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国华[1](1996)在《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代表性的流派有三个,一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二是供应学派,三是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提倡恢复市场调节机制的权威。他们认为,在这个饱经经济振荡和失业痛苦的世界中,政府参与经济事务乃是导致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唯有恢复私有企业积极性的市场竞争,经
何国华[2](1996)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何国华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包括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本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独领风骚,长期占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宝座。70年代中期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滞胀并存"的现实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
张继海[3](2015)在《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主体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但在解释经济现实方面其面临诸多挑战。而宏观行为经济学修正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关于人具有无限理性的强假设,通过引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强调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跨期选择时只具有有限理性或近似理性,以增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方面强调人们的偏好不是独立的、稳定的,会受到心理因素等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再局限于试验研究方法,开始广泛采用和借鉴其他经济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所用的研究方法。它更强调经济学的致用性,强调研究"人们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的",在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行为消费理论和对工资与价格刚性新的阐释。宏观行为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判定也有启示意义。
魏玉[4](2005)在《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由于其在理论、政策及方法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所以被称誉为“凯恩斯革命,并长期占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宝座。70年代中期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滞胀并存的现实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神话,非凯恩斯主义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上风。当90年代初失业和经济衰退再度成为西方各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凯恩斯主义又在理论上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
方福前,王晴[5](2012)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文献研究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是近10多年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标志物。它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DSGE模型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际的经济周期(RBC)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两个阶段。DSGE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又考虑了随机冲击,还具有所需数据信息较少的简约化特征,因而受到政策制定者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青睐。DSGE模型现在在理论基础、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匹配性、模型的估计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模型体现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共识和发展趋势,随着贝叶斯方法与DSGE模型的有机融合,随着计算机性能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DSGE模型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龙小燕[6](2019)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概念、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对比了我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供给学派等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四大关系,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两大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核心导向,短期应着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适时适度发挥政府投资的需求管理优势,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长期应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供给管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同时应加强两大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论文回顾了美国自大萧条后、日本和德国自二战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运用两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介绍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国运用两大政策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利用国债助力实现两大政策目标的经验做法。论文运用不同的实证模型分析了两大政策在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和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首先,运用VAR模型分析实际GDP增速、赤字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研究证明,货币供给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正相关;财政赤字率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负相关。赤字财政政策短期可能会诱导货币供给增加,但长期会因挤出效应有损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赤字影响较小,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类型的组合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权衡。分析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大政策效力都有期限约束;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宏观政策执行需把握好力度,尤其是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两大政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政策各自对各地区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不一样,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单靠任一政策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两大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缺乏两大政策实施的配合端口,且各地情况和执行方式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第三,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认为利用国债丰富外汇投资未能解决外汇波动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调节难题。运用VECM模型就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总体有限:国库现金对M0变动影响的最大贡献率为35%,对M1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为10%,对M2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仅为6%。分析认为,我国央行持有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低、流动性弱,国债市场尚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与发行管理难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求等因素制约了国债各项功能的发挥。同时,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中央国库资金转化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战略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两大政策短期应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的优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当发挥政府投融资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利用国债优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应注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优质增长,发挥供给管理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大端口扶持力度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优化国债管理的同时,应利用国债打破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增加利用国债、国库现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促进国债和人民币国际化。
董在东[7](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黄如祺[8](2012)在《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认为“实践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巴甫洛夫。当原有理论不能解释新问题的时候,理论创新的序幕也许就此拉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经济,古典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施了政府干预的新经济政策,全球经济终于逐步走出危机。凯恩斯对此作了理论总结,从而创立了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二十一世纪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再次冲击了世界经济,也再次冲击了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宏观经济理论创新的序幕可能就此拉开。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确定了研究目标: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从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利用这些经验来探讨次贷危机之后宏观经济理论可能发展的方向。首先,通过回顾经济大萧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探讨了经济大萧条如何推动宏观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进一步探讨次贷危机之后宏观经济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论文的主体包括五个部分,具体而言:第一章,在回顾经济大萧条历史与古典经济学主要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的冲击,探讨了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第二章,在第一章讨论古典经济学局限性的基础上,评述了在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大萧条形成机理的新探索。第三章,基于第二章对经济大萧条形成机理新探索的评述,分析了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在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第五章,在第四章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宏观经济理论在二十一世纪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尝试通过探索经济大萧条推动宏观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经验,系统地分析次贷危机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危机的爆发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度性提出了理论解释的新要求和宏观经济理论探索的新趋势。1,对政府干预的范围、尺度以及实施和退出时机的把握等,都成为了后次贷危机时代新的理论探索方向;2,通过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研究,得出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共同产物的结论;3,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双优组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及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协作,将成为后次贷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4,对于后次贷危机时期如何预防和应付严重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本文认为,除了如前所述控制政府干预的尺度等外,还应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范小仲,郭广迪[9](2019)在《超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历了总需求管理的形成、对总需求管理的反思及总供给管理的兴起和总需求管理的回归这三个主要的发展演变阶段,表现为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先后兴起。从这一演变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四个方面的创新:针对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经济思想、在充分考虑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供给侧改革。
陆平[10](2016)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作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手,他的经济思想、经济哲学改变了经济学发展史的进程,对西方思想界、政界、商界和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研究此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他2006年去世以后,很多文献总结了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本文的意图,是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弗里德曼的文本为基础,把他放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这一背景下,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洞见。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第一部分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方法等进行比较研究,第二部分阐述弗里德曼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评价。比较部分由五章构成,也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理论的总体考察、方法论比较、宏观经济思想比较、社会影响的比较和企业伦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本文阐明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是工具主义哲学的一个特例,说明了他的宏观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了他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批评了他在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混乱。本文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的应用,分别是在英国的实验和中国曾经采取过的货币主义政策。弗里德曼的政策影响在英国要大于美国,所以本文选择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的结论是,弗里德曼虽然有很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但其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并未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也曾采纳过弗里德曼的建议治理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显着。评价部分首先肯定了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然后分析了他的方法和理论的缺陷。此外,本文从新自由主义和方法论这两个角度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了专题评价,尤其是从“二元经济学”的视角对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提出了批评。
二、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3)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渊源 |
二、宏观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
(一)研究内容方面 |
(二)研究方法方面 |
三、宏观行为经济学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方面的应用 |
(一)消费与储蓄行为 |
1.基本假设 |
2.行为特征 |
3.行为消费模型 |
(1)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 |
(2)动态自控偏好模型 |
(二)工资与价格调整的行为基础 |
1.工资与价格调整的弹性与刚性 |
2.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
3.宏观行为经济学的观点 |
四、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
五、结语 |
(5)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文献研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DSGE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
二、DSGE模型的框架结构 |
1. 偏好: |
2. 技术: |
3. 体制结构: |
4. 垄断竞争: |
5. 名义刚性: |
6. 由于名义价格刚性的存在, 短期货币政策非中性。 |
三、DSGE模型的特色与应用 |
四、DSGE模型的求解:校准方法和贝叶斯估计 |
五、DSGE模型的局限与前景 |
1. 金融市场和金融摩擦 |
2. 金融危机和非传统货币政策 |
3. 非理性预期与异质信念 |
4. 黏性定价模型 |
5. 度量误差 (measurement error) 和模型不确定性 (model uncertainty) |
(6)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维护经济稳定,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
1.2.2 发挥合力共同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
1.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
1.3.1 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
1.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
1.3.3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
1.4 研究方法 |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4.3 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创新点 |
1.6.2 论文难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 |
2.2.2 经济周期理论 |
2.2.3 经济增长理论 |
2.2.4 凯恩斯主义流派 |
2.2.5 其他理论 |
2.3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模型 |
2.3.1 IS-LM曲线——封闭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
2.3.2 米德冲突——单一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
2.3.3 丁伯根法则——不同经济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 |
2.3.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
2.4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启示与不足 |
2.4.1 我国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干预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2.4.2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不足 |
2.5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 |
2.5.1 短期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侧重需求管理 |
2.5.2 长期注重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侧重供给管理 |
2.5.3 加强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和效率 |
3 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
3.1 美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
3.1.1 “罗斯福新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1.2 二战期间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1.3 二战后至7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1.4 20世纪8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1.5 20世纪9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1.6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
3.2 日本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
3.2.1 财政政策的演进 |
3.2.2 货币政策的演进 |
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3.3 德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 |
3.3.1 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中性的财政政策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3.3.2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3.3.3 80年代初至2008年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3.4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概况 |
3.4.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3.4.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3.4.3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3.5 国际经验的启示 |
3.5.1 两大政策共同维护经济基本稳定 |
3.5.2 两大政策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3.5.3 充分利用国债功能助力两大政策实现各自目标 |
4 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 |
4.1 从双松到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3年—1997年) |
4.1.1 从双松转向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4.1.2 两大政策共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
4.1.3 央行试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 |
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8年—2004年) |
4.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4.2.2 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经济总体稳定 |
4.2.3 利用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4.2.4 国债期限结构受限央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主力 |
4.3 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5年—2008年) |
4.3.1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4.3.2 两大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
4.3.3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
4.4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8年—2011年) |
4.4.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4.4.2 共同支持4万亿投资应对经济下滑 |
4.4.3 共同支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 |
4.4.4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逐步增加 |
4.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11年—今) |
4.5.1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
4.5.2 两大政策定向扶持相关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5.3 两大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4.5.4 两大政策加大国债、国库现金工具协调配合力度 |
5 两大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析 |
5.1 实际GDP增速、赤字率及货币供给M2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 |
5.1.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
5.1.2 基本检验 |
5.1.3 VAP模型建立及检验 |
5.1.4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
5.1.5 实证分析结论 |
5.2 原因探析 |
5.2.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
5.2.2 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
5.2.3 货币政策目标与执行传导力度需合理把握 |
6 两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原因解析 |
6.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
6.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
6.1.2 计量方法 |
6.2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
6.2.1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
6.2.2 两大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
6.2.3 两大政策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
6.2.4 两大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
6.2.5 实证分析结论 |
6.3 原因解析 |
6.3.1 单靠任一政策作用有限,难以发挥合力促进结构调整 |
6.3.2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端口支撑 |
6.3.3 各地差异较大,执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式和效果不一 |
7 两大政策工具在协调配合中的实证分析及原因分析 |
7.1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 |
7.1.1 外汇占款大幅波动使货币供给较为被动 |
7.1.2 外汇占款过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效率和货币政策有效贯彻 |
7.1.3 利用特别国债创新外汇管理仍未解决货币供给难题 |
7.1.4 利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外汇”效率低于国债 |
7.2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量的VECM模型实证分析 |
7.2.1 变量选择及单位根检验 |
7.2.2 国库现金影响流通中的现金(M0)的实证分析 |
7.2.3 国库现金影响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实证分析 |
7.2.4 国库现金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实证分析 |
7.2.5 实证分析结论 |
7.3 原因分析 |
7.3.1 央行持有国债规模和比例过低 |
7.3.2 国债规模的安全区间难以确定,国债管理有待提高 |
7.3.3 国债市场尚不完善 |
7.3.4 缴税周期性特征使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
7.3.5 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
7.3.6 中央国库现金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
7.3.7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
8 完善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
8.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
8.1.1 国际经济新形势 |
8.1.2 国内经济新形势 |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总体战略基调 |
8.3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机制 |
8.4 短期维护经济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优势 |
8.4.1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8.4.2 发挥政府投融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 |
8.4.3 利用国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
8.5 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供给管理 |
8.5.1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
8.5.2 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 |
8.6 加大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力度,提高政策效率 |
8.6.1 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管理 |
8.6.2 善于利用国债、国库现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主动权 |
8.7 进一步完善其他制度供给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理由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经济大萧条与古典经济学的局限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回顾 |
第二节 经济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的冲击 |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阶级、历史及方法论上的局限 |
第四节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大萧条解释的局限 |
第二章 经济大萧条形成机理的探索 |
第一节 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原因的解释 |
第二节 货币学派的解释及评析 |
第三节 其他关于经济大萧条起因的解释及评析 |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转换与经济大萧条 |
第三章 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应对经济大萧条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实践 |
第二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形成 |
第三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困惑 |
第四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
第四章 美国次贷危机及形成机理的探索 |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爆发、扩展及政府应对措施 |
第二节 次贷危机爆发的市场与政府双失灵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次贷危机与经济大萧条的比较 |
第五章 宏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挑战 |
第二节 市场与政府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理论探索 |
第四节 市场监管全球机制的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超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需求管理的形成与积极运用 |
二、对总需求管理的反思与总供给管理的兴起 |
1.现代货币主义对总需求管理政策的质疑及其货币政策主张。 |
2.供给学派与总供给管理的实践。 |
3.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及其影响。 |
三、总需求管理的回归 |
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 |
1.针对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想。 |
2.在充分考虑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供给侧改革。 |
3.重点在于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
4.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供给侧改革。 |
(10)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总体考察 |
2.1 弗里德曼其人其说 |
2.1.1 弗里德曼的成长 |
2.1.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概览 |
2.1.3 政策实践 |
2.2 弗里德曼的早期贡献 |
2.2.1 方法论 |
2.2.2 国际经济学 |
2.2.3 消费理论 |
2.2.4 货币需求理论 |
2.2.5 稳定化政策 |
2.3 货币主义 |
2.3.1 货币主义的经验证据 |
2.3.2 货币主义理论 |
2.3.3 货币主义政策 |
2.3.4 对货币主义的批评 |
2.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2.4.1 弗里德曼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思想 |
2.4.2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的差异 |
2.4.3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其早期思想的继承 |
2.4.4 对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
2.5 弗里德曼的政治经济学 |
2.5.1 《资本主义与自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 |
2.5.2 围绕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
3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史比较 |
3.1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 |
3.2 杜威的工具主义 |
3.3 两种工具主义的比较 |
3.4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是杜威工具主义的特例 |
4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的缩影:弗里德曼和凯恩斯 |
4.1 货币理论的比较 |
4.1.1 流动性偏好 |
4.1.2 IS-LM模型 |
4.1.3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复兴 |
4.1.4 美国货币史 |
4.1.5 弗里德曼的马歇尔主义思想 |
4.1.6 货币政策 |
4.1.7 传导机制 |
4.2 反凯恩斯的弗里德曼 |
4.3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转变 |
4.3.1 与弗里德曼相近的凯恩斯 |
4.3.2 与弗里德曼相对的凯恩斯 |
4.4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反对 |
4.5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 |
4.6 弗里德曼:马歇尔的继承人 |
5 经济学家的社会影响: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思 |
5.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现实世界 |
5.1.1 加尔布雷思的世界 |
5.1.2 弗里德曼的世界 |
5.2 不确定的年代vs.自由选择 |
5.2.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通过电视媒体的交锋 |
5.2.2 加尔布雷思的《不确定的年代》 |
5.2.3 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 |
5.3 经济思想的公众影响 |
6 企业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伦理观的思想史考察 |
6.1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 |
6.1.1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
6.1.2 企业伦理与政治经济学 |
6.1.3 弗里德曼的观点 |
6.2 弗里德曼功利主义立场的结构 |
6.2.1 弗里德曼的基本原则观点 |
6.2.2 效用的含义 |
6.2.3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
7 弗里德曼思想的应用:英国的货币主义实验 |
7.1 撒切尔政府之前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 |
7.1.1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从边缘到中心 |
7.1.2 弗里德曼与英国经济学家的争论 |
7.2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 |
7.2.1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的理论背景 |
7.2.2 “从加尔布雷斯到经济自由” |
7.2.3 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政策实践 |
8. 弗里德曼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
8.1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思想与中国 |
8.1.1 建国后中国货币政策历程 |
8.1.2 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在中国的困境 |
8.2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局限 |
8.2.1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 |
8.2.2 通货膨胀的治理 |
8.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历史 |
8.3.1 第一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85-1989年) |
8.3.2 第二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93-1995年) |
8.3.3 第三次通胀背景及原因(2007-2008年) |
8.4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困境 |
8.5 弗里德曼与中国 |
9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评价 |
9.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
9.1.1 经济自由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
9.1.2 “有限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
9.1.3 平等观的启示 |
9.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9.2.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伦理学本质考证 |
9.2.2 自由观与平等观的缺陷 |
9.2.3 “有限政府”理论的缺陷 |
9.2.4 绝对自由化思想的缺陷 |
9.3 对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评价——“二元经济学”的视角 |
9.3.1 “二元经济学”概述 |
9.3.2 “二元经济学”视角下的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 |
9.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评价 |
9.4.1 弗里德曼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界定 |
9.4.2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哲学批评 |
9.4.3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方法论批评 |
9.5 弗里德曼思想的整体把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J]. 何国华. 经济学动态, 1996(01)
-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J]. 何国华. 当代经济研究, 1996(01)
- [3]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J]. 张继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 [4]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J]. 魏玉.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 [5]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文献研究与未来展望[J]. 方福前,王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11)
- [6]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 龙小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7]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
- [8]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 黄如祺.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超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J]. 范小仲,郭广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0]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D]. 陆平. 云南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