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舍台镇中上奥陶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舍台镇中上奥陶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一、Petr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at Shetai Town of Urad Front Banner, Inner Mongolia(论文文献综述)

李昂,罗开平,李风勋,潘文蕾,彭金宁,邓模,李龙龙[1](2021)在《眼球状灰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眼球状灰岩是一种形态类似眼球与眼皮结构的碳酸盐岩,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眼球状灰岩特征及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大量调研与梳理,分析并论述了眼球状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古沉积环境、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等。眼球状灰岩由泥晶—粉晶生屑灰岩的"眼球"与泥质灰岩或灰质泥岩的"眼皮"组成,其成因主要包括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2个方面。眼球状灰岩的"眼皮"为滞留深水环境下沉积的中等有机质丰度的高—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该类灰岩为一套低孔低渗的油气储层,且"眼皮"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眼球"。裂缝可以改善眼球状灰岩的储集物性,裂缝发育的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总体来看,眼球状灰岩气藏为自生自储的碳酸盐岩气藏。

李维东[2](2020)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文中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至为关键的战略作用。黄河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流汇入太平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水系,其形成演化是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乎人类的缘起、发展和未来,长期备受地质学家重视。本文选取黄河上游作为主要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及地质年代学等多种学科手段,探讨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黄河发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详细追索黄河上游典型河段古河道遗迹(阶地、古砾石层),利用地质年代学手段进行地层定年,建立其时空格架;(2)在关键层位系统采集物源(U-Pb、重矿物)样品,获取物源特征;(3)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黄河不同区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物源数据,将其与本文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探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过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U-Pb锆石年龄谱的对比分析,显示河套盆地段黄河T9阶地基座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及龙羊峡段古黄河曲乃亥组砂砾层的年龄谱具有相似的特征,为分析黄河早期演化提供了证据。(2)黄河河套段T9阶地埋藏的古黄河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等,与黄河上游现代沉积物、兰州段典型阶地沉积物和古老砾石层以及银川盆地古老砾石层的重矿物组合具有相似性。(3)综合河流阶地与古黄河沉积物的野外观测、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重矿物组合等资料,认为黄河上游至少在上新世早期已初步形成,其位置和规模接近现代黄河流域。

杨志华[3](2020)在《华北板块西北缘上奥陶统牙形石及古海洋学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华北奥陶系牙形石丰富,其中上奥陶统动物群特征表现为浅水-暖水型牙形石动物群。本文对华北西北缘内蒙古大佘太地区上奥陶统白彦花山剖面进行牙形石采集和研究,获得1215枚牙形石,共计17属43种,并建立了 1个新种Tasmanognathus coronatustus n.sp.。根据所产出的牙形石动物群延限,笔者共划分出三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Belodina confluens 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所划分的牙形石带均可以与国内外同时期的浅水相牙形石带对比,地层时代为晚奥陶世早-中凯迪期。此外,本文对华北及冈瓦纳周缘地区常见的两个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1979和Yaoxianognathus An in An et al.,1985进行梳理,分析了两属的地区分布、地层延限及形态特征,对部分属种的分类位置进行重新厘定。通过两属在华北地区主要属种的各分子细齿变化,提出Tasmanognathus sishuiensis-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Yaoxianognathus borealis-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演化序列。本文对相关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验证两属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其源头可能演化自Plectodina属,而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即为两属的过渡单元。最后,通过分析全球低纬度地区较繁盛的4个属Belodina,Phragmodus,Taoqupognathus和Yaoxianognathus在全球的时空分布及演化顺序,结合晚奥陶世古洋流模型,得出各属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路线,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区牙形石物种交流受到海水流向的制约,部分生活于较深水域的牙形石则通过洋流可实现长距离迁徙。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佘太地区牙形石动物群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华北地区上奥陶统牙形石动物群面貌,也精确了华北地区国内外的生物地层对比,并对主要属种的演化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而通过牙形石生物迁移模式的研究,为奥陶纪古洋流模式的建立及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李蒙[4](2019)在《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西缘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祁连构造域和秦岭构造域,横跨多条构造带,一直是地质研究中的难点区域之一。研究区主要涉及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阴山地块、北秦岭地块和北祁连构造带几个重要构造单元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各构造带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时空演化过程。奥陶纪是鄂尔多斯西缘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晚奥陶世晚期两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将西缘奥陶纪的沉积演化与寒武系和上古生界明显区分开来,使得西缘奥陶纪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对西缘早古生界与晚古生界之间的重大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分别经历了早奥陶世冶里期、亮甲山期,中奥陶世马家沟期和晚奥陶世峰峰期、平凉期及背锅山期几个演化阶段。冶里期、亮甲山期主要在研究区南部发育环陆云坪和云灰坪沉积,中北部则为隆升剥蚀区;马家沟期发育局限-开阔台地沉积、开阔海台地沉积,北部存在伊盟古陆,南部为镇原隆起;峰峰期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台地前缘与礁滩沉积和大陆斜坡沉积;平凉期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台地前缘沉积和大陆斜坡-深水海槽沉积,此时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已经隆起为剥蚀区;背锅山期只在研究区南缘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和台地前缘斜坡沉积。通过锆石定年分析、沉积演化规律以及区域构造背景对争议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研究认为背锅山期沉积于晚奥陶世末期,平凉组及其西缘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沉积于晚奥陶世早中期,峰峰组沉积于晚奥陶世早期,香山群沉积于米钵山组之后,与米钵山组一同置于晚奥陶世。根据研究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物源研究认为晚奥陶世沿古城子-牛首山-平凉两侧物源岩性、构造背景、源岩时代以及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该区域可能是混源的主要区域。鄂尔多斯地块西部与走廊过渡带东部、阿拉善地块东部沉积物源存在一定差异。阿拉善地块东部与走廊过渡带东部受北祁连构造带物源的影响明显,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两侧物源存在差异,北侧(桌子山一带)中晚奥陶世受伊盟古陆和阿拉善地块东北部古隆起物源的共同影响,乌拉力克组沉积之前以伊盟古陆为主,之后以阿拉善地块东北部物源为主;南侧(余探1井以南)受北秦岭构造带的影响为主。由此推测,中奥陶世晚期阿拉善地块、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开始产生分割性海槽,海槽自北向南呈现“V”字形开口,洋盆在研究区中南部主要沿青龙山-石板沟东测、平凉地区西侧一线分布。志留纪阿拉善地块、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分割海槽逐渐消失,青龙山-石板沟-平凉两侧的较粗粒物质开始汇集。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在中晚奥陶世形成开口向南的局限海槽,短暂存在之后该海槽在早志留世基本消失,消失过程中两地块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碰撞过程,可见二者之间没有经历过长距离分离,更没有形成具备洋壳的海洋,也就不存在碰撞拼合的问题。鄂尔多斯南部沉积演化及物源演化过程与北秦岭北向移动拼合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南部早中奥陶世由台地沉积演变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与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向俯冲引起的区域沉降有关,中晚奥陶世台地边缘斜坡进一步发展为大陆边缘斜坡,与俯冲带持续北移引起的区域沉降不断增加有关,之后背锅山期北秦岭地块开始接触拼合,沉积相也由平凉期的大陆斜坡相转变为背锅山期的台地前缘斜坡相,至晚奥陶世晚期唐王陵期二者基本拼合,并形成了一套唐王陵砾岩为特征的近缘沉积体系。鄂尔多斯西缘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隆升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被动陆缘转变为主动陆缘有关,早奥陶世与中奥陶世南部短暂的沉积间断很可能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东部闭合引起的,中奥陶世马家沟期西部古隆起是在继承早奥陶世古地理基础上西缘发生一定程度沉降形成的。中晚奥陶世之交西缘古地理面貌的明显改变与北祁连岛弧北侧的洋盆俯冲有关,持续俯冲拖拽与俯冲带的北移导致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西部的不断沉降,斜坡逐渐陡倾,水体逐渐加深,早期的古隆起对西缘下沉起到了一定阻隔作用,阻挡了西缘下沉区域的东向扩展。晚奥陶世中晚期鄂尔多斯地块开始发生整体隆升,这次隆升首先受古亚洲洋南侧事件影响,随后北秦岭地块和北祁连岛弧逐渐北向拼合,并控制南部区域,最终造成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及西缘地区隆升成陆,结束了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的整个阶段。

杨志华,景秀春,王训练,周洪瑞,任卉[5](2019)在《关于晚奥陶世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和Yaoxianognathus An的几点新认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广泛分布于晚奥陶世浅水、暖水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两个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 1979和Yaoxianognathus An, 1985的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基于产出于华北台地北缘内蒙古大佘太白彦花山剖面的丰富标本提出关于两属的分类和演化的几点认识。根据所发现的化石特征,本文补充了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 An, 1985和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Qiu in Lin et al., 1984)的器官分子。基于Tasmanognathus borealis An, 1985 S分子的复杂细齿结构特征,认为其符合Yaoxianognathus的属征,将其归并厘定为Yaoxianognathus borealis,器官种Tasmanognathus sigangensis Pei, 1987的各分子无一符合该属器官特征重建,其全型标本更接近于Oulodus Branson et Mehl, 1933。同时,T. sishuiensis-T. shichuanheensis-Y. borealis-Y. neimengguensis-Y. yaoxianensis表现为细齿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再一次证明两属之间演化关系明确。本文对两个属的认识,将为浅水、暖水碳酸盐岩相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分类学研究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参考。

强磊[6](2019)在《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古气候意义》文中认为奥陶纪是早古生代构造-气候及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典型时段,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北方奥陶系发育较全、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及奥陶系油气地质方面,对气候环境及生物演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选取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剖面奥陶系,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研究,探讨了剖面奥陶系岩石元素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环境。论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主微量元素测量表明,元素在剖面下段碳酸盐岩中含量和上段碎屑岩中明显不同。样品Ca和Mg含量较高,相对平均页岩富集,Al元素相对平均页岩亏损。微量元素在碳酸盐岩中含量较碎屑岩中低。稀土总量(∑REE)低于平均页岩∑REE值,Y/Ho比值在灰岩中比值为55.36×10-6,同南太平洋海水Y/Ho值,其它岩性Y/Ho比值均在PAAS的Y/Ho比值范围内,表明碳酸盐岩样品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稀土元素显示Ce负异常,Eu在早-中奥陶世弱正异常,δCe与∑REE和δCe与δEu均无明显相关性,样品能够成为较好的环境指示剂。2、通过对古环境敏感元素及元素比值的分析,白云岩沉积段冶里组-马家沟组下段,古海洋盐度较大,沉积处于贫氧-缺氧的咸水环境,古气候指示为干热气候环境;马家沟组上段灰岩中,古海洋盐度增大,沉积环境偏氧化,古气候更为干热,到马家沟组顶部,气候干热度达到最大;平凉组,古海洋环境较波动,处于氧化-贫氧的半咸水-微咸水环境,气候相对马家沟期向湿润转化,但仍处于干热气候。3、元素含量及相关比值在剖面厚度9501050 m处和23002400 m处发生波动,二者的古海洋和古气候意义不同,前者是由于风暴沉积导致的深层淡水加入的结果,后者则是气候变干导致的海平面降低、海水变咸。4、本文选用的地球化学参数揭示的古海洋和古气候信息,与地层岩石、沉积环境变化揭示的信息一致,说明本文获得的结论是合理的。

田瑜峰[7](2019)在《河南内乡地区上奥陶统牙形石动物群和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缺乏晚奥陶世凯迪期连续的碳酸盐岩沉积,尚未构建起凯迪期连续的牙形石和碳同位素地层序列。河南内乡地区是国内晚奥陶世凯迪期连续碳酸盐岩序列最为发育的地区。本文以该区上奥陶统凯迪阶石燕河组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本组中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牙形石和碳同位素分析,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在内乡地区寺岗剖面进行采样,进一步对牙形石动物群进行分析,厘定了该区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对前人牙形石生物带做进一步修订,将每个带的特征分子的首现面(FAD)作为化石带的底界,自下而上分别为Belodina confluens-Oulodus ulrichi带,Oulodus robustus带,Aphelognathus grandis带和Aphelognathus divergens带。牙形石动物群包括15属34种,对其中产出的带化石及重要伴生属种进行详细描述。分析了石燕河组以泥晶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样品中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carb),对碳同位素组成受成岩作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δ13C数据较好地记录了凯迪阶GICE和赫南特阶HICE两大碳同位素正漂移之间的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由于数据存在几处明显的噪点,为更好识别同位素的总体变化趋势,采用三点滑动平均的方法分析δ13Ccarb的变化特征。基于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约束,经与北美辛辛那提地区综合剖面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对比,识别出5个δ13C正漂移,即Kope漂移(Ka1/2)、Fairview漂移(Ka2)、Waynesville漂移(Ka2/3)、Whitewater漂移(Ka3/4),以及1个有待验证的Elkhorn漂移(Ka4)。其中Kope漂移、Fairview漂移、Waynesville漂移和存疑的Elkhorn漂移均为在我国的首次发现。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与在牙形石生物相基础上建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没有显示出明确的同步关系,因而支持了海平面变化至少在凯迪阶并非δ13C漂移主要驱动力的观点。研究区中-晚凯迪期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同期地层良好的对比关系表明:(1)这一时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代表了全球碳同位素变化异常,(2)碳同位素化学地层是进行局域、区域和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工具。内乡地区石燕河组所建立起来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综合对比关系为我国中-晚凯迪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生物-化学地层格架参考。

林宝玉,任纪舜,李明,武振杰[8](2018)在《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Darriwilian)晚期—凯迪期(Katian)早期海相红层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认为根据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9个块体,其中包括5个主要块体(扬子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中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和古动物群。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红色灰岩;古生物群特征:如牙形石Pygodus serra动物群,P.anserinus动物群和Hamarodus europaeus动物群,珊瑚Yohophyllum动物群,以及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均十分相似或相同。这就充分阐明,中华古陆块群(包括扬子、中朝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与冈瓦纳古陆北缘古陆块群(包括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此之前它们同属于冈瓦纳古陆。这对于阐明中华古陆块群与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将海相红层分为两类:陆棚红层和大洋红层。陆棚红层主要见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大洋红层主要见于白垩纪至现代。

杨星辰[9](2018)在《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山西段位于环鄂尔多斯断裂带西北缘,位于多个块体的交界位置,是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较为有利的区域,因此,它是研究和理解华北北缘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大地构造格架-地貌形态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阴山西段的隆升过程对于建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应力场环境下山体形成机制与模式,乃至全球地壳演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同时在资源保障、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色尔腾山东柳树泉子花岗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确定该岩体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侵入到花岗岩内的闪长质岩墙组成,二者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97 Ma和292~271 Ma,其中271 Ma的闪长质岩墙是底侵到地壳下面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裂隙上升至浅层地壳形成,其余岩墙为起源于古老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酸性岩浆混合后经裂隙上升至浅层地壳所形成。应用磷灰石以及锆石裂变径迹反演了色尔腾山以及狼山的热历史,结果表明:阴山西段中-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 2个重要的构造活动阶段:①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1~139 Ma),阴山西段由中侏罗世的张性裂陷-高热演化背景开始转变为晚侏罗世的挤压环境,并发生抬升、剥蚀。②晚白垩世-始新世早期,该时期是阴山西段隆升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色尔腾山的平均剥蚀抬升速率为23 m/Ma,狼山为24.3 m/Ma。提出了阴山西段晚新生代具有差异性的掀斜式隆升模式,并通过对阴山西段山前典型断裂带以及山前台地的研究对此模式进一步证实,认为此阶段阴山西段的隆升是受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所控制,驱动力可能来源于滨太平洋带的弧后拉张作用。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镜质体反射率两种方法计算了阴山西段以及其南侧河套地区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剥蚀量均为1公里左右,通过区域对比证实了整个鄂尔多斯西北缘该时期区域性剥蚀事件的存在。以计算获得的剥蚀量为基础,通过盆地热史模拟分析进一步确定了阴山西段山体隆升跟河套盆地沉降的相关性并为河套盆地找油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爱,解瀚涛[10](2017)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奥陶纪地层层序及沉积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奥陶纪地层归于中下奥陶统(O1-2),20世纪90年代初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称下奥陶统山黑拉组(O1)、中奥陶统二哈公组(O2e)。通过系统剖面的测制,建立了此二组的地层层序,确定了地层厚度、岩性组合等,并对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二、Petr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at Shetai Town of Urad Front Banner, Inner Mongol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r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at Shetai Town of Urad Front Banner, Inner Mongolia(论文提纲范文)

(1)眼球状灰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眼球状灰岩特征
    1.1 岩石学特征
    1.2 地球化学特征
        1.2.1 古氧相指标
        1.2.2 碳氧同位素指标
        (1)古海水盐度
        (2)古水温分析
        (3)海平面变化
2 眼球状灰岩成因探讨
    2.1 沉积作用
        2.1.1 暴露成因
        2.1.2 差异压实成因
        2.1.3 重力流成因
    2.2 成岩作用
        2.2.1 压溶成因
        2.2.2 成岩分异成因
3 油气地质意义
4 结论

(2)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河形成发育的研究历史
        1.2.2 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研究概况
        1.2.3 黄河形成的几种观点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势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样品
    3.1 研究理论
        3.1.1 物源分析
        3.1.2 电子自选共振(ESR)定年
    3.2 测试方法
        3.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3.2.2 重矿物分析
        3.2.3 电子自旋共振(ESR)
    3.3 实验样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上游晚新生代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 青海龙羊峡段古黄河河道的发现及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1.2 古黄河河道的发现
    4.2 宁夏中宁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2.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2.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3.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青海龙羊峡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1.1 古黄河砾石层及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
        5.1.2 古黄河砾石层有关物源的讨论
    5.2 宁夏中宁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2.1 干河沟组的形成时代
        5.2.2 宁夏中宁段干河沟组的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1 采样阶地的形成时代
        5.3.2 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黄河及其他主要水系形成演化的启示
    6.1 对黄河形成演化的启示
    6.2 与长江形成发育有关研究的相互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附表2 河套盆地段黄河T3阶地和T9阶地砾石层古流向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华北板块西北缘上奥陶统牙形石及古海洋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华北地区晚奥陶世牙形石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方法
        1.5.1 岩石样品处理
        1.5.2 牙形石样品分离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剖面概况
        2.2.1 剖面概况
        2.2.2 剖面描述
3 牙形石动物群及生物地层
    3.1 划分沿革
    3.2 生物地层划分
        3.2.1 Belodina confluens带
        3.2.2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
        3.2.3 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
    3.3 生物地层对比
        3.3.1 国内对比
        3.3.2 国际对比
4 Tasmanognathus属和Yaoxianognathus属的分类及演化探讨
    4.1 两属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4.1.1 Tasmanognathus属
        4.1.2 Yaoxianognathus属
    4.2 两属的分布与延限
    4.3 两属的演化特征探讨
    4.4 系统发育分析
        4.4.1 系统发育特征矩阵的建立
        4.4.2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和讨论
5 古海洋学意义研究
    5.1 牙形石古生态研究现状
    5.2 主要属种迁移与海水表层环流关系探讨
        5.2.1 Belodina的迁移模式
        5.2.2 Phragmodus的迁移模式
        5.2.3 Taoqupognathus的迁移模式
        5.2.4 Yaoxianognathus的迁移模式
    5.3 牙形石物种迁移的古海洋学启示
6 系统描述
7 结论及不足之处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一 牙形石产出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Plectodina属、Tasmanognathus属和Yaoxianognathus属特征矩阵
附录三 个人情况

(4)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1.2.2 鄂尔多斯西缘及周邻块体古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问题
        1.2.3 奥陶纪沉积物源研究现状及问题
        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4.1 主要认识
        1.4.2 创新点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主要构造系统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及周邻重磁特征
        2.2.1 布格重力异常
        2.2.2 航磁异常
        2.2.3 小结
    2.3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史
        2.3.1 华北克拉通
        2.3.2 阿拉善地块
        2.3.3 贺兰山次级构造带
        2.3.4 走廊次级构造带
        2.3.5 华北板块与阿拉善地块北部中亚造山带地质特征
        2.3.6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问题
        2.3.7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2.3.8 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2.4 主要块体古地理位置及相互关系
    2.5 研究区周邻主要盆地地质特征
        2.5.1 巴彦浩特盆地
        2.5.2 河套盆地
        2.5.3 银川地堑
        2.5.4 渭河盆地
        2.5.5 武藤(威)盆地
        2.5.6 六盘山盆地
        2.5.7 西吉盆地
        2.5.8 其他相关盆地
第三章 研究区奥陶系分布特征、地层对比及后期改造
    3.1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1 鄂尔多斯内部
        3.1.2 鄂尔多斯西缘
        3.1.3 阴山地层分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4 阿拉善地层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5 走廊过渡带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6 祁连-秦岭地层大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2 研究区奥陶系争议地层时代归属
        3.2.1 唐王陵组时代归属问题
        3.2.2 平凉组时代归属问题
        3.2.3 香山群时代归属问题
    3.3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系地层及凝灰岩夹层定年分析
        3.3.1 涝川地区马家沟组顶部凝灰岩锆石定年
        3.3.2 余探1 井克里摩里组沉凝灰岩锆石定年
        3.3.3 余探1 井拉什仲组锆石定年分析
        3.3.4 其他地区奥陶纪凝灰岩锆石定年成果
    3.4 部分地层的调整及时代划分
    3.5 研究区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3.5.1 晚奥陶世之后第一次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3.5.2 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奥陶纪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4.1 研究区前奥陶纪沉积演化特征
    4.2 奥陶纪沉积演化特征
        4.2.1 早奥陶世冶里期
        4.2.3 中奥陶世马家沟期
        4.2.4 晚奥陶世峰峰期
        4.3.5 晚奥陶世平凉期
        4.3.6 晚奥陶世背锅山期
        小结
    4.3 鄂尔多斯西缘下古生界沉积演化综合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奥陶纪沉积物源分析
    5.1 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分析
        5.1.1 研究区及周邻主要构造单元构造热事件分析
        5.1.2 研究区北部前奥陶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3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4 志留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5 小结
    5.2 主微量元素分析
        5.2.1 砂岩主量元素构造判定
        5.2.2 砂泥岩微量元素物源分析
        5.2.3 小结
    5.3 物源演化综合分析
第六章 沉积与构造演化综合分析
    6.1 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关系
        6.1.1 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断层特征
        6.1.2 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沉积演化差异
    6.2 北祁连岛弧与北秦岭地块北向的移动拼合过程
    6.3 古亚洲洋南部构造事件影响
    6.4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
        6.4.1 研究区周邻大区域奥陶纪岩浆热事件
        6.4.2 现今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启示
        6.4.3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耦合关系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关于晚奥陶世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和Yaoxianognathus An的几点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白彦花山剖面概况
2 Tasmanognathus和Yaoxianog-nathus的分类学
    2.1 Tasmanognathus属
    2.2 Yaoxianognathus属
3 分布与延限
4 演化关系讨论
5 系统古生物学
    塔斯马尼亚刺属 Genus Tasmanognathus Bur-rett, 1979
    石川河塔斯马尼亚刺 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 An in An et al., 1985
    耀县刺属 Genus Yaoxianognathus An in An et al., 1985
    北方耀县刺 Yaoxianognathus borealis (An in An et al., 1985)
    内蒙古耀县刺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Qiu, in Lin et al., 1984)
6 结 论

(6)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研究现状
        1.1.2 元素地球化学在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论文概况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鄂尔多斯西南缘地质背景与地层沉积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环境
        2.3.1 沉积类型及特征
        2.3.2 早奥陶世冶里-亮甲山期沉积相
        2.3.3 中奥陶世马家沟期
        2.3.4 晚奥陶世平凉期
第三章 岐山剖面地层层序与年代
    3.1 地层概况
    3.2 年代地层单位和生物组合特征
        3.2.1 年代地层划分
        3.2.2 生物组合特征与年代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实验测试与方法
        4.2.1 碳酸盐岩(碳酸钙)含量测定
        4.2.2 元素含量测试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原始性检验
    5.2 主量元素特征
        5.2.1 主量元素丰度
        5.2.2 主量元素富集系数(EF)分析
        5.2.3 小结
    5.3 微量元素特征
        5.3.1 微量元素丰度
        5.3.2 微量元素富集系数
        5.3.3 小结
    5.4 稀土元素特征
第六章 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纪古海洋与古气候环境
    6.1 沉积与环境
        6.1.1 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海退阶段
        6.1.2 马家沟期海进阶段
        6.1.3 平凉期海退阶段
    6.2 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古海洋环境
        6.2.1 古盐度
        6.2.2 古氧相
    6.3 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古气候
    6.4 岐山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有效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河南内乡地区上奥陶统牙形石动物群和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简介
    1.2 项目依托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和意义
        1.3.1 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现状
        1.3.2 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现状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步骤和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第3章 牙形石动物群
    3.1 Belodina confluens- Oulodus ulrichi带
    3.2 Oulodus robustus带
    3.3 Aphelognathus grandis带
    3.4 Aphelognathus divergens带
第4章 碳同位素组成
    4.1 碳同位素变化特征
    4.2 成岩作用评估
    4.3 负δ~(13)C值为主的原因讨论
第5章 同位素地层对比
    5.1 国内对比
        5.1.1 塔里木盆地
        5.1.2 江南地区
    5.2 北美辛辛那提地区
    5.3 造成中-晚凯迪阶期δ~(13)C漂移的原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8)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Darriwilian)晚期—凯迪期(Katian)早期海相红层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主要块体达瑞威尔期 (Darriwilian) 晚期—凯迪期 (Katian) 早期海相红层的特征
    1.1喜马拉雅北坡
        1.1.1聂拉木地区
        1.1.2普兰—扎达地区
    1.2拉萨地块
        1.2.1西藏申扎县永珠一带
        1.2.2西藏察隅古玉区
    1.3中缅马苏地块
    1.4羌塘-昌都地块
    1.5塔里木克拉通
        1.5.1柯坪地区
        1.5.2巴楚地区
        1.5.3库鲁克塔格地区
    1.6中咱地块
    1.7扬子克拉通
    1.8柴达木地块
    1.9中朝克拉通
        1.9.1甘肃环县车道地区
        1.9.2甘肃环县罗山川地区
        1.9.3宁夏彭阳县贺家川
2中国主要块体达瑞威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类型和相变
    2.1海相红层的类型
        2.1.1按岩石特征分类
        2.1.1.1碳酸盐岩类型
        2.1.1.2碎屑岩类型
        2.1.1.3火山碎屑岩类型
        2.1.1.4鲕状赤铁矿类型
        2.1.2按沉积时海水大致深度分类
        2.1.2.1浅水海相红层
        2.1.2.2半深水海相红层
        2.1.2.3深水海相红层
        2.1.3按沉积时限分类
        2.1.3.1一层式
        2.1.3.2二层式
        2.1.3.3三层式
        2.1.4根据三氧化二铁来源分类
    2.2海相红层的纵向和横向变化
3中国主要块体达瑞威尔期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对比
4中国主要块体达瑞威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地层和构造意义
5关于“奥陶纪陆棚红层”与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讨论
6结论

(9)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阴山西段中-新生代热演化史
    3.1 低温热年代学原理
    3.2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3 测试结果
    3.4 色尔腾山中-新生代热演化史
    3.5 狼山中-新生代热演化史
    3.6 小结
第四章 阴山西段山前断裂带的特征及其对山体隆升的指示意义
    4.1 阴山西段山前活动断裂
    4.2 阴山西段山前台地
    4.3 小结
第五章 河套盆地的埋藏史及其对阴山西段隆升的响应
    5.1 河套盆地概况
    5.2 回剥法反演盆地埋藏史
    5.3 河套盆地的断陷埋藏过程对阴山西段隆升的响应
    5.4 小结
第六章 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模式及机制探讨
    6.1 阴山西段中生代及新生代早期隆升模式
    6.2 阴山西段新生代晚期隆升模式
    6.3 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项目与学术成果

(10)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奥陶纪地层层序及沉积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岩石地层
    2.1 山黑拉组 (O1?)
    2.2 二哈公组 (O2e)
    2.3 乌兰胡洞组 (O2-3wh)
3. 沉积相分析
    3.1 下奥陶统山黑拉组 (O1?)
    3.2 中奥陶统二哈公组 (O2e)
    3.3 中-上奥陶统乌兰胡洞组 (O2-3wh)
4. 结论

四、Petr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at Shetai Town of Urad Front Banner, Inner Mongolia(论文参考文献)

  • [1]眼球状灰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李昂,罗开平,李风勋,潘文蕾,彭金宁,邓模,李龙龙.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3)
  • [2]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D]. 李维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01)
  • [3]华北板块西北缘上奥陶统牙形石及古海洋学意义研究[D]. 杨志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D]. 李蒙. 西北大学, 2019(04)
  • [5]关于晚奥陶世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和Yaoxianognathus An的几点新认识[J]. 杨志华,景秀春,王训练,周洪瑞,任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9(02)
  • [6]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古气候意义[D]. 强磊. 兰州大学, 2019(09)
  • [7]河南内乡地区上奥陶统牙形石动物群和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D]. 田瑜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Darriwilian)晚期—凯迪期(Katian)早期海相红层及其构造意义[J]. 林宝玉,任纪舜,李明,武振杰. 地质学报, 2018(10)
  • [9]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其意义[D]. 杨星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10]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奥陶纪地层层序及沉积相分析[J]. 张爱,解瀚涛. 西部资源, 2017(06)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舍台镇中上奥陶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