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铂卤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和电导率

含铂卤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和电导率

一、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飞[1](2019)在《过渡金属单质与合金相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过渡金属氧化物本征电子导电性差的问题以及金属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研究较少的问题,提出了液相合成结合固相合成的两步化学法来实现金属氧化物材料向金属单质材料的转变,并且同时实现了金属氧化物本征电子导电性的改变。进一步研究了固态相变过程中材料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变化,初步探索了三种金属单质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并进一步讨论了本征电子导电性的改变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采用湿化学法以及后续煅烧处理制备了氧化镍(简单化学沉淀法),四氧化三钴(简单化学沉淀法)以及氧化铜(水热法)材料,进一步采用氨气诱导还原的方法,最终实现了三种氧化物通过固相反应转变为金属镍,金属钴以及金属铜三种单质。单电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6 mol L-11 KOH电解液中,金属单质镍,金属单质钴以及金属单质铜分别展现出311,209,99 F g-1的比容量,均高于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相应的氧化物材料(127 F g-1氧化镍,105 F g-1四氧化三钴,42 F g-1氧化铜)。电流密度从0.5 A g-1增大至10 A g-1(金属镍,1 A g-1增大至10 A g-1),金属单质镍,金属单质钴以及金属单质铜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7%,65%,64%,同样高于相应的三种氧化物(47%氧化镍,55%四氧化三钴,57%氧化铜)。循环测试结果表明三种金属单质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金属单质镍102%,10000次;金属单质钴114%,10000次;金属单质铜114%,40000次。基于以上三种金属材料体系,我们组装了活性炭//金属单质混合型电容器,均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第二,通过简单的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硼化钴合金材料。单电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其在6 mol L-1KOH电解液中测试时可以展现出高达414 F g-1比容量,电流密度为0.5 A g-1。电流密度增大二十倍时(0.5 A g-1至10 A g-1),其展现出69%的容量保持率。组装的活性炭//非晶硼化钴合金混合型电容器的比容量可达64 F g-1,循环20000次容量几乎不衰减,在功率密度为200 W kg-1时,能量密度可达23 Wh kg-1。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初步证明了金属单质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氧化物材料本征电子导电性的改变对于材料比容量,倍率以及电化学储能机制均有一定的影响。

杨薇[2](2018)在《基于稀土配合物及稀土纳米片的荧光探针及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发光性,磁性以及配位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和研究新型的配位化合物,功能性超分子,自组装系统以及荧光传感器;在生物上的应用有细胞成像,荧光响应探针,核磁共振成像及多光子激发等。稀土纳米片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并且稀土纳米片克服了稀土配合物不稳定,在有机溶剂中易溶出,易团聚猝灭的缺点。本论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首先研究了三种铕配合物对胆红素的检测作用,发现三种配合物对胆红素都有很好的检测性,其线性,灵敏度,猝灭率都表现良好。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这三种配合物中以Htta为配体的配合物灵敏性最高,猝灭率最高。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发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分析,系统讨论了配合物天线效应的机理,并建立相应模型。同时还对Eu(III)-tta配合物探针在医疗检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2.从二维材料石墨烯中获得灵感将稀土材料制备成二维稀土纳米片。稀土纳米片不仅能有效改善稀土配合物不稳定,而且具有纳米片独特的物理性质。因其氧化物纳米片中不含羟基,发光强度得到提升。该纳米片被用于检测胆红素效果良好。通过电泳沉积将纳米片沉积到导电玻璃表面,并用高分子膜修饰,制备了新型胆红素传感器。3.制备了一种Htta修饰的聚苯乙烯(PS)膜包裹的Eu3+掺杂的氧化物纳米片能同时检测气体,液体中的分子氧。在激发光356 nm激发下,纳米片(TTA)/PS传感器随着氧气浓度(或分压)增加,发光强度减弱。通过结构及荧光动力学分析,探讨该传感器的敏感机理。4.磺基水杨酸(SSA)是Tb3+的优良配体,能大大增强其发射光强度。有毒离子铬酸根(CrO42-)大量存在于矿山地区和一些金属加工厂,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CrO42-能有效猝灭Tb(SSA)4发光,Tb(SSA)4相对发光强度和CrO42-浓度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高并且对CrO42-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以磺基水杨酸(SSA),作为插层剂和配体合二为一,制备了Tb3+掺杂氢氧化物纳米片。制备得到的SSA修饰的铽掺杂的氢氧化物纳米片对胆红素,CrO42-都有很好的检测作用,对氧气不敏感。

姜薇薇[3](2008)在《器件的材料和结构对其蓝色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实现全彩色电致发光显示必需的三基色之一,蓝色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改善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着重从器件结构和材料入手,对蓝色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和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提高的途径进行了探索。首先针对无机电致发光蓝光发射亮度低的问题,研究了器件结构和材料对蓝色无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采用具有电子加速能力的SiO2代替传统夹层结构中的绝缘层,制备了分层优化结构的ZnSe电致发光器件,观察到了传统夹层结构所没有的ZnSe层电致发光。在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中观察到469nm的ZnSe带间跃迁和544nm的ZnSe层缺陷发光。二者跃迁过程的上能级相同。讨论了器件的发光机理,认为是初电子经过SiO2层加速,获得较高能量,然后碰撞ZnSe分子,将其价带的电子激发到导带,再跃迁回价带或缺陷能级与空穴复合发光。这种发光方式类似于阴极射线发光,只不过电子在固体中而不是真空中加速,因此属于固态阴极射线发光(SSCL)。这个结果将SSCL从有机材料扩展到无机材料,为实现蓝色无机电致发光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分层优化结构ZnSe薄膜器件的基础上,对器件结构进行改进,即在发光层中插入一层SiO2,得到了改进分层优化结构器件。其SSCL强度比分层优化结构器件的SSCL强度高约1倍。这是因为:1)插层SiO2对电子有加速、倍增的作用,也能引起SSCL,而SSCL在薄层中进深很浅,所以两部分发光比单独一层亮度高,提高了过热电子的平均能量;2)SiO2的导带底位于ZnSe导带底以上0.5eV,在插层SiO2中加速后的过热电子从SiO2进入ZnSe中可获得0.5eV的能量;3)插层SiO2与ZnSe层产生两个界面,因此初电子来源增加,则初电子数目也增加,过热电子的数目也会随之增加。基于无机蓝色电致发光对基质材料带隙要足够大的要求,试制了不同组分的(znS)x(MgO)1-x材料,发现在保持蒸镀周期中ZnS薄膜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MgO薄膜厚度的增加,材料带隙逐渐展宽,这可有效避免发光中心激发态上电子的离化,减少了无机蓝色电致发光的丢失,为获得高效无机蓝色电致发光提供了可能。尽管上述器件材料和结构的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蓝色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但仍与实用化要求具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和效率则更加接近实用水平。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研究了器件结构和材料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在常用三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将具有空穴阻挡性能的有机材料Alq3或BCP插入到阳极ITO和空穴传输兼发光层NPB界面处,通过这种结构的改进使得NPB的蓝色发光大大增强。研究了插入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发现只有在适当厚度时才能提高器件性能。由于BCP空穴阻挡性能比Alq3的要强,因此器件达到最佳性能所需BCP插入层厚度比Alq3的薄。除器件结构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之外,合适的蓝光有机材料选择也很重要。研究了两种常用蓝光有机材料TPB和DPVBi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按相同掺杂浓度将二者分别掺杂到PVK中,对它们的光谱性质进行分析,再根据能量转移量子效率的推导,认为能量从PVK到DPVBi的传递比到TPB的更加有效,从而能够在相同掺杂浓度下得到更高的发光亮度。为了进一步证明PVK与DPVBi之间的有效能量传递,以Rubrene为探针,研究了不同器件结构中DPVBi的蓝色电致发光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驱动电压增加,掺杂型器件中DPVBi蓝色发射相对于Rubrene发光的增长幅度比DPVBi作为单独发光层器件的小,说明其发光机理以能量传递为主,从而找出了利用DPVBi与掺杂主体PVK之间的有效能量传递获得高效蓝色电致发光的直接证据。此外DPVBi在PVK中的掺杂浓度为15wt%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鉴于蓝色有机电致发光亮度上的优势,又尝试利用有机无机复合结构来提高蓝色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并对提高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发现利用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的无机材料ZnS作为有机器件中的电子传输层、蓝色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传输层PVK中掺入ZnS纳米粒子、有机无机复合蓝色电致发光器件不同界面处LiF修饰层的插入主要都是通过增加电子注入或减少空穴注入使得载流子浓度趋向平衡,最终提高器件性能。对于Tandem结构的蓝色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则是利用Au作为电荷生成层分别提供电子和空穴,将两个发光单元连接起来,在相同驱动电压下获得了高于单个发光单元的电流效率,而且Au层与相邻有机层形成界面偶极层,导致两个发光单元相对发光强度的差异。总结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器件结构,可以明显改善蓝色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但是无机蓝色电致发光的亮度依然较低,而有机蓝色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较差。相比之下,有机无机复合蓝色电致发光器件能够利用有机、无机材料各自的优点获得更好的蓝光发射性能,它是一种更有发展前景的电致发光器件。当然无论哪种类型的器件,都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界面、器件稳定性和寿命等。

曾健平,颜永红,陈小华,彭景翠[4](1999)在《K3C60电导率计算》文中提出提出了一个描述K3C60的完整Hamiltonian量,利用Green函数方法求出了计算其电导率的公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相符.

彭景翠,陈小华,李宏建,申文高,邵力祥[5](1995)在《基态非简并的共聚物的掺杂机制》文中指出根据共聚物掺杂后电导及光学性质的改变,提出了基态非简并的共聚物的掺杂机制;沿链是极化子和双极化子态,而链间是由于双极化子的跳跃;较好地解释了有关实验事实.

彭景翠[6](1992)在《准一维含铂混合价化合物中的激光诱导光吸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准一维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HMPC)中的激光诱导光吸收。在总结、分析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激光诱导光吸收机制,分别计算卤素(X)离子交替形变和描述极化子周围的X离子晶格形变这两种情况下的激光诱导光吸收谱,并与实验事实进行比较。

彭景翠[7](1991)在《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一个描述掺杂的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HMPC)的模型Hamiltonian,利用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掺杂的HMPC的电导,详细讨论了掺杂的感应缺陷态,得到与实验符合得较好的结果。

二、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论文提纲范文)

(1)过渡金属单质与合金相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1 发展历程
        1.2.2 储能机制分类
        1.2.3 超级电容器器件的分类
        1.2.4 电极材料类型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1.4 金属材料及合金材料研究现状
        1.4.1 金属材料研究现状
        1.4.2 过渡金属硼化物合金材料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3 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4 课题的创新性
        1.5.5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第2章 实验、表征及测试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表征部分
    2.3 测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电化学测试手段
        2.3.3 三电极体系单电极系统的构筑
        2.3.4 两电极体系混合型电容器的构筑
第3章 金属单质镍的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金属单质镍的制备过程
        3.2.1 氧化镍前驱体的合成
        3.2.2 金属单质镍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镍成分分析
        3.3.2 金属镍结构及形貌分析
        3.3.3 金属镍单电极电化学性能分析
        3.3.4 活性炭//金属单质镍混合型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单质钴的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金属单质钴的制备过程
        4.2.1 四氧化三钴前驱体的合成
        4.2.2 金属单质钴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钴单质成分分析
        4.3.2 金属钴单质结构及形貌分析
        4.3.3 金属钴单电极电化学性能分析
        4.3.4 活性炭//金属单质钴混合型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单质铜的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金属单质铜的制备过程
        5.2.1 碱式碳酸铜的合成
        5.2.2 氧化铜的合成
        5.2.3 金属单质铜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单质铜成分分析
        5.3.2 金属单质铜结构及形貌分析
        5.3.3 金属单质铜单电极电化学性能分析
        5.3.4 活性炭//金属单质铜混合型电容器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相合成非晶硼化钴合金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非晶硼化钴合金的制备过程
        6.2.1 非晶硼化钴合金的合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非晶硼化钴合金成分, 结构形貌及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分析
        6.3.2 非晶硼化钴合金单电极电化学性能分析
        6.3.3 活性炭//非晶硼化钴合金混合型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稀土配合物及稀土纳米片的荧光探针及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
        1.1.1 稀土元素
        1.1.2 稀土元素的发光机理和发光特性
    1.2 稀土有机配合物
        1.2.1 三价稀土离子的跃迁类型
        1.2.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敏化过程
        1.2.3 稀土配合物的配位数和配位原子
        1.2.4 β-二酮稀土配合物
    1.3 稀土纳米材料
        1.3.1 纳米材料
        1.3.2 稀土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纳米材料的组装技术
        1.4.1 PG聚合物接枝
        1.4.2 CVD化学气相沉积法
        1.4.3 LBL自组装技术
        1.4.4 EPD电泳沉积自组装
    1.5 稀土纳米材料的应用
        1.5.1 磁学上的应用
        1.5.2 催化上的应用
        1.5.3 陶瓷材料上的应用
        1.5.4 储氢材料上的应用
        1.5.5 在半导体和发光材料上的应用
        1.5.6 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6 稀土传感器
        1.6.1 稀土探针的作用机理
    1.7 稀土传感器类型
        1.7.1 气体传感器
        1.7.2 离子、pH和碳氢化合物传感器
        1.7.3 磁场传感器
    1.8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使用非酶β-二酮衍生配体的铕配合物作为发光探针在血清中选择性检测总胆红素
    2.1 引言
    2.2 实验及性能表征部分
        2.2.1 化学品、试剂和仪器
        2.2.2 制备β-二酮配体
        2.2.3 制备Eu(ectfd)_3,Eu(tta)_3和Eu(dbt)_3
        2.2.4 Eu(ectfd)_3,Eu(dbt)_3,和Eu(tta)_3对BR的荧光响应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配体与Eu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Eu配合物与不同β-二酮衍生配体的发光性质及其对BR的发光反应
        2.3.3 BR与配合物Eu(ectfd)_3,Eu(dbt)_3,和Eu(tta)_3的相互作用
        2.3.4 pH对Eu(ectfd)_3,Eu(tta)_3和Eu(dbt)_3的影响以及Eu(tta)_3在人体血清中检测BR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β-二酮修饰的稀土氧化物纳米片胆红素探针及薄膜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品、试剂和仪器
        3.2.2 Eu(III)掺杂的氧化钇纳米片的合成
        3.2.3 Eu(III)掺杂的氧化钇纳米片传感器的合成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Eu(III)掺杂的氧化钇及其纳米片结构和性质
        3.3.2 β-二酮修饰Y~(3+)(Eu~(3+))氧化物纳米片胆红素荧光探针
        3.3.3 高分子薄膜的选择及性能讨论
        3.3.4 β-二酮修饰Y~(3+)(Eu~(3+))氧化物纳米片荧光薄膜传感器检测胆红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β-二酮修饰Eu(III)掺杂的氧化钇纳米片的荧光氧传感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品、试剂和仪器
        4.2.2 Eu(III)掺杂氧化钇纳米片薄膜氧传感器的合成
    4.3 结果讨论
        4.3.1 稀土氧化物纳米片的性质
        4.3.2 高分子包裹膜的选择及性能讨论
        4.3.3 稀土纳米片传感器对DO的响应
        4.3.4 稀土纳米片传感器对GO的响应
        4.3.5 氧气对纳米片(TTA)/PS猝灭机理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磺基水杨酸铽配合物荧光探针和磺基水杨酸修饰的铽掺杂氢氧化钇纳米片荧光薄膜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品,试剂,仪器
        5.2.2 探针及薄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b(SSA)_4荧光探针检测CrO_4~2
        5.3.2 Tb3+掺杂的氢氧化钇纳米片薄膜传感器的结构
        5.3.3 纳米片薄膜传感器检测CrO_4~2
        5.3.4 纳米片薄膜传感器检测BR
        5.3.5 纳米片薄膜传感器检测O_2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一试剂名称缩写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器件的材料和结构对其蓝色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无机电致发光(IEL)的研究进展
    1.2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机理
        1.2.1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机理
        1.2.2 分层优化方案提出的依据
    1.3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影响因素
        1.3.1 基质材料的选择
        1.3.2 电子能量输运
        1.3.3 碰撞激发截面
        1.3.4 场致猝灭
        1.3.5 能量驰豫
    1.4 有机电致发光(OEL)的研究进展
    1.5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机理
    1.6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影响因素
        1.6.1 材料的选择原则
        1.6.2 载流子输运
        1.6.3 激子的产生与复合
        1.6.4 能量传递
    1.7 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
    1.8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提出和发展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的一般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材料的制备
        2.1.2 器件的制备
    2.2 性能表征
        2.2.1 光谱及其测量
        2.2.2 亮度与效率及其测量
        2.2.3 电流—电压曲线及其测量
        2.2.4 亮度—电压曲线及其测量
        2.2.5 器件色度及其测量
3 无机材料和结构对蓝色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分层优化结构中ZnSe薄膜的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
        3.2.1 实验部分
        3.2.2 ZnSe薄膜的发光性能及机理分析
    3.3 ZnSe薄膜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亮度的提高
        3.3.1 改进分层优化结构提出的依据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无机电致发光基质材料的试制
        3.4.1 薄膜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3.4.2 器件制备及测试
        3.4.3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有机材料和结构对蓝色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有机插层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4.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4.2.2 器件制备及测试
        4.2.3 有机插层提高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机理分析
        4.2.4 不同有机插层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蓝光有机材料对器件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4.3.1 掺杂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4.3.2 器件制备及测试
        4.3.3 两种蓝光有机材料与PVK间能量传递的对比
        4.3.4 PVK与蓝光材料DPVBi之间能量传递的直接证据
        4.3.5 蓝光有机材料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有机无机复合结构对蓝色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以ZnS为电子传输层的蓝色电致发光器件
        5.2.1 器件制备及测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ZnS纳米材料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5.3.1 器件制备及测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LiF修饰层位置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5.4.1 器件制备及测试
        5.4.2 结果与分析
    5.5 Tandem结构的蓝色电致发光器件
        5.5.1 器件制备及测试
        5.5.2 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渡金属单质与合金相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性质研究[D]. 高建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2]基于稀土配合物及稀土纳米片的荧光探针及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D]. 杨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器件的材料和结构对其蓝色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D]. 姜薇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4]K3C60电导率计算[J]. 曾健平,颜永红,陈小华,彭景翠. 量子电子学报, 1999(06)
  • [5]基态非简并的共聚物的掺杂机制[J]. 彭景翠,陈小华,李宏建,申文高,邵力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6)
  • [6]准一维含铂混合价化合物中的激光诱导光吸收[J]. 彭景翠. 物理学报, 1992(06)
  • [7]含铂卤素桥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与电导[J]. 彭景翠. 物理学报, 1991(01)

标签:;  ;  ;  ;  ;  

含铂卤桥混合价化合物的掺杂和电导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