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博会六大展园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阳[1](2011)在《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研究 ——以2011西安世园会咸阳园为例》文中提出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之后,近年来世园会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内众多城市掀起了申请举办世园会的热潮,试图以此为契机推动城市的经济、旅游等的发展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在国际化风格影响的背景下,众多城市抛弃了自己的优良园艺传统,造成了园艺特色缺失,出现了地域文化趋同的现象。显然,在众多世界性的园艺展园中,如何凸显一个展园的特色与地域文化内涵将显得尤为重要,从地域文化角度关注世园会展园景观是一个日趋紧迫和值得探讨的课题。国内学术界对于世园会展园景观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从地域文化角度关注世园会展园景观的理论研究并不多,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园林展的概念界定,整体展园规划综述,单个展园的设计描述,缺乏对展园景观的主题选择、风格界定、营建手法与现状问题总结,以及地域文化如何通过景观传承与展示等的探讨。论文从地域文化景观包含的园艺、植物景观、地域历史文化展示三个主体构成层面为出发点,强调了世园会展园景观的地域性、文化性、展示性三个主要特征,采用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国内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中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状问题的相应措施建议,阐述了地域文化景观展示设计的构成层次与具体的手法,以期能够对世园会展园景观的设计有所裨益。
李进[2](2010)在《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国举办的各类大型展览活动越来越多,例如广交会、世博会等,这些活动日益成为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大型展览活动参与人数多、社会反响大,一般具有人群密集性、人群不可预测性和人群分布不均匀性等特征,安全和服务问题突出。切实加强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管理能力、预防和处理人群事故是达到高性能的安全保障和高质量的服务效果的重要内容。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我国开始逐步加强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央和地方都根据各自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大型展览活动管理组织机构,全国性的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且在人群事故预防和人群服务实践中已经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人群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它只能表明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管理已经引起政府相关层面的重视。面对大型展览活动人群问题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有的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在人群服务、人群事故的处置和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人群问题。必须从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尤其是难题入手,对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创新性地研究,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管理水平。本文综合通信和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等学科,集成移动通信、情景感知、系统仿真等技术,系统地研究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问题,揭示人群服务管理中微观和宏观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规律和机理。根据游客参观全过程的服务需求分析,从参观计划、参观协调、服务保障和应急反应的决策问题着手,研究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中的微观层面的关键问题。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概括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相关概念,从情景感知系统在游览活动中的应用、人群运动和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运营三个方面对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目前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管理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问题。首先,提出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的定义,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维度,包括系统的要素、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环境,阐述了系统信息感知与发布技术。然后,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系统控制与优化问题,并且建立了大型展览活动服务准备、服务实施和应急控制三位一体面向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运营管理体系。最后,在人群服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决策支持系统,概述了系统的整体结构,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并提出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构想。第四章,从游客参观行程计划的角度研究了时问依赖网络中游客个性化参观行程设计问题。考虑到人群拥挤、突发事件和道路类型对出行时间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离散时间的时间序列图模型,通过时间序列图模型表示交通网络中不同时间不同路段的出行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既符合大型展览活动交通实际,又符合游客个人偏好的参观行程设计方案,即满足游客单日和多日参观计划需求约束下的最优行程设计,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网络计划和动态规划思想的标号算法。第五章,从游客参观协调的角度研究了基于Multi-agent的人群服务协调控制问题。首先,设计了基于Multi-agent的人群智能服务系统,概述了系统的基本结构,详细介绍了Multi-agent系统的建模思路。然后,提出了多阶段动态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引入帕累托最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游客总体满意度下的择优选择机制为游客实时动态的决定下一参观目标点的选择,使用Logit模型进行参观路线的选择。最后,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基于Multi-agent系统的仿真试验和三种对比方案,对协调控制方法进行了检验和灵敏度分析。第六章,从服务保障的角度研究了大型展览活动移动资源调度问题。介绍了移动资源调度工作的概念模型,总结了移动资源调度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型展览活动中服务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和预测的资源需求情形,研究了考虑未来需求的多资源调度问题,建立了基于期望成本的多资源调度模型,基于图论中网络优化和线性规划优化思想,设计了多资源分类调度的启发式算法,并分析了算法复杂性。第七章,从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角度研究了大型展览活动人群疏散问题。介绍了大型展览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特征,对人群事故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考虑到大型展览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时,常常出现多源点同时需要疏散,且有多个疏散汇点的情形,研究了多源多汇和有容量限制条件下的应急疏散问题,建立了基于路径的网络流控制疏散模型,设计了基于关键优选路径进行网络流控制的启发式算法,并分析了算法的复杂性。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加以展望。
孙霞飞[3](2012)在《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采取各种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且颁布法律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了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使民众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我国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中的“宣传”的内涵进行梳理,并在明确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宣传所应承担的职责基础上申明宣传的意义;继而归纳我国近年举办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的模式类型,并选取“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在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工作之得失的基础上,阐述社会参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宣传工作的意义。
姜波[4](2016)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来,各种规模的园林园艺展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举办和开发建设,热度始终有增无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行业内最高级别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一次展会改变一座城”的巨大世园效应,使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对申办世园会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中国也逐渐变成了举办世园会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我国赋予了世园会更多的使命和期望,加上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世园会规模过于庞大等诸多问题,我国的世园会虽在会期圆满成功,但在会后利用方面却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阻碍了世园会甚至举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将世园会作为研究本体,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总结归纳法、科学数据呈现法等,对中国世园会的会后利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通过回顾分析对比中国以往举办过的历届世园会和国外典型的园艺类展会的规划布局和会后利用模式,总结中国世园会在会后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成因和影响因素,归纳分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世园会的会后利用原则、前期选址策略、会后利用的模式及相应的规划策略,以及会后管理运营策略等。本研究很好地结合了时代热点话题,提出了应挖掘“互联网+”概念和“公私合营模式(PPP)”与世园会的深度结合应用,并在世园会中引入了“海绵世园”和园艺疗法的养老模式等等。最后,本研究以2019北京世园会作为实践案例,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用其来探索检验北京世园会规划建设和会后利用策略,以期对未来的世园会选址和会后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为未来的世园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戴超兰[5](2019)在《基于会后利用的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申办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园林博览会源自欧洲,由于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9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7年中国园林博览会开始创办,1999年世界的园艺博览会首次在中国昆明举办并推动昆明乃至云南省的加速发展,随后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园博会在中国相继举办,园博会成为了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绝佳契机。虽然园博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在中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园博会闭幕后也面临着高投入但收入微薄、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资源日益紧缺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当下,改善园博会会后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具有现实紧迫意义。本文主要使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国内外园博会如德国园林展、中国国家及江苏省园博会,以及同为城市事件的其他会展如世博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规划设计以及会后利用情况的深入分析,一是总结具有良好效益的园博会的成功经验,二是通过国家级与省级园博会的数据分析和北京丰台园博会和江苏省扬中园博会的实例分析,总结园博会效益不佳的体现及原因,从景观专业出发,探寻规划设计影响会后利用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节约资源和激发活力的规划设计策略,采用区分建设强度、控制展园规模、服务设施差异化设计、创新布局方式、创新活动运营等具体措施,实现园林博览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邯郸园博园作为实例,根据其上位规划、现状条件等,从会后利用角度对邯郸园博园进行规划设计。
李振浩[6](2015)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园、馆)闭幕后公共设施维护与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2014世园会为例》文中指出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国外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传统,至今共有30多届世园会成功举办,其影响力之大已然成为人文经济范畴的“奥林匹克”盛会。这些大型活动不但为其所举办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开拓投资的新路径、增加国际效应、推动产业提升、增强城市的内需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功效与价值,也进一步完善了举办活动城市的建设体系。与此同时,政府为活动举办而投资兴建的各种园馆也在很多城市安家落地。然而政府为此投资兴建的大型场馆以及配套的公共设施,在展会闭幕后的后续运营规划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展会时规模巨大热闹非凡的场馆在活动闭幕后却门可罗雀,难以避免荒废的厄运。如何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与规划大型活动闭幕后园馆的维护与运营,让其在长远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有所价值体现,而并不是作为活动开展时的临时用地以及不让其沦为活动结束后的“城市垃圾”,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对其进行详实的分析与论证。适逢2014青岛世园会召开期间,怎样避免其“繁荣后迅速衰落”,如何妥善解决“后世园时期”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大型场馆后续运营与维护问题的关注,以身边的案例为依托,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探索此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论文首先通过对于国内已有的传统会后利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西安世园会三个案例进行比对,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以及书籍资料的归纳整理,进而总结出国内大型活动闭幕后场馆后续运营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启示和存在的弊端。分析了三种传统模式在青岛世园会中的应用,得出青岛世园会的会后发展应当注重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大型展会会后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结合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与政府服务外包理论,对场馆的会后利用如何注重公益性与营利性等多方利益的平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为多元化发展模式在未来大型展会会后场馆利用方式上的应用做雷了学术探讨。政府在重大投资项目闭幕后,兴建的公共设施维护与运营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来保证政府投资的科学与可持续以及所建园、馆的物尽其用。
彭希茜[7](2015)在《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博览型园林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展览交流盛会,成为了我国园林园艺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城市展园是我国所特有的展览形式,也是博览型园林展示内容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相关设计和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城市展园所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园林园艺历史和发展情况,也是一个城市园林园艺成果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园林设计师展现其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最佳“媒介”,对一个城市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示和城市形象的推广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城市展园如何在博览型园林中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凸显城市的鲜明特征和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在概述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上,给出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命题,论述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在明确研究对象之后,解析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的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分别对中国城市展园的产生、初成期、发展期、探索前进这几个时期进行分析介绍,使得对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情况了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当今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章结合城市展园的特征,详细分析博览型园林城市类别、后续利用状况,系统的分析城市展园在中国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发展局限性,并进一步阐释对城市展园设计研究的迫切性。结合实践调研发现展园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包括指导理论的匮乏、营造经营的有限以及意识形态的偏颇。第四章以优秀的展园设计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多个手法和方向解剖展园设计的方式和可能性。第五章则是结合第四章的案例,通过归纳整理,总结设计原则提出城市展园设计科学方法,从以这一展览性空间设计的布局与内部结构、主题生成和表达、空间处理、地域特色的表达、体验参与性设计、后续利用等方面入手,探讨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第六章则是全文的总结部分。
魏鹏[8](2017)在《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研究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攀升和区域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大型博览会选择中国作为举办地。大型博览会的举办是一个国家富强和文明发达的象征,它能给举办城市带来全世界的聚焦注视,使其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有效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作为人与空间沟通的媒介,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的设计和设置可以为参观者、参展者及园区运营管理者等目标对象确定方位、提示信息、指引行程,是博览会安全、便捷、和谐运营的重要保障。我国导视系统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够成熟。这与我国举办大型博览会的高涨热情大为不符,因此需要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参照他国的经验,对于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为大型博览会的顺利举办提供有力保证,还可以将其有益的经验向全社会推广,从而推进我国导视设计的整体水平提升。导视系统是大型博览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导视系统载体的设计;二是导视系统视觉要素设计。首先,导视系统载体的造型设计、尺度设计和点位布局设计是决定导视系统艺术性和科学规范性的关键因素。其次,导视系统视觉要素指的是其立体形态上应用的图形、文字、颜色、版式,其中图形和文字是视觉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实际案例,导视系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各个场馆园区极具艺术特色的导向标识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载体设计和视觉要素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王一纯[9](2020)在《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也呈多样性趋势发展。互动体验设计逐渐取代传统展陈方式成为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科学博物馆互动展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互动体验更好地应用于科学博物馆展示设计层面,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洪流中给观众带来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互动体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更新升级角度入手,对中外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功能效果以及创新性办展理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借鉴,从而发现我国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同时针对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的更迭情况以及更迭的重要性总结出具有参考意义的设计策略,让科学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旨在通过对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的研究,为国内的科学博物馆提升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逐步提升优质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展览的原创性和普适性,深度激发不同年龄受众群的科技创新兴趣,促进科学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科普宣传的职能。
田夏梦[10](2012)在《园博会中城市展园设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博会这个园林园艺与展览文化结合的节事性事件形式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近些年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其作为园林园艺行业的交流盛会和专业性展览,带有高敏感性,是风景园林的风向标,是新技术、新材料展示的舞台。城市展园是我国园博会展示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地展现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与园林景观,对城市形象的推广能起到十分显着的作用,同时也是园林设计师展现其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最佳“媒介”。在地域文化、园林艺术、设计手法等多样的园博会中里展现特定城市展园的主题,凸显展园的园林艺术及城市的鲜明特征和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从园林设计艺术与展示艺术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外园博会及城市展园的发展史和园林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展园建成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园博会中城市展园设计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城市展园的特征及设计原则和目标,以这一展览性空间设计的主题生成和表达、空间处理、地域特色展示、体验参与设计等几个方面着力探讨园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和对策,并以竞赛实践回应说明。整个内容,理论与具体案例有机结合,力求探索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城市展园规划设计思路,同时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城市展园的规划设计策略,为社会各界充分利用和共享园博会中城市展园的历史资源与研究成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智力支持。
二、世博会六大展园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博会六大展园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研究 ——以2011西安世园会咸阳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世园会的发展及其展园景观设计 |
2.1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1 园艺、世界园艺博览会与园林展 |
2.1.2 景观、地域文化景观、景观设计 |
2.2 世园会的发展与组织运作 |
2.2.1 世园会的发展概况 |
2.2.2 世园会的分类及申办 |
2.2.3 世园会举办的目标与意义 |
2.3 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的特征 |
2.3.1 地域性 |
2.3.2 主题性 |
2.3.3 展示的多样性 |
2.3.4 艺术性与技术性 |
2.3.5 临时性与长期性 |
2.4 国内外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 |
2.4.1 国外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特点 |
2.4.2 国内世园会展园景观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
3.1 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3.1.1 地域文化的内涵 |
3.1.2 地域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
3.1.3 景观反映地域文化的层面 |
3.1.4 我国地域文化资源状况及应用潜力 |
3.2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 |
3.2.1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 |
3.2.2 地域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文化性、展示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4.1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偏重传统园艺的展示,设计主题与理念有待创新 |
4.1.2 浅层次利用文化符号,存在"锦绣中华"的现象 |
4.1.3 偏重静态展示,动态体验数量偏少、体验质量低 |
4.1.4 植物景观偏重临时表现,地域性植物利用不足 |
4.1.5 展示空间、交通流线组织不协调,建筑比例失衡 |
4.2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存在问题的根源 |
4.2.1 指导理论匮乏 |
4.2.2 营造经验有限 |
4.2.3 意识形态因素 |
4.3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遵循的基本原则 |
4.3.1 尊重地域自然条件 |
4.3.2 尊重地域历史文化 |
4.3.3 对人本精神的关注 |
4.4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现状问题应对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展示设计手法 |
5.1 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展示设计层次 |
5.1.1 地域文化景观的主体构成与展示层次 |
5.1.2 地域文化景观的表达方式 |
5.2 地域文化景观的展示设计手法 |
5.2.1 意境的表达 |
5.2.2 展园空间的布局设计 |
5.2.3 景观构图片段的设计 |
5.2.4 景观要素的具体设计 |
5.2.5 地域文化景观的动态展示设计手法 |
5.3 展园植物景观的展示设计手法 |
5.3.1 植物景观展示遵循的基本原理 |
5.3.2 观赏性园艺植物的展示设计手法 |
5.3.3 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的展示设计手法 |
5.3.4 植物文化的动态展示设计手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011西安世园会咸阳园景观设计的实践回应 |
6.1 西安世园会咸阳园设计背景 |
6.1.1 西安世园会概况 |
6.1.2 咸阳展园的营建背景 |
6.1.3 咸阳展园的基地现状分析 |
6.2 咸阳园的景观设计理念与特色 |
6.2.1 咸阳园景观设计的主题与理念 |
6.2.2 咸阳园景观设计的特色 |
6.3 咸阳园地域文化景观的展示设计手法 |
6.3.1 意境的表达 |
6.3.2 空间结构的设计 |
6.3.3 景观构图片段的设计 |
6.3.4 景观要素的具体设计 |
6.3.5 动态展示设计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相关概念 |
2.2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综述 |
2.2.1 情景感知系统在游览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
2.2.2 人群运动研究 |
2.2.3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运营管理研究 |
2.2.4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概论 |
3.1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定义 |
3.1.1 系统的要素 |
3.1.2 系统的目标 |
3.1.3 系统的结构 |
3.1.4 系统的状态 |
3.1.5 系统的环境 |
3.2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信息感知与发布 |
3.2.1 移动通信技术 |
3.2.2 传感定位技术 |
3.3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控制与优化 |
3.4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系统运营研究 |
3.4.1 服务准备 |
3.4.2 服务实施 |
3.4.3 应急控制 |
3.5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3.5.1 人群服务需求分析 |
3.5.2 系统整体框架 |
3.5.3 系统功能设计 |
3.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6 结论 |
第四章 时间依赖网络中游客个性化参观行程设计研究 |
4.1 文献回顾 |
4.2 大型展览活动时间依赖网络模型 |
4.3 时间依赖网络中游客单日参观行程设计问题研究 |
4.3.1 问题描述 |
4.3.2 模型 |
4.3.3 算法 |
4.3.4 算例 |
4.4 时间依赖网络中游客多日参观行程设计问题研究 |
4.4.1 问题描述 |
4.4.2 模型 |
4.4.3 算法 |
4.4.4 数值仿真 |
4.5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Multi-Agent的人群服务协调控制问题研究 |
5.1 文献回顾 |
5.2 基于Multi-agent的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系统设计 |
5.2.1 Multi-agent系统的基本结构 |
5.2.2 Multi-Agent系统建模 |
5.3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服务多阶段动态协调控制研究 |
5.3.1 问题表示 |
5.3.2 多阶段动态协调控制方法 |
5.3.3 仿真设置 |
5.3.4 结果及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大型展览活动移动资源调度问题研究 |
6.1 文献回顾 |
6.2 移动环境中资源调度工作概况 |
6.2.1 移动资源调度工作内涵 |
6.2.2 移动资源调度过程 |
6.3 基于期望成本的多资源调度模型与算法 |
6.3.1 问题假设 |
6.3.2 基于期望成本的多资源调度模型 |
6.3.3 算法 |
6.3.4 算例 |
6.4 结论 |
第七章 大型展览活动突发事件人群疏散问题研究 |
7.1 文献回顾 |
7.2 大型展览活动突发事件及人群事故发生机理 |
7.2.1 大型展览活动突发事件 |
7.2.2 大型展览活动人群事故发生机理 |
7.3 基于路径的网络流控制应急疏散模型与算法 |
7.3.1 问题假设 |
7.3.2 基于路径的网络流控制应急疏散模型 |
7.3.3 算法 |
7.3.4 算例 |
7.4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工作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 |
一 法律文件中对“宣传”的规定 |
二 宣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宣传工作 |
一 国际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 |
二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宣传活动概述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宣传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类型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活动 |
四 “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
第二节 个案分析 “200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
一 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的特征 |
二 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媒体宣传 |
三 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成果述评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宣传工作探讨 |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经验 |
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社会参与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参与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中的社会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技成果等 |
致谢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事件时代的来临 |
1.1.2 园林园艺博览会的巨大效应 |
1.1.3 世园会的会后利用问题凸显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园林园艺展会相关概念 |
2.1.2 本研究范围 |
2.1.3 会后利用 |
2.2 世园会发展研究 |
2.2.1 世园会发展概述 |
2.2.2 世园会申办 |
2.2.3 世园会分级 |
2.2.4 世园会管理 |
2.2.5 世园会展示内容 |
2.2.6 世园会特性 |
2.2.7 世园会功能和作用 |
2.3 理论基础 |
2.3.1 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3 景观都市主义 |
2.3.4 新城市主义 |
3 历届中国世园会及国外经典案例会后利用分析 |
3.1 历届中国世园会案例会后利用分析 |
3.1.1 1999年昆明世园会 |
3.1.2 2006年沈阳世园会 |
3.1.3 2011年西安世园会 |
3.1.4 2014年青岛世园会 |
3.1.5 中国世园会小结 |
3.2 国外世园会及相关案例分析 |
3.2.1 荷兰世园会 |
3.2.2 德国世园会 |
3.2.3 英国世园会 |
3.3 国内外世园会案例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世园会的会后利用问题和利用模式分析 |
4.1 我国世园会会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1 会后维护成本较高,难以持续运营 |
4.1.2 会后场地使用率较低 |
4.1.3 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问题 |
4.1.4 缺乏可持续规划 |
4.1.5 缺乏由博览会向公园转型的思考 |
4.2 世园会的会后利用模式分析 |
4.2.1 一般模式 |
4.2.2 其他模式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会后可持续利用的选址和利用模式的规划建议 |
5.1 世园会的会后变量分析 |
5.1.1 游客市场分析 |
5.1.2 济状况分析 |
5.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会后利用原则 |
5.2.1 会后的改造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5.2.2 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和总体规划 |
5.2.3 场地和展园弹性功能,灵活应用 |
5.2.4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改造成本 |
5.2.5 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 |
5.2.6 展现地方文化和世园会主题 |
5.3 基于会后可持续利用的前期选址分析 |
5.3.1 世园会规划定位 |
5.3.2 申请时间对选址的影响 |
5.3.3 选址符合总体规划 |
5.3.4 区域经济情况 |
5.3.5 与城市建成区距离 |
5.3.6 场地生态条件 |
5.3.7 造价成本 |
5.3.8 评价体系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会后利用模式的规划策略和优化建议 |
5.4.1 公园绿地型的规划策略和优化建议 |
5.4.2 旅游产业型的规划策略和优化建议 |
5.4.3 二次开发型的规划策略和优化建议 |
5.4.4 “混合功能型”会后利用模式的趋势 |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会后管理模式和营销策略 |
5.5.1 管理运营 |
5.5.2 营销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2019北京世园会的会后利用规划的分析评价 |
6.1 2019北京世园会的基本情况 |
6.1.1 概述与组织机构 |
6.1.2 选址及用地规模 |
6.1.3 规划布局 |
6.1.4 特色和亮点 |
6.2 选址和会后利用规划的分析评价 |
6.2.1 选址的分析评价 |
6.2.2 会后利用规划的分析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会后利用的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申办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
1.1.2 事件性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园艺园林博览会的发展及其会后利用概况 |
2.1 博览会及园艺园林博览会发展简述 |
2.1.1 博览会与园艺博览会历史 |
2.1.2 现代博览会与园艺园林博览会体系 |
2.1.3 概念界定 |
2.1.4 会后利用概况 |
2.2 世博会绿地后续利用规划概况——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 |
2.2.1 城市事件档案 |
2.2.2 世博园区整体后续利用规划 |
2.2.3 “会时”与“会后”转换的世博公园 |
2.2.4 世博公园后续利用小结 |
2.3 国外园林展规划与会后利用概况——以德国为例 |
2.3.1 发展背景 |
2.3.2 发展历程 |
2.3.3 规划设计特点 |
2.3.4 会后利用具体措施 |
2.3.5 德国园林展规划设计与会后利用经验总结 |
2.4 国内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与会后利用概况 |
2.4.1 中国园博会发展历程 |
2.4.2 国内园博会规划设计与会后利用实例分析 |
2.4.3 国内园博会规划设计与组织运营特点 |
2.4.4 中国园博会会后所面临的问题 |
3. 案例分析 |
3.1 BUGA 2011 Konlenz |
3.1.1 园林展概况 |
3.1.2 会后利用管理与现状 |
3.1.3 园林展的影响 |
3.2 IGA 2017 Belin |
3.2.1 园林展概况 |
3.2.2 规划设计 |
3.2.3 会后利用管理 |
3.3 河北省第二届(秦皇岛)园林博览会 |
3.3.1 园博概况 |
3.3.2 规划理念与策略 |
3.3.3 规划设计 |
3.3.4 会后利用规划 |
3.4 第九届江苏省(苏州太湖)园博会 |
3.4.1 园博会概况 |
3.4.2 规划目标与策略 |
3.4.3 规划设计 |
3.4.4 会后利用管理与现状 |
3.5 武汉园博园 |
3.5.1 园博概况 |
3.5.2 规划理念与特色 |
3.5.3 会后利用管理与现状 |
4. 基于会后利用的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 |
4.1 规划目标 |
4.2 规划策略 |
4.2.1 区分建设强度,打造核心园区和示范园区 |
4.2.2 控制展园规模,制定展园设计导则 |
4.2.3 服务设施差异化设计,永久建设与临时建设结合 |
4.2.4 创新布局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境域组团 |
4.2.5 创新活动运营,加强节事活动建设 |
5. 毕业设计——邯郸园林博览会规划设计 |
5.1 前期分析 |
5.1.1 背景分析 |
5.1.2 场地分析 |
5.2 园博园规划设计 |
5.2.1 规划目的 |
5.2.2 规划策略 |
5.2.3 规划结构 |
5.2.4 平面图与鸟瞰图 |
5.2.5 规划分区 |
5.3 会后发展规划 |
5.3.1 会后发展规划策略 |
5.3.2 园区会后建设 |
5.3.3 片区发展规划 |
5.4 专项规划 |
5.4.1 水系专项规划 |
5.4.2 交通规划 |
5.4.3 服务设施规划 |
5.4.4 植物规划 |
6. 总结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德国历届园林展一览表 |
附录B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会)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6)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园、馆)闭幕后公共设施维护与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2014世园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理论研究法 |
(二) 实地观察法 |
(三)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法 |
(四) 案例分析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五、关于园馆闭幕后维护与运营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一) 公益性方向 |
(二) 建设性方向 |
(三) 生态性方向 |
(四) 文献评述 |
六、理论基础 |
(一) 公共物品理论 |
(二) 政府服务外包理论(BOT模式) |
七、理论的适用性 |
第一章 国内大型活动项目闭幕后园馆维护与运营模式研究 |
一、“主题公园”模式——以北京奥运会为例 |
(一) 北京奥运会情况简介 |
(二)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现状 |
二、拆除重建模式——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
(一) 上海世博会情况简介 |
(二) 上海世博会闭幕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现状 |
三、公益性公园模式——以西安世园会为例 |
(一) 西安世园会情况简介 |
(二) 西安世园会闭幕后园区公共设施维护与运营现状 |
四、国内三种传统模式的优劣比较 |
(一) 三种传统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
(二) 三种传统模式所具有的弊端 |
第二章 三种传统模式对青岛世园会会后利用适用性探究 |
一、青岛世园会概况 |
二、青岛世园会会后场馆运营的三种传统模式设想 |
(一) 方案一:“主题公园”模式设想 |
(二) 方案二:拆除重建模式设想 |
(三) 方案三:公益性公园模式设想 |
第三章 多元化发展模式设想在青岛世园会中的应用 |
一、价值取向 |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设想 |
(一) 多元化主体选择 |
(二) 园区公共设施后期改造 |
(三) 世博园中生态经济的开发与运用 |
三、适用性评价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闭幕后场馆维护与运营的模式建议 |
一、相关问题分析 |
(一) 经济成本与效益层面 |
(二) 社会公益性层面 |
(三) 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层面 |
(四) 其他层面 |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应用 |
(一) 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
(二) 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应用方式 |
(三) 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现实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学术论文 |
(7)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2.1 博览型园林及其相关概念 |
1.2.2 城市展园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发展概况及问题研究 |
2.1 我国博览型园林和城市展园发展概况 |
2.1.1 博览型园林发展概述 |
2.1.2 相关文献理论研究 |
2.2 中国城市展园的发展过程及案例分析 |
2.2.1 城市展园的产生的背景 |
2.2.2 城市展园的学习初成期 |
2.2.3 城市展园的成长发展期 |
2.2.4 城市展园的探索前进期 |
2.3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2.3.1 设计手法单一,设计粗糙偏重临时效果 |
2.3.2 主题明显泛化,设计理念需推陈出新 |
2.3.3 文化利用的符号化明显,存在粉饰现象 |
2.3.4 使用效果偏重静态展示,展园活力缺失 |
2.3.5 设计突出个体效果,缺乏因借关系的考虑 |
2.4 小结 |
3 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设计分析 |
3.1 城市展园的特征 |
3.1.1 节事性特征 |
3.1.2 展示性特征 |
3.1.3 场地局限性特征 |
3.1.4 双重地域性特征 |
3.2 城市展园的功能与作用 |
3.2.1 作为城市名片展示城市风采 |
3.2.2 促进城市园林园艺事业的交流与发展 |
3.2.3 给展示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
3.2.4 变分割为融合,整合零散空间 |
3.3 城市展园的分类 |
3.3.1 按园林风格流派分类 |
3.3.2 按园林设计手法分类 |
3.3.3 按后续使用状况分类 |
3.4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中问题存在的根源 |
3.4.1 指导理论匮乏 |
3.4.2 营造经验有限 |
3.4.3 意识形态偏颇 |
3.5 小结 |
4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方法的实例借鉴 |
4.1 案例的选择原则 |
4.1.1 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借鉴 |
4.1.2 设计主题的准确表达 |
4.1.3 地域文化的充分展示 |
4.2 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借鉴 |
4.2.1 现代与传统的双面表达——武汉重庆园 |
4.2.2 艺术的盛宴——新加坡心灵花园 |
4.2.3 感官体验性设计——西安大师园 |
4.3 设计主题的表达——北京株洲园 |
4.3.1 文化元素的提炼 |
4.3.2 主题的生成与表达 |
4.4 地域特征引导下的——西安铜川园 |
4.4.1 突出地域特征的主题立意 |
4.4.2 地域特征的提取与建构 |
4.4.3 地域特征的抽象与转化 |
4.4.4 突出地域特色的材料的运用 |
4.5 小结 |
5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方法探析 |
5.1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
5.1.1 主题与总体规划契合并协调原则 |
5.1.2 园林美学和地域特色融合原则 |
5.1.3 展览的临时性和景观的长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
5.1.4 创新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 |
5.2 城市展园主题生成与表达 |
5.2.1 城市展园主题的类型 |
5.2.2 主题于总体规划层面上的表达 |
5.2.3 主题于详细设计层面的表达 |
5.3 城市展园地域特色展示与表达 |
5.3.1 外在地域属性的运用 |
5.3.2 内在地域文化的表达 |
5.3.3 地域材料的运用 |
5.3.4 综合地域特征表达的方法 |
5.4 城市展园的布局、结构与空间 |
5.4.1 博览型园林中城市展园总体的布局模式 |
5.4.2 城市展园的规划设计内部结构 |
5.4.3 城市展园内部空间的构成方式与策略 |
5.5 景观体验性与参与性设计 |
5.5.1 由五官引起的感官体验设计 |
5.5.2 有心灵引起的情感体验设计 |
5.5.3 由参与引起的行为体验设计 |
5.5.4 由认知引起的思考体验设计 |
5.5.5 由系统引起的关联体验设计 |
5.6 利于展园后续发展的城市展园景观设计 |
5.6.1 利于展园后续发展的分类设计 |
5.6.2 材料的选择和临时性技术措施 |
5.6.3 可持续运营的模式与手法探讨 |
5.7 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研究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国内外导视系统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导视系统研究 |
1.4.2 国内导视系统研究 |
1.5 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博览会 |
2.1.2 标识系统和导视系统 |
2.2 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的属性 |
2.3 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的构成类型 |
2.3.1 按导视系统应用手段划分 |
2.3.2 按导视信息要素功能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载体设计 |
3.1 导视系统载体的造型设计方法 |
3.1.1 导视载体造型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
3.1.2 导视载体造型设计与视觉形象设计相结合 |
3.2 导视系统载体的尺度设计原则 |
3.2.1 导视载体的版面尺度设置 |
3.2.2 导视载体的安放尺度设置 |
3.3 导视系统载体的点位布局设计原则 |
3.3.1 导视系统载体按道路层级分布 |
3.3.2 导视系统载体分布的间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视觉要素设计 |
4.1 图形要素 |
4.2 文字要素 |
4.3 色彩要素 |
4.4 版式要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导视系统分析 |
5.1 唐山世园会总体概况 |
5.2 唐山世园会导视系统基本框架 |
5.3 唐山世园会导视系统载体造型设计应用 |
5.3.1 热带植物馆导视系统载体造型设计 |
5.3.2 低碳生活馆导视系统载体造型设计 |
5.4 唐山世园会导视系统视觉要素应用 |
5.4.1 图形要素在导视系统中的表现 |
5.4.2 文字要素在导视系统中的表现 |
5.4.3 色彩要素在导视系统中的表现 |
5.4.4 版式要素在导视系统中的表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选题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科学博物馆综述 |
2.1.1 科学博物馆概念 |
2.1.2 国内外科学博物馆概述 |
2.1.3 科学博物馆相关理论概述 |
2.2 互动体验设计文献综述 |
2.2.1 互动体验设计与展示设计 |
2.2.2 互动体验设计概念源起 |
2.2.3 国内外互动体验设计发展概况 |
2.3 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理论综述 |
2.4 科学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综述 |
第三章 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调研分析 |
3.1 米兰达芬奇国家科技博物馆 |
3.1.1 展馆的导视系统设计 |
3.1.2 展馆的特色化设计 |
3.1.3 展馆的共情化设计 |
3.1.4 展项设计增强人际互动 |
3.1.6 科学与艺术结合 |
3.2 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
3.2.1 展品原尺度实物展示 |
3.2.2 科学主题的空间氛围营造 |
3.2.3 高参与度的互动体验设计 |
3.3 中国科学博物馆展陈空间更迭记录 |
3.4 浙江省科技馆 |
3.4.1 互动体验设计优势分析 |
3.4.2 互动体验设计劣势分析 |
3.5 广东省科学中心 |
3.5.1 互动体验设计优势分析 |
3.5.2 互动体验设计劣势分析 |
3.6 博物馆互动体验技术支持总结 |
第四章 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策略 |
4.1 设计策略硬更迭 |
4.1.1 多感官更迭 |
4.1.2 多介质更迭 |
4.1.3 叙事化更迭 |
4.1.4 共情化更迭 |
4.2 设计策略软更迭 |
4.2.1 理念创新更迭 |
4.2.2 特色化更迭 |
4.2.3 技术前瞻性更迭 |
4.2.4 工作人员多元化职能更迭 |
第五章 互动体验设计更迭策略在北京天文馆的运用北京天文馆B1层改造 |
5.1 设计项目背景分析 |
5.2 设计调研 |
5.2.1 设计调研方法 |
5.2.2 调研现状分析 |
5.2.3 调研数据分析 |
5.2.4 现有知识内容梳理 |
5.3 更迭策略演绎 |
5.3.1 更迭策略应用 |
5.3.2 设计平面分析 |
5.3.3 立体图示演绎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园博会中城市展园设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释 |
1.2.1 园林、园艺及园林设计 |
1.2.2 园博会及城市展园 |
1.3 研究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
1.3.1 既往的研究 |
1.3.2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园博会和城市展园概述 |
2.1 园博会的产生和发展 |
2.2 园博会城市展园的产生及发展 |
2.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基础 |
3.1 城市展园设计的理论依据 |
3.1.1 行为与心理 |
3.1.2 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
3.1.3 设计的基本方法 |
3.2 实践基础 |
3.3 实践中城市展园设计存在问题归纳 |
3.3.1 照搬地方元素,微缩性风景生硬呈现 |
3.3.2 城市的地方特色被不断重复,无创新 |
3.3.3 主题元素多而杂乱,呈集锦式 |
3.3.4 展园成了政府形象工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园博会城市展园设计的理论探析 |
4.1 城市展园的特征 |
4.1.1 节事性特征 |
4.1.1.1 时效性及广泛参与性 |
4.1.1.2 影响性 |
4.1.2 展示性特征 |
4.1.2.1 主题性 |
4.1.2.2 艺术性 |
4.1.2.3 技术性 |
4.1.3 空间局限性特征 |
4.1.4 双重地域性特征 |
4.1.5 参与体验性特征 |
4.2 城市展园设计的优劣势分析 |
4.3 城市展园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
4.3.1 结合园博会主题和总体规划定位 |
4.3.2 展示的时效性和园林长效性结合 |
4.3.3 城市特色展示与园林美学的结合 |
4.3.4 因地制宜与创新可持续相结合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展园设计方法探究 |
5.1 主题生成 |
5.2 主题表达 |
5.2.1 主题于总体规划层面上的表达 |
5.2.1.1 总体布局对主题的赋形 |
5.2.1.2 规划结构对主题的支持 |
5.2.2 主题于详细设计层面的表达 |
5.2.2.1 设计语言的转换 |
5.2.2.2 设计手法的表达 |
5.2.2.3 技术与材料的表达 |
5.3 地域特色的展示表达 |
5.3.1 外在地域属性的运用 |
5.3.2 内在地域文化的表达 |
5.3.2.1 城市印象 |
5.3.2.2 城市自然与人文特征 |
5.3.2.3 城市的地域性园林景观形式与特征 |
5.3.3 城市乡土植物的配置表现地域性植物景观 |
5.4 空间布局的处理 |
5.4.1 空间的构成及特征 |
5.4.2 空间的处理——扩大空间、丰富景观层次 |
5.4.3 日照园空间布局处理分析 |
5.5 景观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设计 |
5.5.1 感官体验型设计 |
5.5.2 情感体验型设计 |
5.5.3 行为体验型设计 |
5.5.4 思考体验型设计 |
5.5.5 系统体验型设计 |
5.6 利于展园后续发展的设计 |
5.6.1 长效园林类 |
5.6.2 临时展园类 |
5.7 小结 |
第六章 2011 西安世园会唐山园景观设计的实践回应 |
6.1 西安世园会唐山展园设计背景 |
6.1.1 西安世园会概况 |
6.1.2 唐山展园的营建背景 |
6.2 唐山展园的基地现状分析 |
6.3 主题生成与表达 |
6.3.1 “形”对主题的契合——总体布局对主题的赋形 |
6.3.2 整体结构对主题的表达 |
6.3.3 详细层面对主题的表达 |
6.4 空间结构与景观层次 |
6.4.1 对地形的处理 |
6.4.2 交通分析 |
6.4.3 空间序列与景观层次 |
6.5 城市文化的表达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详细英文摘要 |
四、世博会六大展园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世园会展园地域文化景观研究 ——以2011西安世园会咸阳园为例[D]. 孙明阳. 长安大学, 2011(01)
- [2]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D]. 李进. 复旦大学, 2010(11)
- [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D]. 孙霞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后利用研究[D]. 姜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5]基于会后利用的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申办方案为例[D]. 戴超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园、馆)闭幕后公共设施维护与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2014世园会为例[D]. 李振浩.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7]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彭希茜. 重庆大学, 2015(06)
- [8]大型博览会导视系统研究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D]. 魏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9]科学博物馆互动体验设计更迭应用策略研究[D]. 王一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园博会中城市展园设计探析[D]. 田夏梦.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