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众治疗痢疾6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泉,陈腾飞,赵国桢,刘建平[1](2022)在《中医药治疗流感临床实践指南(2021)》文中研究指明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具有季节性,也可全年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死亡风险较高[1-3]。目前国际指南推荐及中国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干扰病毒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4]。然而这种抗病毒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可能产生耐药性[5-8],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许子臣,王绕绕,谷鹏,李玥[2](2021)在《金胃泰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金胃泰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4片/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金胃泰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5.42%(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腹泻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脓血便缓解时间、充血水肿缓解时间、黏膜溃疡缓解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着降低,白细胞介素2(IL-2)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胃泰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着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借鉴与推广使用。
李慧芳[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产后病是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所患的一类疾病,因其发病频率高,且失治误治易致缠绵难愈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妇科采珍》成书于清代,作者为山西代州冯氏,对产后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导师张文红教授在研读本书后,取其精华而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故对《妇科采珍》中产后病的方药进行整理研究,挖掘前人智慧,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方法:将《妇科采珍》产后病篇条文中所涉及疾病、症状、方剂、中药进行归纳,并通过查阅书籍,整理和分析条文中所涉及症候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所有数据整理为数据库,用SPSS Statistic及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挖掘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及彼此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作者的诊疗思想及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统计条文69条,方剂76首,共涉及中药131味药物,频次511次。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条文中症状频次以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神昏出现的频次为最高,而药物使用频次差异明显,依次为补气药、补血药和活血止痛药,其中补气药83次,补血药74次,活血止痛药55次,其次为活血调经药及发散风寒药,出现频次分别为39次及33次。通过对药物的归属及药性分析,发现冯氏在治疗产后病时所用药物性偏温、平、寒和微寒,且以甘、辛、苦味药物的使用为主,其中又以归肝、肺、胃和脾经者居多。对处方的用药个数进行统计后发现,《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时单个处方中包含6味药的方剂最多,药物常用剂量为3g、1.5g 及 6g。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出置信度为100%的关联22条,其中包括两味药关联3条,按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炮姜→当归、炮姜→甘草;三味药的关联11条,支持度大于50%的药团为甘草+川芎→当归;其余8条四味药的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桃仁+甘草+川芎→当归、桃仁+川芎+当归→甘草,且从中可以发现,含有当归及川芎的药组置信度和支持度均较高。聚类分析共发现五个配伍组,分别为:桃仁+炮姜+甘草+当归+川芎、陈皮+麦冬、白芍+生地+茯苓+防风+荆芥、人参+黄芪、白术+泽泻+木香。由此可知,生化汤是冯氏治疗产后病的常用方剂,且祛风解表和营、健脾益气化湿亦是其治疗产后病的重要治疗原则。结论:(1)冯氏在《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时以生化汤为最主要、最基础的方剂。(2)《妇科采珍》认为川芎+当归的组合对治疗产后病具有特异性。(3)《妇科采珍》在治疗产后病时以益气养血和活血化瘀治疗为基本原则。
李博琪[4](2021)在《疏风散结法治疗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疏风散结法为原则的导师经验方银花消疣汤治疗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取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72例,符合颜面部扁平疣西医诊断及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中医诊断。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36例,给予导师经验方银花消疣汤;对照组36例,给予中成药制剂芩连胶囊。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病例的中医证侯、皮损表现及不良反应等,通过SPSS2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以对比分析。结果:实际观察患者66例,治疗组32例,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34例,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4.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医证候表现(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在皮损数量、直径、厚度、颜色、瘙痒程度方面不同程度地予以改善(P<0.05);在皮损数量、厚度、颜色、瘙痒程度四个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皮损直径方面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结论:以疏风散结法为原则的导师经验方银花消疣汤治疗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中成药制剂芩连胶囊。
吴子华[5](2021)在《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目的:系统整理、总结徐旭英教授辨治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提供中医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者相关思路。研究方法:通过临床侍诊学习,记录典型临床病例,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以阴阳为纲,同时注重整体观,强调分病情阶段进行治疗。认为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在于: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治疗方面,谨辨阴阳,以阳为贵;扶正祛邪,正邪兼顾;外科三法,贯穿始终,注重内外治法并用。结论:徐旭英教授以调和阴阳气血为大法,内外治法并行,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中医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学习探讨。研究二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应用紫色消肿膏治疗以脂膜炎为首的疮疡半阴半阳证,从疮疡大小、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体征缓解的程度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超声、症状分级量化表、复发率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旨在明确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科门诊及特需门诊中,择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诊断属于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于脂膜炎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局部应用紫色消肿膏贴敷,每日1次,疗程为4周。对照组局部应用硫酸镁注射液湿敷,每日2次,疗程同试验组。采集患者疮疡大小、复发率、超声、激光多普勒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研究结果:本试验共计纳入60例中医诊断属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脂膜炎的患者,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无脱落病例。在主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0,对照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13.3%(4/30),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肿疡消散情况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灌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温影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疮疡相关症状、体征的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有效率3.3%,显效率13.3%,临床痊愈率8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10.0%,显效率20.0%,临床痊愈率60.0%,总有效率90.0%。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率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在改善反复发热、异常汗出、乏力、纳差、眠差等中医全身症状方面均较对照组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院内制剂紫色消肿膏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等作用,针对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疗效确切,在改善局部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紫色消肿膏辨证贴敷具有中医药特色,成本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为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患者提供了较优选择。
杜江超[6](2021)在《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唇形科(Labiatae)香薷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为藏族传统药物,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病症。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为唇形科石荠苎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恶寒等病症。本研究运用多种现代天然产物分离方法,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3个新化合物,并对两种民族药用植物进行了体外抗甲型流感H1N1病毒和抗炎活性研究。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流感病毒以及现代抗流感病毒药物,对近年来中药抗流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了两种民族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第四章为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以及讨论。从密花香薷90%乙醇-水提取物氯仿相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黄酮、单萜和酚酸类等,包括6个三萜(1-6),4个黄酮(7-10),1个单萜(11),6个有机酚酸类(12-17),新化合物命名为Edensa acid(1)。我们对密花香薷的粗提物和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评估,发现石油醚相、氯仿相和正丁醇相有抗H1N1流感活性,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流感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8、9、15、17在60μmol/L浓度时具有一定抗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我们还对密花香薷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0抗炎活性显着,测定IC50值为15.45μM。从石香薷70%丙酮/水提取物氯仿相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黄酮和酚酸类等,包括8个黄酮(1-8),3个三萜类化合物(9-11),12个有机酚酸类(12-23)。此外,本研究对石香薷的粗提物进行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具有抗H1N1流感活性,石油醚相、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体外抗炎活性。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5、18、19、20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周娇娇[7](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王淞[8](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9](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张稚鲲[10](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二、贯众治疗痢疾6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众治疗痢疾6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流感临床实践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1 注册和计划书 |
1.2 工作组的构建 |
1.3 临床问题的构建 |
1.4 方药及中成药的遴选 |
1.5 证据的检索 |
1.6 证据的筛选、评价及综合 |
1.6.1 纳入标准 |
1.6.2 排除标准 |
1.6.3 筛选过程 |
1.6.4 质量评价 |
1.7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
1.8 指南的评议 |
1.9 指南的更新 |
2 指南的范围 |
3 术语及定义 |
3.1 六淫 |
3.2 直中 |
3.3 合病 |
3.4 变证 |
3.5 邪闭心包 |
3.6 手太阴温病 |
3.7 手厥阴温病 |
3.8 阴气欲脱 |
3.9 阳气欲脱 |
4 中医辨证施治路线 |
5 诊断 |
5.1 西医诊断标准 |
5.2 西医鉴别诊断 |
5.2.1 普通感冒 |
5.2.2 其他上呼吸道感染 |
5.2.3 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
5.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5.2.5 其他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 |
5.3 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判断标准 |
6 治疗 |
6.1 诊治思路 |
6.2 流感轻症 |
6.2.1 伤寒太阳病 |
1)寒邪束表 |
2)寒郁化热 |
6.2.2 手太阴温病 |
1)温邪郁卫 |
2)温邪袭肺 |
6.2.3 湿热病 |
6.3 流感重症 |
6.3.1 伤寒三阳合病 |
6.3.2 阳明温病 |
6.3.3 手厥阴温病/伤寒少阴病 |
1)热陷心包 |
2)寒邪直中 |
6.3.4 原有内伤基础病加重 |
6.4 流感危重症 |
6.4.1 邪气闭肺,正气欲脱 |
6.4.2 邪闭血分,正气欲脱 |
6.4.3 邪闭心包,正气欲脱 |
6.5 流感恢复期 |
6.5.1 流感后咳嗽 |
1)辨证要点:咯痰量多,咽喉不利。 |
2)辨证要点:干咳,口舌干燥而渴。 |
6.5.2 流感后痞满 |
6.5.3 流感后乏力 |
6.6 中成药 |
6.6.1 金花清感颗粒[53](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强推荐) |
6.6.2 疏风解毒胶囊[54-59](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强推荐) |
6.6.3 连花清瘟胶囊[60-99](证据级别:D;推荐强度:强推荐) |
6.6.4 喜炎平注射液[100-105](证据级别:D;推荐强度:强推荐) |
6.6.5 痰热清注射液[106-113](证据级别:D;推荐强度:弱推荐) |
6.6.6 热毒宁注射液[114-121](证据级别:D;推荐强度:弱推荐) |
6.6.7 六神丸/胶囊(专家共识推荐;推荐强度:弱推荐) |
7 康复调摄 |
(2)金胃泰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药物 |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7]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
1.5.2 血清炎性因子 |
1.6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思路及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建立数据库 |
2.3 数据核查 |
2.4 数据提取 |
3.统计学分析 |
3.1 频数分析 |
3.2 关联规则 |
3.3 聚类分析 |
4.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 频数结果 |
4.2 相关性结果 |
4.3 聚类结果 |
5.讨论 |
5.1 生化汤的配伍应用分析 |
5.2 常见药物分析 |
5.3 药物支持度分析 |
5.4 药物置信度分析 |
5.5 药物聚类分析 |
5.6 姜的使用情况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疏风散结法治疗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扁平疣的认识 |
2 西医对扁平疣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研究设计 |
6 研究结果 |
7 不良反应 |
8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立项依据 |
2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疮疡半阴半阳证研究现状 |
1 释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表现 |
3.1 全身情况 |
3.2 局部表现 |
4 治法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禁忌 |
5 结语 |
参考文献一 |
综述二 紫色消肿膏研究现状 |
1 紫色消肿膏源流 |
2 紫色消肿膏药理研究 |
3 紫色消肿膏临床应用 |
4 讨论 |
参考文献二 |
综述三 脂膜炎研究进展 |
1 临床表现 |
1.1 局部皮损表现 |
1.2 全身症状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3.1 病理诊断及分型 |
3.2 超声诊断 |
3.3 CT诊断 |
4 治疗方法 |
5 讨论 |
参考文献三 |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 |
1 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探析 |
1.1 以阴阳为纲 |
1.2 注重整体观 |
1.3 明确病情阶段 |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 |
2.1 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 |
2.2 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 |
2.3 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 |
3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思路探析 |
3.1 谨辨阴阳,以阳为贵 |
3.2 扶正祛邪,正邪兼顾 |
3.3 外科三法,贯穿始终 |
4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遣方用药探析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5 肿疡半阴半阳证(结节性血管炎)治验举隅 |
5.1 病例资料 |
5.2 病例分析 |
6 溃疡半阴半阳证(2型糖尿病性下肢溃疡)治验举隅 |
6.1 病例资料 |
6.2 理论探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紫色消肿裔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 |
1.6 病例剔除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3 评价与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性评定标准 |
3.5 复发率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纳入及数据集 |
4.2 基线汇总情况 |
4.3 疗效指标基线 |
4.4 疗效比较 |
4.5 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形成 |
3 脂膜炎与疮疡半阴半阳证之间的联系 |
4 紫色消肿膏的组方特色 |
5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治疗原则思考 |
6 问题与不足 |
7 本研究的特色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中草药抗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进展 |
1.1 流感病毒简介 |
1.2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
1.2.1 作用于M2 离子通道的药物 |
1.2.2 作用于神经氨酸酶(NA)的药物 |
1.2.3 作用于流感病毒血凝素(HA)的药物 |
1.2.4 作用于RNA聚合酶的药物 |
1.2.5 作用于核蛋白(NP)的药物 |
1.2.6 抗流感病毒疫苗研发 |
1.3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3.1 传统中草药在抗流感病毒方面的优势 |
1.3.2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复方中药或中成药 |
1.3.3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
1.3.4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体化合物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密花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植物来源 |
2.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3 提取与分离 |
2.2.4 生物活性检测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2.3.2 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
2.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石香薷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植物来源 |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3 提取与分离 |
3.2.4 生物活性检测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3.3.2 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
3.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附录:密花香薷新化合物质谱及核磁谱图 |
(7)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4.1 经腹手术 |
4.2 经会阴手术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4.4 注射疗法 |
5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7 小结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1 明矾的概述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2 五倍子的概述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前言 |
1 研究数据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2.1 CNKI检索 |
1.2.2 维普检索 |
1.2.3 万方检索 |
1.3 数据去重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1.4 数据校验 |
2 CiteSpace分析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5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附件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
一、西医学病因 |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病因 |
二、中医学病机 |
三、证型 |
四、中医诊断标准 |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制定检索策略 |
二、文献检索 |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五、Meta分析方法 |
六、评价结果 |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
1. 疫病释义 |
2. 疫病病因 |
3. 疫病防治 |
3.1 宋以前 |
3.2 宋金元 |
3.3 明清 |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细菌性痢疾 |
2.3 流行性感冒 |
2.4 流行性腮腺炎 |
2.5 手足口病 |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
3.1.1 疫病总体用药 |
3.1.2 疫病病系用药 |
3.1.3 疫病病种用药 |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
3.2.1 古今总体用药 |
3.2.2 古今病系用药 |
3.2.3 古今病种用药 |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
1.1 总述 |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
1.2.1 疫病总体用药 |
1.2.2 古今病系用药 |
1.2.3 古今病种用药 |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
1.3.1 细菌性痢疾 |
1.3.1.1 古代方 |
1.3.1.2 现代方 |
1.3.1.3 小结 |
1.3.2 病毒性肝炎 |
1.3.2.1 古代方 |
1.3.2.2 现代方 |
1.3.2.3 小结 |
1.3.3 流行性腮腺炎 |
1.3.3.1 古代方 |
1.3.3.2 现代方 |
1.3.3.3 小结 |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
2.1.1 古代方 |
2.1.2 现代方 |
2.1.3 小结 |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
2.2.1 Ⅰ类疫病 |
2.2.1.1 古代方 |
2.2.1.2 现代方 |
2.2.1.3 小结 |
2.2.2 Ⅱ类疫病 |
2.2.2.1 古代方 |
2.2.2.2 现代方 |
2.2.2.3 小结 |
2.2.3 Ⅲ类疫病 |
2.2.3.1 古代方 |
2.2.3.2 现代方 |
2.2.3.3 小结 |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
2.3.1 细菌性痢疾 |
2.3.1.1 古代方 |
2.3.1.2 现代方 |
2.3.1.3 小结 |
2.3.2 病毒性肝炎 |
2.3.2.1 古代方 |
2.3.2.2 现代方 |
2.3.2.3 小结 |
2.3.3 流行性腮腺炎 |
2.3.3.1 古代方 |
2.3.3.2 现代方 |
2.3.3.3 小结 |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问题与思考 |
2. 主要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贯众治疗痢疾6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流感临床实践指南(2021)[J]. 刘清泉,陈腾飞,赵国桢,刘建平. 中医杂志, 2022
- [2]金胃泰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许子臣,王绕绕,谷鹏,李玥.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D]. 李慧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疏风散结法治疗颜面部扁瘊风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D]. 李博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D]. 吴子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D]. 杜江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