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谷物收获机械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庆文,韩增德,崔俊伟,王国新,乔晓东,张子瑞,韩科立,甘邦兴[1](2015)在《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大力发展谷物联合收获机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缓慢,研发喂入量10 kg/s以上的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国外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向完全自动化收获作业的方向发展,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智能、高舒适方向发展。然后介绍了我国当前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仍然以中、小型为主,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的研制还处在起步阶段,通过比较得出我国联合收割机的现状与国外相比差距显著,最后针对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行业及企业分别提出了建议,为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张猛,耿爱军,张智龙,张姬[2](2018)在《谷物收获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谷物收获机的工作质量,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推动我国谷物收获机的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介绍国内外谷物收获机智能监测的发展现状,阐述国内外谷物收获机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国外谷物收获机已实现割台智能仿形、自动导航、喂入量智能监测调控等功能;国内谷物收获机械在智能监测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如脱粒滚筒监测报警调控、自动对行收割、割台高度自动调节等研制仍处于研究阶段,未能普及使用。对国内谷物收获机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收获机自动对行,谷物损失检测,割台仿形等提供参考。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3](2016)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提出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冉军辉,吴崇友[4](2019)在《传感器在谷物联合收获机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已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谷物联合收获机械关键部件运动监测及自动控制、自动导航、喂入量监测、损失率监测以及自动测产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机械的可靠性及工作效率。国内为提高收获机械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也开始对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做多方面的研究。对传感器技术在国内外谷物收获机械中各个方面具体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点滴参考。
刘成良,林洪振,李彦明,贡亮,苗中华[5](2020)在《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智能控制是农业装备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农业装备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决策、自主作业、智能管控五方面阐述分析了国内外智能农机的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了约翰迪尔、凯斯、科乐收、爱科等国际农机企业在农机智能控制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分析了我国智能农机与国外的差距,指出了制约我国农机智能控制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我国从农机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的转变,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出了"智能在端、智慧在云、管控在屏"的智能农机系统发展新思路,指明现场控制智能化、云端决策智慧化、监控调度移动终端化是未来智能农机的发展方向。
徐立章,李洋,李耀明,柴晓玉,仇解[6](2019)在《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作业性能和效率难以兼顾、适应性不强、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清选装置作为联合收获机最核心的工作部件之一,直接影响着整机的作业性能。如何提高清选装置的性能和效率是现阶段谷物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从清选装置结构、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和物料运动及清选装置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了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工作性能、作业效率和适应性。
戴飞[7](2020)在《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麻,即油用亚麻的俗称,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甘肃省是我国胡麻主产区之一,2019年胡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30%。目前,我国胡麻机械化收获主要以分段收获为主,胡麻联合收获仍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是其收获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麻脱粒物料具有组分构成复杂及其小差异混杂特性,使其在分离清选过程中存在高含杂、难分离、多损失的共性问题,是直接影响其配套农机装备分离含杂率与清选损失率高低的关键核心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胡麻机械化分段收获作业水平与质量,亟需研究并阐明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创制配套高性能机械化分离清选作业装备。为此,对胡麻及其脱粒物料物理机械特性展开研究,测定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清选悬浮速度,针对不同类型胡麻脱粒物料分别研制了气流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和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开展了创制样机作业性能试验与参数优化,应用气固耦合理论对胡麻脱粒物料不同分离清选方式作业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胡麻脱粒物料气流式分离清选机理与风筛式分离清选机理,探知更加适宜于胡麻机械化分离清选的核心技术,为胡麻机械化分段收获分离清选环节作业性能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掌握了胡麻及其脱粒物料物理机械特性。重点对胡麻成熟期脱粒物料各组分性状进行分析认知。对胡麻成熟期茎秆不同部位(根部、中部和颈部)拉伸、弯曲、剪切力学特性进行试验测定,探知在不同类型外力作用下胡麻蒴果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作业模式下胡麻脱粒物料形态及其各组分特征,定义了胡麻脱粒物料包含未充分脱粒与充分脱粒两种物料类型。测定了胡麻籽粒三轴尺寸及表征胡麻脱粒物料流动摩擦特性的堆积角和滑动角参数,应用球形颗粒聚合方式建立了胡麻脱粒物料不同组分的离散元模型,结合其堆积角和滑动角参数数值模拟,验证了构建胡麻脱粒物料不同组分离散元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2)测定获得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不同悬浮阶段的清选悬浮速度。结合农业物料悬浮速度测定装置分别对胡麻脱粒物料中籽粒、蒴果、短茎秆和蒴果壳四种组分在三个悬浮阶段不同的悬浮状态、分布区间及相对应的悬浮速度进行了试验测定与分析计算。其中,胡麻籽粒总体悬浮速度在4.55 m/s8.64 m/s之间,胡麻蒴果总体悬浮速度在6.46 m/s10.90m/s之间,胡麻短茎秆总体悬浮速度在3.23 m/s7.75 m/s之间,胡麻蒴果壳总体悬浮速度在1.06 m/s4.21 m/s之间。明确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物料悬浮速度测定装置垂直气流流场作用下的迁移规律和运动状态,为后续胡麻脱粒物料气流式、风筛式分离清选理论的研究与关键装备研发提供基础特性参数。(3)阐明了气流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研制了气流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通过对样机关键作业部件进行设计选型,确定了振动喂料系统、籽粒分离装置、吸杂风机及旋风分离器的重要工作参数;分析了杂余自动排料装置作业过程,得出确保该装置实现自动排料的必要条件,并完成了样机作业性能试验。采用数值模拟仿真试验方法对分析获得的单因素参数进行确定,以喂料振幅、物料层调节厚度和吸杂风机转速为自变量,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为响应值,分别建立了各因素与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获得了气流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最优工作参数:喂料振幅为16.5 mm、物料层调节厚度为7.0 mm、吸杂风机转速为1775 r/min(即对应的吸杂风机转速变频频率为59.2 Hz)。(4)掌握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气流式分离清选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及其运动特性,采用CFD-DEM耦合方法对作业装置内胡麻脱粒物料的分离清选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胡麻籽粒在分离清选系统整体区域内数量、平均速度的变化曲线;结合气固耦合物料流线分布,探明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不同区域内随时间的数量变化规律,探知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不同区域内随时间的运动轨迹与平均速度变化趋势。(5)揭示了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研制了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对三级振动筛分装置、双风道杂余集料装置及吸杂除尘装置相关的重要作业部件进行设计选型与计算,获得胡麻脱粒物料不同组分在三级筛面上不同运动状态下振动筛分装置曲柄连杆机构参数必须满足的工作条件,并完成了样机作业性能试验。对样机主要工作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以选取的筛箱振动频率、前风道风量调节档位和后风道风量调节档位为自变量,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各因素与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获得了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最佳工作参数为:筛箱振动频率2Hz、前风道风量调节2档位、后风道风量调节4.5档位。(6)明确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风选-筛选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及运动特性,通过采用CFD与EDEM单向耦合原理,对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气固耦合仿真模型进行建立,对其分离清选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胡麻脱粒物料在风筛系统、振动筛分装置、双风道杂余收集装置和吸杂除尘装置中的分布形态与迁移轨迹,探明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不同区域内随时间的数量变化规律,探知了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不同区域内随时间的运动速度变化趋势。综上所述,针对不同脱粒程度胡麻脱粒物料分别提出了气流式分离清选模式与双风道风筛式分离清选模式,通过对两种模式作业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与揭示,研制了配套关键作业装备。研究结果表明,胡麻脱粒物料气流式分离清选模式及其装备更适宜于充分脱粒后基本无完整蒴果粒及较长茎秆的胡麻脱粒物料进行分离清选作业;胡麻脱粒物料双风道风筛式分离清选模式及其装备对胡麻脱粒物料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可应用于不同脱粒效果下的胡麻脱粒物料进行分离清选作业。
谢珣[8](2015)在《大豆收获机械割台的虚拟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大豆被公认为拥有优异的食用油脂、优异的植物蛋白,包括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并且大豆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它还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大豆在我国一直拥有着久远的种植历史,我国曾经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出产国之一。近年来,国内的大豆需求量居高不下,而我国的大豆产量却一直跟不上这种形势的变化,造成了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大豆的局面,这种情况直接对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形成了威胁。所以,如何实现我国大豆产业的复兴成为了重点课题。目前,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其次是黄淮海区域的夏大豆区,该区域每年能贡献我国大豆产量的30%左右。但是,黄淮海区域的农业条件却远远比不上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地域辽阔、土壤肥沃,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大,收获大豆一般采用的是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省时、省力;黄淮海区域的气候变化较大、雨量较多,一般得抢收抢种,而且该区域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小、地块也不集中,配套的农业机械也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在农忙时期,很容易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所以,提高该地区的自动化作业手段能对该地区的大豆产量提供一定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农业机械的复杂性且工作对象为大豆,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快速准确地得到机器在工作时的运动状态。所以,本文从设计手段上出发,采用虚拟设计方式,对大豆联合收获机械的割台进行设计,并且实现了大豆联合收获机械割台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仿真分析。将大豆茎秆与割台进行联合仿真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针对于大豆收获机械的特点,对割台和割台的主要部件进行结构参数上的选择;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割台的各部件进行了虚拟设计,并实现了割台的装配;为了建立比较真实的大豆茎秆模型,采用离散梁法并分析其原理,得到了大豆茎秆的虚拟柔性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已经设计好的拨禾轮、往复式切割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与物理样机的实际运动状态相符,并以提高切割速度为目的,对往复式切割装置的驱动摆环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对大豆茎秆在拨禾轮和往复式切割装置中的运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大豆茎秆在机器实际工作状态下一系列运动曲线,对大豆收获机械的割台进一步的改进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数据上的参考。
杨立权[9](2018)在《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一年两熟的黄淮海玉米生产区,含水率高破碎率高是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途径分两个方面,其一在育种方面,培育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早熟及快速脱水的品种。其二在玉米收获机械方面,研发适合本区域籽粒直收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截止2017年黄淮海地区横轴流换割台小麦收获机的保有量在97%以上,如果基于横轴流小麦收获机的脱粒系统架构研发玉米籽粒收获机的脱粒系统,再逆向改进小麦机,将对本区域的收获技术装备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课题从玉米物料特性和脱粒技术装备两方面着手,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低损伤收获技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玉米生物力学与摩擦学特性试验分析,脱粒动力学与物料分离运动规律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系统,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低损伤玉米籽粒收获开展研究,为玉米机械化低损伤籽粒收获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代表性的粒收获对照品种进行了玉米籽粒物料特性试验,分析了含水率与籽粒的几何尺寸、体积、千粒重密度和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与函数方程。设计了摩擦学特性综合测试装置,通过试验测试,分析了玉米籽粒含水率对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滑动摩擦系数、碰撞恢复系数和堆积休止角的影响关系,总结了这些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常用含水率范围下,摩擦学特性参数的范围,为离散元数值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并提出了籽粒等效压力的测算方法,为籽粒不同部位的受力损伤提供了统一折算比较的标准方法。提出了玉米品种籽粒机收适应性评价模式及建模方法,为多因素影响下不同品种籽粒机收适应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籽粒受压测试试验,建立玉米籽粒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玉米籽粒在挤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和内部损伤的变化规律等。2.参考国内外玉米收获脱粒试验技术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柱齿板齿混排滚筒的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系统及试验平台,采用柱齿板齿混排结构的横轴流滚筒、螺旋柱齿结构的切流滚筒、栅格式高强度凹板筛、带导草板的脱粒室上盖和多功能可调节的上料装置。脱粒系统整体结构模块化设计,可根据需要更换脱粒滚筒等关键零部件或调整技术参数,以便兼顾开展多种谷物脱粒试验研究。为检验试验台机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采用ADAMS有限元软件,对切流和轴流滚筒做了动平衡数值模拟,并结合动平衡试验进行了验证;采用ANSYS软件分别对脱粒滚筒、滚筒轴和机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态分析、强度校核或疲劳分析,验证了机械设计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为进行脱粒试验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基础条件。3.在玉米脱粒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切流横轴流系统物料脱粒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脱粒元件与籽粒的接触碰撞及籽粒遭受脱粒打击时损伤的临界状态;分析了柱齿和板齿脱粒元件与籽粒接触的脱粒动力学过程;采用离散元仿真和高速摄影技术分析验证了脱粒分离过程物料的运动规律,通过对脱粒系统多种工作状态的分析建模和相关阻力系数的求解推导,阐明了脱粒系统/脱粒滚筒运行不平稳的根本原理,为脱粒系统优化设计和提高脱粒作业质量提供了技术方法。4.切流横轴流系统脱粒试验表明,柱齿板齿混排结构的横轴流滚筒采用“脱粒、筛分和排杂”三段式结构设计可以优化玉米脱粒过程,补偿横轴流机型脱粒行程短的问题。试验表明切流滚筒的脱粒物质量占比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有所减弱,含水率在28%以下,切流滚筒与横轴流滚筒脱粒筛分段的脱粒物质量占比几乎相当;当含水率高于28%,切流滚筒的脱粒物质量占比下降明显,在较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获时可以通过调控切流和横轴流的脱粒质量占比来充分发挥脱粒系统的脱粒能力。在优化切流-横轴流机型脱粒系统结构设计时,要切流、横轴流并重,才能有效降低破碎率,提高收获作业质量。5.混排滚筒的切流横轴流脱粒系统脱粒试验表明,滚筒线速度和含水率是影响脱粒破碎率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喂入量和脱粒间隙,试验得出的最佳脱粒参数组合为:横轴流滚筒线速度5.8417.28 m/s,含水率24%26%,喂入量2.63.0 kg/s,脱粒间隙3436 mm。同等条件下,柱齿板齿混排结构滚筒的脱粒系统对含水率在28%以上玉米果穗的脱粒能力和适应性要高于传统全柱齿滚筒结构的脱粒系统。在满足国标规定的籽粒破碎率方面,柱齿板齿混排滚筒比传统全柱齿滚筒有着更为宽广的含水率适用范围和线速度适用范围。6.针对玉米籽粒的离散元建模,提出了基于三维扫描玉米籽粒,再抽壳填充的高效精确建模方法,相对于常规方式的颗粒坐标建模,不仅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而且试验误差与实际玉米堆积角试验相比仅为4.45%,为不规则农作物物料离散元仿真提供了一种高效、精确建模方法。7.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观测脱粒室内物料运动过程,对籽粒、碎轴芯的运动姿态、规律和承受打击加速分离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直观认识,对物料运动的理论建模分析和物料运动离散元模拟进行了较好的印证,为脱粒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方法。8.田间籽粒收获试验验证了柱齿板齿混排滚筒的横轴流脱粒系统机收破碎率指标和最优组合结果的合理性,在大幅度增加喂入量的情况下,籽粒破碎率最高3.9%,含杂率最高0.7%,表明了该脱粒系统不仅性能较好,还具备一定的技术潜力。多品种机收试验表明了该系统对其他籽粒直收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在相同机收条件下,三个品种测试的平均破碎率、含杂率分别比传统脱粒系统降低了40.5%、33.1%,表明了本课题设计柱齿板齿混排滚筒的横轴流脱粒系统比传统的全柱齿脱粒系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王恒[10](2020)在《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作为收获机中重要的动力传输系统,其性能决定了收获机的可靠性和节能性。针对收获机要实现的作业功能与性能要求,本文利用理论分析、仿真优化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开展了收获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对改进农用机械液压系统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4LZ-8.0谷物联合收获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的功能和结构,完成对谷物联合收获机整机结构改造设计、行走参数和各个收获部件技术参数的确定;针对收获机在调平过程中发生变质量变质心现象,引入收获机调平动态载荷的耦合关系,利用运动解耦运算建立车体动力学建模。通过对1/4车体调平系统进行模型分析,建立了以弹簧-阻尼-质量元件的三自由度四分之一收获机调平动力学系统模型,最终建立整车调平动力学系统模型。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收获机在极限载荷下主要的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设计的车架满足收获机在实现调平液压控制时强度要求。从谷物联合收获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确定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由行走系统、调平系统和收获系统构成。根据谷物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转速与功率,借鉴液压系统中主要参数确定表达式及相关液压学理论,开展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设计出满足谷物联合收获机工作的液压系统。从主要液压元件搭建液压系统元件数学模型入手,深入探究影响液压系统主要元件性能的因素,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收获机液压系统主要液压元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泵的排量不会随负载的变化发生改变;液压缸伸缩时间随泄露系数增大而增加,液压缸启动时间和负载有关,负载越大启动时间越长,液压缸伸长到设定位置所用时间随负载增大而增加;液压马达缸扭矩值泄露系数增大而减小,泄油系数对扭矩的影响很大;为后续液压系统设计和仿真建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收获机行走、调平和割台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分析其动态特性对收获机稳定性的影响,对液压系统提出优化方案,利用仿真软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收获机行走液压系统中采用变量马达,马达转速波动趋势较平缓,能够产生较大的转速值,拥有大的调速范围,可以产生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较大的扭矩输出范围,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割台液压系统中采用溢流节流阀,当系统的负载发生变化时,液压系统在溢流节流阀调速作用下维持系统流量与转速恒定,控制元件运动平稳,提高可靠性;在调平过程中通过添加压力补偿器有效地提高油缸运动的平稳性,提高车体调平工作的稳定性,安装蓄能器装置提高了液压系统的节能效果。完成样机搭建,分别开展收获机行走、车体调平和模拟收获的液压系统试验研究。样机采用PLC为系统控制中心,通过各种传感器等检测元件完成各液压元件动态数据采集。结果表明:收获机行走、调平和收获功能的试验结果和仿真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试验结果符合液压系统设计的值,验证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二、国外谷物收获机械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谷物收获机械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 1 国外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 |
1. 2 国外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
2 国内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 1 国内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现状 |
2. 2 国内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
3 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的建议 |
4. 1 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
4. 2 提高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
4. 3 提高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 |
4. 4 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
4. 5加快高效率、高性能的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产业化步伐 |
5 结语 |
(2)谷物收获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发展现状 |
3 我国谷物收获机发展趋势 |
3.1 大型化 |
3.2 智能化、自动化 |
3.3 人性化 |
4 总结 |
(3)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
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1.2 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 |
1.3 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并行协同设计 |
1.4 农机产品的虚拟设计 |
2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
2.1 柔性制造技术(FMT) |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 |
2.3 农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
2.4 面向农机制造资源管理的ERP技术 |
2.5 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 |
2.6 农机产品的定制 |
3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及作业水平 |
3.1 农情信息采集 |
3.1.1 土壤信息采集 |
3.1.2 作物长势信息采集 |
3.1.3 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 |
3.2 农业机械导航 |
3.3 农业机械作业 |
3.3.1 耕整 |
3.3.2 种植 |
3.3.3 田间管理 |
3.3.4 收获 |
3.3.5 干燥 |
4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管理及调度水平 |
4.1 农业机械管理 |
4.2 农业机械调度 |
5 结论 |
(4)传感器在谷物联合收获机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传感器技术在国内外谷物联合收割机中的应用 |
1.1 谷物自动测产 |
1.1.1 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结构及特点 |
1.1.2 γ射线式谷物流量传感器基本结构及特点 |
1.1.3 光电容积式谷物流量传感器基本结构及特点 |
1.1.4 称质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基本结构及特点 |
1.2 籽粒损失检测 |
1.3 割台高度自动控制 |
1.4 故障诊断 |
1.5 行走速度自动控制 |
1.6 方向自动控制 |
2 总结 |
3 发展趋势 |
3.1 参数自动检测与调节 |
3.2 自动导航 |
3.3 传感器本身 |
3.4 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化发展 |
(5)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感知技术 |
1.1 机外感知 |
1.1.1 作物生长与病虫草害感知技术 |
1.1.2 作业环境与障碍感知技术 |
1.2 机内感知 |
1.2.1 农业装备共性参数感知技术 |
1.2.2 耕整机械作业参数感知技术 |
1.2.3 施肥播种机械作业参数感知技术 |
1.2.4 植保机械作业参数感知技术 |
1.2.5 收获机械作业参数感知技术 |
2 智能控制技术 |
2.1 总线控制 |
2.2 监控终端 |
2.3 主机和机具控制器 |
3 智能决策技术 |
3.1 变量作业决策 |
3.2 路径规划决策 |
3.3 多机协同作业 |
4 自主作业技术 |
4.1 定位导航技术 |
4.2 辅助驾驶技术 |
4.3 无人驾驶技术 |
4.4 无人作业技术 |
5 智能农机系统 |
6 展望 |
(6)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清选装置结构研究进展 |
1.1 典型清选装置结构 |
1.2 风机结构 |
1.2.1 离心式风机结构 |
1.2.2 横流式风机结构 |
1.3 清选筛及其驱动机构 |
1.3.1 往复式振动筛(1)筛面结构 |
1.3.2 多维振动筛 |
1.4 清选装置结构配置 |
2 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和物料运动研究进展 |
2.1 气流场研究 |
2.2 物料运动研究 |
2.3 气固两相流研究 |
3 清选装置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 |
3.1 清选损失监测传感器 |
3.2 自适应控制系统 |
4 发展趋势分析 |
(7)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胡麻机械化收获国内外现状 |
2.1 国外胡麻机械化收获现状 |
2.2 国内胡麻机械化收获现状 |
3 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气流分离清选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
3.2 国内外风筛式分离清选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
4 研究的目的与技术路线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胡麻及其脱粒物料物理机械特性研究 |
1 胡麻的生长与收获特性 |
1.1 胡麻的生长过程 |
1.2 胡麻植株总体结构特点 |
1.3 胡麻植株各部分结构特点 |
2 胡麻茎秆、蒴果力学特性 |
2.1 胡麻茎秆力学特性 |
2.2 胡麻蒴果力学特性 |
3 胡麻脱粒物料物理特性 |
3.1 不同作业模式下胡麻脱粒物料形态 |
3.2 胡麻脱粒物料组分分析 |
3.3 胡麻籽粒三轴尺寸测定 |
3.4 胡麻脱粒物料流动特性 |
3.5 胡麻脱粒物料离散元模型建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清选悬浮速度测定 |
1 悬浮速度测定的意义 |
2 脱粒物料各组分悬浮速度测定 |
2.1 试验材料准备 |
2.2 物料悬浮速度测定装置与方法 |
2.3 试验测量过程与结果 |
2.4 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悬浮速度对比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流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及装备研究 |
1 样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样机结构与组成 |
1.2 工作原理 |
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确定 |
2.1 振动喂料系统 |
2.2 胡麻籽粒分离装置 |
2.3 杂余自动排料装置 |
2.4 吸杂风机转速确定 |
2.5 旋风分离器 |
3 作业性能试验与分析 |
3.1 试验条件与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样机工作参数优化 |
4.1 工作参数分析 |
4.2 单因素参数确定 |
4.3 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试验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 基于CFD-DEM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过程解析 |
5.1 仿真数学模型 |
5.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5.3 气流式分离清选过程模拟及分析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风道风筛式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及装备研究 |
1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结构组成 |
1.2 分离清选工艺与工作原理 |
1.3 主要技术指标 |
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确定 |
2.1 三级振动筛分装置 |
2.2 双风道杂余集料装置 |
2.3 吸杂除尘装置 |
3 性能试验与分析 |
3.1 试验条件与材料 |
3.2 试验方案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样机工作参数优化 |
4.1 工作参数分析 |
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
4.3 作业性能试验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 双风道风筛式分离清选机内胡麻脱粒物料运移规律研究 |
5.1 仿真数学模型 |
5.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5.3 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试验验证 |
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8)大豆收获机械割台的虚拟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与主要任务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发展过程 |
1.3.2 国外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趋势 |
1.4 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
1.4.1 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发展过程 |
1.4.2 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械存在问题 |
1.5 现有大豆联合收获机械的研究 |
1.6 本章小结 |
2 虚拟样机技术 |
2.1 虚拟样机技术的介绍 |
2.2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
2.3 ADAMS软件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3 大豆收获机械割台的虚拟设计 |
3.1 大豆联合收获机械概述 |
3.1.1 大豆联合收获机械工作过程 |
3.1.2 大豆联合收获机械存在问题 |
3.2 割台的虚拟设计 |
3.2.1 挠性割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 |
3.2.2 割台主要部件的分析与虚拟设计 |
3.2.2.1 拨禾轮的结构分析与虚拟设计 |
3.2.2.2 往复式割刀结构分析与虚拟设计 |
3.2.2.3 割台其他部件的虚拟设计 |
3.3 割台的虚拟装配 |
3.4 本章小结 |
4 大豆茎秆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
4.1 虚拟大豆茎秆模型建模方法 |
4.2 离散梁法原理分析 |
4.2.1 含柔性梁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 |
4.2.2 系统动力学方程 |
4.3 创建柔性大豆茎秆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割台主要部件的虚拟仿真研究 |
5.1 大豆茎秆与大地之间约束添加 |
5.2 拨禾轮的仿真研究 |
5.2.1 拨禾轮运动分析 |
5.2.2 拨禾轮的运动学仿真 |
5.3 往复式切割装置的虚拟仿真研究 |
5.3.1 摆环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3.2 摆环机构的优化设计 |
5.3.3 往复式切割装置工作时的运动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玉米物料特性研究进展 |
1.2.2 玉米籽粒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
1.2.3 谷物脱粒分离系统技术进展 |
1.2.4 玉米收获机械化研究进展 |
1.2.5 玉米脱粒试验技术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玉米籽粒力学特性 |
2.1 玉米籽粒生物特性参数统计分析 |
2.1.1 玉米籽粒的结构与成分 |
2.1.2 玉米籽粒的形态分类 |
2.1.3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分析 |
2.2 玉米籽粒物理机械特性测试 |
2.2.1 含水率 |
2.2.2 几何尺寸与球度 |
2.2.3 千粒重、体积和密度 |
2.2.4 籽粒正反面受力一致性验证 |
2.2.5 力学特性与含水率的关系 |
2.2.6 玉米籽粒等效压力分析方法 |
2.2.7 籽粒破碎压力与脱粒破碎率的关系 |
2.2.8 机收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 |
2.3 玉米籽粒受压过程有限元模拟 |
2.3.1 籽粒有限元建模 |
2.3.2 籽粒受力数值模拟分析 |
2.4 玉米物料摩擦学特性测试 |
2.4.1 静摩擦系数 |
2.4.2 滚动摩擦系数 |
2.4.3 滑动摩擦系数 |
2.4.4 碰撞恢复系数 |
2.4.5 休止角 |
2.5 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物料与脱粒系统力学作用研究 |
3.1 物料脱粒分离建模 |
3.1.1 切流脱分模型 |
3.1.2 轴流脱分模型 |
3.2 脱粒动力学分析 |
3.2.1 脱粒过程中机械损伤的临界速度 |
3.2.2 脱粒元件与籽粒接触力学分析 |
3.2.3 籽粒运动状态分析 |
3.3 脱粒滚筒动力性能分析 |
3.3.1 脱粒滚筒运转工况分析 |
3.3.2 滚筒运转稳定性 |
3.3.3 脱粒滚筒基本公式的求解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切流横轴流脱粒试验系统建立 |
4.1 脱粒试验系统方案分析与设计 |
4.1.1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与标定 |
4.1.2 物料输送系统设计与标定 |
4.1.3 脱粒系统设计 |
4.1.4 物料收集装置 |
4.1.5 辅助机构设计 |
4.1.6 脱粒试验系统三维模型 |
4.2 脱粒试验系统结构分析 |
4.2.1 轴流滚筒动力学 |
4.2.2 切流滚筒动力学分析 |
4.2.3 轴流滚筒轴结构强度与疲劳分析 |
4.2.4 机架模态分析 |
4.2.5 脱粒试验台制造总成 |
4.3 本章小结 |
5 切流横轴流系统脱粒试验 |
5.1 确定试验目标 |
5.1.1 玉米籽粒破碎率 |
5.1.2 脱粒功率测试 |
5.2 试验因素分析 |
5.2.1 物料特性影响因素 |
5.2.2 脱粒技术参数的影响 |
5.2.3 脱粒系统结构影响因素 |
5.3 试验设计 |
5.3.1 单因素试验方案 |
5.3.2 正交试验方案确定 |
5.3.3 试验材料采样设计 |
5.3.4 试验操作 |
5.4 两类横轴流滚筒对比分析 |
5.4.1 切流与横轴流脱粒量对比分析 |
5.4.2 各区段脱粒量对比及分布规律 |
5.4.3 两类滚筒脱粒破碎率对比 |
5.4.4 对比分析结论 |
5.5 单因素脱粒试验分析 |
5.5.1 含水率对破碎率的影响规律 |
5.5.2 滚筒线速度、含水率增量对破碎率的影响规律 |
5.5.3 含水率增量对脱粒破碎率的表征 |
5.5.4 脱粒功率消耗与籽粒破碎率的关系分析 |
5.5.5 单因素分析结论 |
5.6 脱粒试验正交优化分析 |
5.6.1 直观分析法 |
5.6.2 综合评分法 |
5.6.3 正交分析结论 |
5.7 离散元数值模拟试验 |
5.7.1 离散元颗粒接触理论 |
5.7.2 玉米籽粒离散元建模 |
5.7.3 籽粒模型验证试验 |
5.7.4 离散元模拟分析 |
5.7.5 离散元分析结果 |
5.8 脱粒过程高速摄影分析 |
5.8.1 试验设计 |
5.8.2 脱粒元件与籽粒的作用过程 |
5.8.3 脱出物料下落过程分析 |
5.8.4 试验结果 |
5.9 田间收获应用试验 |
5.9.1 试验设计 |
5.9.2 试验结果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经历及成果 |
(10)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主要任务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
1.3 液压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整体布局设计及部件分析 |
2.1 引言 |
2.2 谷物联合收获机基本结构 |
2.3 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
2.3.1 谷物联合收获机调平工作原理 |
2.3.2 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工作原理 |
2.4 谷物联合收获机调平部件分析 |
2.4.1 车体调平装置参数分析 |
2.4.2 谷物联合收获机车体部件可靠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构成 |
3.2.1 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
3.2.2 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方案 |
3.2.3 液压系统执行元件的确定 |
3.2.4 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确定 |
3.2.5 液压系统回路的确定 |
3.3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拟定设计 |
3.3.1 行走液压系统设计 |
3.3.2 割台液压系统设计 |
3.3.3 车体调平液压系统设计 |
3.3.4 输送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3.3.5 脱粒清选液压系统设计 |
3.4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参数的确定 |
3.4.1 行走系统液压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
3.4.2 割台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
3.4.3 车体调平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
3.4.4 输送装置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
3.4.5 脱粒清选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
3.4.6 液压系统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选择与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部件动态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变量泵动态特性研究 |
4.2.1 柱塞变量泵数学建模 |
4.2.2 柱塞变量泵仿真模型 |
4.3 液压缸动态特性研究 |
4.3.1 液压缸数学建模 |
4.3.2 液压缸模型分析 |
4.4 液压马达动态特性研究 |
4.4.1 液压马达数学建模 |
4.4.2 液压马达模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
5.1 行走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
5.1.1 拟定行走液压系统仿真 |
5.1.2 行走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
5.1.3 优化后行走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2 割台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
5.2.1 拟定割台液压系统仿真 |
5.2.2 割台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
5.2.3 优化后割台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3 收获机调平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
5.3.1 拟定调平液压系统仿真 |
5.3.2 调平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
5.3.3 优化后调平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4 整机液压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任务 |
6.3 收获机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国外谷物收获机械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陈庆文,韩增德,崔俊伟,王国新,乔晓东,张子瑞,韩科立,甘邦兴.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01)
- [2]谷物收获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张猛,耿爱军,张智龙,张姬.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8(09)
- [3]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J].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0)
- [4]传感器在谷物联合收获机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J]. 冉军辉,吴崇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2)
- [5]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刘成良,林洪振,李彦明,贡亮,苗中华. 农业机械学报, 2020(01)
- [6]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J]. 徐立章,李洋,李耀明,柴晓玉,仇解. 农业机械学报, 2019(10)
- [7]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戴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大豆收获机械割台的虚拟设计与仿真研究[D]. 谢珣.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
- [9]切流横轴流玉米脱粒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立权.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1)
- [10]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D]. 王恒. 济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