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取注射用黄芩甙的点滴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兰姗[1](2007)在《清肺注射液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肺炎是目前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之一,在中医学上属于风温肺热病范筹。中医现代研究认为:风热犯肺,肺气壅塞,失于清肃是其发病特点,辨证属“热毒壅肺”之证,应早期运用清热解毒方药急挫热势,清肺散邪,防止传变。本方根据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选用栀子和黄芩提取物相配伍,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根据方中药味的化学成分及该方的临床特点,本方制成静脉注射液,暂命名为清肺注射液。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综述一、二分别介绍了栀子、黄芩的研究概况,对栀子、黄芩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综述。综述三介绍了超滤技术在中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清肺注射液的制剂学研究考察了药液溶解的pH值和冷藏时间;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了活性炭工艺;采用析因试验考察了超滤法除热原的工艺;考察了pH值和灭菌条件对注射液质量的影响;确定了等渗调节剂氯化钠的用量。第三部分清肺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起草了清肺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栀子苷、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并对注射液、栀子半成品及原料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第四部分:清肺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研究并确定了本注射细菌内毒的检查方法。
赵鲲鹏[2](2002)在《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变态反应病是指一切由变态反应机制导致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变态反应病的发病率又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病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有些发病机制迄今仍未明确。西医治疗变态反应病疗效虽然满意,但难以克服副作用多、复发率高的缺点,且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防药物。中医药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且能综合调整人体机能,因而很受重视。本研究在系统地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变态反应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和导师的临床经验,对黄芩汤(HuangQin Tang elements compound,以下简称为HEC)治疗变态反应病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医学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黄芩汤中抽取每一味药的抗变态反应的主要功效成分来进行再配伍。观察其疗效以及与原方的差异,从而探寻有效的预防变态反应药物。本课题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首先探索了现代医学对变态反应病的认识,防治思路及最新研究进展。其次探讨了中医药防治变态反应病的防治思路、辨证规律、专病专方研究以及其它治疗手段。对中医药防治变态反应病的优势和不足都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黄芩汤的古今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对黄芩汤防治变态反应病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制剂学研究:首先规范黄芩汤的剂量、药源、煎煮方法,对加水量、煎煮时间、火候都进行了精确的控制;其次采用高效液相法对各功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实测得每100ml黄芩汤中含黄芩甙0.789g、白芍总甙0.420g、甘草酸0.600g,与国家2000版药典符合;然后依照此比例,配制功效成分小复方。二、药效学研究:(1)HEC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对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炎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著差异, P<0.05。(2)HEC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对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功效成分组二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 P<0.05。(3)HEC对药物所致动物皮肤瘙痒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均能明显提高组胺致痒豚鼠的致痒阈,其中以功效成分组二较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P<0.01.(4)HEC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PCA),结果表明,黄芩汤对抗原引起的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一有显著差异,P<0.01。(5)HEC对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汤各组均能延长由组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著差异, P<0.05。(6)HEC对致敏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汤各组均能延长由过敏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著差异,P<0.05。(7)HEC对DNCB致敏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三个观察<WP=3>组对DNCB致敏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组均有显著升高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黄芩汤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作用主要与其中的黄芩甙、甘草酸、白芍总甙有关。在实验中,功效成分组与黄芩汤水提物组的效果大致相当。且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显然:功效成分组在防治变态反应病方面可以替代黄芩汤使用。采用这种二次配伍的功效成分小复方不仅可以保证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服药量,减轻肝肾和胃肠负担,因而在变态反应病的防治方面极具优势。
刘海隆[3](2006)在《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参照注射液配制的相关标准,以在动物体外有显著杀螨活性的中药成分丁香酚为主要原料,制成丁香酚注射液,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试验,稳定性试验,临床药效学试验。1.设计处方,选用植物大豆油作为药物溶剂,配制成1%的丁香酚注射液(丁香酚10mL、三氯叔丁醇3g、二丁基苯酚0.1g、加注射用油至1000mL)。并分别测定了大豆油的酸值、皂化值和碘值,并对其颜色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大豆油的酸值为0.5240,皂化值为188.533,碘值为126,颜色检查浅于6号标注比色液,符合药典注射用油的要求,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精制。2.对丁香酚注射液一般质量考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酚注射液的含量,丁香酚在波长286.0nm,20~98μg·mL-1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收率为96.8%, RSD是1.3%。所配制的3批次注射液pH在5~6之间;澄明度检查均为浅黄色澄明液体,未发现易见的异物;无菌检查符合规定。3.安全性试验:丁香酚注射液安全系数为家兔用量的70倍,丁香酚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7889g/kg,毒性小。此外豚鼠过敏性试验、家兔刺激性试验、溶血试验和热原检查证明丁香酚注射液无刺激性、无溶血现象、无过敏反应、无致热原。4.稳定性试验:光加速试验结果显示丁香酚射液对光较敏感,经日光灯加速照射10d后颜色加深。采用经典恒温热加速试验,研究温度对丁香酚注射液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指数定律,由试验数据所得方程线形良好,lgK=9.3284-4339.16/T, R2=0.9994。避光条件下室温25℃时的预测有效期为2年。常规试验放置3个月和长期试验放置12个月后有效成分含量仍在96%以上。5.药效学试验:以家兔为试验动物,观察丁香酚注射液治疗动物螨病的效果。点滴法离体杀螨试验表明,丁香酚注射液110min可以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效果与伊力佳(0.1%的伊维菌素)104min相当。药物血清法表明,丁香酚注射液0.5mL/kg给药与伊力佳0.3mL/kg给药制备的家兔血清,体外杀螨效果相当。兔体杀螨试验显示丁香酚注射液0.5mL/kg间隔7d肌肉注射给药两次可以杀死螨虫,达到治疗的效果。
杨培民[4](2011)在《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临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白花蛇舌草进行深入研究,分离纯化其抗肿瘤活性部位(多糖和黄酮),对白花蛇舌草黄酮苷进行体外转化,得到脱去糖链、分子量变小、极性降低、脂溶性和膜通透性高、可直接吸收入血的黄酮苷元,与多糖联合制备成适合抗肿瘤药物的最佳载体——脂质体复合物,提高药物的膜透过性和靶向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对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及药效学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适宜的提取及纯化方法制得高纯度的白花蛇舌草多糖有效部位,对其理化性质及一级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分析。2.以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白花蛇舌草黄酮苷,采用酸水解法对黄酮苷进行体外转化,制备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3.采用顶空-GC法对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中的大孔树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查。4.采用HPLC-MS法对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的基本母核、相对比例等进行初步分析。5.比较并优化不同的脂质体制备工艺,制备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脂质体。6.以白花蛇舌草多糖作为冻干赋形剂(保护剂),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前体脂质体(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7.对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初步稳定性进行考察。8.分别采用体内、外抗肿瘤实验法等对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药效学进行研究。结果1.采用水提分级醇沉法制得了白花蛇舌草粗多糖,然后分别以鞣酸沉淀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等杂质,进而分别采用超滤技术、DEAE-32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30凝胶层析等精制手段制得了高纯度精制多糖(PODⅡ)。2.通过乙醇回流法提取白花蛇舌草黄酮有效部位,分别采用改良石硫法、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进行纯化精制,得高纯度白花蛇舌草黄酮苷;采用温和酸水解法将白花蛇舌草黄酮苷转化为分子量小、极性低、具有良好脂溶性和膜通透性的黄酮苷元。3.通过对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的顶空-GC法分析发现,本文所采用的大孔树脂预处理方法(专利技术)可有效去除AB-8型大孔树脂中的有机残留物,成品中的有机残留物检查均符合相关规定。4.通过对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的HPLC-MS法分析发现,其基本黄酮母核为槲皮素和山奈酚,二者相对含量约为3.2:1。5.对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两种脂质体制备方法进行重点比较,以药物的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最终采用改进的逆向蒸发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较高包封率的白花蛇舌草黄酮苷元脂质体。6.以PODⅡ作为冻干赋形剂(保护剂),同时为药效成分,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得了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7.分别对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pH值和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查;对光照、温度等影响脂质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采用室温留样法考察了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3个月初步稳定性。8.采用在体实验法分别试验了本研究脂质体复合物对S180和H22实体瘤的生长抑制以及腹水瘤的生命延长作用,对裸鼠移植人肺癌A549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体外实验法考察了对肿瘤细胞H460、Hela、Bel-7402和MCF-7生长的抑制作用;另外,分别考察了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脾NK细胞活性作用的影响,反映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论制得的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表现了良好的免疫增强和抗肿瘤活性,且制剂稳定性良好,其中的多糖和黄酮成分配伍应用,共奏“扶正祛邪”之效,符合传统中医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从而发挥“整体效应”。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开发应用前景,对于白花蛇舌草的合理用药、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冠月[5](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文中研究说明清开灵注射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现代中药制剂,,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的典范。其主要成分为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栀子、板兰根、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管等病症,在治疗急重热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报道数量也明显增多,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复杂,产品本身存在蛋白质等杂质或有效成分氧化降解等是重要原因之一本论文围绕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展开研究,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多肽类有效成分建立了快速的含量测定方法,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建立了系统的分离方法,并对大分子物质中的杂质蛋白部分建立了限量检查的方法,完善了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提高清开灵注射液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起到了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样品,首先采用超滤离心法将注射剂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分离并浓缩,紧接着采用考马斯亮蓝显色法对浓缩所得样品中的蛋白及多肽类物质进行定量测定,并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实验中根据分子量的不同选取不同分子截留量的超滤离心管对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分子量的分布范围-并进行了研究。将建立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用于参麦、刺五加、茵栀黄、红花、丹参等十五种注射液中蛋白成分的限量检查,探索该方法在中药注射液中的适用性。2、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在第一章实验中制得的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样品的基础上,采用AsahipakODP 504E色谱柱对样品进一步分析,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类有效成分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的指纹图谱。3、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在第二章实验内容证实超滤离心法所得的大分子样品中残留有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基础上,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除去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以得到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样品。实验中分别对色谱柱、洗脱液、流速以及葡聚糖凝胶型号进行考察,建立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的最佳分离条件。4、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类杂质的限量检查在第三章实验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SK凝胶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进行再一次的分析,实验对各标准蛋白的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进行线性考察,得到五种标准蛋白在TSK凝胶柱上的分子量标准曲线;并考察标准蛋白含量的线性关系,得到标准蛋白的质量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分子量以及含量建立限量检查标准。以上实验内容的研究结果表明:(1)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用于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检查具有其实用性,但在具体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限制条件,需要对其适用范围展开进一步的研究。(2)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结合TSK凝胶色谱法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限量标准要求注射液中分子量大于10KD的杂质蛋白含量不得超过10ppm。将该方法运用于十批清开灵注射液的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高,不受人员以及仪器变动的影响,结果可靠,限量标准的确定亦非常合理,可以作为药典中有关中药注射液相关物质检查的参考。
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6](1977)在《对茵栀黄注射剂处方分析及改进》文中提出茵栀黄注射液的原处方中黄连,大黄含盐酸小蘖碱,与黄芩甙配伍,大黄的鞣质也能与盐酸小蘖碱沉淀,影响药效;黄连价贵货少。本文介绍对原处方改进情况,处方组成为茵陈、栀子、大黄、黄芩甙,使疗效有所提高。
韩小花[7](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清开灵注射液在治疗皮肤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使用前后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情况,客观地评价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病种、中医证型及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本药物。方法:本研究包括清开灵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两部分。回顾性分析565例住院患者的病案,收集其中的一般情况、清开灵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皮损的变化情况等信息,填写《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使用情况登记表》、《不良反应登记表》,将收集的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不同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不同疾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湿疹6例,占46.1%;在共收集的48例湿疹病例中,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有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高于无过敏史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6.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占92.3%,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7.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胸闷、皮肤瘙痒、皮疹、手臂疼痛、口干、心动过速、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红线。8.发生时间多在输液开始后3-30min,持续时间多在1-3h之间。9.未发生不良反应者552例,在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前后RBC、HB、PRO、TP、A.G、AST、ALT、UA、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NE%、URO、BLD、BUN、Cr、T、P输液后的值均低于输液前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检验指标升高的情况。10.清开灵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银屑病、带状疱疹等疾病;证型主要为血热证、热毒证。11.使用时间多为7-18天。12.皮损面积、颜色、浸润及肿胀、疱四个方面输液后的各项评分较输液前有明显下降,二者有显著性差异。13.疗效结果:痊愈45例,占8.2%;显效147例,占26.6%;有效207例,占37.5%;无效153例,占27.7%,总有效律34.8%。结论:1.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不会造成患者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的损害,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别是湿疹患者和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2.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可用于银屑病、红皮病等红斑鳞屑性疾病,带状疱疹、丹毒等感染性疾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证属血热、热毒者,使用时间以1-2周为宜,疗效确切。
钟相根[8](2004)在《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病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脑缺血后,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泌大量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NTFs),NTFs 能够从多途径对抗脑缺血损伤并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但由于NTFs 多为大分子肽,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外周给药难以到达作用部位。而脑内给药又会加重缺血损伤,且操作复杂。所以,充分诱导内源性NTFs 及其受体的表达,可能是治疗缺血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进行了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分析了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的特点与问题,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反应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机制,以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线栓法MCAO 模型是研究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模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大鼠的体重和鼠龄。此外,动物的品系、尼龙线直径的选用、制备方法、放置方法及放入深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模型的成功率。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异常活跃,半暗带神经元死亡原因可能首先是胶质细胞功能异常。脑缺血损伤所激发的胶质细胞反应极其复杂,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模式。激活后的胶质细胞发挥“双刃”效应。一方面,它们能缓冲神经元释放的毒性物质,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另一方面,它们释放的一些细胞因子也具有毒性作用,加重神经元损伤。脑缺血后,NMDA 受体激活及Ca2+ 内流等因素触发了多种NTF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并通过稳定细胞内Ca2+浓度、抗自由基损伤、抗细胞凋亡、增强蛋白激酶C 的活性、修复受损神经元等机制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的作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瞩目的焦点。虽然多年的探索已经给予我们不少经验、教训和启发,但是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开发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出现多样化趋势,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第二部分采用线栓法大鼠MCAO 模型,围绕神经营养因子,从不同家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同一成员的因子及其受体三个层次,探讨了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及效应特征。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 清开灵有效组分可促进脑缺血后早期星形胶质细胞(Ast)的活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Ast 所独有的细胞骨架蛋白,是Ast 中主要的中间丝蛋白,被认为是Ast 的特征性标志。钙结合蛋白S-100β的表达上调是Ast 功能活化的重要标记。脑缺血12h,各用药组可上调GFAP、S-100β的表达,Ast 进一步活化。早期<WP=6>-2- 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Ast 的活化在抗脑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发现,清开灵有效组分对 Ast 活化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和自限性。黄芩甙、栀子甙的作用在于促进Ast 的反应性增生,而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合方则表现为对Ast 功能活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的自限性表现为对极早期Ast 活化的影响,随后这种效应消失。这种作用形式既促进了早期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又自限了无限活化的反应性胶质增生及S-100β的神经毒性对受损神经元修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清开灵有效组分可通过多途径神经营养机制发挥早期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反映脑缺血神经元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标志酶。脑缺血12h,各用药组可降低血清NSE 含量,以黄芩甙、胆酸、合方的神经保护作用最强。其抗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表现为:(1)促进活化的 Ast 等产生 bFGF、IL-6 是其神经营养机制的重要途径;(2)以神经元等产生 NGF、BDNF 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是其有效机制;(3)促进神经保护蛋白 HSP70 合成,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4)通过TGF-β及其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是其有效机制。 提示诱导内源性 NTFs 的表达,可能是复方中药治疗缺血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此外,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还可能部分是通过阻抑神经元发生凋亡的过程而实现的。 3. 清开灵有效组分的生物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相对特异性。 时效性表现为:组分的生物效应随时间而明显增强、减弱,甚至转变。提示时间不同,机体不同机能状态引起相应靶点数量和活性的改变,同一组分中活性成分群的终末效应为其适应作用。 相对特异性表现为:清开灵有效组分对Ast 活化和对神经营养因子的不同家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同一成员的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效应的差异性。提示组分中特定化学成分群作用于特定靶点群,组分的终末效应为其选择作用。如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作用的选择性。 4. 复方中药配伍的疗效优势可能体现在不同组分在不同环节、不同靶点生物效应的组合效应方面,因此研究中药复方要高度重视组效关系。 复方中药的生物效应是多组分在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作用的体现。环节
李蕊[9](2008)在《中药透皮剂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透皮剂是由东北农业大学药理教研室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制剂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芩、蒲公英、连翘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活血通乳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型乳房炎。根据新兽药管理条例,本试验研究了中药透皮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起草了中药透皮剂的质量标准草案,研究结果为新兽药的申报及其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生产提供了保障。在性状方面,主要描述了中药透皮剂的颜色和外观性状,本品为黄褐色、均匀细腻的软膏,且在贮藏过程中性状不发生变化。在定性鉴别方面,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主要的三味药材分别进行了定性鉴别。黄芩:采用聚酰胺薄膜,以36%乙酸为展开剂,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为显色剂,日光下检视。蒲公英: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乙酸乙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连翘:采用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甲醇(5﹕1)为展开剂,以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105℃烘烤至斑点显色清晰。结果表明,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和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斑点分离效果好,证明所选方法的专属性强。在含量测定方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制剂中的黄芩苷和连翘苷。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C18色谱柱(250×4.6mm,10μm),流动相:乙腈(A)-0.002%磷酸溶液(B)(A+B=100%)作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1,柱温25℃。结果表明:黄芩苷和连翘苷在10μg·mL-1~80μg·mL-1范围内峰面积与药物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38561x﹣7630.3、Y=7843.7x﹣2177.1,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94、r2=0.999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6%、97.60%。本试验还对透皮促渗剂氮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C18色谱柱(250×4.6mm,10μm),流动相: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225nm,流速1.0mL·min-1,柱温25℃。氮酮在1mg·mL-1~5mg·mL-1范围内峰面积与药物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47896x+28788,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16%。运用上述方法对5批中药透皮剂的含量进行测定,制订了主要成分的含量限度,即每克中药透皮剂中含黄芩苷和连翘苷的量不少于700μg和150μg,氮酮含量不少于3.6%。检查项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5年版)附录中相应的制剂通则中的规定,还应根据中药透皮剂的特性、工艺及稳定性考察结果,制订其他的检查项目。本试验对3批中药透皮剂的透皮量、乳化稳定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砷盐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3批样品均符合兽药典的相应规定。本试验对3批制剂进行了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中药透皮剂的稳定性良好,室温下保质期可暂定为2年。
马文光[10](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在综述了慢性盆腔炎古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炎克宁V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功的制作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Bax和ICAM-1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炎克宁V号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NF-κB、Bax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炎克宁V号明显减弱了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P<0.05);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炎克宁V号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INF-γ的水平;炎克宁V号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炎克宁V号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炎克宁V号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二、提取注射用黄芩甙的点滴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取注射用黄芩甙的点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清肺注射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栀子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黄芩的研究概况 |
综述三 超滤技术在中药领域应用的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清肺注射液的制剂学研究 |
1 处方 |
2 剂型选择 |
3 制法 |
4 工艺流程图 |
5 制剂工艺的研究 |
第三部分 清肺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原料的质量标准 |
2 半成品的质量标准 |
3 成品的质量标准 |
4 原料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5 半成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6 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7 注射液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8 半成品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9 原料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第四部分 清肺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鲎试剂灵敏度(λ)复核试验 |
3 干扰试验 |
4 供试品内毒素检查 |
5 热原检查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变态反应病研究概况 |
1 变态反应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
2 典型的变态反应病 |
3 变态反应病的治疗现状 |
4 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治疗 |
5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综述二:变态反应病中医防治进展 |
1 变态反应病中医药防治历史概况 |
2 变态反应病的中医学发生机制 |
3 变态反应病的中医治疗 |
4 变态反应病中医药防治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
综述三:黄芩汤现代应用与研究概况 |
1 黄芩汤来源及其应用概述 |
2 黄芩汤的同名方考证 |
3 历代医家对黄芩汤的认识 |
4 黄芩汤的现代应用 |
5 黄芩汤现代药学研究 |
6 黄芩汤文献汇要分析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制剂学研究 |
1 传统煎剂制备与相关成分测定 |
2 功效成分组的制剂 |
第二部分 黄芩汤(HEC)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黄芩汤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 |
2 黄芩汤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
3 黄芩汤对药物所致动物皮肤瘙痒的作用 |
4 黄芩汤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PCA) |
5 黄芩汤对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 |
6 黄芩汤对致敏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 |
7 黄芩汤对DNCB致敏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注射剂及丁香药理成分研究进展 |
1.1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
1.2 丁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 结语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丁香酚注射液的配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酚注射液安全性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丁香酚注射液稳定性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丁香酚注射液杀螨药效学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试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List of 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白花蛇舌草的研究概况 |
1 研究概述 |
2 化学成分 |
3 药理作用 |
4 临床应用 |
5 相关制剂 |
6 总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国内外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
1 研究概述 |
2 制备方法 |
3 给药途径 |
4 质量评价 |
5 现代应用 |
6 总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多糖及黄酮的纯化方法总结 |
1 多糖的分离纯化 |
2 黄酮的分离纯化 |
3 总结与讨论 |
第四节 黄酮苷类成分的肠道菌群代谢转化研究现状 |
1 研究概述 |
2 转化实例 |
3 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一节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二节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三节 总黄酮精制品中大孔树脂的有机残留物检查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四节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酸水解及其产物的理化性质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二节 白花蛇舌草多糖的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三节 白花蛇舌草精制多糖的结构分析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白花蛇舌草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二节 制备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白花蛇舌草体脂质体复合物的冻干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六章 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七章 白花蛇舌草脂质体复合物的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体内对实体肿瘤生长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二节 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三节 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全文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综述 |
1 清开灵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
2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2.1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
2.2 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
3 清开灵注射的不良反应 |
3.1 药物成分因素 |
3.2 制剂工艺及辅料因素 |
3.3 配伍用药因素 |
3.4 给药方案因素 |
3.5 患者体质因素 |
4 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二章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以及检测方法的综述 |
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
1.1 蛋白质的提取 |
1.2 蛋白质的浓缩 |
1.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
2 蛋白质的分析及检测方法 |
2.1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方法 |
2.2 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方法 |
3 蛋白质分离与检测的联用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 |
1 实验设计 |
1.1 研究内容 |
1.2 技术路线 |
1.3 仪器与试剂 |
1.3.1 仪器 |
1.3.2 样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1 溶液的配制 |
2.1.2 方法学考察 |
2.1.3 小结与讨论 |
2.2 其他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测定 |
2.2.1 磺基水杨酸沉淀比浊法检测限的测定 |
2.2.2 样品含量测定 |
2.2.3 小结与讨论 |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色谱条件 |
3 样品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内容 |
1.2 技术路线 |
1.3 仪器与试剂 |
1.3.1 仪器 |
1.3.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凝胶柱操作 |
2.2 大分子物质分离预实验 |
2.2.1 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分离条件的优化 |
2.3.1 Bradford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
2.3.2 洗脱液的选择 |
2.3.3 标准溶液对照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
2.3.4 流速的选择 |
2.4 样品分离方法的建立 |
2.4.1 样品分离方法 |
2.4.2 结果与讨论 |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
3 方法学考察试验 |
3.1 标准蛋白分子量线性关系的考察 |
3.2 专属性试验 |
3.3 质量标准曲线 |
3.4 重复性试验 |
3.5 葡聚糖凝胶c层析柱的回收率试验 |
3.5.1 对照品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
3.5.2 方法与结果 |
3.6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7 样品分析 |
3.7.1 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
3.7.2 方法与结果 |
3.7.3 小结与讨论 |
3.8 高分子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 |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的成份研究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物不良反应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临床研究二 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临床疗效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问题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8)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研究 |
1 模型制作的方法学要点 |
2 术后存活状况及死亡原因 |
3 影响模型成功的主要因素 |
4 并发症及其防止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脑缺血损伤与胶质细胞反应 |
1 胶质细胞的分类 |
2 少突胶质细胞 |
3 小胶质细胞 |
4 星形胶质细胞 |
5 脑缺血后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6 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的激活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脑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神经保护机制 |
1 脑缺血引起 NTFs 表达的可能机制 |
2 NTFs 抗脑缺血损伤机制 |
3 几种重要的 NTF 及其抗脑缺血损伤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考 |
1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
2 中药复方研究模式 |
3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 |
4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引 言 |
第一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大鼠血清 NSE 含量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 NGF、BDNF 含量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 bFGF、IL-6 含量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 TGF-β 及其受体含量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 HSP70 含量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节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前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结 语 |
个人简历 |
致 谢 |
(9)中药透皮剂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
1.1.1 中药质量标准的定义 |
1.1.2 中药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 |
1.1.3 中药质量标准制订的主要内容 |
1.1.4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要求 |
1.1.5 中药质量标准中采用的分析技术 |
1.1.6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1.2 中药透皮剂的研究概况 |
1.2.1 中药透皮剂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1.2.2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 |
1.2.3 中药透皮吸收实验研究及装置 |
1.2.4 中药透皮剂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薄层板与溶液的制备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中药透皮剂的性状 |
2.2.2 中药透皮剂的薄层鉴别 |
2.2.3 中药透皮剂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2.2.4 中药透皮剂的检查 |
2.2.5 中药透皮剂的贮藏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药透皮剂的性状 |
3.2 中药透皮剂中3 味中药的定性鉴别 |
3.2.1 黄芩苷的薄层鉴别结果 |
3.2.2 咖啡酸的薄层鉴别结果 |
3.2.3 连翘苷的薄层鉴别结果 |
3.3 中药透皮剂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3.3.1 黄芩苷和连翘苷含量的测定 |
3.3.2 氮酮含量的测定 |
3.4 中药透皮剂的检查 |
3.4.1 透皮量测定结果 |
3.4.2 乳化稳定性测定结果 |
3.4.3 装量差异测定结果 |
3.4.4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
3.4.5 重金属和砷盐检查结果 |
3.5 中药透皮剂的稳定性试验 |
3.5.1 加速试验结果 |
3.5.2 长期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中药透皮剂质量标准研究的意义 |
4.2 中药透皮剂性状的研究 |
4.3 中药透皮剂定性鉴别的研究 |
4.4 中药透皮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 |
4.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波长的选择 |
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 |
4.4.3 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 |
4.4.4 透皮剂中氮酮含量测定的研究 |
4.5 中药透皮制剂检查项目的研究 |
4.6 中药透皮剂稳定性的研究 |
4.7 中药透皮剂中的各药材的现代研究 |
4.7.1 黄芩 |
4.7.2 蒲公英 |
4.7.3 连翘 |
4.7.4 金银花 |
5 中药透皮剂质量标准草案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今源流记载 |
二、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经方治疗 |
(三)中成药治疗 |
(四)专方专药治疗 |
(五)外治疗法 |
(六)针灸推拿治疗 |
(七)综合治疗 |
三、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涉及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
(一)慢性盆腔炎细菌性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
(二)慢性盆腔炎免疫机理的现代研究 |
(三)粘附分子与慢性炎症 |
(四)细胞凋亡与慢性盆腔炎 |
四、现代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二)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
(三)治疗方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制备 |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
(四)实验用主要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菌液制备 |
(二)分组及造模方法 |
(三)分组及给药方法 |
(四)指标检测及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形态学观察结果 |
(二)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NF-κB、ICAM-1和Bax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rmRNA,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Ⅳ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一、导师马宝璋教授的学术思想 |
二、炎克宁v号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三、试验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讨论分析 |
(一)NF-κB、IFN-γ和ICAM-1及血清中TNF-α、IL-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活与调控 |
(二)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FN-γ、NF-KB和ICAM-1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Bax表达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Ⅳ对CPID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提取注射用黄芩甙的点滴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肺注射液的药学研究[D]. 兰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2]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D]. 赵鲲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 [3]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D]. 刘海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D]. 杨培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D]. 周冠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对茵栀黄注射剂处方分析及改进[J]. 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通讯, 1977(04)
- [7]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D]. 韩小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
- [8]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D]. 钟相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中药透皮剂质量标准的研究[D]. 李蕊.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10]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马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