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瑶[1](2021)在《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岩藻糖基转移酶Ⅳ(fucosyltransferaseⅣ,FUT4)是负责催化合成岩藻糖基化寡糖Lewis X(Le X)和Lewis Y(Le Y)等的关键酶,在许多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和调控机制不同。本研究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中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收集110例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江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样本,分析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特征,所收集的样本均已获得患儿家属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2)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来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逆转录成c DNA,-80℃保存。(3)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骨髓样本做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110例ALL患儿FUT4基因m RNA表达水平,Log Rank检验分析FUT4高/低表达水平组5年生存率及复发时间。(4)采用Graph Pad prism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常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单变量两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0例ALL患儿中,年龄为0.42-15岁,中位年龄4.33岁,男性64例,占58.18%。(2)性别、年龄、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在FUT4高低表达组中无显着差异,但高表达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63.02±9.36)显着高于低表达组(31.00±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6);(3)FUT4 m RNA在初治ALL患儿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13±2.36)vs(1.30±0.33)),治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复发后其表达又升高;(4)在初治ALL患儿中,FUT4高水平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儿(P=0.0456),同时复发时间明显缩短(P=0.0323)。结论:FUT4表达水平和ALL的疾病进展呈正相关,FUT4高表达患儿复发率明显升高,预后不良。由此可见,FUT4基因可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FUT4在初治和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高表达,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潘莹[2](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刘青,蒋慧,李红,邵静波,陈凯,夏敏,孙恒娟,王真,张娜,朱嘉莳[3](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学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 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学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高伟[4](2020)在《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可治愈性的疾病,长期生存率达到80%以上,治疗失败影响患儿治愈率。CCLG-ALL-2008方案是国内开展较早的、规模较大的治疗儿童ALL的多中心协作组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ALL患儿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经MICM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CCLG-2008-ALL方案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发生率。治疗失败包括:复发、死亡和二次肿瘤。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或精确概率法,K-M曲线计算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和治疗失败生存时间,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结果:期间共入组400例ALL患儿,其中男238例,女162例,男女比为1.47:1;初诊年龄中位数55个月(4~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2~136个月)。治疗失败总人数为152例,占总人数的38%。其中复发122例,占治疗失败的80.3%;非复发死亡30例,占治疗失败的19.7%。30例非复发死亡包括治疗相关性死亡7例(占非复发死亡23.3%,总体治疗失败的4.6%),其中感染死亡4例(占57.1%),出血死亡3例(占42.9%);未缓解死亡8例(占非复发死亡26.7%,总体治疗失败的5.3%);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死亡15例(占非复发死亡50%,总体治疗失败的9.9%)。随访期间复发122例中,有89例死亡,包括复发后直接放弃而死亡61例(占复发病例的50%),治疗后死亡28例(占23%),死因分别为:再诱导治疗期间感染死亡10例,治疗后未缓解死亡5例,复发后移植相关死亡7例,不明原因死亡6例。极早期复发37例,占复发人数的30%,总失败人数24.3%;早期复发38例,占复发人数31%,总失败人数25%;晚期复发47例,占复发人数39%,总失败人数30.9%。单纯骨髓复发107例,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单纯睾丸复发3例,骨髓+睾丸复发5例,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其中死于骨髓复发病人82例(76.6%),死于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75%),死于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100%),死于骨髓+睾丸复发1例(20%)。随访期间未发现二次肿瘤患者。20例患儿失访。400例病人3年、5年、7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7.6±2.1)%、(72.9±2.3)%、(69.7±2.3)%和(69.4±2.3)%;3 年、5 年、7 年和 10 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71.6±2.3)%、(63.7±2.4)%、(61.1±2.5)%和(59.2±2.6)%;3年、5年、7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78.8±2.1)%、(70.6±2.4)%、(67.8±2.5)%和(65.0±2.7)%。将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进行比较,高危组患儿预后显着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引起患儿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第12周MRD为影响患儿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对引起患儿治疗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10岁、危险度为高危、初诊时WBC>100×109/L、BCR/ABL1(+)、强的松敏感实验不敏感、D15骨髓呈M3、D33骨髓白血病细胞≥5%、D33骨髓MRD>1×10-2、W12骨髓MRD>1×10-3的患儿总体治疗失败生存时间(treatment-failure survival,TFS)与对应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一步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有统计学意义,为治疗失败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有统计学差异,高危组患儿显着较差。2、复发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W12骨髓MRD为影响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3、治疗相关性死亡中感染为主要原因;无复发死亡中因经济负担放弃比例较高。4、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为T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周歌[5](2020)在《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PD-1/PD-L1通路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通路之一。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能够被诱导性表达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T细胞的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为 PD-1 的配体之一,与 PD-1 结合后激活抑制信号,加速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凋亡。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升高,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的作用,逃避T淋巴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介导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但目前国内外对于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研究罕见。本课题拟通过研究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PD-1、PD-L1作为急性淋巴白血病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为急性淋巴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采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1~14岁新诊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前、诱导治疗第33天、早期强化治疗后的骨髓标本,并收集同时期同年龄段的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儿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PD-1、PD-L1的表达。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骨髓细胞学形态(morphology,M)、细胞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即MICM分型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初步探索PD-1/PD-L1的表达与ALL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1、本组研究共纳入47例患儿,患儿中位年龄为5(3,7)岁,其中男性28(59.57%)例,女性19(40.4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6(55.32%)例、皮肤粘膜出血9(19.15%)例、贫血8(17.02%)例、肢体疼痛6(12.77%)例、恶心纳差2(4.26%)例。伴有淋巴结肿大者共23(48.94%)例,伴有肝脾肿大者共24(51.06%)例。脑脊液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2.13%)例;无睾丸白血病患儿。2、PD-1、PD-L1在本组ALL患儿中均有表达,但在各治疗阶段PD-1与PD-L1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3、对比初治ALL患儿与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表明,PD-1在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21.78%(13.89%,23.96%),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24.74%(15.88%,36.10%),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9,P=0.166>0.05)。PD-L1 在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0.38%(0.29%,0.58%),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0.63%(0.19%,1.21%),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0<0.05),并且PD-L1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4、本研究发现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蛋白的表达与确诊年龄、性别、确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免疫分型均无相关性;PD-L1的表达仅与白血病免疫分型有相关性(P<0.05),其在T-ALL组中的表达高于其在B-ALL组中的表达。5、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建模分析可知,治疗前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1的表达相比,B=2.265>0且P=0.064>0.05;诱导治疗后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1的表达相比,B=-0.765<0且P=0.543>0.05;可知不同治疗阶段不能显着影响PD-1的表达。低危组与高危组中PD-1的表达相比,B=-2.62<0且P=0.727>0.05;中危组与高危组中PD-1的表达相比,B=5.207>0且P=0.495;可知不同危险度分级不能显着影响PD-1的表达。6、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建模分析可知,治疗前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L1的表达相比,B=1.293>0且P=0.028<0.05;诱导治疗后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L1的表达相比,B=0.036>0且P=0.015<0.05;可知,不同治疗阶段能显着影响PD-L1的表达,且PD-L1的表达在治疗前、诱导治疗后及早期强化治疗后阶段逐渐降低。低危组与高危组PD-L1的表达相比,B=-3.912<0且P=0.011<0.05;中危组与高危组PD-L1的表达相比,B=-3.595<0且P=0.02<0.05;可知,各危险度分级能显着影响PD-L1的表达,且PD-L1的表达:PD-L1(低危组)<PD-L1(中危组)<PD-L1(高危组)。[结论]1、儿童AL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与PD-L1均有表达,但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2、PD-1的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均无关。3、PD-L1高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相关,并且PD-L1的高表达可能预示着不良的结局。

卢俊[6](2020)在《地西他滨治疗儿童R/R-AML和MDS的疗效观察及DUSP16在儿童AML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地西他滨治疗儿童R/R-AML和MDS的疗效观察目的:儿童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refractory/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国际治疗难题,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低,且目前关于儿童髓系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地西他滨在儿童R/R-AML和MDS治疗中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将评估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化疗在儿童R/R-AML和MDS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为R/R-AML和MDS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化疗作为诱导缓解治疗方案的21例R/R-AML和MDS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该方案的治疗反应率、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分级根据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常见毒性标准(Version4.0)进行判定。结果:21例患儿,包括MDS 3例,MDS转化为AML 4例,AML 14例(6例为2个标准诱导缓解治疗没有达到完全缓解,8例为AML复发)。诱导治疗一疗程后,15例获得缓解(CR/Cri),4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总有效率(ORR)为90.47%。常见不良反应为全血细胞减少及感染,未见脏器不可逆性损伤。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化疗治疗儿童R/R-AML和MDS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较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二、异常甲基化基因DUSP16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因甲基化修饰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基因启动子CpG岛异常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16(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s,DUSP16)是在儿童AML大样本中成功筛选出的异常甲基化基因,且DUSP16基因在AML患儿中的作用尚未被阐明,因此,本研究将探索DUS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儿童AML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为儿童AML的诊断和治疗奠定新的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三步法”策略,在儿童AML样本和对照组中筛选异常甲基化基因。使用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实验和动物实验评估DUSP16基因的功能。通过CpG岛预测软件methprimer分析DUS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分布情况;运用MSP(methlation specific PCR)和RT-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株和对照样本中DUSP16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水平,共同分析DUSP16基因在AML细胞株中的异常甲基化情况。MSP和RT-PCR实验评估儿童AML和对照组骨髓细胞中DUSP16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经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处理后儿童AML原代细胞中DUSP16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地西他滨处理后儿童AML原代细胞的增殖能力;对DUSP16基因在儿童AML中异常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聚类分析凋亡PCR芯片检测DUSP16过表达可能影响的凋亡相关基因,并进行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寻找重要信号调节通路。构建GST-DUSP16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运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DUSP16蛋白与组蛋白H3之间的相互作用;Western-blot检测组蛋白H3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三步法”策略成功筛选出儿童AML中异常甲基化基因DUSP16。DUSP16功能实验结果显示DUSP16可以抑制MV4-11细胞的增殖;促进MV4-11细胞的凋亡;将MV4-11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能抑制小鼠的肿瘤负荷,延长小鼠生存期。CpG岛预测结果显示,DUSP16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2个明显的CpG岛;多株AML细胞株中DUSP16启动子呈现高甲基化状态,且DUSP16的表达量很低。儿童AML细胞中DUSP16启动子呈现高甲基化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定量PCR分析显示DUSP16在儿童AML中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度甲基化的AML样本中DUSP16表达量低于低甲基化的样本;RT-PCR检测显示6例儿童AML原代细胞经地西他滨处理后3例儿童AML原代细胞中DUSP16基因明显上调,且3例DUSP16明显上调的儿童AML原代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分析儿童AML总生存时间显示,AML患儿DUSP16启动子高甲基化者,其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患儿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DUSP16上调后有34个基因明显上调,28个基因明显下调;IPA分析显示DUSP16基因对凋亡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调节极有可能通过ERK、JUN(JN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使用针对组蛋白H3和磷酸化组蛋白H3(针对Ser10磷酸化)的抗体均可以将DUSP16蛋白共同沉淀;Western-blot实验显示,DUSP16基因上调表达后细胞内磷酸化的组蛋白H3(Ser10磷酸化)明显降低,而对MAPKs(ERK1/2、JNK、p38)的去磷酸化作用不明显。结论:DUSP16基因是一个AML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儿童AML样本中呈高甲基化状态,影响AML患儿的生存时间;地西他滨能明显上调AML细胞中DUSP16基因表达和抑制DUSP16高甲基化AML细胞的增殖能力;DUSP16基因可能是通过对组蛋白H3的去磷酸化修饰作用来发挥功能。

黄燕,刘勇,沈妙娜,陈海雷,黄倩雯,阮嘉钰,林晓英[7](2020)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G显带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联合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MYC、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的DNA探针)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116例ALL患儿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八探针FISH技术共检出75例患儿细胞遗传学改变,阳性率为64.65%,包括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 7种细胞遗传学异常,但CMYC未检出。而G显带核型分析仅检出31例细胞遗传学异常,阳性率为26.72%。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探针FISH技术较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高效、省时、灵敏等优点。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面更为广泛,两者侧重面不同,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有效互补,两种技术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周燕[8](2020)在《儿童ALL融合基因ETV6/RUNX1(+)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融合基因ETV6/RUNX1在儿童ALL中的阳性发生率,及其在儿童ALL中的临床特征、对生存预后的影响;为儿童ALL危险度分级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临床研究数据,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云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就诊的初诊ALL患儿共55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ETV6/RUNX1融合基因进行检测,为探究ETV6/RUNX1(+)的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ETV6/RUNX1(+)组与ETV6/RUNX1(-)组外周血幼稚、WBC、Hb、PLT有无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ETV6/RUNX1(+)组与ETV6/RUNX1(-)组性别、年龄、民族、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复发率、死亡率、第19天MRD、第5天激素反应有无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ETV6/RUNX1(+)组与ETV6/RUNX1(-)组肝脾肿大程度、第46天MRD 有无差异,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 绘制 ETV6/RUNX1(+)及 ETV6/RUNX1(-)组EFS及OS生存曲线图,应用log-ranktest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层等各临床因素间EFS率和OS率有无差异,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纳入(P<0.05)的临床因素,多因素C0X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阳性率及相关临床数据:①550例儿童ALL检出ETV6/RUNX1(+)者有74例,阳性率为13.4%(74/550),其中9例合并其他基因阳性(6例合并IKZF1基因缺失突变,2例合并MLL基因阳性,1例合并MYC基因阳性);②ETV6/RUNX1(+)的低危组 45 例(45/65,69.2%),中危组 18 例(18/65,27.7%),高危组2例(2/65,3.1%),低危组占比最多。③ETV6/RUNX1(+)组中位年龄大于ETV6/RUNX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9,P<0.05),且年龄多在2~10岁之间,无小于2岁的年龄;④白细胞≥50×109/L以上的比例ETV6/RUNX1(+)组明显低于ETV6/RUNX1(-)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3,P<0.05);⑤ETV6/RUNX1(+)组全部是 B 系 ALL;⑥ETV6/RUNX1(+)组初诊时均无一例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对治疗的反应:ETV6/RUNX1(+)组第19天MRD 阳性率低于ETV6/RUNX1(-)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6/RUNX1(+)组第5天激素反应良好率高于ETV6/RUNX1(-)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死亡率、生存率情况:65例ETV6/RUNX1(+)的ALL患儿排除3例化疗过程中失访,1例放弃治疗,余下61例纳入生存分析,ETV6/RUNX1(+)组的复发率(3.3%)、死亡率(4.9%)皆低于 ETV6/RUNX1(-)组(11.1%,14.3%),但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复发率、死亡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2,P=0.078)。ETV6/RUNX1(+)组 ALL 患儿 2 年 EFS 率、OS 率分别为 93.4%、95.1%,4年EFS率、OS率分别为91.8%、95.1%,皆高于ETV6/RUNX1(-)组(2年EFS率、OS率分别为82.5%、87.3%,4年EFS率、OS率分别为82.5%、85.7%),但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绘制ETV6/RUNX1(+)及 ETV6/RUNX1(-)组的 EFS及OS生存曲线图,用log-rank te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0,P=0.077)。4.预后因素分析:ETV6/RUNX1(+)组儿童ALL的性别、年龄分组、民族、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肝脾肿大程度、激素反应对EFS率及OS率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0.2),分析第19天MRD值对EFS率的影响(P<0.2);ETV6/RUNX1(-)组激素反应对EFS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推测第19天MRD值、激素反应可能是有效监测预后的指标。5.进一步验证儿童ALL的MRD及激素反应的临床价值:ETV6/RUNX1(+)组与ETV6/RUNX1(-)组共130例ALL患儿,对第19天MRD及激素反应的分析发现,MRD 阳性组EFS率及OS率都低于MRD阴性组,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反应不良组的EFS率低于激素反应良好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TV6/RUNX1(+)的ALL患儿多伴随白细胞<50×109/L、年龄在2岁~10岁之间、B系淋巴细胞表型、骨髓缓解率高、激素反应良好等好的临床特征。2.我们的研究中ETV6/RUNX1(+)未出现在2岁以下的患儿。3.ETV6/RUNX1(+)的ALL患儿低危组占比为69.2%,中危组占比为27.7%,高危组占比为3.1%,提示ETV6/RUNX1(+)组危险度分层大多数为低危险度。4.本研究中ETV6/RUNX1(+)的ALL患儿复发率为3.3%,低于国内的相关报道,2年、4年EFS率及OS率可达90%~95%,分析认为在儿童ALL中ETV6/RUNX1融合基因是一个预后良好的生物学标志。5.本研究中ETV6/RUNX1(+)组的ALL患儿复发两例,一例极早期复发,一例早期复发,均无晚期复发,与相关文献报道ETV6/RUNX1(+)的ALL患儿复发多发生在晚期不符,需扩大样本量及增加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6.我们的研究,ALL患儿的ETV6/RUNX1阳性率为13.4%,低于国内的相关报道,高于国外如印度、日本等国家,ETV6/RUNX1的阳性率可能与种族有一定的相关性。7.儿童ALL在治疗期间进行MRD检测及激素实验在预后影响方面意义重大。

黄走方[9](2020)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整体治疗 ——BDHALL2000 02/03方案研究总结》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第1次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期的最佳缓解后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分析入组BDHALL2000 02方案和03方案的ALL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和生存随访情况。骨髓标本MRD检测在每疗程结束后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入组病例中位年龄24岁(范围:15~59岁)。首疗程CR率88.5%,B-ALL优于T-ALL(90.3%对80.4%)。163例完成强化治疗或移植,其中45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25例完成强化化疗,93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graf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对费城染色体阴性ALL患者进行意向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与RFS不良预后相关的指标有高白细胞、T-ALL、化疗、MRD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MRD阳性是RFS独立的预后因素。在标危组中,AHSCT、allo-HSCT、化疗的中位RFS分别为未达到/未达到/24月(P=0.015),中位EFS分别为未达到/25月/24月(P=0.028),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0月/34月(P=0.031)。标危组AHSCT治疗具有 EFS、OS 优势(AHSCT vs.allo-HSCT,P=0.045,P=0.035;AHSCT vs.化疗,P=0.008,P=0.030)。allo-HSCT 与 AHSCT 相比,RFS 无显着差异。在高危组中,AHSCT、allo-HSCT、化疗的中位RFS分别为41月/未达到/42月,中位EFS分别为56月/未达到/42月,中位OS分别为56月/未达到/48月。在极高危组中,AHSCT、allo-HSCT、化疗的中位RFS分别为44月/未达到/19月,中位EFS分别为44月/48月/19月,中位OS分别为59月/57月/36月。高危组和极高危组在3种治疗组的RFS、EFS、OS均无统计学差异。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中,3例仅接受化疗病例均经历复发,Allo-HSCT的 5 年 RFS/EFS/OS 分别为70.4%/48.1%/52.1%,AHSCT 的 5 年 RFS/EFS/OS分别为 50.0%/50.0%/45.0%。allo-HSCT 与 AHSCT 相比,RFS/EFS/OS 无统计学差异。有完整MRD资料的1 11例患者中,诱导治疗和强化治疗达MRD阴性患者的RFS获益于AHSCT和allo-HSCT,而MRD阳性患者中,allo-HSCT的RFS优于AHSCT和化疗。全组病例治疗相关死亡14例(5.5%),其中12例死于感染,占死亡病例的85.7%。死亡发生分别在:诱导期4例(28.6%),早期强化阶段1例(7.1%),allo-HSCT 后 9例(64.3%)。结论:通过规范诱导、早期强化巩固治疗,根据预后分层进行AHSCT或allo-HSCT可以显着改善成人ALL患者的生存。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MRD,并结合诊断时的预后分层可以更好的指导后续治疗选择。BDHALL2000 02/03方案安全可控。

安福润[10](2020)在《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型(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约占80-85%。虽然按照国际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系统方案治疗,可使ALL总的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高达70%90%,儿童患者中70%以上可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成人患者35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d Free Survival,RFS)达3060%,但50%以上的成人患者最终会复发,一旦复发预后很差,再次诱导化疗仅能使1845%的患者再次缓解,中位总生存期(OS)仅36个月,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B-ALL)也是儿童白血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之后复发的患者,几乎陷入无药可治的境地。近几年虽然有两种针对r/r B-ALL的免疫新药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抗经FDA批准上市,相比传统化疗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编程技术,在T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能够猎取某种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段(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的设想得以实现。sc Fv由特异性单抗轻链和重链的可变肽链、加一段隔离短肽连接成的一条单链多肽,其膜内端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跨膜激活信号域(Trans Membrane Domain,TMD)连接,通常是CD3-ζ链或FcεRIγ的胞内部分,偶联融合为一个嵌合蛋白,并在T细胞上表达,因此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 T cell)。因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地表达CD19,靶向CD19的CAR T细胞被率先应用于治疗r/r B-ALL。目前报道的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美国的几家医疗机构,因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2017年8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宣布批准诺华公司(Novartis)的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用于治疗25岁以下CD19+r/r B-ALL,随后风筝制药(Kite Pharma)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 T细胞产品也很快批准上市。以上临床中心的报道及上市的CD19 CAR T细胞均属于第二代CAR T细胞,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临床验证及评估。此外,与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也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索。目的采用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条件的r/r B-ALL患者,采集其外周血80100ml,采用第三代CD 19 CAR T细胞制备技术制备CD19 CAR T细胞,检测合格后回输至患者体内以治疗r/r B-ALL。纳入患者时收集基本资料及病史,如性别、年龄、既往治疗情况等。输注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VDCP、FC或单药CTX中的一种方案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后评估患者肿瘤负荷及体内免疫状态,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作为基线值。输注CD19 CAR T细胞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注后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变化,依据国际及国内通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标准对输注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及时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SPSS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模型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缓解率、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自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共筛选72例r/r B-ALL患者,其中51例符合入组条件进入本研究,4例患者因制备失败未能输注CD19 CAR T细胞。2.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中有38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 Recovery,CRi),总的缓解率(ORR)达80.9%(38/47)。治疗前具有活动性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s)的患者,其ORR要明显低于没有EMDs的患者(53.8%vs.91.2%,P=0.013)。3.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415.0天(95%CI 15.5814.5),1年的OS为53.0%(95%CI 37.268.8);38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后达到CR/CRi的r/r B-ALL患者,估算的中位RFS时间为319.0天(95%CI 182.6455.4),1年的RFS为45.0%。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输注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是影响OS和RFS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HR=4.551,95%CI 1.60512.907);输注前Treg升高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HR=5.096,95%CI1.47917.558)。4.所有接受输注患者,输注后4周内发生34度的非血液系统一般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4.3%(2/47)和低钾血症2.1%(1/47);83%(39/47)的患者在输注后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23.4%(11/47)的患者为3级,无4级CRS发生;2例患者(4.3%)发生了免疫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其中1例为1级ICANS,另1例为4级ICANS。结论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安全性良好且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部分患者在没有额外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长的OS和RFS。治疗前活动性EMDs、治疗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可能是影响CD19CAR T细胞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操作步骤
        2.3.1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3.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3 逆转录合成c DNA
        2.3.4 定量PCR检测FUT4 基因表达水平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FUT4 基因及内参基因ABL荧光定量PCR结果鉴定
    3.2 110 例ALL患者的临床特征
    3.3 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 基因在ALL中的表达水平
    3.4 FUT4 基因高低表达的临床特征
    3.5 FUT4 基因表达水平与预后
第4章 讨论
    4.1 细胞表面糖链的作用及其在白血病中的影响
    4.2 岩藻糖基转移酶在肿瘤中的作用
    4.3 岩藻糖基转移酶IV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
    4.4 岩藻糖基转移酶IV影响肿瘤预后的机制研究
    4.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6 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2)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4)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 危险度分组
        (二) 免疫分型检测
        (三) 骨髓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融合基因的检测
        (四) MRD筛选和监测
        (五) 治疗方案
        (六) 疗效评估
    三、统计学相关处理
结果
    一、病例特征
    二、患儿复发分析
        1 、复发时间及部位分析
        2 、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3 、影响ALL复发的独立因素分析
    三、非复发死亡分析
        1 、感染死亡病例分析
        2 、出血死亡病例分析
        3 、未缓解死亡病例分析
        4 、依从失败死亡病例分析
    四、生存分析
        1 、总体生存分析
        2 、患儿治疗失败的单因素分析
        3 、患儿治疗失败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及治疗进展
    一、预后因素
        (一) 年龄
        (二) 白细胞计数
        (三) 免疫表型
        (四) 细胞遗传学
        (五) 早期治疗反应
    二、治疗进展
        (一) 传统化疗
        (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 免疫学疗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检测方法
        2.4.1 基线资料
        2.4.2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PD-L1蛋白的表达
        2.4.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4.4 实验步骤
    2.5 随访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本组患儿临床指标
    3.2 PD-1、PD-L1在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3.2.1 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PD-1、PD-L1的表达情况
        3.2.2 PD-1、PD-L1在初治ALL与对照组患儿中的表达差异
        3.2.3 PD-1、PD-L1表达的相关性
    3.3 初治ALL中不同临床指标与PD-1、PD-L1表达的关系
        3.3.1 PD-1的表达与初治ALL患儿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3.2 PD-1在初治ALL患儿不同临床指标分组中的表达差异
        3.3.3 PD-L1的表达与初治ALL患儿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3.4 PD-L1在初治ALL患儿不同临床指标分组中的表达差异
    3.4 不同治疗阶段PD-1、PD-L1的表达差异
        3.4.1 各治疗阶段、各危险度分级PD-1的表达差异
        3.4.2 各治疗阶段、各危险度分级PD-L1的表达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PD-1/PD-L1通路在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中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地西他滨治疗儿童R/R-AML和MDS的疗效观察及DUSP16在儿童AML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地西他滨治疗儿童R/R-AML和MDS的疗效观察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异常甲基化基因DUSP16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NA甲基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功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和参与项目
致谢

(8)儿童ALL融合基因ETV6/RUNX1(+)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ALL危险度分度相关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整体治疗 ——BDHALL2000 02/03方案研究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一、总体分析
        1. 病例特征
        2. 方案具体实施情况
        3. 治疗结果
        3.1 缓解率
        3.2 复发
        3.3 中枢神经白血病
        3.4 非复发死亡
        3.5 Ph-ALL
        3.6 Ph(+)ALL
    二、MRD与治疗方式的关系
        1. 病例特征
        2. MRD与传统危险度的关系
        3. MRD与后续治疗
        4. 动态监测MRD对预后的意义
        5. MRD与传统危险度分层的整合
    三、AHSCT治疗Ph-ALL
        1. 病例特征
        2. 植入、非复发死亡、远期毒性
        3. 复发
        4. 生存
    四、AHSCT治疗Ph+ALL
讨论
参考文献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第二代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叶瑶. 南昌大学, 2021(01)
  • [2]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学与临床特征分析[J]. 刘青,蒋慧,李红,邵静波,陈凯,夏敏,孙恒娟,王真,张娜,朱嘉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5)
  • [4]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D]. 高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5]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周歌. 郑州大学, 2020(02)
  • [6]地西他滨治疗儿童R/R-AML和MDS的疗效观察及DUSP16在儿童AML中的机制研究[D]. 卢俊. 苏州大学, 2020(06)
  • [7]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G显带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 黄燕,刘勇,沈妙娜,陈海雷,黄倩雯,阮嘉钰,林晓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09)
  • [8]儿童ALL融合基因ETV6/RUNX1(+)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D]. 周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整体治疗 ——BDHALL2000 02/03方案研究总结[D]. 黄走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D].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