        3.3.1 生物性食物中毒
        3.3.2 生物毒素中毒
        3.3.3 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四章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4.1 总则
    4.2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实施
        4.2.1 人力资源管理
        4.2.2 设施管理
        4.2.3 制度管理
        4.2.4 高效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其它方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食品安全调查问卷(社会)
    附录B 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学生)

(6)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研究 ——以X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学生管理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2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拟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教育扶贫
        1.5.2 教育移民
        1.5.3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
        1.5.4 学生管理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活教育理论
        1.6.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6.3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2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调研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2.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2.2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2.3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2.3.1 学生学习管理方面
        2.3.2 学生食宿管理方面
        2.3.3 学生安全管理方面
        2.3.4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方面
        2.3.5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方面
        2.3.6 学生资助管理方面
        2.3.7 学生管理家校合作方面
3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育人理念缺失
        3.1.1 轻视情感育人
        3.1.2 心理关怀不足
        3.1.3 疏忽文化育人
    3.2 过程管理不到位
        3.2.1 时间过程安排不合理
        3.2.2 学习过程指导不足
        3.2.3 艺体课程实施“边缘化”
    3.3 体制机制不健全
        3.3.1 资助育人机制不完善
        3.3.2 安全监管机制不到位
    3.4 管理方法单一
        3.4.1 重学校管理,轻家长配合
        3.4.2 重外在制约,轻学生自我管理
4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4.1 政府层面
        4.1.1 评价标准单一
        4.1.2 长效经费保障体制未建立
    4.2 社会层面
        4.2.1 高考制度导向不变
        4.2.2 家庭正向功能发挥不足
    4.3 学校层面
        4.3.1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4.3.2 学校学生管理观念落后
5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树立服务育人理念
        5.1.1 提高情感育人意识
        5.1.2 强化心理关怀意识
        5.1.3 深化文化育人意识
    5.2 加强过程管理
        5.2.1 重视时间过程管理
        5.2.2 严格学习环节指导
        5.2.3 保证艺体课程实施
    5.3 健全体制机制
        5.3.1 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5.3.2 建全安全监管机制
    5.4 完善管理方法
        5.4.1 推进家校合一
        5.4.2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设计探析 ——基于实态和大学生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研究背景(原因)
        1.1.1 高校大规模扩招
        1.1.2 教育理念的转变
        1.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2.1 我国高校校园发展趋势
        2.1.1 老校园土地利用的更新
        2.1.2 新建完整大学校园
        2.1.3 外建学生公寓区
        2.1.4 大学城的建设
    2.2 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2.3 新时期我国高校食堂建设的发展演变
        2.3.1 服务方式的变化
        2.3.2 管理方式的变化
        2.3.3 就餐模式的变化
        2.3.4 空间模式的变化
        2.3.5 功能的变化
        2.3.6 建筑结构的变化
        2.3.7 硬件配置的变化
        2.3.8 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能耗方面的变化
    2.4 国外高校餐饮建筑借鉴
        2.4.1 综合布局
        2.4.2 功能组合
        2.4.3 技术手段
        2.4.4 建筑风格
第三章 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规划设计
    3.1 餐饮服务中心位于教学区
    3.2 餐饮服务中心位于生活区
    3.3 餐饮服务中心位于生活区与教学区边缘地带
    3.4 综述
第四章 高校餐饮服务中心建筑设计
    4.1 建筑规模
    4.2 与校园空间环境的融合
    4.3 功能空间的组合
        4.3.1 餐饮与其他服务设施的结合
        4.3.2 餐厅与厨房的空间关系
    4.4 餐饮空间设计
        4.4.1 餐饮形式对高校学生餐厅平面布局与空间设计的影响
        4.4.2 学生餐厅内流线组织
        4.4.3 学生餐厅的空间设计
    4.5 厨房内部空间的设计
        4.5.1 厨房的组成
        4.5.2 设计布局的基本要求与影响因素
        4.5.3 厨房操作间的设计
    4.6 备餐间的设计与布局
        4.6.1 备餐间与餐厅的位置关系
        4.6.2 备餐间的不同形式与布局
    4.7 外部环境设计
    4.8 文化定位与外观形态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1.1 校园综合餐饮服务中心的设计应注意多样性
        5.1.2 注重可识别性原则,努力创造环境个性
        5.1.3 因地制宜与环境呼应
        5.1.4 创造优美高雅有文化的校园环境
        5.1.5 营造舒适的交往空间
        5.1.6 创造场所精神的底蕴
    5.2 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发展趋势
        5.2.1 餐饮服务中心的规模扩大化
        5.2.2 强调功能多元化,服务内容复杂化
        5.2.3 布局形态上呈现网络化,更加注重关联性
        5.2.4 对外部造型、环境、内部装修更加注重
        5.2.5 对交往空间的注重
        5.2.6 生态意识逐渐加强,强调可持续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调研问卷

(8)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寄宿制学校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的评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村
        (二) 寄宿制学校
        (三) 农村寄宿制学校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六、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逻辑思路
        (二)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
    一、从社会化理论透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社会化理论
        (二) 社会化理论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功能
    二、从教育规模经济理论透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济功能
        (一) 教育领域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时代背景
        (二) 规模经济理论
        (三) 教育规模经济理论
        (四)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经济分析
    三、公共产品理论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财政支持路径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财政支持路径
第三章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产生及背景分析
    一、农村公立寄宿制中小学的历史沿革
        (一) 萌芽阶段(1949—1978年):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反反复复”
        (二) 形成阶段(1978—1986年):国家主导下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兴起
        (三) 普九时期(1987—2000年):寄宿制办学形式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
        (四) 两基攻坚(2001—2007年):中央财政主导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五) 均衡发展(2008年至今):缩小城乡差距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 寄宿制办学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
        (二) 寄宿制办学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然要求
        (三) 寄宿制办学是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具体要求
        (四) 寄宿制办学是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四章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寄宿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寄宿制学校逐渐成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的主体
    二、寄宿制正逐渐从西部向中东部推进,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是大势所趋
        (一) 西部山区、牧区农村全覆盖
        (二) 逐渐向中部推进,并向东部渗透
        (三)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仍然是义务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趋势明显,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上升
        (一) 小学生寄宿比例逐渐增大
        (二) 农村寄宿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断改善,管理日益规范化
        (一) 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逐年增加,住宿条件不断改善
        (二) 寄宿生食堂条件不断改善,管理日益规范化
    五、寄宿制学校师资得到有力整合,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学历教师比例高于本省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职称教师比例高于本省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三)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青年教师比例高于本省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第五章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成就与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取得的成就
        (一) 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二) 整合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
        (三) 保证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时间
        (四) 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
        (五) 缩小了城乡学生家庭教育的差距
        (六) 营造起了学生安全成长的环境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寄宿需求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成本缺乏财政保障
        (三) 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四)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业余生活单调
        (五)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普遍欠佳
        (六)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七) 低龄寄宿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第六章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寄宿制学校有效供给不足
        (二) 工农业存在剪刀差,造成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群体刺激了寄宿需求
        (三)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寄宿制学校简单扩张,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寄宿生要求
    二、低重心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制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三、政府办学理念的偏差危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一) 经济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各地盲目撤并举办寄宿制学校
        (二) 政府过多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 基层政府对义务教育卸责过快,相对减少了寄宿制学校投入力度
    四、制度设计的简单化限制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动力机制设计偏向,影响了寄宿生生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机制设计不完善,影响了寄宿制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
第七章 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成本
        (一) 构建各级政府间的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资金来源
        (二) 构建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捐赠鼓励机制,拓宽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渠道
        (三) 明确资金投入方向,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构建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整体功能发挥
        (一) 建立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着力扩大有效供给
        (二) 科学安排寄宿生营养结构,创新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机制
        (三) 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寄宿生生命财产安全
        (四) 合理分配学习和课余活动时间,保持寄宿生生活的完整性
        (五) 推行保育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增强低龄寄宿生学校生活适应能力
    三、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 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
        (二) 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育人优势,着力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三) 充分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满足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9)高校食堂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优化高校食堂管理是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二、“一流后勤”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有力保障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食堂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相关研究的简单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食堂的概念
        二、高校食堂管理的概念
        三、高校食堂管理体制的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阐释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精细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 高校食堂管理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高校的选择
    第二节 高校食堂规模的现状调查
        一、基本规模建设
        二、硬件设施建设
    第三节 高校食堂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
        一、员工的数量与学历
        二、员工的技术等级
        三、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学历
    第四节 高校食堂经营与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菜品种类与数量
        二、营业成本与营业额
        三、供餐方式
        四、管理模式
第四章 高校食堂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食堂管理存在问题
        一、公益性食堂规模偏小
        二、从业者业务水平偏低
        三、经营与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第二节 高校食堂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供给与落实不到位
        二、从业者激励机制不科学
        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五章 高校食堂管理改革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
        一、加大对公益性食堂的政策支持
        二、改革高校食堂管理体制
        三、完善高校食堂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节 优化评聘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一、完善高校食堂内部制度体系建设
        二、编制高校食堂员工问题管理办法
        三、制定高校食堂员工创业实施办法
    第三节 推进高校食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一、改善高校食堂规模现状,体现文化建设
        二、完善高校食堂经营与管理,将服务方式信息化
        三、精细化高校食堂管理模式流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不足与后续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2]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D]. 李建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5)
  • [3]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研究[D]. 高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4]上海高校近期学生食堂伙食质量调研结果及对策[J]. 上海高教局、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4(S1)
  • [5]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董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6]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管理研究 ——以X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例[D]. 何思.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设计探析 ——基于实态和大学生行为的调查研究[D]. 刘全. 同济大学, 2008(07)
  • [8]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 董世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9]高校食堂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D]. 吴彤群.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10]中国民办教育调查[J]. 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 2012(22)

标签:;  ;  ;  ;  ;  

上海市高校学生食堂食品质量近期调查结果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