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土灌木树种,夯实林业建设基础

发展乡土灌木树种,夯实林业建设基础

一、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和晓彤[3](2021)在《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加,进而导致了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成为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城市低碳化发展,使得城市碳排放量和碳汇量逐渐趋于平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是我国达成“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中碳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城市绿地系统与人类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碳汇量的估算,对近距离解决碳平衡的问题可以提供数据支撑,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当前,针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碳汇量测算方法较少,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以总体规划层面的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适用于总体规划方案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以期对城市绿地低碳化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价值。本文通过综述不同学科背景下对绿地碳汇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比较既有的碳汇量估算方法,从而在既有的可以用于城市层面绿地碳汇量估算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符合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指标。并且以西安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层面的绿地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并通过生物量异速方程法和遥感反演法分别对样地和现状绿地碳汇量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到西安市总规层面绿地碳汇量测算的相关参数;通过改进后的估算方法对西安市的总体规划绿地进行了碳汇量估算及结果验证;最后对改进后的碳汇量估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首先,辨析和阐述了碳汇、城市绿地、植被等相关概念,总结梳理了多个学科领域对碳汇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的碳汇量估算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碳汇量估算方法可以借鉴的方面。其次,分析了总体规划层面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内容和指标,总结了总体规划阶段可获取的数据,并结合城市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选取IPCC提出的人类聚居地碳汇量估算的思路,分析了其估算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总规层面适用的估算方法以及方法中涉及参数的获取方法。并论述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第三,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解读了西安市中心城区总规层面绿地的建设现状和规划内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绿地植被的相关特征,为提取西安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的相关参数提供数据支撑。最后,在样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样地碳汇量的测算和遥感反演法的整体绿地碳汇量测算,提取了西安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碳汇量估算相关参数,并对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的碳汇量进行了估算,最后,对于改进后碳汇量估算方法以及本章获取相关参数的应用进行了归纳。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基于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结合碳汇量影响要素和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指标,在IPCC提出的碳汇量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绿地系统碳汇量估算方法;利用西安市中心城区的绿地植被调研数据,论证了绿地碳汇量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树种、乔灌草覆盖面积、植物的树高、冠幅、胸径、植被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以及绿地类型,发现了高碳汇植被有杨树、无患子、榉树、金钱松、香樟、雪松、悬铃木、银杏等;通过样地清查和遥感反演的方法,获得了西安市中心城区总规层面各类型绿地的碳密度值,其中公园绿地碳密度平均值为1.32kg/m2,碳密度区间为0.6~1.5kg/m2;广场绿地碳密度为0.96kg/m2,碳密度区间为0.3~1.2kg/m2;防护绿地碳密度为1.77kg/m2,碳密度区间为1.2~2.1kg/m2;最后,应用碳密度值和固碳速率,估算了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的总碳汇量和年碳汇量。

张昕[4](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张永莉[5](2021)在《基于城市森林结构的合肥市公园绿地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以合肥市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适当的样地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城市森林结构,不仅对促进合肥市公园的植物配置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为合肥市及周边类似地区的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参照法瑞学派的研究方法,选取合肥市13个公园共148个样方,调查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现状,研究结果如下:(1)共有植物137种,隶属61个科,110个属。优势科前五位为蔷薇科、禾本科、百合科、豆科、松科,优势属前五位为槭属、石楠属、松属、杜鹃花属、榆属;(2)乔灌草比例为3.64:1.59:1。共计乔木80种,灌木35种,草本22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约为1:1.59,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比例为1:8.46;(3)乡土植物有73种,占总数的53.28%,乔木中乡土植物占总数的60%;灌木中乡土植物占比为45.71%;草本中乡土植物占比为40.91%;(4)优势种排名前十名的植物种类依次为桂花、香樟、珊瑚树、女贞、海桐、水杉、棕榈、紫叶李、雪松、樱花。乔木类中香樟、桂花,灌木类中海桐和南天竹,草本中沿阶草和狗牙根的应用频率最高;(5)乔木层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相对灌草层较高且较为稳定,大部分公园的Simpson指数呈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6)群落类型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占总体的60.81%,所占比例最高;然后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占比最小不到1%;(7)约有59%的乔木树种胸径位于10~30cm范围内,冠幅在4~6m的范围内的占比最大,乔木树高主要集中在3~10m范围内;(8)在合肥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中常绿植物的平均胸径要大于落叶植物,落叶植物的冠幅大于常绿植物,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的平均高度相对更高;(9)树木健康状况好,健康等级达到1级的占整体的68.03%。

段孟然[6](2021)在《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市里的人处在一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业有了发展动力,随之兴盛起来。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森林植物景观,充满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显着优点的森林公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森林公园是以林场为基础进行建设的,林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目前针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的理论尚不完善。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等多种方式,以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湖南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江苏老山林场、湖南涟源龙山国有林场、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等五个案例,提出了生态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功能性原则、景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归纳了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为: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提出了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存在林相色彩单调,春冬景观效果差;竖向空间利用不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本土文化尚未挖掘,缺乏文化内涵;防火林带缺失等问题。从植物景观改造的角度看,兰考林场第一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有的植物资源,运用总结归纳出的植物景观改造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对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围绕色叶树种的运用,经济树种的开发,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花卉观赏,特色树种的挖掘和造景几个方面。通过丰富植物层次和植物空间的营造,提升林场内植物景观质量。植物景观改造为兰考林场后期发展和建设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和兰考县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对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理论的丰富,为林场发展做出贡献。兰考林场植物景观改造是当前兰考县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龙光红[7](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陈家齐[8](2020)在《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与乡村制度的不同导致农村发展速度、质量都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为了更好地发展与更高的福利待遇,选择投身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只有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防止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的产生,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够顺利实施。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加强乡村振兴经济上地供给,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农村的建设将会给乡村绿化美化带来巨大变换,这对“宜居农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绿化建设收到到正确法律法规的引导和技术上的规范应用,使得乡村绿化进入科学性、规范性的建设当中,我国广阔的乡村空间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次调查将所抽取村庄按照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分为农业产业村庄、林业产业村庄、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村庄。分析不同产业先装绿化的特点和绿化模式并对其绿化方案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产业结构村庄的绿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从树种组成类型来看,林业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经济树种为主;农业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观赏性树种占绝大多数;工业化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经济树种和观赏性树种为主,第三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生态生产兼用树种为主。(2)不同产业结构绿化空间组成结构不禁相同,其中道路空间中绿化形式主要以行道树绿化带为主。停车场绿化空间仅在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旅游型村庄出现频度较高。公共活动空间构成中四种类型村庄都含有公共活动广场,但小游园在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村庄出现频度较高。围村林在林业产业村庄中出现频度达到了100%,在第三产业村庄围村林的出现频度达到了66.67%,在农业产业村庄和工业化村庄中只有29.41%和33.33%。近水防护带绿化空间的出现频度与村庄内是否有水源有关,其应用频度除了农业产业村庄外皆达到了50%以上。(3)在目前村庄绿化空间的建设中,道路绿化空间的建设在农业和林业产业村庄中村民不太满意的占多数,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村庄的建设中村民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的占多数;公共活动绿化空间的建设在林业产业和工业化村庄中村民不太满意的占大多数,农业产业村庄村民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的占大多数,第三产业村庄村民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占大多数;在宅间绿化空间的建设中林业产业、农业产业、第三产业村庄村民持基本满意的占大多数,工业化村庄村民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占大多数。村民对于村庄内绿化空间不满意的点集中在村庄内道路绿化空间内树种的后期管理养护太差;村内公共活动绿化空间缺乏且设施陈旧。村民对于公共绿化空间的需求偏向于提供交流和活动环境的空间,村民对于树种的选择偏向于观赏型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4)对山东省不同产业类型农村绿化模式进行打分,山东省农村乡村绿化模式总评分都处于及格分以上,良以下。其中评分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工业化村庄、林业产业村庄、农业产业村庄。四个不同产业类型村庄名胜古迹丰富度因子评分都较差。(5)从现阶段的绿化空间整体情况来看各村落对于绿化空间的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植物生长不良和缺乏修建等多种状况,同时对于路面和公共活动绿化空间铺装的维持性也比较差。(6)对不同产业农村进行总体优化方向进行梳理,目前来看农业产业、林业产业和工业化村庄的发展思路有二,一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对产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二是构建多元产业类型,在开展主要产业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乡村绿化空间提出优化方案。

马亚男[9](2020)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雨洪管理是通过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蓄过程,达到防洪排涝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尤其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利用雨洪公园融合雨水管理措施和城市综合公园构建方法,在保障洪涝安全的同时,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生态化建设。本文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罗湖区更新和海绵城市规划背景下,探究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期望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维护城市雨洪安全、重整雨水资源、优化城市蓄滞洪区景观风貌,并探究兼具防洪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本文旨在探究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设计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梳理雨洪管理、雨洪公园相关研究,包括雨洪管理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雨洪公园概念特点,功能与防洪工程,提出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兼顾洪涝安全和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设计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设计要点。将设计要点运用到深圳洪湖公园设计实践中,提出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构建水景观和共享水休闲的设计理念,并总结雨洪公园设计步骤,首先明确雨洪淹没范围并划分防洪等级,再配置耐水湿程度不同的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营建适宜性景观。然后根据实际径流特点布置雨洪设施进行雨洪调蓄。最后结合雨洪安全和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满足公园复合功能的多重需求,以探究当前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城市洪涝问题依赖多学科综合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政策,城市雨洪公园体系建设应以实际洪涝问题为主,通过景观手法发挥雨洪公园防洪功能,逐步解决雨洪调蓄、适应性景观、水生态净化和休闲游憩问题。

徐一丁[10](2020)在《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当前人居环境标准不断提升、山地生态环境胁迫严重等形式,位于城郊的山地郊野公园在调控山地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居民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郊野公园、山地郊野公园、山体修复、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概念与当前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搜集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策略。其次,以山地生态修复为导向,运用GIS软件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体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共7个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构建山地郊野公园敏感性评价体系;按敏感度的高低将规划区划分为极生态敏感区、高生态敏感区、中生态敏感区、低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不敏感区5级,并提出不同分区山地保护与修复的原则,为山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支撑和依据。再次,结合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使用功能、视觉景观要求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完善山地郊野公园山体、水体、植被、节点、铺装构筑、聚落规划方面策略。最后,选取华北地区典型的山地型郊野公园进行实例设计,基于山地生态修复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依据尝试性提出黄羊山郊野公园生态设计方案,并对其景区、节点进行细化。

二、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2)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3)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范围与对象
2 相关理论及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碳汇及相关概念辨析
        2.1.2 城市绿地及相关概念
        2.1.3 植被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领域相关研究
        2.2.2 景观生态学领域碳汇相关研究
        2.2.3 森林生态学领域碳汇量研究
    2.3 既有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2.3.1 样地清查法
        2.3.2 软件模拟法
        2.3.3 遥感反演法
        2.3.4 温室气体清单法
        2.3.5 既有城市绿地碳汇估算方法比较
    2.4 小结
3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构建
    3.1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路径
        3.1.1 城市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
        3.1.2 总体规划阶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内容
        3.1.3 总体规划中绿地相关指标和参数提取
    3.2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建构
        3.2.1 IPCC温室气体清单中碳汇量的估算方法
        3.2.2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改进
        3.2.3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系数取值方法
    3.3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适用性
        3.3.1 基于时间变化特征的碳汇量估算方法适用性
        3.3.2 基于植被区划的碳汇量估算方法适用性
    3.4 小结
4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碳汇量估算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4.1 总规层面的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及建设现状
        4.1.1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建设现状
        4.1.2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结构
        4.1.3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的树种规划
    4.2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及植被信息采集
        4.2.1 遥感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4.2.2 现状植被数据获取
        4.2.3 总体规划绿地分类提取
    4.3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植被数据分析
        4.3.1 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植被种类分析
        4.3.2 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植被形态特征分析
        4.3.3 西安市中心城区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特征
    4.4 小结
5 西安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层面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
    5.1 样地碳汇量测算与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样地碳汇量测算
        5.1.2 碳汇量测算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5.1.3 碳汇量影响因素系数测算
    5.2 基于遥感反演法的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绿地碳汇量测算
        5.2.1 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模型构建
        5.2.2 西安市绿地碳汇量测算
        5.2.3 现状西安市绿地固碳速率测算
    5.3 基于改进方法的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碳汇量估算及应用
        5.3.1 不同方法下碳汇量估算结果验证
        5.3.2 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年碳汇量估算
        5.3.3 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总碳汇量估算
        5.3.4 改进后碳汇量估算方法的应用
    5.4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样地调查信息表

(4)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5)基于城市森林结构的合肥市公园绿地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森林
        1.1.2 城市森林结构
        1.1.3 城市公园绿地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城市森林结构研究概况
        1.3.2 国外公园绿地研究概况
        1.3.3 国内城市森林结构研究概况
        1.3.4 国内公园绿地研究概况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统计分析法
        2.3.3 比较分析法
        2.3.4 实地调查法
        2.3.5 植物群落调查内容
        2.3.6 数据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调研区域概况
    3.1 调研城市概况
        3.1.1 合肥市基本概况
        3.1.2 合肥市公园绿地建设发展
    3.2 基于城市森林结构的公园绿地研究
    3.3 合肥市公园绿地植物概况
    3.4 样地的选择
        3.4.1 蜀山森林公园
        3.4.2 西山景区
        3.4.3 杏花公园
        3.4.4 包公园
        3.4.5 陶冲湖公园
        3.4.6 滨湖湿地公园
        3.4.7 庐州公园
        3.4.8 南艳湖公园
        3.4.9 天鹅湖公园
        3.4.10 翡翠湖公园
        3.4.11 合肥生态公园
        3.4.12 瑶海公园
        3.4.13 蜀峰湾体育公园
    3.5 各调研区域植物种类概况
        3.5.1 调研区域乔木概况
        3.5.2 调研区域灌木概况
        3.5.3 调研区域草本概况
第四章 基于城市森林结构的合肥市公园绿地调查结果分析
    4.1 树种组成
        4.1.1 种、科、属统计
        4.1.2 种类组成分析
        4.1.3 常绿与落叶比例
        4.1.4 树种来源分析
        4.1.5 使用频度分析
        4.1.6 优势树种
        4.1.7 乔木的年龄结构
    4.2 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
        4.2.1 树种丰富度
        4.2.2 树种均匀度
        4.2.3 树种多样性
    4.3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类型
    4.4 城市森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4.1 乔灌草比例
        4.4.2 城市森林密度分析
        4.4.3 胸径等级特征分析
        4.4.4 冠幅等级特征分析
        4.4.5 树高等级特征分析
        4.4.6 平均大小分析
        4.4.7 植物健康状况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优化建议
        5.2.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乔木树种名录
附录B 灌木树种名录
附录C 草本树种名录
附录D 样地内部分样方现场调研照片
作者简介

(6)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场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背景相契合
        1.1.2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符合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3 林场植物景观改造为森林公园建设创造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景观
        2.1.3 植物文化
        2.1.4 人工林
        2.1.5 天然林
        2.1.6 乡土树种
        2.1.7 拟生造林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美学
        2.2.4 植物群落学
        2.2.5 森林培育学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湖南·宜章县骑田岭城郊森林公园(原宜章县骑田国有林场)
        3.1.1 案例概况
        3.1.2 改造内容
        3.1.3 案例启发
    3.2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原塞罕坝机械林场)
        3.2.1 案例分析
        3.2.2 改造内容
        3.2.3 案例启发
    3.3 江苏·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老山林场)
        3.3.1 案例概况
        3.3.2 改造内容
        3.3.3 案例启发
    3.4 湖南·湖南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原涟源龙山国有林场)
        3.4.1 案例概况
        3.4.2 改造内容
        3.4.3 案例启发
    3.5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植物改造
        3.5.1 案例概况
        3.5.2 改造内容
        3.5.3 案例启发
    3.6 案例总结
4 植物景观改造理论探索
    4.1 植物景观改造的目标
        4.1.1 促进绿色发展
        4.1.2 提升林分质量
        4.1.3 提高艺术审美
        4.1.4 推动经济发展
    4.2 植物景观改造的原则
        4.2.1 生态保护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适地适树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2.5 经济节约原则
    4.3 植物景观改造的策略
        4.3.1 加强原有景观林保护
        4.3.2 注重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森林特色
        4.3.3 注重乡土树种的充分利用,重视乡土植物搭配
    4.4 植物景观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4.4.1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营建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4.4.2 增强植物群落的观赏性,提高植物景观的品质
        4.4.3 打造拥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宣传当地文化
        4.4.4 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性,保持稳定的多层次植物景观
5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
    5.1 兰考林场现状分析
        5.1.1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概况
        5.1.2 兰考林场第一林区现状
    5.2 植物景观改造规划构思
        5.2.1 衔接上位规划
        5.2.2 改造规划目标
        5.2.3 改造规划思路
    5.3 植物景观分区改造规划
        5.3.1 水生植物区
        5.3.2 彩叶植物展示区
        5.3.3 林果观光区
        5.3.4 特色植物区
        5.3.5 花卉观赏区
        5.3.6 入口管理区
        5.3.7 主要道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8)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乡村绿化、乡村人居林相关概念
        1.2.2 国际上主要开展的乡村绿化工作
        1.2.3 乡村绿化空间优化研究
2 研究地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调查村庄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村庄绿化模式调查
        3.1.1 样带设计与样村选择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2 绿化模式合理性评价方法
        3.2.1 评价指标
        3.2.2 评价方法
    3.3 绿化模式优化方法
    3.4 数据处理
        3.4.1 村庄分级
        3.4.2 树种使用频率分级方法
    3.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乡村绿化总体状况分析
        4.1.1 村庄产业结构分析
        4.1.2 绿化植物物种结构分析
    4.2 山东省村庄绿化结构
        4.2.1 道路及附属空间绿化结构
        4.2.2 公共活动空间绿化结构
        4.2.3 防护带绿化空间绿化结构
        4.2.4 宅旁和庭院绿化空间结构
    4.3 绿化空间绿化模式
        4.3.1 道路及附属空间绿化模式
        4.3.2 公共活动空间绿化模式
        4.3.3 防护带绿化空间模式
        4.3.4 宅旁和庭院空间绿化模式
    4.4 山东省村庄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道路绿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4.4.2 公共空间绿化存在问题
        4.4.3 宅旁和庭院空间绿化存在问题
    4.5 村庄绿化质量评价
        4.5.1 林业产业村庄绿化质量
        4.5.2 农业产业村庄绿化质量
        4.5.3 工业化村庄绿化质量
        4.5.4 第三产业发展型村庄绿化质量
        4.5.5 小结
    4.6 绿化环境建设需求性分析
        4.6.1 绿化建设认知度
        4.6.2 绿化现状满意度分析
        4.6.3 乡村风情认可度
        4.6.4 树种选择分析
        4.6.5 绿化空间需求
        4.6.6 村民对于本村绿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7 绿化模式优化方案
        4.7.1 现阶段存在问题
        4.7.2 不同产业类型村庄优化方向
        4.7.3 村庄内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山东省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和满意度问卷
附录 B 山东省乡村绿化常用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雨洪管控的必要性
        1.1.3 蓄滞洪区生态化建设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雨洪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
    2.1 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体系
    2.2 雨洪管理的工程技术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雨洪公园
    3.1 雨洪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3.1.1 雨洪公园的概念
        3.1.2 雨洪公园的特点
    3.2 雨洪公园的功能
        3.2.1 雨洪公园的防洪功能
        3.2.2 雨洪公园的游憩功能
        3.2.3 雨洪公园的生态功能
    3.3 雨洪公园的防洪工程
    3.4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研究
    4.1 渭柳湿地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借鉴意义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借鉴意义
    4.3 中国台湾高雄市本和里滞洪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借鉴意义
    4.4 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借鉴意义
    4.5 金华燕尾洲公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借鉴意义
    4.6 美国富士沃德公园
        4.6.1 项目概况
        4.6.2 借鉴意义
    4.7 本章小结
        4.7.1 防洪布局
        4.7.2 游憩体验
        4.7.3 雨洪设施
        4.7.4 生态修复
5 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1.1 地表径流控制
        5.1.2 雨水资源化利用
        5.1.3 防洪排涝目标
        5.1.4 生态安全服务
    5.2 设计原则
        5.2.1 流域统筹原则
        5.2.2 科学技术原则
        5.2.3 自然生态原则
    5.3 设计要点
        5.3.1 收集基础资料,充分分析现状
        5.3.2 模拟淹没范围,建立防洪体系
        5.3.3 建立适应性景观,提高生态功能
        5.3.4 分布雨洪设施,完善管理流程
        5.3.5 结合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分区
        5.3.6 相关计算
6 深圳洪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城市概况
        6.1.2 自然资源
        6.1.3 人文资源
        6.1.4 历史暴雨
    6.2 项目概况
        6.2.1 区位概况
        6.2.2 城市上位规划
        6.2.3 现状分析
    6.3 设计导则
        6.3.1 项目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策略
        6.3.4 设计依据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结构
        6.4.3 景观分区
    6.5 分区与节点设计
        6.5.1 科普展示区
        6.5.2 溪林漫步区
        6.5.3 湿地景观区
        6.5.4 水畔休闲区
        6.5.5 湖滨游览区
    6.6 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雨洪管理设计
        6.6.3 交通设计
        6.6.4 种植设计
        6.6.5 驳岸设计
        6.6.6 铺装设计
        6.6.7 服务设施
        6.6.8 标识系统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目录
附件

(10)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居环境标准提升
        1.1.2 山地生态胁迫严峻
        1.1.3 生态思想迭代嬗变
        1.1.4 郊野公园涵盖山地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特色与创新点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郊野公园与山地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郊野公园
        2.1.1 郊野公园的概念
        2.1.2 郊野公园的国内外研究内容
    2.2 山地郊野公园
        2.2.1 山地郊野公园的概念
        2.2.2 山地郊野公园的功能
        2.2.3 山地郊野公园的特殊性
        2.2.4 山地郊野公园最新研究进展
    2.3 山地修复
        2.3.1 相关概念
        2.3.2 山地修复的研究进展
    2.4 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
        2.4.1 相关概念
        2.4.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香港“香港仔”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分析
        3.1.3 案例借鉴—郊野公园完备规划
    3.2 美国劳伦斯.洛克菲勒自然保护区规划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分析
        3.2.3 案例借鉴—人与自然维持平衡
    3.3 美国弗吉尼亚麦金太尔植物园设计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分析
        3.3.3 案例借鉴—基底条件详尽考虑
    3.4 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恩·琼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分析
        3.4.3 案例借鉴—山地修复优先实施
    3.5 美国科罗拉多山地景观恢复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分析
        3.5.3 案例借鉴—生态系统精心重构
    3.6 案例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山地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搭建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评价因子选取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4.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4.3 单因子等级评价
        4.3.1 高程因子
        4.3.2 坡度因子
        4.3.3 坡向因子
        4.3.4 水体缓冲区因子
        4.3.5 植被覆盖度因子
        4.3.6 土地利用因子
        4.3.7 现状路网因子
    4.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4.1 权重的确定
        4.4.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5 生态敏感区划定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山地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目标
    5.2 规划设计原则
    5.3 总体保护利用
        5.3.1 划分生态保护分区
        5.3.2 功能布局分区规划
        5.3.3 因山就势塑造空间
        5.3.4 组织山地道路系统
        5.3.5 控制生态容量
        5.3.6 保护现状植被农田
        5.3.7 吸引保护野生动物
    5.4 极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5 高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5.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5.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5.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5.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5.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5.6 聚落规划建议
    5.6 中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
        5.6.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6.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6.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6.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6.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6.6 聚落规划建议
    5.7 低生态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
        5.7.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7.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7.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7.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7.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7.6 聚落规划建议
    5.8 生态不敏感性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5.8.1 山体的保护与利用
        5.8.2 水体的组织与设计
        5.8.3 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营建
        5.8.4 道路节点的规划与设计
        5.8.5 铺装构筑的规划与设计
        5.8.6 聚落规划建议
6 规划设计实践—黄羊山郊野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关系
        6.1.2 上位规划
        6.1.3 参考规范
        6.1.4 规划背景条件
    6.2 场地分析
        6.2.1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6.2.2 场地内部环境分析
        6.2.3 综合分析总结(SWOT分析)
    6.3 黄羊山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6.3.1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
        6.3.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6.3.4 不同生态敏感性区域策略规划制定
    6.4 设计思路
        6.4.1 规划愿景
        6.4.2 规划目标与定位
        6.4.3 特色解读
    6.5 总体规划
        6.5.1 规划原则
        6.5.2 景观结构
        6.5.3 总体方案
        6.5.4 景观分区
    6.6 分区设计
        6.6.1 核心保育区
        6.6.2 修复缓冲区
        6.6.3 山谷科教区
        6.6.4 亲子互动区
        6.6.5 荒野体验区
        6.6.6 乡野休闲区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游憩系统规划
        6.7.3 竖向设计
        6.7.4 植物规划设计
        6.7.5 动物栖息地规划
        6.7.6 建筑构筑与设施规划
        6.7.7 科普展示规划
        6.7.8 夜景照明规划
        6.7.9 节约园林规划
    6.8 分期实施计划
    6.9 用地平衡及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材料表
图纸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四、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3]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D]. 和晓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城市森林结构的合肥市公园绿地调查研究[D]. 张永莉.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6]兰考林场第一林区植物景观改造规划研究[D]. 段孟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8]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D]. 陈家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马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D]. 徐一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发展乡土灌木树种,夯实林业建设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