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胜前进 再创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宋成君,江仲[1](2020)在《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一重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实》文中研究指明接到赴一重采访的任务令我十分兴奋。在齐齐哈尔这座重工业城市,一重因其规模大、规格高,是全市当年号称"八大国营"企业中的龙头之首,所以也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然而曾几何时,一重相当沉寂,几乎无声无息,直到2016年新班子上任,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迅速好转。特别是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重后,企业乘胜前进,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重的"国宝"雄姿又开始重回众人视野。
罗奥[2](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朱年宏[3](2020)在《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梁精神作为诸多中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军民大生产运动等革命实践,又在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锤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精神形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本论文将着重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地分析了吕梁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地理条件基础和实践基础三个部分,吕梁精神的发展过程则由抗战时期的初步尝试、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组成;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探析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的各自具体表现进而详细地阐述其科学内涵;第四部分为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其时代价值在于能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中部迅速崛起、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途径是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在能源产业发展中践行。
焦喜峰[4](2009)在《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论,是现代文章学分类中新闻文的一种,是媒体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在现代中国媒体的社论中,《人民日报》社论最为典型,它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声音和意见,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宣传方面有着最为强势的传播效果。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迁,《人民日报》社论经历了从稚嫩到较为成熟的写作、传播发展阶段。作为典型文章学研究文本的《人民日报》社论,在坚持对中国古典文章学理论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不断汲取现代传播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写作模式、语言风格和章法结构,具有较高的文章学研究价值。本选题从交叉研究的视角出发,融合文章学和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人民日报》社论进行多角度的探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社论的定义、源流进行概说,并着重阐述社论文章的典型性和价值体现。第二章主要运用文章学的研究方法,对社论的风格特色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解析。第三章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探讨社论写作的章法与技法的发展变化。第四章是结语部分,本章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社论的传播过程及效果,总结了社论的社会功能。本文对《人民日报》近三十年社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拓展文章学研究视野、指导社论传播实践等方面起到有益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刘姝岩[5](2019)在《《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两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人民了解党和国家重大决议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了解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目标和重点、了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信息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总是能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大会的精神和指示,其社论更是代表了编辑部的最高水平。本文以1978-2018年《人民日报》的“两会”社论为研究对象,探讨这40年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两会”制度的完善,其社论的话语呈现出哪些特征并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角度综合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会”社论的话语建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从报道数量、刊载版面、篇幅特色、新闻图式和主题结构五个方面着手,对“两会”话语的宏观层面进行阐释与分析。随后依次对标题、叙述视角、措辞风格和修辞类型进行研究,归纳了《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在微观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呈现出的具体特征。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两会”话语文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表现出的特征和变化并从语境的视角剖析影响话语现实建构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大体呈现“稳中有变”的话语建构特征。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是《人民日报》针对“两会”议题长期坚持的报道策略;通过“两会”这一窗口,《人民日报》社论凸显了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具体的变化表现为:“两会”社论的整体篇幅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向;客观性和准确性日渐提升;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这些“两会”话语的变迁,主要受到经济、政治和新闻认知等三方面语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媒体重视受众需求等因素都促成了“两会”话语的革新和进步。
林振平[6](2001)在《走自己的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包括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衔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两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80年积累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经验中,不唯书,不唯洋,坚持走自己的路,是贯穿肋年奋斗历程的一根红线。充分认识、继承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乘胜前进、再创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山野村夫[7](1997)在《艰苦创业,再创辉煌——赴开封柳园热能设备集团公司采访纪实》文中研究表明 我早已听到过刘成银同志艰苦创业、成就辉煌、闻名全国的事迹,并早有采访学习的宿愿,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近又听到他因公急于考察项目而出车祸牺牲了……我不禁陡然大惊,为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而惋惜万分!更感到刘成银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开封市柳园水暖器材厂(现已成为开封柳园热能设备集团公司)今日之面貌将会怎么样呢?作为记者的我,未能亲临其境去采访.深感内疚!于
李昉[8](2020)在《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种文明的诞生,是由一代又一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构成的。舞剧典型形象的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塑造这些鲜活的生命体。中国舞剧以这鲜活的生命体为载体,传递精神信仰,增进民族凝聚力。借助舞剧这一世界通用语言,以一种可被全世界接纳和追随的姿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典型理论结合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形态分析理论来研究舞剧时可以得出:中国舞剧文化艺术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中为本、为体,以外为末、为用的不断地对外吸收、借鉴、融合的历史。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舞剧系列典型形象的创造,证明了中国舞剧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艺术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独有的典型形象发展脉络,承载的是国民精神的精华。中国舞剧典型形象蕴含了中国舞剧人对于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表现手法探索的不懈探索,形成了“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的艺术追求。构成了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为特征的五大典型形象“类型群”。中国舞剧的典型形象创造一直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舞剧性格的成长性、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中国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语言风格的营造需要“表意优先”、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中国当代舞剧为形成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薛宝书,孙顒,陈夷茁,甄树声,谢洪涛,刘萍,吴运金,车吉心,邱久钦,吴至强,李正培,姚康乐,贺全礼,旺堆次仁,米吉提,杨振华[9](2001)在《情系出版,世纪抒怀——局长展望新世纪》文中研究指明
贾偲麟[10](2015)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党和国家控制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自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旦社论作为《人民日报》新一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它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代表着我国报纸议程设置的最高标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设置的议题反映了新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对各个社会工作的展望。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1949-2015年间的所有元旦社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六十七篇元旦社论进行了定量研究,以SPSS软件为主,利用EXCEL图表作补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又从每个时期社论中选择了经典的片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本研究与之前专家学者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研究视角不同的是:本研究将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议程设置这一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上,试图借助议程设置这一理论视角,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探究其六十七年议程设置的变迁,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希望能给我国党报社论在今后的议程设置和写作方面带来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本研究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共包括四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介绍并使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六十七年发展总体趋势和特点。第二章把《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按历史节点分成了四个时期,通过数据与分析总结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各个时期议程设置的特点。第三章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给我国报纸议程设置带来的启示,分别从元旦社论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怎样有机的结合新闻性与宣传性、如何加强议程设置和传播观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语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乘胜前进 再创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乘胜前进 再创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一重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的铃声,而是我心中的梦想!” |
二、从“变”到“活” |
三、“你们是有功之臣” |
四、“刀客”桂玉松说,我们走了,这个第一谁干哪? |
五、“有尊严地去生活” |
六、浴火重生 |
七、科技创新奖背后的故事 |
八、“长子”的红色基因 |
九、凝神铸魂,强筋壮骨 |
十、咱们工人有力量 |
十一、百花开满枝头 |
十二、而今迈步从头越 |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量统计 |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
一、转载中央党报 |
二、转载地方党报 |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
一、历史文化基础 |
二、地理条件基础 |
三、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吕梁精神的发展进程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形成 |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 |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前行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精神 |
一、敢于突破困难 |
二、勇于承担重任 |
第二节 顾全大局精神 |
一、平凡中的伟大 |
二、再添不凡力量 |
第三节 自强不息精神 |
一、奋发图强 |
二、永不懈怠 |
第四节 勇于创新精神 |
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 |
一、助推吕梁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带动中部迅速崛起 |
三、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 |
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二节 弘扬吕梁精神的途径 |
一、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吕梁精神 |
二、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吕梁精神 |
三、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吕梁精神 |
四、在能源产业改革中践行吕梁精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作为文章学研究对象的社论分析 |
(一) 社论概说 |
(二) 社论源流 |
(三) 社论作为文章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四) 社论文章的价值体现 |
(五) 作为文章学研究对象的《人民日报》社论 |
二、社论的风格 |
(一) 社论文体的风格特征 |
1. 社论的风格成因 |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日报》社论的风格特征 |
(二) 社论文章的质美 |
1. 说理明决的理性之美 |
2. 表意抒情的感染力量 |
三、社论的章法与技法研究 |
(一) 对古典文章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
1. 对“文道论”的继承和发扬 |
2. 对“文法论”的继承和发扬 |
(二) 新时期社论章法技法的历史演进 |
1. 文面表情的多样化 |
2. 章法结构的稳定性 |
3. 句式使用的严整性 |
4. 语言运用的规范化 |
(三) 走向稳定成熟的社论文章表现形式 |
1. 承担传播政治思想的责任 |
2. 坚守陈言务去的写作规范 |
四、《人民日报》社论的社会功能 |
(一) 社论反映历史轨迹 |
1. 社论反映历史是由社论的功能定位决定的 |
2. 社论反映历史由社论的选题范围决定的 |
(二) 社论强势的传播模式及效应 |
1. 社论的写作过程 |
2. 社论的传播过程和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闻话语研究综述 |
1.2.2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综述 |
1.2.3 社论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1 话语和话语分析 |
1.3.2 新闻话语分析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径与文章架构 |
1.4.1 研究路径 |
1.4.2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宏观话语分析 |
2.1 报道数量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整体增加较为固定 |
2.2 刊载版面 |
2.2.1 概念界定 |
2.2.2 集中头版彰显新闻价值 |
2.3 篇幅特色 |
2.3.1 概念界定 |
2.3.2 趋于简洁内容凝练 |
2.4 新闻图示 |
2.4.1 概念界定 |
2.4.2 选择性呈现核心要素突出报道重点 |
2.5 主题结构 |
2.5.1 概念界定 |
2.5.2 样本分析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微观结构分析 |
3.1 标题选用 |
3.1.1 词语选择——反映社会热点传达思想情感 |
3.1.2 结构选择——多用祈使句和对称句型 |
3.2 叙述视角 |
3.2.1 第一人称为主 |
3.2.2 复合视角或为主要方向 |
3.3 措辞风格 |
3.3.1 刚健有力 |
3.3.2 典雅大方 |
3.4 修辞类型——隐喻 |
3.4.1 旅途隐喻 |
3.4.2 建筑隐喻 |
3.4.3 战争隐喻 |
第四章 稳中有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变迁)与语境分析 |
4.1 “稳”——《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 |
4.1.1 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 |
4.1.1.1 特征呈现 |
4.1.1.2 原因分析 |
4.1.2 凸显我国民主政治进程 |
4.1.2.1 特征呈现 |
4.1.2.1 原因分析 |
4.2 “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变迁 |
4.2.1 篇幅逐渐缩短和精炼 |
4.2.2 客观性、准确性日渐提升 |
4.2.3 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 |
4.2.4 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 |
4.3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变迁的语境分析 |
4.3.1 经济语境 |
4.3.1.1 经济结构调整 |
4.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4.3.1.3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
4.3.2 政治语境 |
4.3.2.1 推进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 |
4.3.2.2 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
4.3.3 新闻认知语境 |
4.3.3.1 媒介功能的转变 |
4.3.3.2 媒体服务理念的凸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相关信息统计表 |
附录2 :历年“两会”社论社会热点词汇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
一、为何要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
二、如何来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
第二节 选题范围及理论依据 |
一、选题范围 |
二、理论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第一条进路:中国舞剧相关文献综述 |
二、第二条进路:艺术典型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三、第三条进路:舞蹈形态分析相关文献综述 |
四、拟解问题 |
第一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时代特征研究 |
第一节 “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49-1966) |
一、“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
二、“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
小结 |
第二节 “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78-1989) |
一、“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
二、“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
小结 |
第三节 “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90-2012) |
一、“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
二、“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
小结 |
第四节 “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2013-2019) |
一、“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
二、“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形态构成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当代舞剧形象的主要构成类型 |
一、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 |
二、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 |
三、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 |
四、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 |
五、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 |
第二节 中国当代舞剧革命者典型形象分析 |
一、从“报私仇”到“为人民”——《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 |
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傲雪花红》的刘胡兰 |
三、奏响民族救亡最强音——《铁道游击队》英雄群像 |
四、“双面英雄”——《永不消逝的电波》 |
第三节 中国当代舞剧奉献者典型形象分析 |
一、《敦煌》守护人的“爱的奉献” |
二、“不荒芜”的《戈壁青春》 |
三、奉献精神筑成双重生命的《天路》 |
四、伟大出自平凡——《草原英雄小姐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未来创造展望 |
第一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历史经验反思 |
一、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
二、在舞剧性格的成长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
三、在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
第二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时代风尚体悟 |
一、“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
二、“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三、“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舞剧本体求索 |
一、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坚持“以人为本” |
二、舞剧语言风格的营造坚持“表意优先” |
三、舞剧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回顾 |
二、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 |
二、 相关概念解释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简介 |
第一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内容分析 |
一、 样本选择 |
二、 类目建构 |
三、 信度检验 |
四、 统计方式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 标题议题类型向具体议题型发展 |
二、 标题议题领域具有交叉性的特点 |
三、 社论字数呈现精简化趋势 |
四、 社论写作具有固定模式 |
五、 社论议题与历史关联度高 |
第二章 各个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政治经济军事议题齐头并进 |
二、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三、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号召鼓舞群众参加文革 |
二、 社论中弥漫着狂躁的个人崇拜 |
三、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社论恢复实事求是原则 |
二、 经济领域议题再次成为主流 |
第四节 新世纪至今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承担“耳目喉舌”的责任 |
二、 议题领域百花齐放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启示 |
一、 凝聚社会共识 |
二、 宣传性与新闻性有机结合 |
三、 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 |
四、 强化社论议程设置的作用 |
五、 扩大议题选择的领域 |
六、 注重传播的仪式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乘胜前进 再创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一重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实[J]. 宋成君,江仲. 北方文学, 2020(16)
-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3]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朱年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D]. 焦喜峰. 河南大学, 2009(12)
- [5]《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D]. 刘姝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走自己的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J]. 林振平. 发展研究, 2001(08)
- [7]艰苦创业,再创辉煌——赴开封柳园热能设备集团公司采访纪实[J]. 山野村夫. 中外企业家, 1997(07)
- [8]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D]. 李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情系出版,世纪抒怀——局长展望新世纪[J]. 薛宝书,孙顒,陈夷茁,甄树声,谢洪涛,刘萍,吴运金,车吉心,邱久钦,吴至强,李正培,姚康乐,贺全礼,旺堆次仁,米吉提,杨振华. 中国出版, 2001(01)
- [10]《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D]. 贾偲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