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2气相色谱仪现场操作简报

SC-2气相色谱仪现场操作简报

一、SC-2气相色谱仪现场运行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夏慧[1](2020)在《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及其安全风险的初步分析 ——以某市2017-2019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高岩[2](2019)在《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结合吉林省农村及农业产业技术现状,借鉴国际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在“种养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为创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农村、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以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为研究基础,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及改良盐碱土壤应用技术的研究。总体思路是利用近临界水技术将富含生物质的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降解、提取,进而制成有机肥料。再利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盐碱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使农业废弃物一步还田,最终构建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闭环生产。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1)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的特殊性质,在较低转变温度和短恒温时间条件下,实现秸秆生物质的提取,建立玉米秸秆与生物油间的转化和提取方法。不同形状的玉米秸秆转化实验表明,杆状玉米秸秆有利于在近临界水中获得更多的生物油。用正己烷提取水溶性生物油,并通过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液化产物为酚类化合物,少量的液化产物为正构烷烃、芳香酮类、醇类、烷基苯类和几种含硫、含氮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和液化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制备有机肥料。设计和优化了加热效率高、经济性好的电磁感应加热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中试及小规模生产设备。分别确认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研究发现,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条件下,生物质快速转化。得到的液体产物主要为酚类、醛类和酮类的混合物,富含促进植物生长的氮、磷、钾及钙、锰、铁、锌、硼、硫、镁、钼等微量元素,pH值为3.5-4.2。液化产物与生物质自然腐化的产物腐殖酸成分种类接近。研究不仅能为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还能为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提供技术参考。(3)探究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种植小麦的效果。在吉林大学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吉林省通榆县,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土壤种植玉米、高粱农田试验。通过农作物生长和籽实产率的评价,证明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对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有一定作用,为推广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了示范性工程,建立了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通榆基地。通过有机肥料使用的经济效能和土质综合改善的效果,提高和激发农户自身使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改良和东北黑土耕区有机质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1)探究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秸秆-畜禽排泄物的可行性。建立了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及制备有机肥的方法。为秸秆还田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绿色环保的技术。(2)设计和制造适用于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的200 L和1000 L中试和小规模工业生产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实现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近临界水在较低温、短时间液化杆状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应用的小试、中试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该工作在国内还鲜有报道。(3)创新地提出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生物质制备固体、液体有机肥料。实现了简便、清洁、快速的秸秆及秸秆-畜禽排泄物还田,整个过程环保无二次污染。与其它处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料技术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可按规模养殖场日产出粪水量设产,做到当日完全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4)利用废弃生物质制备的有机肥料,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分别进行了盐碱大田土壤改良试验和植物种植影响评价试验。通过对种植高粱和玉米生长和产率的比较,证明制备的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效果明显。为农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及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丁嘉磊[3](2016)在《轻型车非甲烷有机气体的检测及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存在极大的压力,为了能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各国均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针对各种类型的轻型车制订出其相对应的排放标准,并且被强制性执行。随着世界水平的整体进步,排放标准也在逐渐地趋于严格。最早美国联邦1975年采用的LA-4H(FTP75)循环在测试轻型车HC的排放限值中就已经提到了非甲烷有机气体(NMOG),我国也随着京Ⅵ排放标准草案的提出,对NMOG的排放限值作了明确地规定;国内目前排放机构还没有开展NMOG测试方法的研究,其他单位对于NMOG的研究也尚属空白。因此,对于机动车尾气中NMOG的测试方法迫切地需要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对非醇类的轻型车NMOG进行检测及排放特性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NMHC采集装置的可靠性考察,建立合适的非甲烷总烃(NMHC)采样方法,利用GC-FID检测法对采集的尾气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再结合不同工况下实际尾气的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出NMHC的排放量。最后证明此采集、检测分析方法可以满足试验要求。(2)通过对设计的轻型车醛酮类污染物采集装置可靠性观察,利用衍生法在线采集的方法对尾气进行采集、检测。在采样时选择合适的采样体积、流速对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衍生法对醛酮类污染物的测定也具有好的选择性,2,4-二硝基苯肼吸附管具有高的采样效率、洗脱效率及好的采样再现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醛酮类污染物时,选择合适的分离柱和检测波长。该方法可同时快速、准确的完成轻型车不同工况下排气中15种醛、酮类排气污染物的定量分析,结合各工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实际尾气中醛、酮类的排放量。(3)排放特性的研究。选择排放稳定的汽油、柴油、CNG、LPG车辆,对NMOG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测试,分析车辆不同工况、不同燃油、不同排放水平、不同系别下的NMOG排放特性。(4)选取排放稳定的轻型汽油车对其进行0160000km的耐久试验,分析其NMOG的劣化系数。

罗新新[4](2016)在《添加乙醇燃料对柴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乙醇是性能优良的含氧燃料,用它作为发动机燃料的增氧剂不仅可以部分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而且对发动机排放的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研究乙醇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我们在YC6J180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以0#轻柴油为基础油,分别配制了乙醇含量为10%和20%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分别记为E10、E20,纯柴油记为E0)。在不改变发动机的结构、参数等情况下,分别使用纯柴油及每种乙醇柴油混合燃料进行测试实验,分析不同燃料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发动机分别燃用E0,E10,E20的混合燃料后,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逐渐降低,燃油消耗率增加;这是由于乙醇含碳量小,热值低导致。2.使用乙醇柴油燃料的发动机排温、烟度都有明显降低。这是由于乙醇在进入气缸后能吸收沿途管道壁面和燃烧室周围高温零件的热量而使自己蒸发,而且乙醇的增加使燃烧室内含氧量增大并使氧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燃烧过程的进行。3.使用乙醇柴油燃料,HC和CO的排放低于纯柴油。这是由于加入乙醇添加剂,提升了氧气均匀度,有利于降低HC和CO的排放。4.不同乙醇混合比例下的NOx排放浓度随着乙醇量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乙醇作为含氧添加剂,使燃烧室内氧含量增大,氧分布均匀,提供了富氧的燃烧环境,因此使NOx排放升高。5.使用乙醇柴油燃料时,非常规排放物的排放含量比纯柴油的高,而且在发动机不同的工况下,不同的乙醇添加比例对醛类物质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醛类物质的排放与燃烧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同发动机转速,不同负荷,都会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产生不同的影响。

周鹏[5](2015)在《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的设计和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现代化学试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具有测量范围广、分析速度快、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重要的电子分析仪器设备越来越离不开与计算机的结合。当然,色谱分析仪作为一种混合物的分离与成分检测的电子设备也毫不例外。色谱技术自从1901年诞生以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硬件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而配套的软件系统则往往因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系统架构设计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不足使得整个色谱系统性能大打折扣,所以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且便于用户操作的色谱工作站至关重要。所谓的色谱工作站,就是一种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色谱仪器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并对检测器输出信号进行实时采集、显示和分析的软件系统。我们采用MFC技术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完成色谱工作站系统软件的开发,并对一些关键类的设计和实现使用了设计模式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便于日后对系统进行扩展和维护。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流程,完成了色谱工作站软件的总体架构设计;2)研究了谱图噪声滤除、谱图识别和谱图定性定量分析等色谱数据的处理算法;3)设计了色谱工作站的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用户权限管理、设备控制和方法管理以及谱图显示和处理等软件模块;4)对色谱工作站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工作站各个模块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程林,唐炬,黄秀娟,张潮海,曾福平[6](2015)在《SF6局部过热状态下涉及有机绝缘材料的分解产物生成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在局部过热性故障下,有机绝缘材料不仅会过热裂解并参与SF6分解组分的生成过程,而且会被HF和H2S等SF6分解组分腐蚀,致使SF6气体绝缘装备的主要绝缘介质SF6和有机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劣化,威胁装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开展了涉及有机绝缘材料的SF6过热分解实验,对分解组分检测方法进行改进,首次检测到CS2这一重要分解组分,获得了涉及有机绝缘材料时SF6局部过热分解特性以及有机绝缘材料所含元素种类和相对含量。研究表明:CS2、CO2、CF4、H2S、SO2F2、SOF2、SO2这7种分解组分生成反应以及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致使各组分的初始生成温度、体积分数大小及增长规律不尽相同,各组分体积分数有φSO2>φSOF2>φCO2>φCF4>φSO2F2>φCS2>φH2S;不同局部过热温度下的有机绝缘材料裂解程度不同,HF、H2S对其腐蚀的强弱存在差异,致使其C、O、F、S元素的相对含量随局部过热温度升高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薛莹[7](2014)在《顶空微滴萃取与色谱联用测定低分子有机胺类物质》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有机胺类物质是一种发生源众多、污染面积广的公害,许多行业的工业生产及动植物腐败过程中都会产生胺类成分,诸如化工厂、制药厂、皮革厂、肉食加工厂以及垃圾箱、下水道等,都可看作是胺类恶臭物质的发生源,对水质和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有机胺的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同时被确定为工业卫生监测中需严格控制的污染物。因此,研究经济、高效的痕量有机胺测定方法已成为环境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并对人体健康、环境检测与控制、食品检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二章采用顶空微滴萃取与离子色谱联用测定工业废水中的3种低级脂肪胺,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得富集倍数为4073,回收率为97.2%102.9%。检出限为0.968.18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96%。本文第三章以顶空微滴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对工业废水中的两种芳香胺进行测定,在最佳的萃取条件下测定了苯胺和邻氯苯胺的检出限为5.2μg/L和7.5μg/L,回收率在90.1108.7%.之间。本方法不仅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而且具有经济且环保和基质干扰小的特点,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法是可行的。如何吃到放心的食物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又一大社会问题。而不健康的食物有很多种,其中抗生素的过量残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却十分严重,不仅会对人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更有可能随着人体的排泄等各种方式使这些抗生素进入环境,从而造成生态危机。而磺胺类药物是一种是常用的广谱抗菌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第四章应用超声、离心、顶空微滴萃取等技术对鱼肉样品进行前处理,利用离子色谱测定其中残留的磺胺嘧啶。对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得各参数为:相对标准偏差为1.2%,检出限(S/N=3)为3.8μg/L,富集倍数平均值为60.5,本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3.2%~103.2%。

赵琛[8](2013)在《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油炸及焙烤类食品在高温烹调下可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对人体具有生殖、神经、遗传等方面的毒性及潜在致癌性,因此,有关丙烯酰胺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鉴于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建立一种成本低廉、准确灵敏的快速分析方法,对保障人类健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丙烯酰胺为研究对象,选取郑州地区市售薯片、锅巴、虾条、饼干等食品为实验材料,建立了快速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进行对照实验。样品经处理后,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具体内容如下:准确称取样品5.0000g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10mL重蒸水,分别加入Carrez试剂Ⅰ、Ⅱ各1mL,加入10mL正己烷,于涡旋混合仪上振摇2min,再置于10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15min,取出后弃去正己烷层,水相于0.22μm滤膜过滤后,取2mL滤液于25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在与标液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样品。1、用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丙烯酰胺。该化学发光体系的最佳条件为4×10-4mol/L、pH12.50的鲁米诺溶液,0.50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丙烯酰胺溶液的最适pH为2.50,在此条件下,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表明:在1.0×10-61.0×10-3mol/L浓度范围内,丙烯酰胺的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为3.95×10-8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1.3%。对样品进行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测定,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1%107%之间。该方法简便快捷、成本低廉。利用Waters515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进行对比实验,具体条件为:色谱柱:UltimateTMXB-C18(5μm,4.6×150mm),流动相:甲醇+水=5+95,流速:0.3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器:波长197nm。检出限为4.44×10-8μg/mL(即6.25×10-13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0.9%,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105%之间。由此可见,在相同的样品前处理条件下,用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丙烯酰胺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操作更为简便快速、成本低廉,仪器携带方便,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及环境污染影响较小,以利于现场快速分析检测。2、用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丙烯酰胺。该体系的最佳条件为pH12.00、浓度6.0×10-4mol/L的鲁米诺溶液,2.0×10-4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在此条件下,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表明:在1.0×10-111.0×10-4mol/L浓度范围内,丙烯酰胺浓度的负对数与化学发光强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为3.40×10-13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2.4%,对样品进行测定及加标回收实验测定,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均在85.7%98.2%之间,用于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利用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gas chromatography,GC)进行对比实验,该方法的色谱条件为:Agilent DB-WAX(60m×0.53mm×1μm)气相色谱柱,进样口温度为280℃,柱温155℃,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300℃,载气:N2,流速为3.0mL/min,H2流量为47.0mL/min,空气流量为400.0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为1μL。检出限为3.40×10-6μg/mL(即4.78×10-11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1.5%。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7%101.3%之间。与气相色谱法相比,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法的线性范围更宽,灵敏度更高,检出限比气相色谱法低2个数量级,易实现自动化,精密度、回收率均较为理想。用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建立了两种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新型检测技术,对保障人类健康及食品安全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范艳春[9](2013)在《地下水中16种特定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环芳烃(PAHs)是全球范围着名的环境污染物质,种类众多,其中多种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近年来,人们在大气、水、土壤等介质中均检测到多环芳烃。长期以来,PAHs污染的广泛性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严重危害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总署(EPA)已将其中16种列为环境监测中的优先检测物,有关国家均将污染严重,毒性大的PAHs作为重点环境检测对象加以监测和防控,中国也已经将7种PAHs列入了优先控制污染物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导致PAHs渗入,从而使饮用水及地下水被污染。因此,为了保护人体健康,正确评价其污染程度,准确测定地下水及饮用水中PAHs的浓度非常重要。多年来,各国环境工作者已研究和发展了多种分析测定PAHs的方法,但由于PAHs在地下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水体中痕量PAHs的灵敏、准确分析很困难。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能灵敏、准确分析地下水中PAHs的方法,将其用于测定地下水中PAHs的含量,从而为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提供依据。本论文以EPA中所公布的16种特定PAHs为研究对象,即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从采样、样品保存、富集、净化、浓缩和测定六个方面对地下水中的PAHs的测定过程进行优化。本方法利用正己烷液-液萃取提取地下水中的16种特定PAHs,提取液经旋转蒸发浓缩,采用乙腈换相定容,优化了前处理条件旋转蒸发浓缩,氮吹浓缩等条件。采用Waterse2695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进行测定,PAHs专用分析柱Waters PAH C18不锈钢柱,以乙腈一水为流动相的多元梯度洗脱,分别考查了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D)和荧光检测器(FLD)的测定效果,通过荧光激发和发射波长的优化,最终通过荧光波长程序编程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16种低浓度(ng/L)PAHs的分析方法。本论文通过对16种PAHs标准样品在较佳的实验条件下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在1.00ng/L-10.0ng/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5.8%-108%。方法精密度RSD在1.86%-9.88%。该方法可以满足地下水项目中的PAHs的分析测定。

段吉云[10](2013)在《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脱酸及脱硫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课题对离子液体脱酸及脱硫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合成了一系列目标离子液体,包括1-烷基-3-甲基咪唑鎓氢氧化物类离子液体[Cxmim]OH,1-烷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类离子液体[Cxmim]BF4,1-烷基-3-甲基咪唑溴代氯铝酸类离子液体[Cxmim]Br-AlCl3,并对这些离子液体的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的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物质的红外图谱与离子液体[Cxmim]OH、[Cxmim]BF4和[Cxmim]Br-AlCl3的结构特征相符。对离子液体[Cxmim]OH脱除酸性油品中环烷酸的性能研究表明,烷基链越长,离子液体碱性越强,脱酸率越高,即[C8mim]OH的脱酸效果最好。当采用离子液体[C8mim]OH进行脱酸时,其与模拟酸油的质量比选择4%(wt/wt)较合适,且最佳反应温度为333K,当反应进行2h时,脱酸率高达91.7%。离子液体[C8mim]OH具有一定的重复利用性,但失活较快。机理研究表明,离子液体与环烷酸反应生成了新的离子液体和水,从而达到脱酸的目的。在离子液体[Cxmim]BF4脱除由正辛烷和噻吩组成的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性能研究中,我们发现,氧化萃取脱硫的效果明显优于直接萃取。进而考察了四氟硼酸类离子液体氧化萃取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最佳温度为323K,氧化萃取3h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离子液体[Cxmim]BF4与模拟油的质量比为0.8(wt/wt)时,脱硫率为91.23%,此时,双氧水体积与模拟油品的质量比为0.4ml/g,并且四氟硼酸类离子液体在重复使用三次时仍能保持高效的脱硫能力。课题中,我们还对三氯化铝类离子液体[Cxmim]Br-AlCl3的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烷基链越长,脱硫率越高,当AICl3与[C8mim]Br的摩尔比为2:1,原料中1-己烯与噻吩的摩尔比为4:1,在333K时,反应进行15min,脱硫率能够达到100%,此时,[C8mim]Br-AlCl3与模拟油的质量比为10%。通过理论的分析,并采用GC-MS对脱硫前后离子液体[C8mim]Br-AlCl3的表征,推测了三氯化铝类离子液体脱硫的机理,即在烷基化脱噻吩的同时也进行着三氯化铝类离子液体对噻吩的萃取反应,即从两个方面达到了脱硫的目的。

二、SC-2气相色谱仪现场运行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2气相色谱仪现场运行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2)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秸秆资源
        1.2.2 秸秆利用现状
        1.2.3 秸秆利用面临的困境
    1.3 我国畜禽排泄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4 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现状
    1.5 近临界水技术及应用于生物质转化简介
    1.6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
    2.1 前言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2.1 玉米秸秆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与反应物比率、反应物形状的最优化
        2.3.2 温度的影响与选择
        2.3.3 恒温时间的影响与选择
        2.3.4 玉米秸秆的转化率
        2.3.5 气体产物的组成
        2.3.6 固体残渣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
    3.1 前言
    3.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的选择
        3.3.2 植物营养液营养成分分析
        3.3.3 植物营养液中有机物分析
        3.3.4 副产物滤渣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液化植物营养液的应用与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物营养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4.3.2 植物营养液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植物营养液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
    5.1 前言
    5.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肥制备用设备的设计与优化
        5.3.2 有机肥制备条件的选择
        5.3.3 不同物料及不同投料比例制备有机肥
        5.3.4 有机肥产率及日处理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化生物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应用探索
    6.1 前言
    6.2 实验设备与方法
        6.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6.3.3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6.3.4 施肥方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致谢

(3)轻型车非甲烷有机气体的检测及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MOG的种类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1.2.1 NMOG的定义及种类
        1.2.2 NMOG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1.2.2.1 NMHC的危害
        1.2.2.2 OHC的危害
    1.3 排放测试循环的发展与现状
        1.3.1 美国排放测试循环
        1.3.2 欧洲排放测试循环
        1.3.3 不同排放测试循环的基本统计特征比较
    1.4 NMOG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气体采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对比
    2.1 样品采集方法
        2.1.1 主要采集方法的介绍
        2.1.1.1 直接采样法
        2.1.1.2 液体吸收法
        2.1.1.3 固体吸收法
        2.1.1.4 冷阱采样法
        2.1.2 采集法的比较
    2.2 样品检测方法
        2.2.1 主要检测方法的介绍
        2.2.1.1 分光光度法
        2.2.1.2 气相色谱技术(GC)
        2.2.1.3 液相色谱技术(LC)
        2.2.1.4 质谱技术(MS)
        2.2.1.5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2.2 检测方法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甲烷总烃采集、分离及检测方法的分析
    3.1 非甲烷总烃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3.1.1 采集方法及原理
        3.1.2 样品的采集
        3.1.2.1 采样系统
        3.1.2.2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3.2 NMHC污染物的分离及检测方法分析
        3.2.1 方法与材料
        3.2.1.1 GC检测NMHC时使用的气体
        3.2.1.2 分析CH4的试验仪器及使用条件
        3.2.1.3 分析THC的试验仪器及使用条件
        3.2.2 检测方法的分析
        3.2.2.1 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的校准
        3.2.2.2 临界流量文杜里管(CFV)的标定
        3.2.2.3 零点漂移和量距漂移检测
        3.2.2.4 响应时间
        3.2.2.5 采样再现性测定
        3.2.2.6 回收率及密封性检查计算(丙烷喷注)
        3.2.2.7 线性检查计算
    3.3 实际尾气NMHC的排放量计算
        3.3.1 NEDC、WLTC及其低温试验比排放量计算
        3.3.2 FTP75比排放量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醛酮类污染物采集、分离及检测方法的分析
    4.1 醛酮类污染物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4.1.1 原理
        4.1.2 样品的采集
        4.1.2.1 采样系统
        4.1.2.2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4.1.3 采样体积
        4.1.4 样品的前处理
        4.1.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
        4.1.5.1 吸附柱的穿透效果
        4.1.5.2 吸附柱的洗脱效率
        4.1.5.3 采样再现性测定
    4.2 醛酮类污染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剂
        4.2.1.2 试验仪器及使用条件
        4.2.2 采样方法的分析
        4.2.2.1 分离柱的选择
        4.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4.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线性范围
        4.2.2.4 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
        4.2.2.5 准确度
        4.2.2.6 回收率
    4.3 实际尾气中醛、酮类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4.3.1 NEDC、WLTC及其低温试验比排放量计算
        4.3.2 FTP75排放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轻型车NMOG的排放特性研究
    5.1 试验方案总体介绍
    5.2 不同测试工况轻型车NMOG的排放特性
        5.2.1 NEDC工况
        5.2.2 WLTP工况
        5.2.3 FTP75工况
        5.2.4 低温试验
        5.2.5 同一车辆不同工况下污染物的质量百分比比较
        5.2.5.1 汽油车
        5.2.5.2 柴油车
    5.3 不同系别轻型车NMOG的排放特性
    5.4 不同排放阶段(国Ⅳ、国Ⅴ)轻型车NMOG的排放特性
    5.5 不同燃油轻型车NMOG的排放特性
    5.6 轻型汽油车NMOG的劣化系数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4)添加乙醇燃料对柴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醇类燃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甲醇燃料的发展概况
        1.2.2 乙醇燃料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乙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2.1 乙醇柴油的燃烧方式
        2.1.1 机内混合燃烧
        2.1.2 机外混合燃烧
    2.2 羰基化合物排放的研究
    2.3 羰基污染物的毒性及分析方法
        2.3.1 羰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毒性
        2.3.2 羰基化合物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乙醇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特性的影响
    3.1 试验燃料制备
        3.1.1 乙醇柴油的物化特性及助溶剂的制备
        3.1.2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制备
    3.2 试验设备
        3.2.1 试验测试设备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3.4.2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常规排放特性的影响
        3.4.3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非常规排放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的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案
    2.1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理论基础
        2.1.1 色谱法概述
        2.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简介及其优点
    2.2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目标
        2.2.1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工作内容
        2.2.2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设计原则
        2.2.3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设计目标
    2.3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组成
        2.3.1 功能分析
        2.3.2 系统组成
    2.4 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4.1 设计思想
        2.4.2 增量型开发模式概述
        2.4.3 系统开发环境
        2.4.4 系统结构
第三章 基于MFC的色谱工作站系统功能的实现
    3.1 色谱工作站系统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3.1.1 数据库交互操作的设计与实现
        3.1.2 用户权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3.1.3 日志记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2 设备通信与控制
        3.2.1 色谱工作站系统与设备控制器的通信实现
        3.2.2 色谱工作站系统设备管理功能的实现
    3.3 色谱工作站系统实时谱图显示的实现
        3.3.1 MFC双缓冲绘图实现概述
        3.3.2 色谱工作站系统实时谱图显示的实现
第四章 色谱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4.1 谱图噪声滤除算法的实现
        4.1.1 谱图噪声滤除方法分类
        4.1.2 色谱谱图噪声的特征及其滤波算法的实现
    4.2 谱图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2.1 谱峰检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2.2 谱图基线校正算法的设计实现
    4.3 色谱工作站定量方法的实现
第五章 色谱工作站系统性能测试
    5.1 色谱工作站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
    5.2 定量计算结果重复性测试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SF6局部过热状态下涉及有机绝缘材料的分解产物生成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平台和方法
    1.1 实验平台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CS2组分分析
    2.2 CO2组分分析
    2.3 CF4组分分析
    2.4 H2S 组分分析
    2.5 SO2F2组分分析
    2.6 SOF2组分分析
    2.7 SO2组分分析
    2.8 固体产物分析
3 结论

(7)顶空微滴萃取与色谱联用测定低分子有机胺类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有机胺类物质
        1.3.1 低级脂肪胺
        1.3.2 芳香胺
        1.3.3 磺胺
    1.4 常用的有机胺检测方法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2 气相色谱法
        1.4.3 离子色谱法
    1.5 常用的有机胺样品前处理方法
        1.5.1 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1.5.2 膜萃取技术
        1.5.3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1.5.4 连续流动微萃取
        1.5.5 单滴微萃取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顶空微滴萃取与离子色谱联用测定废水中的脂肪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有机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色谱条件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顶空单滴微萃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萃取剂的选择
        2.3.3 萃取剂的体积
        2.3.4 正交试验法确定顶空液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
        2.3.5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富集倍数
        2.3.6 实验方法对比
        2.3.7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精密度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顶空微滴萃取与液相色谱联用测定废水中的芳香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芳香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色谱条件
        3.2.4 样品前处理
        3.2.5 顶空单滴微萃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正交法确定顶空液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
        3.3.2 样品测定、富集倍数及回收率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顶空液相微萃取——离子色谱联用测定磺胺嘧啶的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色谱条件
        4.2.3 样品预处理
        4.2.4 顶空单滴微萃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法确定顶空液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
        4.3.2 实验方法对比
        4.3.3 样品测定、检出限、线性范围、富集倍数及回收率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丙烯酰胺的概述
        1.1.1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1.2 丙烯酰胺的毒性
        1.1.3 丙烯酰胺的生成机理
    1.2 丙烯酰胺的吸收及代谢
    1.3 丙烯酰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限量标准
        1.3.2 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
    1.4 化学发光分析法
        1.4.1 化学发光分析基本理论
        1.4.2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
        1.4.3 化学发光分析仪
        1.4.4 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及应用
2 引言
    2.1 课题选择的依据和意义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3 课题研究的目标
3 Luminol-H_2O_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实验方法
    3.3 测定条件的选择
        3.3.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3.3.2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相关系数、检测限和定量限
        3.4.2 干扰实验
        3.4.3 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3.4.4 精密度的测定
        3.4.5 结论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关系数、检测限和定量限
        4.3.2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图谱
        4.3.3 样品中的丙烯酰胺色谱图
        4.3.4 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4.3.5 精密度的测定
        4.3.6 对照实验测定结果
        4.3.7 结论
5 Luminol-KMnO_4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制
        5.2.4 实验方法
    5.3 测定条件的选择
        5.3.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5.3.2 反应介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相关系数、检测限和定量限
        5.4.2 干扰实验
        5.4.3 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5.4.4 精密度的测定
        5.4.5 结论
6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炸及焙烤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溶液的配制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相关系数、检测限和定量限
        6.3.2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图谱
        6.3.3 样品中的丙烯酰胺色谱图
        6.3.4 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6.3.5 精密度的测定
        6.3.6 对照实验测定结果
        6.3.7 结论
7 创新之处
8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ABSTRACT

(9)地下水中16种特定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环芳烃概述
    1.2 多环芳烃的来源
    1.3 多环芳烃的环境污染状况和危害
    1.4 多环芳烃的主要分析方法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气相色谱-质谱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薄层色谱法
        1.4.5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法
第二章 环境水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技术
    2.1 样品前处理的目的和原则
    2.2 环境水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技术
        2.2.1 环境水样品中多环芳烃萃取方法
        2.2.2 环境水样品中多环芳烃浓缩方法
        2.2.3 环境水样品中多环芳烃净化方法
第三章 分析测试方法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液相色谱操作步骤
        3.2.1 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3.2.2 仪器的调试
        3.2.3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3.3 标准溶液色谱图
    3.4 线性相关系数及范围
第四章 水样采集和储存与前处理方法
    4.1 水样采集和储存
        4.1.1 水样的采集
        4.1.2 水样保存
    4.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4.2.1 有机试剂的选择
        4.2.2 替代物的选择
        4.2.3 前处理工作条件的选择
第五章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5.1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的确定方法一
    5.2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的确定方法二
第六章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6.1 16 种多环芳烃低浓度加标样品的方法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6.2 16 种多环芳烃高浓度加标样品的方法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第七章 结论
    7.1 样品采集
    7.2 样品前处理
        7.2.1 水样的萃取
        7.2.2 除水
        7.2.3 无损转移
        7.2.4 旋转蒸发浓缩
        7.2.5 氮吹浓缩
        7.2.6 换相
    7.3 样品上机测定
    7.4 注意事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脱酸及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离子液体简介
        2.1.1 离子液体的概念
        2.1.2 离子液体的分类
        2.1.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1.4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优点
        2.1.5 离子液体的表征
    2.2 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2.2.1 Friedel-Crafts反应
        2.2.2 Heck反应
        2.2.3 氧化反应
        2.2.4 加氢反应
        2.2.5 齐聚反应
        2.2.6 聚合反应
        2.2.7 烷基化反应
        2.2.8 稠油改质降黏
        2.2.9 改善油品
        2.2.10 处理含油污水
    2.3 离子液体展望
        2.3.1 离子液体理论要有新突破
        2.3.2 功能化的离子液体发展迅猛
        2.3.3 离子液体新品种层出不穷
        2.3.4 低成本、安全、绿色化是离子液体发展方向
    2.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3章 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离子液体合成装置
    3.3 离子液体的表征
    3.4 目标离子液体前驱体[C_xmim]Br的制备及表征
        3.4.1 目标离子液体前驱体[C_xmim]Br的制备
        3.4.2 目标离子液体前驱体[C_xmim]Br的表征
    3.5 [C_xmim]OH类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3.5.1 [C_xmim]OH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3.5.2 [C_xmim]OH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3.6 [C_xmim]BF_4类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3.6.1 [C_xmim]BF_4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3.6.2 [C_xmim]BF_4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3.7 [C_xmim]Br-AlCl_3类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3.7.1 [C_xmim]Br-AlCl_3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3.7.2 [C_xmim]Br-AlCl_3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C_xmim]OH类离子液体在高酸原油中脱环烷酸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模拟油品的配制
    4.4 实验步骤
    4.5 分析方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离子液体烷基链的长度对脱酸率的影响
        4.6.2 离子液体与模拟油的质量比对脱酸率的影响
        4.6.3 反应温度对脱酸率的影响
        4.6.4 反应时间对脱酸率的影响
        4.6.5 离子液体的重复利用性
        4.6.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C_xmim]BF_4类离子液体氧化萃取法脱除模拟油中的噻吩
    5.1 前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模拟油品的配制
    5.4 实验步骤
    5.5 氧化萃取脱硫原理
    5.6 分析方法
    5.7 结果与讨论
        5.7.1 直接萃取与氧化萃取脱硫的比较
        5.7.2 离子液体与模拟油的质量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5.7.3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5.7.4 v(H_2O_2)/m(oil)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5.7.5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5.7.6 离子液体的重复利用性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C_xmim]Br-AlCl_3类离子液体在模拟油中脱噻吩的应用
    6.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模拟油品的配制
    6.3 实验步骤
    6.4 分析方法
    6.5 结果与讨论
        6.5.1 离子液体的类型对脱硫率的影响
        6.5.2 离子液体烷基链长度和剂油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6.5.3 AlCl_3与[C_8mim]Br的摩尔比(X)对离子液体脱硫率的影响
        6.5.4 1-己烯与噻吩的摩尔比(Y)对离子液体脱硫率的影响
        6.5.5 反应时间对离子液体脱硫率的影响
        6.5.6 反应温度对离子液体脱硫率的影响
        6.5.7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四、SC-2气相色谱仪现场运行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及其安全风险的初步分析 ——以某市2017-2019年为例[D]. 夏慧.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2]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D]. 高岩. 吉林大学, 2019(02)
  • [3]轻型车非甲烷有机气体的检测及排放特性研究[D]. 丁嘉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4]添加乙醇燃料对柴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D]. 罗新新.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5]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的设计和开发[D]. 周鹏. 东南大学, 2015(08)
  • [6]SF6局部过热状态下涉及有机绝缘材料的分解产物生成特性[J]. 程林,唐炬,黄秀娟,张潮海,曾福平. 高电压技术, 2015(02)
  • [7]顶空微滴萃取与色谱联用测定低分子有机胺类物质[D]. 薛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8]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研究[D]. 赵琛.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9]地下水中16种特定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研究[D]. 范艳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10]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脱酸及脱硫中的应用[D]. 段吉云.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SC-2气相色谱仪现场操作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