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论文文献综述)
陈炳蔚,艾长兴[1](1984)在《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文中研究表明 自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首次提出地槽褶皱系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引用。他指出我国多数地槽褶皱系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经过对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槽褶皱系的深入研究、对比之后,初步建立了多旋回发展的模式。现以横断山区地槽为例来讨论该褶皱带中的多旋回发展特点。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川、滇四省、区交接地带,其地质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拐弯部位,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地带。根据作者在“三江地质志”构造组最近总结的资料,可把横断山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如下(图1):
陈炳蔚[2](1985)在《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文中研究指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属青藏高原的东缘。着名的横断山脉及三江峡谷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岭谷相间的地形。陡峻的岭脊多出露变质岩、混合岩及中酸性侵入岩类;深切的谷地多发育中、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并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分布。由于其大地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由东西向至南北向转折的部位,又受欧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所夹持,是强烈的活动地带,所以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陈炳蔚[3](1983)在《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属青藏高原的东缘。着名的横断山脉及三江峡谷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岭谷相间的地形。陡峻的岭脊多出露变质岩、混合岩及中酸性侵入岩类;深切的谷地多发育中、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并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分布。由于其大地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由东西向至南北向转折的部位,又受欧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所夹持,是强烈的活动地带,所以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陈炳蔚,艾长兴[4](1983)在《试论横断山区印支旋回的构造特征》文中指出 横断山区系指青、藏、川、滇四省交界处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这里岭谷相间。山岭自西而东有:伯舒拉岭(南延为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南延为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等。岭脊多出露花岗岩类及变质岩类。河流深切形成峡谷,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等流贯,峡谷地带大多有基性、超基性岩密集分布,实际上是一系列深断裂发育地带。
陈炳蔚,艾长兴[5](1984)在《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文中研究说明自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首次提出地槽褶皱系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引用。他指出我国多数地槽褶皱系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经过对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槽褶皱系的深入研究、对比之后,初步建立了多旋回发展的模式。现以横断山区地槽为例来讨论该褶皱带中的多旋回发展特点。
陈炳蔚,艾长兴[6](1983)在《试论横断山区印支旋回的构造特征》文中提出横断山区系指青、藏、川、滇四省交界处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这里岭谷相间。山岭自西而东有:伯舒拉岭(南延为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南延为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等。岭脊多出露花岗岩类及变质岩类。河流深切形成峡谷, 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等流贯,峡谷地带大多有基性、超基性岩密集分布,实际上是一系列深断裂发育地带。
明庆忠[7](2006)在《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云南西北部紧密相邻,并列南流,构成独特的纵向岭谷区,被称之为三江并流区,构成了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的北部。该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南部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西北部自然环境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云贵高原自然环境演化影响的关键地区。 纵向岭谷区北部的河谷地貌,具有:①突出的纵向岭谷,构成了绝无仅有的三江并流奇观;②地貌相对高差大,河谷深切;③河谷地貌受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④流域内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多样化特征突出;⑤河谷地质地貌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脆弱性;⑥河谷支流水源多发源于高山湖泊,两岸支流河谷分布不均匀等特征。该区群山高耸、河谷深切、峡谷群聚,是横断山区及我国峡谷地貌密集分布的典型代表区。对该区河流峡谷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并着重论述了金沙江虎跳峡的成因和形成时代。认为玉龙—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块状山体,金沙江虎跳峡的发育不是构造控制沿断裂发育的峡谷,仅用河流溯源侵蚀原因也难以取得合理的解释:虎跳峡上下段河谷层状地貌是连续分布的,说明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是同时代的,长江第一弯是古水洛河、冲江河及古金沙江上游等河流汇流口处而非袭夺湾,虎跳峡是先成河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下切叠置而成。依据玉龙雪山冰川发育年代数据、丽江盆地湖相沉积年代、点苍山更新世沉积物分布及年代测定数据、河谷阶地或宽谷面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数据等,初步判断虎跳峡峡谷地貌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的河流深切。昆黄运动是该区地貌和水系发育的重要转型事件。 云南夷平面因受青藏高原隆升、本区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等的影响,在纵向岭谷区的北部发生了位移、解体,导致现今各地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上,即便在同一地区,在断裂两侧其分布海拔高度也很不一致。虽然有总体分布上因受青藏高原隆升牵引带动作用而造成的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高度降低的趋势,但仍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分布格局。根据夷平面的分布及其上有无残存的早第三纪红土状风化壳的状况,提出了本区晚新生代以来存在着与青藏高原相对应的山顶面、主夷平面两期夷平面的观点。依据本区的相关沉积和与邻区的对比分析,认为山顶面大约形成于23Ma的渐新世晚期,主夷平面大约形成于上新世初,即约在3.4Ma以前,后因横断运动而导致解体。现今夷平面、相关盆地沉积、各江河多级阶地的发育均说明了纵向岭谷区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演化也是多阶段间歇抬升的结果。 长江第一弯成因向来都有河流袭夺说,非河流袭夺(构造适应)说之争。其实,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与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水系演化息息相关。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地区水系经历了上新世末期以前的外流水系、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早
李永森,陈炳蔚[8](1988)在《横断山区的大地构造及金属矿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了地质历史分析法,以槽台发展的观点,将横断山区划分为Ⅻ个构造- 建造-成矿带,详细论述了每个带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和成矿作用的地质背景以及矿产分布规律。根据板块构造观点,可将区内地壳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早石炭世以前陆壳敛合阶段,二叠纪地壳张开、扩张阶段;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消减阶段;晚三叠世以后地壳挤压阶段。矿产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及后期挤压阶段。
李永森,陈炳蔚[9](1988)在《横断山区的大地构造及金属矿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了地质历史分析法,以槽台发展的观点,将横断山区划分为Ⅻ个构造- 建造-成矿带,详细论述了每个带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和成矿作用的地质背景以及矿产分布规律。根据板块构造观点,可将区内地壳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早石炭世以前陆壳敛合阶段,二叠纪地壳张开、扩张阶段;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消减阶段;晚三叠世以后地壳挤压阶段。矿产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及后期挤压阶段。
秦克章[10](2000)在《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文中认为瞄准新疆中亚型造山与大规模成矿的某些关键科学问题,立足于古生代矿床时空分布的基本地质事实的野外调查研究,从充分整理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资料和与中亚邻国构造—成矿格局的综合对比分析入手,分析厘出主要的火山-侵入岩带和成矿带,选择那些有争议的关键区段进行重点解剖,辅以岩石学和高精度同位素年代研究。将造山作用与成矿过程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尝试从板块构造角度来认识北疆矿床时空分布关系及演化序列,以金属矿床时空分布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和限定,提出并论证了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元古代古天山洋与古生代准噶尔多岛海两期大洋模式。以为寻找大型矿集区的战略靶区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1.中亚型造山带与海西期大规模成矿 中亚地区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中亚型造山带具有多块体、多缝合带镶嵌、山盆耦合的大地构造格局,地壳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拼合增生过程和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陆块规模小于现代大陆板块,陆间洋盆小于现代大洋;多期蛇绿岩、高压变质岩、富碱花岗岩带的发现,指示地壳增生过程复杂多样;地壳经历了多旋回的造山和增生;中亚大型—超大型矿床总体上表现出网格状(矿结)分布特征和聚矿带的菱形镶嵌状展布规律,相比之下,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成矿域则更具有“线性”特征;海西期的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具有多岛海特征。 对新疆北部50余个已知矿床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海西期(400~250Ma)是本区有色和贵金属成矿高峰期。整个北疆地区陆相环境中金、铜-镍、锡、银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古生代末碰撞造山挤压-伸展转变期,与大规模的块体旋转、压剪、走滑拉张以及陆内俯冲造山等独特的现象有成因联系。铜和铜镍矿,主要集中于中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二叠纪。金矿跨越时限为泥盆纪一早三叠世。其中早石炭世,主要为火山岩浅成低温型金矿床,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以形成韧性剪切破碎带型金矿为特征,二者共同的特点均产出于俯冲带的边缘带近陆一侧(岛弧带-弧后盆地交接部位)。 说明晚海西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对北疆地区具有较普遍的和重要的意义。对晚古生代花岗岩、陆相火山岩、镁铁-超镁铁杂岩的系统总结为上述认识提供了岩浆作用性质方面的证据。 2 北疆主要金属矿床划分为7大构造阶段产物 在前人基础上,按照板块构造观点并结合最新的系统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将北疆古生代金属矿床(兼顾某些构造环境指向明确的非金属矿床如石棉、滑石等)划分为七大构造阶段组合: Ⅰ.稳定古陆环境中的前寒武纪矿床 Ⅱ.裂谷发育期(初始拉张期)矿床、 Ⅲ.洋壳(小洋盆)扩张阶段矿床、 Ⅳ.板块汇聚边缘早期过渡壳扩张阶段矿床、 Ⅴ.板块汇聚边缘晚期阶段挤压陆缘环境矿床、 Ⅵ.碰撞造山期矿床 Ⅶ.造山期后伸展构造阶段矿床。 3.发现新的兰闪片岩露头,矿物组合呈石榴石-白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兰闪石组合,系副变质岩。位于昭苏县南西图拉苏达坂,在已报道的阿克牙孜河上游兰闪片岩西侧约100公里。 4.依据放射虫硅质岩确定巴音沟蛇绿岩套时代上限不晚于晚泥盆世
二、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论文提纲范文)
(1)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造旋回的划分 |
二、深断裂及俯冲带 |
三、特提斯洋的演化特征 |
四、横断山区构造演化及多旋回发展特点的几点认识 |
(7)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图表目录 |
英文目录 |
第一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
一、对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的认知 |
二、西南纵向岭谷区的界定及其概貌 |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及邻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
四、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五、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与拟解决的问题 |
六、本选题研究的由来 |
第二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 |
一、三江并流区地层概况 |
二、地质构造特征 |
三、影响河谷地貌发育的主要断裂 |
第三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与主要类型 |
一、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 |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河谷地貌 |
(一) 峡谷地貌 |
(二) 层状地貌 |
(三) 长江第一弯成因探析 |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及河谷地貌演化机制、过程 |
第四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化研究 |
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效应 |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及环境演化 |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演化 |
四、三江并流区环境演化预测评估及其对策 |
第五章 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 |
一、东亚季风、高原季风、西南季风及其关系 |
二、西南季风形成演化的影响因子 |
三、西南季风的形成 |
四、西南季风影响区域变化 |
第六章 纵向岭谷地貌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一、纵向岭谷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
二、西南纵向岭谷地貌的生态环境效应 |
第七章 本区干热河谷的特征及其成因 |
一、干热河谷研究概况 |
二、干热河谷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特征 |
三、干热河谷成因探析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问题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问题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致谢 |
(10)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板块构造成矿学与矿床作为大地构造标志的新进展 |
1.1.1 制约找矿突破的主要问题-区带成矿前提的研究不够 |
1.1.2 矿床作为大地构造的标志 |
1.1.3 板块构造成矿学与矿床作为大地构造标志的研究进展 |
1.2 北疆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科学涵义与研究现状 |
1.2.1 中亚型造山带与中亚巨型成矿带的含义、展布及特点 |
1.2.2 北疆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野外工作基础与实物工作量 |
2. 北疆古生代地质概况 |
2.1 北疆地质概况 |
2.2 巴音沟蛇绿岩套时代放射虫硅质岩的时代及其意义 |
2.2.1 地质背景与问题由来 |
2.2.2 蛇绿岩岩石与产化石地层特征 |
2.2.3 化石组合及其时代 |
2.2.4 讨论 |
2.3 昭苏县南西图拉苏达坂兰闪片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2.3.1 阿克牙孜河上游兰闪片岩和榴辉岩带 |
2.3.2 昭苏县南西图拉苏达坂兰闪片岩的发现及其矿物组合 |
2.4 北疆蛇绿岩的分布、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洋盆的指示意义 |
2.4.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2.4.2 蛇绿混杂岩带时代的确定及意义 |
2.4.3 新疆主要蛇绿岩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
2.4.4 北疆蛇绿岩的某些特点 |
2.5 新疆北部古生代火山岩的分区分带与火山岩组合 |
2.6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的分布与地质特征 |
2.6.1 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带状分布特征 |
2.6.2 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 |
2.6.3 花岗岩形成时代和地质构造环境 |
2.7 造山前、同造山、造山后火山-深成岩组合 |
2.7.1 造山前-早造山阶段火山-深成岩组合 |
2.7.2 同造山晚造山阶段火山-深成岩组合 |
2.7.3 造山后或非造山阶段火山-深成岩组合 |
2.8 古生代火山-深成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
2.8.1 古生代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矿产 |
2.8.2 深成岩有关的五大成矿系列 |
3. 阿尔泰古生代板块构造格局、演化与成矿作用 |
3.1 阿尔泰前寒武纪基底研究 |
3.1.1 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分布 |
3.1.2 阿尔泰古老基底变质岩系的时代证据 |
3.1.3 阿尔泰地区存在中元古代以前的古老基底 |
3.2 阿尔泰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与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构造环境 |
3.2.1 阿尔泰南缘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的展布 |
3.2.2 阿尔泰南缘泥盆纪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构造环境争议的焦点 |
3.2.3 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弧后盆地构造环境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
3.2.4 泥盆纪海相火山岩与成矿作用关系 |
3.3 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3.3.1 区域地质发展演化 |
3.3.2 阿勒泰南缘构造成矿分带 |
3.3.3 变质火山岩和矿石同位素年代学 |
3.3.4 阿勒泰地区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3.4 阿尔泰变质作用与块状硫化物的改造温压条件 |
3.4.1 阿尔泰变质岩的空间分布与变质作用 |
3.4.2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褶皱变质改造作用 |
3.4.3 区域变质-逆冲推覆-韧性剪切作用与Au成矿的关系 |
3.5 阿尔泰山南缘可可塔勒式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 |
3.5.1 可可塔勒典型矿床特征 |
3.5.2 可可塔勒式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 |
3.5.3 小结 |
4. 准噶尔活动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
4.1 准噶尔地块的构造性质讨论 |
4.2 准噶尔早古生代地质演化 |
4.3 东北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玻安岩与洋内弧 |
4.3.1 玻安岩概述 |
4.3.2 东北准噶尔地质概况与玻安岩的产出 |
4.3.3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再认识和玻安岩的确认 |
4.4 准噶尔晚古生代早期弧盆体系演化与岛弧成矿 |
4.5 准噶尔晚古生代中晚期碰撞造山成矿 |
4.6 西准噶尔哈图金矿的类型与时代 |
5. 东天山地区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1 地质背景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矿化分带 |
5.3 研究程度分析及存在问题 |
5.4 黄山铜镍矿带香山镁铁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性质的确定 |
5.4.1 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岩带与香山铜镍矿床地质概况 |
5.4.2 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岩铜镍矿带构造背景的认识分歧焦点 |
5.4.3 香山角闪辉长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 |
5.4.4 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杂岩带构造性质-地幔热侵位而非蛇绿岩套 |
5.5 东天山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矿的地质特点与成岩成矿时代 |
5.5.1 区域地质特点 |
5.5.2 土屋铜矿蚀变矿化概况 |
5.5.3 延东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概况 |
5.5.4 土屋-延东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单颗粒锆石U-Pb和蚀变岩绢云母K-Ar年龄证据 |
5.6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金矿成矿作用 |
6. 西天山板块构造分区、演化与成矿关系 |
6.1 西天山陆缘活动带-伊犁微板块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
6.2 西天山博罗科努斑岩-矽卡岩型Cu矿带 |
6.3 西天山吐拉苏地区大型阿希金矿 |
6.4 阿吾拉勒成矿环境分析 |
6.5 西天山伊什基里克-阿吾拉勒成矿特点对比 |
6.6 伊犁盆地侏罗系砂岩铀矿特征 |
7. 西南天山(塔里木北缘)活动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
7.1 南天山(塔里木北缘)活动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
7.2 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特征、地层时代与成矿时代 |
7.1.1 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地质概况 |
7.1.2 围岩地层时代和成矿时代 |
7.3 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和穆龙套金矿床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
7.3.1 穆龙套(Muruntau)金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
7.3.2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与穆龙套金矿床对比 |
7.3.3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找矿潜力分析 |
8. 北疆古生代矿床的6大板块构造旋回划分 |
8.1 北疆矿床构造环境-演化阶段划分方案 |
8.2 稳定古陆环境中的前寒武纪矿床 |
8.3 裂谷发育期(初始拉张期)矿床 |
8.4 洋壳(小洋盆)扩张阶段矿床 |
8.5 板块汇聚边缘早期过渡壳拉张阶段矿床 |
8.6 板块汇聚边缘晚期阶段挤压陆缘环境矿床 |
8.7 碰撞造山期阶段矿床 |
8.8 造山期后伸展构造阶段矿床 |
8.9 中生代、新生代矿产分布与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 |
8.10 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板块构造旋回的对应性 |
8.11 北疆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多旋回性 |
9. 北疆主要矿产时空样式与两期大洋演化构造演化模式 |
9.1 北疆主要矿产的主要成矿期——铜、金、铁、铬、铅锌、稀有、宝玉石、煤、油气 |
9.2 北疆成矿物质时空记录对板块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 |
9.3 北疆古生代成矿作用与东南亚新生代多岛海成矿作用对比 |
9.4 北疆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准噶尔多岛海构造格局 |
9.5 中亚多岛海型造山带与洋-陆俯冲型、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对比 |
9.6 北疆大地构造演化——元古代古天山洋与古生代准噶尔多岛海两期大洋模式 |
10. 北疆成矿环境分析、找矿战略选区与勘查应用 |
10.1 海相火山岩硫化物矿床板块构造环境分析与找矿选区 |
10.1.1 概述 |
10.1.2 前人的分类 |
10.1.3 本文的板块构造环境与容矿岩分类 |
10.1.4 时空分布 |
10.1.5 新疆北部古生代弧后盆地的识别及其成矿作用 |
10.2 斑岩铜矿的形成前提、矿带对比与北疆古生代岛弧带的识别 |
10.2.1 斑岩铜矿概述 |
10.2.2 斑岩铜矿的分类 |
10.2.3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
10.2.4 斑岩铜矿产出大地构造环境与两类成矿模式 |
10.2.5 斑岩铜矿形成前提条件总结 |
10.2.6 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与中国西天山矿带对比 |
10.2.7 新疆北部成熟岛弧带的识别及斑岩铜矿成矿潜力 |
10.3 北疆陆相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特点及其与斑岩铜矿的联系 |
10.3.1 浅成热液金矿床 |
10.3.2 北疆陆相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特点及其识别 |
10.3.3 陆相火山岩浅成低温金矿与斑岩铜矿的联系及其勘查意义 |
10.4 北疆北疆C_3-P_2碰撞造山期后伸展走滑阶段大规模成矿 |
10.4.1 北疆古生代的三个主要聚合阶段尤以晚石炭世聚合最为强烈 |
10.4.2 北疆中亚型造山带石炭世末碰撞后伸展弛张事件 |
10.4.3 北疆石炭纪末一二叠纪初碰撞后弛张伸展构造的重大成矿意义 |
10.4.4 北疆韧性剪切带金矿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与碰撞挤压-伸展构造的联系 |
10.5 成矿区带划分及找矿战略选区 |
10.6 找矿应用实例 |
10.6.1 西天山阿克夏提矽卡岩型Cu-Zn-Au-Ag-Bi矿化远景区的发现与评价 |
10.6.2 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天窗”——卡拉塔格高硫化物型铜金蚀变矿化区的发现与评价工作简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博士后期间学术活动 |
附录2 个人简历 |
附录3 实地调查矿床清单 |
附录4 论文清单 |
图版 |
四、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J]. 陈炳蔚,艾长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02)
- [2]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J]. 陈炳蔚.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3]试论横断山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A]. 陈炳蔚.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4]试论横断山区印支旋回的构造特征[J]. 陈炳蔚,艾长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3(03)
- [5]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A]. 陈炳蔚,艾长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9), 1984
- [6]试论横断山区印支旋回的构造特征[A]. 陈炳蔚,艾长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7), 1983
- [7]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明庆忠. 兰州大学, 2006(09)
- [8]横断山区的大地构造及金属矿成矿作用[J]. 李永森,陈炳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1988(01)
- [9]横断山区的大地构造及金属矿成矿作用[A]. 李永森,陈炳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7), 1988
- [10]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D]. 秦克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