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马南峰,姚锡凡,王柯赛[1](2022)在《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智慧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现代集成制造已成为融合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在内的复杂大系统,而社会系统、信息系统、物理系统融合是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慧制造作为未来互联网的四大支柱或"四网"(人际网、物联网、务联网、内容/知识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而成的一种人机物协同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社会-信息-物理-生产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很有必要对如此新兴的智能制造开展综述研究,旨在梳理其研究脉络的同时,为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本文综合评述了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智慧制造,首先,分析了工业互联网与未来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以"四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而成的智慧制造基本概念;然后,回顾了智慧制造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制造业走向智慧化的必然性;最后,讨论了智慧制造与其他智能制造模式的差异和相关性,并对智慧制造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从人工智能、互联网、工业革命及制造范式的演变来看,智慧制造是智能制造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并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互联网的推进而走向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王柏村,陶飞,方续东,刘超,刘宇飞,Theodor Freiheit[2](2021)在《智能制造——比较性综述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对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及制造行业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Smart manufacturing"(SM)和"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这两个名词已被科研人员和制造业从业者作为专用术语广泛使用。虽然SM和IM看上去是类似的,但两者也有一定区别。从智能制造这一名词诞生发展至今,很少有文献考证SM与IM的定义、理念、内涵及技术发展是否一致。为了弥补这个漏洞,本研究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系统地比较SM和IM的差异,并阐明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文献来源、年发行量、关键词频率和研究发展的主要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智能制造研究的范围和发展趋势。同时,本文对SM与IM的起源、定义、发展及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并对实现架构、行业标准、国家/地区发展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随着工业4.0的发展,人工智能迅速地应用在现代制造业与人-信息-物理系统,SM与IM这两个概念有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理解SM和IM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将为此提供支撑。
汪志祥[3](2021)在《5G背景下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迈入二十一世纪,世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运用日益广泛,尤其是社会生产领域内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一个企业的信息水平对其生存与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生存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智能化是用于企业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它对企业项目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可以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本文针对于5G背景下企业智能化管理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分析和研究,以ACE公司为实际研究案例,首先分析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的现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智能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及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分析,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司智能化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并对5G环境下工业应用情况分析,进而促进ACE公司智能化管理和运用水平提升,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将帮助ACE公司提高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和品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下一步公司智慧工厂建设创造了条件。另外本文提出的企业智能化规划思路和方法对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刘青,刘滨,张宸[4](2021)在《数字孪生的新边界——面向多感知的模型构建方法》文中指出作为网络物理空间CPS(cyber-physical space)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数字孪生已应用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多领域,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数字孪生概念泛化,导致理解偏差从而造成产学研用目标不一致、实践结果不受目标用户认同;具体实施缺乏通用有效方法,导致难以形成普遍性实践案例和公认的典型案例。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对数字孪生概念边界进行约束,并对数字孪生方法边界进行延伸,形成数字孪生的新边界,促进形成共识,增加实施方法,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概念上,物理实体是一种具备多种性质的物质集合体,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即时性的特点,可随外界条件变化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动态演化。在将物理实体映射到数字孪生的研究中,极易扩张概念范围,如将动态演化过程模拟——仿真、外界条件——数据、甚至对象——物理实体等全部包含在内。如此一来,数字孪生概念将失其核心,不利于在学界就其形成共识。在方法上,基于对多场景下相关应用的详细调研分析,现有数字孪生研究往往越过对物理实体的感知过程,直接依托原有专业领域的模型或模型构建方法而进行。这种方法在取得一些进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已有模型多聚焦于细分领域,在领域间无法通用;其次,已有模型中既少有同时体现数字孪生模型高保真、多尺度、多物理场的特点,更罕有涉及对应全生命周期信息流动的内容,直接套用无法保证数字孪生的有效实现;再次,从已有认知的高度直接进入建模过程可能导致成本过高,如世界公认的美军典型案例ADT计划,建设时间以10年计,投入人力物力巨大,这进一步阻碍了产业界进入数字孪生实践。为应对这些挑战,在概念边界方面,提出了数字孪生应回归其数字化模型的本质,以模型为中心进行有效约束,从而促使产学研用各方的理解达成一致。在方法边界的延伸方面,提出了一种面向多感知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即按照人类对物理世界的一般认识过程,先经由各种感知方法对特征获得感性认识,而后经各种认知过程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来进行数字孪生的实践。首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动力感知、嗅/味觉、与反映条件变化的控制数据相结合等多感知方法,建立物理实体的数字孪生初始模型,在模型建立之初就聚焦于物理实体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充分体现数字孪生模型的特点,有效增强模型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其次,将初始模型逐步与已有认知的知识框架进行匹配,并使用从物理实体处返回的控制数据进行不断迭代,将物理实体在特定外界条件变化下的各种性质变化、实时/近实时反应、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客观规律、行为逻辑等信息按照研究领域的实际需要逐步加入到数字孪生模型中,有效控制模型规模和成本,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动;再次,将优化成型的数字孪生模型进一步用于理论和实际研究中,如仿真、规划、优化、决策等,促进各项研究的发展;最后,展望了面向多感知数字孪生模型在计算机图像扫描领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医疗和教育领域及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前景。
李佳意,董万鹏,任梦,张吉超,弓成美琪[5](2021)在《新时代计算机智能制造模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4.0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备受关注,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及其结构现已成为瞩目焦点。全文通过以集成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为基础,构建智能制造框架,分别解释集成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应智能制造的理论基础模块、先进技术模块以及实时数据采集模块。运用智能制造的当前应用状况,展望未来制造业的新模式,智能制造成为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制造模式。
高炜[6](2020)在《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滚磨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旨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已在传统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使用。国际权威专家Cariapa指出,机械零件中约有50%可以采用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系统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存在工艺供需信息盲区,严重制约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发挥。以长期工艺研发实践积累的大量工艺实例和开放式汇集的典型实例为基础,研发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并探索工艺方案决策的智能化方法,助推有效加工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是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对进一步拓宽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一是研究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构建模式,满足现阶段全产业链企业对滚磨光整加工要素信息直接获取的实际要求。二是研究工艺方案决策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策略,使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数据库获得所期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的设备、磨块、磨剂及加工参数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对滚磨光整加工流程分析,构建了加工过程信息资源及集成模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采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定义(IDEF)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的图形化描述方法;由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和过程模型组成数据库建模方法体系,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集成关系;建立了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方法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能实现全产业链中企业加工环境和基础结构的集成,为数据库平台构建奠定了模型和体系基础。剖析加工实例,以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为主要特征对应加工工艺方案的思想构成案例并集合成案例库,实现了加工实例的案例化表征;提出采用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改进算法(S-FCM)寻找特殊案例并加以保存,以提高其聚类质量;将其余案例通过两两相似度对比,删除冗余案例,从而合理有效地优化案例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已有的合格案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合理筛选并删除案例库中的冗余案例,除节省案例存储空间外,使案例检索效率明显提高,可以满足对生产现场的实时调控。该方法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可用于智能化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制订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后续优选的数据库平台。为了智能化优选工艺方案,提出一种分级递进的融合决策理论。依据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的工艺案例库,首先采用加权案例推理技术(WCBR),寻找与新问题匹配的原有案例,以便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如果没有找到匹配案例,则借助模糊专家系统(FES),充分挖掘已有案例中的知识,通过区间值模糊推理,寻找新问题的相似案例。其中,具体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案例推理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案例特征权重,明确了案例分级检索步骤和案例特征相似度计算办法,仿真研究了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相似案例及差异较大案例等情况,讨论了特征判断矩阵对优选结果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WCBR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案例库中与新问题匹配的案例。另外,针对不能检索到匹配案例的情况,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以滚抛磨块优选为例详细阐述了区间值模糊规则的构建,根据实际加工的成功案例确定各特征值等级范围及隶属区间,并与滚抛磨块参数建立联系,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区间值模糊规则;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规则中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并采用区间值模糊推理算法进行滚抛磨块参数优选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大量的测试案例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推理优选模型能够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提升新问题与旧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合理地优选出待加工零件所需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构建了包括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数据管理服务层、应用接口层和用户层核心平台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开发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C#和Python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集成开发环境和B/S网络结构模式,完成了数据库平台程序开发,多维度展示了平台的实用情况。从某大型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应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了企业特殊的工序模板生成功能扩展,建立了与企业PDM系统的数据接口。生产应用表明,工序模板功能有助于工艺规范,整体数据库平台应用使企业专项工艺信息资源整合、积累并共享,对提质增效和信息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全产业链企业的专项工艺决策及管理升级,为滚磨光整加工行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制造技术乃至工业领域构建数据库平台并进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兴冕[7](2020)在《共享制造模式演化路径与双渠道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享制造模式不仅被认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支柱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制造业的新趋势。我国制造业存在产能供需结构不协调、制造资源利用效率低、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催生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制造等先进技术为支持的共享制造模式。作为基于共享经济的制造模式,国内外市场已有荷兰Floow2、航天云网CASICloud、智能云科iSESOL等一批共享制造服务平台。然而共享制造模式的理论研究落后于产业实践,模式发展的市场演化路径与限制因素不明致使我国政府的激励政策相对笼统且滞后;同时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欠缺与平台类企业共同开拓共享制造渠道的战略决策经验,缺乏结合共享制造模式平台匹配特征的产品定价与渠道协调研究,导致全行业对共享制造模式的市场认同及普及度有限,无法开发出共享制造模式的市场潜力。本文围绕共享制造模式的宏观市场演化路径和企业渠道策略探究开展了以下研究:针对共享制造模式演化路径与对应政府补贴激励机制优化问题,突出平台方的利益主体地位,构建共享制造的平台方、需求方、提供方演化博弈模型,推导出共享制造模式的“平台方—需求方—提供方”市场递进演化路径,结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熟度评价体系设置“达标”式政府补贴机制。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可知,考虑成熟度激励的政府补贴机制能大幅降低补贴成本、更快达到共享制造模式演化稳态。针对有代替性竞争的共享制造模式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协调问题,考虑共享制造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与产能匹配性特征,构建以制造商为主导、共享制造平台跟随的Stackelberg双渠道博弈模型,分析比较了合作决策与独立决策下双方的最优策略,结合共享制造匹配特征设计数量-匹配度折扣混合契约机制。通过数值分析给出契约中折扣代价消解渠道冲突的取值范围,并验证了契约下的制造商与平台可根据自身议价能力任意分配多余利润,这对企业开拓共享制造渠道与渠道策略起到借鉴作用。
张荣旋[8](2020)在《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高度和应用水平,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制造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随着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热潮的兴起,生产管理信息化也必然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银光公司不甘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潮流中落后,参照国内外同业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工厂方向大步迈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本文以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为主线,对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融合生产管理、信息集成、流程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内容,以优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方案为目标,根据基于企业架构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法,以公司企业愿景为指导提出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从过程控制管理、运行管理、经营决策不同层面管理需求出发,通过信息系统架构重构、重要业务管理模块流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信息化建设内容来实现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同时提出配套管理业务优化的应用系统资源及基础设施优化策略,制定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期评价,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经过信息化优化方案的实施,银光公司正在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大步迈进,这也为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姚锡凡,景轩,张剑铭,刘敏,周佳军[9](2020)在《走向新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认识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把握智能制造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评述了现有不同形式的新工业革命及其特征,分析了工业革命和市场需求对制造模式演化的影响,论述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生产3种基本生产方式所组成的长尾制造存在的必要性;探讨了智能制造随人工智能由符号智能向计算智能的演进技术路线;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工业革命与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对长尾生产方式的影响;揭示了制造业从"计算机+"走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金贺[10](2020)在《风电场和风电机组的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受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人们的全球环保意识增强,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风能因具有低成本和无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电能生产中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作为电力需求供应的重要潜力已经充分证明风能在未来几十年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然而,风电场通常坐落在偏僻地带或者近海邻域,恶劣的运行环境导致的高昂运维成本向风电行业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提高风电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风电场实际运维中因风电机组结构庞大复杂和环境恶劣等导致的维修成本较高、实际维修效果不易评估以及间歇性风速导致的能源生产中断等问题,考虑风电场中机组之间的强经济相关性,从风电场和风电机组两个维度对机组的维修决策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从多设备并联系统视角研究了风电场成组维修决策建模和优化问题。将风电场中单台机组视为一个独立运行的设备,整个风电场则可以看作一个多设备并联系统,利用排队论核心思想从固定故障率和变故障率两个层面构建了风电场成组维修决策模型。(2)研究了可修系统非完美维修效果的表达以及风电机组定周期动态非完美预防维修决策建模和优化问题。根据系统运维特性,分析了影响非完美维修效果的可测因素,构建了故障率函数更新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了考虑非完美维修效果的风电机组动态预防维修策略。(3)研究了风电场动态非完美成组维修决策建模和优化问题。基于风电场成组维修框架,在机组故障率函数更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风电场成组维修决策模型,并通过数值实验和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研究了风电场的状态成组维修决策建模和优化问题。利用状态监测技术,在已有风电场成组维修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风电场状态成组维修模型。在此过程中,分析机组在每个维修决策点上各种可能的维修场景,推导了机组的稳态概率密度函数,解决了机组之间维修相关性的问题。(5)考虑风速的间歇性影响,提出了机组的外部机会维修策略。随机风速的间歇性造成了机组不可避免的生产中断,这为风电机组的维修提供了外部机会,利用此机会研究了机组在常规运行条件下和外部机会条件下的状态维修决策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模型优化结果的经济优势。(6)研究了风电机组的内外联合机会维修决策建模和优化问题。在机组外部机会维修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故障机组提供的内部维修机会,提出了机组的内外联合机会维修策略。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合理分配维修资源,使得机组的经济效益最优。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智慧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智慧制造的提出 |
2.1 工业互联网与未来互联网 |
2.2 智慧制造概念 |
3 智慧制造进展 |
4 制造业走向智慧化分析 |
4.1 从符号智能到未来人工超级智能 |
4.2 从传统制造到智慧制造 |
4.2.1 工业革命与制造范式演化进程 |
4.2.2 智能制造走向智慧制造必然性分析 |
5 智慧制造未来研究展望 |
(1)构建未来AI+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制造 |
(2)兼容并蓄开展未来互联网研究 |
(3)实现多方面集成融合是智慧制造的关键 |
(4)走向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
6 结果与讨论 |
(3)5G背景下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和概念 |
一、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理论 |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用论 |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资产论 |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论 |
五、绩效管理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分析方法介绍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三章 ACE公司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ACE公司概况 |
一、ACE公司简介 |
二、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分析 |
第二节 ACE公司智能化管理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三节 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一、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的现状 |
二、ACE公司智能化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
三、5G环境下工业应用情况分析 |
第四章 ACE公司智能化管理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智能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一、智能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
二、智能化管理的目标 |
第二节 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的方案设计 |
一、工时评估系统建设方案 |
二、多工种完工系统建设方案 |
三、绩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四、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方案 |
五、滴滴物流系统建设方案 |
六、基于5G网络建设方案 |
第五章 ACE公司智能化管理推进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技术性保障措施 |
一、加强信息化宣传及培训 |
二、合理制定智能化管理方案 |
三、合理规划智能化网络建设 |
四、继续加强已有系统的应用 |
第二节 规章制度性保障措施 |
一、领导作用的真正落地 |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
三、全面提高员工的意识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数字孪生的新边界——面向多感知的模型构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孪生概念核心的辨析 |
2 数字孪生应用调研分析 |
2.1 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数字孪生模型 |
2.1.1 制造业 |
1)航空航天 |
2)离散制造 |
3)流程制造 |
2.1.2 智慧城市 |
2.1.3 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 |
2.2 数字孪生应用中的困难与迷思 |
3 多感知的技术与方法 |
3.1 通过多感知认识物理世界 |
3.2 多感知技术 |
4 面向多感知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 |
4.1 模型框架 |
4.2 多感知的优点 |
5 结 语 |
(5)新时代计算机智能制造模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机集成制造 |
1.1 计算机集成制造介绍 |
1.2 CIM的应用与发展 |
2 数字制造 |
2.1 数字制造的背景 |
2.2 数字制造的应用 |
3 网络制造 |
3.1 物联网 |
3.2 云制造 |
3.3 大数据 |
4 智能制造 |
4.1 智能制造的背景 |
4.2 智能制造算法 |
4.3 智能制造框架 |
4.4 智能制造的应用与研究 |
5 结束语 |
(6)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现状 |
1.2.2 工业数据库技术概要 |
1.2.3 数据库智能化应用原理与方法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体系结构 |
2.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流程分析 |
2.1.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资源 |
2.1.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集成 |
2.2 面向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 |
2.2.1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定义方法IDEF |
2.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建模方法需求 |
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 |
2.3.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功能模型 |
2.3.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组织模型 |
2.3.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模型 |
2.3.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知识模型 |
2.3.5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过程模型 |
2.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2.4.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 |
2.4.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方法层 |
2.4.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应用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参数优选案例库构建 |
3.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实例的数据分析 |
3.2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案例表征 |
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1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改进 |
3.3.2 基于减法聚类的FCM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
3.3.3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研究 |
4.1 工艺优选的融合推理模型总体设计 |
4.2 加工工艺优选的加权案例推理模型研究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 |
4.2.2 案例的匹配 |
4.2.3 案例处理 |
4.2.4 加权案例推理的仿真研究 |
4.3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
4.3.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
4.3.3 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
5.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
5.1.1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
5.1.2 数据库的系统功能结构 |
5.1.3 数据库的开发环境 |
5.1.4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用户权限模型设计 |
5.1.5 工艺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的程序实现 |
5.2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数据库平台界面 |
5.2.1 物料信息维护界面示例 |
5.2.2 工艺实例维护界面示例 |
5.2.3 案例智能优选界面示例 |
5.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在典型企业的定制化应用 |
5.3.1 企业定制化服务需求分析 |
5.3.2 基于定制化服务的数据库功能设计 |
5.3.3 实际生产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共享制造模式演化路径与双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共享制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 共享制造模式相关概念 |
2.2.1 云制造研究现状 |
2.2.2 工业互联网研究现状 |
2.3 政府激励研究现状 |
2.4 双渠道供应链及供应链协调研究现状 |
2.5 博弈论研究现状 |
2.5.1 演化博弈 |
2.5.2 Stackelberg博弈 |
2.6 本章小结 |
3 共享制造模式分析 |
3.1 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制造 |
3.2 共享制造模式的特征与构成 |
3.2.1 共享制造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
3.2.2 共享制造模式的构成 |
3.3 本章小结 |
4 考虑成熟度激励共享制造模式演化路径研究 |
4.1 模型构建 |
4.1.1 模型假设 |
4.1.2 参数设置 |
4.1.3 模型求解 |
4.2 模型分析 |
4.2.1 平台分析 |
4.2.2 提供方分析 |
4.2.3 需求方分析 |
4.2.4 综合分析 |
4.3 成熟度激励机制分析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考虑匹配度协调的共享制造双渠道决策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参数假设 |
5.2 模型构建 |
5.2.1 合作决策情况 |
5.2.2 独立决策情况 |
5.2.3 决策结果比较 |
5.3 数量-匹配度折扣契约机制 |
5.4 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思路 |
1.2.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信息化及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概念 |
2.1.1 信息化概念 |
2.1.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内涵 |
2.1.3 国内外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相关理论 |
2.2.1 智能制造的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2 现代集成制造理论 |
2.2.3 企业架构理论 |
2.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优化的方法步骤 |
2.3.1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含义 |
2.3.2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
2.3.3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优化步骤 |
第三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银光公司基本情况 |
3.1.1 银光公司概况 |
3.1.2 银光公司组织机构 |
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
3.2.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环境状况 |
3.2.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
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
3.3.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
3.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运行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
3.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的需求分析 |
第四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4.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目标及原则 |
4.1.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
4.1.2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目标 |
4.1.3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原则 |
4.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架构优化方案 |
4.2.1 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及功能说明 |
4.2.2 生产管理信息化信息架构优化方案 |
4.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集成优化方案 |
4.3.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集成优化 |
4.3.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集成优化 |
4.3.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管理集成优化 |
4.4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核心业务流程优化 |
4.4.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流程优化 |
4.4.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流程优化 |
4.4.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流程优化 |
4.5 银光公司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
4.5.1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
4.5.2 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
4.6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方案 |
4.6.1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4.6.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制造拓展 |
第五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
5.1.1 阶段化实施策略 |
5.1.2 风险识别及规避措施 |
5.2 实施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制度保障 |
5.2.4 技术持续优化 |
5.3 实施效果评价 |
5.3.1 经济效益分析 |
5.3.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走向新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业革命与制造模式的演化 |
2 新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 |
2.1 智能制造演进 |
2.2 新工业革命与新一代智能制造 |
3 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
3.1 从百花齐放走向统一融合 |
3.2 从集中走向分布、从被动走向主动 |
4 走向现实的长尾智能制造 |
5 智能制造展望 |
6 结束语 |
(10)风电场和风电机组的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 |
1.1.2 风电机组的最优维修决策研究 |
1.1.3 风电场的最优维修决策研究 |
1.2 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维修决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维修决策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场维修决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排队论的风电场成组维修决策 |
2.1 成组维修策略 |
2.1.1 系统假设 |
2.1.2 维修策略描述 |
2.1.3 成组维修决策模型 |
2.2 故障机组的维修排队模型 |
2.2.1 故障机组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 |
2.2.2 故障机组相继到达的时间间隔 |
2.3 固定故障率下成组维修模型 |
2.3.1 固定故障率下故障机组停机时间期望值 |
2.3.2 固定故障率下目标函数求解 |
2.4 变故障率下成组维修模型 |
2.4.1 故障机组的到达规律 |
2.4.2 变故障率下故障机组的平均等待时间 |
2.4.3 变故障率下目标函数求解 |
2.5 数值实验 |
2.5.1 固定故障率下维修优化模型验证 |
2.5.2 固定故障率下策略对比 |
2.5.3 固定故障率下灵敏度分析 |
2.6 变故障率下数值实验 |
2.6.1 变故障率下成组维修优化模型验证 |
2.6.2 变故障率下策略对比 |
2.6.3 变故障率下灵敏度分析 |
2.7 案例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电机组动态非完美预防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 |
3.1 可修系统故障率函数更新模型 |
3.1.1 可修系统虚龄因子 |
3.1.2 可修系统虚拟役龄 |
3.1.3 可修系统故障率更新因子 |
3.1.4 可修系统故障率函数更新模型 |
3.2 故障率函数更新模型验证 |
3.2.1 模型正确性分析 |
3.2.2 模型灵敏性分析 |
3.3 .案例分析 |
3.4 动态非完美预防维修模型 |
3.4.1 系统定义 |
3.4.2 系统假设 |
3.4.3 动态非完美预防维修策略 |
3.4.4 费用率模型 |
3.5 维修次数、维修成本及维修时间 |
3.5.1 小修次数 |
3.5.2 小修成本和小修时间 |
3.5.3 预防非完美维修成本、维修时间及有效度 |
3.5.4 停机时间和停机损失 |
3.5.5 维修准备成本 |
3.5.6 总维修成本和总维修时间 |
3.5.7 机组有效度 |
3.5.8 目标模型 |
3.6 模型最优解分析 |
3.6.1 决策变量对费用率目标值的影响 |
3.6.2 决策变量对有效度的影响 |
3.7 应用研究 |
3.7.1 模型参数取值 |
3.7.2 模型中虚龄因子和故障率更新因子的变化 |
3.7.3 模型经济性分析 |
3.7.4 模型灵敏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非完美维修效果的风电场动态成组维修决策 |
4.1 系统描述 |
4.1.1 系统假设 |
4.1.2 动态成组维修策略描述 |
4.1.3 成组维修维修决策模型 |
4.2 机组的故障率函数和平均维修时间 |
4.2.1 机组的故障率函数 |
4.2.2 故障机组的平均维修时间 |
4.3 故障机组的平均等待时间 |
4.4 数值实验 |
4.4.1 模型经济性 |
4.4.2 灵敏性分析 |
4.5 实例分析 |
4.5.1 动态成组完美维修 |
4.5.2 动态成组非完美维修 |
4.5.3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状态维修的风电场成组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 |
5.1 系统描述 |
5.1.1 单台机组状态建模 |
5.1.2 模型假设 |
5.1.3 状态成组维修策略 |
5.2 状态成组维修模型 |
5.2.1 系统状态成组维修概率的确定 |
5.2.2 成本率模型 |
5.3 机组的稳态概率密度函数 |
5.3.1 机组维修情景分析 |
5.3.2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求解 |
5.4 数值实验 |
5.4.1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模型验证 |
5.4.2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正确性分析 |
5.4.3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在具体维修策略优化中的有效性分析 |
5.5 算例分析 |
5.5.1 状态成组维修模型求解 |
5.5.2 策略比较 |
5.5.3 灵敏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风速间歇性的风电机组外部机会维修决策 |
6.1 问题描述 |
6.1.1 WT的退化过程 |
6.1.2 外部维修机会 |
6.1.3 外部机会维修策略 |
6.2 外部机会维修模型 |
6.2.1 成本率模型 |
6.2.2 常规运行条件下的平均更新成本和更新长度 |
6.2.3 外部机会条件下的平均更新成本和更新长度 |
6.3 数值实验 |
6.3.1 策略对比 |
6.3.2 .灵敏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风电机组内外联合机会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 |
7.1 系统描述 |
7.1.1 系统退化特征 |
7.1.2 内外联合机会维修策略 |
7.1.3 成本率模型 |
7.2 四种情境下的更新成本和长度 |
7.3 WT的稳态概率密度函数 |
7.3.1 维修场景分析 |
7.3.2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的数值求解 |
7.4 数值实验 |
7.4.1 稳态概率密度函数验证 |
7.4.2 模型优化求解 |
7.4.3 策略比较 |
7.4.4 灵敏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四、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智慧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J]. 马南峰,姚锡凡,王柯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2
- [2]智能制造——比较性综述与研究进展[J]. 王柏村,陶飞,方续东,刘超,刘宇飞,Theodor Freiheit. Engineering, 2021(06)
- [3]5G背景下ACE公司智能化管理研究[D]. 汪志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数字孪生的新边界——面向多感知的模型构建方法[J]. 刘青,刘滨,张宸.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21(02)
- [5]新时代计算机智能制造模式的研究进展[J]. 李佳意,董万鹏,任梦,张吉超,弓成美琪.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1(03)
- [6]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D]. 高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7]共享制造模式演化路径与双渠道策略研究[D]. 王兴冕.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D]. 张荣旋. 兰州大学, 2020(01)
- [9]走向新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J]. 姚锡凡,景轩,张剑铭,刘敏,周佳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09)
- [10]风电场和风电机组的维修决策建模与优化研究[D]. 王金贺.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