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凯之《竹谱》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强,樊宝敏[1](2020)在《历代《竹谱》及其文化传承》文中研究指明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竹谱是研究中国古代竹文化发展的重要典籍。以历代《竹谱》为核心,分析不同时期《竹谱》的特征及其思想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总结其规律。研究表明:自先秦时期竹便开始被用以寓德、铭志。魏晋时期竹文化迎来发展高潮,南朝时期出现由戴凯之所撰的首部《竹谱》,后经历代传承创新,竹谱不断完善、丰富。其内容和形式从植物学专谱,到竹人格、竹画谱,再到世俗生活的各类竹谱,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竹的认识和情感不断深化,同时也是不同时期竹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叠加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产物。
久保辉幸[2](2018)在《宋以前竹类谱录的起源与多样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竹文化源于史前并不断传承发展。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却又难以追根溯源。古代的竹类谱录不仅是竹文化的体现之一,更作为中国科技着作闻名于世。其中,戴凯之的《竹谱》是现存最早的植物专题谱录,他的观察记载与后世同类着作相比更加详细、客观。但是,由于《竹谱》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方物志的谱系,仅从内容和作者的分析难以理解此书的特点。因此该文旨在从古代文学与方物志的谱系出发,阐明《竹谱》特点,分析《竹谱》对后世竹类谱录的影响。同时对直到南宋末的竹类谱录,如王子敬《竹谱》、赞宁《笋谱》、钱昱《竹谱》、吴良辅《竹书》等,进行互相比较归类。由于竹子的用途很广,竹类谱录的主题类型有植物分类、食品、乐器等多样化。
颜勇[3](2015)在《竹器艺文理略》文中提出一《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所谓"五材",按阴阳五行家说法是水、火、木、金、土,按郑玄注则指金、木、皮、玉、土。无论何解,均未强调竹材。事实上,《考工记》不曾将竹器制作区分于其他工艺。在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诸工中,可能只有攻木之工中之庐人直接与竹器制作相关,这是为戈戟矛殳等长兵器制作竹木柄的工匠。1至于"梓人为笋虡",尽管"笋"字形隐约透露钟磐架子与竹材曾有关系,但梓人所用应主要是木材。2此外,尽管《周礼·春官·乐师》
涂昕[4](2014)在《从“博物学”看鲁迅》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鲁迅对“博物学”持续终生的爱好为核心展开话题,大致想要梳理以下三个问题:(一)鲁迅一生对“博物学”的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他为什么如此热爱“博物学”;(三)“博物学”的视野对他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绪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论文选题的依据,以及对“博物学”的界定;第二部分简述跟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整理论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首先依据鲁迅本人以及周作人、周建人等人的回忆,介绍鲁迅童年时代的自然环境、自幼对花木的喜爱,以及成年以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然后从中国传统“博物”图书、近现代“博物”图书以及美术中的“博物学”三个方面分别梳理鲁迅一生的“博物学”历程。第二章分三节探讨鲁迅喜爱“博物学”的原因。第一节将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我们的讨论:鲁迅从南京矿路学堂开始,一直到留学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什么归国以后,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来作为自己研究植物的参考?我们细读鲁迅早期论文《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会发现相较于具体的科学知识,鲁迅更看重的是滋养科学(以及音乐、美术、文学等所有人类文明)的“神思”。而“神思”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冥契”、“灵会”的产物,也正因为此,鲁迅才特别看重我们古中国“普崇万物”的文化“本根”。在鲁迅看来,只有那些没有丢失自己的“本根”、保持了天性中最原初的一颗与万汇百物交相感应的“白心”的人,才能“神思美富”。所以,鲁迅大量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是想从本民族文化的“根柢”处寻找和体验自己最为看重的“白心”和“神思”。第二节首先探讨鲁迅早期的论文和翻译喜欢用“古字古义”,这样的态度实际上跟他后来“五四”时期倡导“白话”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辩证的转化”关系。与之同构的是,他对“博物学”这种“异端思想资源”的热爱,也包含着对传统士大夫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对少受实利污染的“纯白之心”的看重。接着探讨鲁迅为呵护他所看重的“白心”做了哪些努力,其中的重点是他如何尝试着将“博物学”与文学相沟通。第三节通过分析那些深受鲁迅喜爱的作品,获得这样一个发现:无论是古籍中的“博物学”还是美术中的“博物学”,鲁迅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背后是否有切身的“实感经验”作为支撑,而他本人的“博物学”实践,也一直有个人的切己经验参与其中。无论是“伪士”的空腹高心、顺大势发声,还是英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虚妄幻觉,都是鲁迅要摒弃的东西;他所愿意的,是向低的、广的方面寻求切实而宽博的实感经验,而关联着民俗风情、日用生计的“博物学”,正是通向这些经验的一个可靠途径。第三章则探讨“博物学”的视野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博物学”所包含的核心精神、致思方式,跟鲁迅本人有哪些可以相互印证的地方。第一节第一部分讨论鲁迅由生物学的“进化论”所产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为什么鲁迅如此喜欢陶元庆画在《彷徨》封面上的那个“不圆”的太阳?在鲁迅看来,“圆满”、“圆融”、“止于至善”、“理想家的黄金世界”,都是“心造的幻影”,因为在进化的链条上,一切都是“中间物”;深知自身的限度,切实地完成自己在进化的长索上应尽的一环,是鲁迅一贯的态度。第二、第三部分探讨的则是“进化学说”中所包含的万物同根同源的思想,这给了鲁迅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观察生物的生活,作为人生的参照。更进一步,鲁迅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到了既包含“有生物”,也包含“无生物”的整个宇宙万象——“外面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万物都与我有关联、我对万物有情的广阔胸怀。第四部分则探讨所有事物相互关联的前提,是各各不同的个体,由此引出鲁迅对“个体”的尊重,对万物差异的敏感和爱惜,以及始终站在“弱小者”一边的立场。第二节首先将生物世界中个体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以及人与其它生物“共同进化”的“相互主体性”格局,与鲁迅的思想相互印证。然后试图呈现鲁迅“相互主体性”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他思想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这样一种关系不局限于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之间,也应该建立在与人之外的万事万物之间。同时,他也将这种思路化用在自我意识的内部,所以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对话、质疑、争辩;而当他把原本从属于个人内心主观的“寂寞”、“绝望”与“希望”,变作超出自身经验以外的、可以与之进行“对话”的“主体”时,它们就获得了自身的开放性。最后一部分则将话题延伸到与“博物学”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那就是鲁迅如何看待“自然”、描写“自然”,我们试图回答鲁迅分明对自然有着精细入微的感受,为什么却故意说自己对自然之美并无敏感,且对流连于“风景名胜”的“雅人”嗤之以鼻;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会通过文本细读,来感受鲁迅理解自然、描述自然的独特之处。
吴丹[5](2014)在《墨竹小史》文中指出中国人自古重竹、爱竹。墨竹正是从自然实物之竹中经画家墨客之手演变发展而来,并且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在绘画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其产生与发展是自成完整脉络与精神延续的,墨竹如何由绘画题材凝塑为一种艺术精神传统,象征一种极具民族审美思维特性的艺术观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探究意义。对墨竹精神内核的阐发需借助于完整的墨竹史的梳理,包括墨竹前史、墨竹产生以及墨竹在后代的发展。在厘清线索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墨竹的表现与精神内涵,有助于理解墨竹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直至对墨竹背后蕴含的墨竹传统的刔发,这是关系艺术史乃至直切中国艺术传统的一种尝试。
王汐牟[6](2013)在《历代竹谱考论及其历史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竹谱共有二十余部之多,形制可分为种植园艺谱、绘画图谱以及综合谱,内容涉及品种、种植技艺、地理分布、绘画技法各方面。作者的社会身份差异较大,但主要以官员和画家为主。这些竹谱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社会文化史、经济发展史、绘画史以及历史文献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张蕾,陈其兵[7](2013)在《中国古代对竹形态生理的观察和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人通过对竹的细致观察、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竹形态生理方面的系统知识。古人非常重视竹的根,对根的不同部位有详细的命名,而且对根的趋肥性也有深刻理解,促进了竹根培肥技术的形成和完善。竹类形态结构的区别是古人最常利用的分类手段,但也使得竹的归类始终存在争议。同一人为分类群的竹种在形态结构上较为相似,往往以某一种广泛分布的竹为分类参照。古人对竹子开花结实的理解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态度,宋代及以后的文献认为竹花实的发生可以通过根部培肥得以缓解。
王利华[8](2012)在《古代《竹谱》三种考证与评介》文中认为戴凯之《竹谱》、赞宁《笋谱》和李衎《竹谱详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竹林学着作。本文对三书的作者、撰述背景、基本内容和科学与物质文化价值进行考证和评述,认为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竹子利用和竹林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
王汐牟[9](2012)在《历代竹谱的编篡与中国古代竹文化的演化历程》文中提出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南朝刘宋一直到清朝,流传下来的历代竹谱有数十部之多。从最初专记竹子的园艺植物着作到以竹谱为名的竹之画谱,再到面向社会出版的版画竹谱,竹谱的内容和形制不断丰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竹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进行的;反之,竹谱的丰富和演变,也正是中国古代竹文化进一步深化和延续的反映。
杨蓉[10](2012)在《竹之道—道教竹医药与养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医药、养生等方面特别表现突出。本文从道教竹文化角度,简述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经验和成果。道教以“道”这一概念为核心,对竹子的本质属性及功能机制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归纳和规定;并创造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其一,古代道教医家在对竹子的医药认识和技术应用上,有着极为广泛而丰富的成果。不仅开发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也发明了治疗疾病的多种药用器具。其二,道教在竹养生方面的实践应用,亦成果丰富。古代道教医家将竹类食材及竹类生活用品作为养生必备;另外,道教关注竹林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积极作用。其三,道教的竹科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科技发明和技术体系,而是融合于中国古代宗教、哲学、美学、伦理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因此,中国古代道教的竹科技成果,极为突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和精神性。
二、戴凯之《竹谱》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凯之《竹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历代《竹谱》及其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 竹谱的传承与价值 |
2 历代竹谱代表作及其时代特色 |
2.1 南朝竹谱 |
2.2 唐宋竹谱 |
2.3 元朝竹谱 |
2.4 明清竹谱 |
3 历代《竹谱》思想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
3.1 竹韵之萌芽 |
3.2 竹谱之诞生 |
3.3 竹之人格 |
3.4 竹之画作 |
3.5 竹之世俗 |
4 竹谱发展所体现出的历史规律 |
(2)宋以前竹类谱录的起源与多样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竹谱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 咏物诗词 |
1.2 赋颂与方物志 |
2 《竹谱》的出现 |
2.1 戴凯之《竹谱》 |
2.2 王子敬《竹谱》 |
2.3 《养竹记》 |
3 吴越国文人的竹谱 |
3.1 赞宁《笋谱》 (附:惠崇《笋谱》) |
3.2 钱昱《竹谱》 |
4 《竹书》——竹乐器原材料的专着 |
5 结语 |
(4)从“博物学”看鲁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简述 |
三 论文大致思路 |
第一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
1 多方搜求 |
2 影写与辑录 |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
1 矿物学 |
2 进化学说 |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
4 科普读物 |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
2 花鸟诗笺 |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
1 问题的提出 |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
3 “本根”、“白心”、“神思” |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
1 “复古”与“革命” |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
一 “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
1 个体与共生 |
2 互为主体性 |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
附录二: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
附录三: 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
(5)墨竹小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缘起 |
二、 相关学术史 |
三、 材料与思路 |
第一章 墨竹前史 |
一、 从自然之竹到文化之竹 |
二、 从画中之竹到以竹为画 |
第二章 唐五代:墨竹的出现 |
一、 墨竹起源之争 |
二、 萧悦——画竹第一人 |
三、 李颇及其他 |
第三章 宋元:墨竹传统的确立 |
一、 墨竹门的出现 |
二、 《宣和画谱·墨竹叙论》与宋人墨竹的艺术趣味 |
三、 文同与苏轼 |
四、 李衎《竹谱》及其他 |
第四章 明清:墨竹传统的发展 |
一、 创作队伍的繁荣 |
二、 以徐渭为代表的个性墨竹 |
三、 以郑燮为代表的孤傲墨竹 |
结语:作为一种精神传统的墨竹 |
参考文献 |
附录:《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竹部》点校 |
致谢 |
附:本人在读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6)历代竹谱考论及其历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代竹谱简表 |
二、历代竹谱的内容与形制 |
1、南朝刘宋时出现第一部竹谱。 |
2、五代两宋时期的竹谱 |
3、元代竹谱 |
4、明代竹谱 |
5、清代竹谱的内容与类型 |
三、竹谱的作者群体 |
四竹谱的历史价值 |
1、中国古代自然博物史、农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
2、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 |
3、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的基本资料。 |
4、绘画历史尤其是墨竹画的发展史的直观史料。 |
结语 |
(7)中国古代对竹形态生理的观察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结构 |
1.1 各部位命名 |
1.2 形态分类 |
2 生理生态 |
2.1 鞭性 |
2.2 竹花实 |
3 引鞭、壅根与竹花防治 |
4 小 结 |
(8)古代《竹谱》三种考证与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植物谱志之祖———戴凯之《竹谱》 |
二、僧家笋食指南:释赞宁《笋谱》 |
三、古典竹学全书:李衎《竹谱详录》 |
(9)历代竹谱的编篡与中国古代竹文化的演化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代竹谱及其时代特色 |
1. 南朝刘宋人戴凯之编撰的《竹谱》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竹谱。 |
2. 宋代之时, 曾编纂有数部竹谱。 |
3. 元朝以竹谱为名之书籍, 多为画谱。 |
4. 明代竹谱亦多属画谱, 如高松的《竹谱》、程大宪的《雪斋竹谱》以及黄凤池的《集雅斋竹谱》、胡正言的《云馆竹谱》等。 |
5. 清代出现的竹谱着作中, 既有专门的园艺植物之作, 也有版画图谱。 |
二、戴凯之的《竹谱》和中国竹文化的早期历程 |
三、竹谱着作的大量涌现与唐宋竹文化的盛行 |
四、竹之画谱的盛行和元朝竹文化的深化 |
五、明清竹谱与竹文化的世俗化 |
(10)竹之道—道教竹医药与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道教“竹”观念及其思想文化内涵 |
3 道教“竹”医药的理论与应用 |
3.1 “竹”的生物学与药理学认知 |
3.1.1 何谓“竹”?——竹子植物的规定和定义 |
3.1.2 竹子结构与形态的认识 |
3.1.3 竹子的种类、性状与地理分布 |
3.2 “竹”的医药技术及应用 |
3.2.1 竹叶 |
3.2.2 竹茹 |
3.2.3 竹沥 |
3.2.4 竹根 |
3.2.5 竹笋 |
3.2.6 竹实 |
3.3 “竹”的医具技术及利用 |
3.3.1 竹膜书符 |
3.3.2 竹管导气 |
3.3.3 其它各种器具 |
4 道教“竹”养生的原理与方法 |
4.1 “竹”的养生原理与机制 |
4.1.1 竹子“合于道” |
4.1.2 竹子“比于德” |
4.2 “竹”的日常养生及方法 |
4.2.1 日常食材 |
4.2.2 食疗(食治)材料 |
4.2.3 观赏植物 |
4.3 “竹”的环境养生及实践 |
5 道教“竹”文化的科技史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戴凯之《竹谱》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历代《竹谱》及其文化传承[J]. 李大强,樊宝敏. 竹子学报, 2020(03)
- [2]宋以前竹类谱录的起源与多样化探析[J]. 久保辉幸. 竹子学报, 2018(04)
- [3]竹器艺文理略[J]. 颜勇. 新美术, 2015(01)
- [4]从“博物学”看鲁迅[D]. 涂昕. 南京大学, 2014(05)
- [5]墨竹小史[D]. 吴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4)
- [6]历代竹谱考论及其历史价值[J]. 王汐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3(03)
- [7]中国古代对竹形态生理的观察和认识[J]. 张蕾,陈其兵. 竹子研究汇刊, 2013(02)
- [8]古代《竹谱》三种考证与评介[J]. 王利华. 中国农史, 2012(04)
- [9]历代竹谱的编篡与中国古代竹文化的演化历程[J]. 王汐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0]竹之道—道教竹医药与养生研究[D]. 杨蓉.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