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杠大秋千的力学分析与训练

双杠大秋千的力学分析与训练

一、双杠大回环的力学分析及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彭召方,袁玲,李佐惠[1](2021)在《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男子体操竞争格局与中国队竞技实力提升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录像观察等方法,以第47—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比赛成绩为依据,对东京奥运周期男子体操竞争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体操竞技实力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男子体操整体竞技实力格局为:俄罗斯位列第1集团,中国位列第2集团,日本位列第3集团,英国位列第4集团;团体格局为中俄争夺第一,不分伯仲;单项格局为群雄并起,竞争加剧;2)经历里约奥运的低谷后,我国体操男队在新周期展现出不俗的实力,但想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发挥不稳定,竞技状态起伏大;弱项突出;决赛成功率过低;伤病问题等。建议:夯实强项,提升弱项;科学备战,提高决赛成功率;积极参与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工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训练效率;做好伤病预防,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减少失误发生,掌控比赛主动权。

夏炎[2](2019)在《男子双杠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双杠是男子体操6项中动作类型、数量较多的项目之一,现代双杠动作主要由众多不同的结构组中选择的摆动和飞行动作组成,并通过各种挂臂、支撑和悬垂动作不断转换来反映这个项目的全部潜力。对于一套高标准的成套动作来说,难度价值、成套编排以及完成的质量均有严格要求。总体看,高难度下法动作是最能体现整套动作高超精准的基本技术和完美价值,在高水平选手竞争中,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从目前我省男子体操运动员双杠技术的发展来看,近期提高下法的难度困难,而完成高质量、高规格的较高难度下法动作还有较大的延伸发展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三维运动解析分析,以求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从而提高成套动作得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拍摄、影片解析、比较等方法,依据2017--2020周期男子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分析我省男子体操运动员双杠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进而更加切合的提供延伸训练的方法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省优秀运动员双杠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的运动学研究,找出我省运动员在完成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学规律,从支撑前摆、屈体后空翻两周、落地缓冲三个阶段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技术细节。研究结果显示,支撑倒立时的角度、支撑前摆推离杠时的速度、推离杠用力程度、推离时机和方向、腾空高度,抱腿及时与否、屈体后空翻两周的翻转速度、落地缓冲各关节角度是完成屈体后空翻两周下杠动作的重要环节。其中,推离杠用力程度、推离时机和方向、腾空高度是关键技术环节。

李森[3](2018)在《单杠长振屈伸上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长振屈伸上的各个阶段进行仔细的分析,以便于做出更加详细的数据和各个阶段的运动学特点,为屈伸上的教学和练习提供一定的辅助,对于提高屈伸上技术的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或运动员学习这个动作的时间,纠正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动作,对加快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步骤:(1)确定拍摄范围(从准备开始到整个动作结束),在拍摄范围两端设立标志杆;(2)确定拍摄距离(是拍摄范围的5.5倍以上),摄像机高度和单杠高度保持水平,放置三脚架,固定摄像机;(3)调整摄像机,调整焦距以使得成像大小位置适合,拍摄频率:50HZ;曝光时间:1/50s;主轴光高度:1.35m,调整完成后固定不动;(4)拍摄屈伸上动作,为了方便利用SIMI Motion人体运动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解析,安排受试者穿黑色或白色紧身衣,并将反光贴贴于主要关节处:包括右腕关节、右肘关节、右肩关节、右髋关节、右膝关节、右踝关节和右脚尖处。每名研究对象上杠三次,选取动作技术和质量较高的两次进行分析。数据分析:(1)进入分析软件;(2)剪辑录像资料,选定要分析的片(3)按照一定的模型,点关节点;(4)输入比列尺;(5)显示、打印反映屈伸上的运动学参数和曲线。结果:本文将长振屈伸上杠分为放浪阶段、收腹举腿阶段、伸髋阶段和压杠成支撑阶段这四个阶段,然后从角度、角速度、运动轨迹和距离等几个方面分别对长振屈伸上杠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1、在运动员放浪阶段后摆的时候髋关节在95°到80°之间,肘关节在170°到175°之间,更利于前摆时迅速将髋关节打开。2、在收腹举腿这个阶段一定要迅速的屈髋、举腿,所用时间要在0.6s之内。同时这个阶段内在双臂伸直的情况下保证重心距单杠越来越近。3、在伸髋阶段开始时髋角要在50°到70°之间,然后在穿腿过程迅速的打开髋关节使髋角在170°到180°左右,直至整个动作完成。4、在压杠成支撑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直臂、直腕,在成支撑的时候要求运动员髋关节要打开,整个身体绷直。

赖启财[4](2012)在《张竣投掷铅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旋转式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亚洲纪录保持者张竣比赛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录像进行解析,揭示其技术的运动学规律。同时本文选取了贾鹏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解析。分析两种技术的长处与不足,为张竣个人的技术动作的改善提供运动学的参考,也为我国的铅球运动的科学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星高钛3—D signal TEC V1.0C运动生物力学录像解析软件系统,对2011年3月成都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铅球比赛的现场拍摄的录像进行三维解析,得出运动学参数。结果:为了更好的细化运动学参数的研究,对两种不同技术进行了时相和阶段划分,把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动作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分别划分为5个时相和4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两名运动员成都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铅球比赛录像进行图像解析,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等工作。得出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特点和规律。结论:(1)在预摆加速阶段张竣技术特征:在T1时肩髋轴夹角、左髋角、右髋角、左膝角、右膝角分别为44.2°、136.0°、125.0°、131.2°、134.3°;重心速度在T1为0.49m/s,T2为1.20m/s。铅球速度在T1为0.53m/s,T2为2.44m/s。左肩速度在T1为0.74m/s,T2为2.74m/s。在预摆加速阶段中,旋转式技术的左肩速度大于背向滑步技术的左肩速度。(2)在旋转阶段张竣技术特征:重心速度在T2为1.20m/s,T3为2.28m/s。铅球速度在T2为2.44m/s,T3为4.33m/s。旋转阶段用时为0.42s,占整个动作的28.38%。在旋转阶段(滑步阶段),旋转式技术的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要大于背向滑步技术的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背向滑步推铅球因在滑步阶段有个明显的停顿,导致重心和铅球速度下降,而旋转式技术却较为“流畅”,重心和铅球速度增加。旋转式技术动作的右腿外摆画弧动作是一种“补偿运动”,达到身体平衡。(3)在缓冲阶段张竣技术特征:重心速度在T3为2.28m/s,T4为2.48m/s。铅球速度在T3为4.33m/s,T4为4.15m/s。缓冲阶段用时为0.20s,占整个动作用时的13.51%。T4时的肩髋轴夹角为104.90°在缓冲阶段,旋转式技术的重心速度增加的幅度要比背向滑步技术的重心速度增加幅度大。旋转式技术的左脚着地时刻肩髋轴夹角角度要大背向滑步技术的22.7°旋转式技术比背向滑步技术的“超越器械”动作更好。(4)在最后用力阶段张竣技术特征:重心速度在T4为2.48m/s,T5为2.72m/s。铅球速度T4为4.15m/s,T5为12.59m/s。T5时左支撑脚膝关节角度为171.8°,T5时右蹬脚的膝关节角度为162.3°。T5时双支撑两脚距离为0.67m,占出手高度的33.67%。肩轴角速度为673°/s。T5时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别为12.98m/s、38.20°、1.99m。T4至T5的出手位移、时间、平均速度分别为1.22m、0.22s、5.54m/s。在最后用力阶段,张竣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平均速度大于贾鹏,张竣最后铅球出手速度大于贾鹏出手速度。

孔凡雨[5](2012)在《竞技体操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男子双杠作为竞技体操的比赛项目,在竞技体操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新世纪下,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2009年评分规则所表现出的是更有利于动作的创新。在2011年日本世锦赛上韩国选手在跳马决赛中首次使用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动作,并且获得成功,因此获得了国际体联特别给予的10万美金的创新奖励,由此可见对体操创新动作的支撑和鼓励。在国际体坛追求动作创新、高难的观点占主流,创新仍然是新世纪竞技体操制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男子双杠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是发展之需。现代竞技体操男子双杠发展50多年来,共出现49个创新动作,在造就人材、引导双杠技术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9年中国体操重返世界体联,时至今日中国已有20人次获得了19个双杠世界冠军,其中李小鹏个人6次获得双杠世界冠军,成为中国双杠辉煌历史的见证。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没有针对创新动作进行研究的课题。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理论的落后将会不利于中国体操的创新与发展,甚至有可能阻碍中国体操继续创造辉煌。因此,对现在的男子双杠创新动作进行梳理和再认识、归纳与总结;发现创新动作特征和规律,推动男子双杠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作出的积极探索。本研究以文献资料、访谈、录像和统计等方法,对1952年-2011年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历程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索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特征。以促进中国男子双杠项目创新动作的全面、可持续及健康发展。研究表明:(1)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新突破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创新动作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动力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1世纪的创新动作难、美发展趋势。(2)探索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动作组别:选择同类型技术中不同难度组别的动作有利于创新的发展;创新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动作由易到难;创新方法:基本技术创新方法和高难动作技术创新方法。高难技术创新方法有移植法、难度递进加难创新法、高难动作综合创新法、逆向创新法。高难技术创新方法是创新双杠动作的主要方法。(3)创新动作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群体集中现象,即就动作组别而言,主要集中于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别,分别占创新动作总数的42.9%、18.5%和28.6%;就国家而言,创新动作主要集中在苏联、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创新动作与国家体操发展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在世界体坛上获得的冠军越多,创新动作越多。苏联和日本是创新动作最多的国家,苏联和日本也都开创了自己的一个时代。(4)创新仍将是新世纪男子双杠制胜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男子双杠现状而言,如何充分挖掘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动作即动力化动作的发展潜力,是进行创新的热点。同时对于第4组别和下法组别的创新人们不要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勇于争先,敢为人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5)影响创新的因素有:规则的演变、双杠器械及辅助训练器械的更新与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双杠成套动作的编排创新、教练员的创新能力、运动员的创新能力。影响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是规则的演变,教练员的创新能力。而在今后的双杠创新动作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双杠创新动作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成为动作创新的又一突出的重要因素。

李溪[6](2012)在《优秀体操运动员单杠直体叶格尔及转体360°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文中认为使用三维摄像解析法,对201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单杠资格赛和决赛进行拍摄,对邹凯、周施雄和张成龙的直体叶格尔动作和直体特格尔转体动作进行纵向和横向三维运动学比较分析,找到周施雄和张成龙动作失误的原因,揭示邹凯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并在运动学角度分析在直体叶格尔基础上发展直体叶格尔转体360°技术动作的关键要素,为教练员及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周施雄及张成龙动作失败的主要原因:周施雄转体动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上摆阶段下肢的摆动效果不佳,伸髋达到最大值(212°)后髋关节角度减小(192°),屈膝幅度小,撒手时刻膝角偏大(173°),撒手时刻下肢向内摆动的水平速度偏小(左踝:-0.85m/s,右踝:-0.61m/s)。撒手过早(撒手角-5.44°),重心外抛的水平速度过大(0.24m/s)是导致其再握时刻重心离杠的水平距离太远而无法完成抓杠的直接原因。张成龙直体动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上摆阶段虽然伸髋屈膝幅度大,但撒手时刻膝关节角仍相对偏大(164°),撒手时刻下肢向内摆动的水平速度偏小(左踝:-0.25m/s,右踝:-0.21m/s)。撒手过早(撒手角-12.18°),重心外抛的水平速度过大(0.29m/s)也是导致其再握时刻重心离杠的水平距离太远而无法完成抓杠的直接原因。(2)邹凯成功完成动作的主要技术特点为:两个动作的下摆阶段重心至杠平面时顶肩充分,肩角超过170°,髋角和膝角接近180°,身体姿态理想。下摆至最低点前屈髋至135°左右,为伸髋上摆创造有利的肌肉工作条件。上摆阶段伸髋屈膝充分,并在撒手时刻仍保持了相对较大的髋角(直体:217°,转体:216°)和较小的膝角(直体:153°,转体:155°),有利于缩短重心与单杠的水平距离(直体:0.78m,转体:0.82m,)。直体动作下肢向内摆动的速度较高(左踝:-2.15m/s,右踝:-2.20m/s),撒手角为杠上5.86°,重心水平速度为-0.17m/s,垂直速度为3.696m/s,腾起角为92.58°,腾空后重心为内抛;转体动作左下肢摆动速度高于右下肢,下肢向内摆动速度较大(左踝:-2.16m/s,右踝:-1.23m/s)。采用双手先后撒手技术,在右手撒手后0.04s左手撒手。左手撒手时刻撒手角为杠上3.49°,重心水平速度为-0.12m/s,垂直速度为4.36m/s,腾起角为91.58°,腾空后重心为内抛。(3)在直体叶格尔基础上发展直体叶格尔转体360°技术动作的关键要素为:在大回环上摆阶段提高下肢的上摆速度,以获得更大的腾空初始速度,通过腰腹肌的收缩使髋部绕身体垂直轴产生逆时针转动,左下肢向上摆动速度快于右下肢,伸髋屈膝充分并在撒手前保持伸髋和屈膝姿势以减小重心至杠平面的水平距离,下肢有一定的向内摆动速度,撒手时刻重心位于杠平面上,重心有适当的向内水平速度;建议使用双手先后撒手技术,利于撒手前的提前转体;腾空后髋关节由伸展位逐渐屈曲并在180°至160°范围内保持0.25s左右,之后再屈髋至125°左右,当身体翻转约3/4周,转体约270°时上肢屈肩伸肘,同时髋关节后伸准备抓杠。

史小瑞[7](2011)在《辽宁省男子竞技体操一、二级运动员平衡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男子竞技体操一、二级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了解不同姿势下一级与二级体操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存在的差异性,以及运动员在动态平衡测试时间内身体控制重心的能力;探讨一级与二级体操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特征,为体操运动员选材、竞技体操运动员机能评价以及体育院校学生平衡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结果:静态平衡测试结果:⑴双足睁眼:一级与二级运动员组各个静态平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一级的各个指标数值均小于二级运动员组。⑵双足闭眼:指标AvgY与LngY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除了指标AvgX、AvgY、Vy、R、Dy与LngY小于二级运动员组,其余的指标均大于大于二级运动员组。⑶左足站立睁眼:一级运动员组左足的平衡能力强于二级运动员组,且一级运动员组身体重心在Y轴上移动的平均距离与二级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⑷右足站立睁眼:一级运动员组右足的平衡能力优于二级运动员组,且两组运动员身体重心在Y轴上移动的平均距离具有显着性差异。⑸左足站立闭眼:一级运动员组左足的平衡能力好于二级,且指标AvgY、LngX、Vx、Dy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LngY、Vy、R具有显着性差异。⑹右足站立闭眼:一级运动员组右足的平衡能力好于二级,指标AvgY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LngY、Dy、Vy具有显着性差异。⑺睁眼时一级运动员组左足与右足平衡指标没有显着差异,闭眼时左足单腿站立身体重心在X轴上移动的平均距离与右足单腿站立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性,左右足平衡能力比较均衡。⑻睁眼时二级运动员组右足的Dy指标与左足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闭眼时右足LngX指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指标Dy有显着性差异,左右足平衡能力呈现不均衡。动态平衡测试结果:一级运动员组与二级运动员组在动态平衡测试的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一级运动员组各个指标的数值均小于二级运动员组。研究结论:⑴由测试结果分析得出:一级运动员组的静态平衡能力整体上强于二级运动员组。⑵静态平衡测试得出:不同姿势下一、二级运动员组身体重心主要以Y轴晃动为主,在左足单腿站立睁、闭眼,右足单腿站立闭眼的姿势下差异性非常显着,在双足站立睁、闭眼与右足单腿站立睁眼姿势下差异性不显着。⑶一级运动员组整体上左足的平衡能力优于右足,左、右足平衡能力发展比较平衡。二级运动员组右足的平衡能力优于左足,左、右足平衡能力发展不均衡。⑷由动态平衡测试得出:一级运动员组的动态平衡能力整体要强于二级运动员组(5)体操一级运动员组各静平衡指标明显优于二级运动员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动态平衡能力也强于二级运动员组。

冯瑞[8](2010)在《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 ——以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竞技体操是优势竞技项目,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男子竞技体操。在国际三大赛事中,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均有很好的表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男子竞技体操成绩更加斐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7块金牌的历史最好成绩,说明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在“选材-训练-比赛-管理”环节中有着先进的经验和理论指导。为了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的称号,就应该使我国优势竞技项目的领先地位更加突出,就应该从竞技体育制胜规律中查找各单项的制胜因素,更应该研究、挖掘竞技体操项目的制胜因素,梳理好这些因素并成功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中国竞技体操永葆青春。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从训练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以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备战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训练为调查和追踪对象,以备战北京奥运会典型案例和训练的具体措施为切入点,分析了男子竞技体操项目特征。对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获得巨大成就的制胜因素、影响因素、创新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竞技体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经过问卷、访谈、统计、比较等具体方法探骊出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制胜规律,结论如下:1.我国竞技体操是优势竞技项目,为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但中国男子竞技体操的发展经历了技术引进阶段、崛起阶段、停滞与恢复阶段、腾飞阶段。2.竞技体操属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竞技体操项目由于自身的项目特征。练习中有静力性动作和动力性动作,技术复杂而多样,向着“三性”发展,具有竞技体操项目的训练学特征。在神经机能、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具有竞技体操的项目特征,运动员运动中存在“瓦尔沙瓦”、“林加尔德”现象。3.男子竞技体操六个单项的特征不一,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单杠每个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不同,六个单项有各自的动作类型和项目特征。4.制胜规律中有制胜因素、影响因素、创新动力因素,制胜因素由力、难、美、稳、新、高、飘组成;影响因素中由教练员、运动员、场地器材、竞技体操规则、训练原则与方法、训练计划、信息组成;创新动力因素中由比赛竞争、竞技体操规则修改、技术发展趋势、运动员个人需要、教练员个人需要、场地器材的更新、竞技体操科学研究、政策激励组成。5.竞技体操制胜规律中制胜因素是关键,影响因素和创新动力因素是制约条件。解决问题要把重点放在制胜因素---力、难、美、稳、新、高、飘互相联系的“群”上,提炼出的一个“群”的力量是无限的,大于各个单因素的简单之和。制胜因素“群”具有整体性,但“群”中各因素在竞技体操制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6.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实际训练中遵循着难美原则、稳定原则、区别对待不同运动员、系统科学的训练原则、有效运用激励措施原则、有效控制信息情报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中以适时分解动作的训练法、及时固定组合的训练法、动力定型的重复训练法、模拟比赛情景的训练法、黄氏训练法、汗蒸冰沁训练法,以固定组合练习为主,在练习中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科学运用评分规则和制胜因素,不能忽略影响因素和创新动力因素。7.中国竞技体操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选材,避免“烟囱”梯队现象。强化中国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竞技体操科学研究,挖掘出难新动作和新连接,提高D分。

李思民[9](2010)在《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变革,竞技体操运动原来所依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为切入点,用系统的观点,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后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探析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特征,以期为我国竞技体操运动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停滞下降阶段、迅猛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四个时期。在起步阶段我国竞技体操在学习苏联体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民族传统技艺的训练方法,在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方法、手段、运动量、难度发展等方面突破了国外一些训练模式,逐步形成了中国训练的风格。“文化大革命”使刚刚崛起的-中国体操运动又跌进了谷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为我国竞技体操的腾飞准备了条件。重返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历程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性。我国竞技体操的实力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增长性,男、女队整体实力的变化表现出同步性。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包括政策的导向、经济投入kg力度、竞技水平、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各省份根据其不同的地域优势把竞技体操列为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竞技体操运动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相对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各区域对竞技体操运动的资金投入力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竞技体操的运动成绩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广东省为第一层次;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南省为第二层次:广西省、湖北省、云南省归为第三层次;四川省、河北省、浙江省、山东省、贵州省等19个单位为第四层次。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南省、广西省、湖北省以及云南省等优势省份的体操成绩一直比较稳定。优秀体操运动员在各大区域间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优秀体操教练员的区域性分布与竞技体操成绩的区域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中、华东沿海地区。2、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影响因素分为环境、系统、要素三个层次。环境层次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系统层次包括训练因素、管理因素、科研保障因素、竞赛因素;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要素层次包括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推动我国竞技体操运动水平发展的动力系统。环境层次中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是我国竞技体操运动水平发展的外在动力。系统层是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是发展的内环境。要素层是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3、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表现出非均衡发展规律、协同发展规律、自主创新发展规律、路径依赖发展规律。我国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男子优于女子,性别非均衡性特征非常明显。从运动员的个体看,运动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有明显不同的要求。在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各个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环境层、系统层和要素层中各个要素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各层次因素之间协调发展,目标一致,以“举国体制”为依托、以“奥运争光计划”为发展的契机,共同促进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影响因素的协同发展反映了竞技体操训练、竞赛、管理大系统中系统运行中各部分有机统一的规律性关系。在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制胜因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难、新、美、稳”的制胜规律进行了自主探索,正是对于难新动作技术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潮流。路径依赖发展规律体现为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依附于“举国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依赖于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变革、筹资体制的完善和意识形态的创新;依赖于对世界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把握。

杜鹏[10](2008)在《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自形成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演进到了如今的形态。一方面国际竞技体操舞台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面竞技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加难,使高难动作技术的发展几乎到了“停滞不前”的地步。竞技体操技术作为竞技体操的核心因素,纵观男子现代竞技体操历次大赛,可谓是“得难新技术者,得天下”。故追溯与归纳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历程,总结其演进特点及其规律尤为必要,且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法等对男子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各单项技术的演进具体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其总的演进特点及其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在现代竞技体操技术50多年的发展中,首先是随着世界男子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涵也逐渐在充实与丰富。二是在各单项技术在具体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且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三是从竞技体操技术总体来看其演进又具有7个特点、4个一般规律和4个特殊规律。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竞技体操技术做了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填补了竞技体操技术理论发展的薄弱环节,完善竞技体操技术动作发展的理论体系,还对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动态特征深入理解,还为其发展趋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希望能为提高我国体操项目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竞技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的训练和体操界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二、双杠大回环的力学分析及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杠大回环的力学分析及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男子体操竞争格局与中国队竞技实力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男子体操竞争格局分析
    1.1 整体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2 男子团体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3 男子全能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 男子单项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1 自由操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2 鞍马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3 吊环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4 男子跳马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5 双杠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1.4.6 男子单杠竞技实力格局分析
2 东京奥运周期我国体操男队竞技实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东京奥运周期我国体操男队现状
        2.1.1 东京奥运周期我国体操男队大赛获奖牌情况
        2.1.2 我国体操男队东京奥运资格的获取情况
        2.1.3 我国体操男队东京奥运会的参赛阵容
        2.1.4 我国体操男队东京奥运会的参赛目标定位
    2.2 东京奥运周期我国体操男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提升我国体操男队竞技实力的策略
    3.1 夯实强项,提升弱项
    3.2 科学备战,提高决赛成功率
    3.3 积极参与FIG工作,提升国际话语权
    3.4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训练效率
    3.5 做好伤病预防,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6 减少失误,掌控比赛主动权
4 结语

(2)男子双杠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双杠技术发展的研究
    2.2 三维影像解析系统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
    2.3 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在双杠中的应用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现场拍摄法
        3.2.4 影片解析法
        3.2.5 比较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动作结构特点及动作阶段划分
        4.1.1 支撑前摆阶段技术环节分析
        4.1.2 屈体后空翻两周阶段技术环节分析
        4.1.3 落地缓冲阶段技术环节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单杠长振屈伸上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屈伸类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2 长振屈伸上现阶段研究
        2.2.1 长振屈伸上的阶段划分
        2.2.2 长振屈伸上的运动学研究现状
        2.2.3 单杠长振屈伸上杠的教学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专业词汇的定义和阶段划分
        4.1.1 专业词汇的定义
        4.1.2 阶段划分
    4.2 放浪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2.1 放浪阶段肩角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趋势
        4.2.2 放浪阶段髋角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趋势
        4.2.3 放浪阶段肘角角度变化趋势
        4.2.4 整体运动学分析
    4.3 收腹举腿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3.1 肩角的运动学分析
        4.3.2 髋角的运动学分析
        4.3.3 收腹举腿阶段总体运动学分析
    4.4 伸髋和压杠成支撑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4.1 肩角的运动学分析
        4.4.2 髋角的运动学分析
        4.4.3 伸髋和压杠成支撑阶段的整体运动学分析
    4.5 长振屈伸上杠整体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4.6 常见技术错误分析
        4.6.1 常见技术错误
        4.6.2 错误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张竣投掷铅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旋转式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铅球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1.2 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法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2.2.3 数据统计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专家访谈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指标释义
    3.2 旋转式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阶段划分
        3.2.1 旋转式推铅球动作技术的时相和阶段划分
        3.2.2 背向滑步推铅球动作技术的时相和阶段划分
    3.3 预摆加速阶段动作技术分析
        3.3.1 旋转式预摆肩髋角最大时刻(T1)的分析
        3.3.2 预摆加速阶段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分析
        3.3.3 预摆加速阶段左肩速度分析
    3.4 旋转阶段 (滑步阶段)动作技术分析
        3.4.1 旋转阶段(滑步阶段)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分析
        3.4.2 旋转阶段(滑步阶段)用时分析
        3.4.3 旋转推铅球过程右脚的外摆画弧分析
    3.5 缓冲阶段动作技术分析
        3.5.1 缓冲阶段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分析
        3.5.2 缓冲阶段用时分析
        3.5.3 缓冲阶段左脚着地时刻(T4)肩髋轴夹角分析
    3.6 最后用力阶段动作技术分析
        3.6.1 最后用力阶段的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分析
        3.6.2 最后铅球出手时刻(T5)左支撑脚和右蹬脚的膝关节角度分析
        3.6.3 最后铅球出手时刻(T5)双支撑两脚距离分析
        3.6.4 最后用力阶段肩轴角速度分析
        3.6.5 最后铅球出手时刻(T5)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3.6.6 最后用力阶段出手位移、时间、平均速度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竞技体操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保持与继续加强中国双杠项目优势的的需要
        1.1.2 中国男子双杠训练实践的需要
        1.1.3 中国男子双杠项目创新动作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体操创新动作的定义
    3.2 竞技体操创新动作的演变
        3.2.1 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历程
        3.2.2 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规律
    3.3 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特征分析
        3.3.1 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动作组别特征分析
        3.3.2 男子双杠创新规律特征分析
        3.3.3 男子双杠创新方法特征分析
        3.3.4 男子双杠创新动作的国家特征分析
    3.4 影响竞技体操双杠创新动作的因素
        3.4.1 规则的演变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3.4.2 辅助练习设备以及场地器械的更新与应用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3.4.3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3.4.4 双杠成套动作的编排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3.4.5 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3.4.6 运动员的创新能力对双杠创新动作的影响
4 结论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优秀体操运动员单杠直体叶格尔及转体360°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单杠技术发展趋势
    2.2 对单杠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方研究
    2.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总结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访谈法
    3.3 三维摄像解析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大回环阶段技术动作比较分析
        4.1.1 下摆阶段技术动作比较分析
        4.1.2 上摆阶段技术动作分析
    4.2 空翻转体阶段技术动作比较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辽宁省男子竞技体操一、二级运动员平衡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平衡能力的概念
        1.2.2 平衡能力的分类
        1.2.3 国内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1.2.4 平衡与体操运动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测量法
        2.1.3 数理统计法
    2.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静态平衡能力测量结果与分析
        3.1.1 双足站立测量结果与分析
        3.1.2 单足站立测量结果与分析
        3.1.3 同级别运动员左、右足平衡能力对比与分析
    3.2 动态平衡测量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
附录

(8)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 ——以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充分认识竞技体操制胜规律的需要
        1.1.2 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2.1 深化竞技体操理论
        1.2.2 总结第29届奥运会竞技体操的经验为竞技体操实践服务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了我国竞技体操理论
        1.3.2 运用理论和经验指导竞技体操
        1.3.3 确保中国竞技体操的持续发展
    1.4 文献研究
        1.4.1 国内外关于优势竞技项目的研究
        1.4.2 关于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的研究
        1.4.3 关于竞技体操制胜因素"难、新、稳、美"的研究
        1.4.4 关于竞技体操选材的研究
        1.4.5 关于竞技体操训练的研究
        1.4.6 关于竞技体操比赛的研究
        1.4.7 关于竞技体操管理的研究
        1.4.8 关于竞技体操发展趋势的研究
        1.4.9 国外竞技体操的有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对象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社会调查法
        1.7.3 比较法
        1.7.4 数理统计法
        1.7.5 逻辑分析法
    1.8 研究假设
    1.9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10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男子竞技体操项目特征的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释义
        2.1.1 优势竞技项目
        2.1.2 竞技体操制胜规律
        2.1.3 男子竞技体操制胜因素
    2.2 中国竞技体操的发展过程
        2.2.1 技术引进阶段
        2.2.2 崛起阶段
        2.2.3 停滞和恢复阶段
        2.2.4 腾飞阶段
    2.3 男子竞技体操项目特征
        2.3.1 男子竞技体操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特征
        2.3.2 男子竞技体操比赛特征
        2.3.3 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特征
        2.3.4 心理和艺术表现训练的特征
        2.3.5 男子竞技体操六个单项的特征
3 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制胜因素分析
    3.1 男子竞技体操制胜规律中的因素
        3.1.1 制胜因素
        3.1.2 影响因素
        3.1.3 创新动力因素
    3.2 制胜因素之间的关系
4 竞技体操制胜规律的实证研究
    4.1 制胜因素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训练中的运用
        4.1.1 "难""美"因素在训练中的贯彻落实
        4.1.2 制胜因素"力"在训练中的成功运用
        4.1.3 训练中强调"稳""高""飘"制胜因素
        4.1.4 训练中注重制胜因素"新"
    4.2 影响因素在北京奥运会中的实际运用
        4.2.1 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备战北京奥运会中的行为
        4.2.2 评分规则因素在备战奥运会中的影响作用
        4.2.3 训练原则与方法在备战第29届奥运会中的有效实施
        4.2.4 信息情报因素在备战北京奥运会中的有效控制
        4.2.5 高标准的场地器材影响训练效果
    4.3 创新动力因素在第29届奥运会中的实际运用
        4.3.1 评分规则刺激技术动作的发展
        4.3.2 政策激励的有效运用
5 中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1 中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5.1.1 科学选材避免"烟囱"梯队现象
        5.1.2 教练员流动的危机
        5.1.3 难新动作和连接的局限性
        5.1.4 理论研究和技术练习的衔接
    5.2 中国竞技体操持续发展的对策
        5.2.1 基层竞技体操队员的厚基础建设
        5.2.2 全面抓好中国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5.2.3 加强竞技体操科学研究来提高D分
        5.2.4 加强竞技体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6 结论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9)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研究的主要范围
        1.2.2 关于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特征的研究
        1.2.3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访问调查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2.5 系统科学方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结果与讨论
    3.1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
        3.1.1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1.1.1 起步阶段(1953年-1966年)
        3.1.1.2 停滞下降阶段(1967年-20世纪70年代末)
        3.1.1.3 迅猛发展阶段(1979年-1983年)
        3.1.1.4 可持续发展阶段(1984年-至今)
        3.1.2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区域性特征
        3.1.2.1 政策导向的区域性特征
        3.1.2.2 经济投入的区域性特征
        3.1.2.3 竞技水平差异的区域性特征
        3.1.2.4 人力资源的区域性特征
        3.1.2.5 科学研究的区域性特征
    3.2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2 指标体系确立
        3.2.2.1 影响因素指标的专家评定
        3.2.2.2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3.2.2.3 确定指标体系
    3.3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环境层
        3.3.1.1 社会政治环境
        3.3.1.2 社会经济环境
        3.3.2 系统层
        3.3.2.1 训练因素
        3.3.2.2 竞赛因素
        3.3.2.3 管理因素
        3.3.2.4 科研保障因素
        3.3.3 要素层
        3.3.3.1 运动员因素
        3.3.3.2 教练员因素
    3.4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规律
        3.4.1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非均衡发展规律
        3.4.1.1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发展不同阶段影响因素的非均衡性
        3.4.1.2 我国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性别的非均衡性
        3.4.1.3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个人竞技能力的非均衡性
        3.4.2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协同发展规律
        3.4.3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自主创新发展规律
        3.4.3.1 自主探索"难、新、美、稳"的制胜规律
        3.4.3.2 自主创新"难"、"新"技术动作
        3.4.4 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路径依赖发展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研究方法
3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演进历程与现状概述
    3.1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的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溯源
    3.2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的演进简况
4 各单项体操技术演进过程及特征分析
    4.1 各单项体操技术演进阶段的划分依据
    4.2 各单项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与阶段性特征
5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特点与规律
    5.1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特点
    5.2 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规律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双杠大回环的力学分析及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男子体操竞争格局与中国队竞技实力提升策略[J]. 彭召方,袁玲,李佐惠. 体育科学, 2021(04)
  • [2]男子双杠屈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 夏炎. 中北大学, 2019(09)
  • [3]单杠长振屈伸上的运动学分析[D]. 李森. 聊城大学, 2018(10)
  • [4]张竣投掷铅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旋转式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D]. 赖启财.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3)
  • [5]竞技体操双杠创新动作的演变与特征研究[D]. 孔凡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优秀体操运动员单杠直体叶格尔及转体360°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 李溪.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3)
  • [7]辽宁省男子竞技体操一、二级运动员平衡能力的比较研究[D]. 史小瑞. 沈阳体育学院, 2011(08)
  • [8]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 ——以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为例[D]. 冯瑞.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9]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研究[D]. 李思民. 曲阜师范大学, 2010(10)
  • [10]世界男子现代竞技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研究[D]. 杜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双杠大秋千的力学分析与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