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若干意见

关于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若干意见

一、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虎[1](2000)在《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增加投入仍然是支持、保护农业的关键性措施,其中信贷投入是重点。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经营机构的经营机制、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以及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主要研究内容为: 1.政策性金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客观存在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一个稳定和规范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一个“权益之计”的政策问题。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的存在具有经济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并具有即使有盈利能力也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特征。 2.即使在美国、日本等高度发达的金融环境下,政策性金融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也走过了慢长的发展之路,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组建标志着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被分割的局面应该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应该把所有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和管理。 3.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业政策性银行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特殊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和经营业务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由此决定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执行政策、自主经营、保本微利、风险防范、利益补偿、稳健发展、自我约束。根据这一目标模式,应该从健全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调控机制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 4.无论是从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其资金来源的内在要求,还是从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农业政策性的资金来源应当是低成本、相对稳定和长期性的。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机制还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灵活运用多元化筹资手段,增强自主筹资功能,改善资金来源结构,完善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5.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结构的现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予以矫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对象,不断增加开发性贷款比重。不能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为“收购银行”,它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农业开发性银行。要在把所有农业政策性业务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开拓新业务。 6.尽管从农业政策性资金运用和管理的角度来看,不能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成“收购银行”,但是加强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应该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工作重点。从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机理及其管理现状来看,加强收购资金投放环节、储存环节和收贷环节的管理,加强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绩效的考评,是实现收购资金持续稳定封闭运行,从而推动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宋宏谋[2](2002)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都至关重要。实物资本短缺和贫困的恶性循环是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农村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经济恶性循环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运用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农村保险等手段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金融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储蓄存款、贷款等绝对量增长非常快,储蓄资金是农村金融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贷款总量,特别是在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中占很大比重。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和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M2/农村GDP)有很大程度提高,但与中国FIR和中国M2/GDP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仍然很低。东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巨大差距,东部农村存款等总量占全国农村金融总量很大比重,中西部农村金融总量比重明显偏低。 农业和农村以及县域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从农民、农村、县域三个层面研究了金融渠道的农村资金净流出问题。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县域资金巨额外流间接造成农村资金的进一步外流,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问题,农村金融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深重,严重影响着中国农村金融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安全运行,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风险的高发部位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村民间非法金融活动。 农户融出资金的需求特别是存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产借款额度普遍较小,借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大多数地区农户生活性借款比重超过了生产性借款比重。各地普遍存在农产贷款难问题,其成因较为复杂。 受来自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渠道双重缺损的制约,中国乡镇企业难以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得低成本资金,尤其是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农村信用社对其贷款支持力度也因种种原因日趋减弱,资金要素日益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必须按照“调整”与“加强”两大思路,切实转变国内支持农业的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成为必然选择,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们 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必须按照“调整”与“加强”两大思路,相应地调整和加强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要尽快建立一套稳定的机制和渠道,一方面使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民储蓄等农村资金能够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不致流失,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金注入。要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建立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特别是要加强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要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机构免于不合理行政干预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法律约束,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离农”问题。

丁忠民[3](2008)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该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紧密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架构,并运用该理论架构对国外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进行了比较考察,分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培育、模式选择及其政策措施。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研究的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总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四大部分共10章。总论为研究计划设计,安排为第1章。理论研究部分共分为2章,包括:第2章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基础和第3章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框架;实证研究部分共3章,包括:第4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5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问题诊断和第6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政策部分共4章,包括:第7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培育、第8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模式选择、第9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第10章研究结论和政策运用。二、论文的基本结论1.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是一个由多因素决定的质与量有机统一的自然演进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必然存在市场失员,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规制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不仅包括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交易主体素质提高、市场结构优化、金融产品创新加快、金融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断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创新、农村金融文化的提升等农村金融市场要素结构的变化,因而是一个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农村金融供求、农村金融创新、政府行为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决定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农村信贷市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村金融市场,它被制度分割为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与非正规信贷市场两部分。在正规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贷款给富裕型农户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的最优选择;在小额信贷中,小额信贷机构的最优选择是向具有还款能力较强的维持型农户贷款;在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非正规金融部门能够运用信息和成本优势分离富裕型农户和维持型农户,并通过要求不同的利率达到分离均衡。理论上,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有纯市场主导、纯政府主导和市场与政府有机融合的三种模式,现阶段只有市场与政府有机融合的模式才是合理的成长模式。2.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都是由农村商业金融、农村政策金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机构成的分工合作体系,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培育,均采用市场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国际比较发现,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共性有:一是各国均有健全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商业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并且各国几乎都将合作金融的发展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培育的组织基石;二是各国政府均采取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农业保险制度来支持和保护农业;四是各国都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确保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成长中的导向作用大于政府机制,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机制的导向作用要大于市场机制。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国农村金融市场必将从政府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成长模式转换。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经历了由纯计划向市场逐步转换的制度变迁过程,使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既沉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存在阻碍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的众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历了计划经济和计划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其中的一个主要发展脉络是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计划体制下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强制植入和反复调整,到向市场转型的制度下对农村金融组织的商业化改革,政府逐步放权,反映了政府机制的作用由强到弱逐渐衰减的改革过程和农村金融效率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史证明了纯政府机制的优势与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构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引致这些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不健全的体制与制度原因,还有农村经济成长滞后的经济根源。4.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未能显着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居民自身积累能力的提高显着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置不仅未显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对农民收入和农村GDP增长有负面的影响效应。而农村居民储蓄对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款只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这说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居民的有效资金来源仍然处于自我积累阶段,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只发挥了储蓄功能的角色。而且,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整体金融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还可发现,不仅未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反而将农村资金输出到非农经济部门,使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了相互制约的失调状态。5.优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必须培育全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动态选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需要培育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是:一要立足于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和新特征,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更新与完善机制;二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价格形成与价格调控机制;三要引入金融竞争机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四要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分摊机制和多层次的紧急救援机制;五要培育新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尽快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在当前,我国应当选择政府导向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要合理界定政府干预领域和市场定价的边界,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和科学的政府决策制度。待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后,其成长模式应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过渡,即主要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退出机制等市场基本制度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政府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以政府的力量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三、论文的创新点1.建立了基于市场机制和模式视角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地构建了涵盖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概念界定、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要素、构成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基本内涵、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理论的分析框架。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是开放的农村金融系统内外互动的过程,不仅机制极为复杂,而且难以自发实现,必须借助政府、市场、企业等多种机制的有效协调”。将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实证了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成因和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上是制度抑制的积累,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未能显着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居民自身积累能力的提高显着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3.构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框架论文基于理论与实证结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再造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规制必须尽快做新的适应性调整。提出了“培育全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动态选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和尽快建立科学规范、有效配套的政策体系”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四、论文的政策建议1.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再造一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真正的合作金融架构改造农信社,鼓励信用社业务商业化经营,但应保留真正的信用社体制。二要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机制,适当扩大业务范围。三要积极推进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确保农业商业金融机构定位不变。四是充分培育和挖掘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五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2.发展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断开发农产品期货品种;二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政府应积极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三要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创新信贷担保机制,政府应逐步放松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3.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首先要立足于农村金融需求,创新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农民联保贷款,并为农村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鼓励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到农村。其次是创新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信贷支农金融产品,提高小额信贷额度,简化信贷交易手续,创新担保机制,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4.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要加快健全营业场所、营业网点布局、交通、通讯网络、安全设施等硬件设施,广泛推行农村流动信贷、流动保险服务。要尽快出台和实施《农产品期货交易条例》、《农业信贷法案》、《农业保险条例》、《农业合作金融法》、《农业政策金融法》、《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等法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机制。5.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快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的分级监管,同时赋予存款保险公司部分监管权。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监管法规体系,使农村金融监管部门有法可依。转变监管方式,从法律、制度、政策完善入手,采取事先审查、定期报告分析、现场检查分析方法.提高监管效率,防范农村金融风险。6.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引导承认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市场地位,赋予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定位。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监管,对地方性小规模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可确定由地方政府与人民银行同时监管。待这些小型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成长起来,再重新调整法规和监管体系。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之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之间展开公平竞争、规范发展。7.强化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干预一要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抑制农村金融财政化现象。二要建立引导金融资金回流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三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四是禁止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和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刘玉春[4](2014)在《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在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持,―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在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取向,基于金融效率视角构建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突破了以农村金融风险和农村金融功能为视角的传统研究范式,基于金融效率视角紧紧围绕―构建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具体研究中不纠结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在肯定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前提下,着眼于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等宏观角度来探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金融促进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模式。论文在把握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流派,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农村金融一直是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战略长期被轻视和忽视,农村金融机构被撤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功能缺失与服务缺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从作用机理和实证计量两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因果关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基于协整理论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变量VAR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关联性和影响程度。这既是对以往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效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评价,又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的金融供给对于农村地区的的经济增长、人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亟需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来动员资金并促进农村资本形成以有效解决日益紧迫的―三农‖难题。基于效率视角来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尹矣[5](2003)在《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致人们开始认为经济发展成也金融,败也金融。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通过金融市场间接引导经济走向;通过商业银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中观和微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通过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确保国家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通过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分散农民的资金需求。为了保证金融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和高效运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近10多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步伐,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发挥了制度在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最初的金融制度设计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机关痕迹,后期的改革只是在机制上作局部调整,并未对制度核心进行彻底变革,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制度的移植也仅局限在形式、框架上,且许多政策措施不配套,致使形式上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人们公认的“制度危机”。农村金融也是如此,199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总体框架和改革的重点等作了明确规定,从形式框架建立起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分工合作的银行体系和初具规模的证券、保险体系,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制变革、内部机制创新和经营管理也在不断加强,制度在不断完备。但是越来越严重的农村金融风险和经营低效率,却又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困惑,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是农村信用环境变化问题,或是农村金融自身问题制约着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是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出了问题,是农村信用建设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的探寻人们更加领悟到,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先进的农村金融文化和配套机制建设对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金融制度和先进的农村金融文化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重要保证。反之,落后的金融制度和计划经济的金融文化,不仅阻碍了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制约了金融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使先进的金融制度和文化的移植由于排异效应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金融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作保证,任何理性行为都会变形、走样。任何技术上的修修补补都无济于事,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研究、探索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先进的农村金融文化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能够丰富新制度经济学。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革为背景来研究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仅为我们探究金融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我们身临其境,近距离地观察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细微之处,而且对于我国的过渡经济学、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能够做出一些贡献。本文试图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在怎样的制度安排下农村金融运行最安全并富有效率。本文首先提出作者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背景,对国内外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

霍焰[6](2013)在《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使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迁使得农村成员的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多元化,农村居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也出现了分层化。这种收入路径的变化,必然给农村金融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结构的变迁会如何诱致“需求追随”型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又如何发挥“供给先导”作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成为农村金融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基于金融排斥理论、信贷配给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研究农村金融活动主体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均衡关系,破解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困境不仅有助于丰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也有助于探究“三农”问题的相关规律。在反危机取得成功后,经济转型已上升为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又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因此,有必要系统深入地探讨农民收入规模及其来源结构的变迁,分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财富结构状况,科学刻画农村金融主体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构建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良好互动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为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全文共由七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互动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入手,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在述评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及收入来源构成的变迁过程,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历程、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及其变迁以及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其结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1978——1992年、1993——2003年和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然而,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只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年间缩小了,其余年份都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从农民纯收入的地域差异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西低东高、从西部内陆地区向中部再到东南沿海递增的趋势。从农民收入的构成上看,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心部分的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其所占比重在逐渐下降,但仍然是构成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民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渐上升。同时,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有较快增加,但数额仍然很小,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章从农村金融的界定入手,从农村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村金融体现出的农民收入的变迁及其特征。运用大量数据说明:与农民收入增长阶段相同的农村银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应的城乡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与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相似的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从而以数据统计分析证实了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共生共荣的系统。第四章在梳理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金融发展理论及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在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实践,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理论是农村信贷补贴论,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在本世纪初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政策的指导性理论,并推动了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以及农村民间金融得以快速发展。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性突破,然而其仍然面临一系列制度困境,应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第五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银行业间的促进与制约,并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对中国农村银行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继尔提出相应的推进农村银行业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当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当期农业发展水平、农民外出务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及前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外出务工以及农村居民储蓄有助于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然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和财政支农比率却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显着的负向关系。脉冲和方差分析表明,影响农户纯收入的“马太效应”非常显着且短期内影响力巨大。格兰杰检验表明农民收入变动与农村储蓄率变动互为格兰杰原因,而农民收入变动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变动互不为格兰杰原因。总之,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银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其动员储蓄的功能,但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却没有发挥作用。第六章从农村保险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入手,剖析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与原因,进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农业保险的赔付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正向作用关系,农业保险的赔付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赔付额有反向作用关系。农业保险虽然对农民增收有作用,但作用还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农业保险补偿风险的能力差以外,也进一步说明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防范和分散农业风险对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运用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第七章从介绍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与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部分空白,是实现农业产业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作用。在发展初期,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应该采取封闭型的契约基金、政府也应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本文创造性地以“大金融”的观念,从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方面,运用统计分析法描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研究了农村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辨析了农村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了农户收入变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市场效率的影响;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制度框架及发展路径。总之,本文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变革趋势,将各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虑,提出构建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顺利转型的金融支撑的理论框架,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由于本人计量水平有限,以及有关数据不容易获得,因此本文的计量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王海英[7](2016)在《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文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三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三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关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既有研究大致从三个主要脉络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角度辨析我国金融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从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争论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变革的应然路径;三是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二元对立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及变迁性质。从这些脉络出发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但是,既有研究不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背后深层的历史制度逻辑,不能为我们理解诸如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复杂或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有洞见力的解释框架。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三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三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即第一阶段是以股份制银行等为代表的变革发展实现了相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二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三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增量式变革。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增量式变革,国家试图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金融资源与服务需求。

曹汝华[8](2004)在《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研究了国内外农村融资基础理论和掌握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金融体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短缺及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理论界已经注意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融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满足农村发展对农村融资体制的基本需求——增加农村融资总量,调整融资结构,改进融资体制。因此,在当前中国城乡差别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如何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尤其是如何将低收入和贫困的农民纳入发展的轨道,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并使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使作者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并由此首次发现并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农村融资问题这一崭新课题。 本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农村融资的一般概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地具体分析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融资活动的发展历程,各种矛盾的互相影响,展开对各种融资途径的具体探讨,发现农村融资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农村融资发展对策;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农村融资活动和理论形成的历史寻根,当前中国农村融资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判断和预测了农村融资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村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并总结适合中国特色的融资方式,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开展农村融资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从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制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的紧张。从资金供求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资金需要和目前经济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制约下的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矛盾导致的资金缺口的形成;运用模型分析法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资金供求之间的制约关系,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农村资金的投入,尤其是需要农村融资的支持。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农村融资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与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融资理论框架,实现农村融资研究的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达到农村融资理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有效服务的目的。

邹悦[9](2012)在《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确保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金融,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法规不仅效力等级较低,而且非常零散,甚至有些重要法律制度缺失。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已然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借鉴世界有关国家农村金融立法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应当从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农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农村金融服务法律制度和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4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构建和完善。论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3大部分。正文第一章界定了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内涵;第二章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第三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第四章考察了美、法、日、印等国家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指出其值得借鉴的启示;第五章提出了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框架的几点建议。

赖永经[10](1994)在《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文中研究表明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四川省南充地区农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国家政府银行。承担着现农业银行划分出来的政策性的经营业务和由财政部门承担的信用业务。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保本微利,维护...

二、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四、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一、 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与国家干预
    二、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保护
    三、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与行为特征
第二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一、 农业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概况
    三、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
    一、 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的内涵及其目标模式
    二、 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动力机制
    三、 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调控机制
    四、 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约束机制
第四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与融资机制
    一、 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的内在要求
    二、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基本情况
    三、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四、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特征
    五、 我国农业政策性融资机制的基本判断
    六、 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融资机制的途径
第五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
    一、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特征的理论分析
    二、 国外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的比较
    三、 我国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的现状判断
    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与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结构的矫正
第六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一、 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意义和作用
    二、 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机理研究
    三、 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绩效的识别
    四、 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现状分析
    五、 加强三个环节的管理
    六、 加强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法制化建设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中文)
内容提要(英文)
绪论
第一章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理论述评
    一、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二、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第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考察及其经验借鉴
    一、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的总体情况
    二、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金融制度
    三、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
    一、 中国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变迁及正规金融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中国农村存款增长情况
    二、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分析
    三、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问题分析
    一、 中国农村资金流向的总体考察
    二、 农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
    三、 农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
    四、 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不良影响
第六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分析
    一、 金融风险基本理论简要回顾
    二、 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总体分析
    三、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及其成因总体分析
    四、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风险分析
    五、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风险分析
    六、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分析
第七章 中国农民(户)金融需求分析
    一、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二、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的总体考察
    三、 农户融出资金需求分析
    四、 农户融入资金需求分析
    五、 农户贷款难问题分析
第八章 中国乡镇企业金融需求分析
    一、 中国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二、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三、 乡镇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四、 乡镇企业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第九章 WTO背景下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需求分析
    一、 履行WTO承诺需要我国政府转变支持农业的方式
    二、 加入WTO与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需求分析
第十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制度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和资料
第2章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市场发展理论
    2.2 金融产业发展理论
    2.3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
    2.4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第3章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框架
    3.1 农村金融市场的构成及特征
        3.1.1 农村金融市场的概念界定
        3.1.2 农村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3.1.3 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特征
    3.2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基本内涵
        3.2.1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概念界定
        3.2.2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指标表现
        3.2.3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决定因素
    3.3 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农村信贷市场为例
        3.3.1 引言和基本模型
        3.3.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3.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3.4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理论模式
        3.4.1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3.4.2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3.4.3 市场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成长模式
第4章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概况
        4.1.1 美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4.1.2 法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4.1.3 德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慨况
        4.1.4 日本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4.1.5 印度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4.2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特征与趋势
    4.3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及评述
        4.3.1 市场导向型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4.3.2 政府导向型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4.3.3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简要评述
    4.4 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问题诊断
    5.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历史与现状
        5.1.1 建国初期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1949-1958
        5.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1958-1978
        5.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的演化:1978年至今
    5.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问题特征
        5.2.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严重滞后
        5.2.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区域发展极不协调
        5.2.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非规范性突出
    5.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原因分析
        5.3.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历史原因
        5.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制度原因
        5.3.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滞后的经济原因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6.1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6.2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数据说明
        6.2.2 实证方法
        6.2.3 单位根检验
        6.2.4 协整检验
        6.2.5 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6.3 实证结果总结与评述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机制培育
    7.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供求机制培育
        7.1.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供给机制
        7.1.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需求机制
    7.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价格机制培育
        7.2.1 公平的交易机制
        7.2.2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7.2.3 适度的价格补贴机制
    7.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竞争机制培育
    7.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退出机制培育
        7.4.1 健全的存款保险机制
        7.4.2 金融机构紧急救援机制
    7.5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监管机制培育
        7.5.1 完善立法合作机制
        7.5.2 建立牵头监管机制
        7.5.3 培育信息共享机制
第8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模式选择
    8.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体制模式
        8.1.1 转型初期的模式选择----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8.1.2 市场经济成熟期的选择----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8.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组织模式
        8.2.1 多元的微观金融组织
        8.2.2 自律的行业组织模式
    8.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调控模式
        8.3.1 金融发展规划为先导
        8.3.2 相机抉择的调控规则
第9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
    9.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9.1.1 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
        9.1.2 政策金融市场与商业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
    9.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多元化战略
        9.2.1 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
        9.2.2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9.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绩效战略
        9.3.1 科学的农村金融市场绩效评价体系
        9.3.2 农村金融市场的绩效提升战略
    9.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战略
        9.4.1 持续有效的金融制度创新战略
        9.4.2 促进金融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
    9.5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区域战略
        9.5.1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9.5.2 促进农村金融的梯度化发展
    9.6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诚信战略
        9.6.1 构建金融诚信化的产权基础
        9.6.2 完善诚信制度化的法治体系
        9.6.3 强化诚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9.6.4 弘扬全社会的诚信价值观念
第10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运用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再造
        10.2.2 发展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10.2.3 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
        10.2.4 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
        10.2.5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10.2.6 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引导
        10.2.7 强化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干预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
        1.2.2 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效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进一步研究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2.1.1 金融中介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1.3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
        2.2.1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市场理论
        2.2.4 局部知识论
3 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济基础
    3.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3.1.2 第二阶段:1978年——1992年
        3.1.3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增长
        3.2.1 农村经济规模与贡献
        3.2.2 农村经济增长速度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变迁
        3.3.1 农民收入在增长但增幅缓慢
        3.3.2 城乡间、区域间、农户间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3.3.3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3.4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及测算
        3.4.1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3.4.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4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迁
    4.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的变迁过程
        4.1.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4.1.2 第二阶段:1978年-1992年
        4.1.3 第三阶段:1992年-2003年
        4.1.4 第四阶段:2003年-现在
    4.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
        4.2.1 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利率运行
        4.2.2 农村正规金融利率政策
    4.3 农村正规金融规模
        4.3.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
        4.3.2 农村正规金融业务状况
    4.4 农村正规金融微观金融效率
    4.5 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衡量
        4.5.1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4.5.2 农村金融中介效率
        4.5.3 农村金融投向效率
5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价
    5.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研究文献回顾
        5.1.3 研究模型简介
        5.1.4 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5.1.5 实证分析
        5.1.6 结论与启示
    5.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引言
        5.2.2 模型设定:帕加诺模型
        5.2.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2.4 结论与启示
    5.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5.3.1 文献回顾
        5.3.2 分析模型和数据指标选择
        5.3.3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5.3.4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的OLS分析
        5.3.5 研究结论
    5.4 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协调发展实证
        5.4.1 研究文献回顾
        5.4.2 研究模型简介
        5.4.3 研究数据选择
        5.4.4 实证分析
        5.4.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 效率视角下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6.1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分析
        6.1.1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6.1.2 农村金融组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6.1.3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
    6.2 效率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
        6.2.1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6.2.2 建立健全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6.2.3 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6.3 效率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原则
        6.3.1 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原则
        6.3.2 服务“三农”原则
        6.3.3 坚持竞争的市场化导向原则
        6.3.4 协调发展原则
7 基于效率视角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1.1 转变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7.1.2 科学界定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边界
        7.1.3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7.2 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7.2.1 激活农村信贷市场
        7.2.2 稳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7.2.3 大力拓展农村保险市场
        7.2.4 积极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7.3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3.1 壮大农村政策性金融
        7.3.2 改组农村合作性金融
        7.3.3 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
        7.3.4 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
    7.4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4.1 进一步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
        7.4.2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环境
        7.4.3 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一) 制度与制度经济学
    (二) 金融制度的含义及功能
    (三) 农村金融制度学
    (四)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
第三章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反思与评价
    (一)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二)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度学评价
    (三)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分析
    (四)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透晰
第四章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分析
    (一)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供需矛盾分析
    (二)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与确立
    (三)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
    (四)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 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与思考
    (一) 农村金融组织理想模式分析
    (二) 农村金融组织改革的理想模式
    (三) 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现状及缺陷分析
    (四) 国外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安排与借鉴
    (五) 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制度调整与再造
    (六)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机构的反思与定位
    (七) 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安排与重组
    (八) 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效率分析
第六章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完善与发展
    (一)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及特征
    (二)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三)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
    (四)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政策建议
第七章 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二) 农村金融监管的历史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四) 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效率分析
    (五)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非正式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文化建设
    (一) 农村金融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二) 农村金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典型实例分析
    (四) 农村金融企业文化与农村信用文化博弈分析
    (五) 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九章 制度实施机制――金融企业制度建设
    (一) 制度实施机制的含义及重要性
    (二) 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 重构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
    (四) 加快农村金融企业现代组织结构建设
    (五) 切实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第十章 结论及制度风险综述
参考文献

(6)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述评
        1.2.2 国内文献述评
    1.3 本文主要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农民收入增长及其路径变迁
    2.1 农民收入水平的变迁历程
        2.1.1 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
        2.1.2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历程
        2.1.3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及其变迁
    2.2 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其结构变迁
        2.2.1 农民收入的构成
        2.2.2 农民收入的结构变迁
第3章 体现农民收入变迁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
    3.1 农民收入变迁引致需求型农村金融发展
        3.1.1 农村金融的界定及内涵
        3.1.2 与农民收入增长阶段相同的农村银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3.1.3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农业保险
        3.1.4 刚刚起步的农业证券
    3.2 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应的城乡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
        3.2.1 城乡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
        3.2.2 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农村金融抑制
    3.3 与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相似的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3.3.1 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农户储蓄存款余额的区域差异
        3.3.2 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区性差异
        3.3.3 农民收入差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内部不平衡的理论分析
第4章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互动的理论分析
    4.1 金融发展理论
        4.1.1 金融结构理论
        4.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4.1.3 金融约束论
        4.1.4 金融功能说
    4.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4.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4.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4.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4.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4.3.1 金融发展理论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的体现
        4.3.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比较及其在中国农村的实践
    4.4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新发展
        4.4.1 农村金融改革实现的制度创新
        4.4.2 农村金融改革中仍存在的制度困境
第5章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银行业发展的互动
    5.1 农村银行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与制约
        5.1.1 农村银行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
        5.1.2 农村银行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5.2 农民收入增长催生需求引致型农村银行业发展
        5.2.1 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变迁影响着农村金融需求
        5.2.2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银行业发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3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银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5.3.1 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村银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微观举措
        5.3.2 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村银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宏观举措
第6章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保险业发展的互动
    6.1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保险业发展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6.1.1 农村保险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6.1.2 中国农村保险业的滞后发展及其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互制约
        6.1.3 中国农村保险业滞后发展的原因分析
    6.2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保险业发展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中国农村保险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协整分析
        6.2.2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保险业发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 促进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保险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6.3.1 政府在促进农村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策
        6.3.2 保险机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7章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互动
    7.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概述
        7.1.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及特点
        7.1.2 中国农业产业基金的快速发展
    7.2 农业产业基金与农民收入增长良性互动的理论分析
        7.2.1 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基金
        7.2.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7.3 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7.3.1 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
        7.3.2 促进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7)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视角、概念工具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方法与实证材料的获取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与产业变迁:展开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及其理论特征
    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制度学派与产业变迁
    三、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产业变迁的分析要素
第三章 第一次增量改革:体制内银行的曲折改革(1984-2007)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从分割化专业银行体系到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
    二、决策者认知:国家关于国有银行业体系变革的双重战略理解
        (一)工具性认知:银行业应积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宏观调控
        (二)实质性认知:“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准体制外”金融与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一)市场结构增量:培育和发展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组织形式
        (二)产权结构增量: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四、产业政治: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央地金融控制权博弈
        (一)国有银行业增量式改革中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形成
        (二)国家控制下依附性的政银商关系及其影响
        (三)央地间金融控制权的博弈
第四章 第二次增量改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努力(2008-2012)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民间金融的再次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一)早期的民间金融
        (二)民间金融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
    二、决策者认知:服务三农、实体经济与民间金融规制“宜疏不宜堵”
        (一)从服务“三农”到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对银行业金融要回应的问题及应有角色的认识
        (二)从严格打击到疏堵结合:国家重新理解和看待民间金融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区域金融改革
        (一)民间金融准入政策变迁与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二)以民间金融为重点的区域金融改革:温州、广东、泉州等地的试点
    四、产业政治:市场化政银商关系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游戏”
        (一)市场化的非对称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二)“开大门”与“设门槛”:“村镇银行”的准入游戏
第五章 第三次增量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与合法性支持(2013-2015)
    一、银行业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一)互联网金融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
    二、决策者认知:传统银行业的弊端与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一)传统银行业金融体系弊端重重亟须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可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
    三、增量式战略的构建:鼓励和规范以第三方支付等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整体政策环境的塑造:从“让子弹飞”到“靴子落地”
        (二)具体治理探索:以第三方支付与P2P为代表的重点治理
    四、产业政治: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博弈及隐含的政银商关系
        (一)余额宝存废之争:互联网金融发展折射的政银商关系
        (二)竞争与合作: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游戏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文的主题
        1.1.3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融资问题综述
        1.2.1 国外农村融资问题综述
        1.2.2 国内农村融资问题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1.5 研究主线及逻辑结构
2 农村融资的基础理论
    2.1 产业结构划分与农村融资概念
        2.1.1 产业结构的划分
        2.1.2 农村金融及农村融资概念
    2.2 农村资金
        2.2.1 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需资本的形成
        2.2.2 农村资金的特性
    2.3 农村融资供求理论
        2.3.1 农村资金需求
        2.3.2 农村资金供给
    2.4 融资机制
        2.4.1 纵向融资机制
        2.4.2 横向融资机制
        2.4.3 纵横结合的融资机制
        2.4.4 资金供求均衡机制
    2.5 融资的一般原则
        2.5.1 互利性原则
        2.5.2 合法性原则
        2.5.3 公平性原则
        2.5.4 灵活性原则
        2.5.5 风险管理原则
    2.6 小结
3 农村融资方式
    3.1 国外农村融资方式
        3.1.1 私人借贷形式的农村融资
        3.1.2 商业信用借贷形式的农村融资
        3.1.3 金融市场形式的农村融资
        3.1.4 商业银行形式的农村融资
        3.1.5 政府农贷机构介入的农村融资
        3.1.6 合作金融形式的农村融资
        3.1.7 其他形式的农村融资
    3.2 我国目前可利用的农村融资方式
        3.2.1 国家主权形式的农村融资
        3.2.2 银行信贷融资
        3.2.3 资本市场融资
        3.2.4 合资合作融资
        3.2.5 农村项目融资
        3.2.6 农村的信用合作融资
        3.2.7 金融扶持
        3.2.8 民间融资
    3.3 小结
4 农村融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1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
        4.1.1 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
        4.1.2 国际金融市场的新特点
        4.1.3 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
    4.2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化、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4.2.1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化
        4.2.2 农村经济中的货币化
        4.2.3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4.3 农村融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4.3.1 缓和资金使用的季节性矛盾
        4.3.2 支持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
        4.3.3 增强抗风险能力
        4.3.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农村融资
        4.3.5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需要农村融资
        4.3.6 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机制需要农村金融来弥补
        4.3.7 农村融资为“走出去”战略服务
        4.3.8 农村信贷的贡献率
    4.4 小结
5 当前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状况分析
    5.1 中国农村资金需求分析
    5.2 农村资金供给分析
    5.3 小结
6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农村融资
    6.1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6.1.1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6.1.2 新时期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1992~ )
    6.2 中国农村融资的发展现状
        6.2.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6.2.2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演变
        6.2.3 中国农村融资存在的问题
    6.3 小结
7 中国农村融资的战略对策及措施
    7.1 中国农村融资的战略对策
        7.1.1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融资
        7.1.2 构建有效的农村资金供求微观基础
        7.1.3 建立积极的宏观农村融资机制
    7.2 中国农村融资的战略措
        7.2.1 用好用足WTO农业规则,强化财政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
        7.2.2 调整对民间借贷的政策
        7.2.3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7.2.4 政府为农村融资提供的服务措施
        7.2.5 货币政策措施
        7.2.6 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方式,把握好农村融资发展趋势
    7.3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概述
    2.1 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2.1.1 农村金融的涵义
        2.1.2 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关系
    2.2 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内涵要素
    2.3 构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理论支持
第3章 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发展
    3.1 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变历程
        3.1.1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3.1.2 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 1997 年
        3.1.3 第三个阶段:从 1997 年至今
    3.2 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变特征
        3.2.1 强制性变迁方式贯穿始末
        3.2.2 政策性文件占据主导地位
        3.2.3 非正规金融关注缺失
第4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不足
    4.1 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综述
        4.1.1 关于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
        4.1.2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法律制度
        4.1.3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
        4.1.4 关于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4.2 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缺陷
        4.2.1 商业性金融的相关法规支农针对性不强
        4.2.2 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立法缺失
        4.2.3 民间金融缺乏法律关注
        4.2.4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制度障碍
        4.2.5 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不科学
        4.2.6 农产品期货法律机制不完善
        4.2.7 农村金融监管缺少专门的法律规范
    4.3 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缺陷原因分析
第5章 国外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借鉴
    5.1 国外相关国家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5.1.1 美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5.1.2 法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5.1.3 日本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5.1.4 印度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5.2 国外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启示
        5.2.1 注重对农村金融进行专门性立法
        5.2.2 注重以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为基础
        5.2.3 注重以政策性金融法律制度为导引
        5.2.4 注重以农业保险制度为保障
        5.2.5 注重民间金融立法
第6章 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
    6.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
        6.1.1 加快合作性金融机构立法
        6.1.2 制定农村政策性银行法
        6.1.3 科学引导民间金融组织
    6.2 修订农村金融服务法律制度
        6.2.1 拓宽农村融资担保的抵押物
        6.2.2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
    6.3 重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
        6.3.1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6.3.2 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法律制度
    6.4 重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6.4.1 设置农村金融的独特监管体系
        6.4.2 农村金融监管法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D]. 李国虎. 华中农业大学, 2000(03)
  •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宋宏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D]. 丁忠民. 西南大学, 2008(05)
  • [4]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刘玉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5]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研究[D]. 尹矣.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8)
  • [6]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 霍焰. 吉林大学, 2013(08)
  • [7]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D]. 王海英. 上海大学, 2016(04)
  • [8]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D]. 曹汝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
  • [9]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 邹悦. 武汉工程大学, 2012(01)
  • [10]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几点意见[J]. 赖永经. 农村金融研究, 1994(01)

标签:;  ;  ;  ;  ;  

关于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的若干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