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早泥盆世介形虫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张允平,那福超,宋维民,刘英才,赵雪娟[1](2021)在《对东北地区古生代几个重要时段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有关时段的地层古生物信息及其与古亚洲洋域的区域构造的关联分析认为,东北北部陆块群及毗邻褶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属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历史的一部分.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后形成的小洋盆地具有构造叠加的属性.华夏与安哥拉植物群的迁移与混生信息暗示,西伯利亚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碰撞拼贴过程早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叠纪深水放射虫硅质岩的形成,可能与板块汇聚期间古"缝合带"活化的裂陷槽有关.
申震[2](2020)在《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tes versabilis(DV)孢子组合带进行对比,这两个孢子组合带分别对应早法门期地层。基于孢粉带,对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孢粉学证据表明洪古勒楞组下段底部可能缺失法门期最早期沉积;弗拉期末期-法门期最早期的全球大海退事件可能造成了该区域部分地区下伏朱鲁木特组顶部弗拉阶最顶部和洪古勒楞组最底部的地层缺失,因此,F-F事件在该区域某些地区可能没有沉积记录的保存;孢粉相分析认为洪古勒楞组下段经历了滨海-浅海-深浅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变;本文建立了中国泥盆纪孢粉和疑源类数据库,据此重建了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变化模式。分析认为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与全球同期孢子与植物大化石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该模型可代表全球植物孢子多样性演替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的增加与全球大氧化事件的协同性,并分析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基于数据库,本文建立了全球晚泥盆世海生微体浮游植物生物古地理分区(分别为西冈瓦纳大区、东冈瓦纳大区、北方大区),论证了纬度和洋流控制下的表层古海水温度和洋流循环模式可能是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的主控因素。
杜风伟[3](2020)在《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炭系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西拉木伦断裂带、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以南、白乃庙岛弧带北部的朱日和地区。本文对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炭系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相、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砂岩碎屑锆石年龄的探讨以及砂岩碎屑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石炭系的形成时代、沉积物质来源以及盆地的性质等相关方面的结论。通过对石咀子组及白家店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岩相特征、岩层叠置规律、沉积旋回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将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咀子组分为四段,将其沉积环境划分为冲积扇-扇三角相沉积环境、泻湖相沉积环境、孤立台地沉积环境;将白家店组分为三段,将其沉积环境划分孤立台地-泻湖相沉积,灰岩主要表现为一套浅水风暴沉积特征。整体上沉积环境从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逐渐变化,总体上海平面不断升高。通过对石咀子组砂岩以及侵入到石咀子组的侵入岩U-Pb锆石年龄研究,结合项目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初步认定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咀子组时代为晚泥盆-早石炭世,白家店组为早石炭晚-晚石炭早期。通过对石咀子组砂岩的碎屑U-Pb锆石年龄组成特征的研究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白乃庙岛弧、兴蒙造山带内部、东北微板块以及华北板块。从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其物源主要来自附近的切割岛弧、大陆板块以及碰撞缝合带和褶皱-逆冲带。初步认为古亚洲洋已于石咀子组沉积之前闭合完成,石咀子组底部物源主要来自于白乃庙岛弧,随着新生陆壳的剥蚀,岛弧被剥蚀殆尽,物源搬运距离增加,成熟度变高,物源开始逐渐来源于兴蒙造山带内部、华北克拉通和东北各微板块。通过对研究区石炭系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石炭系所代表的盆地为裂谷盆地性质,并由代表发育于陆内裂谷初期的石咀子组向代表由于进一步的地壳拉伸、断裂,造成基底差异升降明显,从而形成为深大断裂所围限的孤立台地相的白家店组逐渐演化。
李璞壮[4](2020)在《内蒙朱日和地区西别河组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厘定内蒙古朱日和地区西别河组时代的归属以及地层的划分,通过区域地质填图、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碎屑组分分析、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对西别河组的地层进行岩性、岩相、地层层序、地层时代、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碎屑岩组分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并对研究区盆地性质进行探讨。通过对西别河组野外实测剖面地层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样品的岩石薄片鉴定,确定该组地层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并夹有少量的碳酸盐岩。碎屑岩主要为杂砾岩、杂砂岩、板岩;碳酸盐岩为生物碎屑灰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得出沉积岩的锆石中最年轻的年龄为392.76±2.70Ma,侵入岩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91.49±5.50Ma,结合前人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将西别河组时代归入晚志留—早泥盆世。通过对西别河组岩相的分析,将其划分为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和碳酸盐岩相。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西别河组主要划分为1个长期层序结构和4个中期层序结构。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将西别河组分为两段,其中西别河组一段属于冲积扇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个亚相。西别河组二段属于潮坪相和泻湖相沉积,可细分为潮间亚相和泻湖泥亚相沉积。通过运用迪格森法和岩石薄片鉴定对西别河组中砂岩的碎屑组分进行分析,并投影源区构造背景三角图解,得出西别河组一段中的砂岩主要来自火山岛弧物源区,西别河组二段的砂岩主要来自于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结合西别河组岩性、岩相、沉积相、锆石年龄、源区构造背景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晚志留—早泥盆世时期为裂谷性质盆地。沉积环境由动荡到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区盆地经历了由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图18幅;表13个;参64篇
张宝[5](2019)在《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拥有巨大的油气开发潜力,详细的研究其沉积相特征以及展布情况,对指导柴北缘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的油气地质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典型剖面实测、样品薄片显微镜下精细的观察描述及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运用沉积学、油气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理论,对柴北缘怀头他拉组的沉积特征与展布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揭示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模式。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早期发育具有正旋回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的碎屑岩,其中以砾岩、砂岩为主,泥岩次之。砾岩以灰色为主,为中-厚层状,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沉积岩、石英岩、花岗岩等;砂岩类型以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怀头他拉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发育一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格架灰岩、内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为主碳酸盐岩。根据对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灰岩微量、稀土元素的环境参数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得出研究区怀头他拉组沉积时期是气候干热、海水由咸化-强烈咸化-咸化演化过程,由缺氧还原-强烈还原-还原环境变化过程;稀土元素分析得出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δEu具有负异常。La/Yb-ΣREE判别图解表明怀头他拉组碳酸盐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水体中泥质、钙质。通过对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灰岩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沉积相标志、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柴北缘旺尕秀地区怀头他拉组发育了扇三角洲、滨岸、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4种沉积相类型和12种沉积亚相。怀头他拉组沉积早期,随着海水的侵入,发育深灰色砾岩、灰色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夹煤线;怀头他拉组沉积中期,发育中厚层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夹薄层暗色泥岩;怀头他拉组沉积晚期,发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整个过程水体逐渐变深。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特征由怀头他拉组沉积早期发育的扇三角洲、滨岸相演化到怀头他拉组沉积中晚期发育的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扇三角洲-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沉积模式。
张孟,郑飞,南玲玲,张雄华,黄兴,靳锁锁[6](2018)在《新疆哈密地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哈密地区下泥盆统发育,南部图拉尔根地区下泥盆统为大南湖组,北部三道白杨沟地区为卓木巴斯套组。在大南湖组中共发现四射珊瑚2属5种,床板珊瑚7属12种,并建立四射珊瑚组合Syringaxon moriense和床板珊瑚组合Pseudofavosites giganteus;在卓木巴斯套组共发现四射珊瑚5属7种,床板珊瑚2属2种,并建立四射珊瑚组合Orthopaterophyllum junggarense和床板珊瑚组合Pachyfavosites junggarensis。通过珊瑚在地层中的分布及组合的时代对比,确定前者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早期,后者的时代为埃姆斯期中晚期。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的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珊瑚动物群的对比,认为哈密地区的珊瑚动物具有典型的早泥盆世温带动物群特征,在生物古地理区系上属于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省。
郑月娟,黄欣,孙跃武,宋绍钧,陈树旺,张健,公繁浩,张德军,张海华,苏飞[7](2018)在《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最新研究进展为主要依据,结合地层发育及生物古地理特征,将研究区分为2个地层大区,5个地层区,9个地层分区.在各省区岩石地层清理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及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本次工作的新认识,建立起各地层区岩石地层序列.利用已有生物化石资料,结合最新的牙形刺、孢粉等微体化石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应用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的综合研究方法,基本明确了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并将其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在不同地层区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建立了松辽盆地外围石炭—二叠系在国际年代系统框架下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姚艳领[8](2017)在《广西大厂矿区泥盆纪沉积微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矿床,在国内外矿床的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影响深远。大厂矿区泥盆系是本区主要赋矿层位,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区构造、岩体方面,对矿区岩相古地理研究较少。随着大部分矿山资源枯竭的危机日益凸显,大厂矿田也不例外,为了给矿区深部找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也为研究该矿床成因提供依据,本文以“广西大厂矿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项目为依托,结合前人对矿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本文主要着眼于岩石的镜下观察、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通过镜下的观察和元素测试结果的分析,讨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所形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综合利用沉积物宏观的沉积结构特征,得出当时沉积时的古环境、古地理特征。本次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薄片镜下观察,分析矿物成分和残余颗粒的含量特征,探讨基质和胶结物的胶结形式,古生物类型,并结合外部宏观特征,得出矿区沉积微相类型。具体沉积微相有:生物碎屑-岩屑微角砾岩微相;生物碎屑粒状灰岩-泥粒状灰岩;含完整化石粒泥状灰岩微相;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微相;含包壳颗粒灰泥岩微相;包壳的、磨蚀的、生物碎屑粒状灰岩微相。(2)在前人对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人所测试得的岩石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在不同地层中的变化曲线,并结合各个时期的沉积特征,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矿区泥盆纪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类型,具体类型为:早泥盆世早期为海侵初期碎屑岩滨岸潮坪相前滨-近滨相、早泥盆世中期为潮下带-半局限盆地碎屑陆棚相、早泥盆世晚期为碳酸盐盆地;中泥盆世早期为碳酸盐浅台盆相和生物礁相、中泥盆世晚期继承并延续早期沉积相特征发展为碳酸盐台盆相;晚泥盆世早期为台沟-台盆相、晚泥盆世中-晚期为浅台盆相。
林志昊[9](2016)在《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系—志留系过渡层沉积环境分析》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中段的冈底斯带,与国内其他板块有着不同的地质发展史。在属于冈底斯带的申扎地区出露着数条奥陶系—志留系连续剖面,其生物序列完整,可与我国南方经典剖面作较精确的对比。界线上下的碳酸盐岩通过微相分析可以判断沉积环境,对认识早古生代冈底斯带有着重要意义。晚奥陶世是目前公认的显生宙五次生物绝灭事件中的第一次。对申扎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上下的微相分析,可以了解这次绝灭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在5118高地剖面,我们对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上下的石灰岩进行了系统连续采样,并同时采集了剖面上各组地层的典型样品。所采集样品制成薄片后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通过石灰岩中的颗粒类型、生物组合及其古生态特征,将其划分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是(1)MF-1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微相、(2)MF-2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3)MF-3泥晶灰岩微相、(4)MF-4含生物碎屑细粉晶灰岩微相、(5)MF-5生物碎屑质细粉晶灰岩微相、(6)MF-6粉晶灰岩微相、(7)MF-7含生物碎屑粗粉晶灰岩微相、(8)MF-8含海绵骨针生物碎屑灰岩微相、(9)MF-9含棘皮类生物碎屑灰岩微相,加上灰岩之间厚度不大的笔石页岩(MF-10)和石灰岩之上的上—顶志留统白云岩(MF-11),5118高地剖面各地层的沉积背景可解释为盆地相(MF-10)、开阔台地相(MF-1、MF-2、MF-3、MF-5、MF-8和MF-9)、局限台地相(MF-4、MF-6、MF-7和MF-11)三个相带,并认为晚奥陶世的生物绝灭事件在申扎地区并没有改变浅海环境的生态模式,只表现为生物属种上的更替。这与全球普遍现象是一致的。
徐增连,骆满生,杨文麟,王成刚,吴年文[10](2014)在《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文中认为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陆块和准噶尔地块之间,其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洋盆的打开与关闭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系统分析研究区3个二级和19个三级构造单元古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的基础上,对沉积盆地进行原型恢复,共划分出10个盆地类型.同时,根据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做出了初步的论述.(1)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2)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及碰撞后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古亚洲洋的闭合由西向东呈"剪刀式",时间分别为早石炭世末(318Ma)和中二叠世-早三叠世(260245Ma).三叠纪古亚洲洋消亡总体转为陆相环境.
二、内蒙古早泥盆世介形虫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早泥盆世介形虫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对东北地区古生代几个重要时段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述 |
2 早寒武世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及其区域构造学思考 |
2.1 早寒武世的地层古生物信息 |
2.2 对早寒武世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思考 |
3 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及其区域构造学思考 |
3.1 东北地区南部的中—晚志留世地层古生物信息 |
3.2 东北地区北部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古生物信息 |
3.3 张广才岭和佳木斯地块的早—中泥盆世地层古生物信息 |
3.4 对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思考 |
4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及其区域构造学思考 |
5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及其区域构造学思考 |
5.1 华北古陆北缘加里东褶皱带出露的中—晚石炭世安哥拉植物群化石信息 |
5.2 华北古陆北缘赤峰-翁牛特地区的二叠纪华夏植物群化石时代问题 |
5.3 在早、中二叠世板块“缝合线”以北地区发现含华夏植物群化石的陆相地层 |
5.4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
6 对吉黑东部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演化进程重建的几个重要约束 |
7 结论 |
(2)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简短摘要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国泥盆纪孢粉学研究现状 |
1.1.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研究现状 |
1.1.2 中国泥盆纪疑源类研究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1.2.1 西准噶尔和华南广西上泥盆统孢粉学研究薄弱 |
1.2.2 泥盆纪植物、孢粉多样性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鲜有关注 |
1.2.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不尽人意 |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点与工作量 |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西准噶尔和华南晚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西准噶尔 |
2.1.2 华南 |
2.2 地层剖面 |
2.2.1 布龙果尔剖面 |
2.2.2 根那仁剖面 |
2.2.3 乌兰柯顺剖面 |
2.2.4 查王陶盖勒剖面 |
2.2.5 广西宜州拉利剖面 |
2.2.6 广西桂林杨堤剖面 |
2.2.7 广西武宣南峒剖面 |
2.3 微体植物化石的实验处理流程 |
2.4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孢粉生物地层和地质时代 |
2.4.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孢子组合特征 |
2.4.2 洪古勒楞组的地质时代 |
2.5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和华南上泥盆统微体植物及意义 |
2.5.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古环境 |
2.5.2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疑源类与同期全球其他古地理单元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及其与生物-环境事件的关系 |
3.1 泥盆纪环境背景 |
3.2 方法和数据 |
3.2.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新数据库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3.3 中国泥盆纪陆生微体植物演替与多样性模式 |
3.4 讨论 |
3.4.1 基于多指标下的泥盆纪孢粉植物多样性模式 |
3.4.2 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分异度与F-F事件的关系 |
3.4.3 泥盆纪植物多样性与海洋氧化事件的关系 |
3.4.4 泥盆纪陆生植物多样性与海洋动物多样性和古气候的关系 |
3.4.5 植物孢子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晚泥盆世疑源类组成与生物古地理 |
4.1 疑源类的概念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聚类分析 |
4.3.2 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 |
4.4 讨论 |
4.4.1 劳伦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 |
4.4.2 葡萄牙和比利时 |
4.4.3 玻利维亚和加纳 |
4.4.4 东冈瓦纳大区 |
4.4.5 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分布的主控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成果与认识 |
6.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图版与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炭系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1.1 交通位置 |
1.1.2 自然地理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及位置研究 |
1.2.2 地层划分及对比 |
1.2.3 沉积环境及盆地性质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属性 |
2.2 地层系统 |
2.2.1 元古界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3 地层层序、沉积特征及时代 |
3.1 地层划分 |
3.2 地层特征 |
3.2.1 石咀子组 |
3.2.2 白家店组 |
3.3 地层时代讨论 |
3.3.1 石咀子组时代 |
3.3.2 白家店组时代 |
4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
4.1 沉积相定义 |
4.1.1 冲积扇相 |
4.1.2 扇三角洲相 |
4.1.3 孤立台地相 |
4.1.4 泻湖相 |
4.2 岩相类型与基本层序 |
4.2.1 石咀子组基本岩相类型 |
4.2.2 石咀子组基本层序 |
4.2.3 白家店组基本岩相类型 |
4.2.4 白家店组基本层序 |
4.3 沉积旋回 |
4.4 沉积环境分析 |
4.4.1 石咀子组 |
4.4.2 白家店组 |
4.5 沉积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
5 物源分析 |
5.1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5.2 砾石成分物源示踪 |
5.3 砂岩骨架成分分析 |
6 盆地性质分析 |
6.1 盆地类型 |
6.2 研究区盆地性质探讨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内蒙朱日和地区西别河组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别河组研究现状 |
1.2.2 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
1.3.3 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交通概况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位置及属性 |
2.3 地层系统 |
2.3.1 新元古界 |
2.3.2 早古生界 |
2.3.3 晚古生界 |
2.4 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构造格架 |
第3章 西别河组地层划分与时代探讨 |
3.1 西别河组地层划分 |
3.2 西别河组地层特征 |
3.2.1 地层概述 |
3.2.2 实测剖面描述 |
3.3 锆石U-Pb年龄及地层时代探讨 |
3.3.1 测年样品岩石学特征 |
3.3.2 锆石U-Pb定年方法 |
3.3.3 测年结果分析 |
3.3.4 地层时代探讨 |
第4章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
4.1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 |
4.1.1 冲积扇相 |
4.1.2 扇三角洲相 |
4.1.3 潮坪相和泻湖相 |
4.2 岩相类型及特征 |
4.2.1 砾岩相(G) |
4.2.2 砂岩相(S) |
4.2.3 泥岩相(M) |
4.2.4 碳酸盐岩相 |
4.2.5 岩相叠置规律 |
4.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4.3.1 层序划分理论依据 |
4.3.2 层序划分方案 |
4.4 沉积环境分析 |
4.4.1 西别河组一段(S_3-D_1x~1) |
4.4.2 西别河组二段(S_3-D_1x~2) |
第5章 物源及盆地性质分析 |
5.1 碎屑组分分析 |
5.1.1 方法概述 |
5.1.2 碎屑组分特征 |
5.2 物源分析 |
5.2.1 锆石物源分析 |
5.2.2 碎屑组分物源分析 |
5.3 盆地类型概述 |
5.4 盆地性质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石炭系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三章 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地层分布特征 |
3.1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的地层概况 |
3.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典型剖面露头地层特征 |
3.2.1 柴北缘石灰沟剖面 |
3.2.2 柴北缘城墙沟剖面 |
3.2.3 柴北缘尕海南山剖面 |
3.2.4 研究区旺尕秀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实测剖面 |
3.3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区域地层特征 |
3.3.1 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地层区域对比 |
3.3.2 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地层平面分布 |
第四章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岩石学特征 |
4.1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碎屑岩岩石学特征 |
4.1.1 砾岩 |
4.1.2 砂岩 |
4.1.3 细碎屑岩 |
4.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
4.2.1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特征 |
4.2.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灰岩构造特征 |
4.2.3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灰岩类型 |
第五章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 |
5.1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标志 |
5.1.1 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岩颜色标志 |
5.1.2 研究区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岩岩石类型标志 |
5.1.3 古生物化石标志 |
5.1.4 古水流标志 |
5.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灰岩地球化学的沉积环境标志 |
5.2.1 怀头他拉组灰岩样品制备及实验分析测试 |
5.2.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微量元素特征环境标志 |
5.2.3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稀土元素特征环境标志 |
5.3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
5.3.1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类型 |
5.3.2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展布 |
5.3.3 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模式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疆哈密地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剖面介绍 |
2珊瑚组合特征及对比 |
2.1四射珊瑚组合 (Syringaxon moriense组合, Orthopaterophyllum junggarense组合) |
2.2床板珊瑚组合 (Pseudofavosites giganteus组合, Pachyfavosites junggarensis组合) |
3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区系 |
4结论 |
(7)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层区划 |
2 地层序列 |
2.1 北兴安地层区 |
2.2 南兴安地层区 |
2.3 松花江地层区 |
2.4 吉中地层区 |
2.5 华北北缘地层区 |
3 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
(8)广西大厂矿区泥盆纪沉积微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岩相古地理国内外研究历史 |
1.2.2 岩相古地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矿区研究历史及现状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丹池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 |
2.2 丹池成矿带地层特征 |
2.2.1 泥盆系 |
2.2.2 石炭系 |
2.2.3 二叠系 |
2.2.4 三叠系 |
2.2.5 第四系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泥盆系特征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和变质岩 |
3.3.1 岩浆岩 |
3.3.2 变质岩 |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 |
4.1 矿区泥盆系沉积学特征钻孔详述 |
4.2 沉积相划分标志 |
4.2.1 颜色 |
4.2.2 岩石类型及特征 |
4.2.3 沉积构造 |
4.3 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 |
第五章 沉积地球化学分析 |
5.1 常量元素 |
5.1.1 常量元素含量及古环境特征 |
5.1.2 常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5.2 微量元素 |
5.2.1 微量元素含量及特征 |
5.2.2 微量元素含量间相关性分析 |
5.2.3 微量元素与沉积环境相关性分析 |
5.3 稀土元素 |
5.3.1 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 |
5.3.2 稀土元素与沉积环境相关性 |
5.4 稳定同位素 |
5.4.1 矿区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
5.4.2 稳定同位素与沉积环境相关性 |
第六章 矿区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演化 |
6.1 矿区泥盆系沉积厚度特征变化 |
6.2 矿区沉积相演化 |
6.2.1 早泥盆世 |
6.2.2 中泥盆世 |
6.2.3 晚泥盆世 |
6.3 矿区沉积相展布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9)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系—志留系过渡层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碳酸盐岩结构分类 |
1.2.2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微相的研究历程 |
1.2.3 申扎地区地质调查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论文实际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2.2.1 前寒武—早古生代地层 |
2.2.2 晚古生代—第四纪的地层 |
2.3 沉积构造演化 |
第3章 剖面分析 |
3.1 5118高地剖面 |
3.1.1 剖面描述 |
3.1.2 界线位置讨论 |
3.1.3 5118高地附近的三条界线剖面 |
3.2 扎扛剖面 |
3.2.1 剖面描述 |
3.2.2 界线位置的讨论 |
3.3 果格龙剖面 |
3.3.1 剖面描述 |
3.3.2 界线位置的讨论 |
3.4 申扎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对比 |
第4章 岩石类型及特征 |
4.1 碳酸盐岩类 |
4.1.1 石灰岩 |
4.1.2 白云岩 |
4.2 泥质岩 |
第5章 界线上下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
5.1 灰岩的分类方法 |
5.2 界线上下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类型 |
5.2.1 生物碎屑 |
5.2.2 团块 |
5.3 碳酸盐岩微相类型 |
5.4 界线上下的沉积相划分 |
第6章 国内外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研究 |
6.1 国外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研究 |
6.2 国内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研究 |
6.3 申扎地区与全球O/S界线对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地区古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时空分布 |
1.1 额尔齐斯地层区 |
1.2 索伦山-西拉木伦地层区 |
1.3 包尔汗图-白乃庙地层区 |
2 构造-沉积演化 |
2.1 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演化 |
2.2 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 (西段) |
2.3 晚石炭-二叠世俯冲碰撞 (东段) 及碰撞后 (西段) 演化阶段 |
3 结论 |
四、内蒙古早泥盆世介形虫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东北地区古生代几个重要时段地层古生物信息的区域构造学思考[J]. 张允平,那福超,宋维民,刘英才,赵雪娟. 地质与资源, 2021(01)
- [2]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D]. 申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内蒙古朱日和地区石炭系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D]. 杜风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内蒙朱日和地区西别河组地层层序与盆地性质[D]. 李璞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柴北缘石炭系怀头他拉组沉积相特征[D]. 张宝. 长安大学, 2019(01)
- [6]新疆哈密地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J]. 张孟,郑飞,南玲玲,张雄华,黄兴,靳锁锁. 地质通报, 2018(10)
- [7]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J]. 郑月娟,黄欣,孙跃武,宋绍钧,陈树旺,张健,公繁浩,张德军,张海华,苏飞. 地质与资源, 2018(01)
- [8]广西大厂矿区泥盆纪沉积微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D]. 姚艳领.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9]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系—志留系过渡层沉积环境分析[D]. 林志昊.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10]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徐增连,骆满生,杨文麟,王成刚,吴年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