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何体的截面》独具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梁全[1](2010)在《叶轮五坐标数控铣削CAM和CNC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叶轮类零件是航空、航天和能源等工业领域中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高,是公认的难加工复杂曲面零件。本课题针对现有商用CAD/CAM软件在刀具轨迹规划方面能力的不足,研究了专门针对叶轮类零件的刀具轨迹规划策略和加工工艺方法,以期提升叶轮的加工制造效率和表面光洁度。基于这些算法开发了叶轮专用CAD/CAM软件和CNC样条插补器,为工程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曲面加工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直纹面侧铣和自由曲面点铣加工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国内外在数控系统曲线曲面加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深入介绍了学术界在样条曲线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另外,还介绍了五坐标干涉检查及四元数理论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直纹面叶轮在工程中应用广泛,所有首先研究了直纹面叶轮加工刀具轨迹规划算法,包括构造非线性方程组求解侧铣加工刀轴矢量,将自由曲面切分成三角片来计算刀心点,利用辅助曲面进行整体叶轮加工的刀具轨迹规划。另外,针对特定条件的直纹面叶轮,提出了五坐标插铣粗加工工艺方法,介绍了利用四元数插值法计算插铣加工的刀轴矢量,根据插铣加工的几何模型,构造了非线性方程求解插铣加工中的行距和步距。为直纹面叶轮的粗加工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除了直纹面叶轮以外,随着流体力学计算方法的进步,自由曲面形式的叶轮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机械设备中。本文以一个工程中实际应用的轴流式自由曲面叶轮为研究对象,对其CAD造型和CAM刀具轨迹规划进行了研究。在CAD造型方面,利用B样条曲线的局部特性,提高了自由曲面和轮毂面求交点的计算效率;在CAM方面,将参数筛选法应用到轴流式叶轮自由曲面叶片的端铣加工中,缩短了刀具路径的长度,提高了加工效率。闭式叶轮是叶轮类零件铣削加工中刀具轨迹规划最为复杂的一种,其难加工性主要体现在易出现干涉和碰撞现象。针对封闭流道加工中存在的干涉和碰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干涉碰撞的修正算法,主要包括封闭流道的边界提取、配置空间映射算法、避让几何规划、配置空间到三维空间的逆映射等关键算法和技术。这些算法是闭式叶轮刀具轨迹规划算法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避让几何规划”算法。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针对某闭式叶轮的封闭流道规划了刀具轨迹,证明应用本算法确实可以避免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碰撞。在数控系统样条插补方面,针对目前较少公开发表的五坐标样条插补器进行了研究。依据旋转矢量的特殊性质,提出用四元数对五坐标中的旋转矢量进行描述,扩展了ISO的G代码,在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开发了五坐标样条插补器,并对该样条插补器进行了性能分析,利用该样条插补器进行了叶轮类零件的加工试验。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和实际切削实验,验证了本文推导的刀具轨迹规划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包括直纹面叶轮的侧铣加工、叶轮零件的插铣粗加工、自由曲面叶轮的点铣加工和五坐标样条插补器对叶轮的开槽加工和叶片精加工。从加工结果观察,开发的算法可以完成多种形式叶轮的加工,提出的五坐标插铣加工也是一种可行的叶轮粗加工新工艺,由五坐标样条插补器完成的叶片精加工效果也要好于传统的五坐标直线插补器加工效果。证明了五坐标样条插补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鹿素芬[2](2007)在《概念设计自动化软件DARFAD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念设计自动化软件ACIS-DARFAD借助于生物生长的机理,提供产品设计从无到有、零件从少到多、表面从初级到高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模式。生长型设计模式的出发点是已有产品的需求原型。本文从已有产品出发,以STEP中性文件为交换机制,从中性文件中提取3-D产品模型的数据信息,应用ACIS API函数重建,并转化成基于功能表面的产品装配模型,进而通过逆向设计得到产品的需求原型,实现了ACIS-DARFAD软件与其他系统的信息集成。本文建立了基于STEP的面向对象的产品装配模型。首先将STEP中性文件的实体数据信息映射为一系列的C++类结构,保存在一个链表中。然后根据面向对象的思想采用C++语言建立基于边界表示法(B rep)的产品信息模型的类结构,将中间文件的几何和拓扑关系信息读入到相应的类结构中,建立了几何和拓扑关系信息的关联。最后采用ACIS API绘图函数实现三维产品模型的重建,在ACIS环境下进行产品几何模型的显示。实现了ACIS几何模型向ACIS-DARFAD的基于功能表面的产品装配模型的转化。首先在ACIS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宽度优先算法实现装配关系的查找,根据装配体的几何信息自动识别装配关系。然后对识别出的装配关系进行存储,将ACIS中的零件类、表面类转化成基于功能表面产品装配模型中的零件类和功能表面类,向PartNet网络结构中添加零件与零件、表面与表面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生长型设计过程进行回溯,通过功能模式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对需求原型的反求。提供了一条从已有产品到创新产品的实用设计技术途径。最后,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置、系统开发技术和运行环境。并以机械带传动结构为例进行STEP后置处理器功能的验证;以活塞半精镗工序夹具为例,详细介绍了产品装配模型的转化和产品原型的反求过程,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与技术实施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胡扬[3](2020)在《数学文化融入高中艺术生数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推进,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数学文化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数学文化从实质上来说也是文化的一种,它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数学文化主要包含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数学美。随着对数学文化的不断深入研究,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日益显现。本文针对高中艺术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数学兴趣不浓厚等现状,尝试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艺术生数学教学实践中去,借此研究数学文化对促进艺术生学习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是绪论和文献综述,概述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意义以及国内外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第三章是对高中艺术生的数学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访谈、教学观察等方法找到造成艺术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同时分析艺术生具有的优势。第四章是从教科书和教学内容两大方向入手,充分挖掘可应用于教学的相关数学文化素材。第五章是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前面对艺术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挖掘的数学文化材料,合理地设计教学并组织实施。第六章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和教学启示。完成教学后,主要针对艺术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听课效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反馈。最后发现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艺术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改善课堂听课效率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所以总的来说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对艺术生来说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作为教学者今后要更深入地研究数学文化,不断地摸索改进教学方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艺术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邱鹏飞[4](2014)在《大型机电产品包装箱力学性能仿真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当前机电产品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市场需求,机电产品生产和出口比例增长迅速,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机电产品包装箱,而包装箱结构和性能对保证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结合机电产品包装箱的材料和结构,采用CAE技术对包装箱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以达到新材料的实际应用和优化包装箱结构,为包装箱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文以机电产品包装箱为分析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包装箱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首先,对现有市场上大多数机电产品包装箱的结构形式和材料进行调研,利用CAD软件Pro/Engineer完成机电产品包装箱的结构设计和三维实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中导入几何模型并建立松木、杨木LVL和竹木复合材料的性能参数,对包装箱划分网格,建立包装箱有限元模型;然后,对包装箱底架在受均布载荷作用下,采用三种不同材料进行理论和有限元静力分析,以及包装箱整体在静止平放和吊装两种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包装箱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同时在相同载荷和约束的情况下,竹木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松木和杨木LVL;其次,对竹木复合材料包装箱进行模态分析,得出包装箱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从而了解包装箱结构在相应频率范围内的薄弱之处和是否会发生共振,为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最后,对包装箱底架纵梁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计算得到了最优化的纵梁截面尺寸,使得其体积减少了28.22%,从而降低了整体的重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达到了优化结构、节约原材料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蔡佳佳[5](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之一.自中国提出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后,其对于高考制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高考试卷便是高考制度改革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主要对2017年至2019年全国数学理科Ⅰ卷、全国数学文科Ⅰ卷、浙江卷从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内容、数学核心素养考查情况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得出如下结论:(1)试卷题型结构:在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文、理试卷与浙江卷均为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而全国Ⅰ卷与浙江卷相比多一道选做题,浙江卷则在填空题中设计四道多空题.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是“12+4+5+1”的形式,浙江卷是“10+7+5”的形式,且在三年内题型结构无变化.(2)试卷内容:相同主线下解答题的考查中理科卷难度一般高于文科试卷而低于浙江卷.在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条主线下,函数主线、几何与代数主线考查分值较高,且发现一般情况下全国Ⅰ卷几何与代数主线分值会略高于函数主线,但浙江卷与之相反.概率与统计主线考查中浙江卷最低的,其不仅是在解答中未涉及概率与统计内容,而且也是唯一一份在解答题中涉及三角函数内容的试卷.(3)数学核心素养:在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运算素养考查分值最高,其次为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而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分值较低.在核心素养的三水平中,第2水平考查分值最高、第1水平次之、第3水平分值较低且涉及素养较少.本文在基于研究所得的结论,对于高考试卷命题提出建议:(1)合理调整题型结构与分值,增加试题思维量;(2)试卷内容浅入深出、注重综合内容考查;(3)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全面考查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武福权[6](2019)在《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及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物流行业发展势头正猛,整个物流行业通过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升级,标准化、规模化和协同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向、新趋势。垂直螺旋输送机作为一种常规物料输送装备,其在一些散货装卸的专用港口的使用率非常高,应用比较广泛。垂直螺旋输送机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问题,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低的输送效率、较低的能源使用率、容易发生物料堵塞和颗粒破损等,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急需要解决,所以目前对垂直螺旋输送机的设计工作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垂直螺旋输送机的输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理论分析上对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进行了探讨。以仿真分析软件为工具对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垂直螺旋输送机喂料过程和垂直输送过程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观察物料输送过程中的微观特征,考察操作参数对垂直螺旋输送机工作性能的影响,垂直输送过程中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垂直螺旋输送机的螺旋体分别进行了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最终从分析结果中获得了垂直螺旋输送机螺旋体的固有频率和危险部位。然后对影响垂直螺旋输送机的性能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首先选取各项待优化的性能参数和优化时参考的各项性能指标,通过仿真试验分别获取各组性能参数工况下的各项性能指标,试验方法采用了正交试验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可以降低试验次数高效获取实验数据。利用建模软件建立好垂直螺旋输送机的模型后,按照设计好的试验工况对垂直螺旋输送机的输送过程进行离散元模拟,模拟结束后获取各组性能参数工况下的各项性能指标数值。然后建立各项性能指标的响应面模型,选取合适的函数形式建立基于各项性能参数的目标函数模型,最后使用MATLAB工具箱对建立的函数模型进行了优化分析,获得优化解后对其进行验证对比,优化效果比较显着。对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量的计量实现进行了研究,针对现存计量方法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条纹投影的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基于条纹投影的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把在线计量称重问题转化成在线测量堆积体积问题,利用数字光栅投影这种不接触测量技术,来实现散状物料的称量计量。基于条纹投影的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能够精确测出通过称重桥架上的物料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量,非常适合某些需要提供物料精确瞬时量的应用场合。
伦灿章[7](2009)在《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不断向深海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对移动式钻井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采用的二维设计方法,设计周期长效率低,难以适应现在的设计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CAD技术改变传统的二维设计方法,开发出相应的移动式钻井平台CAD软件。这对于提高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三维CAD技术在移动式钻井平台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SolidWorks图形平台开发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方案,探索目前国内平台设计工作量大、效率低等问题的解决途径。文章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法:利用VB.NET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并在SQL Server上建立系统专用的数据库,从而开发出适合移动式钻井平台设计使用的三维CAD系统。最后通过某坐底式平台的设计实例,证明了本系统的工程实用性。在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建立了系统专用的数据库,使整个设计过程都能在数据库环境中完成,实现对系统各种非图形数据的统一管理,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2)结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库和数据库,在SolidWorks图形平台上开发了三维可视化总布置设计模块和结构的参数化建模模块,提高平台的设计效率,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提供精确的三维模型。(3)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稳性计算方法。系统利用SolidWorks建立平台的水下体积模型,并能快速地求出平台的静水力要素、完整稳性、破舱稳性等各项性能。与传统的二维计算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计算的速度、精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4)基于斯托克斯五阶波浪理论开发了系统的波浪载荷计算模块,实现平台波浪载荷的快速计算,为后续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杨晓媛[8](2009)在《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形成了当今设计潮流。整合利用设计资源,才能使民族民间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之间搭起桥梁。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品中,使设计人才在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大省迅速成长,才能从根本上壮大民族文化产业的本土设计力量,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开发利用并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及方法进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民俗符号资源的文化产品系列开发;在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对其文化符号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并赋予新的设计元素内涵;为民族产品实现创新设计奠定基础,探索民族文化产品的产业化道路,最终实现提升我省本土民族文化产品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和生产途径的目的。本文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把快速原型技术及三维建模方式,运用于彩雕黑陶产品的研发中,进行了造型设计及三维建模研究,制作出快速成型样模和样件。主要完成的内容有:彩雕黑陶的造型设计研究。彩雕黑陶的三维建模研究。彩雕黑陶的自由曲面造型方法及造型软件二次开发探讨。彩雕黑陶的快速成型样件制作研究。彩雕黑陶系列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模式研究。首先,运用快速原型技术从民族文化产品本身的特点出发,探索符号与形体的结合特点及生成规则,解决产品从“无形”的概念形式到“有形”的产品形式问题;用优势设计理念从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的两个方面出发,把民族文化艺术产品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解决民族文化艺术产品无法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路径问题。其次,通过三维实体造型方法到自由曲面造型方法的逐步递进,将设计师的创意通过概念设计,在正确选用适宜三维软件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建模方式和非规则曲面建模方式建立彩雕黑陶产品的三维模型。再次,在三维建模基础上,将LOM法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上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完成快速成型件。对LOM法快速原型工艺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产品设计应用实例分析其实际操作过程和具体措施。设计一系列实用产品,从先进制造技术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产品的工业化趋势。本课题研究意义在于将快速原型技术运用于彩雕黑陶系列产品开发研究,通过三维建模及快速成型样件的制作探讨民族文化产品的工业化发展思路,真正实现古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代有所发扬光大。初步探索一条通过现代设计思想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并生产民族文化产品样件的道路,为民族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文信[9](2017)在《复合式测量机多测头坐标统一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和量值传递等领域测量需求往往较高,既需要高的测量精度,同时也需要高的测量效率,这就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接触式测量适应性强、精度高但是速度慢、效率低;非接触式测量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容易受到工件形状特征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全部参数的测量。因此很多情况下单一形式的测头已经无法满足测量的全部需求,而是需要集成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头的复合式测量仪器。目前市场对复合式高精度测量仪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测量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功能、更高的灵活性、更高的精度。所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助了“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开发和应用”项目,天津大学作为主要参加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第三子课题——多测头数据融合技术和协作测量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探究多测头的坐标统一技术,为数据融合奠定基础。本文首先以现有的美国OGP ZIP-250作为方法研究的实验平台,利用该仪器上的多种测头,通过对被测物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研究了多测头的坐标统一方法。然后利用主研单位自主研制的样机验证了文中坐标统一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展望内容。全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介绍了复合式多测头测量机的结构设计,包括接触式测头、影像测头和光谱共焦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选型、测量特性和工作原理,然后提出了每个测头的独立标定方法以便于修正测头自身的固有误差。(2)对比分析高精度复合式坐标测量中标准球作为多测头二维坐标测量系统标准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角度量块的接触式测头和影像测头二维坐标统一方法;并利用OGP ZIP-250验证了角度量块的有效性和便利性。(3)提出了基于几何体组合标准器的三测头坐标统一方法;介绍了它的结构组成,分析了其测量方法和可行性。最后利用样机证实了它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本课题的相关研制样机是苏州天准公司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可满足各种高端复杂的测量任务要求。本文研究的三测头坐标统一方法,是数据融合和协作测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样机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王希璐[10](2019)在《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探析 ——以伊犁河谷地区琼库什台村民居建筑为例》文中指出民居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生动反映,也是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新疆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历史积淀下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其民居建筑遭到忽视及“冷待”,遂逐渐被“遗忘”在时代的浪潮下,因而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于该民族民居建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研究其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起到传承该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其民居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延续文脉一致性并从中取其精华,探索价值的作用。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建筑构建或装饰,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与民族特征。本文拟从其历史、传统文化及所处地区的特殊地域性的等几方面入手,结合该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与独特的审美观念;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琼库什台村为个案,从生态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拟以调研报告的撰写形式来对其建筑形式、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构成元素及建筑材料进行探究:探析该民族民居建筑于生态、人文、审美三方面之关联性及其价值。以资料汇总和分析的方式做些许梳理性的研究工作,以期在唤起人们关注该民族民居建筑的意识方面起到些许作用,从而对其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起到点滴的影响。
二、《几何体的截面》独具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何体的截面》独具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叶轮五坐标数控铣削CAM和CNC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复杂曲面数控加工的研究现状 |
1.2.1 复杂曲线曲面CAD技术 |
1.2.2 复杂曲面CAM技术 |
1.3 国内外对数控系统样条曲线插补的研究现状 |
1.3.1 数控系统高级功能的发展趋势 |
1.3.2 样条曲线插补 |
1.4 五坐标碰撞干涉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 刚体旋转运动控制的研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直纹面叶轮铣削CAM算法的研究 |
2.1 直纹面叶轮侧铣加工轨迹规划方法 |
2.1.1 构造非线性方程求解刀轴矢量 |
2.1.2 利用空间三角片求解刀心点 |
2.1.3 构建辅助面进行整体叶轮加工刀具轨迹规划 |
2.1.4 一个流道的侧铣加工刀具轨迹 |
2.2 直纹面叶轮插铣加工算法的研究 |
2.2.1 插铣加工概述 |
2.2.2 利用叶片曲面生成边界矢量 |
2.2.3 利用四元数对边界矢量进行插值 |
2.2.4 推导行距和步距计算公式 |
2.2.5 构造非线性方程求解刀心点 |
2.2.6 一个流道的插铣加工刀具轨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由曲面叶轮端铣CAM算法的研究 |
3.1 自由曲面叶轮CAD造型方法 |
3.1.1 由截面数据点拟合叶片曲面 |
3.1.2 基于包容盒的叶片和轮毂面求交算法 |
3.2 叶片曲面端铣加工方法 |
3.2.1 端铣刀参数方程的建立 |
3.2.2 行距和步距的计算 |
3.2.3 刀触点到刀位数据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闭式叶轮铣削避让规划算法的研究 |
4.1 关键技术概述 |
4.2 避让几何体边界的提取 |
4.2.1 基于邻接三角形的边界点的判断 |
4.2.2 完整的边界提取算法 |
4.3 配置空间的映射 |
4.3.1 二维配置空间的定义 |
4.3.2 三维空间到二维配置空间的映射法则 |
4.4 避让几何规划 |
4.4.1 避让几何规划的原则 |
4.4.2 点在多边形内的检测 |
4.4.3 最近边和最近点的技术 |
4.4.4 避让规划 |
4.4.5 C-space到3D空间的逆映射 |
4.4.6 避让几何规划算法总结 |
4.5 轨迹生成 |
4.5.1 简单的管道模型 |
4.5.2 叶轮的封闭流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四元数的样条曲线插补器的研究 |
5.1 五坐标样条曲线插补器分类 |
5.2 五坐标样条插补器算法 |
5.2.1 位置样条插补器 |
5.2.2 方位样条插补器 |
5.2.3 双B样条插补器 |
5.3 五坐标样条插补器的控制系统架构 |
5.4 五坐标样条插补器的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开发和实验验证 |
6.1 叶轮铣削专用CAM软件的开发 |
6.1.1 软件架构的设计 |
6.1.2 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 |
6.2 后置处理软件的开发 |
6.3 仿真与实际切削验证 |
6.3.1 五坐标数控机床的仿真模型和实验设备 |
6.3.2 直纹面叶轮侧铣加工仿真与实际切削验证 |
6.3.3 直纹面叶轮插铣加工仿真与实际切削验证 |
6.3.4 自由曲面叶轮端铣加工仿真与实际切削验证 |
6.4 叶轮样条曲线铣削加工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避让几何规划算法 |
A.1 查找点的邻接三角网格 |
A.2 构建空间分区二叉树 |
A.3 避让几何规划算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概念设计自动化软件DARFAD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产品概念设计研究综述 |
1.2.1 产品概念设计概述 |
1.2.2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相关技术的研究概述 |
1.3.1 基于STEP的集成系统 |
1.3.2 装配建模的研究现状 |
1.3.3 逆向工程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ACIS的产品概念结构生长型设计基础 |
2.1 生长型设计相关理论 |
2.1.1 分解重构理论 |
2.1.2 功能表面 |
2.1.3 广义定位原理 |
2.1.4 概念结构生长型设计 |
2.2 ACIS几何平台 |
2.2.1 ACIS概述 |
2.2.2 ACIS的几何和拓扑 |
2.2.2.1 几何体 |
2.2.2.2 拓扑体 |
2.2.3 实体对象和属性 |
2.2.3.1 实体对象 |
2.2.3.2 属性 |
2.2.4 ACIS的开发接口 |
2.3 基于功能表面的产品装配结构模型 |
2.3.1 功能表面类 |
2.3.2 产品装配结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TEP中性文件的信息提取与图形显示 |
3.1 STEP标准概述 |
3.1.1 STEP标准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3.1.2 STEP标准各组成部分概述 |
3.2 STEP中性交换文件 |
3.2.1 应用协议AP203简介 |
3.2.2 AP203的扩展边界表示法 |
3.2.3 STEP中性文件结构 |
3.3 STEP文件的信息提取与装配模型的建立 |
3.3.1 STEP文件中的实体描述到C++的映射 |
3.3.2 零件级中间文件中几何与拓扑关系的提取 |
3.3.2.1 封闭实体类的构造 |
3.3.2.2 几何与拓扑关系的提取 |
3.3.3 装配级中间文件中几何与拓扑关系的提取 |
3.3.3.1 STEP文件中装配信息的分析和提取 |
3.3.3.2 零件类和装配类模型的构造 |
3.4 图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3.4.1 ACIS的几何造型方法 |
3.4.2 图形显示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装配模型的转化和逆向设计 |
4.1 产品装配模型的自动转化 |
4.1.1 装配关系识别算法 |
4.1.2 装配关系识别算法流程 |
4.1.3 概念装配结构信息的获取和存储 |
4.2 表面关系的添加与删除 |
4.3 产品需求原型反求 |
4.4 产品运动仿真 |
4.4.1 零件模型的离散化 |
4.4.2 VRML基于顶点的几何体建模 |
4.4.3 动态仿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应用实例 |
5.1 系统实现的技术途径 |
5.1.1 系统软件程序编制 |
5.1.2 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
5.2 系统运行实例 |
5.2.1 中性文件的信息提取与图形显示 |
5.2.2 产品概念装配结构模型的转化 |
5.2.3 产品需求原型的反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数学文化融入高中艺术生数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文化的含义及组成 |
2.2 数学文化的具体内容 |
2.3 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
2.4 国内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情况 |
2.5 国外对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情况 |
第三章 高中艺术生数学学情分析 |
3.1 艺术生数学基础 |
3.2 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 |
3.3 对数学的兴趣 |
3.4 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习数学的态度 |
3.5 艺术生具有的优势 |
3.6 总结 |
第四章 挖掘渗透数学文化教学的素材 |
4.1 探讨教材中含有的数学文化因素 |
4.1.1 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 |
4.1.2 教材中的习题 |
4.2 从高中立体几何内容中挖掘数学文化因素 |
4.2.1 立体几何的数学史 |
4.2.2 立体几何的应用 |
4.2.3 立体几何教学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
4.2.4 立体几何的美学 |
第五章 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
5.1 渗透数学文化教学的策略 |
5.2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
5.3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
5.4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融入数学应用 |
5.5 赏析蕴含数学文化的立体几何数学题 |
第六章 教学效果反馈总结与启示 |
6.1 学生的综合反馈情况 |
6.2 笔者的教学感受 |
6.3 总结 |
6.4 教学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大型机电产品包装箱力学性能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竹材、木材资源的现状 |
1.3 国内竹木材复合材料等的现状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5.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5.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及 ANSYS Workbench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2.1 概述 |
2.2.2 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概念 |
2.2.3 有限元法分析基本流程 |
2.3 ANSYS Workbench 基础 |
2.3.1 ANSYS Workbench 概述 |
2.3.2 ANSYS Workbench 产品设计流程 |
第三章 包装箱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包装箱结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 包装箱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将包装箱几何模型导入到 ANSYS Workbench |
3.3.2 定义单元类型 |
3.3.3 材料参数 |
3.3.4 对包装箱结构进行网格划分 |
第四章 包装箱结构静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静力学分析基础 |
4.3 包装箱底架静力分析 |
4.3.1 理论分析 |
4.3.2 有限元分析 |
4.4 包装箱整体静力分析 |
4.4.1 包装箱有限元模型 |
4.4.2 包装箱整体静载堆码结果分析 |
4.4.3 包装箱整体吊装分析 |
4.4.3.1 包装箱起吊位置的设计及分析 |
4.4.3.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包装箱结构模态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态分析基础 |
5.3 模态分析过程和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包装箱结构优化设计 |
6.1 概述 |
6.2 优化设计基础 |
6.2.1 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6.2.2 优化设计的分类 |
6.3 ANSYS 优化设计 |
6.3.1 参数定义 |
6.3.2 Design Explorer 的特征 |
6.4 包装箱底架纵梁优化设计 |
6.4.1 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
6.4.2 优化设计分析及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 |
7.2 创新性成果 |
7.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 |
二、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高考数学试卷研究综述 |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试卷内容分析 |
一、2017年试卷内容分析 |
二、2018年试卷内容分析 |
三、2019年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节 三年试卷内容趋势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试卷分析 |
第一节 2017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二节 2018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三节 2019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四节 三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趋势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试卷题型结构分析结论 |
二、试卷内容分析结论 |
三、数学核心素养分析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高考卷命制建议 |
二、教师教学建议 |
三、学生学习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及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 |
1.3 螺旋输送机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1.3.1 输送机的历史 |
1.3.2 螺旋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
1.4 螺旋输送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理论研究 |
1.4.2 物料、结构方面的研究 |
1.4.3 数值模拟研究 |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的理论分析 |
2.1 垂直螺旋输送机的结构组成 |
2.2 物料输送临界状态的理论分析 |
2.2.1 临界转速的推导 |
2.2.2 临界状态受力情况 |
2.3 输送效率最大化的理论分析 |
2.3.1 螺旋转速与竖直提升速度的隐函数关系确定 |
2.3.2 输送效率最大化推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的仿真分析 |
3.1 喂料过程的仿真分析 |
3.1.1 垂直螺旋输送机强迫式喂料的仿真分析 |
3.1.2 垂直螺旋输送机重力式喂料的仿真分析 |
3.2 垂直输送过程的仿真分析 |
3.2.1 物料输送状态仿真分析 |
3.2.2 垂直输送过程螺旋体力学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垂直螺旋输送机的性能参数优化 |
4.1 优化模型数据获取 |
4.1.1 试验的设计 |
4.1.2 仿真试验与数据统计 |
4.2 最小二乘法拟合 |
4.2.1 采用多项式拟合 |
4.2.2 采用指数函数拟合 |
4.3 响应面模型建立 |
4.3.1 输送量响应面模型建立 |
4.3.2 能量消耗响应面模型建立 |
4.4 拟合误差分析 |
4.4.1 输送量的误差分析 |
4.4.2 能量消耗的误差分析 |
4.5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5.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4.5.2 约束条件 |
4.6 优化求解与性能验证 |
4.6.1 MATLAB工具箱的优化求解 |
4.6.2 性能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量计量研究 |
5.1 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的应用 |
5.2 配料系统计量方法介绍 |
5.2.1 常见配料系统介绍 |
5.2.2 计量方法介绍 |
5.2.3 现存计量方法缺陷 |
5.3 基于条纹投影的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设计 |
5.3.1 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的构成 |
5.3.2 计量垂直螺旋输送机的计量原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
(7)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CAD 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CAD 系统开发概述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设计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 |
3.1 SolidWorks 二次开发技术 |
3.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3 数据管理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 |
4.1 总布置设计 |
4.2 结构参数化建模 |
4.3 稳性计算 |
4.4 波浪载荷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行实例 |
5.1 系统的功能界面 |
5.2 建模功能 |
5.3 计算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2 斯托克斯五阶波基本公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8)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彩雕黑陶产品的研究现状 |
1.2.1.1 彩雕黑陶产品开发的文化背景研究 |
1.2.1.2 彩雕黑陶产品开发的技术背景研究 |
1.2.1.3 彩雕黑陶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研究 |
1.2.1.4 彩雕黑陶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研究 |
1.2.2 快速原型技术(RP)的研究现状 |
1.2.2.1 快速原型技术的研究基础 |
1.2.2.2 快速原型技术的早期发展 |
1.2.2.3 快速原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快速原型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分类 |
1.2.4 快速原型技术的优越性 |
1.2.5 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与现代需求缺乏系统研究 |
1.3.2 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结合情况 |
1.3.3 现代设计理念与快速成型技术的结合的应用情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1 "无形(理念)"—"有形(样件)"研究方法 |
1.5.2 三维实体造型研究方法 |
1.5.3 "个体(单件)"—"整体(批量)"研究方法 |
1.5.4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具体技术路线 |
1.6 论文整体结构 |
第二章 彩雕黑陶的造型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的发展历程述源 |
2.2.1 陶器产品造型的发展历程 |
2.2.2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的溯源—尼西黑陶 |
2.3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 |
2.3.1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目的的第一层次—功能性 |
2.3.1.1 产品功能性是美感之源 |
2.3.1.2 形式与功能匹配是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
2.3.1.3 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入使产品设计实现飞跃 |
2.3.2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目的的第二层次—宜人性 |
2.3.3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目的的第三层次—愉悦性 |
2.3.3.1 形式的意义 |
2.3.3.2 适宜的装饰 |
2.4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的基本元素 |
2.4.1 基本形体的组合及变化 |
2.4.1.1 形体组合 |
2.4.1.2 形体变化 |
2.4.2 基本色彩在形体上的表现及变换 |
2.4.2.1 中华传统色彩表现 |
2.4.2.2 云南民族色彩表现 |
2.4.3 基本雕刻手法在形体上的表现 |
2.5 彩雕黑陶造型设计的审美内涵 |
2.5.1 材质美 |
2.5.2 器形美 |
2.5.3 雕刻加工美 |
2.5.4 色彩美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彩雕黑陶的三维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三维造型技术概况 |
3.2.1 三维造型技术发展简介 |
3.2.2 三维造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
3.2.3 三维造型技术的应用 |
3.3 三维造型技术的常用软件 |
3.4 彩雕黑陶产品的基本造型技术思路 |
3.5 三维实体模型的计算机内部表示法、 |
3.5.1 边界表示法(B-rep) |
3.5.2 构造实体几何法(CSG) |
3.5.3 扫描法(Sweeping) |
3.5.4 分解表示法(D-rep) |
3.6 彩雕黑陶产品的三维造型方法 |
3.6.1 实用造型技术 |
3.6.1.1 参数化特征造型法 |
3.6.1.2 产品特征及其分类 |
3.6.1.3 产品造型特征的识别过程 |
3.6.2 产品的三维造型数据来源 |
3.6.3 实际造型过程中的几何驱动与尺寸驱动 |
3.6.4 彩雕黑陶产品的实际造型要点 |
3.6.4.1 造型方法与软件选择 |
3.6.4.2 造型设计的前期规划问题 |
3.6.4.3 产品造型的实用技巧 |
3.6.4.4 产品造型的基本思路 |
3.7 彩雕黑陶的三维实体造型研究 |
3.7.1 彩雕黑陶的基本体素分析及构成 |
3.7.2 彩雕黑陶的扫描法构成及构成 |
3.7.3 彩雕黑陶的特征造型分类及总结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雕黑陶自由曲面造型及其特征 |
4.1 引言 |
4.2 自由曲线及自由曲面基本原理 |
4.2.1 曲线曲面的表达 |
4.2.2 自由曲线曲面的生成原理 |
4.2.2.1 Bezier曲线(贝齐尔曲线)的生成原理 |
4.2.2.2 Bezier曲面 |
4.2.3 自由曲线曲面应用 |
4.2.4 自由曲面设计的趋势及其特点 |
4.3 自由曲面造型功能 |
4.3.1 常用的自由曲面造型方法 |
4.3.1.1 直纹面 |
4.3.1.2 旋转面 |
4.3.1.3 扫掠面 |
4.3.1.4 有界曲面 |
4.3.1.5 偏置曲面 |
4.3.1.6 复制曲面 |
4.3.2 常用的自由曲面造型修改模式 |
4.4 自由曲面造型的特点 |
4.5 实际自由曲面造型的技巧 |
4.5.1 从曲面所要满足的功能角度去构造曲面 |
4.5.2 从加工角度去构造曲面 |
4.5.3 从轮廓线删繁就简后再构造曲面 |
4.5.4 从曲面的基本算法特点去构造曲面 |
4.6 彩雕黑陶产品的自由曲面结构实例 |
4.6.1 彩雕黑陶产品的自由曲面实例 |
4.6.2 彩雕黑陶产品自由曲面造型分析总结 |
4.7 彩雕黑陶纹饰雕刻造型方法及造型软件二次开发探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彩雕黑陶产品的快速成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LOM法快速原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5.2.1 LOM法快速原型工艺的基本原理 |
5.2.2 LOM法快速原型技术的特点 |
5.3 LOM法快速原型技术的工艺过程 |
5.3.1 LOM法制造工艺的前处理过程 |
5.3.2 LOM法制造工艺的分层叠加过程 |
5.3.3 LOM法制造工艺的后处理过程 |
5.4 LOM法原型制作质量保证措施研究 |
5.4.1 LOM法原型的制作误差分析 |
5.4.2 提高LOM法成型件制作精度的措施 |
5.5 LOM法制造工艺后置处理中的表面涂覆 |
5.5.1 表面涂覆的重要作用 |
5.5.2 表面涂覆的工艺过程 |
5.6 LOM法在彩雕黑陶产品中的应用研究和实例 |
5.6.1 LOM法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意义 |
5.6.2 LOM法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实例 |
5.6.3 LOM原型在民族工艺产品开发中的特点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彩雕黑陶产品设计资源优势分析及实例研究 |
6.1 引言 |
6.2 彩雕黑陶产品设计开发的资源优势 |
6.2.1 民族文化产品的价值分析 |
6.2.1.1 民族文化的地域环境分析 |
6.2.1.2 民族文化的人文环境分析 |
6.2.1.3 民族文化产品的社会时尚需求 |
6.2.1.4 民族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 |
6.2.2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
6.2.2.1 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条件 |
6.2.2.2 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
6.3 彩雕黑陶产品的实例设计 |
6.3.1 造型设计 |
6.3.2 纹饰方案设计 |
6.3.3 色彩的设计选择 |
6.3.4 系列储物罐造型设计 |
6.4 彩雕黑陶系列产品开发分析及其工程实践总结 |
6.4.1 三维实体软件系统的技术路线 |
6.4.2 设计前期准备 |
6.4.3 产品设计过程的三维建模实际操作 |
6.4.3.1 前期准备 |
6.4.3.2 实际建模过程 |
6.4.4 STL文件的输出过程实际操作 |
6.4.5 三维模型的切片处理实际操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研究成果与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9)复合式测量机多测头坐标统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多测头的测量系统 |
1.2.2 单个测头的独立标定 |
1.2.3 多个测头的坐标统一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复合式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及独立标定 |
2.1 多测头的组成及结构设计 |
2.2 接触式测头的工作原理和独立标定 |
2.2.1 接触式测头的工作原理 |
2.2.2 接触式测头的独立标定 |
2.3 影像测头的工作原理和独立标定 |
2.3.1 影像测头的工作原理 |
2.3.2 影像测头的独立标定 |
2.4 光谱共焦的工作原理和独立标定 |
2.4.1 光谱共焦的工作原理 |
2.4.2 光谱共焦的独立标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触式测头和影像测头的二维坐标统一 |
3.1 二维坐标统一 |
3.2 标准球 |
3.3 角度量块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OGP ZIP-250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测头的三维坐标统一 |
4.1 高精度三维坐标统一 |
4.2 高精度的几何体组合标准器 |
4.3 可靠性测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步骤 |
4.4.2 研制样机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探析 ——以伊犁河谷地区琼库什台村民居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历史文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哈萨克族民居建筑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之概述 |
2.1 哈萨克族民居建筑之自然背景 |
2.2 哈萨克族民居建筑之人文背景 |
2.2.1 民族宗教信仰 |
2.2.2 民俗文化 |
2.3 哈萨克族民居建筑的类型、特点及其结构 |
2.3.1 毡房建筑 |
2.3.2 毡房建筑的特点及结构分析 |
2.3.3 “井干式”建筑 |
2.3.4 “井干式”建筑的特点及结构分析 |
第三章 哈萨克族民居建筑个案研究 |
3.1 琼库什台村民居建筑个案研究之源起 |
3.1.1 琼库什台村概述 |
3.1.2 民居建筑保护及其价值 |
3.2 琼库什台村民居建筑个案研究 |
3.2.1 毡房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 |
3.2.2 “井干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 |
3.2.3 “井干式”建筑的空间构成形式 |
3.2.4 “井干式”建筑的构成要素 |
3.3 民居建筑于生态性之关联 |
3.4 民居建筑于文化性之关联 |
3.5 民居建筑于审美性之关联 |
第四章 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的价值与传承发展 |
4.1 生态性观点于其民居建筑之价值 |
4.2 文化性观点于其民居建筑之价值 |
4.3 审美性观点于其民居建筑之价值 |
4.4 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几何体的截面》独具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叶轮五坐标数控铣削CAM和CNC关键技术的研究[D]. 梁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2]概念设计自动化软件DARFAD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D]. 鹿素芬. 山东大学, 2007(03)
- [3]数学文化融入高中艺术生数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D]. 胡扬.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4]大型机电产品包装箱力学性能仿真分析[D]. 邱鹏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5]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D]. 蔡佳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垂直螺旋输送机输送过程及计量研究[D]. 武福权.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7]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D]. 伦灿章.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8]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晓媛.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9]复合式测量机多测头坐标统一方法研究[D]. 文信. 天津大学, 2017(05)
- [10]新疆哈萨克族民居建筑探析 ——以伊犁河谷地区琼库什台村民居建筑为例[D]. 王希璐.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