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农药—武夷菌素(论文文献综述)
葛蓓孛,施李鸣,张维,杨淼泠,吕朝阳,张克诚[1](2021)在《武夷菌素产品的创制与应用》文中认为武夷菌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先后创制了1%、2%、3%武夷菌素系列产品。作为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核苷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对多种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总结了四十年来,武夷菌素在产品创制、高产菌株选育、发酵工艺、提取工艺以及田间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武夷菌素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施李鸣,葛蓓孛,刘炳花,麻金金,韦秋合,姜明国,张克诚[2](2020)在《武夷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抗生素的环境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和养殖业,对植物保护领域的农用抗生素环境污染研究很少。武夷菌素是一种环保、高效、广谱的农用抗生素,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农作物真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未使用武夷菌素和使用武夷菌素的蔬菜大棚中的土壤,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两份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种类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是优势菌群的丰度有显着差异。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8个典型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aadA、aac(3)-Ⅱ、strA、strB、aacA4、tetX、sulI和intI1 8个基因在两份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丰度均有显着差异,表明武夷菌素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绝对含量和丰度均会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为评估武夷菌素的环境安全性及合理正确使用武夷菌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它农用抗生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施李鸣[3](2019)在《武夷菌素有效成分分离鉴定、防病机制及对土壤细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夷菌素(wuyiencin)是由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产生的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农用抗生素,对多种农作物真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武夷菌素主要有效成分的结构不明确,导致其防病机理、化学结构修饰和改造等研究进展缓慢,工业化生产技术提高受到制约。本研究通过对发酵液进行过滤、草酸沉淀、浓缩等预处理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对发酵液进行吸附,再经过Toyopearl HW-40C层析、Toyopearl HW-40F层析、硅胶柱层析、Chromatorex ODS层析和制备液相精制,最后获得14个组分,其中1个水溶性组分,13个脂溶性组分,分离过程采用HPLC和生物活性相结合的方法追踪活性组分。经ESI-MS、1H/13C-NMR、COSY、HMBC、HSQC等技术鉴定出化学结构,明确了水溶性组分为谷氏菌素。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其对番茄灰霉菌,番茄叶霉菌,尖孢镰刀菌等13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13个脂溶性组分鉴定出10个物质的化学结构,依次为间苯二甲酸、6”-O-甲基金雀异黄素-7-O-葡萄糖醛酸苷、5-羟基-1,3-苯二甲酸、2,4-二羟基嘧啶、6-羟基烟酸、2-(3’-(3’,7’-二羟基-2’-氧代二氢吲哚))乙酸、3-甲氧基-2-甲基-4(H)-吡喃-4-酮、3-羟基-5-甲氧基-6-甲基-2,3-二氢-4(H)-吡喃-4-酮、4-甲氧基-4-氧代丁酸、3-(2’-甲基丙亚基)-6-苯甲基-2,5-哌嗪。其中2-(3’-(3’,7’-二羟基-2’-氧代二氢吲哚))乙酸是一个新化合物。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武夷菌素活性成分的种类,加深了对武夷菌素活性成分的认识,为武夷菌素的防病机理、化学结构修饰和改造、防病抗病效用的提高等研究奠定物质基础。番茄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番茄病害,武夷菌素对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其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分别采用50μg/mL、100 μg/mL和200 μg/mL的武夷菌素处理番茄灰霉菌,发现番茄灰霉菌经武夷菌素处理后生长缓慢,气生菌丝和色素减少,产孢量显着降低,菌丝畸形,粗细不一,分枝减少,菌丝末端膨大形成球状泡,并且随着武夷菌素浓度的增加,这种影响愈发明显。分别提取空白对照组和100μg/mL的武夷菌素处理的灰霉菌的总蛋白,采用i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or absolute quantitation)技术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并进行PRM(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验证关键的差异蛋白。iTRAQ筛选鉴定出316个差异表达显着的蛋白(>2.0倍数变化)(P<0.05),其中155个上调,161个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主要涉及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和细胞组成(cellularcomponent)三个部分。PRM验证了其中27个关键蛋白,其中14个蛋白上调(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和细胞壁稳定蛋白),13个蛋白的下调(包括能量代谢调节因子,核苷酸/蛋白合成)。本研究筛选鉴定到一批番茄灰霉菌中受武夷菌素作用的候选靶点,详细阐述了武夷菌素抑制灰霉病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相关途径,初步阐明了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从而保持武夷菌素的防病有效性,对增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番茄灰霉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新参考。近年来,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抗生素的环境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和养殖业,对农用抗生素环境污染研究很少。武夷菌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在温室中设置了四种土壤处理(A、B、C和D)种植番茄,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喷洒武夷菌素,提取7个时间点的土壤DNA,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绝对定量PCR对8个具有显着代表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tetG,tetM,tetX,ermB,ermF,mefA,sulⅠ,sulⅡ)和1个Ⅰ类整合子基因intⅡ进行了拷贝总数和相对丰度的分析,明确了武夷菌素的短期使用并不影响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也不影响这些基因的总数和相对丰度。本研究为评估武夷菌素的环境安全性及合理正确使用武夷菌素素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它农用抗生素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葛蓓孛,刘炳花,赵文珺,麻金金,施李鸣,张克诚[4](2017)在《武夷菌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武夷菌素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广谱、低毒生物农药,对粮食、蔬菜和果树及经济作物的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分别从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两个方面,介绍了武夷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历程,尤其详细介绍了基因工程育种体系的构建。同时,综述了武夷菌素的田间防治效果,分析了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葛蓓孛,杨振娟,檀贝贝,刘彦彦,刘艳,孙蕾,张克诚[5](2014)在《武夷菌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 CK-15是从福建省武夷山土样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其代谢产物武夷菌素对果蔬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因其产量低的缺点限制了武夷菌素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了实现利用基因工程培育高产新菌株的目标,首先要获得武夷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根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聚酮合成酶基因设计引物筛选菌株CK-15的基因组文库,共获得9个阳性克隆。克隆和测序获得3个较长scaffold片段,序列总长度达53.291 kb,其中包含了14个可能阅读框,通过同源比对证实该序列与S.noursei ATCC 11455的制霉素生物合成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武夷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高产新菌株奠定了基础。
武哲,孙蕾,刘彦彦,王家旺,张克诚[6](2013)在《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提出为明确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武夷菌素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武夷菌素能明显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EC50为10.0802μg/mL。温室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而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武夷菌素对灰霉病有较长的持效期,400倍液处理番茄8天后再接种的防效仍然达61.32%。田间试验表明,对保护地番茄间隔7天、连续施药3次,第3次施药15天后2%武夷菌素100倍液的防效达83.93%,显着高于35%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的防效。此外对番茄果实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使用2%武夷菌素后番茄除有机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等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可以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为番茄生产上合理应用生物农药提供了依据。
武哲,孙蕾,刘彦彦,张俊,张克诚[7](2013)在《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文中研究说明武夷菌素是一种农用抗生素类生物杀菌剂,温室及田间试验表明它对粮食、蔬菜、果树上的多种真菌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了考查其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武夷菌素能够抑制草莓白粉病菌孢子的萌发,其EC50为9.550 6μg/mL。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3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效果和化学农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相当,武夷菌素200倍液的防效显着高于化学农药,同时对草莓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草莓白粉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武哲[8](2013)在《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控病效果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武夷菌素是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 wuyiensis)产生的新型农用抗生素,主要用于蔬菜、果树、粮食等作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为全面地了解武夷菌素防病效果和作用机理,也为该产品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北京地区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武夷菌素水剂的防病效果、作用方式、药效持效期及对植物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论如下:1.武夷菌素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效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2.5、25、50、100和200μg/mL武夷菌素对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使用100、66.67和50μg/mL武夷菌素叶面喷施防治保护地草莓白粉病,防效分别为91.69%、89.32%和82.55%,100μg/mL防效显着高于化学农药苯醚甲环唑,66.67μg/mL和50μg/mL防效与化学农药无显着差异,说明2%武夷菌素水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良好;且药剂对草莓生产安全,试验中未产生药害。2.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0μg/mL和200μg/mL武夷菌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1.56%和73.06%,说明武夷菌素能明显抑制灰霉菌菌丝的生长;使用200、100和50μg/mL武夷菌素叶面喷施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防效分别为83.93%、77.71%和72.31%,其中200μg/mL的防效显着高于化学农药腐霉利,100μg/mL的防效和化学农药相当,说明2%武夷菌素水剂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剂对番茄生产安全,试验中未发现有药害现象。3.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持效期。盆栽试验用200、100和50μg/mL武夷菌素对番茄植株喷雾,24h后接种灰霉病菌,其保护作用分别为85.68%、72.18%和56.28%;番茄植株接菌处理24h后使用200、100和50μg/mL武夷菌素喷雾,其治疗作用分别是69.26%、50.74%和38.26%,说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而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使用200、100和50μg/mL武夷菌素处理番茄,8天后再接种的防效分别为72.94%、68.30%和61.32%,说明武夷菌素对灰霉病的持效期长于8天。4.武夷菌素对草莓和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与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武夷菌素后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果实糖酸比增大;番茄果实除有机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使用武夷菌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草莓和番茄果实的品质。5.武夷菌素对番茄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用浓度为100μg/mL的武夷菌素对番茄喷雾,处理后17天取样测定番茄植株体内与抗性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番茄叶片中SOD、POD、PPO、PAL等酶的活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说明使用武夷菌素能提升植物自身的免疫能力;武夷菌素处理后再接种病原菌的番茄,番茄植株体内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且酶活峰值出现的时间更早,说明接种灰霉菌后进一步提升了番茄植株体内与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
陈晶,魏朝霞,唐嘉义[9](2012)在《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氧苦内酯、武夷菌素、绿颖对4种茶树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氧苦内酯和武夷菌素对供试的4种茶树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氧苦内酯对茶轮斑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白星病菌和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1.84,3.12,16.17,21.12 mg/L;活性比2%的武夷菌素对4种茶树病原真菌EC50分别为17.38,19.22,98.25,306.19 mg/L。研究结果为建设有机茶园合理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刘凤军,宋英,韩丽华,李军,张国芹,徐君[10](2011)在《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生物农药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农药对番茄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效,同时对番茄果实的品质也有较大影响。本试验以几种生物农药为对象,通过DTOPSIS法评价它们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和对番茄品质等的综合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农药单独及两两混合施用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化学农药腐霉利;综合评价排在前2位的生物农药使用处理分别为:武夷菌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3次用药后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均在85%以上,对灰霉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对改善番茄品质等也有较好的作用;利用DTOPSIS法综合分析的结果与药效单一指标的常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比单用防效指标分析更为合理。
二、生物农药—武夷菌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农药—武夷菌素(论文提纲范文)
(1)武夷菌素产品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创制 |
1.1 产生菌及分类鉴定 |
1.2 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结构鉴定 |
1.3 作用机理 |
1.4 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
1.5 产品登记 |
2 高产菌株选育 |
2.1 传统育种技术 |
2.2 分子育种技术 |
3 发酵及提取工艺 |
4 田间推广应用效果 |
4.1 蔬菜病害的防治 |
4.2 粮食作物病害的防治 |
4.3 经济作物病害的防治 |
4.4 果树病害的防治 |
5 展望 |
(2)武夷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 |
1.3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分析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3.3 土壤微生物群落测定 |
3.4 抗性基因拷贝数测定 |
3.5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3)武夷菌素有效成分分离鉴定、防病机制及对土壤细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后出站报告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一部分 武夷菌素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水溶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3.2 水溶性化合物结构解析 |
3.3 水溶性物质生物活性测定 |
3.4 脂溶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3.5 脂溶性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番茄灰霉菌经武夷菌素处理后的菌株特征变化 |
3.2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武夷菌素对土壤细菌群落及ARGs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盆栽实验 |
2.2.2 样品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2.2.3 土壤细菌群落测定 |
2.2.4 引物设计 |
2.2.5 抗性基因拷贝数测定 |
2.2.7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土壤的理化性质 |
3.2 不同处理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演替分析 |
3.3 不同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演替分析 |
3.4 ARGs的演替和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相关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和专利 |
作者简历 |
附录 附主要化合物的波谱图 |
附表1 武夷菌素处理后的番茄灰霉菌差异表达蛋白 |
(4)武夷菌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武夷菌素传统育种 |
2 武夷菌素基因工程育种 |
2.1 武夷菌素遗传体系的构建 |
2.2 武夷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2.3 武夷菌素调控基因的功能鉴定 |
2.4 武夷菌素调控基因在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
3 武夷菌素的田间防治效果 |
3.1 武夷菌素对蔬菜真菌病害防治效果 |
3.2 武夷菌素对果树病害防治效果 |
3.3 武夷菌素对经济作物病害防治效果 |
3.4 武夷菌素对粮食作物病害防治效果 |
4 武夷菌素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1 提高菌种效价及改进配套发酵工艺 |
4.2 研制武夷菌素产品新剂型 |
4.3 加快武夷菌素农药登记 |
4.4 完善武夷菌素配套应用技术 |
(5)武夷菌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菌株、文库和载体 |
1.2供试试剂和仪器 |
1.3武夷菌素产生菌CK-15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文库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1.5 PCR反应体系 |
1.6从基因文库筛选阳性克隆的菌落PCR方法 |
1.7 PCR产物回收、连接及测序 |
1.8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武夷菌素产生菌CK-15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文库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
2.3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
2.4武夷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序列分析 |
3讨论 |
(6)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1.2 供试药剂 |
1.3 供试番茄 |
1.4 试验方法 |
1.4.1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
1.4.2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测定 |
1.4.3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持效期的测定 |
1.4.4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
1.4.5使用武夷菌素对番茄果实形态和品质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2.2 2%武夷菌素水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
2.3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持效期 |
2.4 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结果 |
2.5 使用武夷菌素对番茄果实形态和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种 |
1.2 供试药剂 |
1.3 方法 |
1.3.1 室内毒力测定 |
1.3.2 田间试验 |
1.3.2.1 试验设计 |
1.3.2.2 施药时间与方式 |
1.3.2.3 试验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白粉病孢子萌发的室内毒力测定 |
2.2 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2.3 对草莓的安全性 |
3 结论与讨论 |
(8)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控病效果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农药的概况 |
1.1.1 生物农药的定义和特点 |
1.1.2 生物农药的分类和研究应用现状 |
1.1.3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前景展望 |
1.2 农用抗生素 |
1.2.1 农用抗生素的概况 |
1.2.2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
1.2.3 国内主要的杀菌类农用抗生素 |
1.3 武夷菌素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研究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供试菌种 |
2.1.2 供试药剂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草莓白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2 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菌孢子的毒力测定 |
2.2.3 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地草莓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
2.2.4 武夷菌素对草莓的安全性分析 |
2.2.5 草莓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菌孢子的毒力 |
2.3.2 武夷菌素对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2.3.3 武夷菌素对草莓的安全性 |
2.3.4 武夷菌素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研究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3.1.2 供试番茄 |
3.1.3 供试药剂和试剂 |
3.1.4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的毒力测定 |
3.2.2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作用方式的研究 |
3.2.3 武夷菌素防治番茄灰霉病持效期的测定 |
3.2.4 武夷菌素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 |
3.2.5 番茄果实形态指标的测定 |
3.2.6 番茄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的毒力 |
3.3.2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 |
3.3.3 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持效期 |
3.3.4 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3.5 武夷菌素对番茄果实形态的影响 |
3.3.6 武夷菌素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武夷菌素对番茄叶片中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供试药剂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番茄灰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4.2.2 番茄苗的培养及处理 |
4.2.3 试剂的配制 |
4.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4.2.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4.2.6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4.2.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武夷菌素对番茄植株 SOD 活性的影响 |
4.3.2 武夷菌素对番茄植株 POD 活性的影响 |
4.3.3 武夷菌素对番茄植株 PPO 活性的影响 |
4.3.4 武夷菌素对番茄植株 PAL 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2.2 氧苦内酯对4种茶树病原菌的毒力 |
2.3 武夷菌素对4种茶树病原菌的毒力 |
2.4 不同药剂对同一病原菌的毒力 |
3 讨论 |
四、生物农药—武夷菌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夷菌素产品的创制与应用[J]. 葛蓓孛,施李鸣,张维,杨淼泠,吕朝阳,张克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4)
- [2]武夷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J]. 施李鸣,葛蓓孛,刘炳花,麻金金,韦秋合,姜明国,张克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04)
- [3]武夷菌素有效成分分离鉴定、防病机制及对土壤细菌的影响研究[D]. 施李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6)
- [4]武夷菌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应用研究进展[J]. 葛蓓孛,刘炳花,赵文珺,麻金金,施李鸣,张克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6)
- [5]武夷菌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分析[J]. 葛蓓孛,杨振娟,檀贝贝,刘彦彦,刘艳,孙蕾,张克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5)
- [6]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 武哲,孙蕾,刘彦彦,王家旺,张克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5)
- [7]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 武哲,孙蕾,刘彦彦,张俊,张克诚. 植物保护, 2013(04)
- [8]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控病效果及机理[D]. 武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J]. 陈晶,魏朝霞,唐嘉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3)
- [10]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生物农药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J]. 刘凤军,宋英,韩丽华,李军,张国芹,徐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