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那日苏[1](2020)在《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莫尼茨绦虫病是影响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寄生虫病之一,不仅影响家畜正常生产性能,甚至可能造成动物死亡。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在乌审旗各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为进一步调查研究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诱因,本研究于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在乌审旗地区展开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当地鄂尔多斯细毛羊饲草料和草场中螨类的分布进行普查,并对感染莫尼茨绦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小肠进行病理变化检测,从而为当地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细毛羊健康养殖和制定合理驱绦虫方案提供依据。本研究首先以不同饲养方式、草场类型及行政区羊群为采样点,随机采集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新鲜粪便,借助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定性以及定量检查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卵。其次,采用筛盘振荡法和干漏法检查玉米颗粒饲料、玉米草、苜蓿草、天然牧草中螨,并直接挑取所分离螨类,使用霍氏液或中性树胶制作压片,置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最后,经粪便虫卵检查初步诊断为感染莫尼茨绦虫的鄂尔多斯细毛羊,颈动脉放血处死后取小肠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圈养和散养感染率分别为9.49%(238/2507),12.59%(70/556);滩地、沙地和梁地感染率分别为11.79%(68/577),8.25%(41/497),5.06%(18/356);五个被检测的不同行政区中感染率最高的为图克镇24.63%(101/410)、最低的为无定河镇2.36%(3/127)。总感染率分别为2019 年 10.76%(76/706)和 2020 年 10.17%(220/2164)。当地主要饲草料苜蓿草和天然牧草中均发现莫尼茨绦虫中间宿主地螨。病理剖检在小肠中发现有莫尼茨绦虫成虫,小肠外观无明显病理变化;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小肠多见绒毛顶端自溶现象,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肠腺丰富,固有层多见结缔组织增生,可见较多杯状细胞,伴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至粘膜下层。综上调查结果,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情况较严重,绦虫中间宿主地螨的分布广泛、种类多,莫尼茨绦虫寄生部位的小肠组织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付文龙,陈冬,朱萍,程建国,蔡永华,王宇,闫敏,杨光友[2](2016)在《吡喹酮和芬苯咪唑对圈养林麝莫尼茨绦虫的驱除试验》文中认为选择四川省某养麝场内16只感染莫尼茨绦虫的林麝,分别采用吡喹酮片剂(25 mg/kg体重,用药1次)和芬苯咪唑粉剂(10 mg/kg体重,1次/d,连喂3 d)进行药物驱虫试验。在投药前1天、投药后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其粪便,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绦虫卵并进行虫卵计数,通过计算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评估其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在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吡喹酮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5.71%(6/7)、100%(7/7),而芬苯咪唑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4/9)、77.77%(7/9)。驱虫试验结果说明吡喹酮对林麝莫尼茨绦虫绦虫的驱虫效果较好。
宋光耀[3](2016)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玛曲、天祝两县位于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甘肃省,两县草地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发展随着政策的支持,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寄生虫病的防治形势也变得严峻。目前,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可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急性、烈性疫病的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科技和资金投入较大,防治效果明显;而对于急性死亡率较低的畜禽寄生虫病由于投入不足,其防治技术基本并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且经济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牧区,家畜多是半农半牧饲养甚至是纯放牧饲养,相对于舍饲,家畜感染寄生虫的几率更多,感染强度也更大,家畜的“秋肥、冬瘦、春死亡”仍然存在,这种死亡除因春冬两季饲草缺乏外,很大的原因是是由寄生虫病所造成的。寄生虫感染始终制约着牦牛、藏羊生产性能的提高。为了调查研究玛曲、天祝两县主要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情况,从而给当地放牧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采用剖检的方法对玛曲18头牦牛、35只藏羊以及天祝31头白牦牛、41只藏羊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种类、流行趋势、感染程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PCR的手段对采集到的虫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检出9种消化道线虫,即西方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occidentalis)、肿孔古柏线虫(Cooperia oncophora)、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微黄细颈线虫(Nematodirus helvetianus)、异色毛首线虫(Trichuris discolor)、斯氏毛首线虫(Trichuris skrjabini)、环纹背带线虫(Teladorsagia ci rcumcinct a)、蛇形毛圆线虫(Trichost rongylus col ubrif ormi)、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 ortus);其中,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72.2%,优势虫种为肿孔古柏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玛曲县藏羊感染率为91.4%,优势虫种为环纹背带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29.0%,优势虫种为古柏线虫;天祝县藏羊感染率为75.6%,优势虫种为斯氏毛首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放牧牛羊的单体荷虫量一年存在两个高峰,即56月份的春季高潮和910月份的秋季高潮。由于缺乏白牦牛贾第虫感染的调查报道,于是本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间于天祝县采集了208份白牦牛粪便样品,发现其中共有4份(1.92%)为阳性。以PCR技术对十二指肠贾第虫tpi基因(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进行扩增后,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集聚体E。本试验首次揭示了白牦牛贾第虫的基因型及感染情况,扩大了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宿主范围,为后续白牦牛所感染的贾第虫的基因型或亚型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在对玛曲县牦牛、藏羊进行驱虫试验中,共采用三种药物,即伊维菌素片剂、伊维菌素注射剂、伊维菌素与阿苯达唑复方合剂,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注射剂的效果最好,因此在防治消化道线虫时推荐使用伊维菌素注射剂进行驱虫。根据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玛曲、天祝两县的牛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种类繁多,感染强度较大,且多呈混合感染。根据其流行规律,除应加强牧民对寄生虫疾病的认识、科学的进行放牧动物的管理以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外,还应对定期驱虫足够重视。可在春秋两次高潮前进行预防性驱虫,也可以在进入冬季前和转场前进行驱虫,以利于草场的自然净化,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杨光友[4](2003)在《鸭对体吸虫形态、生物学、致病性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鸭对体吸虫是我国各地家鸭体内的常见吸虫,对养鸭业有一定的危害性。本研究通过对鸭对体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及终末宿主的人工感染试验,完成了鸭对体吸虫的生活史、尾蚴的生态生物学、雷蚴与尾蚴及不同日龄虫体的体被超微结构、对家鸭的致病性、鸭对体吸虫与台湾次睾吸虫的RAPD分析以及芬苯咪唑与吡喹酮对家鸭人工感染鸭对体吸虫的驱除试验研究。 1 鸭对体吸虫生活史研究 鸭对体吸虫的生活史过程包括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及成虫阶段。在水温17℃~23℃,赤豆螺食入鸭对体吸虫虫卵后,经60天螺体内开始逸出尾蚴,尾蚴可在麦穗鱼、鲤鱼、鲫鱼、中华螃鮍、子棱栉鰕虎鱼、青鳉、黄鳝、泥鳅及日本林蛙、美国青蛙和大蟾蜍中华亚种的蝌蚪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30天以上才能具有感染能力,鸭对体吸虫在鸭体内经20天发育成熟。因此,鸭对体吸虫完成一个生活世代的发育至少需要110天以上。 2 鸭对体吸虫尾蚴的生态生物学研究 鸭对体吸虫阳性螺在4月初水温上升至20℃时开始有尾蚴逸出,7-8月份为尾蚴逸出的高峰期,至10月底当水温下降至15℃以下时鸭对体吸虫尾蚴停止从阳性螺体内逸出。刚从阳性螺体内逸出的尾蚴很活泼,在水中作跳跃式或以尾部的剧烈摇摆而作螺旋状运动,每活动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尾蚴在水中静止时呈弯月状或烟斗状弯曲,体部向下,尾部向上,尾蚴附着在试管壁上或静止在水中让身体自由下沉,当水体受振动时,尾蚴又立即活动起来。尾蚴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向光性。在一个日周期变化中,尾蚴主要在早上7点至晚上19点这12个小时的时间内逸出,而从晚上19点至次日早晨7点钟这段时间内很少有尾蚴逸出。在水体自然变温(22.7-30℃)条件下经对4只鸭对体吸虫阳性螺在早上7点至晚上19点这12个小时内不同时间段中尾蚴逸出情况进行了连续8天的测定,在每天的7-19点范围内鸭对体吸虫阳性螺体内均有尾蚴逸出,但以9-11点逸出的尾蚴最多(平均180.54条),11-15点仍有较多的尾蚴逸出。在22.7-25.7℃范围内,每只阳性螺体内平均逸出的鸭对体吸虫尾蚴数差异很大(445.2-1152条),当水温上升到28-30℃时每只阳性螺体内逸出的尾蚴数似无明显增加。白天对阳性螺作遮光处理和晚上进行人工光照对尾蝴从阳性螺体内的逸出没有明显的影响。将鸭对体吸虫尾蝴放在4℃条件下,尾蝴渐停止活动并沉入试管底部但当水温升高时又可活动起来,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尾蝴的存活率分别为83.72%、68.62%、53.66%,120小时后尾蝴仍有25.93%的存活率。在自然变温(23一26℃)条件下,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尾蝴的存活率分别为88.57%、82.22%及57.89%,至96小时仍有10.42%的存活率。而在恒温30℃时,尾蝴在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9.47%、47.27%及13.33%。鸭对体吸虫尾蝴在PH值为4、10、12的环境条件下10分钟后尾蝴全部死亡;在PH值为8的水体中,6小时、12小时、24小时后尾蝴的存活率分别为69.76%、48.00%、31.92%;在pH值为6.5的水体中,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尾蝴的存活率分别为86.21%、52.78%、12.50%,96小时后尾蜘全部死亡;而在PH值为7.2的水体中,48小时、72小时、96小时后尾蝴的存活率分别为51.28%、37.50%及25.00%,至120小时后尾蝴全部死亡。鸭对体吸虫尾拗感染鱼后在鱼体的头部、躯干背部、躯干腹部及尾部均查到囊蝴,其中以躯干背部寄生的囊蝴最多(占44.14%),躯干腹部次之(占29.42%)3雷勤、尾勤及不同日龄虫体的体被超微结构 雷拗鸭对体吸虫的成熟雷蝴呈长囊袋状,内含多个大小不等的胚细胞团。口呈圆形位于虫体头部的顶端,口孔周围未见有乳突分布。雷蝴缺乏围领及附肢状运动器(或称肌肉足、足突)。在雷蝴的前1/5部,可见散在分布的圆丘型乳突。在低倍(2o00x)下观察,雷蝴的体表呈纵行或斜行的条索状,在中、高倍(5000一1000ox)下观察时雷蝴的整个体表为绒毛样构造,其中以中部及后部最为发达。在雷蝴的中部及后部体表上亦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微孔。鸭对体吸虫雷蝴体表绒毛样构造可能也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本次观察12条鸭对体吸虫的成熟雷蝴,均未观察到产孔,这可能与产孔在尾蝴未逸出时处于紧闭状态有关。 尾勤鸭对体吸虫尾蜘呈鳅蚌状,尾蜘由体部和尾部组成。口吸盘呈圆形或类圆形,位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唇部不光滑,其上着生有短而基部较粗的尖刀形棘,棘的尖端指向口孔的外侧。口吸盘的唇部及口孔内壁上未见有乳突分布。在口吸盘的背部两侧可见穿刺腺的开口,腺管开口的排列方式为“3十4+4十3”。腹吸盘较小,呈圆形或类圆形,腹吸盘上不规则地分布有尖刀形的小棘。尾蝴由皮层隆起的横行峭所环绕,晴上覆盖有呈圆形或不正形的结节,结节上可见点状小突起。尾蝴体部背面的前部着生有呈环行规则排列的尖刀形小棘,棘的尖端指向尾蝴后端,而背面的中部及后部着生的棘较发达,棘长而锋利,排列不规则。尾拗体部的背面还可见散在分布的具长纤毛乳突6一n个,具短纤毛的乳突3一5个。尾蝴体部的腹面皮层皱裳间不规
杨光友,陈万海,蔡永华,沙国润,程建国[5](2001)在《吡喹酮驱除家养林麝感染的四川莫尼茨绦虫》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描述为了驱除家养林麝的四川莫尼茨绦虫应用吡喹酮 15 mg/ kg,30 mg/ kg,服药后 11~ 12小时排出虫体 ,1个月后虫卵转阴率 10 0
沙国润,杨光友,蔡永华[6](1998)在《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文中提出 1997年对某养麝场自然感染四川莫尼茨绦虫的仔麝用吡喹酮按每公斤体重15mg,30mg 两种剂量进行驱虫,投药后11~12h 小时开始大量排虫,大多数一次全部排出,一般在24h 时内排净.投药后仔麝精神状态、食欲、排便等均无异常变化。经复查两个剂量组驱净率均为100%。
二、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乌审旗概况 |
1.1.1 地域及季节概况 |
1.1.2 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概况 |
1.1.3 乌审旗农作物种植概况 |
1.2 莫尼茨绦虫病 |
1.2.1 莫尼茨绦虫生活史 |
1.2.2 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 |
1.2.3 感染莫尼茨绦虫病症状 |
1.2.4 莫尼茨绦虫病诊断 |
1.2.5 莫尼茨绦虫病的药物防治 |
1.3 国内外莫尼茨绦虫病中间宿主地螨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调查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所需材料 |
2.1.2 调查不同饲草料中螨类所需材料 |
2.1.3 研究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小肠病理变化所需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绵羊莫尼茨绦虫病感染率的调查 |
2.2.2 不同饲草料中螨类的调查研究 |
2.2.3 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小肠病理变化试验方案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绵羊莫尼茨绦虫感染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乌审旗不同年份绵羊蠕虫病流行情况 |
3.1.2 乌审旗不同月份绵羊群绦虫病流行情况 |
3.1.3 不同草场类型对绵羊绦虫病流行情况的影响 |
3.1.4 乌审旗不同行政区绵羊绦虫病流行情况 |
3.2 不同饲草螨类分布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莫尼茨绦虫对绵羊小肠病理变化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莫尼茨绦虫病感染情况讨论 |
4.2 不同饲草料螨类分布情况讨论 |
4.3 莫尼茨绦虫感染小肠病理变化讨论 |
4.4 莫尼次绦虫病防治措施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吡喹酮和芬苯咪唑对圈养林麝莫尼茨绦虫的驱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动物 |
1.1.2 供试药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供试药物使用方法 |
1.2.2 粪便样品的采集及虫卵计数 |
1.2.3 驱虫效果判定 |
2 结果 |
2.1 临床检查 |
2.2 吡喹酮和芬苯咪唑对莫尼茨绦虫的驱虫效果 |
3 讨论 |
(3)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自然地理情况 |
1.1.1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气候特征 |
1.1.2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气候特征 |
1.2 牛羊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 |
1.2.1 线虫病 |
1.2.2 绦虫病 |
1.2.3 吸虫病 |
1.2.4 原虫病 |
1.3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
1.4 寄生虫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原诊断 |
1.4.3 血清学诊断 |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5 寄生虫病的防控 |
1.6 治疗牛羊消化道线虫病常用药物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2 方法 |
2.2.1 消化道线虫的种类鉴定 |
2.2.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基因型鉴定 |
2.2.3 驱虫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
3.1.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
3.1.2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
3.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
3.2.1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
3.2.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
3.3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
3.3.1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
3.3.2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
3.4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
3.4.1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
3.4.2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
3.5 天祝县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6 牛羊驱虫试验结果 |
3.6.1 牦牛驱虫试验结果 |
3.6.2 藏羊驱虫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牦牛和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
4.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分析 |
4.3 驱虫试验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鸭对体吸虫形态、生物学、致病性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动物对体吸虫及次睾吸虫病研究进展 |
前言 |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鸭对体吸虫生活史研究 |
第二章 鸭对体吸虫尾蚴生态生物学研究 |
第三章 鸭对体吸虫雷蚴、尾蚴及不同日龄虫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四章 鸭对体吸虫对家鸭的致病性研究 |
第五章 鸭对体吸虫与台湾次睾吸虫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
第六章 吡喹酮与芬苯咪唑对家鸭鸭对体吸虫的驱除试验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在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着 |
2 在读书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学术团体兼职 |
3 扫描与透射电镜图版 |
(5)吡喹酮驱除家养林麝感染的四川莫尼茨绦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物 |
1.2 供试动物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及地螨的地理分布调查研究[D]. 那日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吡喹酮和芬苯咪唑对圈养林麝莫尼茨绦虫的驱除试验[J]. 付文龙,陈冬,朱萍,程建国,蔡永华,王宇,闫敏,杨光友. 经济动物学报, 2016(03)
- [3]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D]. 宋光耀.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4]鸭对体吸虫形态、生物学、致病性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杨光友. 四川农业大学, 2003(03)
- [5]吡喹酮驱除家养林麝感染的四川莫尼茨绦虫[J]. 杨光友,陈万海,蔡永华,沙国润,程建国.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1(04)
- [6]吡喹酮对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的驱虫试验[J]. 沙国润,杨光友,蔡永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