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DIA电磁调速电机控制器的故障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叶[1](2021)在《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控制技术及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将自动控制技术与变频调速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对于异步电机的调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西门子S7-300PLC和Sinamics S120变频驱动装置的变频调速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异步电机全速度范围内的转速自动调节。在实验室中,搭建了小功率试验平台,经试验验证,该变频调速方案能够对异步电机的转速能够根据上位机下发的指令进行自动调节,实现了全自动调速控制,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世维[2](2021)在《永磁无刷电机操动机构的建模仿真及自适应控制》文中提出操动机构对断路器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发展非常迅速,高压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成为电力系统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升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性能,建立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实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操动机构的智能化控制,本文从建模仿真及操作实验等方面开展如下研究工作:(1)分析电机的运动过程,计算电机输出电磁转矩与绕组电压的关系,通过MATLAB建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开展了相关仿真实验,为电机操动机构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常规PID和模糊神经网络PID两种不同的控制器,运用到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当中,并且开展了相关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的负载扰动情况下,加入常规的PID控制器的模拟仿真实验模型中,控制系统对于有效抑制负载变化和硬件扰动的控制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最大的速度跟踪误差是0.46m/s;在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的仿真模型中,控制系统通过快速调整PID控制参数,达到有效抑制负载扰动的目的,最大的电机转速跟踪误差是0.14m/s。相比于PID控制,误差降低了0.32m/s,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开发了以DSPF28335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操动机构控制装置。电机控制系统的主控制程序和各子控制程序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用CCS6.0进行程序编写,并完成调试工作。(4)开展电机操动机构的常规操作试验和智能调控试验。结果表明,PID控制效果较差,最大电机转速跟踪误差值为0.42m/s;而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在整个控制过程中通过实时调整PID参数的大小,实现良好的电机转速跟踪控制,最大电机转速跟踪误差不大于0.23m/s,减小了控制过程中的跟踪误差,实现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操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有效跟踪控制。
赵秋源[3](2021)在《光伏微电网发电系统离并网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光伏发电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应用内容,太阳能这类清洁能源近年来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和推广,其主要采用分布式发电形式。相较主电网发电系统其具有分散性、灵活性的优势,可很好的补充当地主电网系统的不足。为更高效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解决与地区主电网的协同运行问题,需要在设计分布式光伏微电网发电系统时考虑最大功率跟踪算法(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寻求一种新思路使得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始终能够保持最大,提高光伏微电网发电系统的效率。同时,在微电网离网和并网运行时需要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来实现系统控制,并且在两种模式切换下需要保持系统稳定,避免出现冲击情况,进而提高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分布式光伏发电,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地市的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与设计。首先,根据工业园区用电需求和当地环境来分析园区负荷特性,在微电网总体设计上先设计出微电网总体的结构;其次,在搭建好的总体结构中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特别是光伏电阵列输出原理分析,建立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在不同环境变化情况,针对光伏电池输出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对目前传统MPPT算法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常用的MPPT技术存在的不足,采用基于电导增量与积分调节法联合观测的方法,解决传统MPPT算法中定步长所引起的误差,进而提高MPPT算法的准确性;再次,为了在实际运行时保持电网稳定运行,需要分别对微电网孤岛运行的情况、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情况以及当两种运行方式进行切换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针对微电网处于并网运行的情况,采用传统的PQ算法进行控制,有效实现电压幅值和频率的调节,稳定性较高;针对微电网处于孤岛运行的情况,设计一种接入虚拟同步发电机(VSG,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的控制技术对微电网进行调控,利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使得逆变器输出阻尼系数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微电网自身的稳定运行;针对微电网需要切换两种运行模式的情况,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到并网运行模式时,微电网采用相位幅值双同步控制器进行调节,从并网运行模式切换到孤岛运行模式时,采用状态跟随控制器进行调节,避免了切换时电压和电流的冲击。最后,通过搭建仿真和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控制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对提高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赵一凡[4](2021)在《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文中提出火电厂锅炉一次风机所配备的高压电机目前大多采用工频运行液耦调节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减少生产用电比率,减少生产污染排放是当今火电厂所追求的改造目标。一次风机是火电厂的主要耗电设备,而现有一次风的液耦调节控制方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且存在着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和高压电缆造成冲击、液耦卡涩等弊端,对一次风机的控制方法急需进行改造。本文对陕西某煤矸石电厂2×300MW机组两台一次风机现有液耦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用高压变频的控制方法,对该厂一次风机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设计了以拓扑结构单元串联多电平的高-高电压型变频器为核心的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变频器的选型、变频器控制电源以及冷却系统等;设计了一次风变频节能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一次风压检测和恒压控制系统(在DCS上实现PID控制)、基于PLC的变频器的联锁控制和现地控制,实现了该煤矸石电厂两台一次风机的变频改造。本文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对经过变频改造之后的一次风机三个月试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负荷下的节电率达到30%-50%。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A侧在270MW负荷工况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98.21A,在21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49.18%;B侧电机在300MW负荷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127.28A,在15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59.39%。共计节约电量315万度,节能效果显着,预计改造运行后四年可以收回成本。并且通过变频改造之后,可以实现DCS系统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利用高压变频器的旁路结构,实现了工频变频之间的自动切换,提高了一次风机系统的稳定性。
肖扬[5](2021)在《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是一种介于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和固体推进剂之间的一层隔热、耐烧蚀的材料。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绝热层能够减缓燃烧室内高热高压气体对于壳体的破坏作用,保护壳体的完整性。目前国内绝热层成型主要采用人工贴片方法,制作周期长,质量稳定性低;缠绕成型是一种利用自动缠绕设备将一定宽度的橡胶胶带缠绕到芯模表面成型的方法,该方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且成型质量稳定性高。在缠绕过程中,需要保证橡胶胶带缠绕位置准确,进而保证绝热层成型质量。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结合芯模外形特征,设计了一种绝热层自动缠绕成型工艺方案,根据方案需求设计了绝热层自动缠绕设备及压力控制装置,分析了缠绕成型的关键技术。其次,设计了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与纠偏机构,并分析了自动纠偏控制系统,介绍了纠偏常用措施、纠偏控制原理及纠偏控制的各部分功能,并对自动纠偏系统的硬件组成进行分析,设计了电机可逆驱动方案。并提出了纠偏和电机驱动的软件方案。第三,对纠偏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首先分析了系统各环节的数学模型,对于直流电机,在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电流环、转速环双闭环调速系统,经过仿真验证,电流环能够抑制电流超调,转速环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良好,无振荡。最后,在纠偏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应用于纠偏系统的数学模型中。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良好的抑制超调,调节速度快,响应曲线无振荡,纠偏效果明显优于PID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绝热层缠绕成型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纠偏方法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及设备方案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王立恒[6](2021)在《太阳能电池板汇流带焊接生产线设计与焊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洋[7](2021)在《矿用变频调速系统电磁干扰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建辉[8](2021)在《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关磁阻电机是新兴的一种电机,与其它电机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容错能力强,结构坚固、制造成本低等,可以在特别恶劣的环境和超高速下运行,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动汽车、油田抽油以及纺织等各个领域。但是开关磁阻电机与其它类型电机的结构和供电方式有较大区别,由于双凸极结构导致在低速转动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噪声,脉冲供电方式导致比较大的转矩脉动,成为限制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转矩脉动问题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本文针对转矩脉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转矩脉动抑制方法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了解开关磁阻电机的历史、发展方向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特点和运行原理,建立开关磁阻电机的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xwell建立模型进行仿真,获得开关磁阻电机的各种参数曲线并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开关磁阻电机各种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比较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对各种控制方法的对比,本文选择直接转矩控制策略进行电机控制,由于直接转矩控制采用的是矢量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简单易操作。其次在MATLAB/Simulink里对此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同时对电流斩波控制(CCC)也进行仿真,将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直接转矩控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不足采用优化措施,并验证优化措施的正确性,与最初的直接转矩控制方式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直接转矩控制抑制转矩脉动效果更好;在此控制基础上加入模糊控制,剖析了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设计模糊PI控制器,并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仿真波形,与优化后的直接转矩控制仿真波形一起进行分析,从波形上可以明显看出:加入模糊PI控制器的优化后的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显着降低。最后搭建实验平台,以STM32F334R8T6为控制核心,绘制电路板,选择各种电路器件,编写控制程序,对电机进行综合测试。将实际测量的波形与仿真波形进行对比分析,波形基本吻合,验证了改进优化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可以看出采用模糊PI控制优化的直接转矩控制响应速度更快,抑制转矩脉动效果更好。
王益普[9](2021)在《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在线检测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经常出现因为芯片缺货而导致的产能不足的现象。高端芯片的生产受关键技术水平限制良率较低、产能不足。提高芯片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就需要继续推进化学机械抛光这一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化学机械抛光在如今的芯片制造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表面平坦度的要求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而变得越来越高,集成电路的多层结构也使得化学机械抛光在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次数大幅增加。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探索其加工机理、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摩擦力作为化学机械抛光表征机械作用大小的关键变量,目前的研究还非常不充分。为了更好地进行摩擦力相关研究,本设计将对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在线检测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为了满足在线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对抛光机的性能需求,设计了一台试验用抛光机。对抛光机主体的抛光盘系统、抛光头系统、检测单元和外围附件四部分根据所设定的性能参数进行设计。设计了一种基于直驱电机的运行平稳、结构刚度高的抛光盘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伺服电动缸的压力加载装置,使用PID控制方法实现抛光压力的闭环准确控制。设计了一种加载装置推杆与主轴连接的结构,能够在压力加载时使推杆能够压紧主轴但不随主轴旋转。使用调速电机来驱动抛光头主轴旋转,并可以通过控制器进行转速控制。对摩擦力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针对抛光压力控制系统中伺服电动缸内置压力传感器性能的不足,选用拉压力传感器对其进行改进,能够实现抛光压力从零开始加载。对比了多种测量方案,最后选择使用多维力传感器对摩擦直接进行测量方式,该方式力学模型简单,测量方式直接,不受抛光运动形式的影响。根据传感器测量信号的特点,选择美国国家仪器的NI-USB-6001数据采集卡。该采集卡的输入电压量程、模拟输入端口数量、模数转换分辨率、采样频率等参数都满足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需求,并且NI-USB-6001数据采集卡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系统软件设计时,Lab VIEW对其有较好的支持。对摩擦力在线检测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设计了在线检测系统的登录验证功能,包括前面板设计与程序框图的设计。设计了采集卡配置功能,可以在数据采集系统住界面下进行采集参数的设定。设计了各路信号的采集、处理与显示功能,可以在数据采集系统住界面对各个力信号的波形实时显示。设计了数据记录与保存功能,可以将实时测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保存为Excel文件。
郝思琪[10](2021)在《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文中提出电液动力源是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的装置,由电动机和液压泵组成。液压泵分为柱塞泵、齿轮泵和叶片泵。柱塞泵相比其它两种泵效率高、寿命长且控制方便,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电液动力源系统。电液动力源的功能一般包括:流量控制、压力控制以及功率控制。在实现电液动力源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能效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高效运行的有效途径。电动机的作用是驱动液压泵转动,变转速驱动可以大幅提升液压动力源能效,但采用变转速电机驱动定量泵时,通过控制转速实现压力控制,难以适应流量快速大范围变化的工况。此外,在电机控制中仍然是通过转速外环转矩内环方法控制电动机转速,控制流程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在压力控制时,采用电机转矩控制液压泵输出压力,从而实现动力源与流量无关的压力控制。与变转速控制相比,电机转矩属于控制内环,动态响应速度快;另外,在动力源运行中,液压泵输出压力与其排量的乘积基本等于电机的输出转矩,控制更为直接,无需考虑泵输出流量和负载流量的差异。考虑到液压泵输出压力与电机输出转矩两者对应关系受电机和液压泵效率的影响,在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压力偏差反馈,实现压力的高精度控制。在流量控制时,采用电机转速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引入流量反馈提高流量控制的精确度。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1章从电液动力源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时的能耗分析说明了对电液动力源节能和提高其控制精度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电液动力源中电机转速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和方法;总结了电液动力源在一些工程设备上的应用;对变转速电液动力源的四种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他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2章分析了注塑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影响。对注塑机的几种驱动方式进行分析,确定了注塑机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定量泵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分析了注塑机在完成注射成型工艺时不同阶段的需求。确定了注塑机动力源工作过程的系统控制策略,以及流量压力控制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储备。第3章分析了交流伺服电机的不同控制方法,确定了直接转矩控制方式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分析了伺服电机定子轴系的数学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交流伺服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模型,分析其转速控制性能;同时在电机转矩控制模式下,采用外部输入信号控制电机转矩,分析其转矩控制性能。第4章分析了伺服电机定量泵系统,压力和流量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液压泵输出流量与电机转速的关系,液压泵输出压力与电机转矩的关系。若不考虑电机和泵的效率,则控制电机转速即可实现对泵流量的控制,控制电机转矩即可实现对泵压力的控制。但在实际应用中,电机的效率和泵效率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引入流量反馈和压力反馈,采用闭环控制提高控制精度。在仿真软件Simulink中建立伺服电机定量泵的流量控制和压力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分析压力和流量控制的动静态性能。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在仿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提出的工作原理搭建试验平台,通过试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第5章将第4章中的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方法应用在注塑机系统,通过对注塑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结合压力流量控制方法,在Simulink软件中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注塑机在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压力流量需求不同,因此分别对其各阶段的压力流量控制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对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进行仿真分析,在流量切换和压力切换时,系统响应迅速,且能快速达到稳态。第6章总结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二、JDIA电磁调速电机控制器的故障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DIA电磁调速电机控制器的故障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变频调速控制原理 |
3 变频调速系统硬件组成 |
4 能量回馈原理 |
5 变频调速系统控制软件开发 |
5.1 PLC与S120通信实现 |
5.2 PLC控制软件开发 |
6 负载试验 |
7 结论 |
(2)永磁无刷电机操动机构的建模仿真及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操动机构的发展现状 |
1.2.2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方法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机控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1 电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1.1 电机的电压平衡方程 |
2.1.2 电机转矩平衡方程 |
2.2 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1 电机本体模块 |
2.2.2 反电动势模块 |
2.2.3 逻辑换向模块 |
2.2.4 电流滞环控制模块 |
2.2.5 电压逆变器模块 |
2.2.6 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整体仿真模型 |
2.2.7 仿真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断路器驱动电机控制方法研究 |
3.1 电机控制策略分析 |
3.2 增量式PID控制 |
3.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
3.3.1 模糊PID算法 |
3.3.2 RBF神经网络PID算法 |
3.3.3 模糊神经网络PID算法 |
3.3.4 驱动电机的负载特性分析 |
3.4 仿真实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的设计 |
4.1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的组成 |
4.2 电机操动机构硬件电路的设计 |
4.2.1 核心处理器的设计 |
4.2.2 逆变驱动单元的设计 |
4.2.3 电容充电电路的设计 |
4.2.4 隔离驱动单元 |
4.2.5 信号采集单元的设计 |
4.3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结构 |
4.3.2 速度调节程序 |
4.3.3 电流调节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联机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电机操动机构操作试验 |
5.3 电机操动机构调控试验 |
5.4 电机操动机构智能控制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光伏微电网发电系统离并网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电网产业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园区负荷特征及微电网总体设计 |
2.1 园区负荷特性分析 |
2.2 微电网总体设计 |
2.2.1 微电网结构类型分析 |
2.2.2 微电网结构设计 |
2.2.3 微电网光伏子系统设计 |
2.2.4 储能子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
3.1 光伏发电系统特性分析 |
3.1.1 光伏发电系统工作原理 |
3.1.2 光伏电池数学等效模型 |
3.1.3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仿真 |
3.2 传统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分析 |
3.2.1 恒压法 |
3.2.2 电导增量法 |
3.2.3 扰动观察法 |
3.3 基于积分调节器的改进电导增量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微电网离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与设计 |
4.1 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设计 |
4.1.1 基于PQ算法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 |
4.1.2 基于VSG的微电网孤岛运行控制策略 |
4.2 微电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设计 |
4.2.1 双模式并行的逆变器控制策略 |
4.2.2 基于双同步的孤岛到并网模式切换算法设计 |
4.2.3 基于状态跟随的并网到孤岛模式切换算法设计 |
4.3 微电网仿真设计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验证 |
5.1 控制系统设计实现 |
5.1.1 外围控制电路设计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MPPT实验 |
5.3.2 微电网控制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研究背景 |
1.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必要性 |
1.1.2 一次风机调速改造方法的研究 |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及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 |
1.2.2 高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任务 |
2 一次风机的变频控制机理 |
2.1 一次风的产生机理及作用 |
2.2 一次风机液力耦合器调节原理 |
2.3 一次风机变频调节原理 |
2.4 变频器控制机理 |
2.4.1 变频器基本构成 |
2.4.2 变频器恒压频比控制结构 |
2.5 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 |
2.5.1 高压隔离变压器 |
2.5.2 功率单元结构 |
2.5.3 主控制系统 |
2.6 小结 |
3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变频器选型 |
3.2 高压变频器控制原理 |
3.3 高压变频器集成设计 |
3.4 变频/工频切换方式设计 |
3.5 变频器散热系统设计 |
3.6 小结 |
4 一次风机变频调速的DCS逻辑控制 |
4.1 一次风信号测量与滤波 |
4.2 基于DCS的PID控制 |
4.2.1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
4.2.2 分离PID模块HSVPID |
4.3 DCS控制逻辑原理 |
4.4 小结 |
5 项目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分析 |
5.1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小时耗电量 |
5.2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电机电流 |
5.3 变频改造后综合数据分析 |
5.4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5)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缠绕成型工艺及设备研究现状 |
1.3.2 纠偏系统研究现状 |
1.3.3 纠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总体框架 |
2 绝热层自动化缠绕整体方案 |
2.1 芯模外形特征及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
2.1.1 芯模外形特征分析 |
2.1.2 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
2.2 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设计 |
2.3 自动化缠绕方案与缠绕过程分析 |
2.3.1 自动化缠绕方案介绍及关键技术分析 |
2.3.2 自动缠绕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纠偏方案及控制系统设计 |
3.1 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设计 |
3.1.1 胶带跑偏原因分析 |
3.1.2 工程常用纠偏措施 |
3.1.3 纠偏方案设计 |
3.2 绝热层缠绕纠偏机构设计 |
3.3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与功能 |
3.3.1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 |
3.3.2 纠偏控制系统功能 |
3.4 纠偏控制器选择分析 |
3.5 跑偏量检测方案 |
3.5.1 RLK-168入射式传感器 |
3.5.2 RLK-187反射式传感器 |
3.5.3 传感器安装位置 |
3.6 传动机构选择分析 |
3.7 电机的选择分析 |
3.7.1 步进电机 |
3.7.2 伺服电机 |
3.8 伺服电机驱动方案 |
3.8.1 PWM控制原理 |
3.8.2 双极式可逆驱动 |
3.8.3 单片机驱动PWM可逆调速系统 |
3.9 软件方案 |
3.9.1 胶带纠偏控制器程序 |
3.9.2 电机驱动子程序 |
3.10 本章小结 |
4 纠偏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
4.1 传感器检测模型 |
4.2 蜗轮蜗杆传动模型 |
4.3 纠偏辊模型 |
4.4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4.5 直流电机控制 |
4.5.1 双闭环控制策略 |
4.5.2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
4.5.3 转速环调节器设计 |
4.6 电流、转速环参数计算 |
4.6.1 电流环参数计算 |
4.6.2 转速环参数计算 |
4.7 纠偏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5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
5.1 纠偏控制闭环系统 |
5.2 PID控制策略 |
5.2.1 模拟PID控制原理 |
5.2.2 数字PID控制原理 |
5.2.3 PID控制器缺点 |
5.3 模糊控制策略 |
5.3.1 模糊控制简介 |
5.3.2 模糊控制器原理与组成 |
5.3.3 模糊控制的特点 |
5.3.4 模糊控制的缺点 |
5.4 模糊+PID控制策略 |
5.4.1 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 |
5.4.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
5.5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设计 |
5.5.1 变量模糊化 |
5.5.2 建立模糊规则 |
5.5.3 解模糊化 |
5.6 算法仿真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建模方向研究现状 |
1.2.2 功率变换器方向研究现状 |
1.2.3 转矩脉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原理与数学建模 |
2.1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基本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开关磁阻电机数学建模 |
2.2.1 基本方程 |
2.2.2 开关磁阻电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
2.3 开关磁阻电机有限元分析 |
2.3.1 电磁场基本方程 |
2.3.2 开关磁阻电机有限元分析结果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
3.1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控制策略 |
3.1.1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产生的原因 |
3.1.2 转矩脉动控制策略的选取 |
3.2 直接转矩控制 |
3.2.1 原理分析 |
3.2.2 构建基本空间电压矢量 |
3.2.3 构建电压矢量开关表 |
3.2.4 α~β变换与扇区选择判断 |
3.3 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 |
3.3.1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模型搭建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优化 |
3.4.1 开关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不足 |
3.4.2 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的优化 |
3.4.3 优化后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 |
3.4.4 优化后的直接转矩控制与电流斩波控制方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关磁阻电机模糊控制 |
4.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
4.2 模糊控制速度调节器设计 |
4.2.1 控制器的输入与输出 |
4.2.2 控制器各个变量的论域和比例因子 |
4.2.3 控制器模糊语言变量个数和隶属度函数 |
4.2.4 控制器模糊语言规则 |
4.2.5 控制器模糊推理与解模糊 |
4.3 模糊PI速度调节器建模 |
4.4 模糊控制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1 模糊PI控制系统磁链轨迹波形 |
4.4.2 优化后与模糊PI优化后直接转矩控制转矩波形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5.1 硬件电路设计 |
5.1.1 开关电源电路 |
5.1.2 功率变换器电路 |
5.1.3 保护电路 |
5.1.4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
5.1.5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的设计 |
5.1.6 电路板的绘制 |
5.2 软件流程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5.2.3 中断程序设计 |
5.2.4 转矩控制与转速调节程序设计 |
5.2.5 启动程序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平台搭建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9)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在线检测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芯片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芯片制造的技术环节 |
1.2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 |
1.2.1 化学机械抛光简介 |
1.2.2 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在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相关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检测系统试验用抛光机主体设计 |
2.1 现有抛光机种类及其局限性 |
2.1.1 现有抛光机类型 |
2.1.2 现有摩擦力检测试验设备 |
2.1.3 现有检测设备的局限性 |
2.2 试验用抛光机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性能需求分析 |
2.2.2 抛光机的主体的组成部分 |
2.2.3 抛光机主体结构设计 |
2.2.4 抛光机主要性能参数 |
2.3 抛光盘系统设计 |
2.3.1 抛光盘驱动装置设计 |
2.3.2 抛光盘的设计 |
2.4 抛光头系统的设计 |
2.4.1 抛光头夹持器设计 |
2.4.2 抛光头主轴设计 |
2.4.3 抛光头压力加载装置设计 |
2.4.4 抛光头主轴驱动电机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抛光压力的检测方法选择及传感器选型 |
3.2 抛光摩擦力的检测方法选择及传感器选型 |
3.2.1 摩擦力的检测方法 |
3.2.2 传感器的选型 |
3.3 信号处理与采集 |
3.3.1 信号的处理 |
3.3.2 信号采集装置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基于虚拟仪器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 软件环境配置 |
4.3 数据采集设备工作方式设定 |
4.4 系统登录模块前面板及程序设计 |
4.5 在线检测系统前面板与程序设计 |
4.6 在线检测系统数据记录保存程序设计 |
4.7 在线检测系统数数据采集实验 |
4.8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内容与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10)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机转速控制方法 |
1.3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 |
1.3.1 变频电机驱动液压泵 |
1.3.2 伺服电机驱动液压泵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注塑机工作原理及动力源节能方法设计 |
2.1 注塑机结构组成 |
2.1.1 注塑机简介 |
2.1.2 注塑机的组成 |
2.2 注塑机的动力源系统 |
2.3 注塑机基本工作原理 |
2.4 工艺参数的影响 |
2.5 注塑机动力源及控制方法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伺服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1 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3.2 伺服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 |
3.3 伺服电机转速转矩控制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伺服电机定量泵动力源流量压力控制性能分析 |
4.1 伺服电机定量泵系统理论分析 |
4.2 流量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3 压力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开、闭环控制系统动静态特性对比 |
4.3.2 控制器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3 流量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4 容腔大小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注塑机的流量压力控制 |
5.1 注塑机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
5.2 注塑机压力流量控制仿真 |
5.2.1 注塑机合模阶段仿真 |
5.2.2 注塑机注射及保压阶段仿真 |
5.2.3 注塑机预塑阶段仿真 |
5.2.4 伺服电机定量泵注塑机一个完整循环的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JDIA电磁调速电机控制器的故障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J]. 张叶. 电气开关, 2021(05)
- [2]永磁无刷电机操动机构的建模仿真及自适应控制[D]. 张世维.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3]光伏微电网发电系统离并网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D]. 赵秋源. 广西大学, 2021(12)
- [4]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 赵一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D]. 肖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太阳能电池板汇流带焊接生产线设计与焊接工艺研究[D]. 王立恒. 宁夏大学, 2021
- [7]矿用变频调速系统电磁干扰特性研究[D]. 杨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8]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研究[D]. 王建辉.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9]化学机械抛光摩擦力在线检测装置研究[D]. 王益普.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10]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D]. 郝思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