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

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

一、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欧阳军[1](2018)在《二胺氧化酶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小肠破裂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小肠破裂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但对于一些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小肠破裂穿孔的患者(尤其是未合并肝、脾等破裂者),其早期典型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并不明显,易造成延误临床诊治并可能导致腹膜炎、脓毒血症等[1]。汤菲等[2]分析小肠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发现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在腹部损伤初期无明显改变,所以,缺乏早期诊断疾病的敏感指标。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在组胺和多种多胺代谢中起作用,多

卫庆文,易丹[2](2017)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文中指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创伤愈合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中有33例为闭合性外伤,3例患者为开放性外伤。腹腔穿刺总的阳性率为90.9%。全部患者都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最后35例患者治愈出院,还有1例患者由于肠衰竭自动放弃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很多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膜刺激征或是腹腔穿刺呈阳性,采用CT和X光检查和腹腔穿刺可以达到尽早确诊的目的,提升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是尽早进行手术,同时处理好手术后的并发症。

侯喜龙[3](2016)在《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30例诊治心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的诊治方法及效果,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0年期间收治的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患者3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这3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此类患者采取的诊治方法,统计治疗效果,总结诊治心得。结果经精心的诊治,3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治愈率100%。结论早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邢竞晓[4](2016)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小肠破裂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现代工矿业、交通业发展,高处坠落事故、交通事故越来越常见,由于小肠占据腹腔较大空间,受损伤概率也就较大,较多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常伴有小肠挫伤甚至肠破裂。引起小肠破裂的外力复杂多变,可有撞击、打击、挤压等直接暴力,致使受力部位肠管直接受损伤而破裂;也有跌倒、坠落、突然受力或快速运动时突然中止等间接暴力,可因力传导或肠道内压力突然剧增超过肠壁的耐受程度而引起破裂;也可以是侧方推挤产生剪切力作用于肠道而发生破裂,少数在病理情况下如存在腹腔脏器组织粘连,外力作用于腹部时,活动度受限的肠管被牵扯,更易于造成肠道的损伤穿孔。小肠破裂是急诊外科十分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生率占据整个腹部损伤的较大比例,目前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小肠破裂的诊断是以现有常规诊疗手段为基础的,待临床体征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腹部体征、影像学和生化指标异常后,甚至在剖腹探查术中确诊。现有的诊疗手段包括:详细询问受伤史,包括受伤部位、暴力性质、大小、方向等,以及伤后的发展过程;仔细查体,对腹部体征如压痛部位、范围、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变化,肠鸣音变化均应逐一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反复检查,注意动态变化;腹部穿刺,该法是早期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腹腔穿刺和反复、多部位穿刺是提高穿刺阳性率的关键。穿刺为阴性时可反复、多部位穿刺。高度怀疑内脏损伤者,可采用腹腔灌洗;腹部X线检查,一旦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诊断基本成立。具有腹壁开放性损伤者较为直观,相对易于诊治,然而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小肠损伤穿孔一般较前者小,且未合并肝、脾等实质脏器破裂者,早期腹膜刺激征不明显,影像学检查不典型,病情的隐匿性及特殊性易延误诊治,往往会继发腹膜炎、脓毒症等并发症,甚至造成全身状况的恶化。肠源性感染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除现有的常规诊疗手段外,需探索更多新的诊断指标来协助临床医师对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治。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获知,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种低分子家族式蛋白,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其中成员之一,主要位于小肠粘膜微绒毛尖端,是一组存在于细胞液内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其大量存在于小肠粘膜层上皮细胞中,占肠粘膜蛋白的2-3%,在肠粘膜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及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外周静脉血中检测不到IFABP,发生小肠粘膜破裂损伤时,最早发生病理生理改变的是微绒毛尖端,维持绒毛尖端稳定的环境打破及氧分压下降,导致肠绒毛顶端细胞的坏死,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其内的IFABP经过门静脉和乳糜管释放入血。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可能是小肠黏膜损伤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IFABP在正常情况下的外周血中不存在,仅在发生小肠破裂时释放入血,并可被检测,这种变化为其成为小肠破裂的标记物提供了可能性。研究结果发现IFABP作为诊断肠破裂具有独特优势:(1)IFABP具有较好器官特异性,仅存于肠道中。同时具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可通过免疫学方法与其他组织产生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区分;(2)IFABP是一组存在于细胞液内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主要位于小肠黏膜层的肠上皮细胞胞液中,对肠破裂引发的损害敏感,在发生小肠破裂时易释放入血,血清IFABP水平病程早期即明显升高,敏感性好;(3)IFABP占细胞胞液蛋白质的1%-2%,含量相对丰富,且IFABP分子量相对较小,实验室可采用酶联免疫法直接检测;(4)多数血清酶都存在热不稳定性,是热不稳定酶,易失活,影响测定准确性,因此测定时需保持酶活性,血清IFABP即使室温下,也可保持24 h稳定,可保持总活性的95%,便于检测。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小肠损伤早期,血清和尿液中IFABP水平即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肠破裂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1、3 h时血清I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表明腹部闭合性损伤中,IFABP可作为小肠破裂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目的:鉴于IFABP在正常情况下的外周血中不存在,仅在发生小肠破裂时释放入血,并可被检测,组织含量高,分子量小易于检测,灵敏度高等生化特点,为其应用于疾病诊断提供了可能性。再者,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小肠破裂患者病程初期外周血IFABP浓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受到了很大启发。本实验旨在探索外周血IFABP浓度在发生急性肠破裂前后变化差异,分析其在急性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根据检测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其在外周血的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其能否成为小肠破裂的早期血清学诊断标志物。是否可以通过参考其变化来帮助临床诊断,使该课题研究显得尤为有意义。方法:由于腹部闭合性损伤所导致的小肠破裂,早期病情较为隐匿,该实验目的即为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否存在诊断小肠破裂的诊断价值。为观察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小肠破裂早期外周血中的变化,本实验随访了2014年12月-2015年8月因腹部损伤到我院急诊外科就诊,接诊医师高度怀疑小肠破裂的患者,共36人。在此类病人入院后,临床医师通常会结合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及相关现代检查技术手段,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B超、CT等。在遵循这些现有常规诊疗方式的同时,采集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小时和入院后3小时三个时间点的外周静脉血,依据现有常规诊疗方式诊治的最终结果,根据小肠是否破裂分为肠破裂组12例和未肠破裂组2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标本IFABP浓度,分别比较三个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肠破裂组患者血清IFABP水平在入院时(134.41±53.34μg/L)、入院1 h(174.68±69.06μg/L)、入院3 h(186.65±90.08μg/L)时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肠破裂组(91.44±40.37μg/L、98.35±44.48μg/L、104.51±40.08μg/L)(P<0.05)。结论:血清IFABP水平检测可用于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

马本龙[5](2016)在《小肠破裂及穿孔术后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小肠破裂及穿孔术后的治疗体会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5年收治的小肠破裂及穿孔患者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48例患者小肠破裂及穿孔术后的治疗体会和效果。结果:治愈45例患者,2例患者因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小肠破裂及穿孔发病初期,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患者病情严重甚至恶化。小肠破裂的治疗体会是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董昶三[6](2015)在《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研究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均存在典型腹痛以及典型腹膜炎表现,其均进行了腹腔穿刺,58例呈阳性(96.7%);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56例呈阳性(93.3%);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检测,27例呈阳性(45.0%)。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有患者死亡,术后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5.0%)。结论 B超以及腹腔穿刺可作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诊断依据,其准确率较高。但相较于腹部穿刺而言,B超属无创检查,不会为患者带来痛苦。手术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诊疗效果,但要注意术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兰鹏远[7](2015)在《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的急诊诊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在急诊的早期诊治方法,提高急诊首诊对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急诊的漏诊、误诊,进一步提高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的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6例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早期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86例患者,未在第一时间确诊的患者达31例,漏诊率达36%。8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3例,腹腔脓肿2例,伤口感染15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急诊科医师应针对早期漏诊的原因,根据详尽可靠的病史、细致全面的查体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全面分析评估病情,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前提保障,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马震,王树楼[8](2014)在《腹部轻微外伤致隐匿性小肠破裂36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轻微外伤致隐匿性小肠破裂的特点,以提高轻微外伤致隐匿性小肠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轻微外伤致隐匿性小肠破裂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5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1例,其中因早期误诊而致延误最佳手术时机9例。结论:轻微腹部外伤所致隐匿性小肠破裂因症状隐匿,早期极易误诊,而能否在早期做出及时恰当的诊断,并及早给予正确及时的靶向治疗,是减少隐匿性小肠破裂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陈安良,贾振庚,何永健,刘庆顺[9](2014)在《外伤性小肠破裂48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小肠破裂。其中单纯修补术38例,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0例。治愈46例,治愈率95.83%;死亡2例,病死率4.17%。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小肠破裂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司红军[10](2014)在《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8例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者经验,28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40例行开腹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疼痛轻。

二、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胺氧化酶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小肠破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筛选标准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标本采集
    1.5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1.7 结果
2 讨论

(2)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2 创伤情况和合并伤情
    2.3 诊断依据及时间
    2.4 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和诊断
    3.2 治疗措施
    3.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30例诊治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
2 体会
    2.1 早期诊断
        2.1.1 了解病史,分析病因机制,能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防止误诊、漏诊。
        2.1.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阳性体征的变化,做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2.2 治疗
    2.3 腹腔引流
    2.4 并发症的预防
        2.4.1 对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及腹腔脓肿的预防,采取的措施如下:
        2.4.1. 1 切口尽量大些,防止损伤腹膜及肠袢,肠袢尽量不要暴露在腹腔外。
        2.4.1. 2 术中用大量的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
        2.4.1. 3 不放置腹腔引流。
        2.4.1. 4 关腹前将大网膜置于切口下。
        2.4.1. 5 术后患者取半卧位。
        2.4.2 肠瘘的预防

(4)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小肠破裂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小肠破裂及穿孔术后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患者病症现象: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治疗体会
    3.1 严格遵守手术原则:
    3.2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3.3术后治疗基本要求:
4 总结

(6)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的急诊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辅助检查:
    1.4 合并伤情况:
    1.5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外伤性小肠破裂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
    3.2 治疗
    3.3 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10)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空腔脏器破裂的标准
    1.3 腹腔镜手术指征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胺氧化酶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小肠破裂的诊断价值[J]. 王凯,欧阳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04)
  • [2]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 卫庆文,易丹.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05)
  • [3]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30例诊治心得[J]. 侯喜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2)
  • [4]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小肠破裂诊断价值的研究[D]. 邢竞晓.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5]小肠破裂及穿孔术后治疗体会[J]. 马本龙. 中国农村卫生, 2016(08)
  • [6]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 董昶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3)
  • [7]闭合性腹外伤小肠破裂的急诊诊治体会[J]. 兰鹏远. 中国医药指南, 2015(09)
  • [8]腹部轻微外伤致隐匿性小肠破裂36例分析[J]. 马震,王树楼. 中国医学装备, 2014(S2)
  • [9]外伤性小肠破裂48例临床分析[J]. 陈安良,贾振庚,何永健,刘庆顺.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08)
  • [10]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体会[J]. 司红军.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07)

标签:;  ;  ;  

小肠破裂1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