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日出口鲁西黄牛育肥和屠宰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白大洋[1](2019)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产性能、养分代谢、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363±23 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45头,采用单因素设计,随机分成3组。整个试验期共137 d,预饲期15 d,拴系饲养。试验期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饲喂3种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其中前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2.03%,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27(Ⅰ组)、6.38(Ⅱ组)、6.48(Ⅲ组)MJ/kg,饲喂45 d;中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59%,综合净能为6.43(Ⅰ组)、6.53(Ⅱ组)、6.63(Ⅲ组)MJ/kg,饲喂45 d;后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01%,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70(Ⅰ组)、6.80(Ⅱ组)、6.90(Ⅲ组)MJ/kg,饲喂32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升7.91%(P>0.05)、11.11%(P<0.05)。Ⅱ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高2.06%(P>0.05)、6.75%(P<0.05)。Ⅱ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但与Ⅰ组和Ⅲ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2)各组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3)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Ⅲ组中瘤胃pH下降,乙酸含量下降,丙酸含量增加,乙丙比值最低,能量利用效率最高,合成脂肪最多;但Ⅱ组的氨态氮含量最低,微生物蛋白质的含量最高,蛋白利用最充分;4)Ⅲ组的物种观察指数,赵氏指数和ACE指数和PDwholetree高于Ⅰ组和Ⅱ组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但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5)Ⅰ组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普雷沃氏菌属显着高于Ⅲ组(P<0.05),但两组都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琥珀酸弧菌科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Ⅱ组的纤维杆菌属所占比例最低,与Ⅰ组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但两组均与Ⅲ组差异不显着;6)日粮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7)Ⅲ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8)Ⅲ组背膘厚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脂肪色和眼肌面积逐渐增大,但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9)Ⅲ组背最长肌肉的系水能力最强,剪切力达到最弱,但与Ⅰ组和Ⅱ组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0)Ⅱ组背最长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最高、Ⅲ组背最长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最高,但两者均与另外两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1)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肉中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Ⅱ组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高于Ⅰ组(P<0.01),但两组都与Ⅲ组差异不显着(P>0.05);12)Ⅱ组的经济效益最佳,分别较Ⅰ组和Ⅱ组提高了15.08%、24.85%。综上所述,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以中能量水平组的日增重最高,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最高,瘤胃发酵效果最好,肉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同时肉中饱和脂肪酸下降最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高能量水平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最高,眼肌面积最大、背膘厚度最厚,背最长肌肉中的系水能力最强,脂肪含量最高,剪切力最弱,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更积极。综合考虑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蛋白能量水平为:前期肉牛综合净能6.38 MJ/kg,粗蛋白质12.03%。中期肉牛综合净能6.53 MJ/kg,粗蛋白质11.59%。后期肉牛综合净能6.80 MJ/kg,粗蛋白质11.01%。
周靖航[2](2016)在《新疆褐牛育种目标确定及育种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新疆褐牛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过多次调研,利用累积的新疆褐牛基础生产性能数据,基于新疆褐牛育种现状和当前市场体系,运用差额法和系统分析法,估计了新疆褐牛10个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以基因流动法和选择指数法为核心,运用育种规划软件ZPLAN对新疆褐牛现行育种方案的育种成效进行了评估,并对影响育种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新疆褐牛10个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分别为:产奶量(kg)2.68元、乳脂率(%)9.12元、乳蛋白率(%)26.9元、初生重(kg)22.69元、十八月龄体重(kg)15.57元、日增重(g/天)13.40元、初产年龄(天)-12.87元、产犊间隔(天)-18.40元、体细胞评分-289.91元、生产寿命(天)3.16元。2.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中乳用性状、肉用性状和功能性状相对育种重要性比例为36:34:30,近似于1:1:1,符合新疆褐牛实际生产情况和品种特性,反映了新疆褐牛育种目标的选择以平衡育种为主,在育种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兼用性能的选择强度。3.新疆褐牛现行育种方案预期获得的遗传进展为130.244元/头/年,育种投入为22.605元/头/年,育种效益为733.57元/头/年。4.对新疆褐牛现行育种方案优化后,各因素水平分别为:主动育种群比例为0.10,引进公牛比例为0.10,种子公牛使用年限为2年,青年公牛使用年限为2年,种子母牛使用年限为2年,一般种子母牛使用年限为4年,此时预期获得的育种效果最佳,每年预期可获得的遗传进展为176.5元/头/年,育种效益为857.0元/头/年,育种产出为921.8元/头/年,分别比现行育种方案高出36%、17%和22%。
闫向民[3](2014)在《去势对新疆褐牛公牛产肉性能与胴体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择同等营养条件下10-12月龄的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21头(未去势公牛6头、去势公牛15头)作为试验对象,运用超声波活体检测技术、胴体性状及肌肉理化测定技术,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多元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去势对新疆褐牛产肉性能与胴体品质影响的研究,结论如下:利用超声波活体检测数据建立预测新疆褐牛去势公牛产肉性状的数学模型,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常量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预测值与实测值经验证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模型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预测新疆褐牛去势公牛宰后产肉性状。新疆褐牛未去势公牛组、去势公牛组的平均体重为580.62±36.92 kg、559.80±33.14kg,其组间增重效果显着差异(P<0.05)、屠宰率差异不显着(P>0.05);未去势公牛组的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极显着高于去势公牛组(P<0.01),未去势公牛组眼肌面积显着高于去势公牛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未去势公牛的体高生长速度要高于去势公牛,尤其是未去势公牛腿部、腰部肌肉更易生长。此外,去势公牛组的肉色比未去势公牛组的肉色鲜亮,差异显着(P<0.05),去势公牛组牛肉脂肪颜色白色与未去势公牛组脂肪颜色稍黄,差异不显着(P>0.05),大理石花纹去势公牛组显着优于未去势公牛组(P<0.05),去势公牛组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显着小于未去势公牛组(P<0.05),去势公牛组牛肉的水分比未去势公牛组高(P<0.05),表明新疆褐牛去势公牛体脂肪沉积好,肉色泽鲜亮、蒸煮损失少、剪切力小、水分含量高且大理石花纹丰富,适合高档牛肉生产。去势与胴体性状后腿围、后腿长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性(r2=-0.591、-0.816;P<0.01),与胴体肉质性状中大理石花纹、脂肪颜色呈极显着的相关性(r2=0.760,P<0.01;r2=-0.476,P<0.01);表明去势对肉牛产肉和生长及高档肉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高档及优质牛肉生产中,一般用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重指标来衡量牛的产肉性能。本研究表明,胴体高档肉重与去势、腰部肉厚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r2=0.568(P<0.05)、r2=-0.710(P<0.01)),后部位肉重与胴体重、腰部肉厚、大理石花纹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性(r2=0.241(P<0.01)、r2=0.500(P<0.05)、r2=0.642(P<0.05));优质肉重与大理石花纹呈强度相关性(r2=0.467(P<0.05)),即以上各部位肉重可以反映胴体产肉性能。用去势、胴体重、肌肉厚、背膘厚、眼肌面积、活重及大理石花纹7项指标对胴体产肉性能建立了回归方程,分别为高档肉重Y=51.039+0.104×去势+0.195×胴体重-0.279×腰部肉厚-0.076×眼肌面积-0.104×体重,后部位肉重Y=45.028-0.869×去势+0.425×胴体重-0.24×眼肌面积-0.141×体重,优质肉重Y=66.05+0.592×胴体重-0.385×眼肌面积-0.213×体重,这些模型可为制定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李凌岩[4](2014)在《两种中国外血杂交黄牛的营养代谢及育肥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探讨了日粮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对夏南牛瘤胃发酵,消化代谢,血液指标以及不同性别湘中黑牛的生产性能,胴体指标与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日粮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对肉牛瘤胃发酵、消化代谢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4头(体重:570±23kg)健康的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夏南牛(夏洛莱×南阳牛),采用2×2因子,选取两个能量水平(TDN:70%DM,76%DM),两个蛋白水平(DM)(1)11.9%CP、7.7%RDP,(2)14.3%CP、9.4%RDP。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为四个营养水平组:低能量高蛋白(TDN:70%,CP:14.3%、RDP:9.4%);高能量高蛋白(TDN:76%,CP:14.3%、RDP:9.4%);低能量低蛋白(TDN:70%,CP:11.9%、RDP:7.7%);高能量低蛋白(TDN:76%, CP:11.9%、RDP:7.7%).每个试验期为16天,其中预饲期13天,采样期3天。采样期内每天于采食后0,2,4,6,8,10和12小时采集瘤胃液用于测定pH、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氨态氮(NH3-N),连续3天每天全收粪尿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试验期最后一天通过颈静脉注射在采食后0,6,12小时后采集血样。结果表明,在瘤胃发酵方面,不同日粮处理组对瘤胃pH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但高能量组乙酸浓度低,丙酸浓度高,乙酸/丙酸值小(P<0.05),高蛋白组中瘤胃氨态氮浓度比低蛋白组高(P<0.05),在消化代谢方面,四种日粮配方中,高能量水平日粮的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有机物表观消化率高于低能量水平日粮,差异显着(P<0.05),而NDF与ADF的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NDF与ADF表观消化率有降低趋势。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氮的沉积增加,同时能量水平提高使氮沉积率增加(P<0.05),四种日粮配方对血浆中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水平对血浆尿素氮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二选取47头湘中黑牛(安格斯与湘西黄牛杂交一代:去势公牛23头,母牛24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育成期,从6.5月龄开始,所有试验牛在育成期采食同一种饲料,历时184天,然后进入育肥期,该阶段采用2×2×2因子,两个能量水平(TDN:70%、80%DM)、两个蛋白水平(CP:11.9%、14.3%DM)、性别(去势公牛、母牛),分为四个营养水平组,高能量低蛋白(HE,LP),高能量高蛋白(HE,HP),低能量低蛋白(LE,LP),低能量高蛋白(LE,HP)。高能量低蛋白组去势公牛5头,母牛6头,其余三个组平均每组12头牛,去势公牛与母牛各半,饲喂146天后屠宰进行胴体与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肉牛的日增重与最后屠宰体重没有受到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及性别的影响。与低能量水平相比,高能量水平在降低动物的采食量(DMI,6.76vs7.48kg DM/d,的同时促进了试验牛胸围的增长(46.1vs36.8cm, P<0.01),胴体脂肪(19.9vs16.3%,P<0.05),肌间脂肪的沉积(29.9vs22.8%DM,P<0.01),提高了高档优质肉块出肉率(39.9vs36.5%,P<0.05)。高蛋白水平则促进了屠宰率的增加(53.4vs54.9%,P<0.05)。母牛的休长增量小于公牛(9.0vs8.3cm,P<0.01),但胴体脂肪高于去势公牛(16.8%vs19.4%,P<0.05)。肉质特性包括剪切力(3.14kg)、滴水损失(2.5%)、蒸煮损失(31.5%)、系水力(52.9%)以及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风味物质未受能量、蛋白水平和性别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夏南牛来说,高能量高蛋白日粮能促进日粮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氮沉积并且没有对肉牛的正常消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湘中黑牛来说高能量水平日粮提高了脂肪在胴体及西冷中的比例,高蛋白水平日粮增加了肉牛的屠宰率。去势公牛沉积胴体脂肪能力低于母牛。
居来提·阿不都外力[5](2014)在《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旨在研究栓系与散栏两种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两种饲养方式对青年牛生长的意义。试验选取16月龄左右青年新疆褐牛68头,分为栓系组(对照组)和散栏组(试验组),分别于10月、11月、12月、次年1月和2月测定公犊体重和体尺,采集血样。试验结果如下:1.在两种饲养方式中自由采食散栏饲养能提高青年新疆褐牛日增重(P<0.01),散栏组全期青年牛平均日增重845.58g显着高于栓系的619.11g,提高了36.58%。散栏组青年牛体高在10月至次年2月份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体直长在10月至次年1月份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则在2月份散栏组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散栏组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腰角宽在整个试验期间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2.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白蛋白含量在12月、次年1月份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血清球蛋白含量在10、11月、12月份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12月、次年1月和2月份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血清尿素氮含量在10月、11月份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在11月、12月和次年1月份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在1月、2月份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在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2、1、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在1、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3.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在1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中生长激素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则2月份时,散栏组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2月、1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睾酮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则在2月份时,散栏组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而到了2月份时,散栏组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中甲状腺素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次年1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甲状腺素含量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2月、次年1月、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4.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部分神经递质的影响:在1、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中胃动素含量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1月份时,散栏组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则在2月份时,散栏组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12、1月份,散栏组青年牛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极显着高于栓系组(P<0.01);在2月份时,散栏组青年牛血清组织胺含量显着高于栓系组(P<0.05)。研究表明,自由采食散栏饲养能使青年新疆褐牛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具体表现在,青年牛日增重与各项体尺的快速增长。散栏饲养方式对青年牛血清生化指标、激素水平以及神经递质有显着的影响。
孙美玲[6](2014)在《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提出珲春市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国家级改革开放实验区,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珲春市发展延边黄牛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延边黄牛产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延边黄牛的质量,提高延边黄牛国际和国内的产业竞争力,对促进珲春市乃至整个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本次调查对珲春市10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散养户以及规模型养殖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真实养殖情况,整理汇总来自基层养殖户的数据资料,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珲春市延边黄牛存栏量为21747头,能繁母牛的存栏量10337头,共有养殖户1832户。其中,散养户1758户,存栏量为13282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61.1%,能繁母牛比例为52.9%;50头以上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为74户,存栏量达8465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38.9%,能繁母牛比例32.0%。可以看出,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仍以散养户为主,而且散养户饲养的母牛数量占较大比例,整体来看育肥牛及能繁母牛的养殖量相对较低。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的实际情况,发现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传统饲养模式如何转变、养殖母牛与育肥牛效益分配落差等矛盾,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政府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水平粗放、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肉牛市场网络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等主要问题。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目前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从根本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延边黄牛产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政府强化政策弊端,针对小规模养殖户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金融支持,针对能繁母牛实施补贴;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标识朔源系统;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档肉牛生产基地;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珲春市应打破现在分散经营的局势,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基础,合作社、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养殖户通过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竞争,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做到企业和养殖户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合理分配,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母牛养殖、肉牛育肥、加工等环节稳定发展。通过扶持小型规模养殖场、肉牛合作社、协会、示范小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本次调查通过对珲春市各区域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以珲春市各城镇为样本,圈定了珲春市养牛的大概轮廓,并就当地养牛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调查基于反映近年来珲春市养牛行业的真实情况,即为珲春市养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官继承[7](2013)在《营养水平对育肥牛氮磷排泄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粪污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试验从营养学角度出发,研究肉牛营养需要及消化代谢规律,通过观测不同营养水平对肉牛养分消化利用率、氮磷排泄、血清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估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初步确定三峡库区肉牛适宜的增重水平,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肉牛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8月龄左右、体重(225-25)kg、健康无病、体况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16头作为试验动物,按日粮营养水平从高到低随机均分为A、B、C、D四个处理,参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815-2004),分别饲喂预计日增重为1.2kg、0.8kg、0.4kg、0kg的四种日粮;进行30d消化代谢试验和75d的肥育试验,对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养分表观消化率、氮磷排泄、血液生化指标、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日粮营养水平提高,日粮DM(干物质)、OM(有机质)、钙、氮磷表观消化上升,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有下降趋势。A、B、C、D组DM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3.76%、62.78%、61.90%、58.88%(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OM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9.93%、75.26%、66.31%、61.59%(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钙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9.30%、48.20%、43.33%、40.51%,A、B组显着高于C、D两组(P<0.05);A、B、C三组氮磷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但均极显着高于D组(P<0.01):A组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其它三组,B、C、D三组差异不显着(P>0.05)。(2)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粪尿中氮磷排泄量上升。A、B、C、D组粪氮排泄量分别为39.82g.d-1、36.15g.d-1、28.72g.d-1、22.95g·d-1,尿氮排泄量分别为38.76g.d-1、23.46g.d-1、17.36g.d"1、11.44g.d-1,氮的排泄总量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极显着上升(P<0.01);粪磷、尿磷、总磷排泄量随营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A组粪磷、尿磷、总磷排泄量均极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3)营养水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液中葡萄糖、总蛋白、白蛋自、尿素氮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各组间血清甘油三酯、钙和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但总体上随营养水平提高而上升;A、B组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C、D两组(P<0.01),但A组和B组之间、C组和D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营养水平对育肥肉牛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A、B、C、D日增重分别为1.14+0.10kg、0.86+0.06kg、0.49-0.07kg、0.19-0.08kg,各组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料重比随营养水平的降低而升高,D组极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各组日均成本投入、增重产出、收益差异极显着,经济收益A组最高、日均盈利15.02元/头,D组最低、日均亏本2.26元/头。(5)随着营养水平的上升,单位氮磷排放收益提高。A、B、C、D组单位氮排放经济收益分别为195.10元/kg、166.09元/kg、61.72元/kg、-64.96元/kg,单位磷排放经济收益分别为945.38元/kg、736.07元/kg、251.21元/kg、-274.34元/kg。研究表明:1.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有机物、粗蛋白和钙磷的表观消化率,但对纤维素类物质的消化有一定影响。2.营养水平对育肥肉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有显着影响,血清葡糖糖、总蛋白与日粮营养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高营养水平日粮能够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明显改善养殖经济效益,但也会造成氮磷排泄量的上升。4.从单位氮磷排放收益来看,以1.2kg日增重水平为宜。
曹芝[8](2012)在《内蒙古不同杂交品种肉牛生产性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东方万旗肉牛养殖场进行,选用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及草原红牛品种的高代杂交牛各5头,共计20头做为试验对象,供试牛的月龄相近,平均为14月龄,健康状况良好。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和相同营养水平下进行试验,整个试验分为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两大部分。育肥试验全程195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180d,提供相同的日粮营养水平及饲养管理条件进行育肥试验;屠宰试验在东方万旗屠宰场进行,采用HACCP管理体系,进行屠宰及分割。测定4个品种肉牛的生长性能、采食量变化、产肉性能、肉质性状、肌纤维结构,探讨不同品种肉牛之间生产性能的差异,研究品种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肉牛生长性状比较草原红牛育肥期结束时体重及育肥期日增重均大于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和红安格斯牛,差异显着(P<0.05)。夏洛莱牛育肥期末重最小,与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差异显着(P<0.05)。夏洛莱牛育肥期日增重最小,与其它品种肉牛差异显着(P<0.05)。(2)不同品种肉牛采食量变化比较5月,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采食量低于红安格斯牛和草原红牛(P<0.05)。到6月,4个品种肉牛采食量彼此接近。8月,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采食量继续增加,草原红牛采食量也继续增加,且增加最快(P<0.05),而红安格斯牛采食量略有下降。9月,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采食量趋于稳定,红安格斯牛略有下降。(3)不同品种肉牛产肉性能比较4个品种肉牛胴体屠宰指标中,草原红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积均显着(P<0.05)大于其它品种肉牛。4个品种肉牛胴体产肉量分级中,草原红牛特优级肉重、高档肉重大于其它品种肉牛,西门塔尔牛优质肉重大于其它品种肉牛。4个品种肉牛产肉率上,夏洛莱牛特优级肉产肉率、优质肉产肉率大于其它品种肉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高档肉产肉率较高。(4)不同品种肉牛肉质性状比较4个品种肉牛中,红安格斯牛背最长肌剪切力值最小,草原红牛背最长肌剪切力值最大,各品种肉牛剪切力值差异均显着(P<0.05)。红安格斯牛背最长肌熟肉率最大,失水率、滴水损失率最小,草原红牛背最长肌熟肉率最小,失水率、滴水损失率最大,各品种肉牛熟肉率、失水率、滴水损失率差异均显着(P<0.05)。常规指标中,草原红牛背最长肌中粗脂肪、粗蛋白以及钙含量均高于其它品种肉牛(P<0.05),水分含量低于其它品种肉牛(P<0.05)。红安格斯牛背最长肌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低于其它品种肉牛(P<0.05),水分、粗灰分和磷含量均高于其它品种肉牛(P<0.05)。(5)不同品种肉牛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4个品种肉牛背最长肌的氨基酸含量中,草原红牛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肉牛(P<0.05)。4个品种肉牛脂肪酸含量中,西门塔尔牛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P<0.05)高于其它品种肉牛。草原红牛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它品种肉牛。(6)不同品种肉牛肌纤维结构比较草原红牛肌纤维直径最大,肌节长度最短(P<0.05):红安格斯牛肌纤维直径最小,肌节长度最长(P<0.05)。总之,遗传因素对肉牛生产性状、采食量变化、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及肌纤维结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可以根据不同的饲养状况、市场需求选育不同品种肉牛,为内蒙古地区肉牛养殖业发展中的品种选育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并可提高内蒙古地区肉牛行业的发展水平及肉牛养殖的养殖回报和市场竞争力。
祝贺[9](2012)在《不同等级牛肉品质特点和感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国内的5个厂家采集了4个品种的5个等级的育肥牛肉(n=25)进行研究。肉牛屠宰后,胴体在4℃成熟72hr,按照日本肉牛胴体分级标准对胴体等级进行评定后,取1213根肋骨至荐椎的背最长肌(西冷部位背最长肌)进行研究。样品真空包装后迅速冷冻,并在冷冻状态下运送到实验室。本实验主要对不同肉牛品种育肥后牛的生产性能探讨;分析不同等级牛肉中化学成分组成及肉质差别;通过对肉牛生产性能、肉质客观指标的测定,结合感官评定结果,给国内高档牛肉生产、销售提供理论指导。通过3家不同的育肥场的育肥牛对不同品种牛的生产性能进行了评定,评定指标包括活体重、屠宰率、育肥月龄;化学成分分析主要包括肌内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分析;品质分析主要包括剪切力值和蒸煮损失分析。感官评定分析采用9分制分别对牛排的嫩度、多汁性、风味和总体接受性进行喜好度评价。另外,对育肥牛肉TBARS(脂肪氧化水平)、pH、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以从不同指标上判别育肥牛肉等级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随着等级的升高,消费者对嫩度、多汁性、风味和总体接受性的打分均显着升高(P <0.05);嫩度感官评分和其对应剪切力值存在显着线性负相关,随剪切力的降低,感官评分显着上升(P<0.01);高档牛肉的肉质等级间的pH值没有差异,但均略高于普通牛肉的pH值;随着等级增加,TBARS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实验结果如下:1.随着肉质等级的上升,生产不同品质等级牛肉的育肥牛的生产性能差异显着,肉质等级上升,育肥年龄和活体重显着上升,但是屠宰率并没有显着的变化。2.随着肉质等级的增加,脂肪含量(IMF%)显着增加,国内四个品种的育肥牛肉肌内脂肪含量在4.26%24.55%,而水分含量(Moisture%)与脂肪含量显着负相关(Y=72.88-0.65X,R2=0.69,P<0.01),蒸煮损失及汁液损失等水分指标也与脂肪含量(IMF%)显着负相关。国内养殖的日本和牛,不同肉质等级基本上达到了日本养殖的(IMF%)脂肪水平;其他国内本土品种在肉质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与日本和牛脂肪水平差异不显着(国内杂交和牛A15.1%,A520.9%34.0%),各等级的肌内脂肪含量能达到日本和牛的含量范围,具有生产大理石纹牛肉甚至是雪花牛肉的潜质。3.脂肪含量显着影响牛肉的嫩度(P<0.01),嫩度与脂肪含量(IMF%)显着正相关(Y=9.24-0.0008X, R2=0.67, P<0.01)。在A3等级上,剪切力值为4.13±0.84Kg,感官评分5.59±1.62,11.52±2.48,多汁性评分6.16±0.22,风味性5.96±0.57,综合评分5.97±0.37,结果均显着大于A1、A2等级。A3及以上等级的育肥牛肉脂肪含量的均值在9.38%以上,保证了肉类的多汁性;剪切力值在4.13Kg以下,感官剪嫩度及其它感官指标在6以上,同时风味性物质很丰富,且含量较多。符合国内消费者要求,所以在中国消费市场,A3级别以上的牛肉可以归为高档牛肉范畴。4.当牛肉剪切力值>5.3Kg时,消费者认为牛肉较韧,不喜欢;当剪切力值<4.0Kg时,消费者认为牛肉较嫩。根据我国消费者目前的消费喜好和感官认知,A4等级可以作为我国育肥牛肉的目标。
桑国俊[10](2012)在《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文中指出一、我国肉牛业现状我国养牛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牛向肉用方向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日本肉牛饲养业发展的经历相同。即经过役用期、役肉兼用期和肉用期三个阶段。大体划分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役用期,20世纪70年代后为役肉兼用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
二、对日出口鲁西黄牛育肥和屠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日出口鲁西黄牛育肥和屠宰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牛肉产量、消费量和贸易情况 |
1.2 国内外肉牛业生产现状 |
1.2.1 国外肉牛业生产现状 |
1.2.2 国内肉牛业生产现状 |
1.3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优势 |
1.3.1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产奶性能 |
1.3.2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育肥性能 |
1.4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4.1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4.2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屠宰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
1.4.3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 |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饲养管理与试验日粮 |
2.4 样品的采集 |
2.4.1 饲料样的采集与处理 |
2.4.2 粪样的采集与处理 |
2.4.3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4 背最长肌肉的采集与处理 |
2.4.5 瘤胃液的采集与处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及料重比的测定 |
2.5.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2.5.3 瘤胃发酵指标的测定 |
2.5.4 瘤胃内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
2.5.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5.6 屠宰性能的测定 |
2.5.7 背最长肌肉品质的测定 |
2.5.8 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3.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3.4.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品的影响 |
3.5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7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品质的影响 |
3.8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3.9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10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4.4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4.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品的影响 |
4.5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4.6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4.7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品质的影响 |
4.8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4.9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10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新疆褐牛育种目标确定及育种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新疆褐牛分布情况和育种现状 |
1.1.1 新疆褐牛品种介绍 |
1.1.2 新疆褐牛分布情况 |
1.1.3 新疆褐牛育种现状 |
1.2 世界褐牛分布情况和育种现状 |
1.2.1 瑞士褐牛品种介绍 |
1.2.2 瑞士褐牛分布情况 |
1.2.3 瑞士褐牛育种现状 |
1.3 国际牛育种规划研究趋势 |
1.3.1 牛育种规划发文量分析 |
1.3.2 研究牛育种规划的主要机构分析 |
1.3.3 研究牛育种规划的主要作者分析 |
1.3.4 牛育种规划高被引文献分析 |
1.3.5 牛育种规划研究前沿研及究热点分析 |
1.3.6 牛育种规划研究趋势总结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 |
2.2.2 参数来源 |
2.2.3 边际效益计算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边际效益计算方法 |
2.4.2 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边际效益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褐牛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优化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目标性状遗传参数 |
3.2.2 群体结构和育种技术参数 |
3.2.3 育种成本和投资参数 |
3.2.4 育种规划中的基本计算方法 |
3.2.5 现行育种方案的选择组 |
3.2.6 指数的信息来源 |
3.2.7 优化因素的拟变异水平 |
3.2.8 计算程序ZPLAN |
3.2.9 育种规划优化标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新疆褐牛现行育种方案育种效果分析 |
3.3.2 不同影响因素的优化分析 |
3.3.3 综合影响因素的优化分析 |
3.4 讨论 |
3.4.1 现行育种方案的分析 |
3.4.2 现行育种方案优化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去势对新疆褐牛公牛产肉性能与胴体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畜产品生产状况 |
1.2.1 世界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 |
1.2.2 国内畜产品生产现状 |
1.2.3 国内肉牛生产与贸易现状 |
1.3 国内高档牛肉生产状况 |
1.4 高档牛肉生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1.4.1 品种因素 |
1.4.2 年龄因素 |
1.4.3 性别因素 |
1.4.4 日粮及营养水平因素 |
1.5 国内外牛肉分级系统 |
1.5.1 美国的牛肉分级标准 |
1.5.2 加拿大的肉牛胴体评定标准 |
1.5.3 欧共体(EEC)肉牛胴体等级评定标准 |
1.5.4 澳大利亚牛肉分级标准 |
1.5.5 日本牛肉分级标准 |
1.5.6 韩国牛肉分级标准 |
1.5.7 中国牛肉等级标准 |
第2章 建立宰后产肉性状预测数学模型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宰前与宰后性状测定结果 |
2.2.2 产肉性状预测模型建立 |
2.2.3 模型的检验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产肉性能与胴体品质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育肥前的准备 |
3.1.4 饲养管理 |
3.1.5 屠宰处理 |
3.1.6 胴体分割及性状测定 |
3.1.7 肌肉肉眼观测指标 |
3.1.8 物理指标测定 |
3.1.9 化学指标测定 |
3.1.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育肥增重效果分析 |
3.2.2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
3.2.3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3.2.4 新疆褐牛胴体产肉性能回归预测模型分析 |
3.3 讨论 |
3.3.1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增重效果比较分析 |
3.3.2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
3.3.3 新疆褐牛去势与未去势公牛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4 新疆褐牛胴体产肉性能预测模型预测新疆褐牛胴体等级标准 |
3.4 结论 |
第4章 新疆褐牛去势公牛不同部位肉品质差异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材料 |
4.1.3 屠宰处理及样品采集 |
4.1.4 物理指标、化学指标测定 |
4.1.5 资料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两种中国外血杂交黄牛的营养代谢及育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肉牛不同育肥模式 |
3 不同育肥模式牛肉的市场需求与经济价值 |
4 肉牛营养物质及代谢规律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能量蛋白水平日粮对夏南牛瘤胃发酵、消化代谢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 统计分析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 讨论 |
7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能量蛋白水平日粮及性别对湘中黑牛生产性能、胴体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 统计分析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外肉牛业生产状况 |
1.1.1 国外肉牛品种及改良 |
1.1.2 国外肉牛育肥模式 |
1.2 国内肉牛业生产状况 |
1.2.1 国内肉牛品种及改良 |
1.2.2 国内肉牛育肥模式 |
1.3 新疆肉牛业生产状况 |
1.3.1 新疆肉牛品种及改良 |
1.3.2 新疆肉牛育肥模式 |
1.4 影响肉牛生长速度的因素 |
1.4.1 品种 |
1.4.2 年龄 |
1.4.3 性别 |
1.4.4 杂种优势 |
1.4.5 营养 |
1.4.6 饲养管理 |
1.5 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 |
1.5.1 品种 |
1.5.2 年龄 |
1.5.3 性别与去势 |
1.5.4 营养水平 |
1.6 本论文立题依据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题目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时间与地点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精料补充料与各类饲料常规分析表 |
2.1.4 测定项目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日增重的影响 |
2.2.2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体尺发育的影响 |
2.2.3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4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部分神经递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日增重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体尺发育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模式下新疆褐牛激素水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模式下青年新疆褐牛血清生化指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5 不同饲养模式对青年新疆褐牛部分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延边黄牛发展概况 |
1.2 延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
第二章 调查背景及意义 |
第三章 调研概况 |
3.1 目的 |
3.2 范围及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方式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珲春市政府对养牛方面的惠民政策 |
4.2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与养殖区域分布 |
4.3 珲春市整体养殖规模与养殖户类型分析 |
4.4 饲养管理方式、生产水平调查 |
4.5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饲养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
4.6 珲春市延边黄牛免疫的基本情况 |
4.7 2011-2013年珲春市肉牛市场价格统计 |
4.8 养牛成本调查和养殖户收益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优势分析 |
5.1.1 品种优势 |
5.1.2 养殖条件优势 |
5.1.3 地理位置优势 |
5.1.4 技术优势 |
5.1.5 政策优势 |
5.1.6 产业基础优势 |
5.1.7 市场优势 |
5.2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
5.2.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 |
5.2.2 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动力不足 |
5.2.3 市场信息滞后,技术人员缺乏 |
5.2.4 传统家庭散养模式制约产业发展 |
5.2.5 外界客观因素影响 |
5.2.6 防疫体系不健全 |
5.2.7 产业化水平较低 |
5.2.8 品牌意识淡薄 |
5.2.9 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
5.3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
5.3.1 强化政策弊端 |
5.3.2 加强金融支持 |
5.3.3 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 |
5.3.4 健全肉牛疫病防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5.3.5 建设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 |
5.3.6 优化区域布局,积极鼓励规模养殖 |
5.3.7 大力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 |
5.3.8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营养水平对育肥牛氮磷排泄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肉牛业概况 |
1.2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
1.3 营养水平对肉牛养分消化利用及氮磷排泄的影响 |
1.4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营养水平对肉牛氮磷排泄及消化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文章 |
(8)内蒙古不同杂交品种肉牛生产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外肉牛业发展概况 |
1.1.1 国外肉牛业的发展 |
1.1.2 世界专门化肉牛品种选育 |
1.1.3 饲养管理 |
1.1.4 屠宰加工 |
1.2 我国养牛业的发展 |
1.3 肉牛品种介绍 |
1.3.1 草原红牛 |
1.3.2 西门塔尔牛 |
1.3.3 夏洛莱牛 |
1.3.4 安格斯牛 |
1.4 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1.5 肉品质的研究 |
1.5.1 屠宰性能的研究 |
1.5.2 肉的食用品质的研究 |
1.5.3 肌肉营养成分的研究 |
1.5.4 肌肉脂肪酸及氨基酸的研究 |
1.5.5 肌肉组织学特性的研究 |
1.6 品种对牛肉的影响 |
1.6.1 遗传因素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2 遗传因素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1.7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实验研究 |
2.1 不同品种肉牛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不同品种肉牛胴体性状比较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不同品种肉牛肉质性状比较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不同品种肉牛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比较研究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不同品种肉牛背最长肌组织学指标比较研究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5.3 讨论 |
2.5.4 小结 |
3 总体讨论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不同等级牛肉品质特点和感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育肥牛肉概述 |
1.1.1 育肥牛肉生产现状 |
1.1.2 牛肉消费的发展状况 |
1.1.3 国内育肥牛肉业存在的问题 |
1.2 育肥牛肉的质量分级 |
1.2.1 欧洲标准 |
1.2.2 美国牛肉分级标准 |
1.2.3 日本分级标准 |
1.2.4 我国牛肉分级标准 |
1.3 不同品种的育肥牛简介 |
1.3.1 日本和牛 |
1.3.2 秦川牛 |
1.3.3 鲁西黄牛 |
1.3.4 延边牛 |
1.4 育肥牛肉研究进展 |
1.4.1 不同牛肉品种生产性能及肉质等级对品质影响分析 |
1.4.2 品质等级与大理石花纹等级 |
1.5 目前关于肉质等级与高档牛肉品质的争论 |
1.5.1 纠正我国育肥牛养殖的盲目性 |
1.5.2 肉质等级与物质组成的关系 |
1.5.3 肉质等级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等级评定 |
2.3.2 样品剪切力值测定 |
2.3.3 汁液损失率(Thawing loss)及蒸煮损失(Cooking loss)的测定 |
2.3.4 干燥水分损失 |
2.3.5 肌内化学脂肪含量的测定 |
2.3.6 肉色 |
2.3.7 感官评定 |
2.3.8 TBARS与pH值的测定 |
2.3.9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3.1 等级对胴体生产特点的影响 |
3.2 肉质等级对背最长肌组成成分的影响 |
3.2.1 肉质等级对背最长肌化学成分的影响 |
3.3 不同等级间牛肉品质的分析 |
3.3.1 等级对剪切力值的影响 |
3.3.2 剪切力与感官嫩度的关系 |
3.4 等级与肉色 |
3.5 不同肉质等级间的感官分析 |
3.6 脂肪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
3.6.1 不同品种IMF%与嫩度关系图 |
3.6.2 脂肪含量与品质关系分析 |
3.7 等级间pH和TBARS(脂肪氧化程度)分析 |
3.8 不同等级牛肉的风味性物质测定 |
3.8.1 不同等级牛肉风味物质变化趋势 |
3.8.2 牛肉中风味物质组成 |
3.8.3 不同肉质等级挥发性物质分析总离子流图 |
4 讨论 |
4.1 不同肉质等级及品种生产性能分析 |
4.2 肉质等级与物质组成的关系 |
4.3 肉质等级与品质的关系 |
4.4 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 |
6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肉牛业现状 |
二、我国肉牛新品种的培育 |
三、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
1. 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
2. 国内牛肉贸易 |
四、我国肉牛业的投资前景 |
五、肉牛产业化的投资方向 |
四、对日出口鲁西黄牛育肥和屠宰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D]. 白大洋.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2)
- [2]新疆褐牛育种目标确定及育种方案优化研究[D]. 周靖航.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3]去势对新疆褐牛公牛产肉性能与胴体品质影响的研究[D]. 闫向民.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 [4]两种中国外血杂交黄牛的营养代谢及育肥技术的研究[D]. 李凌岩.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5]不同饲养方式对青年新疆褐牛生长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居来提·阿不都外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 孙美玲. 延边大学, 2014(04)
- [7]营养水平对育肥牛氮磷排泄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 官继承. 西南大学, 2013(12)
- [8]内蒙古不同杂交品种肉牛生产性状比较研究[D]. 曹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9]不同等级牛肉品质特点和感官分析[D]. 祝贺.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J]. 桑国俊. 中国动物保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