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少年阅读科学书籍

引导青少年阅读科学书籍

一、引导青少年阅读理科书籍(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东[1](2019)在《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质量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还综合体现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上。《OECD学习框架2030》明确指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需要的37种素养,特别重视态度与责任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而科学态度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科学素养的关键指标。由于科学态度的培养效果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且科学态度的测评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和统计学等诸多领域,因此,科学态度的测评一直是一个难题。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已有科学态度测评工具,针对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工具,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研究遵循国际科学教育实证研究的设计理念,分为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框架设计与工具开发、工具验证与提升策略三大部分。第一,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文献研究和实测分析,构建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含有9个一阶因子和3个二阶因子。一阶因子命名为“好奇”“求实”“质疑”“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对科学事业的态度”“对科学学习目的的态度”“对科学学习价值的态度”和“对科学学习方式的态度”;二阶因子命名为“科学的态度”“对科学本体的态度”和“对科学学习的态度”。第二,框架设计与工具开发。根据构建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量模型以及对国外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比较研究,构建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指标体系。根据测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实际情况,开发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工具。通过试测分析,确定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是由33个项目组成的五点李克特量表。通过考查项目区分度、Cronbacha系数表明该工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通过理论构想、实践调查和专家评估等环节,保证该工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通过考查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表明该工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第三,工具验证与提升策略。通过比较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性别、年级和学校差异,证明该工具的适用性较好。该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科学态度评估,对我国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具有独特的适用价值。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建议: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重视学生科学态度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积极正向引导;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缩小校际差异,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本研究基于对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望开发出一个符合我国教育背景的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帮助科学教育研究者和科学教师诊断初中生科学态度现状和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从而有效开展初中科学教育工作。

张家雯[2](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谷锦涛[3](2019)在《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论研究表明阅读可以通过影响高中学生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们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阅读参与度“质”与“量”出发,聚焦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以统计学为研究基础,详细掌握高中生阅读现状,着重探讨其二者的统计学关系以及现实意义,剖析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数据分析与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其出现的具体原因,为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本文研究发现,阅读参与度的“质”与“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或降低了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外化的某些心理感受或行为能力。一是阅读数量的增加会促进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的发展;二是自然科学的阅读抑制读者为自己的过失感到谴责、伤心的心理感受;小说、散文、传记的阅读促进高中生因为某一行为产生积极自我评价的心理;三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降低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或产生助人为乐行为的能力。此外,言情武侠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四是言情武侠与小说的阅读削弱高中生对某一不符合道德规范行为产生的逃避侮辱的行为能力;五是诗歌阅读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相信自己思维的理解、学习、辨别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当他人侮辱、歧视自己时产生反抗行为的能力;六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散文类阅读有助于提高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行为的能力,文史哲类阅读可以帮助高中生产生不容许他人侮辱、歧视自己的心理感受,而艺术类阅读则恰好相反;七是阅读方式的选择与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的发展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阅读的效率与效果。此外,样本的基本特征以及外部属性,如性别、学科、等因素对其道德情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以及研究结果,从摆正阅读心态、增加阅读数量、丰富阅读种类、选择合适阅读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完善阅读设施六个方面对高中生阅读提出了适当建议。

杜奕蕊[4](2019)在《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个任务群,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方式,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节选式课文的要求。整本书阅读通过阅读内容纵向与横向的整体扩张,也促进高中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在为学生还原一个较完整的阅读生态的同时,也将促进教师立足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改革。但目前,传统的阅读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兴趣,阅读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等问题都使当下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进入瓶颈期。跨媒介“听书”作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多种媒介的融合从而促进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解决当下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教学策略。跨媒介“听书”基于阅读心理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科学的方法论下,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其在国外及国内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较多,但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细分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这一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在研究过前人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结合目前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际现状,探究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分析论证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并简述跨媒介“听书”这一方法的教学前景及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寻找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生对跨媒介“听书”的兴趣度极高,对跨媒介“听书”应用于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接受度较好。并且在实际教学实验中,笔者发现跨媒介“听书”对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较高实效性。针对不同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本研究在其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杨小青[5](2019)在《高中生暑期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资阳市4所高中为例》文中提出暑期阅读是指学生在暑假期间按照自身的阅读兴趣倾向,自主选择读物进行阅读的活动,它是对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教学的检验,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充分利用暑期进行拓展阅读,不仅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等方面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目前我国对于高中生暑期阅读的关注和重视远远不够,教师的暑期阅读指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暑期阅读是否落到实处等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高中生暑期阅读的现实情况,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究高中生暑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期能够探索出指导高中生暑期阅读的有效策略和方法途径,帮助高中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暑期阅读研究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暑期阅读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是对高中生暑期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主要围绕高中生暑期阅读的需求及动机、读物类型及阅读条件、阅读习惯策略以及阅读效果和困难等这几个方面,来了解高中生暑期阅读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探析高中生暑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部分是对高中生暑期阅读改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主要从教师指导、学校资源、家庭环境等层面进行具体地阐述。

王文婷[6](2019)在《群体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信息需求研究》文中指出高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成人的关键时期,研究高中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和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样本调查数据为数据源,以信息需求与群体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目前哈尔滨市高中生的现状,对高中生的信息需求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并结合访谈法、图书馆借阅数据分析法、观察法,分析哈尔滨地区高中生的信息需求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为高中生信息服务工作提供建议。调查结论显示,高中生群体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他们思维、情感、认知、个性等方面发展迅速,信息需求旺盛,信息环境单一,同辈群体之间的信息需求影响较大,从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对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高中生群体的信息素质。

李红珍[7](2015)在《我国青少年阅读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阅读作为青少年阶段一项重要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青少年阅读情况的相关文献梳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归纳:一是在纵向层面上,国内学界关于我国青少年阅读状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且每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多元而丰富的图景;二是在横向层面上,主要从青少年自身、外部环境特征和综合主义等三个路径探讨了影响青少年阅读的制约因素。目前研究成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青少年阅读研究中主题"多"但不"深入"、对贫困地区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相对不足、青少年阅读的差异性研究以及青少年阅读兴趣和范围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尚欠缺等问题。

王金娜[8](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周维国[9](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严莉[10](2015)在《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3所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高中生阅读习惯和互联网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掌握互联网时代高中生的阅读特点,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影响高中生阅读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机制,促进高中生阅读健康发展。方法和对象:以昆明市3所学校(1所重点,2所非重点)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和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高中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量偏低,阅读场所大多喜欢在家里,阅读内容主要是科幻、经典文学和励志类的书籍,阅读信息源主要来自个人兴趣、同学推荐和影视作品,书店或网上购买和下载成为他们获取读物的主要途径,大多数人不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而进行功利性读书;阅读时间不同学校、年级、性别、文理科之间都有显着差异,阅读时间和上网时间呈正相关,但是与父母阅读情况相关性弱。②网络正在改变着高中生的阅读和生活习惯,上网为他们最喜欢的课外休闲活动,无线上网是他们主要的上网方式,他们上网动机和活动都向娱乐化发展,网络阅读正在高中生中流行,他们喜欢用手机阅读;③高中生对图书馆(尤其是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偏低,家庭阅读氛围薄弱。结论:①互联网、图书馆、学校、家庭阅读氛围都对高中生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②图书馆应拓展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开展针对高中生的阅读服务,提高高中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学校应重视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对高中生网络阅读进行引导;构建良好社会阅读风气和家庭阅读氛围十分必要。③为了保障阅读措施和阅读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从经费、技术、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高中生阅读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引导青少年阅读理科书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青少年阅读理科书籍(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趋势分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态度
        (二)科学态度
    二、理论基础
        (一)科学哲学理论
        (二)科学学习理论
        (三)教育测量理论
        (四)结构方程理论
第二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一)模型的内涵与类型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理论模型的构成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构建的目的
        (一)凝结理论:整体结构的直观体现
        (二)细化内涵:要素内部关系的总结
        (三)引领框架:推动测评工具的开发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
        (二)符合实际原则
        (三)可测可评原则
    四、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模型构建的主要依据
        (一)常用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评价维度
        (二)科学素养大型测评理论框架
        (三)初中科学类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态度
    五、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模型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的表现模型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量模型
第三章 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比较研究
    一、国际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研究
        (一)SAI测评工具分析
        (二)STAQ测评工具分析
        (三)TOSRA测评工具分析
        (四)mATSI测评工具分析
        (五)ROSE测评工具分析
    二、国际科学素养评价项目中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研究
        (一)PISA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分析
        (二)PCAP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分析
    三、对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的启示
第四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开发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框架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原则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模式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方法
        (四)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的构建
    二、科学态度量表初稿的编制与第一次试测
        (一)编制初稿
        (二)第一次试测
        (三)问卷修改
    三、科学态度量表的第二次试测与结果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信度分析
        (四)问卷修订
    四、科学态度量表的第三次试测与结果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信度分析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五)问卷修订
第五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验证
    一、目的与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二、数据与分析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总体情况
        (二)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三)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四)不同学校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五)科学态度与科学能力的关系研究
    三、主要结果与培养建议
        (一)主要结果
        (二)培养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初中生的科学态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存在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是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量表是符合我国教育背景的本土化测评工具
        (四)初中生的科学态度总体表现较积极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
        (五)初中生的科学能力对科学态度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反思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测试样本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三)争取建立初中生科学态度量表常模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初稿
附录2: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二稿
附录3: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三稿
附录4: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四稿
附录5:九年级科学能力测试题初稿
附录6:九年级科学能力测试题正式稿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2)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阅读参与度与高中生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
    2.1 阅读参与度
    2.2 高中生道德情感
        2.2.1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机制
        2.2.2 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功能
        2.2.3 高中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2.3 阅读对人类发展的价值
        2.3.1 阅读是实现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2.3.2 阅读是影响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3.1 研究设计
        3.1.1 提出问题与假设
        3.1.2 问卷设计与检验
        3.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 阅读参与度现状分析
        3.2.1 样本基本信息
        3.2.2 高中生阅读认同
        3.2.3 高中生阅读内容
        3.2.4 高中生阅读数量
        3.2.5 高中生阅读方式
第4章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量化研究
    4.1 阅读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周阅读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年阅读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阅读内容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阅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4.2.2 阅读内容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分析
        4.2.3 阅读数量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2.4 阅读方式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2.5 样本特征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3 研究小结
第5章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质性研究
    5.1 阅读参与度与高中生道德情感访谈调查
    5.2 高中生阅读的特点
        5.2.1 阅读内容
        5.2.2 阅读数量
        5.2.3 阅读方式
    5.3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3.1 阅读内容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3.2 阅读数量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4)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2 跨媒介“听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状况调查
    2.1 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选书情况分析
    2.2 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2.3 调查结果分析
    2.4 现状总结
3 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3.1 跨媒介“听书”应用于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依据
    3.2 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原则
    3.3 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4 跨媒介“听书”案例:《边城》
4 结论
    4.1 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4.2 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生暑期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资阳市4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阅读的研究
        1.2.2 国内外暑期阅读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高中生暑期阅读情况调查分析
    2.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设计
        2.1.2 调查实施
    2.2 学生暑期阅读情况问卷分析
        2.2.1 暑期阅读的需求与动机
        2.2.2 暑期阅读的时间与数量
        2.2.3 暑期阅读的种类与倾向
        2.2.4 暑期阅读的来源与地点
        2.2.5 暑期阅读的方式与习惯
        2.2.6 暑期阅读的效果与困难
        2.2.7 暑期阅读外界影响因素
    2.3 教师暑期阅读情况问卷分析
        2.3.1 暑期阅读的态度和看法
        2.3.2 暑期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2.3.3 对学生暑期阅读的指导
3 高中生暑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3.1 存在问题
        3.1.1 阅读深度不足
        3.1.2 实际需求过低
        3.1.3 读物品位不高
        3.1.4 阅读活动随意
        3.1.5 缺乏有效指导
        3.1.6 阅读环境恶劣
    3.2 原因探析
        3.2.1 社会、教育环境影响
        3.2.2 学校、家庭氛围影响
        3.2.3 学生心理、习惯影响
4 高中生暑期阅读改善策略
    4.1 强化教师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4.1.1 转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素质
        4.1.2 激发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
        4.1.3 注重阅读书目,推荐优质书籍
        4.1.4 加强阅读指导,点拨方法技巧
        4.1.5 重视阅读结果,完善评价体系
    4.2 优化学校阅读环境的多样性
        4.2.1 倡导教师进行暑期阅读
        4.2.2 开展全校暑期阅读活动
        4.2.3 建构资源库和交流平台
        4.2.4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
    4.3 提升校外阅读资源的利用率
        4.3.1 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
        4.3.2 创设优质的家庭阅读环境
        4.3.3 健全公共图书馆书店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6)群体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信息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群体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群体心理学理论基础
        2.1.1 群体及群体心理的基本内涵
        2.1.2 群体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2.1.3 高中生群体的群体心理现象
    2.2 群体动力学理论
        2.2.1 群体动力学理论概述
        2.2.2 群体动力对高中生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3 群体动力对高中生信息需求的作用
    2.3 信息需求理论
        2.3.1 信息需求内涵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3 研究高中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4 布迪厄场域理论
        2.4.1 场域的基本内涵
        2.4.2 学校场域的基本内涵
        2.4.3 文化资本的基本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中生信息需求调研
    3.1 深度访谈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访谈结果
        3.1.4 访谈总结
    3.2 问卷调查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3.2.2 调研结果与分析
        3.2.3 问卷调研总结
    3.3 图书馆数据分析法
        3.3.1 高中生群体借阅情况
        3.3.2 读者阅读倾向调查分析
        3.3.3 图书馆数据分析总结
    3.4 观察法
        3.4.1 观察设计与过程
        3.4.2 观察结果与分析
        3.4.3 观察总结
    3.5 信息需求特点总结
        3.5.1 信息需求旺盛且呈多样化
        3.5.2 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低且不均衡
        3.5.3 信息需求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生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4.1 群体内部相互影响
        4.1.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4.1.2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4.2 家庭环境
        4.2.1 家庭硬环境
        4.2.2 家庭软环境
    4.3 学校场域
        4.3.1 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4.3.2 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4.3.3 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情况
        4.3.4 学生本身的信息意识
    4.4 社会场域
        4.4.1 社会整体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
        4.4.2 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
        4.4.3 社会其他信息服务机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群体心理学视阈下高中生信息服务建议
    5.1 家庭方面
        5.1.1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5.1.2 增加家庭客观化文化资本投入
        5.1.3 提升父母信息服务活动的参与程度
    5.2 学校方面
        5.2.1 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2.2 提高教师群体信息素养水平
        5.2.3 开展针对性信息教育培训
        5.2.4 引导学生的从众行为
    5.3 社会方面
        5.3.1 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和法律法规
        5.3.2 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5.3.3 建立交互式服务模式
        5.3.4 提升用户知识获取技能
        5.3.5 完善社会其他信息机构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青少年阅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少年群体阅读概述
二、青少年阅读研究总体概况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2. 20 世纪 80 年代
    3. 20 世纪 90 年代
    4. 2000 年至今
三、青少年阅读的影响因素
四、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1. 要深入研究政府在青少年阅读推广中的角色、作用和途径
    2. 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边远、贫困地区青少年阅读情况
    3. 青少年阅读差异性研究还非常缺乏
    4. 青少年阅读旨趣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联性研究较缺乏

(8)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个人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3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阅读及其意义
        1.1.1 阅读概述
        1.1.2 图书馆与阅读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关于高中生阅读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高中生阅读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高中生阅读促进措施和方法
        1.3.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高中生阅读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理论
    2.1 相关研究方法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2.3 “眼球理论”和“图式论”
        2.2.4 心理学
        2.2.5 传播学理论
        2.2.6 受众理论
第3章 昆明市3所中学高中生阅读现状调查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3 调查结果统计
        3.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3.2 高中生阅读情况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差异统计分析
        3.4.2 相关性统计分析
第4章 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影响因素分析
    4.1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1.1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时间的影响
        4.1.2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方式的影响
        4.1.3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内容的影响
        4.1.4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兴趣的影响
        4.1.5 互联网对高中生阅读环境的影响
    4.2 图书馆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2.1 图书馆馆藏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2.2 图书馆功能和服务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3 家庭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3.1 家庭藏书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3.2 家庭阅读氛围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4 学校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4.1 学校阅读环境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4.2 老师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4.4.3 同学的影响
    4.5 社会风气对高中生阅读的影响
第5章 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促进对策研究
    5.1 图书馆促进高中生阅读发展对策
        5.1.1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开展高中生阅读服务
        5.1.2 学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5.1.3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合作,促进高中生阅读
    5.2 学校促进高中生阅读发展对策
        5.2.1 重视阅读的重要性
        5.2.2 积极开展阅读促进活动
        5.2.3 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5.3 引导学生网络阅读,促进网络阅读健康发展
        5.3.1 加大对网络的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5.3.2 网络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
        5.3.3 加大对经典阅读行为的培养
    5.4 重视家庭阅读的影响
        5.4.1 建设家庭藏书
        5.4.2 家庭阅读氛围的构建
        5.4.3 从小培养孩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5.5 建立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
        5.5.1 书香氛围的构建
        5.5.2 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
第6章 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6.1 建立保障机制的意义
    6.2 高中生阅读促进保障机制
        6.2.1 经费保障
        6.2.2 人才保障
        6.2.3 阅读资源保障
        6.2.4 政策保障
        6.2.5 法律保障
        6.2.6 阅读活动监督评价机制
第7章 结语
附录互联网时代髙中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引导青少年阅读理科书籍(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D]. 魏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2]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3]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D]. 谷锦涛. 湖南大学, 2019(07)
  • [4]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杜奕蕊. 广州大学, 2019(01)
  • [5]高中生暑期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资阳市4所高中为例[D]. 杨小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群体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信息需求研究[D]. 王文婷.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我国青少年阅读研究综述[J]. 李红珍.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8)
  • [8]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互联网时代高中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3所高中为例[D]. 严莉. 云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引导青少年阅读科学书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