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构造分析

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构造分析

一、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矿田构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闯,杨立强,赵凯,刘江涛,李坡[1](2012)在《滇西哀牢山老王寨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文中研究说明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造山型金矿带,老王寨金矿床是该矿带中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中金矿化的产出受NW向九甲-安定断裂和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联合控制,金矿体定位于老王寨-营盘山背斜两翼NW-NWW向层间接触带或脉岩与地层交界面等构造薄弱部位的左行剪切逆断裂带中。成矿前,区域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导致轴向NWW的老王寨-营盘山背斜形成,背斜形成晚期在其两翼形成NW-NWW向的次级断裂。成矿作用过程中,在NEE-SWW向挤压构造背景下,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的转折端和两翼呈背驮式叠瓦状排列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为有利容矿空间。之后,构造体制转变为近SN向挤压,形成少量NE向左行剪切断裂,对已有NW向矿体略有破坏。走滑断裂是哀牢山造山带最具特色的构造型式,也是区域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样式,在老王寨金矿床主要体现为控制金矿化产出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大规模发育于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构造的两翼,对应于区域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晚期,印度与欧亚大陆斜碰撞导致的区域大规模走滑断层最发育时期。

邓碧平[2](2014)在《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滇西三江地区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且频繁,具有长期活动性。在晚古生代,区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拉张与断陷;而从华力西晚期到印支期转为以挤压活动为主;进入燕山期,该区构造运动表现为先挤压后拉张;到喜山期则以推覆运动为主。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可分为3个碰撞期: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三个阶段。尤其是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十分强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上,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与此相关的4个重要成矿事件中,与大型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金成矿事件形成了着名的哀牢山大型金矿带。其中,滇西老王寨金矿即发育在陆内转换造山环境,严格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幔混源岩浆-流体活动关系密切。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是哀牢山金成矿带上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发育在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拼接部位,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型构造单元及深大断裂构造强烈活动地带,这种地带既有利于构造-岩浆-深部流体活动,提供成矿物质,又有利于构筑良好的赋矿环境,从而有利于成矿。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成矿理论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重点对滇西老王寨金矿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论证并提出了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机制,建立了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成矿模式。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据滇西老王寨金矿区围岩、矿化岩、矿石和脉体的岩相学鉴定发现,伴随多种蚀变(硅化、碳酸盐化、硫化物化、硅灰石化、纤闪石化等)和多期蚀变叠加,岩矿石中发育沿矿物解理缝、裂隙、粒间贯入或穿插有黑色不透明物质;经扫描电镜、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确认,该物质主要是一种由硅酸盐、石英与硫化物、碳酸盐不均匀混熔或分熔并富含白钨矿、金红石和镜铁矿(磁铁矿)的超显微隐晶集合体物质,这些不同微晶矿物在显示沉淀共晶结构的同时又表现出熔离交生关系。这种超微观岩相学特征,反映了地幔流体属性伴随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深度及环境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发生由熔浆流体→超临界流体→地壳热液流体演变,也正是这一作用和演化过程引发壳幔物质相互作用而混染叠加,进而促进成矿作用。因此,该黑色不透明物质作为地幔流体作用的一种微观踪迹,是促进金矿成矿的重要深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源和物质源。(2)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具有岩浆水性质;成矿流体包裹体中3He/4He值介于0.16083.47Ra,居于地壳与地幔的特征值之间;20Ne/22Ne、21Ne/22Ne比值为9.81612.64、0.02670.0481,接近地幔比值;40Ar/36Ar、38Ar/36Ar比值变化于307.5681.7、0.17690.2132,都相应地居于地球大气和MORB的比值之间;128136Xe/130Xe相对于大气均表现出过剩特征,尤其是129Xe和136Xe的过剩揭示成矿流体中有地幔Xe的参与或加入。成矿流体中富含Cl-、HCO3-、CO2、CH4等络阴离子以及S2-、HS-配合物,含矿流体的性质总体表现为碱性,且不同矿石类型的矿石矿物的C、S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幔源特征。分析表明,矿区金的助溶剂和矿化剂主要是CO2、CH4、HCO3-和Cl-、S2-、HS-,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主要源于深部地幔,在参与蚀变成矿过程中,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而有利成矿。(3)成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NaCl-H2O、CO2-H2O型,成矿阶段的热液属于中低温度(140.0260.0℃)、低盐度(约4.6504.495%)、中低密度(0.918~0.926g/cm3)的流体,成矿流体中金主要是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以AuS-、Au(HS)2-、AuAsS32-、AuSbS32形式迁移,并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盐度、pH值、氧逸度、硫逸度降低的情况下解析,发生成矿作用,形成金矿床。(4)滇西哀牢山金矿带包括老王寨金矿床的成矿时限(主要介于2050Ma)与金矿化密切共生的煌斑岩成岩时代(2843Ma)都集中在喜马拉雅期,该时期正是哀牢山断裂带发生拉张构造运动、伴随大量幔源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岩浆侵位的时代,这预示金矿床的形成与该区喜马拉雅期发生的拉张构造运动-幔源岩浆活动-地幔流体作用有关。(5)岩矿石常量元素在成矿蚀变过程中的带进带出主要表现为硅化、碱质的增加,不同岩矿石在明显富集LILE、HFSE、LREE的同时具有相对高87Sr/86Sr(>0.7050)、低143Nd/144Nd(<0.512638)、高206Pb/204Pb(17.819.1)以及Ce、Eu组合异常反向演化特点。这是富集地幔源区本身特征的反映,也是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的重要标志。富硅成矿流体和原生成矿硅化石英的δ30Si介于-2.4‰-0.1‰,而矿化蚀变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和富碱斑岩的δ30Si变化于0.4‰0.0‰;煌斑岩和富碱斑岩的δ30Si值(0.0‰0.4‰)与矿化蚀变砂岩和矿化蚀变斑岩的δ30Si值(0.3‰0.5‰)基本一致,但是后者更大。据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原理和机制可推测:富硅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原始地幔,而富碱岩浆可能源于交代富集地幔;并且富碱斑岩可能受到富硅成矿流体一定程度地交代作用,随着富硅成矿流体从斑岩向围岩运移,流体性质相应地由幔源向壳源过渡。(6)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床的形成与深部地质过程有关,是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引发并促进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因印度大陆与扬子地块斜向汇聚和相向俯冲,导致滇西金沙江—哀牢山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逆冲推覆和剪切作用及深部地幔流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逐渐向交代富集地幔转化过渡并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硅不饱和的超基性-基性岩浆、碱性岩浆及与此相伴并具熔浆性质的含矿地幔流体,它们彼此混合但互不混溶,构成多相熔浆;随即,该多相熔浆驱动地幔底侵,导致热点升高,诱发深部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硅饱和的长英质岩浆,并与幔源底侵的多相熔浆进一步发生不相溶的混合,构成壳幔混源的多相混浆;而含矿地幔流体则伴随多相混浆沿深大断裂通道上升侵位并结晶成岩形成超基性-基性岩浆岩、煌斑岩、正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岩石组合的同时,由于深度、环境温压及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流体性质由熔浆→地壳热液演化,导致黑色不透明物质中出现熔离交生结构与沉淀共晶结构共存及硫酸盐与硫化物伴生的特有微观现象;与此同时,含矿地幔流体作为一种透岩浆流体,除可对源自混浆的不同结晶岩石进行同步交代蚀变成矿外,也可在具备通道条件下从岩浆或岩体中分离,进入到流动条件较差的次级裂隙中或有利赋矿的岩石界面,不断地与其它岩体、围岩地层相互作用而不可避免地引发强烈的壳幔物质、能量交换,进而促进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从而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袁士松,郭春影[3](2010)在《哀牢山矿集区构造环境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哀牢山金多金属矿集区是指以传统的哀牢山成矿带为中心,包括与其相邻的矿田、矿区在内的多金属矿床分布密集区,地处由哀牢山复合造山作用为纽带而发生相互联系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古大地构造单元结合地带。哀牢山复合造山作用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造山带基础形成、晚古生代俯冲造山作用、海西末-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燕山期-新生代伸展造山作用等复杂的造山过程。伴随着造山作用演化,在矿集区内不同构造-成矿单元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成矿地质环境以及与其对应的成矿系统。主要包括早中元古代扬子板块大陆边缘裂谷环境及成矿系统、中晚古生代哀牢山大陆边缘洋盆裂谷(小洋盆)-缝合带环境及汇聚大陆边缘复合成矿系统、个旧-文山复合裂陷盆地多旋回演化与复合成矿系统、金平"稳定"陆缘块体构造环境与陆内复合成矿系统及墨江-绿春多期叠加弧-裂谷盆地环境与成矿系统等。由此形成了由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锡、金、铁铜、铅锌、镍等多金属矿床组成的成矿集中区。

张垚垚[4](2017)在《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文中指出西南三江成矿带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哀牢山金矿带是西南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金矿地质勘探方面取得了大量找矿和研究成果。多年来,前人对该带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过程及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复杂性以及金矿成矿作用的多样性,该区金矿床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金矿床类型、成矿要素、控矿因素及区域构造格架、各级构造控矿规律、成矿规律等研究亟待深化。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典型金矿调查,控矿构造解析开展“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既有深化成矿理论研究意义,又有现实的指导找矿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哀牢山金矿带大坪金矿、长安金矿、墨江金矿、镇沅金矿开展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结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厘定了区域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控矿构造性质及变形组合特征。(2)在控矿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对哀牢山金矿带丰富的多级别、多序次的控矿构造网络进行了梳理,划分为3级主要控矿构造格局。指出一级控矿构造为导矿构造,二级控矿构造为控岩、导矿构造,三级控矿构造为储矿构造。(3)哀牢山造山型金矿形成过程中卷入的不同时期的地质体综合研究表明晋宁期岩体形成于洋壳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构造环境;晚二叠世岩体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或洋壳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构造环境相关;新生代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并探讨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4)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综合分析哀牢山金矿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喜马拉雅期早期(5844Ma),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哀牢山地区遭受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先存构造重新连接,北西西向线性构造系统生成,形成巨大的控矿构造网络和贯通的流体运移通道;喜马拉雅期中期(44Ma36Ma),区域构造动力体制显着变化,哀牢山构造带主要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形成了各个矿区的走滑断裂系统,进一步扩展了控矿构造网络,最终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5)通过成矿作用和构造控矿的研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和纵深尺度的连续成矿机制,以大坪金矿为例建立构造控矿模型,指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

杨立强,邓军,赵凯,刘江涛[5](2011)在《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时序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文中指出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定年结果,探讨了成矿年代学与构造-热事件的关系,厘定了其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已获得的最老成矿年龄集中于海西期,但过剩氩的存在导致视年龄值偏离真实成矿年龄,而最小视年龄(345.2±16Ma)与区域蛇绿岩的形成同时;含镍金黄铁矿硅质岩的含金量可能与热水沉积有关,其地球动力学环境对应于海底扩张和初始洋盆的形成。印支期是区域主碰撞造山高峰期,也是大规模岩浆活动与Cu-Ni-Pt-Pd硫化物矿床、VMS型Cu-Pb-Zn矿床及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集中期,其中老王寨金矿含金黄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29±38Ma。燕山期成矿年龄数据分散于180Ma、135Ma、110Ma和90Ma左右等多个时段,其中最晚时段年龄谱的最小视年龄值(91±1Ma)可能代表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该期(约90~70Ma)的区域成岩成矿(斑岩及斑岩型Cu-Mo-W-Au矿床)规模较大,表明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在研究区存在重要的成岩成矿响应。喜马拉雅期可能经历了早(63.09~61.55Ma)、主(36.10~33.76Ma)和晚(30.80~26.40Ma)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分别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早-晚期转换构造动力学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

葛良胜,邓军,郭晓东,邹依林,刘荫春[6](2009)在《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指哀牢山成矿带及邻区主要矿田(床)所组成的区域,它虽然位于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但却具有统一的深部构造背景.区域深大断裂构造多期活动、高热流异常及岩浆岩和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受矿集区统一的深部构造制约.遥感图像解译发现一个与该矿集区对应的巨型环形构造.地球物理资料揭示出矿集区地壳内部存在不规则的低速透镜体,莫霍面具有与环形构造基本一致的局部隆起和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软流圈地幔具有多期脉动隆起特征.自晚古生代以来的三期软流层隆起事件,控制了区域剪切构造活动和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王炳华,曹晓民,杨淑胜,邢程,孙涛,李婉婷,张爱萍[7](2020)在《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具有复合叠加成矿特征。阿德博独居石矿床位于云南省金平县境内,印度地块、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南侧,属于哀牢山隆起的东南延伸部分。该矿床赋存于花岗质风化壳中,岩性主要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矿体中主要含有独居石,少量磷钇矿、锆石、金红石、钛铁矿、榍石。岩体中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31.40±0.16Ma(MSWD=7.8),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34.52±0.22 Ma(MSWD=1.3),表明阿德博岩体形成于新生代古近纪,与三江地区构造体制转换阶段富碱斑岩体的成矿时期一致。片麻状花岗岩中45个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果较均一,(176Hf/177Hf)i比值范围为0.282583~0.282712,平均为0.282633,εHf(t=31.40 Ma)范围为-6.00~-1.44,平均值为-4.21。二长花岗岩中13个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果变化范围较大,(176Hf/177Hf)i=0.282484~0.282814(平均值为0.282681),εHf(t=31.40 Ma)=-9.43~2.22(平均值为-2.45);其中有8粒锆石的εHf(t)为负值,5颗锆石的εHf(t)为正值,暗示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地幔物质的混合。

赵凯[8](2014)在《滇西哀牢山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文中认为哀牢山造山带是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完整的多旋回演化历程,发生了巨量规模的金属工业聚集,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是研究复合造山带中碰撞造山型金矿成因机制理想选区。论文通过对金矿带内四个典型金矿矿床地质和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野外及岩相学观察表明,金矿化对围岩并没有选择性;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次级构造控制;矿化样式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与石英硫化物脉型;围岩蚀变具多期多种类型、范围窄、分带不明显;矿物组合相对简单,黄铁矿与石英是主要的载金矿物。(2)EMPA和LA-ICP-MS研究表明,浅部地层为墨江与长安金矿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而老王寨与大坪金矿成矿物质则主要来自于深部;成矿期载金黄铁矿主体为变质热液成因,高Ni含量指示有幔源物质的混入;老王寨与长安载金黄铁矿Au与As含量呈正相关,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输出信号图谱平坦,说明Au主要以[Au, As]2-、[Au(As,S3)]2-等络合物在热液中运移,并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替代[S2]2-进入黄铁矿晶格;而在墨江与大坪金矿,金主要以裂隙金形式存在。(3)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中低盐度、富含CO2的特征,为H2O-NaCl-CO2-ΣS体系的还原性流体;从大坪→老王寨→墨江→长安,主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与CO2含量逐渐降低;老王寨金矿成矿流体温度、压力的快速降低,使得流体中CO2过饱和,引起相分离作用;流体沸腾和硫化作用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4)C-H-O-S-Pb同位素与黄铁矿LA-ICP-MS分析表明,区域成矿流体主要为深源流体,以中-下地壳变质流体为主,伴有幔源流体的加入,成矿深度较浅的矿床存在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特征,主要来源于中下地壳,并存在幔源物质的混入,浅部地层也提供部分成矿物质。(5)区域地质与各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异同表明,从大坪→老王寨→墨江→长安,成矿深度依次降低,成矿系统中地壳浅部物质所占比率逐步升高,并依此建立了哀牢山金矿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型。

杨立强,刘江涛,张闯,王庆飞,葛良胜,王中亮,张静,龚庆杰[9](2010)在《哀牢山造山型金成矿系统:复合造山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初探》文中指出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复合造山带区域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系统演化、金成矿期次及其时代的系统研究,从金成矿年代序列、成矿过程构造控制及成矿作用动力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复合造山过程中的金矿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金矿带发育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早期金成矿作用(61.55~63.09Ma)对应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与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的形成同步,显示它们统一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构造动力学体制;主期金成矿作用(33.76~36.10Ma)对应于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的相对松弛阶段以及富碱斑岩和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动力学转换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晚期金成矿作用(26.40~30.80Ma)对应于岩石圈伸展作用的发生以及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受控于印度板块反向旋转拖曳与斜向俯冲回退的综合作用。

楚亚婷[10](2016)在《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文中指出富碱侵入岩这一概念最早由着名地质学家涂光炽先生于1982年提出,它包括硅不饱和的碱性岩与硅过饱和的碱性花岗岩;两者主要形成于与拉张作用有关的陆内裂谷、热点和后造山松弛环境当中,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常与重要多金属矿床共生相伴;源区多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具有特征的幔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它们是地幔流体和物质在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向上运移并与地壳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因而该类岩石被认为是除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外,另一类可直接探测地幔地质作用的重要岩石。受印度-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广泛,特别是沿金沙江-哀牢山古缝合带及两侧产出大量以富碱斑岩为主的新生代富碱火成岩和系列相关多金属矿床而彰显其特殊重要性。地幔流体作用是深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构成,与之相关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更是当前地学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流体作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典型矿床研究,以遗留于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和流体或玻璃包裹体为载体,以揭示地幔流体作用和流体性质演化导致系列成岩成矿效应为主线,深入剖析滇西新生代以六合、剑川、小桥头正长斑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和以马厂箐赋矿斑状花岗岩为代表的硅过饱和富碱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并结合老王寨金矿、金顶铅锌矿床中岩(矿)石分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岩相学研究发现,发育于富碱斑岩及其包体中的富钠微晶玻璃、富铁微晶玻璃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是一种含地幔标型矿物和挥发分的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与寄主岩浆呈熔浆不混溶关系,也见穿插于相关典型矿床岩(矿)石中。研究认为,该物质起源于富集地幔,是具熔浆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因温压等环境突变导致挥发分散失,过冷凝形成的隐晶-雏晶-非晶质固体,是地幔流体参与成岩成矿作用而遗留于岩(矿)石中的现实微观物质踪迹,同时也是引发硅化、碳酸盐化、钾化、钠化蚀变和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2)地幔流体在伴随富碱岩浆耦合运移和解耦分离过程中,对主岩、包体和矿床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和引发多金属矿化。在此过程中,地幔流体自身随环境温压和氧逸度及壳幔混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物质组成和流体性质演变,其微观物质踪迹的超微观矿物组成表现为:六合、剑川正长斑岩和包体中以富含典型地幔标型矿物组合→马厂箐赋矿斑岩中产出以出现与矿化有关的微晶金属矿物和富铁、钛硅酸盐组合→老王寨矿化岩石以含金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合→金顶矿化岩石以铅锌硫化物、碳酸盐、甚至出现硫酸盐等组合为特征;相对应的含矿地幔流体性质演化表现为强地幔属性的熔体→壳幔混染属性的熔流体→以壳源为主导的壳幔混染属性的热液流体。(3)富铁熔浆包体、石英包晶(体)中含CO2和H20的高钾玻璃包裹体、石英方解石包晶(体)和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共同构成了贫硅富碱岩浆中所含不混溶的四种不同地幔流体物质成分端元,即含CO2和H20的高钾硅酸盐玻璃代表了富K端元;钠长石伟晶岩包体代表了富Na端元、石英方解石包晶(体)代表了富CO2端元,而富铁熔浆包体与富铁微晶玻璃类型相同,代表了富Fe端元;熔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氧逸度变化(包括壳慢物质混染)是引发流体性质演化的根本原因。(4)岩(矿)石年代学研究发现,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浆源区的形成和富碱岩浆活动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幔源包体中交代角闪石的Ar-Ar年龄在102.87±1.19Ma和116Ma左右,而六合花岗质岩浆活动起始时间约为42.8±1.6Ma,与包体结晶成岩和寄主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38.63±0.52Ma,指示幔源包体在富碱岩浆形成之前已经遭受过碱交代作用;马厂箐含矿富碱岩浆起始活动时间约为38.51±0.52Ma,结晶成岩时间与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基本吻合,为35.80±0.20Ma;锆石的Ti温度计、稀土元素以及Ce+4/C e+3分析指示了富碱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据此综合分析认为:超前活动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触发了交代富集地幔的形成,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伴随互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同步上升运移;该富碱岩浆以其底劈作用和所含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引发地壳深熔成长英质岩浆;此后的两类岩浆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富碱岩浆直接捕获少量长英质岩浆以不混溶方式继续同步运移至地壳结晶成岩,形成含花岗岩包体的硅不饱和富碱斑岩;二是富碱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形成混合岩浆运移至地壳,其中所含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其结晶成岩进行自交代蚀变,形成硅过饱和的赋矿花岗岩类岩石。(5)综合研究认为,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壳幔混染作用,而是含矿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是否易于多金属成矿物质的活化与卸载。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流体性质演化过程是制约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的核心因素。在上述认识成果基础上,运用地幔流体作用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成功揭示,遗留于滇西新生代各类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在与富碱岩浆耦合与解耦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不同岩石进行交代蚀变成矿,相应形成“斑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远程中低温热液矿床系列成矿效应。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岩浆-流体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矿田构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矿田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1.2.2 地幔流体及其作用研究现状
        1.2.3 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重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其演化
        2.1.2 深大断裂系统及其演化
    2.2 遥感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层概况
    2.4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概况
    2.5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概况
    2.6 成矿作用与矿产概述
第3章 老王寨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与岩石组合特征
    3.2 地质构造特征
    3.3 岩浆岩组合与岩石特征
    3.4 变质岩组合与岩石特征
    3.5 矿床的控矿与赋矿特征分析
    3.6 矿体特征
    3.7 矿石特征
    3.8 围岩蚀变
    3.9 主要矿段基本特征
第4章 矿床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成矿作用中流体微观踪迹物质特征
    5.1 黑色不透明物质岩相学特征
    5.2 黑色不透明物质超显微特征和成分分析
    5.3 黑色不透明物质的地幔流体属性
    5.4 地幔流体作用与成矿关系
第6章 成矿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样品采集、制备和测试
        6.1.2 流体包裹体类型
        6.1.3 各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6.2.1 温度、盐度和密度
        6.2.2 压力和就位深度
    6.3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特征
        6.3.1 激光拉曼光谱成份分析
        6.3.2 流体化学成分类型
        6.3.3 流体的酸碱度
        6.3.4 流体的氧化还原电位
        6.3.5 流体的氧逸度和硫逸度
    6.4 金活化迁移形式
    6.5 金沉淀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
第7章 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机制研究
    7.1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7.1.1 成岩时代
        7.1.2 成矿时代
    7.2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7.2.1 S 同位素示踪
        7.2.2 C、O 同位素示踪
        7.2.3 H、O 同位素示踪
        7.2.4 锶、钕、铅同位素示踪
        7.2.5 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
        7.2.6 硅同位素示踪
    7.3 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机制讨论
    7.4 成矿模型
第8章 老王寨金矿深部找矿潜力预测
    8.1 地质构造条件
    8.2 深部隐伏矿体判断依据
    8.3 主要矿段深部找矿潜力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说明及图版

(3)哀牢山矿集区构造环境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成矿单元及复合造山作用演化
    1.1 构造-成矿单元划分
    1.2 复合造山作用演化
        1.2.1 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造山带基础形成
        1.2.2 晚古生代俯冲造山作用
        1.2.3 海西末-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
        1.2.4 燕山期-新生代伸展造山作用
2 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系统
    2.1 早中元古代扬子板块大陆边缘裂谷环境与成矿系统
        2.1.1 大红山铁铜矿床
        2.1.2 龙脖河铜矿床
    2.2 中晚古生代哀牢山大陆边缘洋盆裂谷 (小洋盆) -缝合带环境及汇聚大陆边缘复合成矿系统
        2.2.1 老王寨金矿床
        2.2.2 金厂金镍矿床
    2.3 个旧-文山复合裂陷盆地多旋回演化与复合成矿系统
        2.3.1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
        2.3.2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
        2.3.3 个旧矿田内的金矿化
        2.3.4 成矿时代与成因
    2.4 金平“稳定”陆缘块体构造环境与成矿系统
        2.4.1 元阳大坪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2.4.2 铜厂-长安铜钼金矿床
    2.5 墨江-绿春多期叠加弧-裂谷盆地环境与成矿系统
3 结论

(4)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
3 典型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3.1 大坪金矿床
    3.2 长安金矿床
    3.3 墨江金矿床
    3.4 镇沅金矿床
4 构造控矿特征
    4.1 控矿构造格局
    4.2 矿床成矿构造分析
    4.3 构造控矿规律
    4.4 构造成矿动力学分析
5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2 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
    5.3 区域成矿模式
6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6.1 构造控矿模式
    6.2 找矿方向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5)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时序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成矿背景与矿床地质
    2.1 区域成矿背景
    2.2 矿床地质特征
3 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定年结果
    3.1 海西期
    3.2 印支期
    3.3 燕山期
    3.4 喜马拉雅期
4 讨论
    4.1 主要测年方法及其结果述评
    4.2 构造-成矿热事件及其动力学背景
        4.2.1 海西期
        4.2.2 印支期
        4.2.3 燕山期
        4.2.4 喜马拉雅期
5 结论

(6)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浅表地质异常
    1.1 特殊构造位置
    1.2 遥感影像特征
    1.3 异常地热活动
    1.4 岩浆岩与矿床时空分布
2 深部构造特征
    2.1 地壳结构与莫霍面形态
    2.2 低速带
    2.3 软流圈脉动隆起
3 讨论与结论
    3.1 软流圈多期脉动隆起的识别
    3.2 软流圈多期脉动隆起机制与成矿动力学

(7)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测年
    4.2 锆石微区Lu-Hf同位素
5 讨论
    5.1 岩石组合与岩浆源区特征
    5.2 矿床年代学与新生代成矿事件
    5.3 阿德博风化壳型独居石矿床研究意义
6 结论

(8)滇西哀牢山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2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2.2 区域含金岩石建造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矿床分布特征
3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体形态和产状
    3.3 矿石矿物特征与矿化样式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次和阶段划分
    3.6 金矿带地质特征小结
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 矿石微量元素组成
    4.2 黄铁矿世代
    4.3 黄铁矿形貌特征
    4.4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5 本章小结
5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特征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 盐度、密度和压力
    5.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5 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
    5.6 包裹体 H-O 同位素地球化学
    5.7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5.8 金的运移及沉淀机制
    5.9 哀牢山金矿带成矿流体特征小结
    5.10 本章小结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硫同位素
    6.2 铅同位素
    6.3 碳同位素
    6.4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6.5 本章小结
7 区域成矿模式
    7.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7.2 矿床成因机制
    7.3 区域成矿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哀牢山造山型金成矿系统:复合造山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复合造山构造背景
3 控矿构造系统及其演化
    3.1 控矿构造系统
    3.2 控矿构造演化
4 成矿期次及其时代
    4.1 成矿期次
    4.2 成矿时代
5 讨论
    5.1 金矿成矿年代序列
    5.2 成矿过程的构造控制
    5.3 成矿作用动力学环境
6 结论

(10)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2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地幔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滇西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演化
        2.1.2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
    2.3 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研究区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2.4.1 新生代富碱火成岩的时空分布
        2.4.2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质背景特征
        2.5.1 马厂箐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2 老王寨金矿地质特征概述
        2.5.3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相学研究
    3.1 典型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特征
    3.2 主岩和包体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2.1 富钠微晶玻璃
        3.2.2 富铁微晶玻璃
        3.2.3 富铁熔浆包体
    3.3 典型矿床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3.1 马厂菁钼铜金矿床
        3.3.2 老王寨金矿床
        3.3.3 金顶铅锌矿床
    3.4 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的属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富碱斑岩及相关矿床地球化学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主岩和包体的常量元素分析
        4.1.2 主岩和包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典型矿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 典型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主岩和包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2 典型矿床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3 典型矿床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4.3 富碱岩浆起源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4.3.1 富碱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
        4.3.2 富碱岩浆源区中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作用演化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5.1 典型岩石和包体的锆石U-Pb定年
        5.1.1 岩石基本特征
        5.1.2 六合花岗岩包体岩相学特征
        5.1.3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及锆石特征
        5.1.4 锆石U-Pb定年
        5.1.5 富碱岩浆成岩时代
    5.2 锆石所记录的岩浆混合作用
        5.2.1 锆石稀土特征分析
        5.2.2 岩浆氧逸度估算
        5.2.3 锆石Ti温度计
    5.3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时限
        5.3.1 锆石的地幔流体作用特征
        5.3.2 交代角闪石Ar-Ar定年
        5.3.3 六合岩体中石英包晶和马厂箐硅化石英的ESR定年
        5.3.4 马厂箐辉钼矿Re-Os定年
    5.4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及流体性质演化
        5.4.1 地幔流体作用“超前性”
        5.4.2 流体作用演化序列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特征研究
    6.1 玻璃/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1.3 玻璃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2.2 压力估算
    6.3 各类包晶(体)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玻璃包裹体原位电子探针分析
        6.3.2 包晶(体)和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地幔流体演化过程中的不混溶作用
        6.4.1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特征
        6.4.2 硅酸盐熔体-富CO_2流体不混溶作用
        6.4.3 富碱高钾硅酸盐玻璃熔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源包体的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探讨
    7.1 深源包体分布特征
    7.2 包体沉浮定位动力学机制理论基础
    7.3 理论计算结果
        7.3.1 粘度和密度
        7.3.2 包体最小沉浮半径
        7.3.3 包体沉浮速率
    7.4 包体/不混溶熔流体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分析
        7.4.1 研究区包体沉浮机制分析
        7.4.2 不混溶熔流体上升运移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第8章 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作用演化
    8.1 富碱岩浆源区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1.1 富碱岩浆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8.1.2 富碱岩浆源区形成机制
    8.2 成岩成矿作用和地幔流体演化
        8.2.1 成岩成矿作用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2.2 富碱岩浆运移与地幔流体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矿田构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哀牢山老王寨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J]. 张闯,杨立强,赵凯,刘江涛,李坡. 岩石学报, 2012(12)
  • [2]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为例[D]. 邓碧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3]哀牢山矿集区构造环境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J].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袁士松,郭春影. 岩石学报, 2010(06)
  • [4]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D]. 张垚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5]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时序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J]. 杨立强,邓军,赵凯,刘江涛. 岩石学报, 2011(09)
  • [6]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J]. 葛良胜,邓军,郭晓东,邹依林,刘荫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 [7]云南金平县阿德博独居石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J]. 王炳华,曹晓民,杨淑胜,邢程,孙涛,李婉婷,张爱萍. 地质与勘探, 2020(03)
  • [8]滇西哀牢山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地球化学[D]. 赵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哀牢山造山型金成矿系统:复合造山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初探[J]. 杨立强,刘江涛,张闯,王庆飞,葛良胜,王中亮,张静,龚庆杰. 岩石学报, 2010(06)
  • [10]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D]. 楚亚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云南哀牢山老王寨金矿构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