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组合滚轮

可调式组合滚轮

一、可调式组合辗压轮(论文文献综述)

陆四清[1](1991)在《可调式组合辗压轮》文中认为《轴承》1990年第5期报道的可调式辗压轮结构基本上是好的1但是主轮与副轮间采用锥面定位,增加了制造难度与成本。我厂使用的可调式组合辗压轮见左图,其制造与安装更加方便。辗压轮和调整圈均用5CrMnMo钢制造,两者装配后再进行热处理。

贾林昕[2](2015)在《SC型施工升降机振动原因分析及设计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以传统SC型施工升降机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及噪音的原因,提出设计优化方案,用以改善整体运行效果,简化安装调试步骤,有效降低振动与噪音发生的几率及强度;同时,提升其稳定性、可靠性及舒适性,延长使用寿命。

谈文鑫[3](2012)在《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滚边专用机床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滚压成型工艺具有增加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强度、节约材料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近年,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零配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是汽车动力转向装置中的一个部件,其油罐盖安装密封圈的槽的加工,一般都采用冷滚压的方法,通常被称为滚边。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相关加工设备较少,多数厂家仍采用手工操作的滚边机进行生产,因此产量满足不了需求。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的型号非常多,本文对能加工四种型号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且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滚边专用设备进行设计,并对转向油罐变形力理论计算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分析了国内外滚压工艺发展状况,并对其应用到的领域进行了概述。根据四种型号的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结构特点,总结出专用滚边设备应该满足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滚压工艺。并提出以外形尺寸最大的转向油罐盖为基准,对设备进行设计。设计时应注意考虑尺寸的补偿,以满足其它几种型号转向油罐盖的加工要求。通过简单分析各滚压加工领域的滚压工具结构,设计出转向油罐盖滚边的滚压工具。针对目前转向油罐盖滚边滚压力还没有成熟理论计算公式的问题,对转向油罐盖的塑性变形特点和金属塑性变形的变形力常用的求解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了转向油罐盖滚边过程中滚压力理论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提出在某一范围内进给速度和转向油罐盖转速对单个工件的生产时间会产生影响的结论。通过实验验证所建立的滚压力理论计算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试验检测出进给速度和转向油罐盖转速与滚压时间的关系,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观点。研制出能加工四种型号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用滚边机床,并且已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该设备的使用效果良好。

彭姣春[4](2018)在《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履带式底盘以其出色的适应环境能力和翻爬越野能力,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建筑工程、军事以及无人探测等领域。在农业中常运用于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装备的底盘行走系统中。为提升农用履带底盘对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并保护耕地表层土壤,本文设计了一种履刺高度可调式履带底盘,通过调节履刺的高度从而提高履带底盘在湿软水田中的抓地力和通过性,减少在硬质路面上行走时履刺的磨损。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和实体样机试验证明该履带地盘能很好的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为履带底盘的选型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对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履带式底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用履带底盘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案;(2)对南方农田典型土壤的力学特性开展研究,进行不同土壤特性参数下的抗剪试验和履带板的沉陷试验,同时对不同履带板结构参数进行行驶性能试验,获得不同结构参数的履带板与不同特性参数的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关键部件提供试验依据;(3)设计并计算了履刺可伸缩的履带板和履刺高度调节控制系统。根据土壤力学特性试验结果,确定了可伸缩式履刺和履带板的结构参数,利用液压系统控制四杆机构推动压板,对履刺施加压力来实现履刺高度调节,并对履带板的强度进行了校核;(4)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的低速履带模块对所设计的履带底盘进行行驶性能仿真,通过设置与南方农田环境相符的硬质地面和软质地面,分别对三种不同履刺高度参数下履带底盘的直行、转弯、爬坡、越障、越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不同履刺高度对不同作业环境下履带底盘行驶性能的影响规律;(5)按照比例研制了农用履带底盘的实体样机,通过测试样机在模拟农田土壤环境的室内土槽中三种履刺高度的直行、越沟、越障、爬坡的行驶性能,获得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虚拟样机仿真结果的真实性,这些结果将为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的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郑士永[5](2017)在《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国家。而我国蔬菜种植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蔬菜移栽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植苗机构作为蔬菜移栽机的核心机构之一,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蔬菜钵苗栽植的效果,因此对植苗机构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植苗机构输送钵苗的方式,可分为导苗管式与旋转式植苗机构。导苗管式植苗机构虽然结构简单,但钵苗栽植效果不理想。现代旋转式植苗机构栽植效果有了显着提升,但其机构复杂,在粘性土壤中工作容易黏土,影响栽植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该植苗机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保证优良的栽植效果。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各类型植苗机构的发展状况,分析各类型植苗机构的优缺点。并阐述植苗机构对自动蔬菜移栽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针对目前植苗机构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该机构基于推落苗式植苗机构的工作方法,利用多杆机构进行推扶苗作业,完成栽植。3)基于Matlab2010b平台开发了植苗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机构工作姿态的影响。经过不断调试得到一组满足优化目标的结构设计参数。4)对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及其植苗试验台进行整体结构设计。利用现代虚拟样机技术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虚拟样机仿真来验证机构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并利用Ansys对机构的主动轴盘进行有限元分析,进一步确认机构工作的可靠性。5)在确认了该植苗机构结构设计准确无误后,对植苗机构的所有零部件进行加工试制并完成零件装配。将植苗机构试验台搭建到自主设计的旋转土槽上。6)进行植苗机构的栽植试验。分析该植苗机构在不同开沟深度、不同覆土轮工作位置、不同转速的条件下钵苗栽植直立度合格率情况。再分析该植苗机构在按比例增加土槽线速度与植苗机构转速的条件下钵苗栽植株距合格率情况。由植苗试验可知该植苗机构在最理想条件下株距合格率可达97.5%,直立度合格率可达97.46%。7)分析试验数据,提出植苗机构开沟器改进方案,利用改进后的开沟器进行植苗试验。通过比较改进前后钵苗直立度数据来分析改进方案是否有效。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得出试验结论,验证该植苗机构具备优良的栽植效果。

纪保准[6](2014)在《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可调试自动贴压合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午线轮胎成型机是轮胎生产的重要设备,随着人们对车辆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子午线轮胎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成型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过引进以及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已经对子午线轮胎成型机进行了各方面的改进,目前在子午线轮胎成型过中,影响成型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操作自动化程度,约束自动化水平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胎面的贴压合。本文对整个成型工序中的胎面贴压合过程进行设计与研究,设计出一套全新的胎面贴压合装置,并对其贴压合过程的轨迹及压合角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成型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了解了影响子午线轮胎胎面贴合的主要过程及影响贴压合质量的相关因素,确定了胎面贴合的原则要求并分析了胎面胶料的粘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胶料的材质、胶料的表面、胶料贴合面的温度、压合力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2)分析了胎面贴压合关键工艺条件如压力、温度的作用,表明贴合时压合力及压合角、贴合面的温度都影响着贴合质量。在此基础上做了自动胎面贴压合装置的新型设计,并特别设计了两个微动装置,弹簧和电磁锤装置,并且压辊辊距可调。此装置可以实现自动贴压合过程,弹簧带动压辊随胎面弧度微动,电磁锤可以在前压辊压合过后,带动后压辊进行压实。(3)对贴压合装置,进行了动作动态仿真模拟,进行了相对于贴合鼓的径向、轴向贴压合动作过程的模拟分析;以软件动态模拟的方式验证了贴压合关键动作的可行性及自动贴合操作的可行性。(4)对子午线轮胎自动贴合过程进行压贴压合实验,测定压合面的温度与贴压合效果的关系,压辊材质与贴压合效果的关系;测定胶料门尼粘度随温度变化,了解温度对胎面胶料粘合的影响,确定贴压合时胶料压合面的适宜温度;测定胶料不同硫化温度下的硫化曲线,确定在硫化温度以下的合适温度范围。本文所做研究,对我国子午线轮胎生产装备自动化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贴压合装置在压合过程中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研究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王嘉伟[7](2020)在《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荞麦是一种营养种类全面、营养价值丰富的杂粮作物,在全球种植范围较广,而我国作为荞麦主产国,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荞麦籽粒的成熟度不一致,下端籽粒成熟而上端仍在开花,而且成熟籽粒容易脱落,收获时茎秆含水率高,容易发生“绕辫子”现象,籽粒破碎率高、损失率大,使得荞麦机械化收获难度增大。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荞麦收获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晾晒和脱粒,农民劳动强度大,荞麦收获质量差,只有少数地区采用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方法。本课题从荞麦机械化收获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小籽粒脱粒装置和清选系统的研究动态,采用机构设计、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设计出一种新型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和风筛式清选系统,通过室内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对荞麦机械化收获展开研究,为荞麦联合收获机的研制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出一种新型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主要由独立旋转的内外滚筒组成,内滚筒为纹杆-钉齿组合式脱粒滚筒,外滚筒为栅格滚筒,在内外滚筒旋转过程中对作物的梳刷、挤压、揉搓作用下实现籽粒与茎秆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荞麦脱粒清选性能试验台,试验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部件方便更换,速度均可调整,以便进行多种荞麦脱粒清选试验。(2)在荞麦脱粒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的脱粒分离数学模型,分析了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接触碰撞和籽粒在脱粒元件碰撞下发生损伤的临界状态,求得临界状态下内外滚筒的最大理论转速和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的接触力及有效接触面积。通过螺旋喂入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其输送量,并求得该脱粒装置的生产率与功耗。对外滚筒摩擦轮传动进行理论研究,求得外滚筒旋转时所需最小压紧力,为脱粒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3)建立了清选装置往复振动筛的数学模型,通过Simulink仿真求得振动筛筛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此外还分析了物料在筛面跃起条件,为振动筛的研究做基础。运用ANSYS Workbench对脱粒装置主要工作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应力、应变及变形情况,验证脱粒装置设计的安全性和工作的稳定性,为脱粒装置的试验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4)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脱粒性能试验,得到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最优参数组合:外滚筒转速为+45 r/min(与内滚筒同向),内滚筒转速为430 r/min,喂入量为0.48 kg/s,该条件下,破碎率为2.14%,损失率为0.04%。影响破碎率的主要因素是内滚筒转速和外滚筒转速,影响损失率的主要因素是喂入量和外滚筒转速。(5)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脱出物分布试验,脱出混合物主要由籽粒、短茎秆、糠、叶子和花瓣组成。通过对脱出混合物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纹杆滚筒下方脱出物较多,主要以叶子、花瓣、糠和籽粒居多,夹杂着少量短茎秆,而钉齿滚筒下方脱出物较少,以短茎秆居多,夹杂着少量的籽粒、叶子和花瓣;通过对外滚筒不同旋转条件下脱出物成分比例进行分析,脱出混合物中糠所占比例最大为40%-45%,叶子和花瓣所占比例次之为23%-29%,籽粒所占比例为13%-19%,短茎秆所占比例为14%-16%;通过对外滚筒不同旋转条件下脱出物分布分析,发现籽粒、糠、叶子和花瓣主要集中在脱粒滚筒前端位置,而短茎秆主要分布在后端,且脱出物主要聚集在脱粒滚筒左右两侧,中间较少。(6)通过气吹式物料悬浮速度测试试验,测得荞麦脱出物中籽粒的悬浮速度与0-50mm短茎秆的悬浮速度接近,因此可知脱出物中短茎秆含量是影响荞麦清选的主要因素。通过在试验台上进行以脱出物中短茎秆含量为指标的荞麦脱粒试验,对脱出物中短茎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内滚筒转速,当外滚筒转速为+50 r/min(与内滚筒同向),内滚筒转速为430 r/min,喂入量为0.35 kg/s时,脱出物中的短茎秆含量最大。(7)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清选性能试验,得到清选系统的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筛网类型为编织筛,风机转速为1100 r/min,振动筛振动频率为6 Hz,在该条件下,籽粒含杂率为2.27%,清选损失率为2.30%。影响籽粒含杂率的主要因素是风机转速和振动筛振动频率,影响清选损失率的主要因素是风机转速和振动筛振动频率。(8)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对该脱粒装置的综合性能进行验证。在山西省寿阳县景尚乡北下洲村进行田间试验,籽粒含杂率为3.57%、籽粒破碎率为1.55%,脱粒损失率为0.10%、清选损失率为1.06%。在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石亩村进行田间试验,籽粒含杂率为6.76%、籽粒破碎率为1.28%,脱粒损失率为0.20%、清选损失率为0.89%。试验结果表明本课题研制的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在荞麦收获时,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基本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赵志科[8](2018)在《矿井提升钢丝绳的动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丝绳作为矿井提升系统的关键承载部件,承担着人员、煤炭、矿石、设备、材料等的运输任务,其安全运行状况一直备受煤矿企业的关注。然而,在矿井提升钢丝绳运行过程中,由于其长期处于交变载荷状态下运行,极易产生钢丝绳的疲劳、磨损而造成结构断丝,对整个矿井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基于漏磁检测原理的钢丝绳动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对钢丝绳的在线检测和运行状态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钢丝绳缺陷的漏磁检测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以磁荷与缺陷几何尺寸形状间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钢丝绳内部和外部断丝的漏磁场解析模型,通过对二维磁感应强度空间矢量的分解与叠加,验证了轴向漏磁分量与径向漏磁分量存在依据,并通过公式推导和数值计算证明了外部断丝引起的漏磁场强度要高于内部断丝引起的漏磁场强度,且内部、外部断丝引起的轴向漏磁分量最大波峰都小于径向漏磁分量。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永磁励磁装置与钢丝绳的二维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缺陷尺寸、提离值、永磁体、衔铁等参数变化对漏磁信号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单励磁方式与双励磁方式对钢丝绳的励磁均匀程度与饱和度效果。以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漏磁信号规律为基础,为采用钢丝绳永磁励磁装置的结构参数选择提供了参考,并设计了钢丝绳环形永磁励磁装置。(2)设计了钢丝绳检测试验平台与漏磁信号采集系统,其主要由可调式变工况动态检测试验装置、多级环形霍尔传感器阵列检测装置和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可调式变工况动态检测试验装置用于模拟矿用提升钢丝绳的多种运行工况,为获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钢丝绳漏磁信号检测提供良好的试验环境。多级环形霍尔传感器阵列检测装置是以漏磁信号在三维空间磁感应强度矢量分解为基础,结合钢丝绳绳股结构特点,满足了对轴向、径向、切向漏磁信号分量采集的环形电路设计要求,并通过环形电路级联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提离值与空间分布传感器的漏磁信号同时采集。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多通道实时数据的快速采集、数据存储、远程监控发布等功能。(3)研究了钢丝绳不同缺陷程度、运行速度、励磁距离、提离值对漏磁信号的影响规律,比较了轴向、径向、切向漏磁信号分量的特点,明确了只有轴向、径向漏磁信号特征明显易于检测,并将二维漏磁信号转换为三维空间分布,实现了对漏磁信号分布的三维可视化,为钢丝绳损伤位置的识别提供了新选择。针对镀铬类钢丝绳损伤漏磁信号偏弱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前端漏磁检测的钢丝绳机器识别方法,利用多种子自搜索区域生长方法获取钢丝绳表面损伤面积,达到区分钢丝绳外部与内部损伤的目的,并可实现对钢丝绳表面周向损伤面积百分比的识别。(4)提出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的漏磁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利用其平移不变性、抗混叠效应和多方向选择的优点,分别对轴向漏磁信号、径向漏磁信号进行了消噪、去趋势项处理。为了快速获取钢丝绳漏磁信号的时域特征,结合双树复小波变换提出了自适应加窗搜索的小波模极大值特征点提取算法,实现了对同损伤位置漏磁信号的连续组合与时域特征提取,并建立了钢丝绳不同损伤类型的漏磁信号特征样本参数集,利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漏磁信号特征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新的特征指标进行不同损伤程度钢丝绳漏磁信号特征的主成元分析,实现钢丝绳不同损伤程度的统计区分。(5)为了研究钢丝绳不同缺陷程度的分类识别,在对极限学习机基本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ELM算法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型VSI-ELM算法。其次,针对ELM输入权重矩阵、偏差矩阵因参数随机产生机制产生的,进而造成了无法获得最佳分类结果的难题,引入了粒子群算法优化VSI-ELM的参数。为了获得最快的收敛速度,避免陷入局部极小而无法获得全局最优值,提出了新的惯性权重调整方法对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改进。最后,将该改进型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IPSO-VSI-ELM)应用到钢丝绳损伤程度的定量分类识别上,可获得钢丝绳定量识别精度为97.6%。

张晋国[9](2001)在《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北方旱农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普遍性问题,目前正逐步推行保土保墒的保护性耕作方法。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机具是免耕播种机,而防堵装置是影响免耕播种机工作性能的一个关键部件。本文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带状粉碎防堵装置,并设计出能在大覆盖量下作业的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在对国内外免耕播种机防堵装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华北一年两熟地区麦收后地表覆盖量大的特点,通过对驱动式和从动式防堵装置的对比实验,设计出一种具有高效防堵能力的带状粉碎防堵装置,该装置由组合刀片、开沟器、定刀片、罩壳和导草扳组成。结构新颖,具有创新性。 (2)研制出新一代玉米免耕播种机,配以新型防堵机构,防堵性能优越,连续三年分别对三代样机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可在地表整秆覆盖量10t/ha的条件下连续作业而不堵塞,该播种机的防堵性能好。国内外尚未见同类机型。 (3)为了研究带状粉碎防堵装置对麦秸的切碎效果,在特制的实验台上,应用了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对不同处理的麦秆进行了切断试验,得到了在不同切割速度下对不同长度、不同含水率的麦秆、麦秆的不同切割部位以及有定刀和无定刀情况下的切断率,为麦秸粉碎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干的长秸秆,刀片切割速度达到15m/s时,切断率达100%;对于干的短秸秆,刀片切割速度需达到20m/m/s以上;要切断湿秸秆需要有40m/s以上的切割线速度;加定刀与不加定刀对于切断麦秸这类软质秸秆是非常重要的,其切断速度差别很大;另外,麦秸不同部位所需要的切断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根部较之顶部和中部更难切断。 (4)通过试验分析及理论计算,确定了带状粉碎防堵装置中粉碎刀轴的合适转速及刀片的回转半径。在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工作状态下,对成堆麦秸的切断试验结果显示,切断干秸秆时刀轴转速需在1230r/min以上。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刀轴临界转速为9683r/min。考虑到实际作业效果,又考虑到播种机重心高低对稳定性和振动大小的影响,最终选取刀片旋转半径为27cm,刀轴转速为1800r/min。 (5)在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上安装了可调式镇压装置,为了确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的最佳镇压力,对镇压力与出苗率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含水率需要不同的镇压力。本机所采用的双斜式镇压装置,当土壤含水率在11-14%时,其最佳镇压力在30-35kg之间。 (6)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利用粉碎刀片在开沟器正前方高速旋转强制切草开道,因而在工作中秸秆对粉碎刀轴产生了交变冲击力,机组在作业中发生振动。为了减轻机具的振动,专门对播种机的振动进行了田间测试,探讨了减振措施。采用中央传动,对刀轴进行严格的动平衡,尽量使万向联轴节在工作时处于水平对正位置,提高制造质量,都可使振动减轻。

郭慧[10](2019)在《玉米播种质量评价与覆土镇压装置研究》文中指出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作物产量,作业地土壤墒情、作业方式、机具作业性能、种子分布均匀性等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本文针对玉米秸秆还田与播种期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呼吸间关系尚不明确、播种后种子分布均匀性传统评价方法局限、传统覆土镇压装置作业稳定性不佳和传统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调整机构调整精度难以控制的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分析、试验设计等方法,对玉米秸秆还田与播种期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呼吸间的关系、种子分布均匀性评价方法、锥形覆土镇压机理与装置、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方法展开了研究。(1)播种期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呼吸可用于表征土壤墒情,本文对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捡拾处理两种方式的试验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播种期间的土壤理化特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秸秆还田处理方式的农田可因长期的玉米秸秆还田,通过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水分、土壤氮和有机碳含量而减少土壤呼吸,并对土壤固碳有一定效益,同时土壤呼吸的差异也使得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丰度及碳组分存在差异,秸秆还田处理方式可通过增加播种期土壤墒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玉米春播。(2)播种作业后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性可用于评价播种质量,本文通过建立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用于表征种子纵向投影坐标位置,田间试验对3种类型开沟器在2种作业速度条件下的播种粒距、播种深度和种子与行中心距离偏差指标的测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指标较传统指标的准确性更佳。通过绘制种子在土壤中分布的二维和三维散点图,结合积分算法和椭圆算法对种子垂直平面和水平平面上的分布面积及三维空间分布体积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作业速度的增加,种子在水平平面和垂直平面上的分布面积及三维空间的分布体积均增加;2种作业速度下,水平平面上种子最小分布面积均为双圆盘开沟器,垂直平面上种子最小分布面积均为滑刀式开沟器;作业速度为1.4 m/s时,种子在三维空间分布均匀性较好的为双圆盘开沟器和滑刀式开沟器;作业速度为2.2 m/s时,种子在三维空间分布均匀性较好的为双圆盘开沟器。(3)覆土和镇压作业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在播种深度方向的分布均匀性和播种质量,本文以锥形覆土镇压轮基本参数为依据,结合种沟曲线形状和载荷,通过对覆土镇压作业过程种沟土壤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分析,明确了锥形覆土镇压轮的覆土和镇压作用机理,构建了一种锥形覆土镇压轮的理论模型,确定了锥形覆土镇压轮的主要结构参数、作业参数及影响覆土和镇压性能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载荷、间距和倾角)。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不同尺寸参数和载荷条件下的锥形覆土镇压轮并建立了27个全部仿真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锥形覆土镇压轮与种沟土壤接触区的水平应力S11和垂直应力S22可较好地反应本文所建立的覆土理论模型和镇压理论模型,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4)为了进一步验证锥形覆土镇压轮的作业性能,通过三因素三水平Box-Benhnken试验进行了田间性能验证试验,以作业后的覆土厚度和土壤紧实度为试验指标,得到了各因素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依次为:载荷、间距、倾角;各因素对覆土厚度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依次为:倾角、载荷、间距。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获得了锥形覆土镇压轮最佳参数组合为载荷900 N、间距13 mm和倾角16°。最佳参数组合的验证试验得出,作业后种子上方距离地表5 cm处土壤紧实度均值为(43.8±1.9)kPa,变异系数为4.3%;覆土厚度均值为(32.9±2.3)mm,变异系数为6.9%。田间试验及最佳参数组合的田间验证试验表明,该锥形覆土镇压装置可较好的实现覆土和镇压作业,且作业稳定性较好,种子在播种深度方向分布均匀性较佳。(5)覆土厚度是评价覆土作业质量的指标之一,覆土器结构参数直接影响覆土厚度,本文以坐标三维变换准则为依据,通过确定空间三维坐标内双圆盘覆土器满足既定张角和倾角要求的空间调整轴的坐标位置和覆土圆盘绕该调整轴的旋转角度,提出了一种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该机构主要由左右覆土圆盘组件、左右调整轴、左右调整螺栓、机架等组成。通过调整螺栓对固定在调整轴上的调整卡进行定位,以实现张角和倾角的定量调整。通过对所设计的调整机构在CATIA软件中建模,对调整机构调整前后张角和倾角的测量结果显示,张角和倾角调整后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65%和0.01%。三维建模测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上述研究工作可为提高播种质量、优化播种作业方式以及播种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可调式组合辗压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调式组合辗压轮(论文提纲范文)

(2)SC型施工升降机振动原因分析及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振动的原因
    1.1 动力驱动不平衡
    1.2 齿轮与齿条啮合存在问题
    1.3 滚轮与导轨架立柱干涉
2 振动的传递与反馈
3 设计优化
    3.1 减弱源头振动量
    3.2 降低振动传递效率
    3.3 遏制振动反馈作用
4 结语

(3)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滚边专用机床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滚压成型工艺发展情况
        1.2.2 滚压力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1 滚边专用机床的要求及滚边力求解问题
        1.3.2 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滚边专用机床的设计
    2.1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组成及作用
    2.2 滚边工艺的确定
    2.3 滚边专用机床的原理设计
        2.3.1 滚边专用机床的组成
        2.3.2 滚边专用机床的原理
    2.4 滚边专用机床结构设计
        2.4.1 输料部分的设计
        2.4.2 定位夹紧机构和传动机构的设计
        2.4.3 进给滚压机构的设计
        2.4.4 传动系统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滚边工具结构及滚边力计算
    3.1 滚边工具的设计
        3.1.1 滚边工具结构设计
        3.1.2 滚压轮关键结构参数的确定
        3.1.3 滚压轮材料选择
        3.1.4 滚压轮加工工艺
    3.2 滚边力分析及计算
        3.2.1 转向油罐盖滚边机理分析
        3.2.2 滚压变形的特点
        3.2.3 变形力的计算方法
        3.2.4 滚边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3.2.5 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对滚边力的影响
    3.3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及其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内容
    4.3 实验装置
    4.4 实验过程及结果
        4.4.1 滚边力理论计算模型的验证
        4.4.2 进给速度、工件转速和所施加滚压力对单个工件生产时间的影响
        4.4.3 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课题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履带与土壤力学特性试验
    2.1 土壤力学特性
    2.2 土壤抗剪强度与沉陷试验
        2.2.1 土壤备样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案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履带板结构参数对牵引力影响试验
        2.3.1 试验设备
        2.3.2 履带板试验模型
        2.3.3 试验方法
        2.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结构设计
    3.1 底盘总体设计方案
        3.1.1 设计思路
        3.1.2 总体结构方案
    3.2 履带设计
        3.2.1 履刺高度可调式履带设计与计算
        3.2.2 履带履刺结构设计
        3.2.3 履刺强度校核
    3.3 履刺高度调节控制系统设计
        3.3.1 四杆机构运动组的设计
        3.3.2 履刺压板的设计
        3.3.3 升降压板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虚拟样机研究
    4.1 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1 履刺高度可调底盘三维实体结构设计
        4.1.2 虚拟样机创建
        4.1.3 地面动力学模型
    4.2 履带底盘虚拟样机仿真
        4.2.1 直线行驶
        4.2.2 转弯行驶
        4.2.3 爬坡行驶
        4.2.4 越障行驶
        4.2.5 越沟行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的试制及验证试验
    5.1 样机的研制
    5.2 试验设备与材料
    5.3 试验原理
    5.4 试验验证过程
        5.4.1 直线行驶
        5.4.2 越沟行驶
        5.4.3 越障行驶
        5.4.4 爬坡行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式植苗机构的研究现状
    1.3 导苗管式植苗机构的研究现状
        1.3.1 直落苗式植苗机构
        1.3.2 推落苗式植苗机构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方案设计与分析
    2.1 栽植对象的特性分析
        2.1.1 穴盘育苗技术与蔬菜钵苗的选择
        2.1.2 蔬菜钵苗抗破损特性
    2.2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方案设计
    2.3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平面位置建模
        2.3.1 曲柄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3.2 推苗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3.3 扶苗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4 推扶苗机构的理想工作轨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苗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参数优化
    3.1 优化软件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2 机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
    3.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3.3.1 优化软件界面
        3.3.2 优化软件控制操作
        3.3.3 优化软件的输入参数
        3.3.4 优化软件的输出参数
    3.4 植苗机构优化目标
    3.5 相关参数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1 杆AF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2 杆OA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3 杆DG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4 杆BK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6 植苗机构优化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及植苗试验台的结构设计
    4.1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结构设计
        4.1.1 开沟器的设计
        4.1.2 压轮杆的设计
        4.1.3 扶苗板摆动杆的设计
        4.1.4 其他零件的结构设计要求
        4.1.5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整体结构
    4.2 植苗机构试验台的设计
        4.2.1 覆土轮机构的设计
        4.2.2 试验台整体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仿真及主动轴盘的有限元分析
    5.1 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5.2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装配与干涉检查
        5.2.1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装配
        5.2.2 植苗机构干涉检查
    5.3 Soildworks与Adams间数据转换
    5.4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仿真
        5.4.1 虚拟样机运动副建立
        5.4.2 虚拟样机仿真工作轨迹
        5.4.3 机构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5.5 主动轴盘的有限元分析
        5.5.1 主动轴盘与压轮套的线性静力分析
        5.5.2 主动轴盘的模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试制与试验分析
    6.1 植苗机构零件的加工制造
    6.2 零件焊接工艺要求
    6.3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装配
    6.4 植苗试验台整体布置
    6.5 植苗机构试验方案设计
        6.5.1 植苗试验旋转土槽
        6.5.2 植苗试验设计路线
    6.6 植苗机构试验分析
        6.6.1 钵苗栽植直立度合格率试验分析
        6.6.2 钵苗栽植株距合格率试验分析
    6.7 开沟器改进后试验分析
    6.8 试验结论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6)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可调试自动贴压合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成型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成型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成型机发展现状
        1.2.3 成型设备压合装置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胎面成型过程研究方案
    2.1 影响胎面贴压质量的因素分析
    2.2 滚压过程的原则要求
    2.3 胎面质量状态
        2.3.1 胎面表面状态
        2.3.2 胎面硬度状态
    2.4 本章小结
3 胎面胶料性能及压辊受力分析
    3.1 胎面胶料及其对粘性的影响
        3.1.1 胎面胶料粘性的作用
        3.1.2 胎面贴压合过程中粘性的影响因素
    3.2 胎面胶料与辊压轮的受力分析
        3.2.1 压辊的结构作用
        3.2.2 压辊的受力分析
        3.2.3 压辊的热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胎面自动贴压合装置的设计
    4.1 胎面自动贴压合装置的优化设计
        4.1.1 胎面自动贴压合装置的功能要求
        4.1.2 胎面自动贴压合的驱动设计
        4.1.3 压辊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4.2 胎面自动压辊装置压辊的优化设计
        4.2.1 自动贴压合装置压辊压合轨迹的优化设计
        4.2.2 压辊轮微动设计
    4.3 自动贴压合装置总体优化设计及原理
    4.4 本章小结
5 胎面自动贴压合装置的运动仿真
    5.1 胎面贴压合装置的关键件建模
    5.2 贴压合装置主要部件的模拟装配
        5.2.1 贴压合装置装配要求
        5.2.2 贴压合装置装配约束
        5.2.3 贴辊压合装置建立连接
        5.2.4 胎面贴压合器的总体组装
    5.3 胎面自动贴压合装置的运动仿真
        5.3.1 压合装置运动仿真设置
        5.3.2 压合装置运动仿真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辊压条件对辊压质量检测实验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过程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步骤
        6.2.2.1 室温条件施加压力的测量
        6.2.2.2 供热条件下施加压力对粘合作用的测量
        6.2.2.3 不同材质的压辊条件下对胎面胶施加压力的测量
        6.2.2.4 胎面胶硫化曲线实验
        6.2.2.5 胎面胶门尼粘度的测量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实验结果
        6.3.1.1 室温条件下粘合力的测量结果
        6.3.1.2 供热条件下粘合力的测量结果
        6.3.1.3 不同材质的压辊条件下对胎面胶施加压力的测量结果
        6.3.1.4 胎面胶硫化曲线实验结果
        6.3.1.5 胎面胶门尼粘度的测量实验结果
        6.3.2 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荞麦脱粒分离的理论研究
    2.1 荞麦的生物力学特性
    2.2 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碰撞过程中力学性质研究
        2.2.1 弹性变形碰撞过程
        2.2.2 碰撞损伤破坏计算
        2.2.3 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碰撞损伤临界速度计算
        2.2.4 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接触力学模型
    2.3 栅格滚筒式脱粒装置结构参数的理论分析
        2.3.1 栅格结构分析的数学理论
        2.3.2 脱粒滚筒结构参数的理论分析
        2.3.3 脱粒元件的选择依据
        2.3.4 脱粒工艺的流程选择
    2.4 荞麦脱粒分离的参数分析与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的设计
    3.1 总体机构及工作原理
        3.1.1 结构组成
        3.1.2 技术参数
        3.1.3 工作原理
    3.2 内滚筒的设计
        3.2.1 纹杆滚筒设计
        3.2.2 钉齿滚筒设计
        3.2.3 螺旋喂入装置设计
        3.2.4 螺旋喂入装置输送量计算
        3.2.5 主轴设计
        3.2.6 内滚筒有限元分析
        3.2.7 螺旋输送装置有限元分析
    3.3 外滚筒的设计
        3.3.1 外滚筒结构
        3.3.2 外滚筒有限元分析
    3.4 摩擦传动系统的设计
        3.4.1 摩擦轮传动的理论计算
        3.4.2 摩擦轮传动结构设计
        3.4.3 摩擦轮传动轴有限元分析
    3.5 顶盖设计
    3.6 脱粒滚筒临界速度计算
    3.7 脱粒装置生产率与功率计算
    3.8 本章小结
4 脱粒装置性能试验台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结构组成
        4.1.2 技术参数
        4.1.3 工作原理
    4.2 清选风机的设计
    4.3 振动筛的设计
        4.3.1 振动筛的结构设计
        4.3.2 振动筛的运动学仿真
    4.4 接料盒的设计
    4.5 支撑架的设计
    4.6 传动系统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脱粒性能试验
    5.1 试验物料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5 参数优化
    5.6 双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脱出物研究
    6.1 试验物料
    6.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4 试验结果
        6.4.1 脱出物整体情况分析
        6.4.2 不同外滚筒旋转条件下脱出物质量分析
        6.4.3 不同外滚筒旋转条件下脱出混合物成分比例分析
        6.4.4 不同外滚筒旋转条件下脱出物沿脱粒滚筒轴向分布分析
        6.4.5 不同外滚筒旋转条件下脱出物沿脱粒滚筒切向分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机清选性能试验
    7.1 试验物料
    7.2 试验仪器
    7.3 荞麦脱出物悬浮速度测量
    7.4 脱粒参数的确定及脱出物分析试验
        7.4.1 试验方法
        7.4.2 试验设计
        7.4.3 试验结果分析
    7.5 清选性能试验
        7.5.1 试验设计
        7.5.2 振动筛筛网类型
        7.5.3 风机转速
        7.5.4 振动筛振动频率
        7.5.5 试验方法
        7.5.6 清选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7.5.7 参数优化
        7.5.8 双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田间性能试验
    8.1 主机结构及技术参数
        8.1.1 主机结构
        8.1.2 技术参数
    8.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4 指标计算
    8.5 试验结果
        8.5.1 田间试验(一)
        8.5.2 田间试验(二)
    8.6 分析评价
        8.6.1 田间试验(一)结果分析
        8.6.2 田间试验(二)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矿井提升钢丝绳的动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钢丝绳无损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钢丝绳永磁励磁装置的设计研究
    2.1 钢丝绳缺陷漏磁检测原理分析
    2.2 钢丝绳内外断丝断口的漏磁场分析
    2.3 钢丝绳缺陷漏磁检测的有限元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钢丝绳检测试验平台与漏磁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1 可调式变工况试验装置设计
    3.2 多级环形检测装置的设计
    3.3 多通道快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漏磁信号检测的钢丝绳缺陷试验研究
    4.1 缺陷钢丝绳的漏磁信号实验研究
    4.2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漏磁信号分析
    4.3 基于前端漏磁检测的钢丝绳机器视觉识别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钢丝绳缺陷漏磁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5.1 双树复小波变换理论分析
    5.2 基于DT-CWT的漏磁信号消噪方法
    5.3 基于DT-CWT的漏磁信号趋势项消除方法
    5.4 基于DT-CWT与模极大值的漏磁信号特征点提取方法
    5.5 基于PPPCA的漏磁信号特征评价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钢丝绳缺陷定量识别方法研究
    6.1 极限学习机理论分析
    6.2 变步长结构增长极限学习机算法
    6.3 改进型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
    6.4 IPSO-VSI-ELM分类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护性耕作
        1.1.1 耕作的目的
        1.1.2 旱地农业
        1.1.3 传统耕作
        1.1.4 保护性耕作
    1.2 免耕播种机
        1.2.1. 免耕
        1.2.2 播种机
        1.2.3 免耕播种机
    1.3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与免耕播种机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法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的研究概况
    1.4 选题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带状粉碎防堵方案设计与麦秸切断试验
    2.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防堵装置
        2.1.1 播种机堵塞的形式
        2.1.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防堵装置的研究
    2.2 带状粉碎防堵方案设计
        2.2.1、 基本结构
        2.2.2、 防堵机理
    2.3 麦秸性状与切断试验设计
        2.3.1 试验目的
        2.3.2 小麦秸秆的性状
        2.3.3 试验设备与方法
        2.3.4 试验结果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长秸秆无支撑切断率
        2.4.2 短秸秆无支撑切断率
        2.4.3 麦秸顶部、中部、根部切断效果对比
        2.4.4 不同刀刃厚度切断效果对比
        2.4.5 不同含水量秸秆切断效果对比
        2.4.6 加定刀与不加定刀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带状粉碎免耕覆盖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及其参数优化
    3.1 刀片受力分析及参数设计
        3.1.1 刀片类型的选择
        3.1.2 刀片受力分析
    3.2 刀轴转速的试验研究
        3.2.1 研究现状
        3.2.2 室内切草实验
        3.2.3 刀轴系统的临界转速
        3.2.4 刀轴转速的确定
    3.3 镇压力对玉米出苗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3.3.1 镇压轮类型的分析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状粉碎免耕覆盖播种机整机结构设计
    4.1 整机结构的设计与改进
        4.1.1 第一代样机
        4.1.2 第二代样机的研制
        4.1.3 第三代样机的研制
    4.2 主要技术特征
        4.2.1 基本结构
        4.2.2 主要技术参数
        4.2.3 主要特点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整机试验
    5.1 带状粉碎免耕覆盖播种机振动试验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测试
        5.1.3 振源分析
        5.1.4 减振措施
    5.2 带状粉碎免耕覆盖播种机田间防堵性能实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概况
        5.2.3 试验结果
    5.3 带状粉碎免耕覆盖播种机播种均匀性、一致性实验
        5.3.1 室内播种一致性试验
        5.3.2 田间播种均匀性测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 结
    6.1 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6.4 建 议
致 谢
附 录

(10)玉米播种质量评价与覆土镇压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呼吸关系研究现状
    1.3 种子分布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 覆土镇压装置研究现状
        1.4.1 覆土装置研究现状
        1.4.2 镇压装置研究现状
        1.4.3 覆土和镇压装置对作物生长影响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秸秆还田对播种期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
    2.1 试验方法
    2.2 田间试验设计
        2.2.1 土壤采样
        2.2.2 土壤样本分析
        2.2.3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果
        2.3.2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种子分布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指标描述
        3.1.1 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传统指标
        3.1.2 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新指标
    3.2 种子分布面积及分布体积描述
        3.2.1 种子分布面积积分算法
        3.2.2 种子分布面积和分布体积椭圆算法
    3.3 田间验证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锥形覆土镇压轮作用机理
    4.1 锥形覆土镇压机理
        4.1.1 覆土机理
        4.1.2 镇压机理
    4.2 锥形覆土镇压轮基本参数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锥形覆土镇压轮有限元仿真分析
    5.1 ABAQUS有限元软件
    5.2 有限元仿真分析试验方法
    5.3 锥形覆土镇压轮-土壤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5.3.1 锥形覆土镇压轮模型建立
        5.3.2 土壤三维模型建立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5.4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锥形覆土镇压装置田间试验
    6.1 锥形覆土镇压装置设计
    6.2 锥形覆土镇压装置田间验证试验
        6.2.1 试验方法
        6.2.2 载荷设置方法
        6.2.3 试验方案
        6.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5 验证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圆盘覆土器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方法
    7.1 坐标三维变换法则及其应用
        7.1.1 坐标三维变换基本法则
        7.1.2 坐标三维变换的应用
    7.2 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方法
        7.2.1 工作原理
        7.2.2 调整轴坐标位置和旋转角度求解
    7.3 张角和倾角定量调整机构设计
        7.3.1 调整轴和旋转角度求解实例
        7.3.2 调整机构结构设计
    7.4 张角和倾角调整精度验证
        7.4.1 验证方法
        7.4.2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可调式组合辗压轮(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调式组合辗压轮[J]. 陆四清. 轴承, 1991(01)
  • [2]SC型施工升降机振动原因分析及设计优化[J]. 贾林昕. 建筑机械化, 2015(08)
  • [3]汽车动力转向油罐盖滚边专用机床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谈文鑫. 武汉工程大学, 2012(01)
  • [4]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D]. 彭姣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5]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D]. 郑士永.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可调试自动贴压合装置的研究[D]. 纪保准.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7]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设计与研究[D]. 王嘉伟.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8]矿井提升钢丝绳的动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赵志科.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D]. 张晋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01(01)
  • [10]玉米播种质量评价与覆土镇压装置研究[D]. 郭慧.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可调式组合滚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